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麥肯錫工作是怎樣的的體驗?

如題。
1. 請問在麥肯錫工作是怎樣的的體驗?
2. 能否談談工作環境、氛圍、著裝、待遇、福利、好處、壞處。

3.當初加入麥肯錫的時候,你的條件和水平是處於什麼狀態?
4.你學到了什麼?你認為在麥肯錫工作應該掌握什麼樣的技能?

如果有圖可以分享你在麥肯錫的工作環境就更好了,感謝分享


看到問題描述里比較關心工作環境,我來爆照,放一些我和朋友們拍的照片。

前台是醬紫

pantry茶歇室是醬紫

舊茶歇室是醬紫

辦公區是醬紫,非常實用的是這個工作桌是可以升降的,大家在吃飯後一般就會把桌子升起來,站立辦公,這樣比較不容易長胖 =。=

下面,是我最最震驚的,茶歇室里還種了一盆植物,白色小牌牌上面的字是: Rosemary and lemon mint, pick me。保證大家可以有新鮮的薄荷葉和迷迭香泡水喝。我看到這個場景這個細節非常震驚,感慨同事們真的是在苦逼的生活中竟然還能保持著對生活品質無限的追求啊。

=================================
在文章的開頭說明利益相關,答主現任麥肯錫的分析師。這篇回答是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談一談關於在麥肯錫工作的幾個比較有趣的感性化的點。這個問題是問「體驗」,而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一樣的,我的回答也會受到自身立場、級別等等因素的限制。如果小夥伴們想了解更多關於麥肯錫的內容,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奴隸社會」,是由麥肯錫前合伙人李一諾創辦的,裡面常常有她或者其他同事分享的感悟,又會是另一個有趣的角度。

工作氛圍:「麥肯錫更像是一個大學而沒有那麼像公司。」這種感覺主要由於公司比較提倡non-hierarchical,就是等級色彩不分明。舉個例子,我印象很深的是剛進公司不久時候,一個領導跟我說:「伊伊你在開會的時候要多多發言,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我那時入職不久,很猶豫地跟領導說:「我擔心自己的觀點並不成熟,沒有價值反而添亂」。領導很堅定的跟我說:「你要相信自己的觀點是和我的觀點一樣有價值的。我在這個行業呆的更久,所以基於經驗我的直覺會判斷會更加準確,而你的直覺也會變得越來越準確的,前提是你要多思考多發言才能不斷進步。」

共事的人:「由於個人工作風格的差異性,也許不是每個同事我都喜歡與之工作,但是我非常喜歡和他們每一個人做朋友。」因為每個人的工作風格各不相同,也不大可能說每個人的工作風格自己都喜歡,但是麥肯錫每個人都很熱情風趣,相處下來總是有很多閃光點,讓人覺得很愉悅。我也聽過一些人評價麥肯錫的人比較不好相處 ,我覺得這樣的印象往往是由於同事們平時工作太緊張,都太著急了,如果一旦在生活中有人跟不上事情的節奏,可能會表現得情緒有些著急。舉一個生活小細節來說明我理解的「著急」這件事兒,如果一個商場的入口同時有旋轉門和直接推入的門,有相當高比例的同事會選擇直接推入的門而非更加省力的旋轉門,原因是「這樣每次可以省好幾秒鐘呀「。每每聽到這樣的原因,一直走旋轉門的我總是實力翻一個白眼。

工作內容:「諮詢公司的工作內容並不僅僅是畫一個幾十頁的PPT,然後就能隨便隨便賣幾百萬人民幣。」我覺得把諮詢公司的工作內容簡單理解為畫一套PPT是非常不準確的,我更傾向於把我們的工作內容理解為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舉一位我們合伙人的故事來說,她的兒子問她:」媽媽你老說你每天都在給別人解決問題,到底是在解決是什麼問題呢?」媽媽說:」如果我們是一個經營旅遊大巴的公司,有的時候我們有很多遊客需要接送,但也有沒生意的時候,在沒生意的時候,我們怎麼能通過其他方法增加收入呢?」兒子回答:」可以讓大巴在空閑的時候改造成冰淇淋車!」。其實,一個諮詢項目跟這個旅遊大巴的問題大差不離,只是這個小朋友只需要根據興趣提出改造成冰淇淋車的方案就可以,但是我們需要通過更加系統性的方法來驗證到底有哪些潛在的方案,盈利空間如何,是否有可行性等。雖然工作成果的實物拿到手上的是一疊PPT的紙,而重要的是這疊紙上承載的想法和在與客戶不斷討論中帶來的觀點碰撞。這是諮詢公司作為第三方,作為一個「討論的夥伴」,或者說是一個智囊,所帶來的價值。


剛剛拿到New York Office 的return offer!!!! 看到@趙丹喵女神的回答(在英美的頂尖律師事務所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 趙丹喵的回答),我也忍不住要來答一發,雖然是不同行業不同公司。
為了向大神致敬我就決定就follow 她的format啦(其實是我懶╮(╯_╰)╭)

[管理篇]
1. 招聘
每個地區都會有一些 Target School,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從target school 裡面招的。Target School 分兩類,一類是核心Target 比如Harvard, Yale,Stanford 一類的。還有一類是非核心的Target比如CMU(俺的學校), UCLA之類的。
Recruiter 會親自跑去核心的Target 宣講啊,校園招聘,面試。非核心的Target一般就會在學校的career 網站上發一個職位然後讓學生投,選中的話要麼是飛到辦公室面,要麼是Skype面。
我的經歷就是比較奇葩的,學校的郵箱居然把recruiter 的郵件給當做垃圾郵件過濾了。。。。還好recruiter比較負責任給我打了個電話,不然我莫名其妙的就死了(不過我覺得說不定也有可能是recruiter想這小子這麼吊,居然連麥肯錫的面試都不回復,到底是個什麼貨色,必須會會?)

我的部門因為比較新穎,叫做McKinsey Digital Lab(MDL)所以和樓上做management consulting的有點不太一樣。三輪面試有兩輪是technical 的,讓我go through 我的github,然後問了一些簡單的ruby and rails 和 SQL, Hadoop的問題。

2.培訓
培訓其實略無聊,無非就是講我們firm如何如何好,怎麼為客戶創造價值,保密政策,如何對付傻逼的客戶,出差政策(這個大概是唯一大家聽的比較認真的O(∩_∩)O)。然後就讓我們上公司內網有一個online course paltform,叫做Learn。Learn上面真是啥都有,從如何和客戶扯淡到如何管理一個virtual team到 what is private equity。基本上你想學啥上面都能夠找到相應的課程,而且這些課程都是公司花了不少錢買的,很多都是Harvard manager mentor或者是某些行業特定的知識庫上面的直接access的。

然後就是直接一對一的培訓。每一個新人會有一個導師,叫做development group leader (DGL),DGL 一般是和你有相似背景但是級別比你高的人,所以你經歷過的事情他一般都經歷過。DGL主要負責教你一些soft skills,比如怎麼在firm 和人溝通,如果希望做成XYZ的事情,應該去找ABC這個人,或者是職業發展有什麼困惑都可以找DGL談。因為Consulting firm雖然有級別,但是並沒有明確的上下級,每一個project,都有不同的 Engagement Manager 和 Engagement Director。所以有的時候你想和你上級談談的時候會發現,尼瑪,老子的老闆是誰?這個時候就是找DGL的時候了。

除了DGL,還有就是development manager,其實就是staff manager。你告訴他你想做哪方面,或者哪個區域的project,他盡量幫你找一個這樣的project然後把你派到那個project 上。

