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跟我說中國史書不可信,有大量假貨。我該如何反駁他?

謝謝大家的回答,很有幫助,歷史的真相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得知,但是我們仍然能從歷史文獻中學到,了解到很多。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您倒是來打扮個看看呀 (史官制度)
原文來自微博,轉自:唐穿導遊森林鹿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您倒是來打扮個看看呀 (史官制度)

親愛的穿越團客人,現在您已經有點熟悉唐朝文官的日常生活了,那麼您知道在唐朝做一個文官,職業成就感的頂峰是什麼嗎?

當宰相?做帝師?這些當然都對,但是在古代帝制社會的所有朝代都差不多是這樣。而特別具有唐朝特色的文官奮鬥目標,您聽好了,分三大類:「以進士及第」,「娶五姓女」,「修國史」。[注1]

「以進士及第」是指參加科舉考試,考中「進士」進而當官,這是當時最受人稱道的途徑。「娶五姓女」則是說想給那時候天下名望最重的五家門閥(隴西、趙郡李氏;清河、博陵崔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當女婿。「修國史」呢,就是當個史官,參與編著本朝史書。

科舉考試和結婚的事,我們之前都已經講過了。今天給您說說「修國史」吧?什麼?您說這有什麼好講的?不就是皇帝一張嘴,史官忙著記,記完了分個目次做成一本書,完事?如果什麼人什麼事惹得皇帝不高興了,一聲令下「把某某從史書里永遠抹去」,此人就能在「官方正史」里消失,專待後世有良心的青年歷史學者耐心考證發掘出來昭雪天下?

我看您是受胡適的偽名言「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注2]毒害太深了吧?真以為寫史、改史是這麼容易的事?不信您就穿越到某個次元位面的唐朝去看看,自己親身實踐一把,體驗一下在唐朝當個信筆塗改的史官有多輕鬆?

說穿就穿,某天散朝以後,皇帝老兒把您找去私下談話,表示有意委任您當「史館修撰」,也就是史館裡有編製的正式工,而且還「判史館事」,負責主管史館裡的一切日常活動。一番親熱客氣感激涕零後,話歸正題,這位天子對您提出了具體要求:

「我觀國初史書,多有謬誤,冀卿為我塗正之。」

就是說皇帝覺得現有的記載他們老李家開國時期活動的史書里,有些內容他不滿意,要求你來修改。您當然得滿口答應,順便詢問,具體哪些內容要改啊?這皇帝招手示意你湊近些,壓低了聲音問,你知道「玄武門之變」吧。

還好還好,唐史別的內容您可能不知道,但平時在網上看過一些文章,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當秦王時,殺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奪取皇位的經歷,倒還有印象,而且很為那位「史上最仁厚的隱太子(李建成死後又被追封為太子,謚『隱』)」打抱不平。不過這種傾向您可別在面前這位皇帝跟前流露出來,畢竟這位是李世民的直系後人,人家的皇位繼承權就來源於血統,您要是說大唐皇位應該是李建成的,不是當著和尚罵賊禿么?

一拍書案,天子開罵。

您嚇了一跳,仔細聽來,才明白皇帝不是在罵您,而是罵武德貞觀朝的史官胡說八道,他偉大光明正確功蓋天下德藝雙馨的祖先太宗皇帝,怎麼可能做出殺兄弟逼皇父這種大逆不道的事呢?

據他所知,太宗李世民就是高祖李淵的嫡長子,才不是什麼秦王,一開始就封了太子,繼承皇位名正言順,根本沒有隱太子李建成這個人!至於「玄武門之變」,歷史的真相是,當弟弟的齊王李元吉嫉妒哥哥功高望重,密謀造反要入宮劫持高祖李淵,逼迫父親廢掉哥哥立自己為太子並立刻傳位!皇太子李世民得知消息,帶兵入宮,挫敗了李元吉的陰謀,交戰中再三忍讓,在自己生命受威脅的時候不得已才殺掉了弟弟。經此一役,高祖李淵心灰意冷,堅決退位,自願讓太宗李世民登基接任為大唐第二位皇帝。

您跪坐在殿內,默然無語地望著這位不知道是在哪個時空哪個位面的唐朝天子,心內十萬頭神獸奔騰。但是沒辦法,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為了生計,這違心的事不幹也不行啊。領會了領導意圖,奮筆記下皇帝給出的「標準版本」,您這位新上任的史官頭目來到辦公室,準備完成任務。

唐朝專門負責編撰史書的「史館」,位於皇城甚至宮城內,離皇帝上朝、宰相辦公的地方都非常近,是一處院落寬敞、藏書豐富、棗樹成蔭、辦公硬體條件很不錯的官方機構。在這裡上班的史官們,理論上都是學識淵博、文采斐然、有見識有思想的高級知識份子,他們所持的證件門卡在皇宮管理處有登記,可以持證出入皇宮大門,當時叫「通籍禁門」,說出去也是很有身份的象徵。

近幾年,朝廷沒組織大規模的修史活動,所以史官的人數不太多,象您這樣的「史館修撰」也就兩三名。不過還有幾位叫「直史館」,類似於臨時工,是一些有才華但是品級低的年輕文官,招進來幹活,待遇不固定,也算是史官。

您這位史官頭目進館、召集員工、點名數人頭,領導和下屬們相互認認臉,常規程序走完,大家解散。您摸出皇帝口授的「史書標準版」,叫今天值班的史官過來,要求他給您「拿史書來」。

只見這位史官瞪大眼睛看您,再問一次您要什麼?

