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好在哪裡?


不是這一句美,而是因為這一句是氣韻的頂峰。
第一段是起,直到童子何知,躬逢勝餞為止都是在向四賓致意,而從第二段開始,才應該算是王勃真正的功力。自水而山,登霄臨殿,以水和山的開闊意象為支點,把氣聚到一起抬起來了,雖然筆下是樓,整個視角已經升騰在了樓頂,就是一個感覺高屋建瓴,仰之不及,最高點就在披綉闥,然後開始俯雕甍。之後山水在用一次的視角就是由上而下了,而非借山水而拔擢氣勢,這時是在鋪展氣象了。遠望有鐘鳴鼎食之家,這其實是故意把氣勢降了一個格調,為的就是在升上去顯得更空靈。果然下一句雲銷雨霽,彩徹區明。雲銷雨霽四個字一出,披雲翳而洞石扉,豁然中開。一個徹字,一個明字,這種敞亮與開闊已經不是某種意象賦予的,不是文字寫給你的,而是直擊心底,從心底自然生髮出來的。就像你一直就在等待的劇情在牆角一轉身遇到了。
此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不是王勃在展現一幅畫面給你啊。你所立之地,你所感之情,已經把你帶到了這幅畫面之前,王勃做的不過是把這幅畫面重複,確認給了你。是你自己看見了,就是這樣的。就是這麼美。行文的氣韻在此徹底爆發,複雜的手段引領視角,打開心扉,就是要讓你看見這一幕。能做到這一點有個重要的原因:這一句,包括上一句雲銷雨霽,用到的一切意象和辭藻與前面都有很大的反差:平易,極盡奢華之後的平易,為的就是讓你感到,我也是這麼感覺的。
所以這一句被拿出來讓人評說。前面底墊了很多的。


——————————————樸素的分割線————————————————
補充答案(第一次需要補充還是很羞澀的。)
樓下李二白同學回復說:答主一定要看看我這條評論! 我本來是覺得答的不錯,把這個答案發給同學,同學竟然說還不夠好,她說沒代入王勃的情感,落霞孤鶩,秋水長天,不正是一個落寞天才無法撐起自己的孤傲才看見這樣的悵然嗎 ,我仔細又讀了讀滕王閣,又看了看王勃當時的境遇 ,發現確實有點道理,而且此句之後,確實開始抒發自我,此句位於寫景與抒懷的承接位置,理應不自覺的代入了王勃自己的情懷
我覺得說的有一些道理。
然而我讀這一句的時候沒有感覺到一個落寞天才無法撐起自己的孤傲才看見這樣的悵然。因為這種千古雄文早已經超越了個人境遇與心態,讀這樣的文章被喚起的也不是同情之心這麼簡單。
倒是後面,王勃從【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之後,意態漸發消沉,文氣也開始衰頹。這才進入了王勃孤高悵然的心境。
直到【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之後,好像王勃突然意識到自己是來拼寫詩的,整個心思從對命運的思考變成了對那幫窮儒的踐踏,對就是踐踏,什麼【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這完全應該是主辦方說的話被王勃隨口說,還什麼【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落霞與孤鶩齊飛都讓你整出來了別人還灑哪門子陸海啊,陸機也沒這麼海吧。注意,王勃是個躬逢勝餞的何知童子的喲。對王勃崇敬的太厲害,情緒失控,失控。
總之,滕王閣序中,王勃悵然的心態是有的,但是並非是在落,秋兩句之中,即使有,也不應是構成美感最重要的部分。


這張照片是我站在滕王閣上拍的贛江,也就是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地方
為了省門票錢臨時重背了滕王閣序,背的時候只覺得文字很美,王勃真心有才。看到這樣的景色才理解文字的意境
想像一下把照片中的高廈換成古樓,把大船換成漁舟,再來只大鳥……
所以說這句千古名句好就好在看文字意境深遠畫面感入木三分,看到對應的景色後更能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描繪的高妙另附將夜未夜的滕王閣


不用剖析,文字就能變成一幅畫,這是駕馭文字的最高境界,再加上平仄相成前後呼應的韻律感,這就是件難得的藝術品。
滕王閣序或許可以說缺些更深的生活感悟和現實百味,不夠鞭辟入理,但是單從文字美來說的話,滿篇珠玉。


畫面感很強烈,讓人很容易有身臨其境之感


美在心裡!