3.支持部門/supporting system
Firm 的支持部門實在太贊!!!!!挑幾個來說。
GHD-Global Help Desk。Firm的IT 支持部門,實在太屌,服務態度極好,打電話過去從來不用等,修電腦的技術也是一流。有一次我用公司發的筆記本的要用一個什麼軟體,可是那個軟體好像有點問題,然後我打電話過去,結果他就直接遠程控制了我的電腦!!!看著滑鼠在屏幕上不受我控制移動,我在那一瞬間突然感覺背脊發涼。(好吧,我承認是我少見多怪)不過這個真的很贊啊,7*24小時,出差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網就有人幫你修電腦,修手機,修XXX。

VGI-Visual Graphic India。Firm做PPT的部門。麥肯錫的PPT看起來很高大上,但是其實很多consultants做PPT的水平都很渣,至少我的PPT水平是很爛很爛的。那些高大上的PPT都是VGI做的。一般都是在下班前寫一個光板的PPT,然後用白紙畫幾張你需要的圖,加上一些雜七雜八的requirements 發給VGI。然後第二天早上你的郵箱里就會有一份特別精美的麥肯錫風格的PPT了。It is like magic.特別特別的神奇。
--------------------------------------------------------------------------------------------------------------------------------
8.6更新

GTS-Global Travel Service。Firm 的差旅部門。要去哪裡出差的話,給GTS打個電話,或者發個郵件,機票酒店租車就全搞定了,非常的方便。GTS在你飛機,延誤,取消之類的時候特別的有用。當航班大面積延誤的時候,航空公司的電話是永遠打不通的,這個時候打給GTS,他們就會馬上把你的航班給換成其他還能飛的航班。

Research,據說Firm 全球有兩千名research staff,但是我還沒用過,所以就不談了。

[工作篇]

1. 工作內容
我的部門是MDL,和傳統的Management Consulting 不是很一樣。麥肯錫在前幾年提出了一個概念那叫做 New Delivery Model(NDM),成立了一系列新的部門, McKinsey Solution, Advanced Data Analytics, Recovery and Transformation Service, Implementation 和 McKinsey Digital Lab(MDL).這些部門和傳統的諮詢的不一樣的地方在於NDM的成果相對比較實際,傳統的諮詢的成果很多時候就是一份PPT,NDM的成果大多數時候是要實施的。

因為公司嚴格的保密協議,具體工作是不能說的。所以我就編一個搞笑的case 來解釋一下我們在幹啥。比如說麥肯錫(hell office)在陰曹地府為某一個電信運營商做諮詢,我們叫他冥府電信好了。他有兩個競爭對手,地府移動和陰曹聯通。傳統的management consulting做了給冥府電信做了study,發現冥府電信的主要問題是客戶向地府移動和陰曹聯通流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MDL就被派到了冥府電信。然後MDL的big data team就分析了冥府電信現有的數據,然後建一個模型,可以在客戶在流失之前就預測出來,接著 development team就和冥府電信的IT 部門一起寫一個和現有系統整合在一起的應用。有了這個應用,冥府電信的銷售人員就可以在客戶流失之前給客戶打折或者促銷之類的,於是就解決用戶流失的這個問題。是不是覺得其實麥肯錫其實也是很實在的嘛!( ̄▽ ̄)

當然,我們還有其他很多的業務,但是核心都是用技術手段解決一些管理/銷售/運營方面的問題。

2.出差
Firm 的出差標準相當高啊。不過各個office的標準可能有一些不太一樣吧,可能有些office可以全坐商務艙,New York Office是只有3.5小時以上的航班才可以坐商務艙。不過賓館一般都是很好的啦。餐飲的標準就更加高了。我以前一直覺得奇怪,為什麼會有傻逼點賓館裡貴的離譜的room service。直到我開始為麥肯錫工作,我發現我成為了那個傻逼。說到出差,總體來說東海岸的要比西海岸的consultants要好過一點。因為西海岸的office周日就得上飛機 @有熊出沒 ,東海岸的一般是周一才出發。東海岸的consultant 周一早上7點的飛機,往西飛了4個小時,下飛機也才8點(因為有三個小時的時差)。但是西海岸的consultants往東飛,早上出發估計到到client site已經下午了,就沒辦法幹活了,所以他們必須周日就出發了。

3.工作時間
It depends。遇到坑爹的project,一周80個小時也是可能的,輕鬆的project 一周40個小時也不是沒有。一般來說,周一到周四每天12小時左右,周五相對正常。如果不在client site做事的話,可以working from home。反正只要把活做完,來不來辦公室都無所謂。

4.同事關係
總體氣氛還是不錯的。我一般有什麼問題吼一聲,基本上都會有同事幫我解答,就算他們不知道也會告訴我可以去找XXX應該會知道。Firm總體來說感覺等級並不明顯,給人一種很平等的感覺。即使是partner也會和我們打招呼,關心下我們在做啥,和我們一起喝酒吹牛逼。我們和合伙人說話也永遠都是first name base。合伙人不在辦公室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用他的辦公室。:)


前面的知友已經講得比較詳細,一點闢謠和補充-都是基於US office, 更具體點是基於US Southern offices

關於travel
每次出差飛頭等艙-這是萬萬不正確的。firm policy是3.5 hr以下coach,3.5-5 hr business,5hr and above,first class or business (depend on local policy)

關於training
不得不說Mckinsey對新人training的投入和重視是非常高的。以associate為例,分為兩大類。
如果new hire來自MBA background,入職training相對比較短暫,大部分是learn from the job,主要的training是為時一周的embark,內容包括怎樣進行team 內部problem solving,怎麼利用firm resource (visual graphic,knowledge,analytics,expert等等),如何進行client interview 等等。
如果new hire來自APD background (advanced and professional degree),比如樓主自己,原來是個學半導體的PHD。這些人來自非常diverse的background,physics, mathematics, psychology, biology, medical doctors..只有想不到沒有找不到...我們的共同點就是沒有business background。入職是會有為期2周(以前是3周)的miniMBA,請top bschool 的faculty在兩周時間內非常高強度的教授重要的bschool課程。這兩周是非常棒的體驗,faculty,content,location,peers,都是top notch。

關於day to day life
樓主入職時間不長,舉個最近做的retail項目的例子。一共八周,每周一早上8點的飛機fly out,周四晚八點多回到base。常駐team 包括EM+2 associates+2 experts (advanced analytics work). team所有成員在一共房間里,隨時可以討論。所有的team成員都非常好相處,很巧都是introvert,這一點比較不常見。早上一般8點半開始,晚上7點左右離開client site (因為會熄燈。。)晚餐大部分都room service,因為最快。在hotel room平均工作到凌晨1-2點。周五在base office remote,一般7點鐘左右close the day。關於具體的工作時間每個項目都不同,這個例子應該屬於average。工作強度樓主認為比PHD期間(北美某top engineering program強很多,deliver timeline一般以小時計算,在client site基本都是超快走或小跑去meeting,午餐不超過20min,很多時候eat at desk,很少打電話給家裡。周末是自己的時間,很少有工作上的事情。在這種工作強度下,吃和住真的是不能考慮更少,我覺得外面對Mckinsey的生活有很多誤解。


排第一的說沒有一個人離婚的。。。

這點容我反對一下。真的可能是人家第n次結婚還沒離你不知道而已。另外,排第一那位應該在國外。現在國內真的沒有那麼好條件了,在天朝一般的員工,據我所知,給坐個高級經濟就挺好了。

諮詢在內地,不比投行,差距大概是希爾頓和四季,高級經濟和頭等艙。也可能是麥特別有錢,全部頭等艙,大頭子明珠豪頭。但是最近據說麥的狀況在華,說實話並不是太好的。

匿了。

麥記很好,裡面的人也很nice。我不在麥,與裡面一些員工有一點交集。記得某次聊起生活,工作,有人跟我說過,if u really choose to work with me and get into mckinsey, consider it a life journey. 與排名第二的答主的意思估計也差不多。