「史書啊!二十四史里的唐朝這部分,哦我記得是有兩本對吧,一本叫舊唐書,一本叫新唐書……哎不對……」

在您那一團漿糊的腦袋裡,隱隱約約想起來,《舊唐書》好象是唐朝滅亡以後的五代時期才編撰的,《新唐書》的成書時間則更要推遲到宋朝了。那麼唐朝還好端端活蹦亂跳的時候,這些史官們寫的都是什麼?

值班史官好心地為您解了圍:「明公是欲觀看國史?」

鬆一口氣,雖然您不明白「國史」到底是啥,還是先點頭再說。值班史官進一步詢問,現在已經修成的國史超過一百卷了,明公您是要看哪一卷?還是從頭到尾發奮通讀一遍?

這時候您靈機一動,堅定地回答,只要看武德、貞觀(也就是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兩朝)的國史——估計有「隱太子李建成」相關記載的也就集中在這兩朝吧。

值班史官點點頭,把您帶到一間屋子裡,推開門,只見滿架滿櫃都堆疊著大量捲軸書啊……「國史前八十卷,起自義寧(唐開國時期),盡貞觀末,皆在此處。明公請自便。」

國史一百多卷,前兩朝的就佔了八十卷?這是成心玩您呢?您鬱悶地望著這十幾袋子紙書,想到要自己一卷卷抽出來,依次查找有「隱太子」「秦王」及相關字樣的詞句並一一改掉,這工作量一個人完成也太為難了些。沒辦法,把值班史官拉到一邊,悄聲向他敘述了皇帝交給自己的私密任務,要求協助。

一聽說您奉命來改史,這史官臉上里頓時現出鄙夷神色。不過您的運氣還不錯,今天值班的這位史官甲,是性格比較隨和、原則性不那麼強的一位,如果換了剛烈正直的史官乙,當場給您摔臉子辭職不幹出門大肆宣揚連皇帝都一起鬧得灰頭土臉也大有可能。

「恕某直言,」史官甲盡量語氣委婉地說,「明公所奉詔敕,所涉事務過於繁雜,履職回報無望。」

這意思是說您接受的任務根本不可能完成?你才不信呢。不就是80卷書嘛,皇帝又沒規定完成年限,一卷一卷慢慢看慢慢改唄。這史官甲就是想偷懶不幹活吧!

是,史官甲說,西京長安皇宮的史館裡,武德貞觀兩朝國史是只有80卷書,再加上可能還有一些抄本轉送到東都洛陽的機構里收藏,這些都好說,慢慢改。可是我大唐風氣開放,「國史」修成以後不禁人抄閱,這麼多年下來,哪個皇親貴戚重臣世家書香門第里沒幾本國朝史書?您打算把家裡有書的都翻查個遍,一一塗改過來?就算您上奏天子,發動了這麼大規模的收書改書運動,那什麼,我大唐聲威播散四方來朝,那些新羅、日本、渤海、南詔、吐蕃及西域諸國的使臣們到長安時,也往往要帶走很多史書回國去學習借鑒,難不成要下國際通牒勒令那些國家也把唐史書全改掉……?

先不管這麼多了。您一咬牙一跺腳,老子先著手把這座史館裡的史書改完行嗎?至少先給皇帝一個交代,表示臣我有決心、有行動,而不是光拿錢不干事的廢柴。

值班史官甲還是沒動,狐疑地看著您,問,這麼大的事,明公是否應先知會「監修國史」的相公?

「監修國史」?這又是個啥?

