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外科會被介入取代嗎?
現在介入技術越來越發達,放置架,換瓣都可以用介入做,創傷小恢復快,效果也不錯。
我是一個準備考研的臨床醫學生,想學心臟大血管外科方向,但是,我不希望自己學的專業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別另一種更加好的手段取代,那豈不是還沒畢業就已失業了。
希望知乎上的各位大大們可以介紹一些,個我答疑解惑!謝謝!
心外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被徹底取代,但會被不斷衝擊擠壓,苦苦固守最後一點陣地。
具體點說,心外的主要疾病有四個:先心、瓣膜、冠心、大血管。心臟移植全國每年才不到200例,沒有討論必要。
一個個說:
冠心:
2000年左右Cleveland Clinic一年可以做4000例搭橋,進入巔峰,而隨著藥物塗層支架DES的全面升級,現在一年只能做600例了。而隨著DES的不斷更新換代,在PCI vs CABG之間的對比也愈發咄咄逼人,從全面佔領單支病變到開始進攻多支病變,現在的大型RCT比如2012年的Freedom研究,NEJM剛剛發表的韓國BEST研究等等,都已經證明了在多支病變的對比上,PCI已經療效已經極其地逼近CABG,甚至這次的BEST已經做到了主要終點事件無差異,僅僅併發症稍多而已。
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從路徑的損傷上來說,介入永遠是優於開胸的,哪怕再微創的開胸遠期損傷也會大於介入。PCI目前最大的瓶頸還是支架材料,藥物塗層支架還比不上搭橋用的自身動脈。一旦哪一年出現了神葯或者細胞支架,心外基本就可以放棄冠心病了,最多做做情況特別複雜的。
大血管:
主要是夾層,目前還是心外主導,而這方面的競爭對手是血管外科。外科手術和血管支架的針對類型不算太重合,應該暫時還是沒有太大的危機的。
瓣膜:
本來應該是心外絕對的自留地,心內的BAV只是小打小鬧。但是02年TAVI橫空出世幾乎讓心外瞬間思密達了。儘管心外也參與其中,嘗試經心尖通路(類似先心鑲嵌),問題在於,最權威的PARTNER研究雖然沒有顯著性,但是經心尖通路的遠期併發症還是要比經外周動脈高上一截,在各種專家建議和臨床實踐中,已經淪為了次選方案。馬上PARTNER II就要發表了,隨著技術的成熟,這次我估計搞不好真要出現顯著性了。
而TAVI和外科手術的對比也重複了PCI的故事,從開始的各有千秋到不斷蠶食鯨吞,還是那句話,介入的瓶頸在於材料,而材料是可以發展的,人體本身通道的優劣是無法改變的。
現在已經是百花齊放的狀態了,四個瓣膜好像都已經開始介入置換,國內目前很多大醫院都已經做了不少嘗試,大規模開展只是時間問題。
外科的優勢在於修復,但是那一點點優勢抵消不了介入和開胸手段上的巨大差距。
先心:
佔到了心外科手術的40%。目前來看也是最後的自留地。因為大多是結構性問題而不是功能性問題。就這樣,心內的介入也搶走了相當數量的房室缺和PDA病人(鑲嵌發明之後外科又搶回來一些)
但是搞先心的窮成狗啊……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心內是心外的上游科室。懂的自然懂。
總結下,未來心內心外應該是會逐漸以心臟中心的形式出現,而目前來看利潤最豐厚的部分(藥物、介入)都被心內牢牢把持住,心外會主要負責攻克高難度的搭橋、瓣膜、夾層,以及複雜先心。
再通俗點說,就是負責給心內科的高富帥們擦屁股處理爛病人,拚命啃硬骨頭,然後期待心內吃完了肉能夠剩點湯下來。
而且即使是這麼點湯,也只有大約50-100家醫院能喝到(2012年數據,心外年手術量1000例以上醫院全國共30家。一年400例都開不到的心外科就不要想那麼多了吧)。再簡單點,大概北上TOP8,其他各省心外TOP5的醫院差不多。自己掂量掂量能不能進這些醫院吧。
連胡盛壽開會都說心外醫生的未來必須是「一手手術刀,一手導管」才有前途,還有啥好說的呢?
