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戰爭都強調長江天險?長江那麼長,別的地方不能渡河嗎?


謝邀。

古代強調長江天險,並非別的地方不能渡河,只是難度較大而已。長江也並非不可逾越,古代長江可是多次被越過,並發生大規模戰爭。

需要強調的是,古代戰爭,最麻煩的是糧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的船運載力有限,要想將大批士兵安全渡江,難度較大。因為運載力有限,所以你可能有20萬軍隊,能夠徵集500艘船,也只能一次運2000軍員,要完成全部運載結束,得要往返100次才能完成。(你別指望你從電視上看到的大船,一次能夠運幾百人,那種船非常少,除非你準備幾年,打持久戰,建大船。你可以看下解放戰爭,所謂的百萬雄獅過大江用的是什麼船,都20世紀了,可以想像古代戰爭的船跟這個也基本差不多)。往返100次,所需要的時間是多少。往返一次所需要的時候假設是2個小時,那在這2個小時是非常危險的。對方在沿岸,只要有個萬來人守著,在2小時內對付你這2000人,也是非常容易的,剛下船,估計就被守方士兵弓箭射死了。因此,即使20萬人,想要突破一個小關口也是非常難的。

現在你覺得這個渡口太難,轉移到別地,很好。當對方也有探子,情報員。大規模的軍事調動,想要人不知鬼不覺,是很難的。古代士兵每天前進速度是很慢的,不像現代的機械化推進速度。因此,你的龜速推進,如果防守方有10萬人,就可以分成10隊,每隊一萬人,在沿岸多處設點,跟蹤防守,你就是累得半死,也跑不過人家十隊輪著防守。因此,想一下就突破長江太難。

因此,可見,長江變成天險,就在於此。在歷史上,想要突破長江,往往是採用這樣的方法與策略

1.暫以長江為界,鞏固建立穩定政權。建立穩定的政權後,就可以順利的在沿岸形成多處進攻根據地。增加防守的壓力。

2.建立穩定政權後,可以慢慢悠悠的看民力而建設水軍,增加一次渡江人士與突然性。突然性很重要,可以參見百度百科的「白衣渡江」,呂蒙是如何收復荊州的,打敗關羽的。

3.足夠充分的準備和靈活的兵法。你進攻方有足夠的準備後,才有獲勝的把握。晉滅吳算是經典案例。263年滅蜀,280年滅吳,中間備戰時間可見是非常的長。當然,國力也是一方面。滅吳時,晉國國力遠越吳國,因為進攻方和防守方同樣是20萬,晉國仍勝。但值得注意的是,晉國是兵分六路進攻滅吳。在此也可以說明,別的地方是可以渡河的。只是集中所有兵力渡河的難度是很大的。多路進路,就要造成多路防守。這樣防守方出錯的概念就會加大,給進攻方可趁之機。

4.當然,要是雙方實力差不多,兩方君主也是半斤八兩,就會和談。就像金滅北宋。打到長江邊也就算實力到家了。因此,南宋與金和談,都不打了。這一和平,持續了一百多年(因為岳飛的一系列勝利,因此,後來的和談,南宋的疆域並不是以長江劃界。還是越過長江的)。


首先說,長江這麼一條貫穿東西全境、水量充沛的大江,在戰爭特別是冷兵器時代絕對堪稱天險,這毫無疑問。
但同時,個人以為,長江這個天險,應該理解為一個」長江體系「,而非單長江本身
如你問題里所說,長江這麼長,相應的其」體系「也有所各異,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段(都以北攻南為基礎設定):

長江下游,有句話叫做」守江必先守淮「,以淮河為界,地貌由北方平原變為南方水網,北邊一方一旦佔據兩淮,則對長江一線的戰略機動性大為提升,長江天險也就大打折扣。所以很多戰役是圍繞兩淮控制權展開的,典型如淝水之戰。

長江中游,這裡長江有一條北入的大支流——漢水,北邊一方如果控制漢水,則可放心大膽的訓練水軍、組織後勤,則對長江的威脅就更大了,所以上游的襄樊/襄陽就成了長江最重要的屏障,且襄樊向北過南陽盆地便直通長安-洛陽-開封一帶,向南可直取江漢,堪稱南北一大咽喉。(插一句,我覺得中國地形形勝,以軍事而言,襄樊當是排得進前三重要的)

長江上游,長江過了宜昌/夷陵,就多有崇山峻岭,不利於大部隊特別是北方騎兵的展開, 且自身的通航性也大為減弱,因此往往不作為北攻南的重點方向,但仍然產生了很多經典案例:三國的終結,既是魏晉先攻下上游的蜀漢,
王濬再順江而下,樓船破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更不用說釣魚城一戰,對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的影響。(當然,後者有偶然性的因素)


戰爭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現實中的部隊也不像遊戲那樣,造出來就可以隨便用了,你還得管他們吃喝拉撒,管他們心情是否愉快,還得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武器。這就涉及到要不停給前線輸送給養,不斷輪換一線部隊,還要安撫後方。

