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沒有中國式城牆?


這其實是中日之間城市化進程不同帶來的後果,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地理,經濟和政治對於城市化道路的影響。

開宗明義:日本的」城「在中國一般應當被稱為」塞「或者」堡,「其設計初衷是純軍事的防禦要塞。所以當然不會有中式方城一樣囊括廣闊非軍事區域的的城牆防禦體系,但這並不妨礙日本的城市化進程。

在日本最早出現的聚落防禦工事是彌生時期的壕溝聚落,和我們的半坡聚落相似。也有在丘陵頂端聚居的高地性聚落。

然後日本人從同是多山國家的百濟(古朝鮮)引進了山城築城法,沿山勢挖出梯田一樣的土壘連郭(有錢的再用石垣加固),在山頂挖出本丸作為防禦核心(然而比較搞笑的是百濟在被漢化程度極高的新羅滅亡後,朝鮮半島上的城市規劃也逐漸漢化,以至於日本人再次入侵朝鮮時,朝鮮人還要把日本人修築的這種出口轉內銷的產物稱作「倭城」)。這種築城法的優點就是成本低(比起在平地起高牆,山地的天然高低落差不用白不用),防禦效能極佳(仰功有多難爬過山的都知道,更何況連郭梯次防禦,極難一氣攻破),以及給敵人造成補給困難(山城的山地附近缺乏耕地道路,難以調配或現地徵集圍攻大軍的補給)。所以山城築城法從多山且靠近朝鮮的的西日本一直傳到了東日本。
以下是晚期的竹田城遺址,可以看出其和原本山勢的貼合程度和險要程度。

其實要論山地防禦,這種依山而建的多重防禦體系在整個東亞並不罕見,比如中國的釣魚城。

因為這幾乎是當時技術條件下的最優解,比如蒙元攻宋的時候,襄陽這樣的大城都攻下了,釣魚城也攻不下。在文祿長慶之役中,朝鮮戰場上的日式倭城也比中式方城要難啃得多,以說,單從軍事角度來說,這種山城要塞優於中式方城要塞。

這種築城法的缺點也很明顯:城市城市,既要有"城」(防禦工事),也要有「市」(讓手工業者商人服務業者等市民從事經濟活動的場所),你都把城建在那麼鳥不拉屎的山上了,怎麼指望老百姓來做生意?其實這種城根本就不是用來當」市「的,它的職能無非就是待在山谷里一片耕地旁的一個小山包上,讓山城裡的土豪看著附近的農民耕地和附近的道路上有沒有山賊而已。

這就引出了城池制式的一個決定因素:一個城池的規模,是由其依附的生產方式和規模決定的。一個有著漫長城牆的巨大中式方城(比如長安和北京)的優點是其可以容納大量產生高附加值的非農業人口為城市主人提供巨大的經濟實力,而且由於其人口的高度集中和基礎設施的完備,城市相對人口散布的農莊更容易被中央政府有效的管理,所以依附於耕地的大地主一般都需要和城市裡的中央政府的代官們爭奪地方上的人口和主導權,其缺點就是漫長的城牆需要驚人的建造維護成本和大量的兵力來保護。所以一個大型城市的生長需要一個穩定的商業環境和有效的政府威權(哪怕這個政權只管理一座城市也可以)。一旦出現長時間的經濟政治動蕩(注意是長時間的,而不是短暫的圍城戰役)導致城市之間的經濟活動停滯,那麼城市人口和其帶來的附加值都會銳減,城主既失去了經濟來源也失去了兵力來源(守城的時候臨時動員的市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過大的城市就成了守不住也養不起的虧本的存在。最耳熟能詳的離子就是東漢末年中央失權導致士族兼并大量農業人口,再加上畿內動亂,導致城市大量被毀人口基本上都集中到了士族的塢堡周圍 (扯遠一點,曹操的銅雀台和董卓的郿塢都屬於這種要塞化的私人宅邸)。而這個塢堡,基本上就可以對應日本的「城」了,其本質上就是一個地方豪族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家族自保性質的要塞,其職能就是平時作為豪族家族成員的住所,戰時收容周邊耕地上的農民成為以農民兵和家丁為骨幹防禦力量的要塞,所以平時並不需要收容很多商業人口。

