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粟裕有哪些厲害之處?
歷史上林彪有哪些厲害之處?看了這個問題之後聯想起來的這個。
一直認為粟裕很能打。
望知友詳細告之,。
先談戰績:
1、解放戰爭頭半年,我軍進行較大戰役22次。殲敵2萬人以上者3次,粟裕指揮了2次;殲敵3萬人以上者1次,為粟裕所指揮。
2、解放戰爭第一年,我軍進行較大戰役42次。殲敵2萬人以上者11次,粟裕指揮了6次。殲敵3萬人以上者8次,粟裕指揮了4次。
3、解放戰爭開始到渡江戰役前,不算三大戰役和太原戰役,我軍進行較大戰役103次。殲敵2萬人以上者35次,粟裕指揮了10次;殲敵3萬人以上者20次,粟裕指揮了8次。
再談代價:
粟裕戎馬一生,先後6次負傷。頭部兩次負傷,在武平戰鬥中,子彈從他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過;在水南作戰中,被炮彈炸傷頭部。手臂兩次負傷,在硝石與敵作戰中,他左臂負重傷留下殘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贛邊的轉戰中,他右臂中彈,新中國成立後才取出子彈。除此之外,1929年攻佔寧都時,他臀部負傷;1936年在雲合開展游擊戰中,他腳踝負傷。
兩次傷在頭部(三塊彈片終身留在頭顱內)。頭疼的時候,頭髮都不能碰,也不能摸。他的臉總是異常通紅,經常說腦袋發脹。後來還不能左右環視,吃飯時,要把飯菜擺在正面一條直線上。
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後,家人從他火化的頭顱骨灰中,發現折磨粟裕後半生的三塊彈片。
以下是別人總結的:
一是集中兵力,速戰速決。粟裕用兵,深諳集中優勢兵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初期,在總體上敵人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粟裕更加註重戰術上的以多勝少,每次戰役必然集中數倍於敵人的兵力,在局部形成壓倒性優勢,以排山倒海之勢速戰速決。蘇中戰役時,雖然論總體兵力粟裕以3萬不敵12萬,處於劣勢。但具體到每一個戰役,粟裕都精心部署,務求人員對比上的絕對優勢。蘇中首戰宣泰,粟裕以整編83師為首,迅速集中6倍於敵以上的兵力,僅用3天時間,就殲敵3000餘人,開創消滅美械裝備蔣介石嫡系部隊之先河。血戰孟良崮之時,粟裕集中5個縱隊、10餘萬人的優勢兵力,團團包圍張靈甫整編74師3萬餘人,只用3天時間趕在國民黨援軍到來之前,就殲滅了蔣介石的五大主力之首。孟良崮戰役是粟裕的得意之作,毛澤東1948年5月在西柏坡接見粟裕時曾說:「能殲滅74師,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一個是我毛澤東本人。」
二是兵無常勢,出奇制勝。《孫子·虛實》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粟裕在戰爭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了這一理論,收到奇效,堪稱一代戰神。粟裕長期遠離中央,孤軍作戰,一般情況都是在敵人包圍的形勢下打的仗,不冒險就無法生存,形成了他以智取勝、以奇制敵的特點。豫東戰役中,粟裕隨機應變,首先考慮中央軍委規定的中心目標——殲滅魯西南的第5軍;當粟裕發現殲敵條件不成熟時,根據敵情變化,旋即制定了「先打開封、後殲援敵」的方案,1948年6月17日到22日,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迅速攻克開封,全殲守軍3萬人,豫東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粟裕隨即避實就虛,主動撤出已是空城的開封;抓住國民黨部隊相距甚遠、稍縱即逝的戰機,猛虎出洞,在睢杞成功消滅區壽年兵團,打擊黃百韜兵團,完美結束豫東戰役。
三是臨機專斷,兵貴神速。戰爭年代,軍情瞬息萬變,需要指戰員擁有高超的預判力和決斷力,而不能事事向上級請示,貽誤戰機。傑出的軍事素養、長期的指揮實踐,使粟裕具備了高人一等的眼光和威震三軍的魄力。渡江戰役中粟裕指揮所部追殲逃敵5個軍於皖南郎溪、廣德山區,當時出現了是否要繼續追殲逃跑敵軍的問題,總前委建議休整,粟裕敏銳地預測到敵軍動向;為爭取更大勝利,粟裕機斷專行,指揮東西兩線部隊加速形成鉗形攻勢,猛插猛打,全殲逃敵,生俘敵軍長、副軍長以下官兵5萬餘人,取得了郎、廣追殲戰的巨大勝利。粟裕指揮淮海戰役時,根據戰場局勢變化,機斷專行,決定提前兩天發起戰役,即由原定11月8日晚改為11月6日晚。11月6日戌時,粟裕一面將作戰部署上報中央軍委並告鄧小平、陳毅、華東局,一面下令部隊立即執行。後來的實踐證明,這一果斷決策打亂了國民黨軍的部署,奪取了戰場主動權,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毛澤東後來曾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四是謀篇全局,運籌帷幄。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粟裕富有戰略遠見,善於把握戰略與戰役和各戰役、各階段之間的聯繫,適時集中和調動兵力,牽一髮而動全身,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戰役的勝利。早在淮海戰役發起一個月前,粟裕充分考慮到後勤保障問題,要求必須備足百萬人3個月以上的糧草供應。粟裕將自己軍事上精於籌算的特長發揮在後勤上,不但從宏觀上分析整個戰役的糧食供需形勢,還從微觀上精確計算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粟裕指揮淞滬戰役解放上海時,從全局謀劃,認為上海是中國的第一經濟中心,不能大規模破壞;命令力爭不使用重武器,盡量減少城市建築物破壞和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在激烈的戰鬥中,上海不間斷供電供水,電話暢通,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周恩來稱讚說:「解放上海,好比瓷器店裡抓老鼠,談何容易!粟裕同志是個追求完美的人,硬是解放了上海,了不起啊!」
五是斗膽直陳,據理力爭。粟裕用兵,不唯上,只唯實,一切從實際出發,一旦發現上級決策有不符合戰局的地方,粟裕絕不盲從,而是客觀陳述自己的建議,歷史上留下了粟裕斗膽直陳的美名。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時,我山東、太行兩區主力實行外線出擊,向南作戰;粟裕建議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中央採納了他的建議。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主力發起了蘇中戰役,七戰七捷,迅速打開了局面。1948年1月27日,中央軍委電令粟裕,要他率領3個縱隊渡江南進,執行機動作戰任務。權衡利弊得失,粟裕認為,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更有利於迅速改變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建議暫不渡江。1948年6月16日至7月6日,粟裕組織指揮的豫東戰役,迅速改變了中原戰局,並推動全國戰局由戰略進攻向戰略決戰發展。
