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國藩會有近代聖人之稱?會有這麼多人推崇他?
先下結論,曾國藩不是聖人,連聖人的邊沾不上。
曾國藩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因為古代有所謂「三不朽」,也就是所謂的「立功立德立言」。站在清政府的立場上看,曾國藩這三點都做到了:首先,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是為立功;其次,曾國藩留給外人一副謙謙君子、注重德行的印象,是為立德;第三,曾國藩承襲了桐城派的文脈——桐城派被視為清代中後期文壇的正宗。換句話說,曾國藩被人稱為聖人的原因是:有功勞、品德好、文章好。
但,這是站在清政府的立場上而言的「聖人」。
對於那些動輒評價書生意氣的人,對不起,我就是書生意氣,我就是眼光狹窄。
我只知道,在戰爭中,99%的情況我可能只是安慶城、吉州城的一介平民。當我的家鄉被太平軍蹂躪的時候,我日思夜想政府軍能早點過來解救我們。然而,我最終還是被政府軍殺死了,我的兄弟拿著他們發的承諾投降不殺的告示去投降,也被殺了。
現在,他們對死去的我說「你看,聖人解救了你們,他多麼偉大啊」。
呵呵。
我對於曾國藩沒有任何敬意。即便錢穆先生所言要對歷史懷有溫情之敬意,陳寅恪先生所說同情之了解,我依然對其沒有任何敬意。
在曾國藩出生之前的1200年,有一位名叫李勣的唐朝名將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年十二三時為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陳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的結尾,一個叫郭靖的傻小子說過這樣的話:「「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
曾國藩家書里頻頻可見這樣的文字:
屠城:
「屠戮凈盡,三省官紳士民同為稱快。」
「九江克複,聞撫州亦已收復,建昌想日內可復,吉賊無路可走,收功當在秋間,雖遲至冬間克複,亦可無礙,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網耳。」
「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既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
「克城以多殺為妥,不可假仁慈而誤大事。」
殺降:
「今日未接弟信,不知劉瑲林一壘究竟如何,其已降之三壘已殺之否?」
「二十九日有三壘出降,全數殺之。」
「初一卯刻,安慶克複,城賊誅戮殆盡,並無一名漏網,差快人意。」
「劫數之大,良可嘆悸,然使堯舜周孔生今之世,亦不能謂此賊不應痛剿。」
中國歷史上殺降的將領並不在少數,比如白起、李廣、薛仁貴、常遇春等等,白李薛三人均自知殺降不詳,最後將自己仕途的失敗歸結於此。常遇春雖未對此表示過後悔,但至少在後人嘴裡,常遇春的暴斃是他殺降的報應。至於干過屠城這種事的,比如曹操等人,除了他們的子孫外,至少在悠悠史書上也不免留下一個殘暴好殺的記載。反觀曾國藩,從頭至尾對於屠城與殺降不存在任何良心上的譴責,這樣的人若為「聖人」,是中國文化的最大恥辱。
當然,有人會為曾國藩開脫,說這是那個時代的歷史局限性,比如「屠戮凈盡,三省官紳士民同為稱快」。既然所有人都認為該殺,那曾國藩殺人也只不過是從眾意而已。然而,一個能打仗的人,無論其品行如何,我們稱之為名將或者悍將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沒有高邁超然的見識、心懷蒼生的仁心,如何能稱為「聖人」?歷史上比曾國藩功績更大的將領多了去了。霍去病封狼居胥,逐匈奴於漠北;郭子儀、李光弼救大唐於危難;岳飛保大宋半壁江山安寧;徐達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些人為何不能被稱為「聖人」?
也有人說,太平軍全都被洗腦了,是不折不扣的邪教組織,所以殺降也是迫不得已。我認為這個辯解是蒼白無力的。理由是以下幾點:
第一,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說的清楚「倘有久陷賊中,自找來歸,殺其頭目,以城來降者,本部堂收之帳下,奏受官爵。倘有被脅經年,髮長數寸,臨陣棄械,徒手歸誠者,一概免死,資遣回藉。」也就是說曾國藩公開承諾過若投降者或殺官、獻城者授予官爵,被脅迫者只要能投降就免死遣送回原籍。這邊說繳槍不殺,那邊大肆殺降,如此言而無信之人可為「聖人」?
第二,從上面可以看出來,曾國藩並非不知道太平軍中有不少人是「被脅」的。如果說那個時代沒有優待俘虜的政策,曾國藩對俘虜一概屠殺,或者曾國藩對投降的但主動加入太平軍的非「被脅」者全部屠殺,也還有情可原。然而,不分青紅皂白,只求全城屠戮,則無論如何不能服眾。
第三,再退一步說,假定整個太平軍里,無論是正式的士兵還是被拉來的民夫,全都被洗腦了,所以即便投降了也該殺。那總還有沒有抵抗力的老弱婦孺吧?「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網耳」,又該怎麼說?
第四,如果因為信了邪教就該全部被殺,那麼按照曾國藩的處理方式,西方各國消滅IS不但應該消滅IS所有的軍隊,還應該把IS佔領區的所有居民都殺掉。如果有一天美俄軍隊真的這麼幹了,我希望這些曾國藩的擁躉們也能給普京和奧巴馬立一個紀念碑。
我的觀點是,即便是承認那個時代有其局限性,十分推崇曾國藩這樣殺伐果決而又飽讀詩書的將領,稱其為聖人是眾望所歸。然而——借用之前一位仁兄回答「白起殺降」的評論來說——殺降、屠城在那個時代固然無可指摘,認為白起是英雄也沒什麼問題,但到現在你還這麼評價,那這中間的兩千多年人類到底進步了什麼?