(這些土樓就是建立在以宗族為核心的傳統莊園經濟上的塢堡的遺留)。

而對日本而言,上述的兩項對大城市不利的情況簡直一直都是常態:一來日本在中世以前一直在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中亞貿易圈裡處於邊緣地位,長期以來對外貿易很有限,對內貿易又受制於本土過少的人口和市場規模,以至於日本本土的地方領主很難從自己的土地上單純靠農業獲得足以維持大型方城的經濟實力。二來日本雖然從大化革新一來一直希望學習中原體制建立以中央為主導的集權政府,然而由於各種大和朝廷本身歷史上的威望局限和宮廷鬥爭導致了日本的地方很難保持長時間的穩定,所以除了朝廷特別為了作為集權典範而設立的平城京,平安京和主導對中朝貿易的太宰府等少數幾個朝廷能夠集中一點威權的地點之外,日本幾乎沒有幾個地方能夠承受建立中式城市規劃的成本。而就算在這幾個地方,其城城防的規模也很簡陋,而且由於顯而易見的中央政府的失權,這些城市的外圍城防大多沒有像中國城池一樣被維護至近代。(平安京及其城防的圖幾位答僚都放過了,在下就不贅述,還記得芥川筆下羅城門慘淡的情境么,那大抵就是日本人對於京都破敗城防的印象)。

所以問題的第一部分可以這樣回答:日本早期之所以沒有出現中式城牆是因為日本的地理,經濟,政治因素導致了日本本土無法出現有效維護大規城池的政治實體。(簡單來說就是窮和亂,中央老大由於地方太亂造不了城牆,地方土豪由於太窮也造不了城牆,住在山裡的土豪可以把山挖成要塞一輩子不用擔心中央打過來,而住在平地上的土豪就只能堆起一層土壘把自己的家在人造山上,所謂平城。)

但這並不說明日本的城市化程度在中世以後低於中國。中世晚期,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和貴金屬需求的增加,日本在東亞貿易體系里的地位不斷上升,而一些有力的大土豪(為了順口,之後稱作大名)已經以完全不同於舊朝廷唐制的封建軍政府體制控制了廣大國土,達成有限的地方穩定。於是乎從山裡搬出來在平地上的交通要隘修城以吸引商人在城下做生意從中抽成成了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勝過了住在山裡帶來的安全。所以沿海和交通要道上的大名和和尚們就這麼在平地上壘起的人造山上收穫了第一桶金,就連當時日本第一大名的軍旗上也畫著東亞市場上的硬通貨幣。而錢是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的,於是乎當時的日本出現了商人自發構建的壕溝商業都市:

和這樣充滿著暴發戶品味的山頂要塞(當然原件早就被毀了)。

而各地的大名在強大的經濟實力下也不再滿足於僅僅在平地上堆出一層土山,而是把山城那繁複錯雜的多層連郭體系搬到平地精心挑選的丘陵上,產生了現在一票令人驚艷的日本城池。由於平緩的丘陵沒有了高山山勢的制約,這種平地起高山的要塞(被稱作平山城)可以帶入各種理想化的防禦設計,成本幾乎不輸給一些中小型的中式方城,而這種中世之後的的平山城也因其優秀的效能和錯落的美感成了人們心中日本城郭的代表(姬路城,大阪城,江戶城,犬山城等)。而且為了保護更多依附城下的非農業人口以給城主獲得更多附加值,大名們也不斷擴充自己要塞的外圍城防規模以容納更大的城下町。這個時候日本城池的廣義城防體系在體量上已經不低於中式城池了。

比如說你印象中的大阪城可能是這樣的:一座已經不算小的多層要塞。

但如果你看過那張比較有名的大阪冬之陣陣圖的話,你會發現大阪城的外圍城防其實依託在一圈並不算小的河川和外壕(藍軍防線所在)上,上圖中看起來很廣大的那一堆石頭池子不過是外壕右上角的一部分。