總結一點:成長。

在颱風暴雨中登山,在孤懸海島上求生,然後大家開開心心地畢業散夥。我說的不是肥皂劇,是在麥肯錫的第一周。有時候這也或多或少暗示了在麥肯錫的諮詢生涯。

颱風剛過,暴雨傾盆。我們背著重包,扛著更沉的擔架,滿山遍野地跑。夜裡睡在浸滿雨水的帳篷中,感覺漂浮在溪流里。

在孤島上「求生」。用毛竹、粗繩和空油桶紮成竹筏,逆著海流和海風划出港灣橫渡海峽。大家一起高喊「晚飯」撐到最後,登陸的時候覺得腰都折了。

這是麥肯錫商業分析師入職培訓的一部分。雖說有自虐的嫌疑,但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回憶。同甘共苦過,於是同事們關係都很好。艱難困苦後,於是內心變得更強大,覺得眼前的困難都是拿來粉碎的,想做些生猛的事,嚮往生猛的人生。

諮詢技能培訓之後就開始做項目。在麥肯錫經歷是很多樣的。在天南海北,煉礦石、搞物流、造產品、整隊伍、放貸款。既要西裝革履向企業高管彙報談笑風生,也要頭頂鋼盔腳蹬鋼靴上20米的高爐檢查通風口。很多項目算是以後不再會經歷的體驗吧。

麥肯錫是個相信員工才幹的公司,初出茅廬的員工也要承擔很重的工作責任、也可以直言不諱地與資深合伙人辯論戰略得失和分析行業方向。一開始最頭痛的是自身能力和心態不足,想法和觀點有限。入職培訓再完善,也不能完全彌補實戰經驗的匱乏。還是要靠做中學,提高分析、提煉、溝通能力和行業經驗。

每個項目都在與時間賽跑。形成假設,推導故事線,閱讀海量的材料,尋求公司內外部專家的經驗,提煉結果和觀點,與同事和客戶溝通……很多項目都是一天兩天一個小節點、兩三周一次客戶彙報溝通,每天分秒必爭,緊張得像打仗一樣。頭幾個項目,總覺得自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駕一葉扁舟沉浮,不知道是否能夠最終乘風破浪,後來就慢慢找到方向感了。多經歷幾次,能力就慢慢提高了。

第一個項目,經理向客戶彙報,我在旁邊看得手心出汗:這可是資產千億公司的CEO和VP,我們的建議要改變明年的方向啊。慢慢地我開始自己彙報,哪怕中間涉及一些不那麼悅耳的建議,也不再緊張。多經歷幾次,心態就慢慢改善了。

隨著心態和能力的改善,工作上「孤島求生」的雨季過去了。回首一看,一起入職的小夥伴們都在探索更多的方向,或者創業或者去商學院讀書或者另謀高就。對大部分人來說,麥肯錫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據統計,全球10億美元以上市值企業的CEO,從麥肯錫「畢業生」的總數,超過了所有商學院畢業生總數之和。高流動性,也是麥肯錫工作體驗的一部分吧。


2016.03.21更
糾正下,關於出差標準的部分,本篇答案並不準確,實際上根據行程長短有不同標準,當時寫這篇答案時候並未注意到…本問題以下有知友的答案提供了比較詳細準確的公司travel標準。

承蒙大家謬讚,本篇答案也有快破900的贊成了,希望這篇答案給各位提供了些關於在firm工作的有趣豐富的細節,能幫助各位更深的了解這個公司以及諮詢行業;如果各位想轉載本答案作為個人收藏及非營利性的職業諮詢(如大學生求職公眾號平台)註明出處後請自便,不必私信我(也很感謝各位對版權的尊重)

此外,McK大中華區有微信公眾號post一些校招信息,並且之前離職的Partner李一諾也有也有建一個叫「奴隸社會」的公眾號,文章質量也非常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下…你們問我的很多問題在那裡會有更好的答案。

祝各位知友能夠在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並為之奮鬥終生。

------------------分割線-------------------

原答案


謝邀,覺得我是來裝13的就不要往下看了。(這他妹應該怎麼在手機上畫分割線)

人生的道路,不以衝過終點定輸贏。

McKinsey,老實說,沒有進公司之前我也沒有覺得我能進入這樣的公司。作為一個二十多歲職業生涯剛起步的年輕人,我覺得這簡直是個太大的獎賞,不僅能奠定我未來職業生涯的基礎,又極大的滿足了年輕人特有的虛榮心,每天穿著西裝,和各種行業精英,企業C-level的大牛們交流,並且你每天的工作時間基本是受到客戶和團隊完全尊重的!(雖然我見過的所有人都不care加班,但沒有一個人會在慫恿或者促使你加班)然而,給我最大觸動的,是那些「新晉員工」的介紹以及離職員工的「Goodbye Email」。我之前一直以為這是家被高估了的公司,畢竟一個破PPT能賣上百萬美金,這不坑人嗎,戰略這種東西,你就是說錯了十年後客戶會來找你嗎?(估計都被搞破產了)但我現在發現,值錢的不是PPT,而是這背後的一群人所代表的東西。

我每次收到員工介紹的時候都會琢磨下,我發現只有不到一半甚至更少的人是那種符合人們對麥肯錫stereotype期待的人生贏家,而剩餘的是你看著他的經歷都會瞠目結舌的人,不是因為大公司的實習,不是因為名校MBA,而是人生經歷!比如,在非洲支教,比如周遊各國並且在阿富汗被塔利班追著滿街跑,再比如在NFL當了半輩子職業橄欖球運動員以及在MIT讀了兩個PhD。再看看那些離開公司的人發的郵件:很多人的下一任僱主只是一些start up或者non-profit,我可以負責的告訴你那些公司的工資和福利絕對比不上McK給這些人開出的待遇;最為誇張的是一哥們覺得自己該花點時間去思考下人生以及另一姐們說要fight ISIS。WTF?我想來想去,終於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這公司的大多數人都沒有用一個employer 的水平或者自己身上的標籤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對,人生對自己最有意義的東西是自己的人生經歷。很多人把麥肯錫或者其它大僱主或者自己的名校光環又或者社會流行的標準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杆,然後奮不顧身的投入到了努力中,不得不說,少部分人最終成功了,他們完成了這目標,儘管完成之後大多數人發現自己的人生才剛剛開始。而另外一部分人,要麼是倒在了完成目標的路上要麼是根本就沒有勇氣繼續努力。但有人問選擇人生經歷和選擇人生目標有什麼不同呢?鄙人有以下幾個看法:

1.以經歷而不是目標為標杆的人生選擇會更讓人有commitment 的意識,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選擇不是為了最後那一刻的歡呼,而是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的積累,栗子:我在公司中見到的即使是合伙人級別以上的(樣本30-40個吧)沒有一個離婚的(對不起,我真的八卦了)

2.以經歷為主導的人生選擇會讓人充實而自信,打個比方,開始決定追一個女生和最後成功追到之間還是有距離的吧,除非兩廂情願,怎麼也得有個把月吧(我真的沒有男女不平等的意識,我是真的沒追過男的啊,T_T這個大家可以回頭例證下)如果你看重的是篤定的給她每天送上幾句問候,時不時送上的小禮物和浪漫晚餐,你會覺得跟她越來越近,你會覺得在別的競爭者面前你會更有優勢(至少自己覺得吧…)相比較而言,你每天如果都在關注自己追到沒有,反而會失去耐心,久而久之可能最終放棄。

3.經歷就是人生,而人生的最終目的地不過是死亡。長遠來講,人總是要死的。當你風燭殘年,或者別人對你蓋棺定論的時候,你人生的每個成就都只是一個註腳,它們標誌著「你來過」,而你人生中的一段段喜怒哀樂是你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它們意味著「你看到」,最後,當塵歸塵土歸土,回頭看看這一路的風風雨雨,淡然離去,那才是「你征服」。

