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HBO 的劇集《真探》(True Detective)的評價如此之高?

HBO高分高冷美劇"真探":下一個"絕命毒師"誕生?

隨著故事的推進和發展,該劇逐漸好評爆棚,在時光網上它的評分是8.7分,第四集在imdb上甚至飆升到9.9分。雙男主的設定、極具電影感的精良攝影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長鏡頭...使得很多人稱其大有成為「下一部《絕命毒師》」的潛質。就連高大上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熱追此劇,還在某次活動中親自詢問HBO的首席執行官Richard Plepler,《真探》的DVD何時能夠出品」。

看了一些評論,關鍵詞都是「哲學思辯」之類,的確有那麼高冷?好在哪裡?


一是文學性!
二是除去一切之後的氛圍!

美劇可以表現編劇的諸多特長——學科專業性,邏輯的縝密,對人性的理解......
但《真探》通篇體現出的迷人的「文學性」,讓我頭一次對編劇本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是一部絕對的個人史。一個電視圈新人,從大學校園走出,不熟悉工業,只關心自己喜歡的那些黑白片。還是該劇的執行監製,更印證了我的想法。這在劇作史上也是個勇敢的嘗試吧!

(編劇也是監製,這樣,他就能花好大力氣請藝術家來做這個小破木頭架子了!簡直是個裝置藝術。後幾集更是大量的出現。開個玩笑,莫言如果也是監製的話,大概會自己去踩偷情地里那些麥稈兒吧~~)

所有文學都是個人史,我一直這麼認為。不是說文學就得講個人的「真實事件」,而是文學須得反應這個人,是通過一種什麼方法在跟世界打交道。《真探》就有這個味道。

尼克是美國南部人,說自己是平民主義,有鄉情;不愛看小說,愛看哲學書和非虛構作品。你跑去編劇的童年看,就知道這味道來自哪了。「那時候作為慘綠少年的他整夜玩耍於街道盡頭那片兒的消防水閘,從那裡他可以凝視著遠處的化工提煉廠的,那些廠房車間里的燈泡照亮了遠處的天空,像一條燃燒著的腰帶緊緊的纏繞著路易斯安那腹地。(來自豆瓣介紹《真探》的 編劇、執行監製 Nic Pizzolatto,及隨想 (真探 第一季 影評))

所以,其實《真探》中出現了什麼元素,都是線索,而不是著眼點。神秘主義、哲學思辯、克蘇魯,其實都是為了「講故事」方便。其中最容易蒙蔽人的,就是克蘇魯了,好多粉絲為之瘋狂。但後來我查了相關資料,很遺憾,他真的不是克蘇魯的粉絲,他只是喜歡克蘇魯神話的敘事技巧,「那種通過一個故事讓人變得瘋狂的故事」。

不同於其他「劇情」片兒,此劇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美」。文學的難以表現,在這裡被奢侈地營造著。


擦,當然怎麼能少了Alexandra Daddario那驚人的......


卡斯啊什麼我就不說了,就單純說一下那個拉高了整個劇集平均分的長鏡頭,我反覆看了五六遍,簡單說點感受吧,這個長鏡頭六分鐘,我大概數了一下,其中依次出場人物大概有三十人,四輛車,一架直升飛機,因為是火拚追殺,所以是所有人都在運動中拍攝,鏡頭是在一個真實的街區拍攝,因此不能拆東拆西的配合劇組,鏡頭的設計上只能是因地制宜,攝影師扛著機器跟著主角的這個過程,還得穿過晾衣繩,翻過鐵欄杆,此處幕後花絮說是用類似吊車的東西把攝影師連同機器一起吊過去的,這一個鏡頭走下來,加上幕後製作,估計連演員帶幕後要五六十人一起運作還不止,六分鐘啊,有一個人跑錯位重新來過,直升機開錯重新來過……據說所有人光走位就練了一個月。(想想看包括開弔車的兄弟,開車的,開飛機的……)


這個鏡頭可以入美劇史……美劇好多大場面都是演員室內表演後,後期PS上背景,有個視頻專門說這個的,省錢省時間,再說外景拿拍攝許可證也麻煩,可是這個鏡頭是現場拍,問題是這只是個電視劇啊,這都是錢啊都是錢啊,人工啊,飛機啊,車啊,社區租用啊,樣樣都燒錢啊,你想想這個鏡頭的成本啊,這只是拍個電視劇呀。。稍微了解點美劇的製作,就知道他們也是有一套套路的,相比之下。《真探》絕對不是行活兒,像這個長鏡頭一樣用心之處還有很多,實在是拍得太講究了,這個長鏡頭是個極致的代表。看這個鏡頭兩分鐘的時候開始意識到不對勁,WTF!竟然是個長鏡頭!然後再往下看就high了,這種感覺就是你本來以為吃的不過是高檔點兒的農家樂,結果吃到了大觀園裡的茄子,看到HBO一群人在那裡架著大炮打蚊子,那種爽,就像一個蛇精病遇到了一群蛇精病一樣的快樂。


好吧其實我回答這個問題只是為了重溫一下那種爽翻天的感覺……


看到有些人點贊,作為一個小白,覺得原來的答案太糙了,來改一下。
-------------------------------------------------------------------------------------------------------------
真探絕對是神劇,從一開始我就愛上他了,如果單獨把前六集中涉及到的那個拿出來拍,可能就是普通的美國大片,但是,這種回憶式的拍攝手法、兩人的現狀對比、黑人detective對Rust的興趣、Rust各種思辨的哲學言論,很是引人入勝;
1. 我最欣賞真探的是其中Rust的哲學理論,不像其他美劇那種故作懸疑,真探把Rust的思想很全面的刻畫了出來,具體我的理解,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我寫的另一個問題的答案「怎樣解釋《真探》中 Rust 的哲學觀?」。估計是Rust講的東西我一直就比較感興趣,自己也思考過,他說出來的東西直抵我心、感同身受;單單從他講的話里,就看得出導演的野心,不僅僅是一部偵探連續劇,他想向我們傳達的是對宗教、信仰、人性的思考,有些話精彩的我都會倒回去再聽一遍、暫停自己體會一下,有時候真的有被人說出心裡話的感覺。
2. 真探是一部導演很用心在做的電視劇,他用那個死貴的長鏡頭,告訴觀眾,真探不是任誰都能拍的出來、捨得拍的。第四集最後那個六分鐘的長鏡頭,本人不是專業人士,評價不了這個鏡頭的技術到底怎麼樣,但是我看的時候就覺得爽爆了,從Rust進入飛車黨那裡開始,就完全沉浸在裡面了,看的時候覺得這完全是電影的質量,Rust血紅的眼睛、緊湊的進程、神一樣的表演、紀錄片一樣不加修飾的真實感,我當時看的時候完全是跪著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小細節,當年Rust跟Martin打了一架,Martin撞壞了Rust車的後燈,多年以後,他們因為另一場謀殺調查再相遇,導演專門給了那個燈一個鏡頭,我倒回去看了,一模一樣,Rust完全沒有修過;一個鏡頭,Rust這些年困窘的生活、內心的執著、從未改變的信念,完全透露了出來。
3.真探的卡司質量在電視劇當中首屈一指,當時播出的時候麥康納還沒被宣布為影帝,如今看來,真是名副其實,我當時小小的預測了一下,小李糾結外放的表演方式,我雖然不是很懂表演,但是看著那叫一個累,真想去把他眉頭抹開;反觀麥康納在真探里的表演,同樣是准神經病略反人類角色,那種把力量都收在身體里的表演方式,即流暢自如又充滿吸引力,內心的各種癲狂和執拗從他低沉的嗓音、警覺瘋狂的眼神里完全能夠透露出來;
4. 最後,小小吐槽一下,雖然這部劇脫離了前幾年流行的高智商犯罪、重點在反派的偵探片套路,但是戀童癖這個設定還是略俗了些,有些過於刻意的營造變態的心理,個人不太喜歡一定要把罪犯寫成早年受過傷害、內心扭曲發狂、完全喪失人性這種方式,沒有必要。
紙牌屋、冰與火、真探,這是目前我覺得2014年的神劇,真探在我心中的地位已經要超越冰與火了。


