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永田鐵山?
『軍中第一大腦「是否過譽?他有哪些作為?他的遇刺對昭和時代政治走勢有怎樣的影響?他如果活著日本能避開太平洋戰爭嗎?
川田稔寫過一系列的研究昭和軍閥與政府的書,他是以永田鐵山為分界點的。
在永田鐵山之前,日本陸軍與政府之間的關係雖然說不上正常,但是至少是在現代國家的框架內進行,以前的山縣有朋等人會利用軍方的影響力插手政治,但歸根結底只是為了實現個人的政治野心,軍部只是他們的工具。
而在永田鐵山和一夕會之後,日本陸軍開始作為一個整體插手日本的國家事務,這些人要麼追求軍部與政府的一體化(統制派),要麼追求拋開政府成立軍政府(皇道派),總之是不承認「軍隊從屬於國家,聽命於政府」這個前提。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當事人的經歷。永田在歐洲經歷了一戰,一戰是人類第一次總體戰,給當時的人形成了很多錯誤的印象。一部分人認為在總體戰時代,國家是進行戰爭的工具,為了打贏戰爭,即使國家本身滅亡也在所不惜。這種情況下,原有的國家指揮軍隊的關係就不成立了,必須讓軍隊指導政府進行國家管理,所謂軍國主義就是從此而來。
永田的一切觀點都依據於一個前提,就是「日本的先進位度必將和西方腐朽墮落的制度發生矛盾,日本將和西方列強進行決戰,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在這個前提下,日本的路線就很明顯了:
1 日本沒有戰略縱深,必須在大陸取得領土。
2 日本沒有資源,必須在大陸取得資源。
3 日本沒有人力,必須充分利用大陸的人力資源。
對於中國人來說,日本的目標當然是滅亡中國,但是日本軍方在二戰爆發前其實並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政治家和知識分子或許會腦洞大開,軍隊是講究實際的地方,常備師才十幾個,加上關東軍也只是百萬級別,控制中國的廣大疆域是天方夜譚。這也能解釋為何在918之後日本對華軍事行動一直鼠首兩端,甚至128淞滬戰役中海軍被國軍按在地上摩擦,陸軍隨便應付了一下就回去了。
永田選擇了一個相對穩妥的長期路線:
在國內,通過海陸大臣現任武官制要挾政府,擴大軍部在政府內的發言權,實現軍部和政府的高度合作。但是不要求軍部壓倒政府,軍政府更是免談。
朝鮮、東北都已經被日本陸軍控制(滿洲國實際上是日本陸軍的自留地,與日本政府無關),糧食安全和戰略縱深有了保證,但是東北的資源還是有欠缺(當時的觀點),應該進一步獲取中原地區的資源,因此需要將華北山西內蒙從中國分裂出來,納入日本陸軍的控制之下。
對外保持對美英友好,威懾蘇聯。不要插手歐洲事務,對任何戰爭都保持中立。
利用以上條件,加速建設東北——華北地區,變分基地為主基地,為之後與蘇聯乃至與美國的最終戰爭打下物質基礎。
永田遇刺後,他的路線很快被繼任者推翻,那就是石原莞爾。
昭和軍閥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他們的觀點嚴重受到個人經驗影響。永田留歐歸來就一直在總參中央,對現場的實際情況缺乏了解。石原則是在中國待過很長時間,他在給自己擦屁股的過程中,發現中國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弱。日本人尤其是軍隊的中國通中,對中國看法最負面的一點就是「中國人都是一團散沙」,許多原本對中國抱有好感的日本人也因為這點轉為仇華。但是石原觀察到,從918之後,中國國內的愛國主義愈演愈烈,日本侵華成了中國形成民族國家的契機,而且還導致各地軍閥歸順中央。現在全面佔領中國絕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分裂中國反而不利於經營現有的滿洲殖民地。強行開戰只會耽誤日本的發展,如果這個時候蘇聯再來挑釁,日本就會陷入被動。另外,英國在華有很大利益,而日本有大量資源依靠英美供應,進一步分裂中國會導致英美與日本決裂。