言歸正傳,當你在問著別人能進入麥肯錫的感受的時候,你可能是好奇這個標籤的對背後的人意味著什麼,而我的答案是「nothing", 我只是覺得我很幸運來到這裡接觸這些人和事,而我從不覺得別人的人生比我缺少什麼,很大程度上,我承認沒有辦法代表別人的感受,只能說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很喜歡這家公司,它給了你足夠的自由和信心來選擇你要的經歷,並且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你意識到你在以後的人生選擇依舊可以篤定,自信。作為一個螺絲釘,我不認為我的不存在會讓公司運營不善,但只要我存在,我就會盡我的努力讓它變的更好。畢竟我希望當某一天我在寫「Goodbye Email」的時候,也能坦然的說,在某一個很小的領域裡,我也來過,我也看到,我也曾征服。

(很抱歉等了這麼久時間才回答這個問題,也不確定有多少人會看,但回答問題的感受很不錯的,另外McK的都應該比較低調吧,沒有人願意大張旗鼓的show off,而我是真的覺得被人點名邀請需要有點回應,一不小心就扯遠了,可能和題主要的乾貨不一樣,非常抱歉有興趣可以私下聊,最後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 手機畫的分割線--------------
受寵若驚,作為一個知乎平民用戶,一瞬間漲了200關注人,實在有點出乎意料,另外也增加了我沒上乾貨瞎燉雞湯的罪惡感,所以來上點可能大家比較感興趣但又不違背公司confidential原則的東西。

1.好多人問XX背景能不能進McK,第一點先聊聊這個吧。當然,我也僅能就北美地區而言,總體來說,如果你的目標是本科畢業找公司BA的工作,那麼你學了什麼背景是什麼不重要,只是你得從一個沒上過學都知道的著名學校的校招中脫穎而出,具體就是從PST開始一輪輪面,最後在臭名昭著的case interview中生還…如果你讀了PhD,fresh graduate也可以參加校招,但公司對你的要求就不是BA,而是諮詢顧問,和大部分MBA一樣。但我覺得這一點國內國外是有差距的,因為想進公司的米國人讀PhD之前很多人都已經有過各種工作經歷了,而本科畢業了就去讀PhD的最終目標一般都是獻身學術了,沒什麼興趣來這種諮詢公司。剩下的Master的話介於兩者之間,根據校招比例來定。總體來說,傳統商業型人才比重降低了,近幾年來諮詢行業性質在一直變化,不是那種很簡單的金融分析報告/PPT可以解決問題的時候了;對,PPT是一種交流方式,別把我們當賣PPT的了,你當客戶傻啊,給你那麼多錢買PPT。整個諮詢行業是在變的更deep,這也就是為什麼小而專的諮詢公司越來越多的崛起了,而巨頭如MBB,都在不斷的加深自己對行業的分析能力,所以各種專業性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很多各種前沿行業的新鮮元素如big data,internet of
things也在影響著諮詢公司,當然他們的技術儲備比不上google fb這種科技巨頭,但他們要比那些其它行業的公司有更深的分析能力。

2. 在這裡工作的節奏:如果你有項目。周日晚上或者下午,坐灰機灰到某個client site或者分公司,你猜對了,是頭等艙,大家都是,只要是公司出行,這點MBB都一樣,行業巨頭也一樣,趣事:曾經一個頭等艙全都是Bain的,他們互相識別了(看電腦就看出來了)以後回頭問我時候,我說:「I work for a consulting company " 懂得人自然就懂了,瞬間感覺到他們眼光中的殺氣。飛機上打開電腦,看看這周的schedule,如果你的wifi足夠好的話,你就會不斷收到下周meeting的邀請,然後你的calendar上面就會被一個個30-60分鐘的會議佔滿。終於,狗一樣的跑到酒店,和前台妹子搭個訕,然後問有沒有大保健啊,呵呵,當然是假的了,肯定是問明天早上能不能六點或者七點提供叫醒服務以及有什麼早餐…周日晚上帶著不舍告別周末的心情睡一覺,然後早上起床準備開始一周的工作啦!基本上就是不斷地說話,因為周一總是要把這周完成的事情以及需要協調的團隊全部理清,然後大家互相分下自己的 work-stream,之後要做的就是全情投入,把自己的任務prioritize一下,知道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如果有任何問題及時和team反應,每天都會有check in/check out,一天發出去那麼多郵件以及打n多電話就是要確保互相之間的信息透明,知道彼此完成的境況。當然了,100%你不可能一個team就解決了所有問題,很多需要調的資料庫以及行業的competitor數據還有一些專家的見解,都是一定要通過正確的渠道找到公司內部的人,相信我,你做的99.9%的事情不是開創性的,既然有其他人做過,一定要問問經驗。自信和謙虛不矛盾的,只有虛心請教之後,才能自信的回答客戶和management的疑問。就這樣不斷干到吃晚飯的時候,如果吃完飯也不需要做什麼了,那就出去走走,或者酒店健身房,或者回到房間看個電影,但回復郵件這種事情還是不能少的,畢竟有的team leader不怎麼睡覺。周二周三也差不多了,可能中間有客戶會議+dinner,少不了social下,找找校友,聊聊籃球棒球橄欖球…周四可能會有彙報會議,基本就是反應一周的任務完成情況,如果有方向上的變化和問題,管理層會找到客戶的C-level或者項目負責人交流。如果這會議發生在你趕飛機的路上,那你會相當爽,尤其是堵在路上然後有人問了個你的workstream的問題…ok,周四晚上飛回來,周五在辦公室不用穿的太professional了,參加下每周的公司活動(酒會,瑜伽亂七八糟的),以及有意思的行業專家的報告,和許久不見的同事聊聊最近狀況,然後周末就開始了。至於加班:平常晚上或者周末忙的時候都會有,但是木有加班費,所以如果你不能很好的安排時間完成工作,那你的個人生活就被嚴重影響了,而且如果長期拉後腿,review的時候耿直的同事會誠實的反應情況,賞罰分明,而且反應速度非常快,畢竟沒有一家公司對效率的理解更高了~(公司HR除外,基本所有行業公司的HR運行都低效)當然了,我這周並不用加班,否則怎麼可能來刷知乎…至於如何kick off一個項目,公司人員分配組織結構以及薪酬,實在不能透露,也不需要問了。

