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社交網路上保持「永久在線」了嗎?為什麼會這樣?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數字關係與新社群,更多「網路社會」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當然不是 24 小時在線,但是能感到周圍許多朋友,在清醒的時候隔幾分鐘就會清一遍微信/QQ 消息,基本上不會有過度延遲收到信息的情況,這幾乎算得上是 Always Online 了。在職場里這被當成一種好習慣,好友微信如果沒來得及看到也會收到「還好嗎,怎麼不回消息」的關心。

這種永久在線是未來的生活方式嗎?


謝邀

企鵝智庫發布的《微信2017用戶研究和商業機會洞察》報告顯示:

1、2016年,近半成用戶的日均微信使用時長在4小時以上
2、8成用戶在微信上有工作相關行為,微信成為日常工作主要溝通工具、職業社交的重要媒體

詳細報告請看這裡:40頁報告:微信2017用戶研究和商業機會洞察|企鵝智酷發布_科技_騰訊網,個人認為,鑒於工作是一個人一天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述數據已經能回答題主的問題了。


很好,那就可以消滅那些喜歡問別人「在嗎?」的人了。
你說在QQ怕別人幾年才上線一次,問一下還可以理解。
但有些人在微信還這樣問,就很詭異了。
有事說事啊,問了在不在又能怎麼樣呢?
看到了不就可以回復你了嗎?
難道有事情是在了才能說,不在說了就尷尬了嗎?
無法理解這些人的思維模式。


作者:何禕金 北京工業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社交網路的興起和普及,尤其是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在線似乎也成為了一種『永久性』的狀態。但是,這種在線狀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並且在線這一命題本身也有不同的解法。
首先,社交網路產品存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在互聯網的浪潮中,社交網路平台或者產品的終結,隨著伺服器或者服務本身的關閉,在線與否本身也變成了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類似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用戶的流失使得社交網路產品像一座末世的空城,只留下繁榮過後的文明遺迹。在這種情況下,永久在線的似乎只有那台下線前的伺服器本身(這倒是留下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經歷過互聯網文明時代的人類,將如何對前人進行考古?)。目前有著龐大用戶的社交網路,比如FB、QQ和微信,經歷過慘烈的市場競爭之後表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這種強勁的生命力為我們對永久在線的理解提供了一個直觀的印象。
第二,永久在線給人的最直觀感覺應該是社交網路對生活和工作的滲透。在這種情況下,生活與工作的邊界變得模糊。不僅在8小時工作時間之外因為社交網路的存在而容易被干預,事實上,即便在8小時的工作時間中,也很容易被不同領域的事情所干預或者打斷。這裡的干預或者打斷,實際上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即:我們的社會角色並不是單一屬性,而是一個角色叢一樣的存在,內部張力在所難免。於是在很多時候,關機或者offline成為一種消極對抗的形式。
第三,在線這一命題有不同的解法。在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個體並非在一天中維持一個單一的固定形象。永久在線意味著他們可以在社交網路中完成不同的身份切換。現在的用戶可能會同時擁有多個社交網路的賬號或者身份,這種情況確實增大了永久在線的幾率。當然,這種永久在線可能也會處於一種不斷切換的狀態。在不同時間和生活場景里,根據情境和自己的需要,不斷進行身份切換。這也意味著在線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不是在24小時里至始至終扮演同一個社會角色。例如,有的人可能會有大號和小號,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人們可以在一些社交網路中塑造自己各種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角色。這種動態的過程,反映了互聯網開放的特徵。也正是因為這種開放性,為不同角色和身份的展演與行動提供了可能。
最後,永久在線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社交網路的無處不在。即便「保持永久在線」可能是個體主動或者不那麼主動的選擇。


真正的永久在線,是未來會把社交網路給你嵌入到腦子裡


因為「關係」都在線了!

感謝開心網等早一代的社交網路,開啟了人人搬運還原現實人際關係到「網路上」的時代。

還記得當年我們在創業做職業社交網路的時候,CEO講述給投資人的完美商業模式「一個人越將通訊錄還原到職業社交網路,TA就會越依賴於社交網路」,說的本質就是「關係」。

信息是否已經閱讀,微博私信和微信消息有過博弈,微博選擇了告知信息發送者該信息是否已經被閱讀。微信的本質定位還算是「通訊工具」,但是這麼龐大的「關係」搬運工作,上至外公外婆小到小學生,跨年齡層次把「關係」如此大規模的成功搬運,微信做到了,「關係」在線了,越來越多的人自然而然會在社交網路上保持「永久在線」,還先別說手機讓人「永久在線」。