關於曾國藩的問題,我講一點小小的看法
曾國藩的真實性與大眾性(不知道該用哪個名詞來描述我的意思)
我從小讀過很多人物傳記,基本都是一個套路,那個人總是有很多出彩的地方,要麼可以靈機一動出奇制勝,要麼可以胸有成竹穩操勝券,總感覺主角有一種人定勝天,天神下凡的感覺,唯獨對曾國藩,沒有這樣的感覺。
因為歷史上,曾國藩跟我們每一個人都太像了,你能看到他有很多弱點,也知道他做事不是一帆風順的。
曾國藩科舉考試前,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立下宏大志願說,我要做第一等人物,跟我要考第一有一樣的即視感,而且他也好好學習了,在家一年沒出門,但最後呢殿試結束,三等第四十二名,進不了翰林院,一般天才要麼就發奮圖強明年再考第一,要麼回家路上寫個詩流傳千古,但曾國藩呢,留在京城,託人找關係進入翰林院,這簡直跟我們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想的一模一樣啊,根本沒有超級英雄的即視感。。
曾進了翰林院之後,又開始裝逼了,寫了一堆話來告誡自己,我每天要檢查自己啊,三省吾身啊,每天批評自己有什麼壞想法啊,特別是有一段,「午初,人慾橫熾,不復能制,真禽獸也。」說自己大中午睡起來想女人了,各種受不了,讀到這裡瞬間讓我覺得太親切了,我也經常午休起來勃起難受,看來君子都差不多,哈哈,曾天天記錄自己的壞想法,說要改正,結果一年過去了,該什麼樣還是什麼樣,整天罵自己功利心太重,後來竟然看開了,覺得人嘛,就是要追求功利,簡直是自我開脫的好把戲,剛讀到這裡,我已經開始愛上這個小夥子了。
最後又想到一個故事,曾當時在祁門的時候,那地方就是個釜底之地,只要被人圍攻,連救援都沒法救,曾不知道怎麼想的,非要駐兵在那裡,後來,太平軍突然把周圍都攻克了,只要來祁門,那曾必死無疑,那段時間把曾嚇得,天天吃不下飯,各種吐,快把膽汁都吐出來了,而且甚至把遺書都寫好了,我當時覺得這曾哪有一點大將風度的樣子,後來想想,如果真正自己在那種情況,可能還不如曾做得好。
就是因為這樣一個平易近人,和我們這些草根一樣有各種惰性,害怕等負面情緒存在的人,憑藉之宏志,將才,用人,尚志,誠實,勇毅,嚴明,公正,仁愛,勤勞等信念,不斷地說服自己,不斷的改變自己,不斷的強化自己,慢慢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為人哲學,奠定了一代宗師的風采,我覺得對於曾國藩的評價,應該是讓每一個人相信,我們都是弱者,我們都很平凡,我們也沒有太多奇遇,但你可以選擇改變自己,一點一點慢慢來題目的言辭有著一股子戾氣,大多基於脫開歷史現實來做的,個人是不喜歡這種做法的,在解答你問題之前,我要放張圖
圖中李鴻章的那句話說的很對,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一句話道盡晚清四臣的所有抉擇,這裡的晚清四臣,其中之一,便是曾國藩。
題目中都是理由,也都不是。 @信古齋 的話已經切中了要害
評判歷史人物不要跳出歷史背景站在你的角度來評。上帝視角看所有人都是有缺陷,有局限性的。
曾國藩是什麼人?他是清庭重臣,也是理學大家,不是穿越者。忠於清庭,剿滅流寇是他的責任,他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得非常出色,而且無論在政治,軍事,文學和人格修養上都達到了當時極高的水準。而且他並不像當時朝野普遍那樣盲目排外,積極興辦洋務,也算是比較有前瞻性吧。
要知道這只是個1811年出生,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科舉進仕的傳統文人。難道指望他去推翻滿清,建立民主國家,領導中國崛起不成?
我就不過多的贅述。
我們離曾國藩還太近,而離得太近反而會看不清,但是,相信這句「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因為,這個叫做「歷史局限性。」
安利一個答案:
什麼是歷史的局限性 ? - Adolf 的回答
聖人與否,和殺不殺人,殺多少人都沒關係,君不聞仲尼誅少正卯乎?
曰曾文正為「聖人」,表的是他存亡續絕的決心和意志,當然,這目標沒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換言之是對其用華夏文明最後一絲活力來延續道統的努力的肯定。
成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不過是滌生公生涯當中的一個部分而已,而且是不那麼出彩的部分。拋去階級鬥爭這些話不談,技術上看,湘軍的大戰略毫無疑問地正確,但具體戰役戰術層面的確瑕疵太多,屠城什麼的都是等而下之的手段。
我觀滌公一生,更值得為人推崇的是在封建農業帝國組織力渙散的晚期,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建軍模式——以秀才為組織骨幹、以鄉族為聯繫紐帶、以禮義為思想核心的湘軍,同時把傳統地主士大夫精英的修身模式用通俗的材料和過硬的實戰成績傳承了下來。這二者互為表裡,實際意義是在帝國崩潰的前夜,留下了人才培養的「種子梯隊」,我早先的某個回答詳細講過湘軍組織對中國近代化的意義。
以橫渠四句而論,曾國藩勉強做到了「為天地立心」和「為往聖繼絕學」,「為生民立命」則做到一半(把另一半殺了。。。),「為萬世開太平」則不是他那個歷史階段能完成的任務——甚至都不是我們現在能完成的。
如此來看,曾文正的歷史地位在文明長河中肯定不會太高,但以晚清至民國那一段壓抑而灰暗的歷史為參考,一句聖人不為過。對於以上拿歷史局限性說事的各位,就說一點:
自古有言道殺降不祥,秦將白起自殺前說我盡坑趙卒罪固當死,連大草原上來的忽必烈都知道曹彬不殺一人得江南,曾國藩卻囑咐弟弟要「克城以多殺為妥」,要「全城屠戮」。而且殺還不是好殺,要「剜目凌遲」,邊割邊撒鹽。
我不要求剃頭公有建立共產主義的覺悟,但是這貨的覺悟連幾千年前的武安君白起和漢字不識幾個的忽必烈大汗都不如,就完全說不過去了好嗎?曾國藩運氣最好是死的夠早,他要多活三十年,李鴻章遇到的事他一件也跑不了。甚至他能做到的還不如李鴻章(參考「天津教案」)。到時候再把他包裝成聖人就難上加難了。
說到底他所維護的舊體制舊秩序根本不值得維護,他給滿清續了命,卻把中國的命運拉入了谷底。
二十歲左右的時候我也曾經崇拜過曾國藩,曾國藩家書、語錄、傳記等買了一堆。現在回頭看看,曾是成功學意義上的聖人,社會上的曾國藩熱和成功學熱是一回事。同時曾是維護舊體制、舊秩序的功臣,因為維護體制而達到了體制內的頂峰。對和諧天朝來說簡直灌給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最好的心靈雞湯沒有之一。
至於說曾國藩生活作風嚴謹,能堅持寫日記自我批評,自律嚴格,生活節制、清教徒典範什麼的……校長、希特勒、墨索里尼等表示不服。
===========================原答案==================================
因為曾國藩這樣的「聖人」是統治階級最愛樹立的社會榜樣。
====================================================================補充:
關於滿清和太平天國那個更好或者更爛這個問題,跟曾國藩是不是聖人之間的關係說大也不大。但還是想多說一句:對外屢敗屢戰、又屢戰屢敗的「我大清」,最後憑藉著義和拳大師兄們的刀槍不入,干出了向所有列強宣戰的豐功偉業。我實在是想不出太平天國得干出多爛的事才能趕超「我大清」!