哼哼,您以為您這個史館修撰頭上加個「判館事」的銜,整個編修國史活動就由您一個人說了算?我大唐的光榮傳統,修本朝史書要由至少一名宰相來統領其事,這位宰相就在自己的原職務上加一個「監修國史」的銜,算是一項兼職。平時他並不到史館來上班,大概每個月才來一次,但是人家管著組建委任修史的人員班子、確定史書的體例規制、審閱已經寫好的史書章節、指揮整個修史工作。您這個史官頭目,只負責「常務」工作,大主意要宰相同志定了才算數。

好吧好吧,顯然您指揮不動宰相,那麼只能請皇帝出面來打招呼了。萬一碰上現在監修國史的宰相象魏徵那樣「剛直不阿」,君臣爆吵的大戲肯定會上演。所以後來皇帝們也學精了,基本上指定「監修國史」的宰相,都選擇房玄齡那樣聽話的老實人。魏徵型宰相想修史,也行,去修前面別的朝代史書,晉宋梁陳隋,對著別家皇帝跳腳罵街砸磚過癮。

話雖然這麼說,皇帝打了招呼,宰相裝聾作啞不干預,一般的史官里,肯定也有若干正直君子。無論是正式工「史館修撰」,還是臨時工「直史館」,甚至包括在您手下幹活的那些技術工人和勤雜人員:「楷書手」(負責抄寫訾稿,當時印刷術未普及,大部分書籍都靠人手抄寫)、「典書」(圖書資料管理員)、「亭長」(門衛)、「掌固」(雜役)、「裝潢直」(負責整理包裝書籍)、「熟紙匠」(負責處理紙卷書籍以使之保存長久),他們當中哪天出幾個忠直敢諫的指著您鼻子罵一頓,您都別驚詫哦。

為什麼呢?唐朝的社會跟我們熟悉的後世社會不同,因為印刷術不普及、紙張也貴,普通平民人家讀書是比較困難的,能閱覽大量圖書、躋身高級知識份子行列的,大都是世家貴族出身,本身就有家業有財產,就算辭官回家不幹了,也不至於貧困凍餓。官場風氣又較開明豪放,頂撞吵架天天有,因言入罪殺你全家可不多見,所以敢說話的人多。

就唐朝史官而論,因為要堅持「董狐直筆」原則,而跟皇帝、宰相、寵臣、貴戚們吵架吵到青史留名的,哪一朝都有,隨便撥拉出來的如朱子奢、褚遂良、劉洎、宋璟、張廷珪、劉知幾、吳兢等等。所以別指望您接的這個「改史」任務能在史館裡順利推行,怎麼也得斥退更換幾個不聽話的下屬,背地裡挨好些嘲諷怦擊,在朝野上下把自己名聲弄得很臭,很可能還會被當代文人寫進筆記小說里釘在恥辱柱上當反面教材。

這些先不管了。總之經過一番折騰,您終於把長安皇宮史館裡存有的80卷前兩朝國史改完了。所有「隱太子」字樣全抹掉,「秦王」也全抹,改成自立國起就被封為「皇太子」,相關事件記錄也相應塗改完,剛剛長呼出一口氣,那天值班的史官丙淡定地提醒您:

「明公是否亦應修改實錄?」

「實錄」?這又是什麼?

實錄么,就是史官們撰寫「國史」依據的主要材料呀。

您那是什麼表情?難不成您以為史官們寫的「國史」內容都是自己拍腦袋瞎編出來的?又不是在網路書站更新狗血玄幻種馬小說,動不動幾十萬上百萬字的,人家史官也要依據材料取捨修撰呀。

唐朝制度,「修國史」是不定期的,過個幾十年時間,朝廷有錢有閑有群眾呼聲了,才臨時給史館加派人手,根據材料續修這段時期的「國史」。而「修實錄」是基本固定的,一個皇帝掛掉,一段朝政結束,史館就自動準備修撰已死皇帝的「實錄」了;或者當朝皇帝很上心,想在活著的時候就看到史書上對自己的評價,於是下令史官們編修自己在位這些年的「實錄」,作為將來「修國史」的主要材料。

值班史官丙施施然把您領到放「實錄」的房間,門一開,一股子陳年書蠹霉爛味直衝出來。這也難怪,終唐一世,「國史」也就修了一百多卷,而「實錄」呢?

「高祖實錄,二十卷,貞觀十七年七月撰畢奏上入庫存;

太宗實錄,二部各二十卷,上部貞觀十七七月撰畢奏上入庫存;下部永徽五年閏五月撰畢奏上入庫存;

高宗實錄,四部共一百六十卷……

武后實錄,三部共六十八卷……

中宗實錄,二十卷……

睿宗實錄,二部共十五卷……

玄宗實錄,三部共一百六十七卷……」

您已經塗改過的「國史」,基本上是紀傳體的史書,跟後世我們能看到的《舊唐書》《新唐書》比較象。而您現在抽一本「實錄」翻開看,會發現它以編年體為主,主要按時間順序,羅列一個皇帝在位時發生的各種大事,更象是後來的《資治通鑒》那樣子。

您說既然「國史」都修成了,這些材料為什麼還留著?乾脆一把火全燒掉算了?得,您這是打算「焚書」了?下一步是不是接著就要「坑儒」,鼓動全天下的讀書人全起來造反?先朝基業,煌煌著錄,幾代人的心血,說燒掉就燒掉?別做夢了吧,還是老老實實一卷一卷查改「隱太子」「秦王」得了。