再比如說江戶城,雖然現今皇居的本體佔地並不大,但舊城外壕的長度也有16公里,和蘇州城的護城河長度幾乎一樣,而且由於一個是圓的,一個是方的,所以江戶城防內的面積還要大一點。也就是說單論城防工事覆蓋面積,日本晚期的很多城池也不輸給中國中小規模的方城。

江戶城地圖,本體要塞是中央三葉葵的空地,但核心城防卻是依託那環聯通大海的外壕建立的。基本上就是現今的千代田區和中央區。

廣島城的城下町,注意核心要塞和河川壕溝城防的規模差異。

蘇州老城,外圍防禦面積和江戶相差並不大,在中國也算中等以上的城池了。

然而為何在具備了大規模城市化的條件後,日本依然採取了(偽)山地要塞式的城防體系?而沒有轉投中式城牆的」正道「呢?

這還是要扯到日本中世後的政治體制。日本在中世戰亂後採取了以幕府將軍為主導的軍事貴族分封體制。雖然其中的」一國一城令(即除少數例外之外各大名都只能擁有一座要塞)「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各地的城市人口,但日本的統治階級依然以維護要塞內的武士利益而非要塞外的城市市民利益為宗旨。再者,由於幕府體制崇尚程朱理學,所以現有要塞的形制規模區別也成了」君臣尊卑「的體現,更何況在和平時期這種沒有城牆的城市體系更適合城市的生長。所以在武家不可廢弛軍事和潛在的內亂威脅,以及現有城市體系帶來的足夠的經濟效應下,大部分日本封建領主並沒有放棄舊有城防體系的動力,所以這種以大名居城為核心的城下町城市結構也就就一直被維持到了明治時期,而在其間很多城下町都發展成了東亞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在明治以後,中央接管各大城市,西式的城防體系也就代替了老城。而這種從依附於農業經濟的山城塢堡向依附於商業經濟的平原要塞都市的轉變也向我們啟示了在軍事封建體制下不同於中式官僚封建體制的城市化道路。


樓主原先的答案是日本為什麼沒有城牆。。。
修改了之後看懂了樓主想表達什麼,以下是回答:

——————————————————————————————————————————
問題一:日本古代有中國式城牆嗎?
回答:有!
早在彌生時代開始的時候,彌生人由於部落之間的戰爭,聚落開始出現類似與早期據點或者聚落壕溝(環濠集落)的防禦工事,這既是日本城郭的雛形。
而在大化改新之後,歷代天皇學習中國皇帝營造宮殿,開始走上了真正的城郭都市的道路,建立了諸如小墾田宮,岡本宮,百濟宮大大小小類似與宮殿一般的都城。

小墾田宮復原圖
對比同時代的唐·大明宮

大明宮復原鳥瞰圖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在城市大小和建築多樣性上差距明顯,但是城整體與防禦內城城牆的雛形是出現了的,此時的日本城牆和中國城牆別無二致!
由於大和王朝的國力極其有限,外城城牆長以低矮的土牆和壕溝作為點綴,而且大和王庭在近畿統治穩固,沒有中國頻繁的農民起義與藩鎮叛亂,觀賞和「盲目追星」為目的建設的這些「裝模作樣」的外城牆便陪伴了出生的大和王權度過了相對安全的2百餘年。
在進入8世紀後,日本中央政權開始了一段相對混亂的上皇干政時代,上皇與天皇們的爭權奪利造成了頻繁的遷都,而在元明天皇上台後,自然也不例外的宣布遷都,仿照北魏的洛陽營建平城京
平城京是日本城牆建築史上的里程碑,平城京完善了日本的城郭都市從前建設上的不足(諸如居民區不夠大,功能性區域不夠多,沒有專門的防禦用城牆與城樓),從此日本式城郭與中國式的城郭在外形和功能上來說並沒有較大的差距了。