在過去4年多的時間裡,我有嘗試[永久在線]並且長期通過數字統計來評估自己在某一個話題品類下的影響力。實踐證明,一切皆內容,凡事均入口。

在線是一種能力

說的通俗點叫逃避,好聽點的叫「認知升級」或者「自我迭代」和「轉型」,在過去職業生涯中的10年中的最近5年,我一直致力於將「新媒體社交網路」等相關的知識實踐和方法技巧,搬運到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做「知識變現」,年產30-50篇左右文章,最後形成年度的研究觀察報告,事實證明也獲得了很多客戶的認可和買單。

但是呢?實際上是需要大量的個人時間管理、內容管理、人脈關係、知識管理技能作為基礎的,不然很難做到7*24小時把各種碎片化時間裡來碎片化的響應。

如下面幾張截圖,要不是我的百度統計代碼在線,每年幫助我回歸總結過去的一年,我就很難在下一年做出更好的決策,也沒法幫助我把「關係」建設與經營跨界指向什麼樣的認知品類,什麼樣的細分受眾,是廣而全還是小而美......

14-15年「歐陽澤林」的個人品牌在搜索引擎主動搜索詞中的表現

15-16年「歐陽澤林」的個人品牌在搜索引擎主動搜索詞中的表現

16-17年「歐陽澤林」的個人品牌在搜索引擎主動搜索詞中的表現

在線是一種態度

從搞招聘領域的自媒體,再到搞招聘領域的社群,到近期自己重新定位「左手個人品牌,右手僱主品牌」作為核心業務。這幾天在忙著把有兩種屬性交集的HR人群進行細分,其中以UGC-PGC-OGC式產出1000份相關思維導圖為社群目標的微信群,我在嘗試發力經營和提高粘性。作為群主我也提供7*24小時的響應,因為對於「非精神性」「感召」和「恐嚇」套路不擅長的群主我來講,我保持在線,就是一種態度,我一直都在呢。

為什麼會「永久在線」?因為你在線,你就代表了交付能力和響應速度,因為你在線,就代表著「連接者」的角色可以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那一天。


我覺得題主想探討的是,作為現代人,如何保障不在線的權利,或者,我們有沒有這種權利


遍地是wifi,流量賤如水


謝邀,這個問題有意思。我只切一個小點說:我從時間觀念變化的角度來看這個事。

我曾思考過這樣一個現象:我小時候,父母基本是每天都和我在同張桌上吃晚飯,再晚不過19點,談生活,談我的學習和成長。很多言傳身教的成長,都來自於無數的家庭晚餐。而如今,我在互聯網行業,早晨10點左右到公司,晚上9點下班,而女友要經常11點以後下班。想想未來,我們能給我們孩子家庭晚餐嗎?

這種看似平常的區別,組成了時代的巨大變遷。時間的供給是沒有彈性的,我們組織每天時間的方式,深刻的反映出了我們與父輩生活方式的巨大區別。

我在互聯網行業工作。每天早晨不打卡,白天可以睡覺,或者下樓遛彎,家裡修暖氣管道也可以晚到,中午可以提早下樓去健身房跑步……在不影響工作質量的前提下,後廠村十來萬中青年人在這樣的時間規律中生活著。同時,北京的加班常亮樓里,也至少有一般在後廠村+西二旗地區。

所謂生活與工作明確區分,是遺留來自大工業生產時期的計劃方式。大工業生產時代,人嚴格捆綁在生產資料上,因為汽車裝配工離不開流水線和專業工具。隨著人們穿上襯衫,走進辦公樓,一部分人的勞動越來越不依賴於固定資產,有個電話,有個電腦,有個電話本,加上移動互聯網——三電一網,無所畏懼,我們對固定的工作環境的依賴越來越小。當年讀研期間參加瑞典商會組織的創新workshop,發覺更時髦的玩法是,連固定半封閉工位都被看作是創新的天敵。

我們的時間,從邊界明確的分層雞尾酒,變得更像互相穿插的榫卯。正如我們被賦予更大的自由度去調整自己的狀態,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愛好一樣,我們也不得不時刻關注工作的變化,敏捷的響應進展。這代表了一批人先後離開大工業生產方式,而生產方式又決定了生活方式。