當然了,值班史官丙耐心地提醒您,我大唐風氣開放,「實錄」修成以後不禁人抄閱,這麼多年下來,哪個皇親貴戚重臣世家書香門第里沒幾本國朝實錄?您打算把家裡有書的都翻查個遍,一一塗改過來?就算您上奏天子,發動了這麼大規模的收書改書運動,那什麼,我大唐聲威播散四方來朝,那些新羅、日本、渤海、南詔、吐蕃及西域諸國的使臣們到長安時,也往往要帶走很多實錄回國去學習借鑒,難不成要下國際通牒勒令那些國家也把唐實錄全改掉……

閉嘴吧,給我改實錄去。

又經過不知幾年幾月幾日的揮汗奮戰,高祖實錄二十卷和太宗實錄四十卷改完。剛剛長呼出一口氣,那天值班的史官丁淡定地提醒您:

「明公是否亦應修改起居注?」

「起居注」?這又是什麼?

起居注么,就是史官們撰寫「實錄」依據的主要材料呀。

您那是什麼表情?難不成您以為史官們寫的「實錄」內容都是自己拍腦袋瞎編出來的? 「修實錄」這活動隔十幾年幾十年才搞一回,誰的大腦能把這十幾年間大事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全記清楚?人家也要從即時記錄的原始材料里找素材呀。「起居注」就是這些原始素材里最重要的一種。

籠統地說,「起居注」是逐日記載皇帝言行的一種文字記錄,由皇帝的秘書「起居舍人」或「起居郎」每次朝會的時候拿筆現場記錄,除了記皇帝當天說啥、做啥,還廣泛記錄一切與國家大政有關的人和事。這玩意存在時間很久,由漢朝到清朝代代延續,很好地保證了我國歷史的系統性和嚴肅性。

起居註記滿三個月就送史館一次,所以數量比國史、實錄更加驚人。值班史官丁帶您進了存放起居注的倉庫,您看著這滿屋子紙張欲哭無淚,問到底有多少,回答:「到安史之亂時,至少已經有了三千六百多卷……」

好吧,一咬牙,您揪著值班史官丁的脖子惡狠狠問,類似這種原始材料還有多少類?呃,還真有不少,放手放手,讓人家一邊帶您查看,一邊娓娓道來:

這一架子是「時政記」,一般是由宰相記錄的與皇帝小範圍談工作的要點,每天送史館一次;

這些紙卷是各種祥瑞,由禮部記錄,每三個月報送一次;這些是天文祥異,由太史局記錄並占卜吉凶,每三個月送報一次;

這上面寫的是外國使節來朝貢的情況,每來一次,由鴻臚寺負責勘問那個國家的土地、風俗、衣服、貢獻方物、距離遠近、國王名號,報送史館;

這裡記錄著蕃夷入寇及來遞降表,由中書省記錄並送報。打了勝仗,寫報捷文書掛在一根杆子上一路宣揚入京(這文書叫「露布」),由兵部抄報捷文書,報送史館。出征軍隊回朝以後,由統軍將領詳細記錄陷破城堡、傷殺吏人、掠擄畜產,並報送史館;

這些是變改音律,新造麯調的記錄,由太常寺記錄原因來源和音樂歌詞報送;

這些是改變州縣設置的記錄,以及哪裡出了孝義道德榜樣得到官府旌表了,只要有,就由戶部報送;

這些是法令變改和審案新思路的記錄,只要有,刑部就報送;

這一大堆是農業豐收、欠收、饑荒、水、旱、蟲、霜、風、雹、地震、洪災各種災害記錄,一旦出現這種事,戶部和州縣詳細記錄時間地點,以及官府採取的賑貸存恤措施,一起報送;

這些裝幀豪華的文書是封王、封國公、給封地、封高官顯貴,相關的繼承事宜,主管的部門司府報送;

這些是京城各部門主管,及外地刺史、都督、護、行軍大總管、副總管的授職和去職,連命令文書的內容一起報送,文官由吏部送,武官由兵部送;

這裡記錄著各地刺史、縣令的善施效果口碑,由本州整理,去考核的使臣帶回京城報送;

這裡寫著各色碩學異能、高人逸士、義夫節婦,州縣裡如果有這種人,要勘察確實,每年記錄下來給考核使臣帶回京城送史館;

這些是京城各部門主管的死亡記錄,由本司記錄詳細情況報送。刺史、都督、都護,及行軍副大總管以下官員死亡,由本州、本軍負責報送;