剛看完了一遍。現在第二遍。

前三集時候一頭霧水。
因為看慣了劇情明朗一集一個兇手的刑偵劇。
看真探看了三集都猜不到兇手真的很心塞。
直到第三集結尾。
馬修一個人的大段台詞。
對著問他話的兩個警探,說出那些受害者的人生,他的世界觀。
一下子被擊中。
兩分鐘的片段反反覆復看了幾十遍。
直到大淚奔。

馬修的演技太走心。
說台詞的感覺,節奏,份量。
歲月沉澱的性感。
每個字都打到心裡。

如果當這是一部刑偵劇,你會失望。
不如去看看犯罪心理和CSI。

如果把每集當作一部電影。
一個對現實和生命的質問。
一個反思沉澱的機會。
那這部劇是最好的一部劇。沒有之一。

第三集最後的台詞
(答主自己總結,可能小有出入)
「And u saw, at the first time, how easy it was to just let go. In the last nanosecond, they saw what they were, and this whole big drama. It was never anything but a jerry-rig of presumption and dumb will and u could just let go. Finally now that u didn"t have to hold on so tight to realize that all your life, all your love, all your hate, all your memory, all your pain- it was all the same thing. It was all the same dream. A dream that u had in the locked room.A dream about being a person. Just like a lot of dreams, there is a monster at the end of it."

你所有的愛恨情愁,喜樂痛苦,無非是存在同一個夢裡。
那個被深深鎖在內心深處的夢。那個努力去做一個好人的夢,

可是夢的結局總是有一個怪物在默默守候。
再努力的善良陽光,也很難遮掩那個巨大的陰影。

於是一面努力去微笑。
一面感覺很無力。

直到結束這戲劇的一生,在離開的那一瞬間,才突然會發現。
你所計較的,在意的,依依不捨,不屈不撓的東西。
多麼輕易就失去。
多麼輕易就放手。

多麼輕易就讓一切都隨風而去。

劇集結尾。

馬修和伍迪,看著夜晚的天空。
說著黑暗和光明。

光明,始終存在於看似無邊無際的黑暗裡。

ps:插曲實在太好聽。 強推。
Casey"s last ride. 前奏貝司一出來就醉了。


12月13日更新文化篇

本文目錄:

【神話篇】卡寇莎;黃衣王;哈斯塔與克蘇魯

【文化篇】Santeria·薩泰里阿教;Voodoo·伏都教

在不少人眼裡,《真探》是一部悶劇

看起來嚴肅、禁慾、冷硬、

壓抑、詭譎、迷幻

但在很多人心裡,它是一部神劇

無論是第四集結尾的長鏡頭神操作

馬修、伍迪兩位男主極致化的演出

還是劇中涉及的深奧冷門卻相當震撼的台詞

都成就了這部獨一無二的藝術佳作

出於考慮一次性放出全部解析

大家太難消化(不是拖更喂)

我將分四期深入解析《真探》,說說它為何好:

神話篇、文化篇、科學篇、哲學篇

(這將是我寫完美國眾神解析後的第二個系列)

11-25日先更新神話篇:卡寇莎、黃衣王、哈斯塔與克蘇魯

壹-Carcosa·卡寇莎

在第四集開頭部分,警探Rust和Marty在監獄裡提問死者Dora的前夫Charlie,他回憶起前獄友 Reggie Ledoux經常叨念著:

由此得知,原來有一群邪教組織聚集在「卡寇莎」舉行邪惡獻祭活動。

卡寇莎 Carcosa,最初起源於美國作家安布魯斯·比爾斯(Ambrose Bierce)188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An Inhabitant of Carcosa/一個卡寇莎居民》

(▲《An Inhabitant of Carcosa/一個卡寇莎居民》後被收錄在比爾斯的恐怖小說集《Ghost Horror Stories of Ambrose Bierce》中)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口吻,講述一個人夜裡醒來,發現自己身處荒涼異境。直到日薄晨曦之時,他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已死,荒地便是傳說的古城卡寇莎。

書中對卡寇莎的描述:地上長滿了又高又密的枯草,枯乾在風中作響,像是在暗示著什麼神秘而令人不安的事情。許多形狀奇特、顏色陰暗的岩石遙遠地佇立在草叢中。(僅翻譯劃紅線部分)

這與劇中最後的石陣迷宮是比較吻合的▼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書中主角在這荒地遇到了一個陌生男子▼

文中對這名男子的描述信息為:「男子半身赤裸,半身裹著獸皮,頭髮亂蓬蓬的,鬍鬚很長,邋裡邋遢。還會用未知的語言唱著野蠻的歌謠。」

這和最後一集的兇手威廉·柴爾德里斯形象非常貼合▼

「 那「卡寇莎」和「黃衣王」有什麼聯繫呢?」

那是因為在另一本小說集《黃衣王》中,多次提到黃衣王就藏身於廢墟古都「卡寇莎」附近▼

貳-The Yellow King·黃袍王

第二集中間部分,Rust和Marty兩位警探在小兔山莊妓院(A little bunny ranch),找到了死者Dora的生前日記本。

日記本中提到了關鍵信息「黃袍王」▼

從此,」the yellow king黃袍王」就宛如一個神秘的咒語,一直蟄伏著推動劇情發展。

如果看到最後,大家應該知道「黃袍王」並非是兇手,而是這個邪教組織崇拜的虛構玄幻人物。

黃袍王最初記載於美國小說家羅伯特·W·錢伯斯(Robert W. Chambers)1895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黃袍王》(The King in Yellow)。

在這本小說集中,黃衣王從頭到尾並未出現真面目,只透露道書中多篇短文的主角都看了/知道神秘禁書-《黃袍王》舞台劇本後,為之瘋狂,最後死於非命。

對於這本書中禁書,作者錢伯斯並沒有過多介紹。通過拼接細節總結來看,「黃袍王」的人物畫像為:

擁有王冠

身披扇形大氅

面帶帕立德蒼白面具

傳說中禁書《黃袍王》的封面繪有這樣的黃色印記▼

所以黃袍王,並不一定是血淋淋的惡魔形象或者殺人狂魔形象,而是以無處不在隱形的威脅感恐嚇人類世界。宛如無形的殺手,令人敬畏又使人瘋狂。

劇組服裝設計師對於「黃袍王」給出了以下示意:

在日本人森瀬繚所著的入門級工具書《圖解克蘇魯神話》中記載道:

「黃衣王亦稱『眾帝王歸服之王』,有時會滿帶諷刺地引用聖經話語對人類講話。」

這一點信息也許就解釋了為何Dora會被這樣一份傳單所吸引▼

(▲圖左為《圖解克蘇魯神話》封面,圖右為網友重製的真探劇中傳單,圖片均來自網路。

「 那編劇為何選擇如此冷門小眾的一個玄幻人物作為邪教崇拜對象?」

根據編劇Nic Pizzolatto接受的採訪可知:

(採訪全文網址http://uproxx.com/sepinwall/true-detective-creator-nic-pizzolatto-looks-back-on-season-1/)