古代作戰的指揮系統是非常原始低效的,戰場士兵只能通過旗號、戰鼓、傳令兵等少量信息做出判斷,有時候局部部隊被擊潰向後潰退時,其他附近部隊即使不知道兄弟部隊已經潰敗,但看到前鋒旗幟在向後動,就有可能稀里糊塗地跟著向後跑,從而導致戰線崩潰。所以渡江作戰並不是說把人送過去就完事了,如果沒有組織好,那就是送了一堆經驗值給對方獎勵。

簡單舉幾個隨便登陸的後果就能解釋了:

你好不容易登上了對岸,發現對岸居然是沼澤地,別說打仗,走路不注意都要陷進去。偵查部隊也沒有辦法派出去,馬在爛泥里跑不動。等你好不容易走出了爛泥地,發現因為沒有偵查,居然不知道敵人已經在你的必經之路紮營了,敵人的探馬正在沼澤邊緣歡暢地又蹦又跳。敵人進不來,你也出不去,只好灰溜溜地退回出發點了。

後來你吸取上一次教訓,選了一處對面比較好展開的地點。先頭部隊也順利地展開紮營,與敵人對峙起來。你知道每浪費一天,敵人的援軍就來的更多,但你的副官告訴你,因為你們出發地點離城市太遠,給養運不上來,而敵人的城市就在附近,援軍糧草都來得很快。沒有足夠的弓箭、火油和糧草你根本沒有辦法開展大規模軍事行動,更不敢去展開圍城戰,人還可以靠乾糧將就一下,戰馬可嬌貴了,不吃點豆子什麼的就會腿軟拉稀。你知道你耗不起,於是又只好灰溜溜跑了。

你是一個不甘失敗的人,經過認真總結,吸取教訓,又一次,你選擇從自己的港口城市出發。結果江對面還是異族聚居區,你根本就沒有群眾基礎,而你選的出發城鎮有很多居民以前就是河對岸的移民,間諜多如蟻,消息泄露了。你的第一波運兵船還沒開到江中心就被敵軍發現,一頓投石機猛砸,殘餘先頭部隊好不容易進了城晚上就被對方地方武裝包了餃子,而這時你的後續部隊才過去不到20%。果斷撤退吧。。

經過不懈努力,最終你還是踏上了敵人的土地。這一次準備很充分,先頭部隊已經推進到對岸20公里的縱深,一天時間有2萬人馬成功渡河。站在主帥席上,你開懷大笑,終於可以一展拳腳了。你的戰士浴血奮戰,在第二天就攻下了敵軍在對岸的一個城鎮,但沒想到的是這裡剛經歷了一次大旱,城內存糧不足。周圍也並不是什麼經濟區,你的部隊根本徵集不到足夠的糧草,這和原計劃不太一樣了。不過沒關係,你相信你的戰士是渴望勝利的,只要堅持一下,加大後方的運輸力度就可以了。可是沒想到的是你只提高了10%的運輸任務量,後方主要徵稅區的負擔就提升了200%,你的官員們也不那麼廉潔,居然趁著這個機會橫徵暴斂。於是在幾個主要經濟區相繼爆發了叛亂。沒有辦法,你只好放棄到手的勝利果實,回家平亂。

回家後你鎮壓了叛亂,殺了一堆貪官,準備再整旗鼓,發動下一次入侵。沒想到的是,貪官里有很多主戰派,你把貪官殺了,主和派就崛起了,他們以各種名目百般阻撓,一會國庫空虛,一會又要賑災。總之拖了兩三年,你的渡江計劃就是落實不下去。你知道官員在敷衍你,但總不可能把他們都殺了吧?

所以說在古代要打過一條江,如果不把天時、地利、人和發揮到極致,是沒有辦法成功的。

前面的例子還只是從戰術層面解釋渡江難度,事實上從戰略層面來看,渡江才真心是個體力活。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提出兩個疑問:

為什麼秦始皇修那麼一堵幾人高的城牆就可以防禦北方?敵人明明搭個矮梯就能過去。

為什麼歷史上有很多朝代(例如南宋)在開始的時候總是被各種吊打,但卻能夠憑藉一條長江劃江而治再保得百年平安?