最後,統一回復下問我要不要選心外的:
三種情況可以選:
1 家裡有錢有勢且寧願人後吃苦受累也要人前裝逼的。
2 和我一樣家窮人丑智商低別的科室都選不上的。
3 自幼樂於捨己為人甘於貧苦以拯救世界為己任的。
不屬於上面三條的話,請拼盡全力去選心內、腫瘤、骨科。
選上了你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畢業如果找到工作你的人生就基本圓滿了。
只要稍有常識的人就可以看出,介入的車輪滾滾向前,何必又要跑來心外螳臂當車呢。
不服不辯,謝絕轉載。
@咖喱雞 分析了近10年內的形勢。那我就把眼光放長遠些。
我認為心臟外科不會被取代,且心外科的未來正是在於心臟移植。
目前心外科治療相關疾病主流術式都可以歸結為心臟修補。在材料科學和介入外科逐漸發達的今天,目前的主流心外科手術在不遠的將來必將被導管不斷擠壓生存空間。導管的手術效果最終會和直視下開胸相差無幾,但其微創效果卻是心外科永遠無法企及的存在。
但是。全心置換是心臟疾病的終極解決方案。不說目前心外科的所有疾病心臟移植都能解決,就連冠心病終末期心衰、肺心病、擴心病、肥心病這種心內科老大難也將心臟移植作為唯一治癒方案。因此,只要心臟移植技術普及,心內科被俺們逆襲不是夢想!
而無論是異體心臟還是人工心臟,心臟移植目前技術並不成熟。不僅存在移植免疫、冠脈功能損傷等術後併發症需要攻克,而且存在供體缺乏(必須是腦死亡患者,只要心臟停跳太久就沒用了哦~)、離體心臟運送困難(最好4~6小時內送達,最遲8小時內送達哦!國內的大部分心臟中心只有停機坪沒有直升機)及倫理學等社會問題。所以心臟移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並不影響心臟移植對心外科甚至整個心臟病學的意義。
結論:在不遠的(?)將來,心臟移植會成為心外科與心內科競爭的最大法寶!心臟外科不會被取代!
先這些,有空再完善。
——————————————這東西叫啥來著?————————————
一開始是手機碼字,沒看描述。
首先說,干一行愛一行,我上面說的這些都是我真正的展望。我對心外科的長遠未來是真正充滿信心的。
但既然題主問了考研選專業的問題,那我和咖喱雞的基本觀點一致,從今後10年的狀況看,心外科不是一個功利指標上很佔優勢的科室。如果沒有特殊愛好(說的就跟我們有似的。。。反正我們科十有八九都是調劑的。北京可能還有人報,但上海最大的心臟中心的研究生都是調劑啊親!),請繞行!
今年考博成功轉到普胸外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雖然還是沒啥錢,但性價比還是有提升噠!
我認為不會,以前不會,現在不會,未來也不會。未來的心外科醫生必定是左手導管,右手手術刀。
我敢肯定回答,不會!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介入治療,而且臨床中也有很多介入治療後的病人又出現了很多狀況又進行外科手術的。
以現在的醫學發展程度怎麼可能,特別是現在不要認為介入就一定好於外科手術。這個要看病人具體情況,比如做介入濫掉的冠心病而言,多根病變就不建議介入。而且就現在而言介入搞不定的太多太多了,介入或者說微創只是方興未艾,剛起步。
同學你想多了,你能告訴我現在有幾家國內的心臟中心做微創的換瓣手術嗎?我知道誰做的好,但卻未大範圍推廣。為什麼?因為術野暴露、突發出血、體外循環泵壓、技術難度等等。術中若有突發情況很難解決,很可能就要正中開胸來解決了。哎,怎麼說呢!就是技術難度大、手術風險高吧!所以失業問題你不用擔心。
再說一點,心外科醫生成材晚。和你一起進醫院的普外科都能切胃切脾了,你可能還在建體外,關胸甚至拉鉤中。再有就是心外科還不同於別的科室,心外科是個team。除了完美的術者,你還要有麻醉醫生、體外循環師、ICU醫生的完美配合。才能保證你的病人能恢復。也就是你手術重要沒用,他們中一環沒配合好,輕嗎沒啥大礙在ICU多待幾天,重嗎你的病人可能就.....知道嗎team。還有國內現階段的技術知識分子,在崗位上是不按勞得酬的。心外科醫生在國外多高大上啊,國內只能用苦逼來形容。別說和骨科醫生沒發比,還要因為病人的各種病情(泵)不順,在醫院到深夜。當然現在成熟的心臟中心,心外科ICU基本是獨立的。你可以不用看病人到半夜。但止血總要你來吧,病人搶救你總要在場吧!天知道心臟手術的病人搶救率比骨科高多少!