?所以原因一是《黃袍王》這個「書中書」的恐怖故事很獨特,編劇有意無意地多處借鑒。

比如:編劇在前幾集恰好以神秘詭譎的「義大利面綠耳朵怪」形容兇手,這和黃袍王不可名狀的外表有異曲同工之意▼

再比如:《真探》未從以上帝視角提前向觀眾揭露兇手的真面目或作案過程,即使最後抓到兇手也沒用閃回記憶來補充事件起始,仍留下大量未知信息。這一點也和《黃袍王》書中的設置相仿。

?而原因二是《黃袍王》在美國傳說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毫無疑問,編劇暴露了身為COC迷弟的屬性,要向世人揭開克蘇魯的神話世界。(註:CoC是小說《The Call of Cthulhu》的縮寫,用來代指整個克蘇魯神話Cthulhu Mythos)

叄-哈斯塔與克蘇魯(Hastur、Cthulhu)

克蘇魯神話(Cthulhu Mythos)是以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ips Lovercraft)的小說世界為基礎,由眾多作者共同創造的虛構神話體系。

最初洛夫克拉夫特(Lovercraft,被國人昵稱為「愛手藝大人」)的作品集被叫為《宇宙的恐怖/cosmic horror》,後來才被改為《克蘇魯神話/the Cthulhu mythology》。

(圖為洛夫克拉夫特「愛手藝大人」的照片)

區別於其他經歷了幾百幾千年、口口相傳的西方神話,克蘇魯神話沒有明確的規則體系,以極度開放的世界觀,允許當時、現世、後世人自行創作。

在克蘇魯神話中,可能唯一要遵循的創造法則是源於洛夫克拉夫特在《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留下的一句話:「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

(圖片來自deviantart網)

雖然最初愛手藝大人並沒有構建一個全面統一的克蘇魯神話體系,但是他作品版權的繼承者-奧古斯特·威廉·德雷斯強硬地構築了一個大致的框架。

?外神(Outer Gods):宇宙的最為強大、高次元的存在。

(圖片來自《圖解克蘇魯神話》中的外神系統)

而所有外神的統帥是個無形狀的黑影,名為Azathoth阿撒托斯。它坐在宇宙混沌核心中,卻很少出面掌事,無聊度日所以又被稱為「盲目痴愚之神」(The Blind Idiot God)。

(圖片為外神 阿撒托斯的形象,取自遊戲王的怪獸卡)

?舊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s)是從外宇宙飛來太古時期的地球,能力次於外神,由於經歷地殼變動等原因躲到地球某處長眠,據說當繁星的位置正確之時,可以被咒語召喚蘇醒。

這就必須要提到偉大的克蘇魯,也正是神話命名的來源。

克蘇魯是舊日支配者諸神之一,但一直被視為最最最邪惡恐怖的存在,接受全世界膜拜,被粉絲稱為克總。現長眠於神秘的拉萊耶城。

(圖為愛手藝大人親筆畫的克蘇魯)

(圖為神秘的拉萊耶城,來自網路)

?古神(Elder Gods),是根據德雷斯的設定,將與「舊日支配者」「外神」對抗的神祇統一稱為古神,比如凱爾特神話中的海神深淵之王Nodens,古埃及神話中的貓女神bast等。

至於地球本來的神(Great Ones)和其它超自然存在(Other supernatural beings),資料不詳就不多做介紹了。

(圖為網路畫像「克蘇魯」)

「克蘇魯神話」的精髓既不在於眾多的虛構的神靈,也不在於那些塵封已久的禁書,而在於一種令人信服的宇宙態度,保持對無限的宇宙空間的好奇心,保持對人類無知的清醒。

(▲網友調侃逃跑的章魚為克總)

如果講這麼多克蘇魯神話知識,你還雲里霧裡的話,可以看看帶有克蘇魯神話色彩的影視化作品,如斯蒂芬·金的《迷霧》,年代很老電影《達貢》等,或者玩《魔獸世界》、《血源詛咒》等遊戲。

「 《真探》劇中並未提到克蘇魯神話,為何能讓coc粉絲捧為神劇?」

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黃衣王被認為是克蘇魯神話中,克蘇魯的半兄弟兼死敵-哈斯塔Hastur化身。

話說回來,並非是愛手藝大人創造的哈斯塔,而是前面提到的寫《一個卡寇莎居民》的比爾斯,隨後被「哈斯塔」《黃衣之王》作者錢伯斯沿用為神秘角色,最後才被愛手藝大人神化為舊日支配者之一。而卡寇莎便是哈斯塔的統治轄地。

但對coc粉絲來說,《真探》全劇呈現的壓抑、恐懼感完美契合克蘇魯神話的風格,這才是此劇受追捧的最重要的原因。

《真探·神話篇》就解析到這

漢娜只是很淺薄得講了下克蘇魯神話

下一期講解劇中涉及的各種邪文化

-TO BE CONTINUED-

PS,最近接連發生攜程、劉鑫、三色幼兒園等負能量事件

實在是讓人太震驚!太憤怒!

願正義打敗惡魔

願無天使再受傷害


20171213 記「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真探第二期分析

由於宗教信息五花八門或正或邪

我盡量寫來源可靠的信息,依舊希望大家保持科學的心態

切勿被洗腦 入戲太深

尊重文化差異的前提是相信科學

肆-Santeria·薩泰里阿教

《真探》相關信息點:「惡魔網+黑人牧師的話+朵拉母親的話」

Santería/薩泰里阿教,是源於西非的約魯巴宗教(Yoruba religion)。由於大西洋奴隸貿易,約魯巴教的信徒被帶到了西班牙殖民地的新世界,隨後他們融合了羅馬天主教、加勒比本土文化、西非約魯巴宗教文化,形成了如今的薩泰里阿教。現主要流行於加勒比地區,美國南部。

(▲薩泰里阿教沒有標識符號,圖為信徒信奉的Olodumare神)

羅馬天主教非常出名了,那我就講一下約魯巴宗教。

約魯巴,由西非的某個古國-桑海帝國(Empire of Songhai)的一位作家提出的「約魯巴」一詞,用來指代西非的一種語言。所以並沒有某個創始人成立了約魯巴宗教,而是融合了所有說約魯巴語言的人的傳統。

(▲約魯巴人的歷史照片,來源https://infoguidenigeria.com/history-yoruba-people/ )

約魯巴宗教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影響巨大,在非洲稱的上「精神族譜」。約魯巴宗教被認為影響了薩泰里阿教,Umbanda, Candomblé, Quimbanda, Orisha, Xang? de Recife, Xang? do Nordeste,Comfa, Candomblé, Abakuá, Kumina, Winti, Sanse,路易斯安那州伏都教等20多種宗教,其中就包括我在目錄中提到的伏都教。

有趣的是,約魯巴人集中在奈及利亞,貝南,迦納等國家,發展至今,這些地區的人大都變成基督徒或者穆斯林。但其實他們還是保留或者說是優化了一些約魯巴的傳統,比如占卜和擊鼓玩樂。

( ▲現代約魯巴人大部分分布在奈及利亞西南部,圖片來源http://howng.com/4-popular-characteristics-of-real-yoruba-people/)

和約魯巴宗教有關的中文資料很少,大部分找不到中文注釋,一是由於它主要靠口頭傳播宗教文化很少文字記錄,二是由於它起初為了避免受到宗教迫害,發展的有點像「秘密」宗教

至於為什麼會是秘密宗教,就要說回那些經歷大西洋奴隸貿易被帶到古巴和美國西語區說約魯巴語的人,它們被稱為Lucumi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被奴役的Lucumi人,為了保持他們的傳統信仰,選擇融合約魯巴教和羅馬天主教。說是融合,更像是偽裝,會把耶穌受難的故事套上薩泰里阿教神的故事▼。

