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中,兩個人面對面對話,分別切換兩個人面部的鏡頭是如何拍攝的?

例如,在走廊里,兩個人A和B面對面站著聊天,先出現一個鏡頭是A的正面和B的背面,然後另外出現一個鏡頭是B的正面和A的背面,這兩個鏡頭中,都沒有出現拍攝時的鏡頭,是如何實現的? 是同一場景和對話,分別從走廊的兩頭拍攝多次嗎? 如果這樣,在紀錄片和談話節目中也會出現這種鏡頭,也是要NG多少次嗎?


這就是正反打鏡頭。先拍A的鏡頭,然後再拍B的鏡頭(順序無所謂啦)。最後在剪輯時,才組合成觀眾最後看到的順序。

紀錄片中一般是不會出現這種正反打鏡頭的,因為這種拍攝方法違背了紀錄片的【真實】原則。但有一些紀錄片還是會用這種手法,但一般會用在【真實再現】段落。也就是說,這都是事後補拍的,只是便於觀眾理解當時發生了什麼。

談話節目中出現的這種正反打鏡頭,是通過多機拍攝現場切換完成的。你沒看到鏡頭,是因為角度問題,攝像機在畫面外而已。(電視談話節目對現場布光的要求相對較低,所以可以多機同時拍攝。電影也有多機拍攝的,但很少用在談話場景的拍攝中。當然也有例外,《盜火線》中羅伯特·德尼羅和艾爾·帕西諾在咖啡廳中談話的場景就是雙機(或三機)同時拍攝的。)


分開拍就是 不需要同時


去google baidu 過肩鏡頭 正反打 ,可以不同景別多機位同時拍,也可以單機多來幾遍


不知道上面回答的人是不是去過片場——現在的影人講究效率,一個正反打誰還分著拍啊?正反打,正反打,正反一起打啊,怕穿幫(機拍機)?遠調一下就行了,留一個小角度,難道非要垂直於人體平面嗎?再說分著拍容易出現化妝表情等不對,來回跳著被仔細的人看出來。
順便說,有時對話的兩人也不是正面對著,有時還需要第三機位的正面全景,有時不需要過肩鏡頭,所以就打交叉就行了,3機位。有的導演拍對話都4、5個機位了,四向調度(當然這個容易機拍機可能會斷開拍)。可以看看(1942)李雪健就是省主席見蔣鼎文那組對話場景,軸線的重建非常好,正話是一個軸,反話是一個軸,表現感很強的……


推薦閱讀:

我的戰爭畫面拍攝手法?
小時代3中鏡頭圍著窗前的楊冪轉圈顯示窗外季節更替是否可被界定為抄襲暮光之城中女主父親面對窗戶鏡頭旋轉?
香港本地人看到電影中熟悉的取景地點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觀影感受?
如果只有一部普通數碼相機或者DV機,著名導演還能拍出好電影嗎?
現在攝影機如ALEXA,RED的快門機構是怎樣的?如果是全域快門,為什麼我們還使用葉子板開角來調節?

TAG:電影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