平城京內城平城宮復原圖

平城京內城朱雀門復原,根據圖中遊客的身高可以大致看出朱雀門和內城城牆相對與更早的日本城牆有明顯的提升

平城京2維平面圖
平城京建設之後數十年一直是日本國內最大的城市,直到桓武天皇登基,桓武天皇為了擺脫天武天皇留下的貴族公卿們對他的控制,也開始營造新京長岡

長岡宮的使用時間較短,故而沒有同日本同時代其他城郭城市一樣營造龐大的外城和城牆

由於地勢不便的原因,桓武天皇在793年再次宣布遷都山背國(後改名山城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安京。

平安京羅城門復原圖,無數的故事在此發生

渡邊剛大戰茨木童子(羅城門の鬼退治,月岡芳年)

茨木童子(羅城門の鬼,作者鳥山石燕,出自&<今昔百鬼拾遺&>1793)

平安京的全貌二維圖,我們能看到,平安京完美的縮放了長安城,依靠朱雀大街這條中軸線,建成了可與同時代唐朝城相比的大城,然而城郭的建造仍然以外觀為主,實用性為輔

平安京城牆及基座的考古圖剖面圖,平安京的城牆相比平城京的城牆,既不高大,城牆基座也沒有厚度上的優勢

動畫電影《阿修羅》(2013)中的平安京,可以看見朱雀院下方著名的早期日式庭院
平安京雖然規模上比平城京要大,但是城牆等防禦性工事相比平城京沒有太大變化
平安京與平城京被稱為日本的北京和南京
綜上訴述,在平安時代以前,日本都城牆與中國都城牆是一樣的建造方式,連樣式都形似,但是,日本城牆由於缺少「對手」,所以其的實用性相比中國兄弟大打折扣
----------------------------------------------------------------------------------------------------
問題二:為什麼同是一個媽生出來的日式城郭,在後來(平安時代之後)會逐步走向衰亡,取而代之的是日式城堡和與之配套的防禦系統呢?

等我有時間再填坑吧(∩_∩)


原題是「日本為什麼沒有城牆」,mark一下,不然原回答顯得莫名其妙。

以下是原回答
----------------------------------------
必須得替題主申辯一下。

日本戰國時期的城牆和中國古代的城牆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城牆不僅高大,而且厚,更有著豐富的功能。即使是平遙這樣的縣級城牆,在城牆上也有著馬道,箭樓等雄偉的建築,城牆裡面還有瓮城,藏兵洞等。

而與擔當了主要防禦功能的中國式城牆相比,日本的城牆功能非常單一。對於不同形式的城池,城牆的結構也不完全相同。日本的城池一般都是根據所處的地形進行設計成不同的樣式,基本的的分類就有山城,平城,平山城等等。

山城多是藉助山勢,把山修成梯田的樣子,用外面的陡坡禦敵。只是在坡頂修一圈一人高的矮牆遮蔽弓箭,類似中國的女牆。

平城則是跟中國的城牆類似。但是遠遠沒有中國式城牆的厚度。防禦的功能更多是依靠城牆與天守,櫓之間形成的立體射擊空間協同完成防守任務。

如果題主把題目修改成「為什麼日本人沒有中國式城牆」可能會更貼切。


首先咱們來扯一扯日本城郭的發展歷史。
日本城有平城,山城,平山城三種,上面已經有大佬講過了本菜雞就不在此多說了。就講講山城跟平城的發展史。
先是山城,在彌生時代到古墳時代初期,山城的雛形,也就是高地性集落出現了,後來隨著從村落向國家進化,加上同樣多山地的朝鮮的影響,漸漸的在飛鳥-白鳳-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前期發展出了朝鮮式山城。後因為鎌倉時代武士階級的崛起,發展出了日後戰國山城的雛形的瘦尾根型山城。到了南北朝時代,利用寺廟建造的城池也多了起來,後來隨著室町時代戰國大名們的登場我們熟悉的戰國山城才登上歷史舞台。
而後是平城,在彌生時代出現了叫彌生環濠集落的城,但是很快就消失了。因為大陸的影響取而代之的則是古墳時代的豪族館以及平安時代的城柵,這就是日後的平安京的雛形。到了鎌倉時代發展出了小型化但是更加重防禦的方形館,為日後戰國時代平城打下了基礎。
————————————————————
事實上,除了上面那些大佬提到的平安京等之外,一些小城也是有類似中國式城牆的建築存在的。叫「城壁」,但很多都不是用石條,而是一層層的把土壘起來,加固,很像夯土城牆,叫「版築」,高的有十三米左右。奈良時代的基肄城、大野城,奈良?平安時代的多賀城就有類似建築。