3. 管理諮詢是一個你不當大團隊管理者或者管理諮詢者就很難意識到重要性的一件事情。存在必有其意義,很多人會以McK的幾個大中華區失敗案例為證來說這公司名聲大於能力,我可以從我的角度做兩種解讀:一是一些人覺得這樣的公司不應該有失敗,就好像很多人看一個名人希望他/她身上沒有缺點一樣,但這是不可能的。二是從本身來說很多持這種觀點的人對管理諮詢比較看輕,或者說對管理本身就很看輕。這個我個人認為是不可取的,不論是小到一個團隊還是大到一個國家,成功的管理和制度是至關重要的,而成功的管理不意味著每一個環節的高效和使每個被管理的人都開心,而是要使得整個系統以一個合理的長遠的模式運行,並且對被管理者保持長期的吸引力。合理的管理方式對一個系統的幫助是長期的,一個正確的管理決策對於這個系統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以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看,也許我們對日新月異的變化已經習以為常,但你來「印象中的大城市」紐約,三番,洛杉磯看看你才會發現中國的發展簡直是坐上火箭了,而這一切的一切是起源於上層領導者的無數次會議,調研以及最終的決定。當初的決策文件以及會議討論內容可能對於不在其位的人而言感覺很虛無縹緲,因為全是些剝離了現象留下的「大話空話」,但今天的成果你看到了嗎?作為一個個體,我們太難做到客觀長遠的看問題了,但作為一個整體,合理的管理能更容易的看到各方面的問題,協調各種方案,最終讓整體走在正確的路上。作為個體,我們更願意看到具體的,直覺利益相關的收穫,所以對於抽象的決策性的觀點我們不是很感冒,就好像我和你說「科技行業這個月的平均EBITDA margin要比上個月高20個百分點」不如說「XX科技公司股票要漲啦」來的那麼直接,但作為散戶,大部分人最終就是會被套牢。你認識到個體的局限性,才能知道團隊的重要性,而只要知道團隊重要的人就不會說「合理的團隊管理沒有意義」,而如果你都承認了合理的管理很重要,那就更不會無聊到否定一家有行業領先地位的管理諮詢公司了(順便幫BB洗地,不用謝,老二老三,簡稱23333,玩笑~)最後還是想說句,知乎是個好地方,大家可以分享很多經歷,但這輩子最蛋疼的事情就是沒辦法經歷所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吧…還是那句話~人生經歷最重要,不是所有人都適合McK,而不適合這家公司就和不適合一個帥哥/美女一樣,被一個拒絕了不代表什麼~你不能因為一個美女的否認就改變性取向吧,而且這還是極端偏執的美女~畢竟天涯何處無芳草,世界這麼大,別因為別人說了什麼你就信,多去自己看看,了解,然後選擇一個自己能夠勝任的位置,做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後在你所在的領域,讓這個集體變的更好。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端午節快樂!有人給我郵寄個粽子就好了~)


謝邀

幾個高票的答案都講的很詳細了,甚至裡邊的很多心得看得出都是有心人的思考和總結。已經很透徹我就不添足了。下邊講3個小故事,也許能幫助了解一點兒在M工作的側面:

1)人
一線的項目服務團隊一般來說由3-5個人組成,大家在幾周到幾月左右的時間裡可以說「吃喝拉撒睡」幾乎都要在一起。我們工作的原則是要盡量離客戶近,方便與客戶的交流和溝通。因此出差的情況下大家就會住在離客戶比較近的酒店。從早餐開始碰頭,然後坐車去客戶端開展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到酒店找間會議室或著lounge里繼續加班,直到互道晚安回房間碎覺。這一天大十幾個小時下來,團隊成員要在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的情況下相互幫助、支持、想辦法解決問題。經過一兩個月的項目以後,可以說同事之間絕大部分情況會建立起很強的相互信任關係和良好的私人友誼。

同時由於諮詢公司的組織架構相對扁平,晉陞之路是平行的,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也相對少很多。從客觀上又容易維護這種良性的人際關係。因此M家留給了員工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人際關係網路。即使離職了,朋友們大多還是來自當年一起奮鬥過的前同事。比如說,大部分M家的人去旅遊休假,還是願意在一起組團。這裡邊每個人分別負責一方面的工作:訂機票、訂酒店、做攻略甚至為大家管賬和用ppt寫旅行手冊,一如當年做項目的一個團隊。而且經過項目的鍛煉,大家team work的能力都很強,我從沒看到過有人在旅途中和別人鬧不愉快。

也許,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環境,是M這樣的firm中最讓人珍惜的。

2)公司
作為全球性的諮詢公司,M一般都坐落在市中心或者CBD的寫字樓里。當我旅行到這些城市,在市中心遊盪的時候,總會盡量找機會去這些分公司門前晃一圈。不管渴了餓了,到前台打個招呼,哪怕是前員工,都會得到熱情的招待。

有一次我在法蘭克福辦公室出差,碰巧一個上海的前同事也在那附近旅行。他到前台剛講說他是M的前員工,想來找XXX打個招呼。前台的小姑娘立刻很熱情的幫他辦了臨時門卡和飯卡,告訴他餐廳的位置並祝他用餐愉快。類似的情況我在全球不同的M辦公室都感受到過。這樣的小故事讓我們覺得M是一個超越國家、文化和種族的家,不管你在哪裡,只要那裡有一間M的辦公室,只要你曾經是M的員工,都可以把那裡當作一個家,都可以到那裡喝杯咖啡和那裡的同事聊上幾句。M有一個說法叫"One Firm Policy",我在一次和客戶的研討會裡把它翻譯成「天下一家」。我覺得很多同事真的把firm當作家來看待的。

3)酒店
前邊講了,公司為了團隊能夠更方便的服務客戶,會安排出差的時候入住五星級酒店。其實所謂的「五星級」更多的是為了團隊能夠在高強度工作之餘盡量沒有後顧之憂。比如說早上為了能多睡10分鐘,「五星級」的酒店就會根據要求幫助大家把早餐打包,我們從前台拿上後可以在車裡匆匆吃好。為了晚上能夠多工作半小時或者一小時,「五星級」酒店能夠把lounge留給我們而不是毫無商量餘地的關燈下班。這些服務高級些的酒店更容易提供得比較方便。但是我們的客戶有時候在比較偏遠的地方,人家那裡只有招待所,那我們就住人家的招待所。只不過前兩天人家還不放心找個服務員陪著我們,後來我們加班太晚人家服務員實在是受不了了,看我們又是人畜無害的樣子就放心把會議室全權交給我們用來加班了。

外人可能覺得一幫年輕人每天住在五星級酒店好像很風光、甚至貌似很囂張。其實把酒店住成家的無奈只有自己知道。講個小故事:2010年世界盃期間我正好在一個很長的項目上,那時在一家很好的酒店連續住了差不多3個多月。酒店有個活動把我升級到了套房,床邊還有一個很好的按摩椅。記得有一天我回到房間大約是夜裡1點多,心想2點鐘有場世界盃的球賽好想看。於是打開電視決定先在按摩椅上按摩一下等著看球,結果剛躺上去就睡著了。一覺醒來已經5點多天都蒙蒙亮了,電視里球賽早結束了只有進球集錦還在一遍遍回放。我瞄了一眼都沒動過的雪白的床單,和衣在按摩椅上換個姿勢滿心怨念的接著睡過去了......

以前有個大學同班同學也在M上班,她在北京租了個不錯的公寓,但是因為長期出差在外一年也住不了幾天。有一次我問她何必租房呢,還不如把個人物品裝個大箱子放在公司里算了。她說,雖然租房子住不上幾天,但是多少覺得自己在這裡還有個家,要不然就真的成孤魂野鬼了......

類似這樣的故事肯定還有很多,一時半會講不完。但是從側面可以看得出M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地方。公司儘力為員工提供比較好的服務,讓員工能夠盡量安心工作。因此同事之間、公司與員工之間還是挺有歸屬感的。

我相信每個人的視角和觀點肯定會有不同,知友們就當是個隨筆隨便看看好嘍。謝謝!


大家都分享了麥肯錫顧問光鮮的一面,其實也有必要講講另一面,這樣才是真實完整的故事。

聽說一旦成為MBB諮詢顧問,就開啟了「成為CEO、迎娶白富美」的人生模式。

但是,世界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每份工作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做諮詢顧問,更是一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修鍊。

那麼,志在通過MBB實現更好人生的童鞋們,你們準備好「修鍊」了嗎?