原因就是「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毛澤東
因為有一代領袖毛澤東的推薦,加之當代社會崇拜權謀,所以很多人(尤其是當代人)會推崇他;一言以蔽之:名人推薦效應
但是人家毛主席後來就出坑了
曾國藩固然厲害,但是同時代比他實際水平高很多的人大有人在,比如胡林翼,左宗棠,趙烈文,我甚至認為彭玉麟也比他強
如果不同時代的呢?那就如天上的繁星,數也數不過來
崇拜曾國藩的年輕人都是有志向的人
對其出坑才是進階的標誌
剃頭就是奴才的終極形態。
甚至連古代重臣功高蓋主、反遭猜忌、權勢盡失or不得善終的標準流程都用不著走。
中國歷史上牛逼人物多了去了,犯不著找個nb的奴才來崇拜吧?
想要聖人?除去朱熹,剩下的孔子孟子王守仁哪個不比他強?
想要文正?司馬光范仲淹耶律楚材孫承宗劉統勛哪個不比他強?
別扯什麼歷史的局限性,1949年剛見過那會兒,毛澤東面對的爛攤子肯定比他曾國藩差得多,怎麼毛澤東就能另起爐灶、掃乾淨屋子再迎客,曾國藩卻開滿清賣國外交之先河?朱元璋在淮南要飯的時候處境比曾國藩不知道差到哪去了,怎麼朱元璋就能開大明270餘年國運,曾國藩卻沒弄出了道光盛世、同治盛世來?
曾剃頭也就是個70分的水平,不及格的學渣把他當榜樣沒什麼,可明明有很多90+的學霸擺在前面你還非要說他是年級第一,那未免太說不過去了吧?
建功立業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天資特別高,一種是天資相對不高。
天資特別高的成功者,可以崇拜,但是這種人帶給普通人的學習價值不高。天資相對不高的成功者,可以讓我們嘗試著去學習其做人做事之道。正如高考一樣,天資一般的考生最好不要去問智商頂級的人是如何考高分的,沒有意義。
歷史上道德、才幹均超過曾國藩的人是存在的,但是那些人天資往往超過曾國藩一大截而且留下的資料(如書信、日記)不夠多,實在是不方便我們這些平庸之輩學習。曾國藩天資相對不高而且留下的資料(如書信、日記)比較多,這是他被推崇並學習的原因之一。
打個比方就是,曾國藩就是一個並非絕頂聰明但是依靠後天紮實苦修考了高分的人,他留下了一些如何搞學習如何考高分的攻略,這些攻略對廣大平庸的人有用(至少可以提一點分)。於是乎,我們這些平庸的人推崇他。
————————————————————————
我認為曾國藩的道德是有嚴重短板的,在某些單項上還不如我們周圍的朋友高,從來不覺得他是什麼聖人,而且其才華也是有嚴重短板的。但是此人確實又很適合我們這些庸人去學習。曾國藩不光有大功於滿清,也有大功與中華。
大功主要在:1維護統一,2推動洋務。
1.維護統一
有人認為曾國藩為滿清續命是罪。事實上滿清黑點雖多,但在曾國藩那個時代,維持滿清的統治卻是最佳之選。
太平天國邪教政權,比清政府的更黑暗腐朽落後,根本不可能把中國領向現代化。
當時如果太平天國和滿清長期南北對峙,清廷很可能繼續分裂,滿藏疆蒙都保不住。即使後期中國能走向現代化,也未必有機會拿回失去的領土了。看看奧斯曼帝國分裂後的下場吧。
而且沒有統一的清政府,中國只會陷入軍閥混戰,救亡圖存的辛亥革命也許會來得更晚。因為軍閥不可能像清廷那樣強有力的去推洋務運動、預備立憲、北洋新軍這些新玩意,而沒有這些運動的啟蒙,後來的同盟會、常凱申、紅太陽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誕生就難說了。
所以,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維護了滿清的統一,讓滿清能撐到辛亥革命,這個功業在整個中國歷史的名臣中也排得上前幾。
2.洋務運動
曾國藩是個真正做到睜眼看世界的人,他清楚只有學習西方才能救中國。
江南製造局就是曾國藩推動設立的。
而他在死前一個月,還在牽頭上書,推動清廷儘快落實派出留學生。
曾國藩從小學孔孟之道,通過科舉取仕做到位極人臣,思想卻極為開明,願意大力推動洋務運動,實為不易。
當時普通百姓對西學有很強的排斥情緒,甚至很多士大夫對中華文化依然極為自大,認為西學只不過「奇技淫巧」。曾國藩比他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比如他支持兩個兒子學西學,而沒有讓他們學八股考科舉走仕途。後來曾紀澤成為外交家,曾紀鴻成為數學家。