看到這個夕陽時 就知道我看到這句話了
滕王閣序 除去首尾兩段 滿篇珠玉


我只知道 當時的同桌明明文學修養不怎麼樣,翻課本預習的時候卻很認真地指著那句話對我說【這個肯定是必考的,快點記下來】


對詩歌意境理解的深淺,我認為是與自身的生活閱歷相關的。我現在研究生在讀,我們這代人所接觸的古詩,古文大多源自於初高中時代教科書中的唐詩、宋詞、文言文。學「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時候我基本上沒有見過小池塘以外的其他自然水種,以至於任我如何大開腦洞也無法想像出古黃河那磅礴的氣勢。讀「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不及弱冠的孩子,生離死別的苦痛對我而言也是不知所以。更不說在目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初高中語文的學習不過是對考試的應付,重壓之下很難生出對古文由衷的熱愛,沒有熱愛也就很難去體會,理解。
直到我讀大學時候的一次經歷,讓我對古文的美有了第一次直觀的認識,巧合的是這句古文正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是一零年的秋天,我跟同學去動物園玩,逛到下午動物也看的差不多了,就準備啟程回校,這時候多走了兩步看到一個乘船點,可以直接從動物園坐船到頤和園。當時遊玩的興緻又起,幾個人一商量就買票上了船。坐了會兒船其實興緻慢慢也就弱了,因為沿途的景色也確實沒什麼可看的,倒是船上的講解還有點意思,依稀記得好像還講過乾隆爺的一點風流韻事。大概乘船一個小時左右,就到了頤和園的某個宮門外(我記關於方向的東西的能力實在是慚愧)。到那時候因為走了一天,也是累的夠嗆,本就不高的興緻也消磨地不剩幾分了。我們一行四人此刻出現了分歧,有兩位覺得既然到了門口就該進去看看,我跟剩下的一位同學覺得時候也不早了,不如找個飯館啤酒走起。爭執了一下決定分道揚鑣,想看的繼續進園看,想歇的就過天橋公交車回校了。而當我們走到天橋上,我眼光往園裡一撇,正好看到秋日夕陽下的湖光拱橋,亭台樓宇,用文藝的講法應該是「那一刻令人窒息的美讓我再也邁不動了腳」。前一刻的疲憊突然之間一掃而空,拉上旁邊的同學就直奔向了售票處。前面的兩位同學還問:「你丫不是去啤酒了嗎?」我直言啤酒常有,美景難得。一行人漫遊幾步來到湖邊,夕陽也正好映紅了整片晚霞,湖中不知是野鴨還是鴛鴦在結伴戲水,因為不是假日,又正值傍晚,園中友人稀少,靜靄非常,紅的霞映著紅的水,天地間渾然一色,置身其中,那種感覺真的是長久在鋼鐵森林中所從未有過的。這一刻沒有人講話,但王勃的這一千古名句卻已經悄無聲息的飄進了我的心裡。


高中生來問語文古詩詞鑒賞嗎 →_→


見圖,2013年10月和燁大於滕王閣樓上手機拍。

如果有鳥飛過 這句詩就神還原了。

突然有風吹過,那一轉眼只剩我。


我讀書少,但有兩句詩給我的畫面感十足。
一句是摩詰居士描繪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另一句便是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所賦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人傳頌,是搭配的好。穿衣講搭配,作文造句也講究搭配。這裡一個是句內的搭配,一個是前後句的搭配。落霞是面,孤鶩是點;落霞色彩絢爛,孤鶩色彩單調;孤鶩動,落霞亦動。這孤鶩也可以認為是作者的寫照或投射,落霞襯托著孤鶩,畫面中既有參差對照,也有和諧統一。秋水在下,長天在上,靜態的美。前句動,後句靜。前句落霞不做描畫,後句對落霞進行渲染。前後句既有聯繫,又用「齊飛」「一色」相互統一。這樣的畫面既壯闊渾然又不顯得呆板,既靈動飛揚又不顯得突兀。孤鶩用得妙極,若用白鷺之類就大煞風景,野鴨是深色調的黑,和落霞、秋水、長天搭配整個畫面深沉、壯闊、靜謐、靈動。孤鶩本來是很難融入到畫面中的,但作者神來之筆通過想像將畫面做了適當的誇張。這樣,這隻載著作者的孤鶩就融入了大自然天地一色中了。再加上對仗工整。當然只能出自天才之手了。