一、入行之前扒層皮

且不說諮詢工作本身辛苦,單是求職過程就已經讓人不堪回首。最後能成功進入MBB的一小部分人,無不是花數月時間苦練case並且能享受這個不斷被虐的過程。這就好比是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就有九九八十一難,意志不堅定的在這個階段就被自然淘汰了。

二、工作沒有任何借口

一般企業員工入職後都有適應期,相對會給新人一些犯錯和學習的機會。

然而,根據在麥肯錫的切身體會,報到的第一天你就是個「資深」顧問,你需要馬上就能勝任這個工作的要求,沒有任何借口。

記得當年MBA暑期實習的時候,早上我去公司報到領了電腦後就直奔客戶那裡跟團隊匯合,接著項目經理就開始要跟我進行Problem solving(俗稱PS),然後給我在紙上花了幾個PPT的框架(俗稱dummy chart)讓我馬上做好發給他。當時我心裡那個緊張勁兒到現在還記得。說實話,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往PPT裡面打字,從來不知道什麼叫畫chart……那個時刻,只能後悔自己沒有好好學習過PPT和EXCEL,只能周末加班自學速成……

所以,顧問得有強大的自(ZHUANG)信(BI)心和學習能力。即使是新人,在第一天你就被客戶稱為專家,而你做的大部分項目都是過去不熟悉的行業,你的學習能力極為關鍵,因為你在客戶面前沒有任何借口。

三、個人時間有限,計程車上忙睡覺

先上個非官方數據:在國內,顧問的平均工作時間是工作日的早9點到晚12點,碰到忙的項目就可能要每天晚上2點了。再加上周日晚上飛去客戶城市,周五晚飛回來,每周留給自己的時間就只有周末了。

有些習慣熬夜的同學也許覺得這個工作時間好像也不是太殘酷,不少人都說自己每天晚上一點才睡覺。我在入職前也是這麼想的,可是,工作強度才是更關鍵的。下班或者下課後即使你每天晚上熬夜上網或者學習,這些都是相對比較被動的腦力勞動,以input為主,並且你累了可以自己給幾分鐘休息。而顧問的工作基本都是output,也就是更為主動的腦力勞動,在這每天的15個小時里,你必須非常主動的去收集和分析數據,做客戶訪談,和項目經理及合伙人進行PS的團隊討論,等等。這樣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可以說到了下班的時候都是必然會在計程車上睡著的。

四、客戶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戶如初戀

大家都聽說總有些客戶比較demanding,為什麼呢?一方面,管理諮詢的工作不少是要變革企業,免不了要動某些人的蛋糕;另一方面,請諮詢公司的人都是高管,而諮詢團隊日常對接的人員都是執行層面,難免碰到公司內部上下不齊心,執行人員消極怠工。因為這些原因,一方面影響數據收集和分析,影響項目進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項目組跟客戶的溝通成本和時間,有時候一份文件要來回跟客戶溝通和修改好多遍。這些最終都會導致更多的加班。

五、無盡的出差,四海為家

剛工作的第一周,對出差也許還有一定的新鮮感和優越感。畢竟是每天進出高檔酒店和寫字樓,來往機場都有專車接送。

可是很快,下班回到酒店已經累到連洗澡的力氣都沒有,航班延誤到沒脾氣,再高檔的寫字樓也只是個加班熬夜的地方。。。

志在MBB的童鞋們,你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更多求職分享,請關注知乎專欄及微信公眾號:搞定百萬年薪

CAREER EXPRESS 搞定百萬年薪 - 知乎專欄做諮詢顧問,是一項怎樣的修鍊?


分享一個比較囧的經歷:一天收到電話賬單,超出套餐部分,電話打了2300多,美元。。。


謝謝邀請!知乎第一答,想要盡量真誠一點,寫得太啰嗦的話還請大家輕拍~

--------------正文分割線---------------

最近《我的前半生》火了,劇中設定引起了麥肯錫同事們自黑自嘲的熱情,不少人都在公眾號發文澄清自己並沒有陳俊生那麼能賺(大霧)。亦舒小說我一部都沒看過,劇也只刷了十幾集,不過,作為曾經在麥肯錫以高級翻譯和口譯(Senior TranslatorInterpreter)的身份工作6年半的文科女生,倒是可以從自己不同於consultant的有點特殊的角度來聊一聊,麥麩六年半的切身體驗。

其實,在進入麥肯錫以前,我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職場新人。從巴斯大學口譯與翻譯專業碩士畢業不久,從事的工作是freelancing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自由職業口譯和筆譯)。那時的我,怎麼也不可能想到,我會在麥肯錫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從口譯到MBA,再來到矽谷創業;更不可能想到,從麥肯錫「畢業」後,能夠收穫這麼多來自麥肯錫高層的認可乃至友情。

去年,麥肯錫在矽谷主辦全球大會,急招我回去support,在會場我遇到了麥肯錫大中華區靈魂人物華總,他也是我在麥肯錫擔任翻譯期間服務過的麥肯錫高層人物之一。時隔多年再次見面,華總上來就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我告訴華總自己最近在忙著創業,華總沒有流露出一點吃驚,倒是來了句標準的老外腔中文:「哦~你下海了!Keep me posted! 」此後一年,我為麥肯錫上海辦公室經理和全球資深董事張海蒙翻譯的新書也上市了,封面上「翻譯」一欄寫著我的名字。

(Photo Credit: 圖片來自中信出版社)

-------------------Why McKinsey?-----------------

一般來說,英語專業或翻譯專業畢業生通常不會選擇諮詢公司作為職業生涯的起點,我也一樣。2004年從巴斯大學口譯與翻譯專業碩士(MA in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ng)畢業後,回到上海,我也和很多同學一樣,成為了一名口譯和翻譯自由職業者。自我僱傭(self-employed)的口譯工作者收入不低,並且能夠相對自由地支配時間,但是,我卻總覺得哪裡有點不對勁。

這種不對勁的源頭,現在想來,也許是因為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很難避免一種無依無靠的漂泊感 -- Freelancer最大的挑戰,不是殘酷的優勝劣汰,而是沒有任何外力推動,需要無比強大的自控力,時刻不停地自我定位和自我調適,這讓初入職場的我感到有些手足無措。我感到自己需要一個存在外在鞭策機制的環境,而且在最短的時間內有系統地去經歷鍛煉,有計劃、有節奏地累積經驗和人脈。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尋找下一個翻譯客戶的時候,看到了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招聘口筆譯的廣告。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投了簡歷,隨後就經歷了麥肯錫近乎折磨的六輪測試,包括筆試口試和面談等等,結束之後感覺整個人都麻木了,根本無心分析自己有沒有戲。面試完之後正值年關,爸媽開車接我回老家,就在回程的路上,我收到了HR的電話,通知我已經被麥肯錫上海正式錄用了。當時的我完全不敢相信,在車裡興奮地尖叫,爸媽雖然還沒搞清楚麥肯錫和麥當勞、肯德基的複雜關係,可是看我這麼開心,也陪著我在車裡大聲尖叫。

過完一個從來沒有這麼開心過的春節,我就到公司正式報到了。直到這時候還是興奮到爆炸,對未來的工作完全是懵懂的狀態。入職之後才聽同事說,當時同一個職位收到了130多份簡歷,而公司最終只錄用了我一個人,這樣的淘汰率,和傳說中的高級顧問職位也差不多了。這時我才意識到,當時的自己有多麼幸運。

上圖:我在McKinsey Co 上海辦公室(感謝永遠的江老大操刀攝影)

-----------------體驗正式開始的分割線-------------------

不出所料,進入公司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首先被打擊到的,不是別的,就是體力。

我的工作需要頻繁陪同項目團隊和外國partners出差。項目團隊和partners的schedule通常都非常緊湊,精確到分鐘,往往這邊剛和客戶開完會,那邊下一場會議的飛機就要起飛了。要是不巧碰上客戶會議延誤或時間延長,留給我們在機場辦理登機的時間往往就只剩可憐的不到40分鐘。

雖然麥府有著高效到令人髮指的助理們和Travel Service,但是趕check-in這種事還是得靠自己。記得有一次我們出發去機場的時候離辦理登機只剩30分鐘,一到機場,人高馬大的外籍partner和諮詢顧問個個在我身邊健步如飛,而我呢,標準的南方嬌小身形,還得踩著8厘米高跟,全身箍在緊匝匝的套裝裙里,拖著行李箱和死沉的電腦包,跑到登機口已經滿頭大汗,上氣不接下氣。按照大家事前的「分工」,遇上男性值機人員,還得由我 -- 整個團隊中唯一的女性,來負責搞定 -- 撒嬌賣萌央求對方違反規定放我們上飛機。