閑聊粟裕大將
聲明一下,此文為本人原創。頁面重載開啟
粟裕,大家都很熟悉,解放軍十大將之首,共和國的著名軍事家,也被稱為過粟總。因為當年沒有授上元帥,幾個民主人士還找主席說過情。到了21世紀,粟裕成為了若干軍事論壇上最熱門的討論人物之一,無數人為他的功過吵得頭破血流,粟粉、素芬、黑粟成為了時髦名詞,這恐怕是粟大將怎麼也想不到的。
粟裕是湖南會同人,生於1907年8月10日,和林彪、蕭克同年。一直到逝世,他都認為自己是漢族。不料,1986年,會同縣政府經過長期「考證」,確認本縣粟姓起源於從湖南通道遷來的侗族,於是已到了馬克思家中做客的粟裕又成了侗族人民的驕傲。
1925年春,18歲的粟裕進入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師範學校,在當時也算是個知識分子。在這裡,粟裕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後加入了共青團。隨那個時代共起伏,常德二師的左右兩派鬥爭也很激烈,還發生過械鬥等流血事件。在二師領導左派學生鬥爭的是位著名人物:3年後與彭德懷共同發動平江起義的滕代遠,比粟裕大3歲高一年級。滕代遠的資格可老,建軍級別的,井岡山上的紅4軍副黨代表,毛、朱、陳、彭、滕五大股東之一。後來左權在抗戰中犧牲後,別人不好與彭德懷搭檔,中央就派滕代遠去接替了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參謀長的職務,後來還主持了八路軍前方總部工作。非常可惜,1955年滕代遠因轉地方工作而沒有授銜。林彪曾說過有一個人的資格可授元帥,指的就是滕代遠。
1927年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克祥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常德軍警也發動了「敬日事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粟裕的學校遭到了軍警包圍,他和同學們從下水道逃出校園,連夜乘火車逃到長沙,然後再轉到武漢。在這裡,粟裕加入了葉挺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11軍24師教導大隊,擔任學員班長,從此投筆從戎。
南昌起義的時候,粟裕所在的中隊負責警衛江西大旅社,也就是周恩來等人所在的起義總指揮部。2007年時上映過一部電影《八月一日》,粟裕曾在片中兩次出場。一次是在靶場上打槍不準,遭到軍官訓斥;另一次是警衛起義總指揮部江西大旅社,當面擋住便裝的周恩來和陳賡不讓進去。陳賡當時還差點和粟裕動粗,兩位未來的總長和副總長算是第一次照了面。
起義部隊從南昌向廣東進發,佔領潮州後,粟裕所在的排留下看管物資倉庫。不久從前方傳來消息,起義軍主力在湯坑受挫,後又遭到敵人重兵圍攻,前途不明。粟裕等人也被迫撤出潮州,翻山越嶺到達饒平。這時留守三河壩的第11軍25師也在朱德率領下到了饒平,雙方會合。很快敵人又圍攻過來,朱德被迫率部向閩粵贛交界方向轉移。在武平戰鬥中,粟裕第一次負傷,子彈從他的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了過去,當即倒地。排長顧不了他,拿起他的駁殼槍就跑了。劇痛中的粟裕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跟上部隊。他掙扎著滾下山坡,又向路上爬去。好在後邊來了幾名起義軍士兵,攙扶著粟裕跟上了部隊。
因連續戰敗,士氣低落,部隊在行軍途中失散嚴重。到了江西大庾時,25師起初的2500多人只剩下800多人,師和團的架子也散了,主要幹部僅剩下朱德、陳毅、王爾琢三人。在這裡,朱德主持對剩下的部隊進行了整編,成立了國民革命軍第5縱隊,以原25師為基礎編為第1、第4兩個步兵支隊,其中原73團編為第1支隊,原75團編為第4支隊,共有9個連隊。這兩個支隊的前身都來源於北伐時期的葉挺獨立團,戰鬥力很強,成為了寶貴的革命種子。粟裕被從班長直接提升為了5連政治指導員。當時的2連連長,就是林彪。20多年後,就是這兩個人將蔣介石的五大主力一一消滅,氣得委員長吐血痛哭。
隨朱德、陳毅、王爾琢轉戰湘粵贛時,粟裕先後調任第5縱隊第2支隊2連指導員、工農革命軍第1師1團5連黨代表,和林彪一同在戰鬥中成長。1928年4月上了井岡山後,粟裕又調任紅4軍28團3連連長。在1928年6月的老七溪嶺戰鬥中,粟裕指揮出色,率領3名戰士俘虜了上百敵軍,因而有了「青年戰術家」之譽。不過,他的成長速度可遠不及林彪。當林彪已成為了紅4軍主力團28團團長時,粟裕仍還是28團3連連長。在1929年隨毛澤東、朱德轉戰贛南、閩西途中,粟裕先後升為了紅4軍第1縱隊1支隊3大隊黨代表、2支隊黨代表,而此時林彪已成為了紅4軍第1縱隊司令員。1929年底,粟裕調任紅4軍特務支隊政委,並參加了紅4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見證了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的誕生。1930年2月,在富田一帶與敵唐雲山旅作戰中,粟裕被一發迫擊炮彈炸傷頭部,因醫療條件所限,彈片留在顱內一直未能取出。結果粟裕從此落下了頭痛病的根子,後來每當戰事緊張時就要犯。淮海戰役中,粟裕頭痛得就不得不戴上健腦器指揮作戰。纏繞了他半生的高血壓、美尼爾氏綜合症,也都拜這塊彈片所賜。直到粟裕逝世後,才從他的骨灰中找到了這塊彈片。
1930年6月組成紅一軍團時,粟裕去了紅12軍任第5支隊支隊長,當時的軍長是伍中豪。這位名氣很大,曾經考入過北京大學文學院,又是黃埔四期畢業,為毛澤東手下的「四驍將」之一。伍中豪文武全才,與毛澤東關係好,毛平時親昵地稱他為「豪子」。還在井岡山時,南昌起義余部以紅28團為主力,秋收起義余部就以紅31團為主力,伍中豪當仁不讓成了31團團長。紅28團善攻,紅31團則善守,一時互為瑜亮。在井岡山遭到國民黨軍重兵「會剿」時,伍中豪力主下山向贛南發展。對此,毛澤東於一年多後還有誇讚:「紅軍在贛南有今日之發展,伍中豪應記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贛南來的。」在蕭克的回憶錄中,一直稱伍中豪是當時與林彪齊名的青年戰將。林彪是紅28團團長時,他是紅31團團長;林彪是紅4軍第1縱隊司令員時,他是紅4軍第3縱隊司令員;林彪是紅一軍團紅4軍軍長時,他是紅一軍團紅12軍軍長。在行軍作戰餘暇,伍中豪一好喝酒,二好吟詩唱和。他和原紅4軍28團2營營長袁崇全曾是一對詩友,可惜袁崇全成了叛徒,害得王爾琢團長丟了性命。後來朱德曾表示過,如果伍中豪不犧牲,自己在擔任中革軍委主席後,他將是接任紅一軍團總指揮的合適人選。然而伍中豪因肺病休養了幾個月,剛剛病癒就奉毛澤東的命令帶補充兵員是支援攻打長沙。1930年10月初,伍中豪帶領一個警衛排到贛西南各縣調集獨立團,途經江西安福縣時遭到當地民團襲擊,伍中豪力戰不屈犧牲,時年27歲。彭德懷聞訊後大怒,立即派兵將這股民團剿滅,並由譚震林親自操刀將殺害伍中豪的兇手斬首。據說毛澤東得知消息後也悲痛不已,幾天都沒出門。在2000年後中央軍委組織編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中,伍中豪被稱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秋收起義重要領導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與領導人之一」,可見評價之高。
