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重要的 LGBT 運動或宣傳活動?有哪些經驗或教訓?


先說下美國
美國的LGBT運動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1945-1969年,「Homophile Movement」。「Phile」是希臘語的「愛」,Philadelphia也是從這個詞根來的。這個階段的運動目標僅僅是得到社會的容忍;組織小而少,具有秘密且地下的特點;運動策略和觀點是,「除了性行為以外,其實同志和直人沒有什麼區別」。當時同志的主要聚集地是人群密集地區的酒吧,特別是工廠附近,部分原因是因為工廠里的女工之中拉拉的比例特別高——異性戀女性往往依賴丈夫,而拉拉更傾向於尋求工作、獨立生活。曾有一個詞叫「波士頓婚姻」,指的就是兩個女人同居,互相幫助扶持。這是因為Boston當時是一個大工業城市,女性只有在那裡才能獨立地活下來。其實中國「自梳女」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也是這樣的。

當時的同志還有一個特別浪漫的代稱,叫做「Twilight Lovers」,因為他們總是在暮色中才出現。

接下來是1969-1974年,「Gay Liberation」 同志解放運動時期。當時正是民權運動風生水起的時候,社會觀念相當開放,女性主義者也開始爭取自己的權益。同志社群的訴求也從「社會容忍」轉變為爭取改變社會對性、愛以及性別的看法。

其中發生在1969年的石牆事件是一個大的轉折點。當時警察突襲了紐約的石牆酒吧,由於同志社群長久以來受到警察的敲詐勒索騷擾,於是爆發了一場騷亂,這是同志社群的第一次自發抵抗。許多歷史學家將石牆事件看做是美國LGBT運動的開始。石牆酒吧至今仍在,那條街道現在叫做Gay Street。同年11月2日,紐約發起了第一次驕傲遊行活動。

(格林尼治村的石牆酒吧,同志運動發源地已列入紐約地標。)

1973年,美國政府和心理學組織將同性戀正式去病理化——不再被認為是精神病,也不再允許強制「治療」。1990年5月17日,國際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去病理化,如今5月17日已經稱為「國際不再恐同日」。但中國迄今為止仍然有強制治療同性戀的機構,也有父母將同性戀的子女送進精神病院的案例。

1975到1983年是「Gay Rights」 Movement——同志權利運動時期。這時,運動重點開始放在為同志人群爭取更多政治和法律權利,開始與政治家和國會議員合作,但也開始將跨性別者和間性者等人群排除在運動之外。

1988年,10月10日被設立為國家出櫃日(National Coming-out Day)。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法律條文,認定歧視HIV攜帶者為非法,後來該條文又多次重新通過。2003年,美國最高法院按照美國憲法廢除了判定同性戀性交非法的法律。2004年,馬薩諸塞成為第一個允許同性婚姻的州;2010年,美國軍隊廢除了「不問不說」政策,開始允許士兵出櫃。

2015年,也就是近期,美國全州同性婚姻合法化。

那麼,美國和西方的LGBT運動,訴求包括以下幾種,也是可以給我國LGBT運動受啟發的地方。

首先是社會平等,這包括政治、社會和法律的平等,比如爭取反歧視立法——有些地方不允許同志當小學老師,認為他們會對學生性騷擾,這種歧視就應該立法禁止;比如爭取同性婚姻權;還有經濟平等權,比如之前加州同性婚姻不合法時,Google僱傭的同性戀員工工資是高於異性戀的,因為異性戀婚後有免稅額度,而同性戀沒有。

第二個訴求是同志社區與文化的建立——Gayborhood, Gay community等,還有Pink Economy,就是以同志訴求拉動經濟,這主要是旅遊業,許多旅遊手冊(例如Lonely Planet)都有專門欄目介紹Gay bar之類的場所。這是為了消除同志的孤獨感,因為在異性戀佔主導的社會裡,許多同志都會經歷一段「以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性戀」的時期,這是很可怕的。

第三個訴求是讓同志人群更公開和更驕傲,這包括驕傲遊行和出櫃日等。更公開是為了增強可見度,因為「不可見」往往與羞恥捆綁,而若最親密的關係都無法公開,將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以上這些訴求是所有同志群體一致同意的。但是同志運動中也存在分歧,其中最激烈的辯論是:運動的最終目標究竟是什麼?是改變同志人群自身,還是改變美國社會對性與愛的看法?運動應該包括什麼人在內?是否包括跨性別與間性者?一直到現在,這些辯論仍在進行。有些組織一直以來只面對同志人群或LGBTQ社群,有些則一直是面對社會全體。

再回到中國的LGBT運動,可以通過我朋友的電影崔子老師《志同志》看到脈絡。
志同志 (豆瓣)
我來梳理一下LGBT尤其是女同志的中國運動歷史脈絡。

背景

在中國,自1949年至90年代初期,男女同性戀這個詞在法律上和媒體中基本上不存在,男同性戀存在於公園裡,精神病醫院和警察局。同性戀被當作變態或流氓的同義詞。男同性戀者有的作為精神病人被治療,有的作為流氓被勞動改造,還有的被鎮壓判刑。

同性戀者在90年代初期還沒有人向社會或媒體公開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媒體長期以來對此持沉默態度。由於沒有人敢於公開自己的性傾向,也沒有公開出版物介紹這方面的知識,同性戀者特別是女同性戀者不知道還有別的人同自己是具有相同性傾向的人,即沒有人可以分享感受,也沒有地方尋找同性伴侶,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極為貧乏和痛苦。

大部分同性戀選擇與異性戀者結婚,隱藏自己的性傾向。

按照3-5%的比例,中國女同性戀至少為1000萬人。

1990年代 早期同運時代(前網路時代)

運動特點:

  • 尋找同志,打破隔絕
  • 沒有身份的運動
  • 男女同志合作
  • 學者:
    • 性和性別研究(李銀河)
    • 醫學健康(張北川)
  • 同性戀去病理化:同志積極分子+學者

由少數同性戀活動積極分子發起和組織,精神病醫生,社會工作者,如在婦女熱線工作的人以及同性戀者共同參加。討論是以精神衛生研究的旗號發起的。


關鍵時間:

1997年,不再為流氓罪。

2001年,中國精神病學頒布《中國精神病分類與診斷標準》,將同性戀去病化。

產出:

1995年世界婦女代表大會期間包含一次中外女同性戀者的舞會

1996年紀念美國的石牆同性戀運動周年紀念日

1997年北京同志熱線

1997年男女同志BB機熱線組織

1998年夏天全國第一屆男女同志代表大會

第一屆全國女同志大會

1998年北京姐妹小組成立(最重要工作,找女同志,只要疑似,就拉倒一起玩,當時么有酒吧,家庭派對),擁有辦公室和專職工作人員。

第一期女同性戀者非公開出版物:天空;熱線;不定期聚會

1999年第一對女同志公開的訂婚儀式在北京的一傢俱樂部舉行


註:

當年同志是沒有身份的。因為當時同志是流氓罪,精神病,說了就等於承認自己是精神病。

這個詞被嚴重污名,大家不認同。但沒有詞,也有運動。


2000:網路時代

運動特點:

  • 同志(虛擬)社區形成,網路成為女同志看見彼此的土壤
  • 同志資訊、自我教育、身份形成
  • 出現網路警察:
    • 掃黃
    • 綠壩

2003:艾滋運動

運動特點:

  • 政府的轉變:「身份證」
  • 資金湧入:男同艾滋健康小組大批誕生
  • 媒體逐漸開禁
  • 女同志的消失:同志
  • 男同志的消失:MSM

艾滋就只關心行為,MSM,跟男性有性行為的人群,不關心同性戀(關係、權益、情感),只關心是否用過套。GAY身份消失。跟同志運動和權益沒有關係。

女同志主要在男同志的艾滋病項目里有一些存在,如熱線。

那時女同志小組比較小。

媒體多以男同性戀和艾滋病為內容,相比伴隨著愛滋病預防而越來越成為關注的男同性戀群體,女同性戀成為不被談起或極端忽略的一部分。


2004-2005年 新生代

運動特點:

運動方式改變:從網上走到現實空間

同語、les+、女愛、同話舍等多個女同組織建立

第一屆LALA CAMP,形成跨區域網路,相互支持,共同成長;

中國的女性戀運動重新啟程


2005-2011年 蓬勃發展

運動策略:社區建設、文化建設、走向街頭

1)社區建設

各地注重形成自己的社區空間。

沙龍、體育、娛樂活動,促進身份認同、團體意識

2)同志文化崛起:

  • 網路小說
  • 獨立電影節:我們要看同性戀電影
  • 雜誌:les+
  • 新媒體(網路電台,視頻,博客微博)
  • 民間戲劇:歡憂塔

3)從社區走向街頭

策略:公眾教育、權益倡導

形式:

新小組誕生

街頭行動:同性婚姻倡導、同志你好

反歧視訴訟:2010李xx起訴北京血液中心


中國同志運動挑戰:

1、大眾的態度:支持,反對

2、政府的態度:曖昧

6月17日在日內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各會員國在第17屆會議中投票通過了關於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人權決議,這一結果在聯合國大會或人權理事會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但中國投了棄權票

3、專家的態度:同盲

4、同志個人:最大壓力是傳統道德(父母催、逼婚)、法律空白——假結婚

5、同志組織:無法成立合法的NGO,地下運作

6、女同志面臨的雙重問題:同志+女性

「男同志的議題是反污名,女同志的議題卻是如何被看見」

女同志有著性別和性向的雙重壓抑。較不容易被污名化卻更容易被忽視。

主流社會遺忘女同志而只知道嚴懲男同志,貌似寬容女性,實則是更大的剝削與否定。

來源: Yummy女性愉悅社區


英國電影 驕傲 就是LGBT運動為背景的


前面已經有非常詳細的解答,我大概就說一下自己的淺見吧。
人們的思維是越來越開放了,但不代表所有的東西都到了大家都能接受的程度,大範圍的接受程度如何我不是很了解,但我問過身邊的男性朋友,大部分都說雖然會偶爾會拿來開玩笑但無法接受,更有甚者覺得噁心,女性認同並接受度廣,當然這和腐女越來越多有著密切聯繫。。。不過也有姑娘說只接受帥哥搞基什麼的,畢竟這是個看顏的世界
總的來說,很多人在要求人權的同時卻不認同LGBG,的確是讓人有些匪夷所思,改變這些想法是需要時間和大量精力的,不過我們還是幸運的,我們這個時代互聯網已經是十分的普及,而且也有公眾人物公開支持LGBG,大量關注LGBG的電影讓人們認識到了他們的生活和心理。肯努力爭取,有效利用各種宣傳手段,不偏激的普及這方面的知識,會更好的
好像跑題了而且跑的好遠了。。。


2015年七月中旬的知乎圓桌運動。


謝邀,首先聲明我只是想找個共度餘生的拉拉,並不是對女權或者同性婚姻之類的有什麼看法,只是覺得這是生活訴求而已。至於題主說的,我基本不懂只是覺得太極致的東西都不是特別能夠接受,或者只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謝邀
這是我第一次被邀。。。
不過為什麼邀我=。= 我不懂啊。。。


推薦閱讀:

女權主義者對偽娘是什麼看法?

TAG:同性戀 | LGBTQIA | 社會運動 | 平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