想想現在愚民們「轉基因領導怎麼不吃」的聲音,曾國藩搞洋務搞到這個程度,光是示範效應就不得了。
我們都該慶幸當時手握實權的是曾國藩等洋務派,而不是思維僵化的程朱理學清流大臣,否則洋務運動能否順利啟動就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了。
講到這裡,不得不讚歎一下曾國藩的私德。
看看曾國藩的兒子,一沒做大官撈權,二沒經商撈錢。
再看看現在的官二代們,不言自明。
記得上中學時候,歷史課本上曾國藩本無「近代聖人」評價,只有「曾剃頭」的外號及打敗仗要跳河的插畫。
後來讀的書越多,就越佩服曾國藩。雖然曾文正公殺人太多,但他本不是殘暴之人。就憑他的功業,也當得起「聖人」二字。
--------------------------------------------------------------------------------------------------------------------------
多說幾句:
很多人詬病曾國藩坐擁東南半壁,而沒有起兵反清。
不妨架空歷史,腦洞大開,假設他起兵反清,湘軍北伐,擊敗清軍,攻入北京。這是最順利的結果,之後局面如下:
1.左宗棠軍和各地團練臣服。曾國藩形式上統一了華北和江南,實際上卻是軍閥割據(凱申公和各大軍閥的故事提前上演)。
2清廷退入滿洲,為抵禦南方漢人,投靠沙俄或日本(偽滿洲國的故事提前上演)。
3蒙、藏、疆是臣服於大清皇帝的,大清皇帝被趕走了,蒙、藏、疆在帝國主義的挑唆下獨立(參見奧斯曼帝國),而漢人難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把這些地方收回來。
4華北再遭戰亂,民不聊生,捻軍勢力越來越大。非嫡系軍閥繳捻不力,嫡系湘軍軍費高啟,曾國藩只好變本加厲盤剝百姓,並且更加依賴於關稅收入。
5盤剝越厲害,社會矛盾越多,捻軍越剿不完。進口關稅越多,民族產業越沒有發展空間,堵死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經濟基礎。
哎,接下來的故事沒法講了……也許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不如印度。
總之,當時的社會已經病入膏肓,曾國藩反清,就算成功了也不會推動社會發展,只會造成中國分裂,阻礙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幸好曾國藩選擇了維持了國家統一,推洋務運動,讓清廷平穩撐到辛亥革命,沒有提前陷入軍閥混戰。這就是國運啊!
謝邀
孔孟在前,程朱在後,陽明又是大明一哥。
大清怎麼能沒有聖人呢?
找呀找呀找聖人,找到一個大聖人,有軍功呀有家書,你就是個大聖人。
曾國藩就這樣成為了聖人吧?
曾國藩什麼時候封聖的?哪個人最先把他叫做聖人的?哪個人把「曾國藩是聖人」這個判斷傳輸給大眾的?什麼時機什麼社會情境下大眾開始熱捧曾國藩的?
可以寫一本書《曾國藩的成聖之路》,或者借用辛德勇先生《製造漢武帝》的名字,寫一本《製造曾國藩》,說不定能大賣~
可能已經有這樣的書,是我孤陋寡聞沒聽過?
最後一句:曾國藩成為聖人,根本原因是因為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國人的精神王國里還是需要聖人、相信聖人、期待聖人(出而天下治)。
何其壯哉的民族啊!聖人個屁?
彼時世界巨變,是解放了思想,還是有功於民族?
孺家的聖人的標準是,中國自古就有修身立德、治世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說,這是讀書人的終級目標,歷史上真正能夠做到這三點的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
其它的都不行,像朱子二程,在孺學上泰斗級的人物,讀書做學問是厲害,但他們沒有治世立功過。同時代的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治世之能臣,但沒留下什麼立言之說。
就連孔子,說達到「三不朽」,也是勉為其難,他雖然短時期做過魯國宰相,一輩子卻是顛沛流離煌煌如喪家之犬的教書先生。
至於曾國藩有沒有達到這「三不朽」的標準,樓上有大部分材料,我時間有限,就不展開了。結論就是:是!