1930年冬,粟裕調到紅22軍擔任了紅65師師長,而軍長就是陳毅。這兩位日後被稱為「陳粟」的著名搭檔,至此才有緣接近。在之後一年多時間裡,粟裕幾次調職,但都是師長。直到1932年2月,粟裕才升為紅4軍參謀長,軍長則是林彪。不久,林彪接替朱德擔任紅一軍團總指揮,後改稱軍團長,成為了著名的「紅軍之鷹」。後來方誌敏在贛東北創建的紅10軍調入中央蘇區,重新組建了紅11軍,粟裕又被調去擔任該軍參謀長。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粟裕協助軍長周建屏、政委蕭勁光指揮部隊佯動迷惑敵人,為方面軍主力取得黃陂、草台岡大捷創造了寶貴戰機。不久,粟裕在硝石戰鬥中左臂負重傷,留下了終生殘疾。傷愈出院後,粟裕被調到新成立的紅七軍團擔任了參謀長兼紅20師師長。時任紅七軍團軍團長是尋淮洲,年僅21歲,少年才俊,17歲就擔任了少共國際師的師長,作戰勇猛,是紅軍中最年輕的高級將領。軍團政委則是未來的開國大將蕭勁光,暈船的「終身海軍司令」。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後,因黎川失守,蕭勁光被撤銷軍團政委職務,送交軍事裁判所審判。紅七軍團政委換成了樂少華,此人曾在蘇聯留過學,喝了一肚子洋墨水,年輕氣盛,誰也不放在眼裡。到了紅七軍團後,樂少華看不起軍團長尋淮洲,蔑稱他為「尋矮子」,又動輒搞懲罰措施,鬧得軍團內的氣氛非常壓抑。
因敵我雙方實力相差懸殊,中央紅軍沒有打退國民黨軍的圍剿,不得不放棄蘇區準備長征。為此,李德、博古、周恩來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團」進行了周密策劃。為了做到聲東擊西,使紅軍主力能安全轉移,「三人團」決定派出一支部隊率先東征,以吸引國民黨軍的注意力。當時中央紅軍共轄有7個軍團10萬部隊,其中紅一、紅三、紅五、紅九軍團是主力部隊,戰鬥力強,不宜分散;紅八軍團為新組建,新兵多,戰鬥力較差;而湘贛蘇區的紅六軍團又擔負了先行西征探路的任務。這樣,東征的任務交給了年輕的紅七軍團。為了師出有名,紅七軍團對外則稱為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1934年7月6日,紅七軍團從江西瑞金出發東征。該部東渡閩江,佔領水口,直取福州,逼得國民黨軍不得不調動兵力過來圍剿,客觀上減輕了蘇區紅軍主力的壓力。紅七軍團全軍不過6000餘人,出發時還隨行攜帶了160萬份要在沿途散發的宣傳品,足足捆成了500多副擔子,費去了挑運人員2000多人,使戰鬥人員只剩4000餘人。在連續轉戰中,傷亡很大,疲憊不堪,又因士氣低落而逃散嚴重。更糟糕的是,軍團長尋淮洲用兵機斷專權,而政委樂少華和政治部主任劉英堅持執行中央命令不打折扣,軍團會議上經常發生爭吵,弄得指揮上也猶豫不決。粟裕雖急在心上,卻幫不了多少忙。歷時經近4個月的艱苦轉戰,紅七軍團終於突圍到了方誌敏等人建立的閩浙贛蘇區,此時全軍團減員已達一半。奉中革軍委命令,紅七軍團與閩浙贛蘇區的新紅10軍合併組成紅十軍團,原新紅10軍軍長劉疇西被任命為紅十軍團軍團長,政委是樂少華,參謀長是粟裕。本來紅七軍團中的19師就是以原老紅10軍為基礎組建的,現在新老10軍合編當然是大喜事,然而組織上卻出了關門主義。在新成立的軍團指揮體系中,軍團長劉疇西是黃埔一期學生,參加過南昌起義,後又赴蘇聯學習過軍事。他在戰鬥中失去過一條胳膊,為人沉默寡言;樂少華和粟裕則職務未動;比較不公平的是對尋淮洲,唯獨將他從軍團長職位上撤下來任了紅19師師長。劉疇西在中央蘇區時最高軍職是師長,來閩浙贛蘇區任軍長時間也不長,缺乏獨立領軍的出色戰績。而樂少華對軍事較生疏,卻以政治正確自居,容不得不同意見。尋淮洲身經百戰長於軍事,但無法干預軍團指揮。這個指揮班子在組建之初就已矛盾重重。
果然,在隨後的浙西譚家橋伏擊戰中就出了岔子。因軍事部署失誤,紅十軍團沒能在有利的地形下殲滅國民黨軍王耀武部補充第1旅,反而遭到了敵人的重創,不得不撤圍而去。尋淮洲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在送往茂林醫院的途中因山路顛簸從擔架上摔了下來,導致失血過多,於第二天犧牲,年僅22歲。死前尋淮洲恨恨地說:「死我是不怕的,不能死在抗日的戰場上,死在漢奸手裡,我痛心啊!」方誌敏命人將尋淮洲就地埋藏,並作了記號。後來國民黨軍根據紅軍俘虜的供詞掘出了尋淮洲的遺體,將其頭顱割下向上請功,一時大加宣傳。解放後,黨和政府重建了尋淮洲的陵墓,並由朱德元帥親自作了碑序。14年後,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包圍山東省會濟南,提出的口號就是「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可見對當年譚家橋之敗是如何的刻骨銘心。
失去了尋淮洲後,紅十軍團更是進退失序,一誤再誤。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閩浙贛蘇區創始人方誌敏雖極富政治韜略,但在軍事指揮上並不擅長,難以在關鍵時刻下決心把握住戰機。60年後,方誌敏被中央軍委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這與他當年的歷史表現是不相稱的。還是毛澤東慧眼獨具,他曾經把方誌敏、彭湃、瞿秋白三人評價為「我黨內完全不懂軍事的三個領袖」。
1935年1月,紅十軍團終於在國民黨重兵圍堵下遭到失敗。方誌敏和粟裕帶領紅19師余部800餘人先衝出了包圍,軍團長劉疇西率軍團主力卻沒有跟上來。責任感極重的方誌敏放心不下,讓粟裕及負傷的樂少華、劉英等帶人先走,自己回去接應大部隊。粟裕等帶隊連夜疾行,搶先一步衝破了國民黨軍在童家坊至暖水灣一線設置的封鎖線,終於抵達了贛東北蘇區。粟裕等人在此等了4天,仍不見大部隊跟上來,而遠處持續了幾天的槍炮聲也漸漸停息了,知道大勢不妙,只好灑淚揮別,繼續前行。
那邊紅十軍團主力已只剩2000餘人,被圍在了方圓僅15里左右的懷玉山地區。因劉疇西指揮猶疑不決,最終失去了突圍的希望。在天寒地凍,大雪紛飛中,國民黨軍逐山逐壠進行搜剿,不斷搜出打死凍餒交加的紅軍官兵。後來國軍乾脆就放起火來,跟著火勢搜剿。就這樣,紅20師參謀長王如痴被搜出來了,紅21師師長鬍天桃被搜出來了,原紅10軍參謀長曹仰山被搜出來了,彭楊陸軍學校校長彭干臣犧牲了……。1月27日,凍餓交加的劉疇西昏倒在程家灣附近,也被搜出。劉疇西被押到搜剿軍指揮部,總指揮俞濟時和他是黃埔一期的同學,但俞連頓飽飯熱水都沒給他。後來黃維還奚落俞濟時:大家都是同學,你也真不地道!
