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以後袁紹還有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像呂布經常被打得一無所有但是佔據一地之後還能成為一方諸侯,而袁紹在河北經營多年,底盤穩固,住了官渡損失了主力,但是基業還在。再拉起一支軍隊總不會比呂布還難吧。主要原因難道是官渡之後去世太早?


謝邀。

東山再起這個詞比較模糊。
官渡之戰之前,其實是袁紹優勢主動,魏太祖爺劣勢被動。
所以官渡之戰,是袁紹意圖打許都,魏太祖爺硬抗。
輸了官渡,也只是袁紹失去了優勢和主動罷了。
如果東山再起是說袁紹繼續壓迫太祖爺?很難。
如果東山再起是說袁紹坐穩河北劃黃河而治?其實是可以的。官渡之戰後,太祖爺也花了七八年才把袁家收拾了。

但前提是:袁紹不能死。
因為袁紹的死,其實是個巨大的分水嶺。
不是說袁紹的才華如何,丟了他袁家就一蹶不振了,而是因為袁紹集團本身的建構方式。
當時荀彧說袁紹如何差太祖爺如何好,郭嘉獻十勝十敗論,有些是虛詞,但核心在於:
袁紹集團太多掣肘,派系太雜,下決斷牽扯太多。
太祖爺集團簡潔扼要,沒有什麼虛禮,執行力強,太祖爺自己又英明神武。


袁紹一開始得冀州,是強襲了韓馥。之後長期跟張燕、公孫瓚們對掐。呂布、張楊都做過他的客將——類似於關羽之於曹操——但沒能久待。
袁紹的幾個兒子,都有自己的派系。袁紹所謂的,讓兒子們各領一州,現在看來是昏招,但當時也沒法子:地盤大了,派系太多了,大家也並不是全然心服。只有兒子勉強可以信賴。
龐大的集團,派系雜亂的軍隊,如何才能指揮他們呢?一個共同的利益目標。所以袁紹必須打曹操。這事兒,有些可進不可退的意思。
袁紹死後,曹操打河北,你會發現,袁譚袁熙袁尚,以及他們那些零星部下,包括高幹們,簡直是各自為戰。說到底,派系內亂啊!早在官渡之前,審配許攸、沮授田豐、逢紀郭圖,又有哪兩個人的思想是統一的呢?

太祖爺則很少有這問題。諸夏侯曹,五子良將,潁川文人集團,都是鐵桶江山,緊密圍繞在以太祖爺為核心的中央上的。所以太祖爺也狼狽過,也倒霉過。濮陽呂布、宛城張綉,都吃過虧,但不散不潰。

所以說啊,不那麼有凝聚力的、派系龐雜的部隊,一開始輸就會觀望。袁紹是唯一的鎮山之寶。他只要還活著,河北依然龐大有根基。但他一死,自然會分裂。所以官渡之戰只是袁曹主動權的調換,袁家集團真正的完蛋,是袁紹的死,唯一的凝聚力消失了。

當初袁紹和太祖爺論天下時,袁紹強調要得地利,佔領河北,無往而不利。太祖爺則說他要任天下之智力。說明太祖爺一開始就明白,人比地方要重要。袁紹就吃虧在地方太大屬下太雜,而太祖爺就成功在任天下之智,重點在人,還任得相對成功。
所以如果要說從一開始,袁紹這個組織形式就決定了他們之後的脆弱,其實也沒錯。說到底,袁家倒在自己的手裡嘍。


袁紹要再立一隻軍隊自然是不難,實際上袁譚和袁尚不玩內戰都還有得打。雖然記載甚少,但袁紹行政寬仁,深受百姓愛戴,死的時候他領地百姓哭得像死親爹一樣。如此就不難知道為何曹操平河北八年期間,一直受到頑強的抵抗了。

按照蔡邕《幽州刺史議》:「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國家贍核,四方有事,未嘗不取辦於二州。」這個說法,袁紹當初先取河北的戰略十分明智,人口眾多的冀州在與公孫瓚、張燕打消耗戰時就發揮了明顯的優勢,麴義的弩兵更是把公孫瓚打得落花流水。韓馥時期的兩萬弩兵也嚇得袁紹軍營不敢亂動。在官渡之戰時袁紹軍的裝備就比曹操軍精良齊全,光騎兵都有一萬。但要恢復當年的實力沒有四五年恐怕不行,當時曹操就沒給袁尚兄弟喘息的機會,袁譚也向袁尚抱怨說自己軍隊鎧甲不精,才被曹操擊敗。