甚至直接把約魯巴教的神「Orichas」和天主教的「saint/聖人」互換共用▼

(*想了解具體神話改編故事,可搜索http://www.orishanet.org/ocha.html)

所以,非洲奴靠假裝在慶祝基督聖徒的日子,騙過了西班牙殖民種植園主的眼睛。因此,Santeria是一個西班牙詞,意思是「聖徒崇拜/worship of saints"。而實際上非洲奴是在執行有關Orichas儀式。

後來,薩泰里阿教,就保留了大量的約魯巴教的習俗,比如動物獻祭、念咒召喚神靈、占卜術、草藥療法、能賜予神聖力量的鼓點音樂和舞蹈。

(▲信徒們會在house-temple 里擊鼓、跳舞、殺雞做儀式。)

當然,還融合了天主教祈禱方式和洗禮儀式。

( ▲薩泰里阿教並沒成為任何國家的官方宗教,所以基本上沒有場所,他們大部分是在house-temple 做儀式。)

所以黑人牧師說自己阿姨既追隨耶穌,又帶有薩泰里阿教的信仰,也是符合真實情況了。

人們提到薩泰里阿教,都會認為是巫術,邪教,因為的確很多不法分子歪曲借用了他們的「祭祀儀式」。正常來說,他們大都是用來祭祀,有些地方也會殺羊、殺牛、殺長頸鹿。雖然被動物保護協會多次投訴狀告,但信徒們依然堅持放血儀式,說是為了釋放負面能量、治療精神創傷。

(▲建在佛羅里達州的Church of Lukumi Babalu Aye,是成為美國正式註冊的第一個薩泰里阿教教堂。)

然而我講了這麼多,也查找了很多薩泰里阿教的文化信息,一點都搜不到「惡魔網」「捕鳥陷阱」的東西,也沒有「把它放到床周圍,能把惡魔困住」的說法。

(▲HBO官網提供的Rust手繪本)

比較接近的是來自西非另一種宗教「palo」,西班牙語的意思是「木棍「。信奉palo教的古巴人會使用木棍準備的祭壇「la Nganga」,意思是用來關押惡鬼。

(▲圖為古巴Palo信徒會使用的祭壇「la Nganga」,是把木棍收集起來放鐵通里)

這個palo教的信息就更少了,從相關的西班牙語網站了解了一下,也是和薩泰里阿教差不多的發展歷程。只是對Lucumi人來說小眾一點。

根據維基百科記錄,「惡魔網」這個道具是Joshua Walsh自己設計的,跟編劇劇本無關,後續我會再講這個設計師為真探設計的作品。

說回《真探》劇情,儘管黑人牧師的話誤導了大家說「惡魔網」是薩泰里阿教的信物,但劇中還是有個細節是真實貼合了薩泰里阿教。

那就是第二集去詢問朵拉媽媽的時候發生的對話▼

Santeria教中最神秘的儀式——Asiento(提升王位),會選定一位女子當作神的新娘,她將被凈化為「宛若新生兒」,儀式開啟後,她將有一年的時間不能接觸那些未受過凈化的人,連她父母也不能接觸,也不能幫她清洗。

會不會是過分解讀了這句台詞呢?

我認為是有著層含義的,因為緊接著下一個鏡頭是Rust往旁邊看,入畫的是「聖母像」▼

這已經在暗示台詞中的「bathing」並不只是日常沐浴,而是帶有宗教色彩的「洗禮、凈化。」

再加上家裡擺放的那張詭異的照片,這也就解釋了為何Dora小時候就和神秘組織有聯繫了▼

如今薩泰里阿教,這個典型的非白人、非基督徒信仰的宗教,悄然而迅速地發展到擁有超百萬的信徒,的確常被「外面的世界」妖魔化,畢竟他們真實存在著不少歪門邪道的習俗。(了解更多信息,可以搜索:http://www.aboutsanteria.com/what-is-santeria.html,由現任華盛頓塔科馬大學教授、專攻當代拉美文學和文化的女博士自製的薩泰里阿教網站)

伍-Voodoo·伏都教

《真探》相關信息點:「Rust在倉庫說的話」

所以說完了薩泰里阿教,跟著台詞來說一下伏都教。

伏都教(Vodun/Voodoo),又譯「巫毒教」,源於非洲西部,融合了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論、通靈術的原始宗教,也吸收了基督教相信上帝等元素,現盛行於海地、貝南、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等地。

「伏都」一詞的意思是「靈魂」「神」。在西非很多國家都有巫術市場,會賣各種各樣的商品,據說每件信物都被施過巫術,功能不一:

「猴子頭是刺激學習的,最受學生們的歡迎。」
「如果你把風乾的變色龍磨成粉,加點香奈兒5號香水,給自己噴點,就能立刻迷倒心愛的人。」
「鱷魚頭經常被用來裝飾祭壇,會給主人帶來智慧與能量。」
「大象股骨和鯨魚脊椎骨用來強健骨頭或是治療骨骼疾病。」
「蟒蛇皮用來治療燒傷,禿鷹用來抵禦黑巫術。」

(▲圖為非洲的巫毒市場,來自:http://africanholocaust.net/voodoo/;小字文字描述原文來自英國《每日郵報》的攝影師Constantine James,譯文來源不詳)

在好萊塢電影里,伏都教充滿了神秘詭異、恐怖的氣息,似乎與許多負面的刻板印象綁定在一起,例如詛咒用的巫毒娃娃、喪屍、活人獻祭等等。

(▲圖片來自網路)

上面這張圖可能是調色問題,但其實現代的巫毒文化並沒有那麼可怕,貝南的巫毒教信徒會在過節的時候,在海灘上擺出由青銅製成的巫毒娃娃,還配上木頭、繩子、頭髮和羽毛等等飾品。

(▲圖片來源:https://www.africanindy.com/opinion/descendants-of-slaves-on-a-voodoo-pilgrimage-in-benin-7385129)

而被報道過的、最著名、最恐怖的「還魂屍」,其實就是巫師利用河豚素蟾蜍毒素來製成所謂的「還魂藥粉」,影響人的心臟或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受害人誤食或接觸這些藥粉會出現假死狀態,呈現還魂屍狀態。

至於活人獻祭,我從美國一本專門深入報道科學、歷史、藝術、流行文化的雜誌——Smithsonian雜誌中找到這篇文章▼

文中記載道:1864年2月13日,8個海地人,4男4女涉嫌謀殺一個12歲的小女孩,在Port-au-Prince廣場被審判。根據當時的報紙記載,是一個叫Congo Pelé的人,把自己的侄女殺死,來獻祭伏都教的神。

(▲圖為20世紀的Port-au-Prince廣場)

案件的更多細節來自1860年代在海地臨時代辦的英國執行官Sir Spenser St John的事項紀錄《St John』s book Hayti》,他紀錄道:

「Congo Pelé是一個僕人,他不滿於自己的貧窮,於是去求問自己的姐姐Jeanne Pelé,Jeanne是伏都教的女祭司,她又諮詢了另兩位富有名氣的祭司,他們占卜後告訴Jeanne和Congo,新年即將到來,你需要殺一個沒有角的山羊獻給神。他倆理解「goat without horns」也就是活人獻祭。於是,他們選擇了12歲的小侄女,將她剝皮,斬首,肢解,煮熟了她的屍體吃掉,並將她的血液被保存在一個罐子里。」

最後執行官在記事中寫道:在海地這個地方,儀式謀殺和同類相食的現象很普遍,而且通常不會受任何懲罰。

(▲圖為一個畫家根據此故事畫的印象畫。)