人在所謂高處的時候,腰桿反而要低下來,保持一個謙卑的態度,這是做演員的根本。非常受益的一句話!做人更應如此。


瀉藥。

首先我覺得保持「永久在線」是真實已發生,「短暫逃離」現象也不可忽視。

  1. 「永久在線」我理解是,社交關係已經被悉數搬運到線上,包括職場、熟人社交。我們能通過多種方式去進行溝通,而溝通中就會產生信息。信息是多類的,能滿足我們多類的需求,觸碰到了我們生活中的多類場景。經常上去清空,就是想 看看有什麼有用的信息是我錯過的,或者我關注的人有什麼動態更新。上面是從工具需求的角度來看,接下來我想說,其實還有個原因:人都是孤獨的,不信你去看看滿大街買寵物的人就知道了。大學裡最好賣的是什麼?就是寵物,能填補人孤獨感的物品,其次才是生理需求比如充值卡券、風扇。所以這時候「永久在線」的心理是:我想去看別人的生活,我想看群里誰在吹水,我想讓生活忙碌起來,因為我想有人陪,因為我有時候需要傾訴
  2. 「短暫逃離」也存在。生活中我發現這種現象存在於更多高層,或者工作繁忙的人。對於工作的人,特別是周圍的朋友也都是參加工作的,其實微信、QQ這類社交工具絕大部分信息都是跟工作有關。工作的信息太多了,導致 「我」分身乏術,沒時間干自己的事,所以「我」會選擇短暫逃離,給自己留一點空間,或用來陪家人,或用來做自己的事

大概就是這樣。


因為蘋果手機不用關機。


生活現實的虛擬化成分越來越高,需要隨時響應,現階段說隨時在線差不多,永久可能誇張了一些。


前些陣子卸載了QQ,感覺整個世界都與我無關,孤單自在,三周後重新下載,又恢復到了以前。

卸載它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幾個朋友好幾天才回復我,我就想,現在這個社會還有人不看QQ的?

以前有個朋友A,上學的時候天天見的到,一畢業QQ也不上了,說是用微信了,後來跟他發消息都沒回復,於是就再也懶得找他了。

朋友B,高中畢業,上了大學,每天說是忙的要屎,一次給他發消息硬是三天後才回復,理由是忙,沒上QQ。

朋友C,發消息按幾率回復,有時秒回,有時根本不回復,原因是看了消息,一會回,一會過後,忘了,就沒回復了。

我。。。

一個個都什麼奇葩理由,都是怎麼做的到不上QQ,不看消息,不回復人的。

於是我氣不過,把QQ卸載了,讓你們也體驗一下,這種感受。

我真的三個星期沒上QQ,簽名直接改成了「有事電話找我」,剛開始有點不習慣,手不自覺的點開屏幕就想往以前放QQ的那塊屏幕點,但點的卻是空白,有時候會想,要是真有人要找我怎麼辦,算了,瀉都泄了。

還挺輕鬆的,不用再平凡的看手機了,不用跟妹子發晚安了,不用被一些瑣事所打擾了,與世隔絕,輕鬆自在。

三個星期後因為有人要我傳她個文件,無奈只好回去把QQ又下載下來了。

把沒回復的消息全部回復了一遍,把空間一口氣刷到幾個星期前。

其實現在通訊越來越發達,到底是拉近了人的距離還是疏遠了?

你說古人沒有手機是怎麼活下來的?


因為微信、QQ的功能越來越多,接收消息不一定是刷微信的第一驅動力,也許就是順帶做一做而已。
以我為例,我在刷朋友圈的時候會收消息、在看公眾號文章的時候也會收消息、在加公眾號或找人的時候也會收消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不定時刷微信的習慣了。
如果微信只有收發消息這一個功能,就像現在的簡訊似的,我肯定是不會去經常查收的。


根據「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發布的2017年的互聯網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2017年互聯網使用率繼續穩步增加,同比增長4%,美國用戶每天使用移動互聯網時間大於3小時,而這一數據在五年前還處在小於1小時的狀態 。在未來「離線」可能反而是一個比較怪的事情,永久在線會成為常態,下一代人可能一生下來就是在線的。與AR等技術配套,未來人們所理解的現實和開展的工作會與我們完全不同,而且在他們的理解中,那才是常態。此外,信息技術大大提高了遠距離溝通和協作的效率的同時也使得人們越來越無法離開他。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網路論壇等工具為人們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渠道,為跨地域的合作創設了條件,這種效率的提升還在持續。但同時人們使用社交網路、互聯網的頻率和時長也在增加,越來越多的人保持「永久在線」。
這是互聯網時代的特性,不由你選擇。就像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一套新的配套設施出現了,所以無法阻擋這種變化。就像一開始火車、工廠的出現到後來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樣。人們的的心理、文化社會組織都會相應變化。
同時,從抽象的意義上講,從PC互聯到移動互聯,互聯網的移動化趨勢由來已久,這種使用場景的轉化越來越不可逆轉。由於上網場景不再限於桌面和辦公環境,而是滲入到更廣泛時間維度,並對信息推送具有更多的依賴,移動互聯註定是實時的聯網。實時的和移動的特性,賦予互聯網更多的可能性。根據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 年6 月,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6.3%,較2016 年底增長了1.2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使用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55.0%、36.5%、28.7%,較2016 年底分別下降了5.1、0.3 和2.8 個百分點。由於手機的使用場景不再固定,聯網時間不再受限,移動互聯打通了線上和線下的隔膜,使得現實世界和網路空間的互嵌成為可能。移動互聯大大擴展了互聯網的應用平台,將上網入口伸向更廣的時空維度和使用場景。所有這些都讓地球變得更加互聯互通,成為一個智能化的星球。