袁紹是官渡之戰兩年後才死,在這其間袁紹很好解決了家臣的矛盾以及領地內的叛亂,如果安安穩穩發展上幾年再度起兵南下,以四面處敵的曹操而言又是一次考驗。袁紹的才能明顯不如曹操,這是一個蓋棺定論,袁紹要打下去只能靠時機,等待曹操軍自己出現破綻。其實在荊州的劉表要不是被長沙太守張羨拖著,加上性格優柔寡斷,袁紹和劉錶慢慢消磨曹操的國力是沒問題的。


因為歷史過分誇大了官渡之戰的價值,所以人們常常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官渡之戰後,袁氏就敗局已定了。其實呢,如果人們不知道後來的歷史,只看官渡之戰後的基本事實,誰也不敢說袁紹一定會失敗的。

第一、官渡之戰後,曹操、袁紹佔據的地盤,並沒有發生什麼真正的改變。依然是袁紹佔據著北方冀、青、幽、並四州,曹操佔據南方兗、徐、司、豫四州。單就整體實力而言,還是袁紹略佔優勢。

總的來說,勝敗兵家事不期,捲土重來未可知。何況袁紹此戰之後,從實力上依然佔據上風。

這就好像,赤壁之戰後,如果曹操突然死了,曹氏集團在內訌中無可自拔,也是有可能滅亡的。問題是,我們能因此說,赤壁之戰是曹氏集團滅亡的主要原因嗎?

第二、並沒有任何史料表明,袁紹曾在官渡之戰中負傷,如果不知道後來的事,除了上帝,誰也不敢說袁紹不久後一定會死的。

官渡之戰公元200年10月結束。袁紹公元202年5月死。從這個最基本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出來,袁紹是官渡之後一年半死的。

一年半的時間,放到歷史長河中,自然是很短的一個時間,但是放在具體的歷史事件中,一年半絕不是一個短時間。換而言之,袁紹的死,與官渡之戰並無直接關係。

從簡單的力量對比去看,官渡之戰後,袁、曹爭霸戰依然是一場持久戰。

而且事實證明,它就是一場持久戰。對此我們只要看一下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就可以知道了。

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戰結束了。

公元204年8月,曹操攻破鄴城、打敗袁尚(袁紹三子、袁紹繼承人),在辛毗、崔琰的支持下,實現了對冀州的統治。

公元205年正月,曹操攻破南皮,殺死袁譚(袁紹長子,青州刺史);在王修、管統的支持下,實現了對青州的統治。

公元205年三年,焦觸背叛袁熙(袁紹次子、幽州刺史),組織幽州各級軍政長官,集體投降曹操。在這種背景下,曹操實現了,對幽州普遍地區的統治。

公元206年3月,曹操打敗高幹(袁紹外甥),讓梁習坐鎮并州,漸漸取得并州的統治權。

公元207年,袁尚、袁熙死。曹袁爭霸戰,至此終於算是結束了。

從這個最基本的事實,我們大約可以看出來;官渡之戰後,曹操大約用了六七年時間,才真正打敗袁氏的。

更主要的是,曹操能打敗袁氏,還是建立在袁紹死亡,袁譚、袁尚內訌的基礎上,更是建立在袁譚請曹操出兵河北的基礎上。

如果不是因為袁氏內訌如此離譜,曹操想打敗袁氏,估計還得更長的時間;甚至最後鹿死誰手,都是個未知數。

從這層意義上,袁紹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紹在官渡之戰後一年半就死了。許多時候,人的命運充滿了偶然性,而壽命的長短,就是一個最明顯的表現。

如果曹操在官渡之戰後一年半就死了,那曹操肯定就不是歷史上的曹操了。關鍵是,曹操當時死了,曹丕只有十四五歲,他能完成曹操未完的歷史任務嗎?估計是不能的。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曹操在官渡之戰後不久,一定不會死嗎?甚至而言,曹操在官渡之戰時,一定不會死嗎?除了老天爺,顯然誰也不敢保證。因為這種事,本身就是充滿了偶然性。