所以同學好消息是你不會失業,哈哈!不好的呢,你去了就知道了!太多了,我都不知道怎麼說!哈哈哈
never,但介入不再是高大上,逐漸走入尋常醫院中
謝@薔薇映畫館之邀
新晉心外小碩一枚,當初一心想學心外,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改成胸外,結果還是拾起了最初的夢想,╮(╯▽╰)╭
關於心外未來的走向如何,這個問題不好斷言,雖然介入的發展可謂是如日中天,但是也有其限制。從眼下來說,主動脈疾病、心臟移植、擴心、肥厚心、瓣膜病、部分先心、必須做CABG的患者仍然需要心外的手術。當然,曾經需要進行開放手術的心外科疾病大部分通過介入就可以解決,包括球囊擴張、支架植入、缺損部位的封堵、以及還沒有統一標準術式的瓣膜植入。可以說心內介入搶走了心外的大部分生意,然而這也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再正常不過。
更何況當前推崇的是微創治療,介入治療正是順應了這種趨勢。但是其局限性也很明顯,由於屬於非開放性手術,對於某些複雜的疾病難以進行很好的處理。例如支架植入,如果冠狀血管完全堵塞,又不能從側支循環進行疏通,那麼支架也就放不進去,只能做 CABG。但是介入也為患者留了一條生路,一旦再次閉塞還可以進行開放手術治療。否則直接進行開放手術對於再次治療是極為不利的。
手術和介入各有優勢,兩者的發展方向也比較明確。介入還在不斷探索,某些新的介入手術還需要EBM對其療效和安全性進行進一步證實,將來介入的適應症也會更加廣泛。至於心外,移植、介入不能搞定的某些疾病、先心仍然需要手術治療,心外大概也是心臟病患者的最後一道防線吧,所以說現在心外發展比較頹也是正常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心外就會徹底消失被介入完全取代,存在即合理,心外存在這麼多年一定有其道理。不過就業形勢確實是個大問題,眼下心外手術量上1000的都集中在一線城市和部分大學附屬醫院,而且培養周期長也是個大問題,要做心外還是需要窮很多年的。所以想幹這一行還是得家人支持,家裡有錢,自己願意學吧。很抱歉我屬於最後一種,也難怪要注孤一生了,?╭╮?
心外腦外的強弱基本上代表了一個醫院的強弱啊!
瀉藥
@咖喱雞 和 @Espozzeret 都比較全面的談到這個問題,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覺得心臟專科的未來應該是一個大的心臟中心,而不簡單的分成心內科、心外科和介入科,所有的疾病應該是依照最適合的方案去治療。
介入雖然以微創、康復快等為特點,但是如心臟移植之類還是需要心外科去完成。應該說是各有特點,而不是誰來取代誰。
本人是非211、985院校心胸外科小碩,從過來人角度我建議你全面的考慮這個專業,因為畢竟出師的時間還是很長的,不想其他專業畢業了基本上就可以上手了。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心好累!
作為一個醫生,天天看患者砍醫生的消息已經夠刺激了!
