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問漢末時期并州的勢力變化是怎麼回事?

似乎并州的狀態在史料中很不清楚,有沒有現成的研究或者大神做過總結的?并州南鄰的河東地區是比較穩定的(王邑),黃河以西和陘北應該已經在匈奴大亂中失控,呂梁山區(西河郡的黃河以東部分)的情況大概也類似。太行、上黨山區有黑山的勢力,但不見得完全控制了郡縣。高幹在上黨叛亂,是否說明袁紹在并州的經略是以上黨為基地的,並沒有有效控制太原、新興、雁門地區?


漢末并州的史料比較少,可以確定的是,袁紹控制的并州,大部分區域已經被匈奴、烏桓侵蝕。

早在東漢光武帝的建武年間(25年-54年),南匈奴單于就入主并州西河郡北部的美稷縣(注1)。而在建武二十五年(49年),塞外的烏桓來投靠,被光武帝安排在塞內的幽州和并州,其中并州就有雁門、太原、朔方3郡(注2)。

到了桓靈年間(146年-189年),頗有戰功的涼州三明之一段熲(?-179年),上書提及邊境2000餘里被胡人侵蝕,其中并州的雲中郡和五原郡,已逐漸陷入匈奴等外族之手,危害甚大,需要開始警惕(注3),可惜後來未有什麼改善。

結果到了漢靈帝末年,胡人的持續搞事,并州的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5郡,基本就沒了(注4)。除了胡人在并州搞事外,黑山張燕也在并州南端屬太行山區域的上黨郡搞事(注5)。遺憾的是這段時間并州的史料非常少,只知道後來袁紹任命外甥高幹擔任并州刺史。

綜上所述,在袁紹統治并州期間,并州9郡大部分被南匈奴和烏桓侵蝕,烏桓大致在雁門、太原、朔方3郡,南匈奴大致在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西河5郡,而高幹的實際控制區,估計僅在上黨郡,以及西河、太原2郡的南端。

  • 下圖裡,粉色是南匈奴、烏桓,黑色是南匈奴、烏桓大致控制的并州郡縣,藍色的高幹僅在南段的上黨附近一角。

206年前後,袁氏快完蛋了,高幹應該是綁架了曹操任命的上黨太守,駐守壺關口,結果曹操進攻高幹於壺關,高幹就留下部將守城,自己去向匈奴求救。在這種情況下,匈奴當然選擇原諒他,啊不,拒絕他(注6)。

此時,曹操花了3個月打下壺關,高幹無法回去,只能往河東郡的濩澤縣跑路(注7)。然後高幹在河東郡,勾結河東人衛固等人叛亂,但被鍾繇擊敗(注8),於是高幹打算暗地裡穿越司隸,投奔荊州劉表,結果走了個斜線,逃亡京兆伊的上洛縣,被都尉王琰捕殺。

  • 下圖裡,藍色是高幹從并州上黨,逃亡司隸的路線。

206年,漢末殘餘并州為曹操所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執行蓄謀已久的大九州計劃,殘餘并州併入冀州(注9)。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設立新興郡,又從上黨分出樂平郡。到了曹魏建立的黃初元年(220年),曹丕重新設立并州,陘嶺以北基本上放棄了(注10)。

此後就是三國時期了。

  • 下圖是曹魏的并州,其中包含南匈奴區域。

(注1)晉書劉元海載記:建武(25年-54年)初,烏珠留若鞮單于子右奧鞬日逐王比自立為南單于,入居西河美稷,今離石左國城即單于所徙庭也。
(注2)魏書:建武二十五年(49年),烏丸大人郝旦等九千餘人率眾詣闕,封其渠帥為侯王者八十餘人,使居塞內,布列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郡、雁門、太原、朔方諸郡界,招來種人,給其衣食,置校尉以領護之,遂為漢偵備,擊匈奴、鮮卑。
(注3)後漢書段熲傳:熲因上言曰:臣伏見先零東羌雖數叛逆......自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餘里,匈奴、種羌,並擅其地,是為漢疽伏疾,留滯脅下,如不加誅,轉就滋大。
(注4)晉書地理志:靈帝末,羌胡大擾,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併流徙分散。
(注5)三國志張燕傳: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後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其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
(注6)三國志武帝紀:幹聞公討烏丸,乃以州叛,執上黨太守,舉兵守壺關口......十一年(206年)春正月,公征幹。幹聞之,乃留其別將守城,走入匈奴,求救於單于,單于不受。公圍壺關三月,拔之。幹遂走荊州,上洛(京兆伊)都尉王琰捕斬之。
(注7)三國志杜畿傳: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幹舉并州反。時河東太守王邑被徵,河東人衛固、范先外以請邑為名,而內實與幹通謀。......會白騎攻東垣,高幹入濩澤(河東郡),上黨諸縣殺長吏,弘農執郡守,固等密調兵未至。
(注8)三國志鍾繇傳:其後河東衛固作亂,與張晟、張琰及高幹等並為寇,繇又率諸將討破之。
(注9)三國志武帝紀:十八年(213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詔書並十四州,復為九州。
(注10)晉書地理志: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入冀州。二十年(215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興郡,後又分上黨立樂平郡。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并州,自陘嶺以北並棄之,至晉因而不改。并州統郡國六,縣四十五,戶五萬九千二百。

相關閱讀:

大內義興:求解漢末時期,豫州的勢力變化?