第二、袁紹死後,袁紹集團發生了內訌。

對於袁紹集團發生內訌的原因,人們通常歸結於袁紹權力布局太弱智了。因為讓幾個兒子、外甥各據一方,袁紹一死,自然會發生內訌的。

問題是,如果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就死了,誰敢說當時的曹丕能維持曹氏集團的統一,並且有機會繼續打敗四周的強敵呢?總的來說,曹、袁當時都沒有來得及完成中央集權。袁紹突然死了,袁氏集團自然存在分裂的陰影;曹操突然死了,曹氏集團肯定也存在分裂的陰影。最簡單而言,曹氏兄弟在赤壁之戰後,依然爭得一地雞毛狗血。

歷史的進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共同作用的。

對於漢末歷史,我們可以確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不論曹操、袁紹死了,北方也會漸漸走向統一。

但是北方由誰來統一,這一切充滿了偶然性、不確定性。最簡單而言,袁紹突然死了,袁紹自然無法完成這種歷史重任了;如果曹操突然死了,完成這種歷史重任的人,肯定也不是曹操了。

從這層意義上,單從官渡之後的基本事實判斷,袁紹東山再起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是袁紹突然死了,這種可能性就變得非常小了。總的來說,袁紹是一世之雄,因為他是早期曹操最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也是最重要的對手。


很多答主,包括最高票的那幾位,給人們施加了一個思維定式:

曹操成功是因為緊密團結,袁紹失敗因為內部人心不齊,例子是袁紹死後諸子撕逼。

然而,

如果曹操早亡,你覺得曹家集團不會樹倒猢猻散?

曹操陣營緊密團結——曹操從袁紹處繳獲的一堆信件是哪個陣營的?


袁紹有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

有啊!大大的有啊!

六年,太祖就谷東平之安民,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討劉表。

然而,袁紹過早死亡,可能是由於羞憤。

對比阿瞞,曹操玩小姐,被人掃黃,兒子侄子保鏢都被扣局子里了,自己騎著兒子的摩托車就跑了。
對比大耳,劉備屢戰屢敗,在徐州,在長坂坡,拋妻棄子,跑得香港記者都快。
對比大帝,孫權孫十萬,陳登張遼李典樂進滿寵溫恢蔣濟等人感謝大帝的提攜。

果然,亂世中,不要臉的流氓才能一直耍下去。。。


袁紹最大的問題還是後院,袁氏家族敗亡也不是止於一場官渡之戰。袁家四世三公,作為東漢末年的頂級門閥,家族內部必然派系林立,決策上受多方約束是必然的。而袁紹作為庶子,早年家中地位不高,後期雖然實力做強,但是直到袁術死後也不能說完全獲得了袁家統一的支持,所以說袁家最終還是滅亡於內耗。
就拿袁術來說吧,雖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執玉璽稱帝,當了一回小丑;但作為嫡子的袁術其實是瞧不起袁紹的,尤其是袁紹在當時更受認可,在抗擊董卓時當了盟主。之後袁紹欲立劉虞為帝來抗擊董卓時,袁術回信也不掩飾自己對袁紹野心的不屑。袁術做大之後,後院還有孫策替自己坐鎮江東(雖然關鍵時刻著火了),家族內部天然就有一部分勢力是支持袁術;當然袁術稱帝也是內心急於證明自己,不願被庶出壓過之後,還被曹操挾天子來號令自己。這時候袁紹發展自己的勢力,滅了公孫瓚,統一北方,這是一招保守的棋。
袁術滅亡之際也不忘坑自己兄弟一把,把燙手的山芋扔給了袁紹,袁紹有心稱帝,發現內部基本上沒有人支持就找了個替罪羊(可見袁術還是很了解自己兄弟的,一封信什麼都讓袁紹原形畢露)。不過至此,袁紹算是袁家唯一的代言人了(乃至曹操內部都有一部分人戰前就投靠了袁紹),可就算如此,袁家內部依然派系林立,三子各自為政,手下的謀士也是決策紛雜。
自上而下袁家都沒有一個如曹操劉備的君,也沒有一個如諸葛亮的臣,這都是因為袁紹此人「外寬內忌,好謀無決」。簡而言之,就是袁紹有野心,但是比較會掩飾,看似寬厚內心容不得人,表面上忠心於漢內心早已想稱帝;野心驅使之下又缺乏做決策的長遠眼光,往往限於眼下利益的糾結而優柔寡斷。
說了這麼多,其實答案很簡單,官渡之後袁家並沒有一蹶不振,但敗局早已註定。