居然還有這種內部敵人,一砍一個科室,一砍一個部門。
作為先心的患者,對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不能完全取代。
本人兩次手術,都是微創,方法介紹起來很簡單,但是由於個人心臟的內部結構不同,方位不同,或者說缺損程度不同難度不一樣。
記得第一次手術還是挺期待的,走進去手術室等待,看見別人20分鐘不到就推出來了,坎坷的進去躺在手術台上,先是輸消炎液,而後消毒再局麻,穿入鋼絲建立軌道,而後放封堵器,來回的折騰,好不容易放進去,用時近兩小時,推回病房,一夜無眠,第二天要去檢查,結果醫生問了句,你是做過手術的嗎?不好的預感,結果回到病房告知做胸片,打抗凝,一天不讓動。第二天被推進手術室,直接上台,重複昨天的動作,原本胸片看到封堵器在肺動脈那邊,一天後到了心臟的角落,耗時近1個小時撈出來,又試封堵沒有成功。
第二次是三個月後,定做的封堵器,亦不成功,心臟裡面結構不好沒有抓地力。
所以只能進外科了。本人覺得存在即必要,但是對於醫生,無論是內科和外科都要改進,心內科要考慮如何建立有效的輸入軌道,器材的使用等,外科就要考慮切口的大小,切口方位。
為什麼我想到了醫龍(ˉ▽ ̄~)
醫生怒答:從長遠來看,有創手術必將被微創手術取代,微創手術被無創手術取代,這是醫療發展趨勢。
但是不可否認,就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心外的存在是必要的。
未來嘛,我認為機器人可以取代醫生,這樣我就可以:
最終會怎樣,誰也不知道,誰也沒法語言幾百年後的事情,但是未來幾十年應該不會。現在在中國launch一個產品都巨難,,,國內的醫療器械公司又大部分都是copy國外的中低端產品,所以其實從設備上來說,想要達到取代的水平,還有極其長遠的路要走。不用去想那麼遠的事情啊,反正我個人的想法就是,無論是什麼樣的行業,只要能夠做到最好,總歸是有市場的。當然可能朝陽產業里,不用做到最好也能夠分到一杯羹,看你怎麼看了
不懂醫學,但可以從其他角度預測一下,目前各大保險公司的數據表明,心外的平均手術花費、致死率、5年存活率、年齡模型、分布模型等指標已經和馬里重大疾病模型有很大誤差,很有可能在5年以後,重大疾病保險將去掉心外的保險責任,並將心臟移植整合到器官移植的保險責任中去,不過目前各大保險公司都在推行帶輕度重疾的產品,個人預測心外未來會歸類到輕疾責任中。應該是有了更便宜、治癒率更高而且能廣泛推廣的醫療手段?或許就是題主說的介入?
不過這也說明醫學在不斷進步吧……也是好事。作為阜外小郎中一萬個贊同上樓筒子們的回復,簡單說一句,心外號稱千年主治,其中的辛酸淚就能體會了,介入發展很快,tavi國內主要集中在老齡人群,但隨著國際諸多臨床研究結果公布,部分年輕人群選擇介入換瓣比例增加必然趨勢,畢竟開胸手術不是每個患者可以接受的方式,介入換肺動脈瓣、二尖瓣也慢慢發展
心外是一個高風險對臨床技能要求很高的科室,而且培養周期很長,題主也要想清楚
Merritt Hawkins reported stating salaries ranging from $270,000 to $525,000 a year for non-invasive cardiologists in 2010-2011. The range for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s was $380,000 to $650,000 a year. Cejka Search, another physician recruiting firm, reported median annual salaries of $430,316 for cardiologists and $544,087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ons. The firm did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cardiology and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Profiles Database, a graduate physician placement firm, found that average starting salaries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ons began at $360,000 a year and rose to $522,875 with six years of experience. Profiles Database reported that cardiologists earned an average of $272,000 when starting out and $402,000 after six years. Becker』s Hospital Review reported that cardiovascular surgeons averaged $560,659 in 2010.