這些是公主、百官定謚號、總結一生事迹、在外的王來朝,由宗正寺勘報。

除此之外,如果還有什麼事是史官聽說了、比較感興趣、認為可以寫進史書里的,還可以向負責部門下公文,要求該部門寫詳細情況報送。公文下到一個月之內必須報上來。

您還沒聽完,就已經兩腿發軟了?這都怪您不學無術,穿越前就沒好好讀過什麼史書,看了兩本什麼笑侃、什麼秘聞、什麼真相、什麼一本書輕鬆讀完XX史就敢穿越。您隨手翻開一本您看不起的「官方正史」瞅瞅,除了所謂的帝王將相腹黑陰謀故事以外,哪本不是記載了大量天文五行、地理人口、官職兵制、衣服車馬、農業工商、社會經濟信息?這些才是史官們平時下功夫最多、最見學問之處。您想想,換一個皇帝修一次實錄,換幾個皇帝修一次國史,那皇帝不換的時候,史館還是常設機構,史官就白拿工資吃飯不幹活?

您說有些跟人物政事關係不大的材料,可能沒多少會涉及「隱太子」「秦王」啥的,用不著改吧?才怪,比如您隨手翻一篇報上來的地名改置記錄,一看:「晉安,本晉城,武德中避隱太子(建成)名,改今稱……」

再翻一篇音樂方面的材料,你赫然發現居然有一支樂舞就叫《秦王破陣樂》!「太宗之平劉武周,河東士庶歌舞於道,軍人相與為《秦王破陣樂》之曲……」而且這曲子在唐朝相當於國歌的地位,耳熟能詳人人皆知,還由玄奘大和尚傳到了印度去,跟天竺國王探討談論過——您說您怎麼改?

好吧,總結你需要對付的、這些存放在史館裡的文字材料:

首先是最原始的一手材料:起居注、時政記、官府各部門按要求報送的各種記錄表章等等;

然後是由這些原始一手材料和「一些從民間採集的筆記、碑文、個人著作」綜合編撰成的「實錄」;

再然後是由「實錄」和原始一手材料再加上「一些從民間採集的筆記、碑文、個人著作」綜合編撰成的「國史」。

順便再說句,等唐朝滅亡以後,下個朝代(五代和宋)會再根據「國史」和「實錄」和原始一手材料再加上「一些從民間採集的筆記、碑文、個人著作」綜合編撰成前朝正史,也就是現代人容易看到的《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以及《冊府元龜》《唐會要》等等。所以您別以為唐朝的官方歷史都是「唐朝的史官」寫的,其實裡面有大量內容是後代史官在沒有政治壓力的環境下,自主辨析選擇材料再加上自由心證的結論。當然這些就不是您要操心的事了。

面對汗牛充棟的各種資料,您打算怎麼辦呢?全部塗改掉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乾脆破罐子破摔,一條道走到黑?您入宮去跟皇帝咬咬耳朵,鼓動他下定決心,甘冒奇險,然後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叫人把一百多卷已經改好的國史偷偷搬到自己家裡,隨後就在史館的資料庫里放起火來……

一把大火,無數先人心血焚燒殆盡化灰化煙,真是文化史上的大災難啊。不過只有塗改過的國史謬種流傳,您的任務倒是暫時完成得差不多了。

暫時。

沒過幾天,又有值班史官來報告:「某大姓世家裡有以前抄錄的國朝實錄,家主自願捐獻給朝廷以恢復……」

您頭也不抬地下令:「抄了他家,燒了那些書!誰叫他亂傳國史不自覺跟官方口徑保持一致的!」

「某著名文人學者有家傳私著,裡面提及太宗曾有一兄長……」

「抄家!燒書!」

轟轟烈烈的文字獄運動提前一千多年興起,正折騰得雞飛狗跳,更多消息來了:

「報——長安城內永和坊東南角有隱太子廟,是太宗時下令設立的,至今享祭不絕,祭祀用歌辭還被太常定式,什麼『蒼震有位,黃離蔽明。江充禍結,戾據災成』……」

「拆廟!禁歌!」

「報——登封少林寺內發現一塊石碑,上面刊寫著太宗平洛陽後對少林寺眾僧的封賞表彰,碑頭署名為『太尉尚書令陜東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將軍使持節涼州總管上柱國秦王世民』……」

「派人去把碑砸碎!把少林和尚們打走!」(等等,少林和尚?)

「報——隱太子正妻及女兒貞觀以後都以皇親國戚身份榮養,死後葬墳刻碑敘述其出身婚姻……」

「砸碑平墳!」

「報——太宗陛下的昭陵陵園內陪葬著二百多位貞觀功臣,其中不少人都曾在隱太子屬下為官,還把這經歷刻到了墓碑上,比如……魏徵魏文貞公……還有不少人曾參與玄武門之變,殺隱太子等,也刻到了碑文里……這些功臣的子孫後代如今仍在朝為官聲望隆重……」

「……派人趁夜偷偷去把碑文鑿掉!」

「按我大唐葬制,重臣高官死後,除在墳前立墓碑以外,還要刻石為墓志銘,埋入墳內。明公要不要再派盜墓賊,去把二百多位建國功臣的墳墓一一掘開,逐個檢查墓志銘上有無犯禁文字?」

「……」

「還有,親手殺兄這事的細節本來就是太宗陛下自己看過史書後,堅持寫入實錄的,萬一昭陵主墓穴里,太宗遺骸身邊亦有文書提及此事……明公要不要連昭陵一起開掘了……」

「……」

怎麼樣,改史這活兒好乾嗎?