這名句還妙在上兩句和後四句。上兩句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是陽光普照、大放光明,下面接著的畫面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陽光播撒雲層而帶來天地一色,這時的陽光是含蓄而收斂的。這裡就有變化。再下面四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前一句悠揚,後一句雁聲急促尖厲,前後句又有變化對照。作者是文章高手,他不讓文章平板,要有起伏。


下面轉載網上的分析文章。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語言藝術探微
浙江麗水學院附屬高中 金龍

據王定保《唐摭言》卷五載:王勃作《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信之。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
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瞿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
所,極歡而罷。

都督閻公何以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讚嘆不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何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它對語言藝術的巧妙運用。其語言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視野開闊。天上布滿晚霞,天空中一隻大雁飛過。秋天的水與廣闊的天空相接,呈現出同一種顏色。組成了一幅天地渾然一體的波瀾壯闊的畫面。沒有廣闊的胸襟和氣度的人,是斷不能寫出這樣視野開闊的句子來的。都督閻公與其說是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
這兩句而讚歎,不如說是為王勃蘊涵在這簡單的句子中的胸襟和氣度以及才氣所折服了。

二是動靜搭配。天空中的晚霞即使再美,也讓人感覺有點單調,少了些許生氣。在這種情況下,高明的作家總是設法用動靜搭配的方式來補救。如杜甫的詩句「星垂平野闊」是靜態展示,「月涌大江流」則是動態展現。上下句一動一靜,動靜一搭配,境界就出來
了。王勃也深諳此道,於是在「落霞」中加進一隻「孤鶩」。這一來,動態有了,生氣也有了,自然也就不單調了。

三是情景交融。王勃雖然年輕,但頗有才氣,然而懷才不遇,輾轉漂泊。一種深深的孤獨感無時無刻不伴隨著他。與「落霞」齊飛的那隻「孤鶩」,與其說是一隻大雁,不如說是王勃自身的寫照,是王勃的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在文句中的間接反映。而從「落霞」中,
我們也不難體會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那種人生感慨。

四是平中見奇。一開始就把文句寫得很精彩,先聲奪人,是一種寫法;一開始寫得相當平淡,經過層層鋪墊之後,才推出精彩的部分來,平中見奇,也是一種寫法。王勃顯然採用了後面一種寫法。有了前面「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和「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些平
淡語句的鋪墊,再推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精彩的語句,也就水到渠成的了。難怪都督閻公聽了他前面寫的內容,不以為然,其後才為王勃的
文才所折服了。


南昌人來答啦。
哪裡美,實在無法用語言描述。
只有真正用眼睛看了才能體會這兩句的精髓。
恩,其實真正的美景大概是在晴天下午夕陽西下 大概4點-5點左右 站在八一橋上看 贛江(對,一定要在八一橋上看),隨波逐流的船隻、落日餘暉、遠處的滕王閣 和天空中不知名的鳥兒 才有詩句再現之感。


我不希望將來我兒子看見一排大雁說一句: 卧槽 真TM整齊╯﹏╰


注意一點;「落霞」,不是雲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飛蛾」。
  要了解這句話的意義,當時當地的風物不可不曉。對此,宋代吳曾說:「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於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由此看來,「霞」不是雲霞,而是一種飛蛾。另外,「落霞」之「落」並不是「飄落」的意思,「落」在句中與「孤」相對,意思當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義。而最近從日本的藏本來看,孤鶩的「鶩」是「霧」,是由於讀音相同而被誤寫的。


摺疊我吧!(以下不針對題主)
最討厭語文課上經常出現的「好在哪裡」問題。大多數情況下,好的文字是讓人一下子讀起來就感覺好的,並不一定能說清為什麼好,而不是等分析了怎麼怎麼好以後才讓人覺得好的,況且分析多半是牽強附會的。


從朋友圈裡挖出來的,怎麼看怎麼美。


美在意境,彷彿景色就出現在眼前,黃昏中滿天彩霞,幾隻孤雁飛過,遠處水天一色,想像一下,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大自然的壯麗會讓人陶醉。


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為什麼就不好?


有種不知如何是好的直衝感,讀著這兩句,快要窒息。


推薦閱讀:

楊戩為什麼叫二郎神?或者有沒有大郎神?
張飛關羽在哪裡學的武功?
《皇極經世》和《資治通鑒》有什麼思路上的差別?反映在史料的取捨和編排上有什麼不同?
請問這副夏朝版圖是否有誤?海外領土是《古文尚書》所謂島夷,然不可信?

TAG:閱讀 | 歷史 | 文學 | 古文 | 滕王閣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