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像雍正這樣的挑戰士紳階級的皇帝?
本人還是很喜歡雍正的,關於雍正的士紳一體當差納糧,歷史上還有那些類似的政策?
題主有個誤區,攤丁入畝這些政策其實是清代入初就開始搞,只是當時戰事頻繁,不適宜將其制度化。
限制紳權始於清朝入關之初,順治二年就取消了「三餉加派」,並維持士紳們正常的優免。但士紳哪裡願意放棄嘴裡的肉,於是這便有了清初三大案中的「江南奏銷案」。這個有專門的研究,可以從那研究上看到,當時江南地區士紳逃稅到了什麼程度。這一巴掌之後,士紳才老實下去。但是在實際之中,士紳還是有一定的優免特權。
丁銀,即人頭稅方面康熙時代也開始改革,因為當時具體的執行人是基層官員,士紳通過這層關係來隱瞞丁口。結果是士紳將丁銀轉到中等戶身上,結果靠成了大量逃戶。結果就是各地都有大量流民,使得戶籍統計也無法準確進行。為了合併賦役,康熙便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稅」,而後在康熙五十五年起,開始實施攤丁入畝。只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康熙先在廣東試行,試行幾年之後才推廣到了四川。雍正則從直隸開始推行,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才在貴州完成全國範圍內的攤丁入畝。
因為丁數與田地的不均衡,清朝也一直在調整。這也並不是雍正一個人能完成的。
攤丁入畝的全過程大體上就是:順治時代打擊士紳——康熙時代調整賦役並試行新政——雍正推行並調整。
在攤丁入畝之後,士紳還是保有部分免稅的特權,這個依各地的實際情況而定。因為地方許多事情還要由秀才和在鄉官員張羅,這部分優免相當於給他們的工資,只是因為相對合理,這才沒顯出突出的矛盾。
明朝之所以倚重於士紳,歸根結底還是對於縣以下的控制不力,需要士紳們維持地方,所以只能對其加以縱容。清朝開始設下設置,雖然仍要倚重士紳,但因控制到了「鎮」這一級政區,對於士紳的依賴也降低了。
其實在明亡之後,士紳方面對於特權過重導致明朝滅亡也有反思,最為典型的就是顧炎武的《生員論》,而且士紳作威作福的後果之一,就是在大災之年受到饑民的反噬。他們之中的開明人士也是贊同攤丁入畝這類政策的,因為經歷過大動蕩之後,明白吃魚不翻才是自保之法。
雍正哪有挑戰士紳……雍正是在調整稅收制度,而且也不是整個士紳階層都反對啊……
從來就沒有哪個皇帝閑得蛋疼跑去反對士紳階層,士紳是整個帝國的精英聯合體,不僅對皇族負責,帝國的下層調整也依靠龐大的士紳階層去維持,既然士紳本質服務於皇帝,皇帝幹啥要去挑戰士紳?
對中央皇權有威脅的向來是外戚,藩王,或者持實有兵權的各地軍閥,從來就沒有啥中央官僚系統能威脅皇權的說法。而作為古代中國中央官僚系統的延伸,士紳對皇權的依賴甚於平民數倍——一個皇帝的維穩工具哪來的實力和想法跑去威脅皇帝?
本朝太祖把那批信仰腐儒思想的舊精英階層給干翻了,換了另一批信仰西方社會主義思想的精英階層,最後他自己看著親自培養的中國無產階級精英不甚滿意,又把這類精英幹了個遍,卻無意讓盎格魯跪舔愛好者上位了——總的來說,中央至高權威仍在的話,「士紳」,或者精英階層,就會永遠存在,不過是收入來源和個人信仰不同——因為統治需要
雍正並沒有挑戰士紳,也並沒有必要挑戰士紳,相反,雍正的一系列重農抑商政策反而擴大了士紳的利益所得範圍,而雍正的要求是提高稅收上限——士紳要重新分攤利益
雍正跟朱元璋性格類似,這兩個人相似點太多了
推薦閱讀:
※朕非中國之君; 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 兩句話是真的不?
※雍正為什麼要帶假髮畫洋相?
※鄔思道在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中是極為關鍵的人物,此人與史實是否有較大出入?
※雍正繼位後為什麼不去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