類似於中國式的城牆與城門。

基肄城,可見跟我們印象里的日本城牆,也就是石垣差距很大,設計來看更偏向中國式城牆,但事實上來自朝鮮的影響更多。
————————————————————

還有一些則是類似於長城一樣建築。在山上壘土台達到把城市包圍起來保護的目的,代表性建築就是鎌倉時代的鎌倉。並且在這些土台上還會有一些支城起到烽火台的作用,比如鎌倉外郭的住吉城、杉本城。像這樣的城市也被叫做城郭都市。

鎌倉街景,可見連綿的山上的土台頗具中國特色,有點長城的意思,這也是日本史上少有的風格。

黑線便是鎌倉的外郭,可見把城市都包圍在了一起,為了應對大陸的威脅,便誕生了這樣的城郭。
圖顛倒過來了,不影響觀看就好。
————————————————————
還有就是鎌倉?室町時代的安東氏館,它位處右側是湖,左側是海,看起來就跟個半島一樣的地方。這座因為國際貿易而繁榮的城市被兩座橫跨半島的城牆包圍。

城牆內分成兩片區域,外部是一般人居住區,家臣居住區,市,寺院等。內部則是港口的核心區域,大名的館,一般人居住區,市,以及家臣居住區。雖然城牆規模小一點,但也達到了包圍城市的作用,跟印象里的日本城池也不同,反而更偏向於題主認為的中國式城牆。
————————————————————
本菜雞學識淺薄,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指出來立馬改正。

胡椒博士一口悶


日本戰國城是舉國小片割據的必備設施,位置顯要,面積小,防禦力高。純軍事用途,城裡住的是大名一家及作戰的武士團,不住市民。

市民居住在城外的棚戶區,叫城下町,是工商業區域。大城的城下町也有很繁華的。

這種城防禦力高,因為面積小因此防禦線收緊,內部沒有非戰鬥人群,利於在冷兵器時代長期固守。

中國式的城是包含了市民居住區的,更有利於市民的日常安全。但防禦上因為防線長,非戰鬥人群多更容易被攻破。


百濟對日本的影響確實不少,
高勾麗也同級別,防禦唐隋朝在東北修自己的長城
當地只有中原能襲擊,中國有匈奴幾乎殺死劉邦,胡人亂華
建立蒙古和韃子滿清,日本在蒙古時代修了個城牆,但是外敵實在太少,幾乎廢棄,修的完全一樣會破產的,蒙古打贏自己也分封不了破產倒台,是沒有需求


中日都缺石頭,但日本更缺可以燒磚的土,和稻米.
中國大部分城牆都是泥磚,頂級城牆才外敷石板,粘合劑用的是米漿.
日本大概不能燒磚,只能用土牆外加壘石.而且為了節約不進行打磨,按照石頭原來的形狀錯落壘放,果然是不怕麻煩的民族啊.大阪城的城牆石頭上面都刻著名字,當年都是各地藩主送來的禮物.想想看,石頭都能當禮物送,這是有多稀罕阿.而且日本的稻米在明治維新前都不能自給,用米漿太奢侈了.錯落壘放可以不用粘結劑.

一家之見.