A Heart Surgeon Salary Vs. a Cardiologist By Beth Greenwood; Updated July 05, 2017
#我只是信息的搬運工+翻譯手#
在美國,2010-2011年,不做介入手術的心內科醫師起薪27.0w - 52.5w美金,介入手術心內科醫師38.0w - 65.0w美金;(分類是心外科與心內科,後者分為做介入收入與不做介入手術)
獵頭數據,心內科與心外科的年收入中位數分別是43.0w美金與54.4w美金;
資料庫,心外科起薪36w美金,六年後漲至52.3w美金;心內科起薪27.2w美金,六年後漲至40.2w美金。
醫院數據,2010年心外科平均年薪56.1w美金。
目前微創外科手術治療陣發性房顫效果和介入導管消融相當,但對持續性房顫效果略差,更主要是如果複發,導管消融可行二次手術,而外科再二次手術創傷較大。
回答這種問題總是容易引發心內外科之間的流血衝突。 並不完全同意前樓有些答案。簡單逐個領域來講好了。
1)冠心病,採取支架介入還是搭橋至今也沒有清晰的指徵選擇分水嶺 (廢話,實際上所有心血管病都是)。SYNTAX 打分和評估血管閉塞情況,心梗的特徵是基本;但嚴格按照指南循證來導流病人應該是今後越來越成熟規範起來的趨勢,公平從病人和家屬利益來說。內外科搶病人賺錢是不合理的。 搭橋手術(尤其採取內乳動脈橋)遠期的血管再重建率是統計學上低於支架的(也就是再狹窄需要重新介入)。這個我想沒什麼爭議對吧? 搭橋有很多地方可以提高,比如靜脈橋血管(一般多用於右冠脈)10年的通暢率只有50% 之低這種問題,目前是沒很好的辦法解決。 要麼材料上出現革命性的創新,要麼就是術式的選擇和對橋血管取哪支的選擇。 支架也有各自的問題和改進,cypher 到 xience 這些藥物洗脫支架帶來的變革我就不說了,目前雅培全吸收支架在今年剛結束的 TCT 介入大會上效果不達長期隨訪的預期,相信關注的專業人士也明白。
總結說:1)可吸收是很好的概念,但目前局限性比較大,一是遠期再重建率不達預期;二是對雙抗血小板治療 (DAPT)的藥物使用上也沒有出現預期中的減少。減少藥物使用意味著圍術期管理成本的下降。 總之不是有些文章吹的那麼神奇,也暫時無法取代藥物洗脫支架;也當然,雅培的可吸收支架不能完全代表可吸收支架的所有家族,它只是目前臨床完成最快的而已。 2) 支架無法取代搭橋,這是治療指南 + 臨床醫生的判斷來對病人分層的結果。
2)介入瓣膜技術,主動脈瓣介入置換 TAVI/TAVR 術的臨床和商業推廣都是我個人研究的重點之一。不講更多術語情況下我講幾點。
第一,病人分層系統現在用 STS 或 EuroSCORE 評分,以 STS 為例 9-11分是外科高危和禁忌的患者,也是最早的適應症。 今年2個月前剛批准的愛德華生命科學的 Sapien 3 用於外科中危人群 也就是 STS 3 到 8分的人群。 但是產品推廣上會比高危組難很多。 為什麼? 1) TAVR 目前最受質疑的是瓣膜壽命問題,中危人群普遍會更年輕些。目前 FDA 批准的門檻是瓣膜機械測試通過同等於 5年的實驗 (5 year equivalence)。即便你放在外科瓣膜的角度看,生物瓣和機械瓣隨機對比的生存曲線 Kaplan Meier curve; 生物瓣在前12年優越於機械瓣但12年後曲線交叉,生物瓣壽命直轉而下。詳見 Cardiac Surgery for Adults, Lawrence H. Cohn, 2012. 那麼目前 TAVR 瓣膜壽命可能都還不如生物瓣。 然後, 2) TAVR 始終是非直視環境下完成的手術,無法對瓣膜的病理學行最直觀的評估。 瓣周漏,永久起搏器植入率居高不下(現今第三代TAVR 得到一定程度解決)以及腦卒中(包含缺血和出血)這幾個問題都某種程度上和無法直視手術有關係。 心血管專業的不會陌生主動脈瓣的解剖學,3個 cusps, aortic sinuses 的位置(意味著瓣架的設計和高度會造成何種堵塞冠脈開口的風險);與 bundle of His 的位置關係決定會不會造成傳導障礙後遺症。我再講一點數據, 美國外科 registry 統計是主動脈瓣置換術後缺血卒中和出血卒中 acceptable event rate 都在 0.8-2.3% per patient year. 這是什麼概念呢? TAVR 能不能打敗,這個難度多大顯而易見。 3)有些病理學特點外科技術有天然優勢,比如主瓣根部擴張了需要開胸的 full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伴隨著可能需要 Bentall 手術的需求,為何要選擇 TAVI 呢?