面對如此慘景,方誌敏痛苦萬分。他懷著生的信念,不分晝夜地爬山越嶺,在冰天雪地中苦苦支撐,希望能闖出一條生路來。此時國民黨軍已搜山近一個月,也是凍累交加,疲憊不堪。搜剿指揮部認為清剿任務已基本完成,方誌敏可能已突圍,要求撤回休整。就在這時,方誌敏的警衛員魏長發叛變告密,在南昌的蔣介石下了死命令,說方誌敏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軍休整者殺無赦。就這樣,國民黨軍再次加大了搜山的力度,一樹一草地逐層搜索。1月29日傍晚,方誌敏在德興與玉山交界的壠首村被兩個國民黨兵搜出。同一天,中央紅軍開始一渡赤水。
2月2日,方誌敏等人被押到南昌。他們受到了酷刑對待,但始終信仰不變。蔣介石親自來勸降,也被方誌敏回絕。在6個月的鐵窗生活中,方誌敏積極鼓勵獄中難友團結起來和敵人鬥爭,並爭取看守的同情準備越獄。他借著敵人要他寫供狀的機會,分秒必爭的寫出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記實》等16篇文章。他寫道:「我相信,中國一定有一個可讚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凄涼的荒地!這時,我們的民族可以無愧色的立在人類的面前,而生育我們的母親,也會最美的裝飾起來,與世界上各位母親平等地攜手了!」
一腔赤誠,躍然紙上。
當時社會各界強烈要求蔣介石釋放方誌敏等人,宋慶齡、何香凝等人連續給蔣去電。為防夜長夢多,蔣介石電令將方誌敏一干人秘密處決。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劉疇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在南昌贛江下沙窩被秘密殺害。方誌敏時年36歲。一臉正氣的何政軍曾在電視劇《方誌敏》中飾演過方誌敏,最後訣別的一幕,劉疇西、王如痴、曹仰山等人被押出監獄時向方誌敏揮手:「志敏,我們先走一步了……」相當感人。
曾經轟轟烈烈贛東北紅軍和紅七軍團就這樣失敗了。朱德後來評價說:「編成一個軍團,不編不垮,一編正規戰打不成,游擊戰也打不成。」這是紅軍戰史上的一個重大教訓。粟裕和劉英等人突圍出去後,很快再起武裝,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閩浙邊堅持游擊戰爭,吸引牽制了大量敵人。劉英是個堅定的革命者,擔任了紅軍挺進師的政委。然而因為山頭主義因素,他和粟裕、葉飛等人一度鬧得離心離德,甚至兵戎相見,錯殺了自己的同志,還搞出了著名的「南陽事件」。抗戰爆發後,粟裕、葉飛等率紅軍游擊隊主力改編成新四軍北上,劉英留在浙江省委工作。1939年初,他在浙江溫州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後遭到秘密殺害。就是這樣,伍中豪、尋淮洲、方誌敏、劉英等老領導和戰友相繼犧牲,革命人一代又一代前仆後繼,粟裕是倖存者,他看到了最後的勝利。
在紅軍時期,粟裕雖然先後當過師、軍、軍團幹部,但獨立領軍的機會少,創造的輝煌戰績也少,因此名氣遠遜於當年同在井岡山鬥爭的彭德懷、林彪、陳毅、蕭克等戰友,連犧牲了的伍中豪、黃公略、尋淮洲、董振堂等人也比不上。到了抗日戰爭中,粟裕迅速嶄露頭角,終於大踏步成長起來。抗戰初期,粟裕奉命組建新四軍先遣支隊,挺進蘇南,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揮部隊在鎮江以西的韋崗地區設伏,殲滅日軍少佐土井、大尉梅澤武四郎以下20多人,擊毀敵汽車4輛,繳獲長短槍十餘支、軍旗一面、軍刀2把、望遠鏡2具、日元7000餘元,以及車中所載的軍需物品,取得了新四軍在江南的首戰勝利。當時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兼政委的陳毅聞訊後,即賦詩讚曰:
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
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發生在1940年10月的黃橋決戰,殲敵1.1萬人,是新四軍歷史上的空前勝利,初步顯示了粟裕的大兵團作戰指揮才能。只是很可惜,這次打得不是日本人。而在1944年3月的車橋戰役中,粟裕指揮葉飛等部5個多團兵力,周密部署,猛虎掏心,一舉殲滅日軍三澤大佐以下460餘人、偽軍480餘人,摧毀碉堡50餘座,收復敵偽據點12處,並繳獲大量武器彈藥,而新四軍只傷亡200餘人。新華社聞訊後,還向全國播發了「車橋大捷」的消息。在整個抗日戰爭中,粟裕指揮的新四軍第1師在華中地區堅持作戰,相繼開闢了蘇北、蘇中等抗日根據地。在新四軍的7個主力師中,粟裕的第1師戰績最佳,殲敵最多。不過,僅以這些歷史戰績而論,將來到了55年授銜時,能不能躋身大將的位置就難說了。然而,解放戰爭給了粟裕進行表演的輝煌舞台,他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能力猛烈爆發出來,由此踏上了共和國第一大將之路。
解放戰爭初期,粟裕任華中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和華中野戰軍司令員。他主張採取積極的運動戰,大量殲滅進犯的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第二副司令員張愛萍則反對,認為應以有限規模的運動戰結合游擊戰為主要作戰形式,做好堅持根據地鬥爭的長期準備。不久,張愛萍乘卡車去津浦路前線指揮戰鬥,途中倒車時伸頭瞭望,結果腦袋被擠在牆上,當場重傷,從此離開了解放戰爭前線。這是張愛萍的不幸,同時又給了粟裕以表演的舞台。很快,他就以蘇中七戰七捷拉開了自己人生的輝煌大幕。
當時各解放區都遭到國民黨軍的進攻。中原解放區四面被圍,李先念、王震、王樹聲、皮定均、張體學等帶隊分頭突圍,部隊損失慘重;北線的晉察冀和晉綏軍區部隊發起集寧大同戰役失利,被傅作義部打得很慘,以致還丟失了晉察冀軍區首府張家口和重鎮承德;陳毅指揮山東野戰軍主力發起泗縣戰鬥也敗於桂軍之手,山野主力第8師傷亡較大,部隊士氣受到很大影響,淮北形勢更顯惡化;東北的林彪指揮民主聯軍組織了四平保衛戰,想「化四平街為馬德里」,結果在杜聿明、廖耀湘等經過抗戰鍛煉的精銳國軍的圍攻下只好棄城而走,部隊失散、逃亡嚴重,立腳不住,一直退到松花江北,當時林彪等人還有萬不得已時退到蘇聯的打算。滄海橫流中,粟裕部逆流而上,主動殲敵,連續打出蘇中七戰七捷,取得了解放戰爭以來第一場大規模作戰的勝利。朱德總司令對此評價說:「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
此後,粟裕率華中野戰軍與陳毅的山東野戰軍聯合,相繼發起宿北戰役、魯南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整編第69師、整編第26師、整編第51師及第1快速縱隊等部,共計7.4萬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特別是還有很多重炮和戰車,可謂戰果輝煌。粟裕在戰役中顯示的卓越指揮才能贏得了各級將領的信任,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新組建的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負責戰役指揮。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則放心地將戰役指揮權交給了粟裕,併產生了一句著名的口頭禪:「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你們堅決執行。」