只發圖,不說話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在停留在物質需求上了,開始著眼與精神需求,覺得封閉的環境不能滿足於自身需求,通過網路學習知識,了解世界!


焦慮且孤獨,下意識的點開社交軟體。有時候並沒有消息,朋友圈點贊狂魔,生怕錯過任何消息動態。


一個月前開了「小慧窗口」個人公眾號後,由於想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受歡迎,開始時而關注微信留言和反響,一下子進入了一個自己原本不喜歡的社交方式里。我開始反思,當初的決定是否明智,因為這種保持「社交良好狀態---互相關注」差不多失去很多自己的時間。


「永久在線」的出現是科技發展的必然。

在線、離線、隱身是QQ的三種狀態,在2008年之前,家用電腦普及不足,全國網吧遍地開花,那時候,只有在網吧上網的時候,才可以聯繫到網路上的朋友。那時候的網路聯繫,並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當然也沒有永遠在線這個概念。

在諾基亞大行其道的時候,手機通話和簡訊是其主要功能,3G信號網速非常慢,而且手機應用受限於定製系統,根本沒有比較出色的網路通信軟體。雖然有手機QQ和3G騰訊網這類通信服務,只有登錄之後才能通信。手機上網不僅體驗不佳,無線上網費用還非常的貴。根本沒有能支撐「永久在線」的環境。

4G的大規模商用,才有了「永久在線」的基礎設施;iPhone等智能手機的出現,解決了硬體平台問題;而微信的出現,徹底宣告了「永久在線」時代的到來。微信放棄了QQ那種,要每次登錄和設置狀態的方式。登錄後會一直在手機後台運營,有消息就會實時的傳送給用戶。手機是隨身攜帶的產品,只要有無線網路的地方就能保持在線。這些條件促成了「永久在線」成為可能。

近年來,國家提出對通信運營商「提速降費」的政策。4G的通信能力和覆蓋範圍越來越強大,智能手機更是大規模發展,讓大流量、低資費的手機套餐成為巨大的需求。在這個時候,各大運營商先後推出了無限流量的套餐,同時運營商和聯合大型網路公司,推出非常實惠的專屬免流套餐。現在,每月只需花費50元左右,即可有幾十個G的4G流量。基礎網路+硬體+軟體+低消費這些條件,造就了「永久在線」的最好時代,這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新常態。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後我們的通信會不僅僅依賴手機、電腦這些工具。即將到來的5G時代,讓萬物聯網成為可能。可以暢想,以後的大部分產品會都具有通信能力,無論你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你使用的任何設備都有通信功能。我們未來不僅僅「永久在線」狀態,無處不在網路成為生活的水電煤,我們會成為「無限在線」狀態。


不一定是,

我來提供一種可能性吧,權當拋磚引玉:

曾經我非常喜歡刷朋友圈,就是題主描述的那種 Always Online,但是後來,突然有一天,沒什麼理由的,不想玩兒了。於是現在刷朋友圈的頻率變成了一個季度一次。可能這就是「老」了吧?

未來的生活方式還有這種可能性:大多數同齡人在某個時間點之後都「老」了,不想刷了,再加上可能的新的社交模式出現,未來的生活方式可能不會大變吧,「老」朋友用「老」方式社交,10後 20 後的年輕人用 VR 社交網路也說不定。

有點期待啊。

順便,掃一個唄?


不知電影《the matrix》會不會現實,但肯定的是,這不是羅輯思維口中餵養的怪獸。

老實說,我不太懂你問什麼,越來越多人online。你發明了一個詞叫永久在線,不太懂永久在線的定義是什麼。

所以你需要的回答是,對,或不對的話。

我的回答是,不對。。


推薦閱讀:

怎麼自己製作出蘋果廣告風格的視頻?
中國網頁遊戲的廣告為什麼那麼「三俗」?
文化植入作為植入廣告的分類有哪些典型案例?
這種炫酷的圖片效果怎麼做出來的?
你見過最侮辱觀眾智商的廣告是哪個?

TAG:互聯網 | 心理學 | 廣告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