所以活人祭祀是很可能發生過(如今也很可能在deep web發生),但該文章的作者認為可能是這場公開審判,從此讓伏都教背上了存在「活人獻祭」的壞名聲。(詳情請戳文章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history/the-trial-that-gave-vodou-a-bad-name-83801276/)

如今的海地人,70%是天主教徒,30%是新教徒,但100%是伏都教的教徒。每一年他們都會為了慶祝巫毒節而放假一天,在海地聖水鎮舉行的年度慶典上,數以百計的巫毒教徒聚集在瀑布下沐浴。

(▲圖片中的Saut d"Eau這個地方,是海地的一個主要朝聖點,信徒們會在這裡洗澡和完成清潔儀式,也有人會從瀑布跳下。)

而在貝南,伏都教是官方宗教,每年1月10日,會舉辦熱鬧的「巫毒節」。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巫毒」愛好者會擠在巫毒信仰的中心-「蛇神廟」(Le temple vaudou des Pythons)。

(▲圖片來自環球旅遊家「流浪的貓貓」,這個廟很小,而且真的養了很多蛇)

伏都教在海地、貝南這些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地區盛行可以理解,那為什麼會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也相當受歡迎呢?

其實路易斯安那州的伏都教和西非當地的還是不太一樣。

路易斯安那州的伏都教,也稱為新奧爾良巫毒,融合了非洲文化、天主教法語國家文化。同樣是經歷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非洲人從西非把伏都教帶到法國殖民地的路易斯安那州。

所以,路易斯安那州巫毒教自1700年代初以來一直存在,至今還保留著使用草藥、毒藥、護身符和巫術儀式。

(▲圖為路易斯安那州街上的巫毒文化雜貨店,圖源見水印。)

早在1808年就湧現了大量的巫毒女王/Voodoo queens,她們通過賣奇葯治癒疾病、神奇的通靈占卜,使得地位和權利都大大提高,再加上缺少白人女性導致了大量的黑人婦女和白人種族通婚,所以很多黑人,尤其黑人女性後來獲得很多自由,也能受到知識教育。

巫毒女王中,最傑出最出名的就是「Marie Laveau/瑪麗-拉維尤」,她的生平故事非常模糊,唯一確切的說法就是:她是個美髮師。

她曾經舉辦的宗教儀式一次能來12,000人。政治家、律師、富有的種植園主,都會來找她諮詢,請她幫忙占卜做財務或其他業務決定。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所以她很快成為了新奧爾良巫毒的領導人。但她同時也是一個天主教徒,她會鼓勵她的追隨者參加天主教彌撒,以基督教的外殼來保護他們的真正的信仰(和薩泰里阿教一樣的戰略)。

瑪麗-拉維尤,一直都是路易斯安那州巫毒文化的核心人物,即使她死後,很多信徒們依舊迷信瑪麗-拉維尤的神秘力量,比如賭徒們擲骰子時都會喊她的名字。

而且,她的墓地成了主要的旅遊景點,人們會經常拜訪瑪麗-拉維尤的墓地,在她的墓碑上畫一個「X」,轉三次,敲一下墓身,大聲喊出他們的願望。如果願望後來實現了,一定要在原先的那個「X」上畫個圓。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和巫毒女王比起來,新奧爾良巫毒教王Doctor John, 就沒那麼出名。Doctor John,原名Bayou John 。(他的名字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聖約翰河Bayou St. John,沒關係)

他出生在海地,他祖父是個牧師,卻從小就告訴John:「你擁有非洲皇家血統,你本該是Prince Ke"eyama王子。」

受家庭影響,他加入了路易斯安那州最早期的巫毒教,不過他是在夜店表演自己的巫術,還會咬一隻活雞,喝血。總之,他吸引了很多信徒,不過也被不少同教中人認為是在作秀。

(▲圖片來源:因為現代有個很崇拜Bayou John的詞曲家Malcolm John Rebennack,就給自己起藝名 Dr. John,只能參考他的專輯封面來猜想巫毒教王Doctor John的樣子了)

所以薩泰里阿教和伏都教算是在《真探》故事背景路易斯安那州中最出名,規模最大的宗教了。

那麼問題來了,非洲黑人奴隸的販賣在北美殖民地廣為流行,19世紀中期北美已經有超過400萬的黑人奴隸,為什麼好像在南部更盛行非洲巫術?

在美國殖民時期,南方從非洲進口了大量的黑人奴隸,建立了以奴隸製為基礎的種植園經濟。這也就意味著非洲奴隸從搖籃到墳墓都由種植園園主安排,包括認字、洗禮、去教堂做禮拜,黑人的家庭文化和語言都會保存得更完整。

並不是北方就沒有黑人奴隸,而是因為到了18世紀末美國以北方為主開始工業革命,需要的人力是自由的工資勞動者,所以南方的種植園大量收集奴隸,大量北方的奴隸也被轉移到了南方。

當然,還有其他美國盛名的宗教,下一期講。


此文已發表在我的公眾號「花與漢娜」,我將持續更新~


《真探》是屬於那種比較罕見的美劇,藝術性很強,感覺更像是一部超長的獨立黑色電影。詩選式劇集、黑色電影、南方哥特、宗教、哲學、偵探劇,這些元素都給此劇帶來了濃烈的神秘感,交織在一起如迷幻劑一樣讓人慾罷不能,而兩位男主神棍式的表演更是讓此劇獨特的魅力難以複製,說《真探》是2014年的神劇,我一點都不質疑。

回到主題,《真探》有點迷幻色彩的片頭設計風格與片頭曲讓我印象深刻,與劇內容真可謂相得益彰。夜裡循環了幾遍主題曲Far from any road之後,認真讀了遍歌詞,發現這首歌的歌詞也非常有意思,遂翻譯之:

歌曲鏈接:http://www.xiami.com/song/1924628?spm=a1z1s.3521865.23309997.1.9De51Y

From the dusty mesa her looming shadow grows
Hidden in the branches of the poison creosote
She twines her spines up slowly towards the boiling sun
And when I touched her skin, my fingers ran with blood

(男聲):自那灰霾的遠山,她的幽影在漫延
靜靜藏匿在那,支棱的毒灌叢中
她慵懶的繞起毒刺,朝著炙熱的炎陽
而當我輕觸她的肌膚,指間卻鮮血流淌

In the hushing dusk, under a swollen silver moon
I came walking with the wind to watch the cactus bloom
And strange hands haunted me, the looming shadows danced
I fell down to the thorny brush and felt the trembling hands

(女聲):幽靜的暮色,沉寂於如輪的銀月下
我隨風而來,為一睹花開的仙人掌
陌生的手將我身軀糾纏,幽影隨之起舞
我落入荊棘叢中,感受到那顫抖的雙手

When the last light warms the rocks and the rattlesnakes unfold
The mountain cats will come to drag away your bones
And rise with me forever across the silent sand
And the stars will be your eyes and the wind will be my hands

(男聲):當最後的光將岩石溫熱,響尾蛇展開身軀時
(女聲):山貓即將到來,將你骨骸拖走
(和聲):與我永恆上升,穿越寂靜的沙漠
星辰將成為你的雙眸,風會化作我的手