胡言亂語.....日本那麼多城被題主吃了?別的不說就說大阪吧,估計題主也就認識大阪了。

(圖片度娘隨便找的,有謬誤請指出)


日本戰國時期的城是指封建領主的城堡,依附於城堡的商業街區和民宅是裸露的,並沒有城牆保護。

日本戰國的城堡和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很接近。

與中國古代的城牆概念不同,中國古代的城牆把整個城市的民宅、商業街區都完全保護起來。


發幾張伊賀 上野城的照片,有興趣者自行百度


京都大阪這兩個中國人民都踏破地磚的旅遊城市我就不說了,日本的城牆還真不少。樓上下已經列舉了幾十處了。
天守閣的確是日本古代的傳統城堡式建築,某些情況下也兼職其他功能。但是天守閣這玩意只是日式城堡的核心部件!中心部位!最後防線!
日本人也不傻,院子還知道拉院牆,城堡就沒有城牆了?
再告訴題主一個驚喜:日本人不但有城牆,還有護城河有箭樓有索橋…


所以大坂城 小田原城 安土城 岐阜城 江戶城 熊本城 佐和山城 高松城 春日山城 等等等等 都是光光的一個天守閣嘛。。明日戰爭 日軍在朝鮮境內幾十座城堡無一在攻城戰中失陷的呢我記得
======================================================
題主問題已修改 原問題為為什麼日本沒有城牆 以上為之前的答案


這個。。。。江戶不就有?其實在戰國前是沒有的,戰國時城建在山上,後來隨生產力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各大名才把城移到平原,不過可能問的是繞居民區的城牆,那個因為資源問題,所以不多。


原因在於日本作為島國,很少受到草原蠻族的大批量騎兵威脅。中國的城牆是在與草原民族的騎兵對抗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目的是為了削弱草原騎兵的機動性。


跟日本地理災害,還有四面環水有關


日本的城其實是有城牆的,不僅有城牆,還有各種密道,壕溝,炮台等,但這城牆這密道並不是來保護平民的,而是來保護貴族大名的。


要是真沒有那戰國就不至於那麼多事了


那句看出繭子的話,我第一次用,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


日本和歐洲 都因為人口原因吧,中國漢代左右就有 百萬級人口大城, 自然城牆要大很多。

而日本和歐洲 的戰爭主要是 貴族之間的戰爭,他們的幾乎農民是不參加戰爭的,自然需要防禦的

就只有領主 自己家,所以他們基本都是修建 城堡。


中國上古也不是所有文明都有城牆的。炎族一脈喜歡造城牆,比如最早的炎帝一族的彭頭山文化圓形城牆開始,以後就都是方的了,估計是黃帝一族喜歡方形城牆。但是炎帝一族的淹國首都曲阜的城牆是圓形的,日語圓就被讀成為彥,炎帝一族的賈湖文化出土了世界最早的圓概念,一些紡織用的陶輪。虞族就是不喜歡造城牆,比如良渚文化,一直到虞舜搞出個「大都無城」的模式出來,夏朝末年、商朝末年的首都二里頭和殷墟(殷墟中期有城牆,後期廢除)都是沒有城牆的。夏朝的時候,一部分夏朝虞族(夏夷人,也就是蝦夷人)從朝鮮半島渡海去了日本九州島,和當地的繩紋人結合(蝦夷人和繩紋人基因上都屬於矮黑人),不僅把石棺墓葬的習俗帶到了日本,也把大都無城的習俗帶到了日本。
日本民族的淵源在哪兒? - 懷劍聽雨的回答 - 知乎

這圖其實本身製作的就有問題,印度也有龐大的D系矮黑人。脫離南亞、北亞、東南亞、東北亞,來只談東亞的基因,本來就是割裂的。只能意思意思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古代日本武士的奇聞軼事?
正史所記載的淺井茶茶,是否真的可能存在出軌行為呢?
一個姓千葉的日本人,有可能是大名後代嗎?
伊達政宗與葛西大崎一揆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定論?

TAG:日本文化 | 日本戰國 | 城牆 | 戰爭史 | 歷史比較研究比較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