基本沒得打,因為曹操的制度要比袁紹的制度更利於戰爭。

曹操是集權制度,治國如治軍;袁紹是分權制度,治軍如治國。這就是郭嘉十勝十敗論中除去褒曹抑袁之外的乾貨了。

曹軍上下,無論是他的兄弟,兒子,大將,謀士皆唯曹操馬首是瞻。就算是官渡最危急的時刻,眾將紛紛投書袁紹,曹軍依然能夠保持與對方對峙的戰力和決心,這也是曹操實行法家集權制度的最大功效。曹操的思想就是一切向利益看齊,殺都糧官,殺荀彧,高官厚爵收服與自己有殺子殺將之恨的張綉,將從袁紹那裡繳獲的降書付之一炬。這一切的行為都是趨利的,只要是對自己有利,他幾乎不怎麼在乎別人的眼光。因為他要開疆拓土,他對自己的定位是個將軍

反觀袁軍,文官獨大,武將權寡,手下朋黨眾多,以地域而分,以效忠的公子而分,每個勢力都有自己的地盤,自己的軍隊,自己的利益,自己的考慮,同時臣子對於袁紹的尊重程度也遠遠比不過說一不二的曹操。因為袁紹實施的是儒家仁禮分權制度,公子相爭,田豐死諫,許攸張頜叛逃,謀士文臣意見相左那是家常便飯,客將如劉備呂布來了又去,對手如曹操、劉表、孫策皆以口頭臣服為止。這一切的行為都是向禮的,我制定規則,你們只要服從規則就好,當然這也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但從他的行為之中我們能夠看出來袁紹在建立秩序。因為他要一統江山,他對自己的定位是個國君

然而袁紹的許多行為都是矛盾的,其中最大的矛盾之處就是征討曹操,這實際上是對於他所建立的秩序最大的破壞。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所選擇的道路並不適合當時的情況。時值東漢末年,天下紛爭,此乃亂世,正是混亂之際,袁紹還未一統天下,又憑什麼提前建立秩序,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佔據絕對優勢,拿下諸侯僅僅是時間問題了。所以才將創業初期的集權軍制逐漸轉型為圍繞他幾個兒子的分權國制

看起來曹操能生完全是走了狗屎運,但是不要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曹操憑什麼獲得這樣的的運氣:就憑他以兩萬弱勢兵力與袁紹相持了一年多!如果沒有這種韌性,他不可能等到這些機會,更罔談把握了,而這種韌性正是制度勝出的結果。

所以我的結論是:袁紹曹操能力相差不大(事實上我認為袁紹還要穩定點,但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發揮很完美),袁軍佔優,曹軍有可能逆轉,曹軍佔優,則袁軍很難逆轉。除非曹操自己決策失誤,袁紹還有可能有點機會。

返回頭來看題主的問題,官渡兵敗之後,曹操乘勝追擊,幾經周折之後雙方此消彼長,硬實力方面基本已經持平,同時隨著官渡之戰余勢的影響,可以想像曹操將會越來越強,袁紹則還需要消耗一定的力量用於維穩。這樣的情況對於袁紹來說幾乎已經很難翻身了,但事實上袁紹並沒有死心,他甚至開始刻意的扭轉自己的政策,殺異己之臣,支持實力較弱的袁尚來回收實力較強的兩個兒子手上的權力,只怕他想的也是重新集權,再與曹操拼上一回,可惜制度的建立和毀滅需要時間和代價,就算是他袁紹不死,想要扭轉原本制度也很難去戰勝本來就擁有適合戰爭制度同時如日中天不斷膨脹的曹操了。

所以曹操的勝利可以說是五分靠運氣,五分靠制度,袁紹的失敗也是五分因運氣,五分因制度,運氣容易改變,制度卻難變,一敗,就再無翻身餘地。


聽了沮授最後一個建議,把太子的事搞定了,曹操未必能贏袁公子。可惜。。。。


當然有了。官渡之敗,袁只是喪失了一舉滅曹的機會,且信心、士氣大受打擊,而其實力雖受損,當仍不在曹下。袁紹死後,譚尚合力,曹操也沒佔到什麼便宜,若袁紹不死,長期相持問題不大,未必後來就無機會。


別死


個人認為,袁紹是上天給他給了雙王和4個2,他非要三帶一你有什麼辦法


去玩三國志12你就知道了不是袁家兄弟互抽真不容易輸


就上層領導而言,袁紹就繼承人問題沒能處理好,是一大敗筆;
謀臣,河北智謀最強的田豐在官渡之戰後被殺,沮授被俘,許攸投降,逢紀果而無用,審配專而無謀,因而活著的謀臣都是廢物;
武將:顏良文丑戰死,張郃高覽投降,手下無大將可用;
兵馬很強,這不得不承認:先登營(強弓兵)、大戟士(重甲步兵)、冀州驍騎(輕騎兵+重騎兵)這沒得說,但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再多、再強的兵馬,主上昏庸,謀臣勾心鬥角,又無大將統領,也是散沙而已!