在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中,粟裕精心部署,持重待機,一舉吃掉李仙洲兵團,取得了輝煌大勝。在3天之內,華東野戰軍殲滅了國民黨軍1個前進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其中俘敵中將2人、少將7人;繳獲各種火炮414門、輕重機槍1869挺、長短槍支15700支、槍炮彈30多萬發、汽車56輛,以及大批軍用物資。這一戰役的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了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兼山東省主席王耀武聞訊後氣急敗壞,大罵道:「5萬多人,不知不覺三天就被消滅光了。老子就是放5萬頭豬在那裡,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呀!」 而陳毅更是興奮異常,在戰後接受山東《大眾日報》記者採訪時盛讚了粟裕:「……我軍副司令員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打愈奇,愈打愈妙。」
3個月後,更是爆發了三野戰史上經典的孟良崮戰役。粟裕首先提議並精心策劃,與陳毅共同指揮華東野戰軍27萬人,與實施重點進攻的徐州方向國民黨軍40餘萬人展開了一場大會戰。粟裕指揮華野部隊兩翼穿插,從敵重兵集團中迅猛楔入,將當中直進的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74師分割包圍在孟良崮上。經過三晝夜勇猛攻擊,全殲了整編第74師及整編第83師1個團,殲滅整編第25、65、83、48、11師一部,其中斃傷13000人,俘虜19676人,合計殲滅32676人;繳獲山野炮28門、步兵炮和戰防炮14門、輕重迫擊炮235門、輕重機槍987挺、長短槍9828支、火箭筒43具,以及大量彈藥、物資。整編第74師師長、著名帥哥張靈甫也殞命於孟良崮上。這一仗打得膽魄驚人,成為了粟裕大兵團作戰指揮的經典力作。戰後的陳毅如釋重負,感嘆道:「嗨呀,這三晝夜總算是熬過來了!」「以後我兒子長大了,不能讓他帶兵打仗,這不是人乾的!」為了紀念這一輝煌勝利,陳毅又欣然賦詩:
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師無地逃。
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
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袍。
喜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
就是這樣,在解放戰爭初期,除劉鄧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外,當別的軍區部隊一戰殲敵一個師而不得時,粟裕指揮下的華東野戰軍已經連續創造一戰殲敵一個師至幾個師的戰例。粟裕的威名,就是這樣一步步打出來的。
不過,七月分兵後的華東野戰軍走了一段下坡路。因山東地區連日降雨,山洪暴發,彈藥淋濕,對於部隊行軍作戰十分不利。打起來後,葉飛、陶勇部2個縱隊在魯南被國民黨軍追得丟盔棄甲;陳士榘、唐亮部3個縱隊在魯西連戰不克,徒然騰挪;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先後攻擊南麻、臨朐受挫,一直打不開局面。折騰月余,華野全軍減員5萬餘人,卻丟了山東解放區大部分地盤。部隊人心波動,什麼「反攻反攻,丟掉山東」的論調都出來了。在指揮南麻、臨朐攻堅戰時,粟裕的短處也暴露出來。他的實戰嗅覺敏銳,敢打攻堅,敢於行險,依靠臨機應變的時候多。反過來說,為抓住戰機往往準備不足就出動,有時馬虎大意,容易打成亂仗。這幾仗過後,華野副政委譚震林寫了一封長信給粟裕,對他提出了嚴厲批評。指出其「在軍事指揮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遠見」、「常常只看到一二步」,並提醒道:「數十萬大軍的指揮,如果不能看遠是很危險的。」與此同時,粟裕也認真檢討了自己的錯誤,並致電中央軍委請求處分。毛澤東很快回電,勉勵了粟裕,要他安心工作,以利再戰。此後粟裕指揮部隊乾淨利索地在沙土集殲滅了國民黨軍整編第57師近萬人,一舉扭轉了連戰失利的氣氛,為恢復魯西南解放區創造了條件。更重要的是,華野主力由此得以挺進豫皖蘇,配合劉鄧、陳謝部經略中原,拉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5月城南庄會議後,陳毅奉中央命令到中原局和中原軍區工作,粟裕以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身份執掌華東野戰軍。在6月發起的豫東戰役中,粟裕指揮華野20萬大軍與25萬國民黨軍再次展開大會戰。面對地勢廣闊、便於機動的中原戰場,粟裕精心運籌,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指揮華野部隊攻堅城,打野戰,先後攻克河南省會開封,吃掉國軍區壽年兵團整編第75師等部,重創整編第25師黃百韜部,經20個晝夜連續作戰共殲敵 9萬餘人。這一戰顯示華東野戰軍的攻堅、打援、野戰能力均取得了長足進步,能在有利於國民黨軍調動的中原平坦地區克敵堅城,阻敵增援,殲敵野戰兵團,動搖了國民黨軍據守戰略要地和遠程機動增援的信心。粟裕後來回憶說,豫東戰役是他「親身經歷的最複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役之一。」在東北的林彪聞訊後,也感慨稱「粟裕盡打神仙仗」。
在進行豫東戰役的同時,許世友指揮的山東兵團也連克泰安、兗州、曲阜、蒙陰、鄒縣、泗水諸城,將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並與華北、中原解放區打通了聯繫,徹底切斷了濟南與徐州國民黨軍和華北傅作義集團的聯繫,濟南已成為了一座孤城。後粟裕率華野主力由豫東返回了魯西南,與山東兵團會合。奉中央軍委命令,粟裕主持將華野主力分成攻堅和阻援兩大集團,決心攻克濟南。其中攻堅集團由許世友、譚震林指揮,共14萬人;阻援集團由粟裕親自指揮,共18萬人。本來預想這又是一場里外夾心的大戰,然而北上解濟南之圍的國民黨軍邱清泉、黃百韜、李彌等兵團動作遲緩,畏縮不前,導致華野阻援集團遲遲打不到敵人。而華野攻堅集團則軍事政治雙管齊下,僅用8天就解放了濟南,南線的國軍援敵聞訊後立即就縮了回去。攻克濟南,活捉了王耀武,相信粟裕其時一定眼含熱淚:老戰友尋淮洲,你的在天之靈可以瞑目了!
舉世矚目的淮海戰役是粟裕一生軍事指揮的輝煌頂峰。他指揮華東野戰軍打主攻,在碾庄吃掉黃百韜兵團,在徐東擋住邱清泉、李彌兵團,分兵雙堆集打黃維兵團,又威脅南線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最後全師躍進陳官莊圍住杜聿明集團,先後殲滅了國民黨軍40餘萬。整個戰役節奏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慷慨激昂,跌宕起伏,驚心動魄,令人嘆為觀止,成為了其軍事生涯中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扛鼎之作。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粟裕,華東解放戰爭的進程就會完全改寫。
渡江後,粟裕指揮三野先在朗廣吃肉,後圍上海攻堅,打得順風順水。比較遺憾的是,葉飛的十兵團渡海打金門遇到重大挫折,鑄成了歷史的遺憾。到了1950年,粟裕本已挂帥攻台,後又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準備援朝。但他多年積勞成疾的身體撐不住了,不得不轉去青島休養。這樣一來,就錯過了帶兵抗美援朝的歷史機遇,終於沒能最後封帥。在徐向前、聶榮臻之後,粟裕被任命為人民解放軍第三任總參謀長。當時的副總長張愛萍回憶:「粟裕任總長的時期,大家可以激烈地爭論,但從不計較,相互之間沒有隔閡,是總參最好的時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時期。也可以說,是軍隊建設最好的時期。」
後面的文章由於知乎規矩所限,就不貼出了。想看全文的可以點擊文首原創鏈接閱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說一個段子。
解放戰爭後,粟裕和夫人在上海的街頭散步。此為背景。走著走著,這位將軍突然停下了腳步對夫人說,這家飯店不錯。
夫人錯愕,心想難道之前來過這兒吃飯?