不過這樣的事情發生幾次之後,我也見怪不怪了,也練就了登機口關閉前最後一分鐘說服乘務員為我們放行的「話術」。

最開始體力里上的壓力適應之後,我膽子更大了,在工作上,我的原則就是兩個字:找虐。重活累活我從來都不拒絕,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內,公司鋼鐵行業項目的現場翻譯都是由我來負責的,在翻譯部得到綽號一枚「超級瑪麗」。就這樣一個個項目跟下來,我的經驗開始增加,得到的肯定也越來越多,慢慢開始有partner專門點名讓我為他們的項目組做隨行和會議口譯。

那段時間,我經常一周有三天在外地出差,比如day trip去深圳,開個1-2小時會又飛回上海。說起來好像很輕鬆,但只有做過的人才知道,這樣的schedule考驗的絕不僅僅是體力,更是翻譯的專業素質和臨場應變,因為每個會議的主題都不一樣,而會議之間間隔時間極短,要求翻譯在幾乎零準備的前提下快速上手,加上諮詢顧問和客戶都是頂尖的行業專家,討論的議題重要程度容不下翻譯出半點差錯,整場會議都需要翻譯隨時保持高度緊張的狀態。這樣日復一日的神經緊繃對人的消耗極大,我每天下班回到家都能累到直接躺平,有時候甚至在回家的車上就睡著了。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不解:如此高壓的工作要求和非人類的工作節奏,興許還趕不上做freelancer掙得多,我一個年紀輕輕,愛美的天性還沒來得及釋放的文科女生,在麥府這樣「地獄模式」的諮詢公司找虐,到底是圖啥呢?

當然是沖著「登上人生巔峰,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去的啦!

........

But, 真正的原因,必須沒有這麼簡單。

--------------吹B分割線:麥府六年半我收穫了啥--------------

說出來也許你們都不信,在麥肯錫的每一天雖然都累到靈魂出竅,可經歷之後,回顧這六年半,我仍然認為,麥肯錫不僅是比freelancer更適合我的工作模式,更是我後來整個職業道路的重要奠基。具體說來,體現在以下四點:

① Everything is about Prioritization

工作節奏超快的環境下,每個麥府員工超級在行的就是利用二八原則合理優化時間,用最快的速度發現問題的本質,並給任務做優先排序。這是諮詢工作、口譯/同傳,以及創業三件事情都強調的基本素質之一。在麥府的鍛煉,不僅讓我能更好地勝任翻譯工作,培養的更是一整套思維方式,對日後我自己創業也有巨大的幫助。

② Exposure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作為公司的高級口譯,我有超過60%的時間都是在高層會議上為諸如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以及客戶企業CEO這種級別的大佬做翻譯。眾所周知,真正的翻譯實際上不僅關乎語言,更重要的是思維邏輯和口吻上的精準傳達。為高層做翻譯,理所當然就會直接接觸到這些全世界最聰明的人的大腦迴路,對於如何在商業會議上做presentation、如何進行高度緊張的商業談判,這些很多項目經理都沒辦法接觸到的第一手資料,幾乎每天都在我的眼前現場直播,可想而知,這對我積累商務經驗有多麼大的幫助。

我是一個求知慾極強的人,對各個行業都有強烈的好奇心。而在麥肯錫工作恰恰滿足了我對這個商業世界的極大好奇 -- 每天都能學到全新的東西,每天都能和行業內最頂尖的專業人才一起工作,這樣的六年,簡直難以曆數我學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是做普通口譯不可能收穫的寶貴經驗。

從我進入麥肯錫後接觸過的行業來看,有金融、醫療、鋼鐵化工、消費品、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可以說McK服務過的所有行業領域我幾乎都參與過相關項目;從企業和機構職能來看,運營提升、銷售及營銷改善、組織再造、IT架構等等這些McK提供諮詢的職能方向我也都有涉及。這樣寬廣的商業視野,是之前做普通口譯的我難以想像的。

③ Extreme Focus Multi-Tasking

口譯和同傳本身就是multi-tasking和專註力的極致體現,而在麥肯錫,我get到的專註力終極大招就是 -- 學會遺忘。要想以最快速度進入專註模式,再從專註模式中走出來,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快速遺忘 -- 做事情的時候就極度focus,但是一旦做完就立馬把工作忘得乾乾淨淨,這樣才能快速切換到下一個任務,或者得到真正的放鬆和休整。

進入麥府以前的我,雖然專註力尚可,但很難做到任務間的無縫切換。麥肯錫六年後,我已經能輕鬆做到在去outlet的路上改好幾十頁PPT,下了車就毫無障礙切換到shopping模式,或是在滿滿的會議日程之餘還能毫無壓力穿插一小時的健身,擦乾汗水就元氣滿滿投入下一場項目會議.......這些對我現在創業,變身entrepreneur,都是超級寶貴的人生技能。(but,瞬時記憶超強然而用完就忘的屬性後來在MBA課上反而成了我複習考試的一大障礙,囧rz...)

④ Can-do Attitude

每個在麥肯錫工作過的人,應該或多或少都養成了「不管多大的事,都一定能搞定」的腦迴路。我呢,自然也不例外。我的工作除了做項目組隨行口譯和會議同傳以外,在辦公室我還是翻譯團隊的coordinator,要和McK眾多項目組打交道,每天都會收到各個團隊發來的request,其中90%都是超級demanding的last-minute任務,需要立即搞定,這讓我不得不養成優先排序的習慣,學會在看似死胡同的問題面前硬著頭皮找出alternative solutions,並且有條理地向團隊解釋我的方案。

這樣的工作方式,使我漸漸發現,即使看上去不可能的任務,也一定能找到解決之道,而且有時候經過和項目組討論,抽絲剝繭之後,對方還會意識到原來最初想要的翻譯解決方案並不是最佳solution。我在了解具體context之後往往能給出更好的處理方法(諮詢顧問不可怕lol)。這就是基於can-do attitude的problem-solving能力。

直到最近,我創業團隊的客戶GIA(美國寶石研究院)VP還評價我說:Phoebe will always say 「I can do it.」 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因為實際上,我的個性很隨意。麥肯錫六年,把我這樣一個有些得過且過的傢伙改造成了一個極具韌性,心理素質極強(臉皮厚),執著於效率,並且永遠都在尋找解決方案的人。

---------------猝不及防突然走心的雞湯結尾---------------

誠實來說,麥肯錫六年半絕對不是只有成長、沒有犧牲。「白骨精」看似光鮮的外表下,經歷過的焦慮、恐慌,趕不出deliverable的深夜掉過的眼淚,連續出差熬出的白頭髮,還有從字典里消失六年半的work-life balance.......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在,過早冒出的白髮拔掉就不會再長,熬夜老化的皮膚遲早總能修復如初,而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練就的一身武藝,還有滲入潛意識的經驗與直覺,這些最寶貴的東西,永遠都不會得而復失。

寫了這麼多,純粹為了分享,並沒有半點炫耀的意思 -- 畢竟傳統諮詢行業正在不可否認地經歷轉型,我從麥肯錫畢業後的幾年,對傳統諮詢的詬病也層出不窮,而我的角色也並不是諮詢顧問,而是supporting部門的一員,我的工作遠遠不如日以繼夜的高級諮詢師們來得真金白銀。但是,話說回來,雖然在眾人討論熱播劇情的時候淡淡地來一句「麥肯錫有什麼了不起,就是賣PPT的」似乎更符合亦舒追求的「姿態漂亮」,但終究失於矯情,不夠真誠。相反,真實的分享,反而是對自己過去的努力,以及所有幫助過我、啟發過我的人們最大的尊重。