——————————

注1:此為初唐名相薜元超語錄,見《隋唐嘉話》。

注2:胡適此「名言」為後世批判者斷章取義歪曲原意的產物,後來流傳甚廣,被歷史虛無論者奉為圭臬。謝泳教授曾在《新民周刊》第51期撰文考證。

本文主要參考書深度了解推薦:

《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牛潤珍,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唐代官方史學研究》,岳純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唐代史館的史料來源的常例和別例》,何錫光,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第23卷


鄙人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加辯手,看到這個題目自然而然的就想到如何「反駁」!我們生活中不可能每時每刻的對歷史虛無主義者進行一篇長篇大論,而我們在與歷史虛無主義者交談時如果本持著客觀公正的態度等於助長了其蔑視歷史,鄙視歷史的心態!因為他本身對歷史就是抱著不屑的態度,公正的和他分析歷史,只能讓歷史虛無主義者汲其所需。
所以應該怎樣?快刀斬亂麻,能多快嗆死對手就多快嗆死他!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真心想學習歷史的人就犯了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的錯誤。
(以下是原答案)

我上學期買了一本《後漢書》,然後我一舍友問我:「你這本書花了多少錢?」
「40幾吧。」
然後那位舍友哈哈大笑,信誓旦旦地說:「這本書是假的!真的史書不會這麼便宜的!」
我把書往桌上一放,說:「來,你告訴我這裡面哪個地方寫錯了?」
他一臉懵逼。

第一次收穫這麼多贊真是受寵若驚!謝謝各位捧場!然後告訴後面漏了個字,當初手一快打漏了,真是萬分抱歉!


假裝無知天真萌,怯怯的問,」真的么,那有哪些是假的呀,給我講講。「


你就說,太對了,說得沒錯啊。
但是,按照同樣的標準,全世界所有的史書都不可信。
比較下來,中國的史書假貨還算少的。


認真比較下來,要論古代,也還就只有中國有那麼些史書,絕大部分民族不知道史書是什麼東西,他們只有文學、口頭文學,以及偽裝成史書的嚴肅和不嚴肅的文學作品。

最後,我送你一點更高明的思想:你看你這電腦顯示器,你看你的桌子,你能準確描述它們的顏色嗎?其實你描述不了。這你都描述不了,請問歷史又怎麼能準確地被描述呢?

語言本身就是抽象的,所謂抽象就是抽出一部分特徵來進行表達,而你記錄時所用的語言還要保證是讀者所能接受的,否則就算你以為記錄了真相,讀者讀的時候也會自動歪曲,所以歷史怎麼可能被百分百記錄呢?又怎麼可能被百分百還原呢?
一個人死了,一本書說是自殺的,另一本書說是他殺的,還有說是意外。喜歡這個人的說他是犧牲了,為某事業犧牲了,累死了,不喜歡這個人的說他是活該,說他做了壞事,遭報應,說他早年玩女人太多……哪個是真相?我說他是累死的,死在床上了,你就能想像他是累死在女人的身上,會不會這樣?
真相肯定有,但是真正的大部分細節可能真的沒辦法挖出來了。
那麼我們應該相信什麼?應該證明什麼?
我們應該證明的是這個人在公元XXXX年X月X日白天還是晚上死的。我們只能儘可能去確證並堅守這樣的真相,用這樣乾癟簡陋的真相對其他史料進行辨析,解決另外一些真相問題。至於那些八卦的部分,那些褒貶的部分,我們就不要追究了,那隻能留給專業人士去找證據,即使有證據,有些事,恐怕專業人士也褒貶不了。

別說我們有文字來記述歷史,就算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有影像資料,影像資料還有個解析度的問題,沒有解析度的問題還有主觀感受問題,我們連一條裙子是白色還是藍色都說不清楚,你覺得真相真的那麼廉價嗎?中國的歷史是假的,地攤上的歷史能是真的嗎?

相信我,任何事,有比較才有鑒別,連真相都是相對的。

去偽存真,真的部分一定很少,你不能去掉偽之後,弄出另外一個全新的「真」,大面積的「真」,這個真肯定是假的。
徹底不信中國的歷史,那你信不信外國的?你徹底不信中國的,完全相信外國的,那你信的外國的歷史肯定是假透了。


問他:你把中國史書都讀完了?