鮮血、遠山、毒花、山貓、骨骸、星辰、暮色,這是一首詩一樣的歌,歌詞很有意思,在網上找了些資料,發現這首歌是描寫一個男人和曼陀羅花的暗黑小故事,目測描述地點應該也是發生在美國南方荒漠地區,大致是一個在荒漠中的男性因為誤觸毒花中毒身亡的小片段,歌詞中把曼陀羅花擬人化了,並以女聲獨唱的方式詮釋了曼陀羅花的視角,歌詞中的如「twinse」、「haunted」等用詞都能感覺到這是個有點妖嬈的女性,其實可以非常抽象的把曼陀羅花當做一個女性,而男人是陷入了和女人的殘酷黑色的愛情之中。

歌曲最後一段的男女和聲有那麼點意思,特別是那「rise with me forever across the silent sand」非常容易讓人想到歌德那句名言:「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吧」,這句話要是和《真探》故事裡中受邪教殘殺的獻祭女子聯繫起來,居然有點讓人不寒而慄,「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吧」本是歌德女性主義的註腳之一,而放在《真探》之中,聯繫到獻祭的女性,一種邪惡感油然而生。另外影片中Martin的幾次大起大落都是因為女性而起,想起來也令人唏噓。女性這個元素在《真探》之中確實有很重的分量,再聯想到這首Far from any road大量的象徵內容,其中精妙之處,各位看客自可體會到。

曼陀羅花這個象徵意味也頗有趣,除了本身是一種迷幻劑意外,還有一個傳說:曼陀羅是沙漠中被詛咒的花朵,在荒漠之中,雖找到了曼陀羅花,誰就不可能安然離去,這清麗妖嬈的曼陀羅看似美麗,卻有劇毒,也被稱為「情花」。主題曲的曼陀羅是一名女性,一名結束男人生命的女性,也是引領男人永恆上升的女性,看似黑色,細品也可以找到幾番哲學的味道。

多聽幾遍Far from any road,多看看歌詞,再聯繫下《真探》情節,回味無窮,不禁為其中精妙折服。 說《真探》是神劇,一點不為過。

那個looming shadow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慾望?
舉報


看到有些答案里提到文學性了,說實話,優秀美劇里要談純文學性,那真輪不到《真探》……

要說《真探》為啥受大眾歡迎,我認為主要原因有

製作電影化,首先是8集的介於迷你劇和長劇之間的長度,這個太關鍵了,現在的互聯網時代觀眾沒耐心看太長的,太短的也無法展開,但8集也造成了片尾稍微有點草率的問題,如果多兩集其實會宏大一些或者完整一些,當然觀眾有沒有耐心能不能保持熱度就倆說了。

然後是攝影、剪輯、場景等各方面都很「電影」,這個粉絲們說太多就不贅述了。但不包括那個長鏡頭,要說製作難度《兄弟連》、《太平洋戰爭》這種多人群戲戰爭題材得難多少倍……那個長鏡頭,美劇里故意這麼拍的倒是不多,不過電影看多了就還好吧。

犯罪、偵探、神秘文化等元素的融合,強戲劇性題材但沒有用()強戲劇化的方式去表現,當一個本該強節奏強戲劇性的題材表現得有點文學性時,觀眾往往會降低對「文學性」的要求,(所以很多所謂的「逼格」、「哲學思辨」的評價就出來了)類似一個美女讀到博士大家驚為天人,丑一點的可能得到研究員大家才能記住名字……

雙男主角的角色魅力和演員魅力,雖說馬修其實演得不如小馬,但沒了馬修粉絲少一大半吧,畢竟角色魅力也算電視劇魅力的重要部分

克蘇魯文化和美國南方(哥特式)特色的展現

另外以上說的是《真探》第一季,第二季各方面水準下降有點多,雖然也是好題材,人設、演員、城市設定都還不錯,但導演功力差太遠了。


第一季的導演凱利.福永是日本和瑞典混血兒,他拍的片子在還原地域特色方面都還不錯(有美國人眼光的藝術加工也是必然了),比如無名 (豆瓣) 和 無境之獸 (豆瓣)

剛開始追《真探》時確實看完第一集就在等下集,不過劇終知道謎底後,我重看的慾望就不算很強烈了(加起來看過五六次吧,不到重看次數多的美劇零頭)。追著看的原因,於我來說和周更的播放形式有關(以前有很多我都是養肥了再看),另外懸念題材本身也具備這種讓觀眾追著看的心理特性(比如當年看越獄和24小時);還有就是這部劇各元素混合,以及它講故事的方式,挺有新鮮感。我個人是覺得第一次看好看,但不算特別耐看……


馬修麥康納腦殘粉說一句

因為兩個男人都特么是超級大戲骨 看他們飈戲甚至都不需要劇情了!

隨便說兩個鏡頭
馬修一邊抽煙一邊喝啤酒切易拉罐, 那樣子簡直想給他撿肥皂好嗎!!
哈里森嘴裡含著一口水的口音緊鎖的眉頭,在酒吧埋怨馬修導致他婚姻危機 那種男人闖禍之後的茫然脆弱 簡直不能再到位好嗎!!

現在才四集 整體劇情如何還未可知,到目前而言基本無硬傷且氛圍營造極佳 胃口吊足 兩個男人對比鮮明性格突出

簡直太好看

多說一句 :馬修麥康納好帥帥帥帥帥帥啊


我討厭大家對這部劇直呼逼格高,卻沒有關注到細節的出彩之處。
真探 很大一部分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精彩的90年代封閉偏遠的南部底層風情畫。
雖然遭到廣大網友的惡搞,但是各式各樣的南方口音,卻透著南方粗獷俗氣的行事風格。Charlie Lange的口音最讓我印象深刻,混日子的人生態度和他所生活的最底層的圈子都在一句句濃厚的口音里了。
魚龍混雜的小酒吧聚著一群無所事事,有暴力傾向的人,每個群眾演員的著裝打扮都讓你看不出破綻。酒吧的背後是一群亡命之徒,穿著皮衣牛仔褲,編著鬍子。
各個酒吧里數不清楚的脫衣舞女。偏遠妓院,Gay吧,黑人聚集區,窮人住的小木屋。每一個場景布置都幾近完美,這種對環境的刻畫還不夠精細嗎。
配樂,攝影和剪輯的水準和與劇的契合度都很高。在全劇里,大多數時候你按下暫停,都能得到一個構圖精緻的畫面,比如老舊工廠的一座座煙囪冒著白煙,航拍的南部濕地上賓士的汽車,很多畫面都讓人感受到濕熱的氣候和透不過氣的神秘壓抑。涉及到劇情和人物時,各種畫面也震撼十足,E3結尾處時,在一個遠遠的視角你看到一個裸露的大高個戴著防毒面罩,提著砍刀走出來,配上沉重的節奏,一種未知的恐懼進入我的心裡。E4那個長鏡頭後的強勁音樂和航拍畫面讓人血脈噴張。E5結尾在透進來的冷光下,Rust拿著那個神秘的圖騰端詳,鏡頭越拉越遠,但是他在窗框的構圖裡卻越來越大,為這一集的神秘氣氛完美收尾(這一集最後十分鐘節奏異常沉重緩慢,遠超任何部分,在Rust慢慢走進廢棄的屋子與Marty和警察的談話間穿插)。E6Rust破碎的後車燈搖搖晃晃,後視鏡里可以看見Rust的臉。可以說在我心中隨意挑一個片段來欣賞,都像一首詩,一幅畫,一首歌,一個謎。不能一一例舉各種場景,我的心頭所愛了。
人物刻畫簡短有力,對演員的表演要求也很高,但是大家都願意承認,兩個真探的形象被表演和劇情刻畫得入木三分。
中產階級的家庭矛盾,職場內的上下級矛盾,照樣簡短有力,我也覺得不會過分搶戲。
兩條時間線的並行最初讓我不能適應,但是後面幾次看的時候,這種敘述把95年的案件的凸顯出了陳舊和撲朔迷離。而且當兩條線最終並行在一起的時候,我莫名其妙的覺得很爽...
故事的哲學思考是大家抓住不放的東西,我卻認為它好在你不用費盡腦筋去理解那些東西,也能欣賞這部劇,對於那些神神叨叨的東西,我的理解是一種宿命,Rust沿著宿命前行,背負痛苦,尋求答案,履行職責。但這種哲學涉獵不是劇集的唯一,也未必就是精髓,這片在我心裡好在前面提到的各方各面的呈現。所以對於黃衣之王的傳說和那些關於哲學的隻言片語,我並不十分了解,但仍然不阻礙我欣賞這部好劇。(鄙視最近大家鬧的很厲害的論調,什麼婦聯,美隊,叉男,看不懂你就要去把以前的關聯的東西全部了解,真正的好作品有完整獨立的作品感,比如指環王,況且這幾部電影雖沒到指環王的高度,但是單獨看懂不至於就要把以前的作品都看完啊)
另外,長鏡頭是個神作,但是Rust給Marty打了電話之後出來打人那兒太假了...