石原從長遠打算,認為應該積極與中國修復關係,討好英美保證石油供應,加強關東軍實力與蘇聯取得軍事平衡,這才是現階段最該做的。而且說白了,中國的貧弱還會持續很長時間,日本解決蘇聯的威脅後,想什麼時候處理中國都沒問題,並不著急在這一、二十年。石原的設想中,亞洲作為一個整體挑戰西方列強,也就是所謂「最終戰爭」爆發的時間,最早也要到21世紀,在這之前,必須韜光養晦。
日本人普遍認為石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拋開左右不說,他這種以百年為單位的長遠眼光不可能得到同時代人的認可,所以在華北問題上的分歧導致石原與永田的後繼者武藤章爆發了衝突,並最終被永田派聯手趕出了中央。
永田派為了壓制石原和政府,充分利用了77事變的機會,徹底佔領華北。武藤本人並不希望在這個時期陷入全面的中日戰爭,畢竟歐洲大戰爆發在即,很快就要開始對蘇作戰,最理想的情況在南京締結城下之盟,徹底搞定華北分裂的問題。但是遙控局勢談何容易,經歷了早期大勝,中央和現場參謀對局勢的看法又比武藤更激進了,他們認為完全佔領中國是可能的,只差臨門一腳,不願收手。南京很快陷落,而且發生了大屠殺,中日關係徹底無法挽回,蔣介石堅決不投降。近衛內閣為了打開局面不再承認民國政府的合法性,這就等於背離了《九國公約》,徹底將其他國家排除在中國事務之外,於是與美英的關係也嚴重惡化。
38到40年的2年間,陸軍深陷大陸戰場,要想解決問題需要加派部隊,但中央顧慮到蘇聯的威脅,在中國投入的力量始終沒有超過三分之一。39年服部卓四郎發動諾門罕戰役試探蘇軍,被打得頭破血流,進一步證明了增兵的想法不可行。
讓情況發生質變的是40年歐洲局勢,由於德國的大勝,法國荷蘭淪陷,英國搖搖欲墜,東南亞一下子成了無人看管的財產。武藤的後輩田中新一提出通過佔領東南亞作來打開中國戰場局面,這個想法得到武藤的認可,於是日軍開始向越南北部滲透,並與荷蘭談判獲得印尼油田。
這個時候美國為歐洲戰事焦頭爛額,已經不太想管亞洲的事了,因此作出了最大程度的讓步,準備通過《日美諒解案》拋棄中國。這實際上就是永田鐵山設想的最理想情況,有了滿洲和華北,完全壓制了中國,又有石油供應,日本長期發展的物質基礎已經齊全了。
然而日美諒解案被松岡洋佑莫名其妙的攪黃,與荷蘭談判的事也告吹。更糟的是,海軍那邊也有了變數。海軍害怕在陸軍節節勝利的情況下被邊緣化,反對開戰的井上成美等保守派受到以伏見宮為受的激進派壓制,最後海軍中央也同意了陸軍的南進方案。
武藤這時已經感到危機,想要阻止陸軍進一步的行動,但是田中扛起了永田派的旗幟,像過去武藤對付石原那樣對付武藤,武藤失去了對參謀群體的控制。陸軍將勢力範圍擴展到越南南部並與泰國合作,終於招來了美國的石油禁運,太平洋戰爭已經不可避免。拋磚引玉一發
是否當得起"軍中第一大腦"這個名頭。就戰略思想而言比石原高明估計就能擔得起這個名號了。
就918事件的前期準備來看,永田相當於是幕後,石原是具體策劃人,這一點來看似乎永田要高明一些。且永田並不認為東西文明"必有一戰",就這一點來看頭腦就比石原清晰得多了。
作為方面,他主張裁軍而更新裝備。就陸軍還在用三八大蓋的情況來看,也沒錯。他也主張對蘇保持和平,保有滿蒙,對中國採取"威壓"策略,令其屈服。從後面的角度來看,在不全面侵華的前提下,這應該是最好的策略了。但不一定能夠實施下去,你懂的
他的死激化了統制派與皇道派的矛盾。間接導致226政變。也再間接導致皇道派沒落。但是即使他不死,皇道派和統制派也得分出個高下來,整個國家最後還是完全得落入軍人之手。如果統制派還是掌控了政權,那麼永田很可能會當上首相——沒東條什麼事了。這樣一來,即使77事變如期發生,以永田此時的話語權,很可能不會擴大事態,避開了全面侵華。可能三國同盟也不會有,這樣一來後面入侵印度支那恐怕也不會有。美國對日制裁也無從談起。也就避開了太平洋戰爭了…
這都是建立在永田作為統制派首腦牢牢把控政權的前提下,就算同是統制派,也不能說不會有腦子進水的人去來個"天誅國賊!"