中國史書算世界上準確度最高的了,因為我們一直有史官制度。。。而國外是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的,他們的歷史是後來寫的,大多來自當時的文學作品,還有神話,還有人們的口頭相傳。我想知道你那位朋友說中國史書大多不真實的理由。
第一次收到這麼多贊。。。
說一個我看到的故事吧,我不記得是哪個朝代的皇帝了,他做了個不光彩的事,於是史官就記在了史書里,皇帝覺得不光彩就把他殺了。史官一般是世襲制的,然後,史官的兒子上任了就寫我爸寫了皇帝不光彩的事被皇帝殺了。然後皇帝又生氣了就把史官的兒子殺了,於是史官的孫子上任了,就寫皇帝殺了我爸和我爺爺是因為我爸和我爺爺寫了他們不光彩的事,最後皇帝覺得算了,就由他們寫吧,我自己干自己的。
其實,要說哪段史書最不接近史實,那應該是滿族入主華夏後編寫的明史。


某個酒宴上,某人跟我朋友談詩論詞,固執的認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李白作品,我朋友多方論證那是杜甫作品,爭得面紅耳赤,最後甚至掏出手機,要馬上Google一下。這時我按住朋友的手,對那人說,你說得對,是我朋友錯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千真萬確是李白作品。我朋友很詫異的瞪著我,但不再爭了。

酒散後,朋友跟我翻臉,你明明知道是他錯了,為什麼幫他不幫我?你就算不是我朋友,也該尊重常識啊!

我說,這人很自負,說服不了的。與其爭個子丑寅卯,滿座失歡,不如讓這人繼續做個"快樂的傻逼"不好嗎?我們又不是他媽,有什麼義務喚醒他?


盡信書不如無書
但是,這是有前提的。
除非已博覽群書。
如果沒有讀書就能悟到這個道理,
那恭喜了,
你的人生已然通透,就不用再和我們這種還在「苦海」中的人一般見識了。


他們是連續劇看多了,哈哈。


看看了上面的一些回答,歷史學專業的人忍不住冒出來說兩句。
史書上的確有不少謬誤,因為只要是人寫的東西,就避免不了主觀性和局限性,而且有些人編史書的時候就不大認真,趕時間。
舉例說明,元代脫脫編的《宋史》充斥了不少的錯誤。
在知網上隨便搜搜,就有許多給宋史勘誤的文章。

大三作為green hand上史料課做的作業之一就是給宋史某篇人物傳記進行勘誤。放上當時作業的一小段:

陳垣先生言:「考尋史源,有兩句金言:毋信人之言,人實誆汝。」
提醒我們時刻對史料(包括所謂的史書)要有質疑精神。
以上。


史書本身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希羅多德的《歷史》比《史記》更可信?&<荷馬史詩&>算歷史還是傳說?&<聖經&> 是歷史嗎?《高盧戰記》比《漢書》更客觀?幾塊楔形文字的泥板比《春秋》《左傳》更全面?

至少我們還有史書,縱貫數千年的24史以及無數的文獻、檔案(起居注、行政部門檔案、地方志、野史、文學資料、史家著作等等等等),隨便舉幾個例子,&<春秋&>、&<左傳&>&<資治通鑒&>雖然都不算24史,但哪一個不是難得的歷史著作?其他一些雜家著作如戰國策、呂氏春秋也包含了大量歷史資料。而圍繞這些著作又有很多衍生著作《續資治通鑒》《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等等。

也許我們的歷史未必完全公正客觀(任何資料都會摻雜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但請問其他哪個國家有如此系統的歷史紀錄?其他國家的「史書」有多少可信度?

和連亞瑟王是不是真人,亞特蘭蒂斯是否存在都搞不清、聖經到底是故事還是歷史的西方歷史資料相比,中國歷史資料已經足夠客觀全面了(西方不過是近代史相對完整一點罷了)。即使放在全世界,也沒有可以相比的歷史資料體系。


以下內容非常窮酸,介意的別看

我給你舉個例子吧。

去年這時候,有個人加我QQ,知乎上認識的。

剛開始可能看中我哪點了,要加我。

我這人跟陌生人都挺有禮貌的。

我說:施主請了,貧道這廂有禮了。
勞君青眼,不勝感激,甚為惶恐。
……

也就三五句吧。
這人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說,你我這等凡俗之輩,還是多看書的好。
他:去你媽B,讀過兩本書了不起啊?
咬文嚼字是吧?
就你會古文?
裝尼瑪B
……
我直接刪除他,他各種換號加我,罵我。
還在知乎上提問說GAY群體裝逼什麼的。
私信罵我。
我那個問題直接回答了,貼了聊天記錄,然後曝光。然後私信舉報。