補充一點。

對於一個克蘇魯神話體系的粉絲來說,《真探》是2014 HBO 的一份大禮。
限於本人水平,豆瓣上這一篇討論非常詳盡清楚,我就不在知乎獻醜了:
(可能劇透)
誰是黃衣王—

從「黃衣之王」到「卡爾克薩(城)」,這些名字絕不是編劇無意湊成的巧合,而是與洛夫克拉夫特一群人創造的克蘇魯神話世界珠胎暗結,有直接的聯繫。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中總結到:

「很多畫面都讓人感受到濕熱的氣候和透不過氣的神秘壓抑… 」

這其實也正是以克蘇魯神話為背景的恐怖小說的整體氛圍:少有直接的恐怖場景,而更多輔以氣氛的渲染。除此之外,《真探》還有另一點和克蘇魯神話是相繼承的,即經由 Rust 拉斯特之口緩緩講出的認為人類並非天選之種族,而不過是進化序列中的一個錯誤(EP1 Rust:"I think human counsciousness was just a tragic misstep in revolution"),這和洛夫克拉夫特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的理論 「cosmicism」 (通常譯作宇宙主義)非常接近。在宇宙主義中,

(The philosophy of cosmicism states that) there is no recognizable divine presence, such as a god, in the universe, and that humans are particularly insignificant in the larger scheme of intergalactic existence, and perhaps are just a small species projecting their own mental idolatries onto the vast cosmos, ever susceptible to being wiped from existence at any moment.

我簡單翻譯一下:宇宙主義認為,像上帝這樣具有可被承認的神性實體(divine presence),是不存在的。和跨越銀河,更大尺度的存在相比,人類是如此地微不足道。我們可能不過是一個微小種族在浩大宇宙中的精神投影。我們如此脆弱,以致我們在任一時刻都可能被徹底抹去。

這一段話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否定了神性存在,這和馬蒂嘲諷拉斯特說他是整個小鎮上唯一的不信神者相扣,第二點是人類的微不足道,這和拉斯特的後續elaboration相符。

全劇沒有點明黃衣之王的存在,我也是在兩人的調查中反覆聽到「Carcosa」的名字,才猛然反應過來這是在說早已失落的卡爾克薩城。然後再回頭看去,才發現黃衣之王的蹤跡幾乎無處不在。

關於克蘇魯和其背後的舊世支配者神話體系,以及黃衣之王哈斯塔,有機會我再寫寫。
如果有興趣,不妨讀讀下面幾個鏈接:

Commando老大爺在下面這個問題中的回答簡短有力,算是簡單概括:
克蘇魯神話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被後世廣泛擴展到很多遊戲和小說中?
克蘇魯神話
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
黑暗與虛無的宇宙――克蘇魯神話簡介

TRPG愛好者可以移步這裡:The Ring of Wonder -&> Call of Cthulhu 『邪神呼喚』
看完上述資料對克蘇魯神話有更濃厚興趣的可以搜索克蘇魯貼吧。

When the stars are right :)


已經看了前四集,也是沖著高分去看的。

在我看完第三集時曾經想棄劇,無奈我當時在飛機上百無聊賴pad里只有這劇,於是就往下看了,然後就被第四集的最後十分鐘的長鏡頭震驚了,很慶幸看了…

我覺得說這是神劇還為時尚早,但可以說這是個好劇苗子。

1.優秀的卡司陣容
Matthew McConaughey近年來演技大爆發,達拉斯里的神經質打不死的艾滋病患者已經為他拿到了今年的奧斯卡提名。這劇里的Rust曾做過四年的緝毒卧底,殺過人,有毒癮,唯一的女兒在家門口被撞死,離婚獨居(編劇還能給他編的再慘點么…),總是產生視覺幻覺,典型的PTSD。Matthew把角色的陰冷,不屑,偏執演繹的恰到好處又沒有用力過猛,這是我很欣賞的地方。包括幾種狀態下的Rust,卧底時候的,當時辦案時候的,後來接受採訪時候的,表演都非常真實可信。

Woody Harrelson的臉總是出現在各種電影電視劇里,但一直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公平的說他在這部劇里的表演完全可以打80分,但無奈角色的限制註定了他還是陪襯的那朵綠葉。Marty更像是個普通人,從觀眾的視角去解讀和推進對案件和Rust的理解。

2.敘事手法
故事一直在「現在採訪」和「過去破案」的兩條時間線上同時推進,這對剪輯和觀眾理解都提出了挑戰。這樣的劇情展開方式不多見,也勾起了觀眾的強烈好奇心,迫不及待的想看到兩條時間線的相遇,到底過去抓到的是誰且是不是真兇?今天的Rust和Marty又為何落得如此不同的境地?現在出現的新謀殺案又如何偵破?

3.風格和節奏
該劇由運作過美版《謀殺The Killing》的Nic Pizzolatto製片和編劇,風格非常典型。畫面色調陰冷壓抑,對白冗長,節奏非常慢,慢到窒息,但都是為了高潮做鋪墊。

這是需要一部沉下心來看的劇,坐等剩下的四集表現。


奧斯卡頒獎禮上,麥康納被問到《真探》的未來時回答強調說:「我不會回歸第二季,第一季是我的大限。」他表示,《真探》的製作就像一部電影長片,比《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更為精細。「就像拍一部6個月的電影,一個導演、8集戲、450頁的劇本、6個月的拍攝,面面俱到。」

我根本無法想像第二季沒有了馬修還怎麼看《真探》


其實我覺得這類劇評價特別高的很大部分原因是面向的觀眾群體很明確。
HBO近年來絕大部分的作品,如果我看了的是HBO全部作品,那就是全部作品的質量都很高。現在HBO電視台基本上是在小熒幕最前端的電視台。(製作水平高,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HBO本身是收費電視,不那麼和收視率相愛相殺。)《真探》這部作品也是HBO的誠意之作之一。
首先當然是製作水平,讓人基本無法察覺的長鏡頭就是製作水平高的最好演繹之一,其他不多贅述。
整部電視劇另外還充斥著一種晦暗的氣氛,引導人去思考,而不只是去接受屏幕上給你的信息。
必須指出,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樣的電視劇的。比如狂戀《美少女的謊言》,追遍《美國達人》,《英國達人》,《阿拉伯達人》,《中國達人》的也許就不會喜歡這樣的電視劇。而不喜歡這類劇的人通常是一開始就不會去關注,不會去看。居然還會去看的人大概就二十分鐘之後心裡想「麻痹男主角和女主角還不喇基?不過話說真的有女主角嗎?看海報是基佬劇啊,我靠那基佬什麼時候辣基?!」然後就默默關掉了。然後最多在豆瓣點個看過,倒也不會特地站出來說,「二十分鐘居然還沒有喇基,一集棄。」話說回來,就算想要這麼做,在豆瓣看到那個旗幟形狀的的評分圖應該也就縮了吧。
blahblahblah,總之就是說,在我看來,《真探》評價如此之高的原因是在評價中好評的比例非常高,以結構壓制。本身這部電視劇就是為某群特定觀賞趣味的人而誕生的,然後受到這群人的讚揚。當然本來前後應該是不存在因果,不過考慮到現在電視製作的現狀,這群人感覺自己天天被用拳頭塞屎的話,即使是換成勺子應該也會點個贊吧,更何況《真探》是咖喱。(←不黑咖喱么么噠~)