並且,別忘了此時此刻日本還是軍國主義國家,不管日本在二戰是來個絕對中立,還是加入盟軍還是怎麼樣來躲避戰敗命運,戰後站在北約一邊打冷戰等等。日本終究是個軍國主義國家。沒有戰敗的洗禮來改革成為民主國家的話可以說根本不可能!(即使經過戰敗洗禮現在日本也只能勉強能稱為民主)所以發展到這一步,日本只能進行痛苦而漫長的改革,會留下極嚴重的後遺症,甚至會有戰爭——在日本本土上的。不過另一方面,滿洲和朝鮮可能會屬於日本,或者說獨立後與日本關係很好。
這個刀削麵。。。眼光和能力都沒問題,但是在那個位置只能被砍死啊。。。評價他,估計要寫一本書了。
但對於天誅國賊的相澤三郎,評價起來就容易得多,把袁世凱的自挽倒過來就可以了。
嗯。為中國去一大敵,看霓虹再造共和
永田的確是統制派的核心人物,至於為什麼成為核心人物,關鍵在於永田具有通常軍人不具備的政治手腕,權謀之術溜溜的。
他的地位不是靠什麼大戰略構想上去的,是靠權謀之術上去的,最大的成績就是鬥倒了皇道派大佬真崎。
石原莞爾不足以和永田相比,要說大戰略構想,石原想的挺好,但是具體操作呢?石原恃才傲物,看不起這個看不上那個,一路把自己操作到靠邊站,這樣的人只能做理論家。
永田鬥倒真崎挺不易的,很多不上檯面的招。這個可以去看片倉衷的經歷,片倉就是永田派到皇道派的卧底,在陸軍學院偽裝皇道派滲透,然後揭發。
書記的內容有幾點有問題:
1、田中新一併非武藤章的後輩,他們兩人是同期,晉陞將官的時間也一樣。
2、《日美諒解案》的理解。美國的狀態在三國軸心條約之後一直是在壓制日本。日本看到的有利條件實際並不是美國官方的意見,而是民間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廢除三國軸心條約一事,是當時日本各政治勢力絕無可能同意的。
3、海軍的激進實際在1935年拒絕續簽華盛頓海軍條約的時候就已經決定性地體現。其代表事件就是大角人事。山本五十六最為推崇的堀悌吉在這次事件中被迫退役,被山本視為一大損失。這一次大角人事實際將海軍的條約派幾乎一掃而空,山本那個時候還未被視為條約派而倖免(在華盛頓條約談判時山本的意見是傾向艦隊派的七成原則)。在華盛頓條約廢棄之後,海軍實際上已經是贊同開戰的狀態。
又買了這本
兩本書終於有中文版
我想永田鐵山之所以被人扼腕嘆息,主要是因為他是唯一一個能成為日本領袖的人物,可惜被早早殺害了。當時的日本,長洲閥已經沒有了進取心,只知道保全本集團的既得利益,成為了「人民公敵」。宇垣一成一派看似人多,其實是烏合之眾,宇垣一成本人自私而怯懦,難當大任。皇道派政治觀點類似羅姆、施特拉塞那一派,很難在實際中實施。後來掌握大權的東條英機就是個傻子,既無能力也無威望,專門替人頂缸,就真的後來戰爭勝利了,他也無法管理國家。裕仁是玩弄權術的大滑頭,手腕厲害,但沒有公心,也沒有太廣闊的視野,就是挑撥內鬥奪權的類似後白河天皇的壞蛋。唯一可以和永田鐵山相提並論的石原莞爾,可能策略水平比永田鐵山還高,但卻沒有實現他構想的能力,真實歷史中石原莞爾就在關鍵時刻掌握了大權,但從七七事變到南京大屠殺,他幾乎就是個光桿司令,天天下令制止戰爭,根本沒人聽他的,最後被坑到開除軍籍。這樣的人只能出謀劃策,真的掌權只會誤國。
所以很多人為永田鐵山嘆息,因為他不僅有眼光有策略,更重要的是有手腕有能力,可能駕馭住當時日本的亂局。有本文庫本的昭和陸軍的軌跡裡面討論的據說很不錯
永田與石原一樣 主張全力經營滿洲,將其作為戰爭的後方,以漸進蠶食手段和平吞併華北 進而和平吞併全中國。在中國穩定後與日式資本主義之大患,也就是社會主義之蘇聯決戰 最後與美國爭奪亞太盟主。總之 日本視美蘇為首要敵人。日本在滿洲進行多次旅行偵察。
- 碧血丹心孫立人: 確實,台灣他們搞得很成功,台灣不知自己是中國人久矣。
另外,從地緣政治而言:田中奏摺的路線才是日本侵華國策
推薦閱讀:
※甲陽軍鑒的錯誤有哪些?
※酒井忠次在信康自刃事件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兵農分離究竟是不是始於織田信長的改革,兵農分離前的士卒戰鬥力是不是非常差勁?
※明智光秀是否为振兴室町幕府而发动本能寺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