某高票答案實在讓人不吐不快。
曾國藩是否封聖,這其實是按照儒家立言立功立德這個標準來說的,而不是按照殺沒殺人,或者有沒有濫殺來說的。
至於為什麼儒家倡導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我們來說說曾國藩與聖人之間的關係。
毫無疑問的是,曾國藩是想成為聖人的,他給自己改字為滌生是一個志向的表明,此外,他也曾寫下過:不為聖人,變為禽獸。
之所以有這樣的志向,不得不說是因為曾國藩深受理學熏陶,他年輕時在北京當官,身邊交的朋友很多人都信奉理學,並且嚴格按照理學標準檢討自己,修鍊自己。這在曾國藩早年日記中屢見不鮮。
存天理,滅人慾,理學的很多主張本來也絕非絕對真理,但是曾國藩對它的信奉,完全出自於一種發自內心的意志——他不甘沉淪。
當我們都成年之後,我們就會發現,能夠做到堅定的檢討和督促自己的人,可謂鳳毛麟角。這種自省的精神,形成習慣後,會給這個人本身帶來與眾不同的區別,這個區別在哪裡,我認為是在意志力上。
也就是說,曾國藩雖然青年立志成為聖人,但是任何腦袋正常的人,都不會認為他那種做法就會成為聖人了,先不說私慾這東西能不能滅掉,就算滅掉了就能成為聖人?然而,這是理學本身的問題,那個年代,雖然民不聊生,社會已經走向深淵不可自拔,但仍然有很多讀書人奉行理學修養自身,這種努力是值得讚賞的。
曾國藩除了每天寫日記自我批評,他還做到了一點:很關心社會民生,關注現實問題。他青年時期上過幾個非常有力量的奏摺,這樣的奏摺,沒有一定的見解認識,沒有積極入世的精神,萬萬做不到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在評價曾國藩年輕時候事迹的時候,常常忘了在他那個社會地位(貌似從二品?)其他人,以及大部分官僚和讀書人都在做什麼,那些人毫不自我批評,能貪就貪,能混就混,附庸風雅,對整個社會,整個社會底層人民,他們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以及冷漠的態度,只不過這些人無法超越時代,被時代洪流席捲一空,所以我們常常低估了那時候曾國藩的非凡之處。
**************************************
太平天國興起之時,曾國藩就一直憂心忡忡的關注著,他之前的奏摺里已經表達出對世事動蕩和天下大亂的預見性和擔憂。
他練湘軍,完全是各種機緣巧合,他正好在家丁憂,奉旨辦團練,歷經多少辛苦就不多說了,關鍵是曾國藩是書生,哪打過仗啊,他就拿來戚繼光的兵法作為依照,很多辛苦不提,但是需要提及的一點就是,曾國藩在建立湘軍過程中,表現出了非凡的現實適應能力,以及學習能力。
他設立辦案局,濫捕濫殺,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必須行法家之峻法重典,不然不足以鎮住局面。他這種判斷的背後,正是對現實的清晰觀察。
太平軍當時還沒有進入湖南,但是聲勢浩大,也派出了很多人做宣傳,號召普通老百姓起來反抗滿狗,但是這種冒著殺頭之禍的事情,一般人其實不願意干,為什麼?假如你家裡溫飽,你會去造反打仗?這種時候,跳出來帶頭的人,其實也不是那種餓的活不下去的,而是村裡的流氓地痞,他們最喜歡社會動蕩,好撈油水啊,越亂越好,正常社會裡他們永遠沒法當官,現在機遇來了,有搏一把的機會了。
辦案局殺的,主要就是這樣的人。曾國藩殺這樣的人,目的就是兩個,一是肉體消滅不穩定分子,二是殺一儆百,把普通老百姓徹底嚇住,讓他們斷絕造反有前途的念想。
這個辦案局,為他贏得了曾剃頭的稱號,而且曾國藩因為這個辦案局把湖南上下官僚系統幾乎都得罪遍了。為什麼?因為案子就是人情,案子就是利益。你曾國藩是在打破很多官僚的飯碗,他們能樂意嗎?
但曾國藩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原因有兩個:他當時處理世事人情手段還不圓滑,仍帶著理學中的那份頑固和剛正,而且他這樣做,皇帝大人是喜歡的,也就是說他得罪了地方官僚但獲得了皇帝的歡心,這是利益;另一方面,曾國藩有一種天下為己任的責任心,他的傳統教育以及理學修養,讓他對太平天國強烈反感不滿,這從兩件事可以證明——一是他在湘軍中做了一件事情,思想政治宣傳,每天練兵之餘,曾國藩都會侃侃而談對所有官兵講述各種大道理,他為了讓軍隊里那些粗人能夠淺顯易懂的理解他宣揚的東西,專門寫了《愛民歌》給官兵灌輸,他這個舉動,日後被黃埔軍校的蔣校長學去了,也被井岡山上的朱毛學去了,他的觀念至今都仍然正確:軍隊需要不斷的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件事,就是他寫的《討粵匪檄》了,現實作用是爭取天底下讀書人對湘軍和清朝的支持,他的觀點很巧妙,但也確實是他的心裡話:他看不慣太平天國的教義,認為那是對傳統文化的嚴重毀滅,為了保衛傳統文化,也要和粵匪幹到底。固然,他巧妙了繞過了號召老百姓支持清朝這個可能並不有利的焦點(那時候清朝統治已經不得人心了),但沒有足夠的文化底蘊支撐,這種文章萬萬寫不出來的。
********************************
那位高票答主引用了曾國藩很多日記內容,力圖證明曾國藩支持甚至喜歡屠城。但他想過沒有,難道曾國藩寫《愛民歌》是故作姿態,博得虛名?