毛老人家早就教育過我們,戰爭是人民的戰爭,人和是所有戰爭取得勝利的最重要因素。要想人和,經濟、文化就必須高度融合。而在古代那種交通條件下,一條江、一堵牆足以隔斷人們的文化交流,讓兩邊的人覺得「咱不是一夥的」。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異國作戰都是一個高風險、高成本的工作,因為文化衝突,你在當地會無法取得土著的協助,並且還草木皆兵,到處都是敵人,這對於脆弱的補給線是相當大的威脅。而且由於補給無法從當地徵集,運輸成本也高得嚇人,因此有「運30鍾而至1石」的說法,糧食運輸效率不足1%,有99%都消耗在路上了。雖然大部分情況沒有這麼極端,但也好不了太多。而且當地人如果感覺是被入侵,在保衛家園時爆發出的戰鬥力是驚人的。就像公元前4世紀時期古希臘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一樣,雅典帥哥們在與南方的斯巴達肌肉男正面對肛時總是會被各種吊打,但當斯巴達入侵到了阿提卡半島,進入雅典的勢力範圍後,雅典帥哥瞬間就會春哥附體,滿血原地復活。而在現代,即使強如美帝,在阿富汗10年燒掉3萬億美元,取得的戰果也少得可憐。

像南宋能劃江保得百年基業很大程度就是上面這個原因。雖然我們神話了游牧民族的機動性,但那畢竟是神話。游牧民族的人要吃糧食,馬要吃精料,這可不是隨便在地上撿得到的。只是說游牧部隊由於馬匹多,人員野戰素質高,部隊持續力更久一點、運動範圍更大一點而已,遠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牽著兩匹備用馬,吃著肉乾喝著馬奶就可以打遍天下。就算吃的能解決,武器的消耗也很難就地補充,游牧軍隊同樣高度依賴後勤保障。

在長江以南,由於降水更豐富,人民的生活方式更加農耕化,而且由於相對發達的水網,可以極大提高當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與融合。水運到現代都是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這些水路就像神經網一樣,可以讓中央的影響力向地方滲透。這樣游牧民族即使能過江,也等於異國作戰,難度幾何提升。而黃河擋不住敵人的原因也相近,因為黃河流域降水少,水網並不發達,很多地方冬天還會發生凍河,讓江面變陸地,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黃河流域氣候與北方差距也不大,這導致人民的生活習性更接近北方。水網不發達,中央的影響力也很難通過水路滲透。而且由於長期與北方游牧民族展開貿易,當地人並不像南方人那麼仇視北方民族,很多邊境地帶甚至有大量的通婚。古人的集體概念只局限於家族,真打起來了你說當地人是幫自己國家還是幫自己家裡人?所以說到這裡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秦長城有用——它防的不是軍隊,而是文化。

歷史上被北方民族渡江征服的朝代也並不是完全靠武力征服的。比如南明,是因為崇禎連同太子一起都掛了,即使南邊還有個南京,政府功能還健在,但失了正統,就誕生了許多小朝廷,整個南明政權不僅分裂還內鬥。而清軍開路用的軍隊絕大部分又是北方漢人軍隊,既然南邊已經沒有正統了,那投降北方政權就成了將領的唯一出路,否則靠那10來萬連當時的蒙古鐵騎都可以吊打的八旗軍,哪裡拿得下這麼大的江山?像是吳三桂之流,你不能說他就真的想當漢奸,在北京被圍困的時候他還是為數不多的幾支勤王部隊,可惜崇禎沒挺住。

天下沒有什麼江山能靠天險永固,唯有人心才是正途。


兩個高票答案都有道理,這裡再提供一個思路。
通常都是南方把長江作為天險用來防禦北方的進攻,而不是相反。長江位於北半球,流向自西向東,科里奧利力的作用導致其右岸(即南岸)通常為侵蝕岸,而左岸(即北岸)為堆積岸。因此可能導致南岸較險而難以登陸,因此只能在特定的某幾個位置進行渡江。


黃河冬天會結冰
南北朝 北宋 清朝的時候冬天都比現在要冷一些


只依託長江天險的政權一般都守不住長江。


古代戰爭都強調長江天險 ,有點類似於今天大陸與台灣這種狀況。


可以不渡河啊,蒙古滅南宋,先取西夏、吐蕃,再取四川,出三峽東進,戰略大迂迴繞過江淮水系,滅亡南宋


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打下巴蜀,再沿江而下,蒙古滅宋就是這樣,金國曾經也想這樣,但在巴蜀被南宋名將吳階擊潰,沒有得逞


我個人片面看法,長江天險是對北而言,歷來渡江戰役是北攻南,北軍多以騎為主,步為輔(掃尾撿漏),騎兵橫渡很困難的,所以北軍一般先攻川蜀,後以川蜀步兵順江而下打前鋒,最後騎兵橫渡,到了百萬雄師過大江,船我覺得是沒啥進步的,還是小木船,變化的是北軍主力由騎變步。對南而言,長江天險不是個事兒,朱元璋,北伐軍,都是步兵主力,過江攻北的戰役中,貌似長江都沒啥存在感。由此,我判斷,長江對於騎兵為主的古代北方政權,確實是天險,其實任何大江大河都是,只不過淮河太短 黃河結冰


推薦閱讀:

為什麼身為大將的夏侯淵在漢中之戰時親自修鹿角?
為什麼國內的片子中講述中越戰爭的題材的很罕見?
正史中陸遜的軍事水平究竟如何?
是否有一段時間內,美軍軍官人手一本孫子兵法?

TAG:戰爭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古代戰爭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