第二,講點歷史。 TAVR 的標杆巨頭公司愛德華生命科學,在2002年由 Alan Cribier 教授完成第一例手術。2004年開始準備啟動做歐洲 CE 臨床實驗;2007年開始做美國的隨機對照實驗(在STS 11分的人群)。2011年其第二代 TAVR 產品 Sapien XT 獲得 FDA 批准,基於 Partner Cohort A 的結果;注意這裡的對照組不是標準外科。 既然是外科禁忌人群那就是做不了手術的,其所謂 optimal care 指的是主動脈瓣球囊成型術。 2014年 FDA 批准 Sapien XT 用於 STS 9分的外科高危(但不是禁忌)基於 Partner Cohort B 臨床實驗的結果;是真正第一個對照組是外科開胸組 SAVR 的臨床實驗,獲得了統計上的非劣結果但是有亞組優效信號的優勢。 具體這些報告,都可以在 lancet 或者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上找。 從醫學器械上的 「proof of principle」 (第一例人,2002) 到隨機對照的成功 2014, 一個介入技術的歷史沉澱歷經了12年,這確實是非常偉大的進程。 但歷史之長和曲折,需要很多工業界和醫學界智者的前瞻性眼光和執行的勇氣;並非一個技術的突破就意味著整體行業格局全面都能被介入化和取代。 而今年 Cohort 2A 臨床實驗和 Sapien 3 TAVR 瓣膜證明了其在外科中危組非劣性但依然沒足夠的優效信號;反而 S3 組的永久起搏器植入率比以往更高。FDA 批准的態度是基於對病人在安全的前提下給予更多的治療選擇;但推廣快慢取決於臨床界的觀點,以及獲批臨床實驗的設計本身(Sapien 3 批准在中危人群是單臂實驗,醫學證據力度不足是顯然的)。臨床界的態度是什麼呢? AHA, ACC, ESC, AATS 各種會已經有很多討論,我只能說,目前對外科中低危人群的態度是相對保守的。幾乎沒有哪個臨床界的 key opinion leaders 出來激進宣傳站台。
就如同90年代末的藥物洗脫支架掀起來的心血管介入革命,TAVR 沉浮12年掀起了第二次介入革命。 革命是天天想鬧就能有的嗎? 當然不是,也就是我陳述第二段的原因,醫療技術革命的風口都是呈大周期才出現的,在腫瘤領域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同理。 每一個風口的浪尖和當其過去我們是不是更要反思下不足,或者說更赤裸點。。。大哥,你知道下一個革命風口錢途在哪? 說個唄。。。。。。
我也不知道,二尖瓣介入置換/修復也許是方向,手段和技術也很多,隨著 TAVR 發展如雨後春筍的發展。 但是目前看除了雅培的 MitraClip 其他還更早期;介入治療的理念在模仿外科的手術理念:例如直接瓣環成型術,間接經冠狀竇成型術,緣對緣修復 (Alfieri edge to edge repair technique)就是MitraClip 工作原理。。。名單太長了,不贅述。 本質上外科內科所需要的技能在靠攏以形成協作。 介入專家需要外科專家的協助來評估解剖結構和外科經驗上對哪種分型進行哪種術式,具體太專業的例子不詳舉。 同意樓上的答案說內外科會形成協作式的心臟中心,在美國現在這個已經不是趨勢,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例1:介入心室輔助泵 Impella 技術代替主動脈球囊反搏進行輔助高危冠脈支架介入或者外科搭橋(三支病變,無保護左主幹獲益顯著)
例2: 內外科結合的房顫消融術,心內膜由內科導管消融,心外膜由外科微創的方式模擬 Cox Maze IV 手術理念消融。 外科,內科專家,影像專家,全部都要參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