絕非如此。
文人的筆和口太厲害了啊,所以在中國做事太難,做好事也會被人各種罵,比如最近大衣哥朱之文又被網友罵了。
曾國藩為何背棄了他建立湘軍初期寫下的《愛民歌》,他絕非嗜殺成性(遠不是張獻忠之流),而是很多時候不得不屈從現實。
湘軍最大的現實是什麼——沒錢,沒有期權獎勵。
曾國藩很早就悟到一個道理:君子也需喻於利。再是君子,你也得滿足人家的利益啊。
利益,無非就是名和利。
因為曾國藩得罪了湖南官僚系統的大大小小官員,所以他建立湘軍前期中期處境一直非常艱難,艱難到什麼程度呢,估計換成那位高票答主,遇到這種困難的一半,就甩手撂挑子了,畢竟,動動嘴誰都會啊,吃飽喝足,就隨意指指點點侃侃而談唄。
曾國藩幾度堅持不下去了,尤其是王鑫被駱秉章刻意拉攏,幾乎要代替曾國藩的位置了,這時候曾國藩敏銳的抓到了一個千載機遇:籌划水軍。
當時太平天國的水軍已經有一定勢力了,而清朝的水軍破落不堪,曾國藩抓到這個機遇,向咸豐皇帝提出這個建議,咸豐正頭疼這個事情,看到曾國藩的建議大喜,立刻讓曾國藩籌建湘軍水師,並且給予財力支持。
當然,湖南官僚系統還可以陽奉陽違,不屌咸豐的批折,可是來自廣東等省的糧餉,竟然也被允許讓曾國藩截留,一下子,曾國藩打了翻身仗,有錢有名(師出有名),當然他之後對付王鑫的手段,顯得太小心眼了些,沒辦法啊,私慾這東西怎麼可能去除得了。
*********************************************
曾國藩這人,入世之心非常強烈。他的才能其實只能算中等,但是意志力堪稱鳳毛麟角的人物。
湘軍開始和太平天國打仗之後,曾國藩最痛苦的事情,除了打了幾次大敗仗,就是籌備糧餉了。
有人說曾國藩丁憂返家期間,因為被咸豐刻意冷落,眼看勝利果實就要被別人拿走,他心急火燎,兩年期間不斷對家人發火,暴躁,毫無聖人的姿態。
這種理由說出來,也真是呵呵了。曾國藩重新被啟用,固然與形勢變化有關(江南江北大營被李秀成等人徹底攻破),還與一個原因密不可分,那就是曾國藩才能調度的了湘軍各派。
湘軍的體制,其實有很大的自由性,各營的統管由曾國藩任命,只聽曾國藩的任用,咸豐皇帝下旨調動鮑超霆字營的時候,還是直接發旨給曾國藩,讓他調派霆字營去四川(曾國藩用拖字訣拖過去了)。
各營的官兵,則是由統領選拔徵用,聽統領調用。這就導致曾國藩其實對底層官兵約束力並不是那麼強。
湘軍最大的問題,其實一直就存在:那就是糧餉。
偏偏湘軍規定的薪酬定製很高,幾乎是綠營兵的三倍?很多時候無法滿足,作為各營的統領,他們在很多時候就是通過打仗過程中以及打贏仗之後的劫掠來滿足士兵的利益需求。
應該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好事,而且給未來軍閥力量樹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但,這件事能讓曾國藩背鍋嗎?
假如他一直努力貫徹《愛民歌》,那會意味著什麼?湘軍不用和太平軍打,就會樹倒猢猻散了。
曾國藩不傻,起碼絕對不迂腐,他很懂得要讓下面官兵賣力,物質利益絕對不能少,幾乎每次勝仗之後,他都會寫奏摺保舉有功者,給他們求功名,最多的時候一次保舉上百人。
但是哪有那麼多空缺啊?曾國藩難道傻傻的拿著這些表面文章給士兵們看,畫餅充饑?
換成這個問題下面任何一個答主,有誰做的和曾國藩不一樣的?請說來聽聽,讓大家評評現實不現實。
正是出於現實客觀因素,所以最終攻進天京之後,曾國藩以及曾國荃完全放縱了士兵的搶掠。
但有這樣的黑點,為什麼還會讓大家覺得曾國藩是聖人。
我還是那句話:沒有對比,就沒有聖人。
曾國荃放縱士兵燒殺搶掠之餘,還幹什麼了?他甩開膀子,自己也去搶,金銀財寶整船整船的往家裡拉。曾國藩這樣做過嗎?沒有,他有能力這樣做嗎?當然,他可是湘軍的統帥,曾國荃的哥哥。
實際上,這正是曾國藩能夠成為「聖人」的一個重要原因:私德無愧。
那個時代,貪腐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曾國藩並沒有;混日子也是讀書人和官僚的處事原則,曾國藩也勇於擔當。更重要的是,曾國藩除了極強的入世成名之心以外,他還真正尊重並服從那時候的傳統文化,和太平軍的鬥爭,在他的思想中是你死我亡的事情。
所謂立言立功立德。立德二字,正是對於曾國藩的私德而言。
如果把所有濫殺屠城的鍋都給曾國藩背,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懶惰的思維方式。看幾篇曾國藩日記,卻不能從那時候的大局考慮,這樣的指責,很簡單,但其實卻都是廢話了。
曾國藩如果菩薩心腸,老好人,不做曾剃頭,那湘軍他就駕馭不了了,給王鑫和駱秉章等人去干吧,他老老實實去朝廷里混日子得了,那麼極有可能太平軍就會橫掃江南,天下二分。
而太平軍的領袖都是什麼貨色?洪秀全那可是幾百上千的妃子啊,皇宮就是娘子軍在守衛。楊秀清韋昌輝等等,更別提後期亂封的那幾百個王,除了極少數人,其他都是人渣中的人渣。
沒有對比,顯不出曾國藩的了不起,如果曾國藩對手是李世民,南霽雲,韓信,或者說是左宗棠李鴻章這樣的人物,那麼對曾國藩的評價估計不會這麼高。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用簡單的概念來形容事物,由此很容易造成誤解和撕逼。
我對曾國藩的喜愛和景仰,從來不是因為他是什麼聖人,他是不是聖人,都不影響我對他的評價,然而我接受不了某些答主,他們抱著菩薩心腸,佔據不殺人這樣的道德制高點,對曾國藩嘲笑諷刺謾罵。這其實不是新鮮事,畢竟曾國藩那個時代,看不慣他的人就多了去了,你們算老幾?(宋小寶語氣……)
再過一百年,還是會有這樣的論調,諷刺嘲笑甚至怒罵曾國藩,有人說好,肯定也有人說壞。