我只是想說,所有人似乎學會了一個詞—長鏡頭。好像凡是人物眾多,行動複雜,時間很長的連貫鏡頭就說明該片多麼偉大多麼流弊。
。。。
鏡頭為劇情服務。它不拍那個長鏡頭依舊經典,它拍了那個長鏡頭也沒有因此變得牛了多少。

本片前三集節奏緩慢,台詞繁多,對於普通觀眾早已沒有耐心看下去。
在第四集加入大量動作戲,並造成寫實感增加了一個長鏡頭處理方式,只不過是吸引觀眾,打亂節奏,製造真實緊張而已。
該片非常完美,和那個長鏡頭沒什麼關係。


因為演員關注了這個劇,因為劇本愛上這個劇,看完了後開始惡補關於這個劇的一切,包括威廉福克納,南方哥特和克蘇魯神話。


下載後放在電腦上幾個月了,只看了第一集,後面的一直沒捨得看。 從第一個鏡頭開始我就知道這就是我喜歡的風格,就是我要的感覺。
不溫不火,娓娓道來。略帶憂傷,但暗流涌動。不禁腦洞大開,耳邊頓時響起Enrique Lglesias的《Why Not Me》。
攝影和敘事都那麼的電影,精緻而富有詩意。還有就是我一直很佩服的,好萊塢對於細節的死磕精神,真的讓人不得不贊。
表演就更不用說了,無論主角配角都叼的沒話說。
最後,我會告訴你我是跪著看完第一集的嗎?手機發表


1、人足夠帥,足夠腔調,足夠個性。
2、場景足夠重口。弄死小姑娘還擺成鹿角朝聖。
3、情節足夠複雜不落俗套。你以為結束了?才剛剛開始。你以為開始了?沒想到又回歸了。
4、哲學足夠裝逼。宗教算個p,人都是關在一個小黑屋裡,還要上帝來拯救咱?時間是一個圈兒,發生過的事情只是一遍遍地在重複。等等等等
5、第四集的長鏡頭從技術角度是一個成功大膽的嘗試。
6、你以為是在說推理,其實是在說生活,你以為是在說生活,其實是在說信仰,你以為是在說信仰,其實是在說哲學,你以為是說哲學,其實是在說推理……
7、最後一個理由,這麼厲害的一個劇,人偏偏慢慢說,文火慢煮,高湯飄香。等死你丫的。

任何一個理由,都能夠成為好劇,這麼多放一起,只要保持原來水準,橫向不比,縱向來說,比hbo自己拍的什麼《權利的遊戲》(改成什麼樣子!)《大西洋帝國》(全p比不過《mad men》),《羅馬》(太黃太暴力掩蓋了更深處的美),《太平洋戰爭》(名氣大於實質)都好。

而事實是,剛才這些提到的,在美劇史上,也已經是響噹噹的神劇了。

至於奧巴馬么~~好吧我只想說他也比較識貨,但我可能比他更早的發現了呢。
^_^


你如果抱著看一部快節奏的真探/警匪片來看《真探》,那麼這部劇就有可能讓你失望,因為你從一開始就錯了。這是一部藝術氣息濃郁的帶有毀滅陰暗氣息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偵探劇。不認真看的觀眾會覺得劇中片段支離破碎,反反覆復,毫無頭緒,根本不像是在破案。從1995年案情出現,到2012年成功破案,17年的跨度,人物外形的改變,無止境的爭吵,車裡的對話,以及鏡頭裡反覆出現的VCR錄像調查,讓人不禁懷疑說好的偵探在哪呢?

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同樣抱著激情澎湃的心情,指望能夠一睹真探大發神威干爆壞人,好不快活。但是當我看完片頭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我可能錯了,看完第一集更是確定我錯的離譜。導演原來醉翁之意不再酒啊!就像當年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片面基本沒有熱血暴力,拳拳到肉的動作場面。但是我們不就是沖者他那悶騷文藝范兒去的么。

全劇的觀影過程就如同片里的劇情和畫面,十分平靜,節奏緩慢,昏昏欲睡。全劇基本沒有高潮迭起,熱血澎湃的場面。我第一次看也是半睡半醒看完的,當時覺得這劇十分普通,也沒有認真揣測細節。但是,出乎我的意料,看似如此平庸的一部劇有著如此之強的後勁。如果你看完然後試著回憶全劇,你會發現比觀影中途爽多了。彷彿先猛灌一瓶二鍋頭,然後再開一梭AK47,都這時候了還要啥肩膀,還要啥自行車。當然看第二遍是三天後了。

這部劇最為出彩的大概就是Rust,馬修的演出讓所有其他演員都黯然失色。他那性感的胡茬,迷離的眼神,低沉的嗓音,狂野的口音,霸氣測漏的外形,以及滄桑的背影。額滴神,你他媽還要別人活嗎。全片彷彿被公路貫穿,行駛的車輛,一望無際空曠的田野,無限延伸的電線,碧藍的海水,大片的漂浮的雲,呼嘯而過的風,馬修回眸的眼神,驚悚的宗教印記,似懂非懂的哲學,深奧的人性,毛骨悚然的受害者,以及天邊傳來時有時無詭異空靈的配樂。我草,每一個鏡頭和細節都是大師手筆啊,就更不談大胸妹子給的福利和那天殺牛逼的長鏡頭了。 我他媽還管你什麼劇情,管你誰是偵探,我就是來體驗一下飛升的感覺的,請用你的眼神殺了我吧,我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裡,馬修!特別是第四集最後十分鐘,馬修跟摩托黨去倉庫搶貨那段簡直比嗑藥還爽啊。這絕對是一部良心之作,是演員的良心之作,更是導演和編劇的良心之作。相信我這是一部絕對的神劇,但是一部牛逼的作品不能被大眾接受也是情理之中,特立獨行的人都是沒朋友的,but who gives a shit as long as i know im NIU B !!!

後話:第二遍是跟室友一起看的,他出錢裝了新的65寸三星平板,我們一邊飛葉子一邊看。中途倆人都沒說話,昏昏沉沉的,中間彷彿睡去彷彿醒來,耳邊都是馬修磁性的嗓音,腦子裡片段支離破碎,就像做了一個異想天開的夢。 第二天他對我說了兩個字: 好屌!

好吧,我葯可能嗑多了,又胡言亂語了。大家看看娛樂就好!新人勿噴!!珍愛人生,理性觀影!


可是我真的覺得很悶啊


看第一集的時候,一聽片頭曲,我去,電影級別


推薦閱讀:

西部世界第二集有人知道开头的白裙服务员是谁吗?
如何評價美劇《火線》(The Wire)?
美劇的成本為何那麼高?
《權力的遊戲》中奧利為什麼那麼遭恨?

TAG:美劇 | HBO | 影視評論 | 真探TrueDet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