機會不能說絕對沒有。問題在於整個「集團」問題多多。

當能力不夠的時候,「機會」也就只是紙上談兵了。


歷代三國志除非開史實壽命,袁紹到時間死了,不然魏武從始至終都是被壓著打。


開一下腦洞,肯定有可能的,不過個人認為要分幾個層次。
一是袁紹死的晚一點,官渡之戰之於袁紹集團來說類似於赤壁之戰之於曹操集團,雖然損失較大但並未傷筋動骨。袁紹晚死幾年完全可以把河北之地安定下來,積蓄實力伺機南下,再聯絡江東孫氏集團、關中的馬氏集團聯合攻曹,曹操還是很難抵擋的。
二是假如袁紹按點死了,袁譚、袁尚兩兄弟不起內訌也足以抵禦曹操,甚至進行反攻,以完成父親袁紹未盡的大業,這天下還有很大的幾率是姓袁的。
三是如果袁譚、袁尚還是起內訌了,袁尚在建安七年的西征計劃成功也可以讓袁氏集團倖存下來。當時袁尚一方面派大將郭援、高幹西征河東之地,另一方面聯絡馬氏集團攻佔關中。西征計劃成功,袁氏集團便能和馬氏集團合流,讓曹操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退一萬步講,即便河北最後還是落入曹操之手,袁尚也可帶領人馬撤退到關中,憑藉關中地形之利繼續與曹操周旋。但關中此時已經破敗,又有游牧民族的進犯,馬氏一族也是個不穩定因素,如果袁紹能把這些問題解決還能做到四分天下有其一。
四是以上計劃都沒有成功,理論上袁氏還有一個機會,便是袁尚、袁熙兩兄弟把遼東公孫康的地盤搶過。遼東雖小,但東漢末年不少流民湧入遼東,大大促進了遼東的經濟發展,加上地形之利,曹操當時對遼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是這種幾率非常小。假設袁氏要是真把遼東搶過來了,學學現實中的公孫家族,表面上對曹魏集團表示臣服,並請求授予官制、爵位,實際上與江東孫氏聯絡,在魏、吳之間保持一個微妙的地位,便仍可保持半獨立地位。至於後來怎麼發展,估計最後肯定會被滅掉,要是稱帝就被曹魏用武力滅掉,要是識時務就主動服從曹魏中央政府。


事實上哪怕袁紹死了,曹操打他分裂的兒子們也是灰頭土臉。


這個問題的前三個贊最多的回答,以及後面幾乎所有回答…… ,看上去都是胸有成竹,道理滿滿的讚美曹操,貶低袁紹,問題是,基本上是根據 「三國演義」 和 「三國志」 來做出的

紙上談兵

且不說《三國演義》,是一個為了戲劇效果,編造遠遠多於史實的小說,《三國志》本身對於魏主曹操的記述已經被諸多史學家懷疑,而《三國演義》褒劉貶曹,更是和三國志矛盾多多,也是一個談資趣事。

從歷史留下的蛛絲馬跡來看,曹操並不是諸葛孔明一樣的天神下凡級別的神一般的軍事家,太多精妙絕倫的指揮藝術,也多是後人附會偽造的。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都有根據不是諸葛亮的傑作。【官渡之戰】也不是曹操的神作。

官渡之戰的結果,並非《演藝》中誇張的袁紹大敗,元氣大傷,甚至讓袁紹氣病交加而死,只是袁紹10萬人馬中虧了2萬人馬,曹操也有不小損失,袁紹曹操各自退回本郡。官渡之戰的結果是曹操避免被袁紹消滅,而不是曹操削弱,并吞並了袁紹的河北。

正如點贊最多的回答所稱,袁紹的死是袁紹系被曹操擊敗的關鍵,而且是主要原因!