然而,我不願意他們的論調太強大,以至於掩蓋住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的真正光輝。
我崇敬他的原因,很簡單,所以也很強大,強大到永恆:
1、曾國藩一生堅持寫日記,並且永遠保持極強的自律精神,他的名利地位完全可以讓他放縱於慾望的滿足,然而他並沒有這樣做。如今每次看到某某貪官貪污了很多錢(並且沒幹什麼利民利國的事情),我都會想起曾國藩,我問自己,如果我是兩江總督,湘軍統領,在那個貪污公開化的時代,我能把持住嗎?答案是把持不住,真的把持不住。
2、曾國藩天資一般,卻在命運和自身努力的情況下實現了人生的大圓滿,這點正是他經常被當作雞湯素材,鼓舞屌絲們不斷奮鬥的原因。曾國藩的資質其實真的很一般,他在剿滅太平軍的過程中,戰略雖有高遠之處,但是過於保守,打呆仗,不靈活。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左宗棠軍事天賦遠在他之上,胡林翼與人打交道的本領領先曾國藩幾十年,李鴻章結合了左宗棠和胡林翼的優點,天賦也超過了他的老師。更別提和其他歷史上有名的將領統帥作對比了。
人們往往喜愛那些天賦和我們類同的人的故事,所以每個人都喜歡屌絲逆襲啊。
3、曾國藩學習能力極強。他從理學,轉到法家,最後信仰了老子道家,整個過程其實就是他不斷從失敗吸取教訓的歷史,這一點,真的很讓人欽佩,試想一下,到了而立之年的我們,何曾還會勇於學習,精於自勵自強。這方面,曾國藩永遠都可以成為偶像。
立功,消滅太平軍。
立言,留下寶貴家書,樹立家訓,讓曾家後代都能有某種精神傳遞,而且他的事迹本身就被傳頌不朽。
立德,私德無愧於心,也無愧於人,多和他同時代人對比一下,也請答主們設身處地,看看自己坐到他那個位置會怎麼做,就知道他有沒有私德有虧了。
他要是不遇上太平軍的戰事,他這輩子也是能夠做到立德的,立言或許只在家訓範圍內了,立功肯定做不到,估計除了上幾篇振聾發聵然並無卵用的奏摺,估計也沒啥施展空間了。
各位都從修身,立德,立言,立功等方面講,那我就從其他角度切入一下,僅供參考,不喜輕噴。
首先第一點,曾國藩並不是一個完整的聖人,因為在近代中,曾國藩被推崇為半個聖人,這個觀點各方基本認同。
第二點,在中國我們是有兩個半聖人,其中前兩者是孔夫子和王陽明。與之相對的曾國藩算做半個,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一點都沒有虧待他!
至於這個說法是誰提出的,至今也無法確證。我記得我第一次聽還是在百家講壇。後期查源頭時眾說紛雲,一說是源自日本,一說源自中國某歷史老師總結。但自從這個說法火起來後,王陽明和曾國藩就跟著火起來了。
第三點,曾國藩的發家具有傳奇性,很像「槍杆子里出政權」這套邏輯。而後曾文正公憑藉自己一人之力強行扭轉了晚清的政治格局。另外曾文正公的治家理念非常符合中國世家大族的風格。
怎麼樣,看到現在是不是覺得和趙家人很像?
沒錯,這才是深層次的原因。
汾酒為什麼能超越西鳳,杜康,竹葉青,等名酒成為國宴酒?因為我們的偉人喜歡啊。所以他是國宴酒啊
那為什麼曾國藩會突然火,他離我們不過100多年而已?
那是因為青年時期毛Ze東曾是曾國藩的「粉絲」。他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後還向大家推薦其傳記,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而且當年蔣同學對其也是推崇至極。
真是英雄惜英雄。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章節取自《墨子》,這是古代。
現代社會,一個包子被偉人吃了一下,然後這個包子店就可以一躍成為全國連鎖店。
這些偉人,是當代社會的標杆,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的影響著這個社會的運轉。而他們所喜愛的必然是這個社會所崇拜的。
在古代,聖人這個詞是接近於神的,中華文明上下五年前才有兩個半。所以它的評選標準是很好的,必須是德高望重、有大智、且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而這種人必須在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有所建樹,功績近乎完美才可以。
曾國藩雖然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還不錯,但是跟古代的聖人相比較,還是有一定差距,所以給予他半個聖人的稱呼是合情合理的。但即便這樣,他也比同年代的其他人物高出了幾個檔次。
因為功利思想。因為成功學啊國學啊在中國的流行,什麼卡耐基啊,什麼曾國藩家書啊都是此類的。曾國藩屬於清末大儒,學術強,會做官,會教育,門生很多很有名。而且鎮壓了太平天國這個現在看起來是邪教的組織,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讀書人的華夏文明,在士子鄉紳中名聲很好。但是!他領導的湘軍屠過好幾次城!!屠城可不是小錯誤啊。十九世紀也不是遠古中古時期。近代以來敢於屠城的屈指可數。一個敢於屠城的人能被稱為聖人真是我們的悲哀。這也提醒了後來者:不管你當時做了多惡劣的事,一定要記得多寫家書,多立言。因為你的惡劣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慢慢淡化,但你立的言會延續千秋萬代。當然,如果不能立言,自己寫寫日記也有一定作用。哈哈
曾文正公者,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即倒!
