目前國產電影保底發行基本虧慘,十保九虧,為何還有這麼多發行方前仆後繼參與保底?
如題,《美人魚》是賺了,《盜墓筆記》還有待觀察。《夏有喬木雅望天堂》《原來你還在這裡》《絕地逃亡》遠未達到保底票房。
為何發行方還在前仆後繼參與保底?
固然有僧多粥少的緣故,你不搶自然有別人搶,可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洗錢
覺得問題挺有意思的, 雖然專業不相關, 查了些資料, 嘗試著強答分析下,權當拋磚引玉了。分析錯了的話求輕噴。
首先對於電影方面, 可能性太多, 你永遠不知道也許某一個事件, 營銷話題, 甚至是網評, 就能點燃一部電影。走心的片子不一定票房高, 爛片也不一定就沒有收益。記得幾年前很火的一部爛片-B區32號(豆瓣 評分2.3), 很多人都是慕名去看這片有多爛, 結果這部僅僅投資7萬的電影賺了1600萬。甚至於很多時候, 營銷做得好, 觀眾去看的是「情懷」, 而不是電影本身了
據美國MPAA統計, 中國票房在2015年超過了68億美元, 同比增長了49%, 這將近一半的增長率, 同時也證明了現在電影產業里, 觀眾是有很大觀影需求的。下面是華爾街郵報對於中國電影10年來票房和私募投資的走勢表
可以看出國內每年電影票房是在呈指數增長的, 因此也能看出整個市場是不小的。
保底發行, 就是發行方對於看好的片, 給製片方一個保底的數字A, 就算影片上映後收益沒有達到A這個數字, 發行方還是要給A這麼多錢, 如果上映後收益超過了A, 發行方和製片方會以一定比例分成
至於為什麼要保底發行, 因為看起來受益較大, 並且看起來將主動權交給了發行方
其實說白了, 就跟賭博是一個道理的, 雖然明知道自己勝率小於50%並且莊家永遠收益(製片方不承擔風險), 因為相信自己的選牌和運氣(投資的片子), 堅信自己是可以通過技術(策劃營銷或者其它操作)改變這一點的。
References:
China"s Movies Are a Hit With Investors - WSJ
洗錢?
保底發行只是發行方的一個承諾,達到了就多拿錢,達不到也不會虧,沒獎金而已了。
發行公司收取發行費,怎麼可能會虧錢?而且超過預期的票房發行公司也可以分到利益。要虧也不是發行公司虧。還要一種可能,比如上影自己拍電影,自己發行,如果電影票房糟糕,就會虧錢。
(對於上影,裡面爛掉了,領導換屆內鬥極為嚴重。什麼小片爛片都接手就為發行費。黑歷史太多......)推薦閱讀:
※官方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釋放出了什麼信號?
※如何做一款有情懷的產品?
※空氣凈化器在中國的市場前景如何?
※SteelSeries(賽睿)和 Razer(雷蛇)當年是如何進入中國市場的?
※該不該治理零售渠道對供應商收取的進場費?該如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