但問題來了,如果官渡之戰2年後,是曹操死了,而袁紹沒死,還多活了幾年,歷史一定會把曹操和袁紹把兩個人顛倒過來!


三國當時,是地方軍事割據政治,是以 「領頭大哥」 為核心的軍閥統治,任何地區的領頭大哥兼創始人死了,對當地的政治穩定都是最大化的打擊,而這與是不是曹操英明神武,政權的集權程度更好,…… 等等所謂理由,完全沒關係!三國期間,從董卓到劉表,從馬騰到袁紹,李傕郭汜,張綉呂布公孫瓚陶謙,隨便你挨個數,沒有一個當代 「梟雄」 沒有遇到過帶頭大哥一死,不立刻土崩瓦解的地方軍事割據政權!


即便看似順利接班的孫權,在其父兄孫堅孫策相繼死去的交接過程,也經歷了多次內部強烈的地震,其中,託孤重臣張昭,在孫策的遺囑交代中,是可以廢孫權自立門戶的(以至於沒有什麼記載的託孤之臣周瑜,是不是孫權用來制衡張昭的,也甚是存疑),這與劉備臨死交權給劉禪時,表示諸葛亮可以廢劉禪自立是一個道理,同樣的血淋淋的事實(當然這些史實在演藝里被保留下來,用來證明諸葛忠良等等虛偽的廢話,不提了)。或者可以說,一部三國演義,or 三國志,就是一部比哪個地方軍閥活的更久的故事集啊!

另外,回到本話題,據後漢書等記載,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地盤、人口、兵力、糧草、等等硬實力,還都遠超曹操。各位瘋狂點贊的依據,只不過是春秋筆法的《演藝》用馬後炮 「後果」 偽造的曹操政治集權等等具有嘛嘛嘛優勢的 「前因」。。。。。

這也是本問答最有趣的地方,各位讀歷史的偽事實邏輯粉絲們,偏愛用戲劇化的偽造的小說結論,紙上談兵,來為最後的成功者描畫出英明神武的 「初始必然」!!


哈哈哈哈。所謂歷史,就是竊國者用來誣衊竊鉤者的小說啊。


==========補充==========
《三國志》《吳書》《張昭傳》:「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自己看,知乎還有一個孫策死,周瑜為什麼帶兵奔喪的,我就不多說了。周瑜來幹什麼,呵呵。


淚公有言,

這題下幾個高票回答最多假設一下袁紹不死或晚死,就您淚公能呀,還能假設一個曹操早死。淚公要不您再加把勁,曹操方面高層被疫病一波帶走,袁紹豈不是穩操勝券?

袁紹到底怎麼死的?

《後漢書》有,

自軍敗後發病,七年夏,薨。

《三國志》有,

紹自軍破後,發病歐血,夏五月死。

這個「軍敗」以及「軍破」指的是,

六年夏四月,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

官渡之戰後不久,曹操再次擊潰袁紹主力。

袁紹應該是此時發病的。

可能是受傷,也可能是心疾。

後來呢,

紹歸,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

拖著病軀,重新組織軍隊,平定各地叛亂。

不死才怪呢。

淚公又言,

淚公搞錯了一件基本事實,鄴城完了,所謂的「爭霸」就結束了。

袁譚是降而復叛,

太祖既破冀州,譚又叛。太祖遂引軍攻譚於南皮。

高幹也是降而復叛,

高幹叛,執上黨太守,舉兵守壺口關。


外寬內忌,面善心黑。


當然有可能啊,遇到問題要樂觀點嘛,誰沒經歷過失敗呢,只要人沒死,凡事就都有希望。。。。。。。。。。。。。。。。。。。。。。。。。。。。。。。。。。。。。。。。。。。。。。。。。。。。。。。。。。。。。。。。。。。。。。。。。。。。。。。。。。。。。。。。。。。。。。。。。。。。。。。。。。。。。。。。。
貌似好像被我說中了什麼→_→


推薦閱讀:

如果紹興十一年除夕的岳飛重生到過去,他會怎麼做?
如何以「少年愛上了叫醒他的陽光」開頭,作一首詩。?
學校上課的黑板有彈幕會是什麼樣子?
小鑽風是靠什麼從一眾小妖中脫穎而出被大眾熟知甚至名氣超越了部分boss級妖怪的?
你寫出過哪些「吊炸天」的句子?

TAG:三國 | 腦洞網路用語 | 袁紹 | 官渡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