看到最後都是真愛(比心),看完之後還想加入麥肯錫的也必定是真愛無疑了XD。最後希望,我的經驗對好奇麥肯錫,或是正在準備進入麥肯錫的你有所幫助!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PhoebeAtWork


路過另外一個說管理諮詢的帖子,錯誤實在是太多,就寫了這些,希望給大家一些了解。(前方長文警告)
就說三點吧(好像透露了什麼呢)
1. 管理諮詢到底是幹什麼的?
這是我逢年過節被問到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又要過年了,重溫一下)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想一下,組織內部,誰會請頂級的諮詢公司,誰有這個權利和魄力花上千萬,乃至幾千萬,請外部諮詢顧問?誰有權拍板?答案其實很容易,大型企業或者組織的C級別高管。中層是不會有這個許可權的。
想通了這點,後面就好說了。這些高管們的問題都有哪些?基本上就是做什麼,要不要做,怎麼做,你來幫我做。
做什麼,就是大家通常意義上的戰略,企業的方向是什麼,怎麼發展,在哪個國家地區發展,哪個行業,等等等等。這個東西聽上去挺虛,有時候很有用,有時候完全沒用。這是McKinsey起家的本領,也是最為外部所知道的業務。
要不要做,在某些時候,大老闆有想法,但是企業內部沒有形成共識,需要外部的知識、經驗和看法,來確認一下,幫助大部分人統一思想。
怎麼做,有些時候,企業已經知道要去做什麼,但是內部暫時沒有能力和資源,先讓諮詢公司來做做看,慢慢的自己再接過來。
你來幫我做,有的時候,公司內部完全沒有能力,或者說,老闆覺得下面的人聯合起來瞞著自己,或者內部阻力很大,索性就讓外部的人來做,做的好,證明自己是對的,同時也把下面的人看清楚了。
還有些其他的種類,比方說,純粹趕時髦,或者地區總部忽悠全球總部,但是大致上就這些。

以前麥麩專註於戰略,但是現在已經拓展的很廣泛了,比方說運營業務,全球範圍內已經趕上戰略了。

最後加一句,基本上效果好的項目,都是老闆們想的很清楚,外部諮詢是來幹嘛的,來解決什麼問題的。如果沒想清楚就做,出狀況的可能性會高一些,雙方合作的難度也會大很多。

2. 管理諮詢的價值是什麼?

管理諮詢不便宜,頂級的如MBB就更貴,麥麩那就是貴得不可思議(客戶原話),那價值在哪裡呢?

如果項目的目標是明確可量化的,如效益提升,成本節約,還比較簡單,只要回報超過投入就可以了。通常在5-10倍之間,或者更高,但很少低於。這裡指的是實現的效益,牆上那張餅不算。(畫外音:靠,你就吹吧,怎麼可能?)其實很簡單,1)項目開始前,會先看看潛力,有沒有機會,我們有沒有能力做,2)我們提的建議,一定是客戶現在能做的,或者我們能幫客戶實現的,而不是理論上最優的。方案再好,做不出來都是假的。所以說,管理諮詢不是都很高大上的,有時候需要穿著工作服下車間,甚至於下礦井,上鑽井平台。3)找大公司做唄,同樣的改善舉措,100億的企業和1000億的企業,體量差10倍,即使考慮到實施難度,效益怎麼著也有7-8倍吧。

如果項目的目標是無法量化的,或者說要在今後才能看到效果,怎麼辦?話說回來,沒辦法,出錢的老闆喜歡就好。(畫外音:靠,拍馬屁也能賺這麼多錢,鄙視)這裡的喜歡,是指長期的喜歡,不是指一個項目上的喜歡。假設我們現在為了投老闆的胃口,做出來不是我們認為最好的建議,總有一天客戶會意識到的,那個時候信任和專業性就被破壞了,而客戶的信任,是所有專業人士,包括諮詢,律師,醫生,會計師等等,最最重要的依賴,沒有之一。因此,我們經常會做出和客戶希望不一致的建議,甚至於推掉一些找上門來的項目。

其實高官們是很寂寞孤單同時壓力又超級大的一批人,他們在很多時候,是沒法和組織內部的人來討論的,外部諮詢顧問可以在這方面給他們很好溝通渠道,提供外部的知識和看法,或者以第三方的角度來印證他們的想法。

最後加一句,價值如何,只有客戶知道,因為所有項目,都是嚴格保密的,沒有雙方同意,不可以和第三方透露 ,包括和諮詢公司合作本身,都是需要被保密的。因此,絕大部分的項目成果,是永遠不為大眾所知道的。就像一位老大曾經在酒桌上說得,幾乎每個月我都會在媒體上看到我做的項目的消息,但是沒人知道是我們在後面支持的。你們以後也要習慣。

3. 管理諮詢在中國

和普遍看法恰恰想法,麥麩目前在中國正在擴張,完全不是像某些人說的,日子過不下去了。

3.1 方案都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和實際情況訂製的,完全不是什麼國外的經驗或者方案直接拿過來用。同時,現在顧問本土化的比例越來越高,基本上顧問和經理級別都是中國人,合伙人級別的,中國人也已經有很大一部分了。

3.2 客戶範圍越來越廣,從10多年前的外企為主,到目前的外企、民企、央企三分天下。是的,現在央企還是在用顧問。2014年的那個新聞,完全就是假消息。那時候我就在一個超級大央企里做項目,客戶也很困惑,然後直接和國資委和發改委都確認了,沒有這回事,繼續做。

3.3 以麥麩為例,在中國是很接地氣的。有中國研究院,中國領導力學院,有和清華大學合作的領導力課程和模範工廠等等。

3.4 中國的企業,已經意識到了,野蠻生長,躺著賺錢的日子永遠的過去了。現在是練好內功活下去的階段,所以更加需要外腦的作用。

總體來說,經過了20年的市場耕耘,客戶培養,團隊和知識本土化,再加上市場需求和口碑,不成長才是沒天理了。

希望大家喜歡,如果有用,以後咱接著聊


高票答案說頭等艙的事情,問一句哈,你候機的時候遇到同機的客戶VP,手裡拿著經濟艙登機牌 怎麼辦?

@有熊出沒 答的挺糾結,不過還是把這樣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答錯了。

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換票


其實很多行業都有類似麥肯錫,城市規劃屆有中規院,工業設計有IDEO


MBB 或者投行的 global pay是基本薪資,獎金可就不是了,但是MBB 投行 很大一頭都是獎金。。。在投行獎金更是遠遠多於薪資的。


怒答一記 對麥肯錫團隊沒有好印象 每天中午別人都在休息他們一群人在會議室吃飯大聲喧嘩 並且不知道關門 吵到別人無法午休 吃完飯桌子從來不收拾等清潔阿姨來收 有時候別的同事下午休息完畢去開會會議室有可能還是髒的並且一股飯味


只去參加過會議,在英國倫敦。


據說有一個部門專門負責搜集各地藝術品,然後在各地辦公區展示。


進諮詢公司要想清楚 這是改變人生軌跡的一步 因為後面的方向 成長 節奏和為此付出的代價都不是進去前可以想像或規劃的


匿名吐槽一下
我現在的公司(行業內全球排名第一)和麥肯錫有個項目,讓麥肯錫給我們的某個項目Supply Chain做優化。麥肯錫完全外行,被我們內部的工程師大肆嘲笑。麥肯錫就想著要我們內部的數據,我們根本不會給他們。我現在對麥肯錫的印象很差很差,就長的好看會說英語有個毛用。


推薦閱讀:

麥肯錫的員工究竟聰明到什麼程度?

TAG:管理諮詢 | 麥肯錫Mckinsey | 工作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