這時共和國將軍平靜地說到:這飯店在街道拐角,樓頂要是架上兩挺機槍就是絕對的火力制高點。。。
記得一個細節,粟帥的太太是上海女孩(只是讀過書),解放上海後拉他逛淮海路,邊逛邊指點:這家咖啡館味道有多好,那家服裝店品味有多高,粟帥也很高興,愣神細看還念念有詞,太太把他搖醒,「喂,幹嘛呢?」,「我覺得咖啡館頂上各架兩門機槍,就可以控制重慶路上的火力了。」太太無語
粟裕有哪些厲害之處?用一句話來說,粟裕在的地方就打勝仗,粟裕不在的地方就打敗仗。別和我抬杠!彭林劉徐當然也是沒粟裕照樣打勝仗。
我們看看粟裕的經歷,就是從最角落裡最不起眼的位置一步一步打出來的。粟裕的晉陞通道可以說和運氣無關,全靠打出來。
紅軍時期,他在不起眼的角落,要長征了,他是先遣隊成員。所謂先遣隊,就是吸引敵人的炮灰,而且根本沒告訴他們是炮灰。這還和炮灰皮定均不一樣,畢竟皮還有時間限制。
先遣隊在半路上,主力交代了,粟裕就和一小股部隊活下來了。等到抗日了,新四比八路,已經是一支偏師,地位不可同日而語。粟裕在的那一部分,在新四軍里都還是偏師。新四主力萬把人在皖南交代了,粟裕拉拉扯扯把一師帶出來了。後來六師指揮不力,交給粟裕打點。新四七個師,粟裕最後也才拿兩個在手上。就這點家當,粟裕的看家本錢。
抗日勝利了,全力保障東北。保障到什麼程度?新四最強三師,八路改名字來的,開到東北。粟裕看家本錢一師給拆了,一縱葉飛帶著去了山東。粟裕手上就一拆過的一師加一個六師,這就是粟裕解放戰爭開打時的本錢。
開打以後怎麼樣?粟裕拒絕了毛的方案,在蘇中開打,七戰七捷。這是華中方面,山東方面呢?實力遠勝華中,就葉飛一縱山野八師就蓋了粟裕一六師。怎麼樣?山野方面費盡心機,半年時間一戰不勝。地丟了國軍沒殲滅得了。
這期間,曾有徐向前來主持山東軍事計劃,不料徐沒來得了。沒辦法,只有由粟統一指揮。
怎麼個統一法?南面先由譚震林指揮頂一下,粟裕一個人北上,自己的看家本錢一六師都沒來,就這山野的部隊,虎口拔牙打出宿北戰役,一戰讓山野揚眉吐氣。粟裕一個人北上是帶著山野打了勝仗,但是南邊譚震林又被打成漏勺了。於是一六師北上,會合山野在魯南吃掉了馬厲武。從此山野華野合軍,連戰連捷。
到了七月,劉鄧磨洋工,毛受不了,讓其直出大別山。搞笑的是,這時候劉鄧終於發狠了,打出了魯西南。但凡上半年賣力點,能打出這樣的戰績,也不用去大別山了啊。
七月,為了配合劉鄧,華野兵分三路,從此走上衰微之路。粟裕這段時間兩戰都沒打成。外線形勢緊迫,粟裕又拉著陳毅去外線,終於在外線打了個土山集,穩定了下局勢。
結果呢,毛又別出心裁,讓粟裕過江。這次粟裕又拒絕了。粟裕西柏坡面聖談判,本來說好的,各方面配合粟裕在中原地區打大仗。但是各方面都想打大仗。首先劉鄧在宛東捉張珍,要求粟裕渡過黃河吸引邱清泉。這麼一來粟裕兵團行蹤暴露,戰機難尋。問題在於,劉鄧煮熟的鴨子張珍居然飛了。這就坑人了,等於粟裕暴露了沒換來收益。這粟裕被逼的急啊,畢竟立下軍令狀的人。結果粟裕硬攻開封,沒有戰機自己創造,活生生的創造出豫東戰役。要說,粟裕曾經請調蘇北兵團一部,也曾想山東兵團跟進,不過並沒有卵用。許世友在兗州眼睜睜看著黃百韜衝到豫東。胡連突破劉鄧。粟裕無奈之下,只得把黃百韜摁著揍了一頓,腳底抹油溜了。這一戰,尾收的不大幹凈。
但是,這一戰讓毛明白了一件事:粟裕有本事實現他吹過的牛逼。從此,在宛東跑了張珍的劉鄧徹底淪為中原戰場的配角,從此他們的任務清一色變成了配合粟裕。而粟裕呢?卻得到了華野全軍的指揮權,豫東粟裕手上只有華野一半的實力,一四六三八十六個縱隊,接下來山東兵團和蘇北兵團全軍集中於粟裕麾下,和中原國軍展開決戰。只半年時間,直接把中原國軍主力撂翻。
對了,現在明白大決戰電影裡面劉陳鄧一再請求先打黃維了嗎?因為他們的角色早在宛東戰役的時候就決定了,他們是配角。但是劉陳鄧三個大佬,哪個都比粟裕腿粗啊,何況三個聚在一起。對於劉陳鄧想吃肉當主角的心情,粟裕是理解的,堅決支持!毛那邊不情不願的同意了。
厲害在哪兒?就在這,從來是偏師,而且是一次次準備犧牲掉的,卻一次又一次打出來了。
沒想到這麼多人贊。多說兩句和各位分享。粟裕和共軍諸多將領有一個本質區別,就是粟裕是無視先打弱敵再打強敵這一原則,而是經常性先打敵人強點。因為粟裕認為先打強敵,才能改變戰場態勢。國軍在華東戰場五大主力有三,本來劉鄧負責5,華野負責11,74,黃河歸故後,5也轉向山東,華野獨自面對三大主力為核心的強大機動兵團。
孟良崮戰役打掉74師,上了初中教科書。然而教科書沒寫的是,粟裕長期執著於三大主力的作戰計劃。宿北戰役是粟裕孤身一人北上指揮山野,基於慎重初戰原則,先打戴之奇,次打胡11。後來打胡11取消,但這一戰也險些衝掉胡11的司令部,從此也讓胡11在華東戰場謹小慎微。之後就籌划了對74師作戰,但74龜縮不出,北上打了馬26,馬26雖然不是三大主力,但是魯南國軍最強點,這一戰華野繳獲大量榴彈炮成立特縱。在孟良崮之前,粟裕分別籌劃對5,11各一次作戰計劃,因對手快速收縮未打成。換句話說,孟良崮打74,至少是第五次對三大主力的作戰計划了。華野七月分兵後,粟裕試圖改變局面,又籌划了一次打11的行動,這次華野四大最強戰隊,1,4,3,8均出擊到外線去配合劉鄧挺近的任務。內線五個縱隊實力均不及外線四個縱隊,適逢雨季,這一戰最終失敗。所謂失敗,也就是未能完成打掉11師的任務。七月分兵後,粟裕連續兩戰過於急躁,未打成殲滅戰,其本身有配合劉鄧挺近的基本目的,我個人覺得也有粟裕試圖以積極作戰改變局面扭轉軍委挺近戰略的意圖。這兩戰,是粟裕指揮生涯的敗筆,當然七月分兵的大戰略也是客觀因素。然而,這兩戰失敗之後各方的精彩表現才是讓人嘆為觀止。以前打勝仗,大家一團和氣,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兩仗未打好,各種爭論也紛至杳來。有時候我甚至有個觀點,這兩戰沒打好,各種爭論的暴露,恰好由各方當事人提供了華野實際指揮是粟裕的證詞。
粟裕認真
豫東戰役俘獲區壽年,請他吃飯,虛心詢問自己的仗打得好不好,有啥要指點的。
淮海戰役結束,突然摔倒在地,大睡一個禮拜,說明此前他專註,高度緊張,消耗了自己。
總參謀長任上認認真真推動軍隊正規化,得罪了兩個半元帥。
這是一個石佛一樣的將軍,認真的男人,最美林彪:粟裕盡打神仙仗。
解放戰爭開始階段,蘇中七戰七捷充分說明了粟裕的厲害之處。
七戰七捷消滅的敵人並不算多,沒有成建制的消滅KMT的師,基本都是零敲碎打,敵人整體強度也不高,除了整編83師外,以雜牌為主。但是為什麼說這幾仗厲害。
1:七戰七捷的地理位置:蘇中,蘇中是什麼概念,現在我們都知道南京市是江蘇省省會,位於江蘇省中部。而解放戰爭那會兒,各位親,南京是KMT的首都,蘇中就是京畿之地,二野在大別山都號稱敵後作戰了,蘇中之戰完全就是在敵人眼皮底下打的。