一介書生,執掌十萬湘軍。
戎馬倥傯,家書有千封。
八股文人,洋務有先功。
破天京,滅長矛,封王被坑,隱忍不聲。
東南半壁無主,竟能不舉大義。
屠城從古自今都要被批的,歷史局尼媽的限。有些人良心真是被狗吃了。聖人不教化民眾,反要屠殺?當尼瑪的聖人
就是我這個堅決的反綠分子,對綠綠也是講精神消滅,不講肉體消滅。
昨晚剛在邏輯思維里聽到的:曾國藩行善只行自己目力所及之善,就是自己看見哪個人吃不上飯或者看不起病了,就去資助。至於他自己沒看到的窮病困苦之人,他是不會自己主動搜尋並做慈善的。不像標哥那樣,標哥那種慈善行為,雖然也很高尚(至少人家真金白銀拿錢給需要的人了),但實則破壞了社會財富分布規律,於整體社會經濟和財富分配無益反而有一些危害。
在補充一個,應該不少人都看過《讀者》里有一期講曾國藩的家書吧?我來引用一段百度文庫里的一篇評價:
《曾國藩家書》內容廣博,既有治軍為政之道,又有人生處世之談,自1879年初刊以來,廣為流傳,是研究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曾國藩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的家書,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他一生強調立志,常說: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他為自己寫下座右銘道: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穫,但問耕耘。」在其家書家教中,立志之論甚多。立志之後,據此求過,自律自勉。他說:「余身旁須有一胸襟恬淡者,時時伺吾之短,以相箴規,庶不使?矜心?生於不自覺。」曾國藩原先嗜好吸水煙,後來他要戒絕,但也不太容易,他對其弟說:「自戒潮煙以來,心神彷徨幾若無主。遏欲之難,類如此矣!不挾破釜沉舟之勢,詎有濟哉?」曾國藩硬是憑律己的毅力將煙戒絕。 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說:「吾自信亦篤實人,只為閱歷世途,飽更事變,略參些機權作用,便把自家學壞了!……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將篤實復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至於堅忍功夫,曾國藩可算修鍊到了極點。他說:「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岳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國藩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國荃連吃兩次敗仗的信中說:「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鍊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云:?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費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在家書中寫道:「余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弟最易流於驕,流於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他希望後代兢兢業業,努力治學。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
在治軍用人方面,曾國藩更是有其獨到之處。對於武器和人的關係,他認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殺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軍隊治理上主張以禮治軍:「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我輩帶兵勇,如父兄帶子弟一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擾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煙而壞身體,個個學好,人人成材」。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曾國藩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因而石達開說「曾國藩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華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關於曾國藩的與弟書,劉伯承對薄一波說過:「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廢言。他的家書,也並非都是腐儒之見,其中有些見解,我看
1/4
還是可以借鑒的。比如說,他給他的弟弟曾國荃寫過不少的信,其時曾國荃鎮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將。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薄一波也補充道:「曾國藩講的這兩條,作為治軍為政之道,不無道理。」
曾國藩的教子書談的多是讀書做文之法,與弟書談的多是治軍為政之道。曾國藩、曾國荃的治軍為政,與劉伯承、薄一波的治軍為政,當然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如「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這類方式方法也就是戰略策略,則古今前後盡可相通。故劉伯承覺得可以借鑒,薄一波認為不無道理。
人格修鍊
人格修鍊對他事業有幫助。 曾國藩為官處世
首先是誠,為人表裡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
第二個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
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
第四個字是謹,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鍊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縹渺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忿,三曰節慾,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日課十三條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 曾國藩書法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片刻,來複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 。)
五、讀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慾、節勞、節飲食。)
九、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身過、心過、口過,皆一一記出,終身不間斷。))
十、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2/4
十一、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
十三、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國藩與《冰鑒》
《冰鑒》一部縱橫中外的人才學教科書,一部關於識人、相人的經典文獻,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
《冰鑒》
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它因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鑒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冰鑒》為讀者打造一條走近曾國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獨到的識人、用人策略。一部真正的智慧經典,不僅可以跨越她所屬的領域,而且可以跨越時空!
⒈冰鑒是晚清中興之臣曾國藩著述的一部關於相人識人的作品。分7章。 ⒉古代盛冰之器。《周禮·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鑒。」
⒊鑒,鏡子。言鏡潔如冰,比喻明察。江淹《謝開府辟召表》:「臣謬讚國機,職宜冰鑒。」
1. 《清史稿·曾國藩傳》: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終身不厭,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師。其論學兼綜漢、宋,以謂先王治世之道,經緯萬端,一貫之以禮。惜秦蕙田五禮通考闕食貨,乃輯補鹽課、海運、錢法、河堤為六卷;又慨古禮殘闕無軍禮,軍禮要自有專篇,如戚敬元所紀者。論者謂國藩所訂營制、營規,其於軍禮庶幾近之。晚年頗以清靜化民,俸入悉以養士。老儒宿學,群歸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薦拔者,不可勝數。一見輒品目其材,悉當。時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家。遇將卒僚吏若子弟然,故雖嚴憚之,而樂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蹈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藩又嘗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志學大端,具見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舉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
2. 左宗棠: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3. 李鴻章: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4.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鑒,所識拔多賢將。
5. 石達開: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3/4
6. 薛福成:曾國藩識人之鑒越軼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行跡之表,確然許為導才。
7. 楊昌濟:宋韓、范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范、曾辦事兼傳教之人也。
8. 容閎:故其身雖逝,而名聞千古。其才大而謙,氣宏而凝,而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稱舊教之特產人物。
9. 蔡鍔:①曾、胡倆公,中興名臣之錚佼者,其人其事,距今僅半個世紀。②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10. 梁啟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吾以為曾文正公今而猶壯年,中國必由其手獲救。
11.毛澤東:①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②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12.蔣介石:①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②辛亥以前,曾閱曾文正全集一書,??民國二年失敗以後,再將曾氏之書與胡左諸集,悉心討究。
13. 胡哲敷: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14. 蕭一山:國藩以嚴謹勝,宗棠以豪邁勝。
15. 徐中約: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
⒈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⒉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
⒊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誘人為善。聖賢所以為聖賢,只是欲引天下後世之人皆入於善。
⒋事莫待來時忍,欲莫待動時防。即來思隱,即動思防,如火熾水溢,障之甚難。 ⒌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禍。
⒍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⒎或謂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⒏君子滿腹天理,故以順理為樂。小人滿腹人慾,故以得欲為樂。欲無時可足,故樂不勝憂。理無時不存,故隨在皆樂。至樂順理。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推薦閱讀:
※蔣介石有沒有搞過個人崇拜?
※為什麼《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對中國近代史如此重要?
※民國時期四大家族真的全都貪腐么?
※林彪與韓信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