你看,這就是人。自以為愛好知識,也就不過如此。

我不是怕人罵,而是罵的如此沒水平,論罵人,我只服杜甫文天祥。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
不是該你我這樣的人聽的信的。
有資格去聽去思考這句話的人,至少也該先讀個博,冷板凳坐幾年,書讀痴了,眼睛度數達到國家殘廢標準才是最好。
說這話的人,固然境界高深,卻也誤人子弟,不聽也罷。

大千世界,似你我這等庸常之輩,盡信書便可。
如若不然,便是無知無識,庸庸碌碌,也不過命運之棋子,勉強充作人頭炮灰之數。

這是近兩年,多與人交流,才悟出的真心話。以前枯坐獨行,從無此想。

當今之世,書不盡數。只讀著,就了此殘生方罷。哪有閑,徒作空思。

切切。


你們自己也要判斷。
——他


歷史的確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你不想知道她沒穿衣服的時候的樣子么??
求真,就是歷史最大的魅力


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對於這種人,你只需要說「哦」就好。。。

畢竟有話說不出憋著最難受。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評論區張本迪同學建議將「是」改成「哦」,賤氣四溢。


對於中國人來說,歷史,最重要的屬性是「正確」,而不是「準確」。

即便是現在發生在你身邊的人和事,你又能確定有多少事是真實準確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因此對於同一件事,就會有不同的解讀。煌煌二十四史,要在細節上追求準確,其實就是吹毛求疵。

與一般人想像中的不同,中國的官方史書最大的功用,其實不是為統治者歌功頌德,恰恰相反,它是為了限制統治者權力、約束統治者的行為而出現的。中國的知識分子,那些具有良知的史官們,在用手中的筆試圖用手中的筆讓「亂臣賊子懼」。

其實,在中國,與西方的《聖經》地位相當的是二十四史,尤其是的《史記》,這是一種從題材、內涵上與《聖經》如出一轍的經典。


說到這裡,想到一個春秋時期的故事:

齊國君主齊莊公和權臣崔杼的妻子棠姜通姦,還從崔杼家裡拿走崔杼的帽子,賞給別的大夫,被戴綠帽子的崔杼大怒,一怒之下殺掉了齊莊公。齊國史官太史仲如實地記載了這段史實。

崔杼對於史官記載齊莊公和自己老婆私通沒有異議,但一看史官還寫了自己殺害君主的事(「崔杼弒其君」),便不高興,派人殺掉了太史仲;太史仲的弟弟太史叔接過刀筆,繼續寫「崔杼殺害君主」,崔杼又把太史叔殺死;太史叔的弟弟太史季接過刀筆,崔杼勸說太史季將齊莊公的死寫成「因病暴斃」,但太史季不從,繼續寫「崔杼殺害君主」。崔杼無奈,不敢再動史官。後來太史季在城中遇到另外一位史官南史氏,原來南史氏以為他也被殺害,是專門冒死來繼續書寫這段史實的。

當然,這些事件是很少能在中國電視劇中看到的,因為:那個時代的精神,有悖於這個時代的精神;那個時代的氣質,威脅到這個時代的氣質。

有人在用教科書的概念、清宮戲的陰謀和後宮戲的詭計來教育和鞭打人們,以至於多年以後的今天,當人們聽說司馬遷因說實話而被閹割,不惜一死也要在史書中痛斥當權者勞民傷財時,要麼懷疑他別有所圖,要麼會冷笑一聲,然後無關痛癢地罵上一句:傻逼。


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在否認中國史書的準確性,中國史書的準確性是宏觀的,拋開歷史人物的道德評判和生活細節,對於大的歷史事件和走向,中國史書的記載是十分可信的,比如說斷代,對於一些年份的歷史事件,通過史書記載其時出現過彗星現象就可以進行推導從而驗證其準確性。而且這種準確性已在全世界形成一種共識,印度學者想要了解印度歷史,通常要翻看中國史書。阿富汗如此,柬埔寨如此,韓國如此,蒙古如此。


真正的史書隱與民間。
少主可否在坐長途汽車或者火車的時候,遇到過有緣人?
他們手裡掌握著真正的歷史,XX大揭秘!XX歷史真相!
《茶餘飯後》這本雜誌就是本好書,雖然我一直不知道哪兒出版的,主編是誰?但這不妨礙我透過一本三無書刊去洞察中國歷史和政治,順帶還能解鎖更多姿勢,帶你走出情感誤區,簡直是青少年的良師益友。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恩,這沒錯,但是人家也不是沒腦子啊,也會考慮到後代還有一群傻逼會看,所以會盡量的讓你看不出任何錯誤,總不能1加1等於10這種類似的,也寫到史書上吧,史書不會是真相,但它永遠是最貼近真相的。


推薦閱讀:

在戰國時期,秦函谷關有沒有失守過?
怛羅斯之戰和卡特萬之戰有哪些異同?
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好在哪裡?
楊戩為什麼叫二郎神?或者有沒有大郎神?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世界歷史 | 歷史人物 | 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