2:兵力對比,KMT 12萬對粟裕3萬多,最後粟裕殲敵5萬多,用毛主席的話說:粟裕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人還多。這已經超出了一般名將的水平和素質,七戰七捷充分利用了蘇中根據地的情報優勢(粟裕語:敵軍出城15公里就有百姓向我們報告),無限運動,不斷捕捉戰機,在每次出擊時都形成了局部兵力優勢,這不僅需要絕頂的智慧也需要無畏的勇氣(當然豬對手的配合也很關鍵)。古往經來的名將,除了漢尼拔外,運動戰打到這個份上,不做第二人想(就連太祖爺的四渡赤水戰術難度也比這個小很多)。
3:戰略意義,蘇中七戰七捷,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解放戰爭怎麼打,能不能打,堅持運動戰殲敵,也成了今後所有戰區的主要思想(當然各戰區軍頭本身也擅長這一招)如果說蘇中戰役前TG還有想法以戰促和(比如在四平的堅守,和平前的最後一戰)對KMT軍事優勢有所顧慮的話,蘇中戰役過後,從戰術上,TG已經極端蔑視KMT。另外蘇中七戰七捷,拖延了大量原定調往東北的KMT主力未能如期出關,或者根本未出關,導致在杜聿明追打林彪的過程中,始終兵力有缺口,才有了林總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勝利,試想,如果蘇中戰役,華中野戰軍戰敗,或者未做抵抗撤出蘇中,那麼74,83等勁旅按照原定計劃調往東北的話,東北野戰軍將承受多大的壓力。強烈推薦一本書 粟裕戰爭回憶錄 (豆瓣)
這本書是回憶錄, 更是戰爭筆記, 寫得特別清晰, 從一個科研狗的眼裡, 覺得還像實驗報告或者論文呢, 或者說還像課本, 可以學到戰爭智慧。
天才不是天生的,是靠不斷的從經驗中學習,總結,思考和提高而來的。有經驗的人未必能都成為天才。而只有能從經驗中不斷的學習、提高的人才能成為天才。
能在文革中守住尊嚴良心,這點就很讓人佩服。
粟裕和主席都是師範生,主席是湖南第一師範,粟裕是湖南第二師範,一個是最強的統帥,一個是最強的將軍。(粟、林、彭的排名可能大家有爭議,但林、彭一直在中心,而粟多次是被當成棄子扔掉的,和林、彭相比,手上的牌真是少的可憐,神奇的是他次次力挽狂瀾,這本事可不是誰都有的,1949年9月30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舉行奠基典禮,主席親自拉粟裕去鏟土奠基,主席曾言:我的這些戰友中,數這個粟裕最會打仗。林彪曾言:粟裕盡打神仙仗。英雄惜英雄。)
粟裕確實很厲害,連私自調動5個軍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他在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為什麼受到批評,《彭德懷全傳》里說得很清楚很詳細了,因為他犯了三個大的錯誤(特別是最後一個):不經請示自行布置準備攻打馬祖列島;忽視外事紀律;違反調兵規定擅自調動志願軍5個軍回國;根本不是近些年來粟粉所鼓噪的粟裕平白無故蒙冤受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歡迎關注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請打開微信搜索 cpcliusi
起點很低,27年入黨,南昌起義職務:班長,長征時脫離大隊伍在打游擊,抗戰時幾乎沒地方施展,解放戰爭靠戰功變成大將第一
只想說,粟裕評大將會讓後人覺得,哇,大將銜也很厲害啊,跟元帥差不了多少嘛。
就好比愛因斯坦拿諾貝爾獎是諾獎的榮耀一樣。
您好,wuweilxl,您在問題「歷史上粟裕有哪些厲害之處?」中的回答已被刪除,原因是:「不宜公開討論的政治內容」。您的回答如下:
無數次修改以後,被刪除。因為此答是基礎性的回復知識,即其他回答需要引用,所以須重新回答。
1953年2月,毛澤東說:粟裕不是韓信,我毛澤東也不是劉邦。
毛澤東對粟裕的評價是韓信,這就已經非常、非常高了。
毛叫林彪批鬥粟裕,林彪說:我一個打敗仗的,怎麼批一個打勝仗的將軍。
林彪對粟裕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
求什麼私信,就是長征以前黨內鬥爭的小段子,刪了也好。
從指揮戰鬥來說,在游擊戰形態中,粟裕在南方活到抗戰前,說明很牛;而林彪始終不喜歡打游擊,他更喜歡運動戰,幾乎無對手。林彪在陣地戰中吃了虧,後來居然學得不錯,成就了一代元帥。粟裕在運動戰和陣地戰中戰績也不俗,孟良崮算是經典。但相對林彪來說,運動戰弱一些,也是後來苦學成才的。陣地戰例不如林彪多。從個性來說,林彪穩紮穩打,算到必勝,而粟裕更具冒險精神,可能和其長期游擊戰有一定關係。
順便提一下,朝鮮戰場粟裕去相對均衡,彭總去能打硬仗、陣地戰,林彪去能打出運動戰績來。鑒於此,攻擊用林,防守用彭。所以粟裕可能更合適。但林彪抗日沒能大展身手,粟裕抗美沒能大展身手。可惜了。
粟裕的戰事我就不講了,打仗確實厲害,和林彪比起來,林彪帶兵比粟裕牛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我映像最深的還是粟裕的為人,瘦瘦的,也不善言辭,但他渾身有一種氣質,有儒將的成穩,卻沒有儒將的暮氣,待人也很隨和,不拘泥形式,對領導能照領導的意思辦,但卻能留一手補上領導意思的風險和失敗。對彭鄧的對待,以大局為重,對批判,很自然,也不解釋,也不郁結於心,相信事件只有歸於歷史,才有望見於真面目。
從軍人的專業性上講一件小事,粟裕當年出訪非洲,回國時經過法國,下飛機馬上就去當年諾曼底登陸的登陸場,了解各個登陸場的水文地理情況,英美聯軍武器和後勤補給配置
四處看過來的,隨便寫寫
粟1927年入黨,建黨是1921年
國共內戰與抗日戰爭中, 不詳。
日本投降後,老蔣作為中國戰區最高司令官,與美國英國蘇聯並列
槍杆子裡邊出政權,誰都很清楚。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就是這麼奠定的。
國民黨這時正是順風順水,天和(美俄中英法的國際地位) 地利(作為勝利者,各省省會大城市基本都是國民黨的地牌,太祖還在窮山惡水間) 人和(全國上下感謝的不是投原子彈的美帝也不是把關東軍趕走的蘇聯,而是帶著全國人民堅持了8年抗日的蔣大總統)
然後,1年後發動內戰
老蔣靠著我記得是400W+軍隊 裝備精良的美德日式武器
太祖是100W+軍隊,據說是小米加步槍,估計應該好一點不過比起蔣....
所以蔣認為3個月滅亡中共,估計太祖也不會認為老蔣在做夢。
全面進攻開始:
蘇中戰役 1946.7~1946.8
蘇中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解放軍在主要戰場上與國民黨政府軍間較大規模的初戰,對前者帶有戰略偵查性質。此役,國軍參戰部集中15個旅計12萬兵力,華中野戰軍參戰部19個團,計3.3萬人(8月中旬增加至23個團)。在約4:1(後為3:1)的兵力對比下,華中野戰軍堅持了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消滅敵人的原則,利用解放區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蘇中地區所處的蘇皖邊解放區作為老根據地,參戰民工達到14萬人,在後方支前服務的達到50萬人,僅海安一縣就動員30萬人次),戰法相對靈活,在連續作戰中得到了及時休整、補充,不斷增加了戰鬥能力,因而獲得了勝利。-----------摘自維基
(看了什麼感覺? 是不是和淮海戰役的描述很像?)
維基上只貼了張粟元帥的圖,正文居然沒提人名,側欄寫明指揮人粟裕
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消滅敵人的理論被粟裕用到了極致,戰役上為粟裕所率部隊贏得了活動的空間,戰略上給太祖鼓足了信心,蘇中戰役被當成範本交由各戰區學習(嗯... 沒有找到記載,僅憑記憶)
其他戰場基本是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人存城失,人城皆得.
比如東北戰場 1946年5月
16日白崇禧到北平,17日飛瀋陽與杜聿明商討東北作戰問題並且參與指揮,率杜聿明、孫立人、廖耀湘等將領一舉擊潰林彪,20日白崇禧自瀋陽赴四平街視察,白主乘勝大舉追擊,22日白崇禧離瀋陽飛北平轉南京, --百度百科 白崇禧
老蔣沒給他這個機會,估計是功勞不想全落到他頭上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貶損林副統帥,而是說明戰爭初期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能夠打一場勝仗對於戰爭局勢的影響絕對不是因而獲得了勝利這麼簡單。
之後的濟南戰役 淮海戰役,還有人民紀念碑奠基
想多寫點,可惜肚子里沒幾滴墨水。
人們一般關注粟裕怎麼會打仗,打大仗,卻沒怎麼關注他的高風亮節和急流勇退。以下是本人從湖南會同粟裕家鄉和他的故居回來後,幾年前所寫的文章(關注本人更多歷史名人文章請加公眾號wodaiyan0730):
粟裕大將的境界:我還無恥地活著
有這麼個老人,立下這樣的遺囑:「我在革命戰爭年代,在黨的領導下,身經數百戰,在和我共同參加戰役、戰鬥的同志中,犧牲了的烈士有十數萬,而我還無恥地活著,見到了革命的勝利。在我身後,不要舉行遺體告別,不要舉行追悼會,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經頻繁轉戰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幾省市的土地上,與長眠在那裡的戰友們在一起。」
這個老人就是粟裕,死時只有77歲,不「年輕」,但也並不很老。在中國歷史上,立這樣的遺囑,說出「我還無恥地活著」雷人之語的,怕就只有粟裕,也只有他粟裕能這樣闊達,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這樣一種對待他曾經一同戰鬥而犧牲的同胞的悲憫和自責。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粟裕是勇將,是謀將,也是常勝將軍,但卻不是福將。說他不是福將,並不是說他沒有給部隊帶來福氣,恰恰相反,他太有福了,指揮戰鬥太有才了。這裡說的福,是指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他本人總是將「福」趕開。這裡的「福」是指官職;另一個方面,是指建國後,對他的不公平,把理當給他的「福」(元帥)而給了他人,並且在某段時段面對對他進行的嚴重批鬥時,還一樣坦然。
撇開政治,中國共產黨中兩個純軍事才能的常勝將軍就算林彪和粟裕。林彪最後染指政治了,結局大家也知道了。而粟裕一直沒有。他純粹,他耿直,他忠厚,他闊達,他不追求名利。但有時候老天爺並不公平。儘管如此,他還是被這個混沌的社會得來不公。
一個師範生,居然能打出如此多的戰役,且百戰百勝,因此,如果要研究湖南書生為什麼會如此的強悍和強盛,又如此的不怕死、不畏死,重智慧、重韜略的話,除了去韶山看毛澤東少年的故居外,還很有必要到懷化的會同縣走一走,因為那裡是粟裕的家鄉。
大李我2008年10月去的會同。當我一個人靜靜地走進粟裕紀念館時,我虔誠地在他的塑像前佇立鞠躬。離開時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儘管對擺在商品柜上的《粟裕大將》一書的寫法和裝幀不滿意,但還是掏銀子買下。雖然回到家後的這三年里,我一直沒有看這部寫得爛的書,但將它放在我某個獎章的正面,作為背景台而立,算是我對粟裕將軍的尊崇。
在我遊歷的大半個中國中,我很高興在好幾個地方都能看到粟裕將軍的身影。濟南,有名的濟南戰役,真正的正規戰,解放軍的第一次城市攻堅戰,是粟裕領導許世友指揮的,以解放軍22萬對國軍的27萬,還活捉了王耀武。當我在他鄉登上泉城泉河邊的濟南戰役紀念館之塔時,對這位湖南老鄉一生的戰績更多了一份神拜。
徐州,淮海戰役的指揮中心,是繼濟南戰役勝利後的幾個月內打響的,是中國共產黨指揮的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也是真正決定中國共產黨徹底戰勝國民黨、共產黨領導政權統一中國的分水嶺。在這個戰役中,解放軍以60萬勝國軍的80萬,且對國軍俘虜、死傷在55萬之多。而這,用老毛的話說是「粟裕記第一功。」
當然,任何一個將軍的指揮不僅是一個人,而是有他的整個團隊。在徐州,我們可以在淮海戰役紀念塔看到前委五大委員,這五大委員就是粟裕的團隊(更多的人可能說是陳毅的團隊,但我卻認為是粟裕,陳毅在很多時候只是掛名),他們是:粟裕、陳毅、劉伯承、鄧小平、譚震林。粟裕像老鄧一樣,個子並不高大,也似乎不魁梧,但眼睛有神,氣魄有度,身軀鋼板一般挺拔有力。我在2011年的7月專程到徐州瞻仰、拜謁時,心中的感覺又是多了一份神聖。當一個人不好留影,將相機放在外圍的牆上,啟動自拍功能時,我反反覆復多次,最後總算拍了一張滿意的,心說這輩子能在如此多的地方看到粟裕,也算是人生一完美。但令我可能一輩子都要遺憾的是,留存在電腦內的照片卻在重裝系統時丟失了。
但再怎麼丟失,粟裕大將的形象和人生豐碑卻長留我的心間,揮之不去,尤其是他「我還無恥地活著」的話激勵著我不敢苟活,同時也將鞭策所有為名為利而苦苦爭奪的人們。而且,我更清晰地認為:將軍是對戰爭的一種婉轉的反思。
是的,雖然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但作為內戰,作為為意識形態而戰的自家兄弟搏殺,無論主義多麼真,它都是一種罪惡,因為它都得死人。
推薦閱讀:
※劉備當年良將齊全,為什麼最終還是未得天下?
※海豹突擊隊為什麼選擇D700作為取證標準配置?
※如果蔣介石不主動發動內戰,共軍會主動打嗎?
※日本利用pokemon go來找中國秘密基地的說法是不是強行陰謀論?
※一些人認為曹操的軍事能力很差,曹操的軍事能力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