大內義興:臧霸和陳登在劉備叛變的時候處於怎樣的狀態?

大內義興:袁術有哪些勢力,以至於敢稱帝?


大內義興的回答已經說的很好, 然而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 如對袁紹勢力何時進入并州也沒有解釋, 現結合額外的史料分析漢末時期并州的勢力變化於下:

  1. 黃巾之亂後并州的動亂

所謂并州的變亂, 實始於中平四年(187年), 南匈奴管治下的休屠各胡反叛開始(注1)(注2), 到中平五年初西河郡守死於休屠各胡之手(注3), 接著連并州刺史張懿也戰死, 順便殺了南匈奴的單于(注4)。

(按: 南匈奴的王庭美稷是西河郡轄下, 因此西河郡最先受到攻擊)

并州陷入混亂狀態, 連南匈奴在是次變亂中也一分為二, 分為須卜骨都侯(休屠各胡等擁立)和於扶羅(老單于之子)兩支勢力, 於扶羅恐怕連根據地也沒有, 只好南下流亡(注5), 和白波軍勾結入侵河東(注6) 。

說起白波軍, 又是另一支并州的勢力, 崛起時間就在休屠各胡殺西河郡守邢紀之後, 當然是響應休屠各胡的叛亂, 其名得於起事地西河白波谷, 活動範圍在西河、太原、河東一帶。 (注7)

這支白波軍行蹤極為飄忽, 到中平六年(注8)似乎攻陷了太原, 然後轉移各地作戰(注9), 中平六年之後, 不再見到并州有白波軍的蹤影。

黑山軍張燕, 可以說是幾支勢力中, 名氣最大的勢力, 雖然起事時間比休屠各胡早很多(注10), 但發展至并州上黨郡的時間卻無從考定(注11 ), 連什麼時間歸順朝廷也不清不楚(注12), 因此放在這裡簡述一下收尾。

2. 放羊的并州

并州刺史張懿戰死後, 新上任的并州刺史是丁原(注13) 。這位仁兄名氣很大, 但能力卻一般般, 既不見他在抗擊白波軍上有何戰績, 同時也未能平定匈奴叛亂, 結果是靈帝末年開始, 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都相繼失陷在羌胡(不一定是匈奴)之手(注14)。接著上任并州牧那位董卓, 連去并州上任的想法也沒有(注15), 局面繼續惡化。

在董卓專政時期, 并州郡守唯一待考的是西河郡郡守崔鈞(存疑), 響應關東聯軍反叛董卓(注16)。崔鈞的下場沒有史料記載, 只知道他離任後, 除了太原和上黨以外, 其餘所有并州的郡縣都不屬於中原勢力管治下【自定襄以西,雲中、雁門、西河遂空】, 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曹操時代(注17) 。由於并州諸多郡縣都是無政府狀態, 因此傾向是當地的匈奴(休屠各胡)、烏桓(分布在朔方、太原、雁門)(注18)等勢力佔據了這些空白地方。

除了崔均外, 張楊也一度佔據了上黨郡部份地區(注19), 然而由於當時上黨大族各據壁壘抵抗, 因此進攻很不順利(注20), 南下轉戰河內(注21)。

3. 袁紹勢力進入并州

袁紹勢力向西擴張, 源於和黑山軍的衝突。初平四年(193年), 袁紹帶兵沿太行山北征, 由朝歌一直打到常山, 基本上掃平了黑山軍在太行山一帶的屯壁, 打通了往并州的道路(注22)。

興平二年(195年) , 袁紹終於任命高幹為并州刺史去接管混亂的并州(注23)。

高幹下轄的領地很有爭議性,只有上黨郡是他明確的轄地。然而細考之下,高幹還有不少領土, 如樂平(注24)和部份西河郡(注25), 至於太原郡, 不是高幹統治的重心, 但曹操平定高幹後, 也不見對太原郡有任何用兵就取得太原郡, 所以應該在高幹治下。然而高幹在并州的統治並不穩定,不少大族名士如常林(注26),管寧(見注24)等都不願意應高幹的邀請為官,而高幹實控的三郡,也有很多問題(留下文再述)。

4. 漢末并州的廢除

高幹在建安十一年(206年),被曹操平定後,曹操派了一個之前默默無名的人來當并州刺史,就是梁習。梁習上位時,并州的局勢是很差的,之前提及的胡人佔據了很多并州的地盤,而且四處也有寇盜。梁習上任後,先大力爭取豪強支持,安排在幕府任職,再借徵召各地丁壯去出征的機會,將並土兵家遷 入鄴,不從命的就大力征討。結果恢復了政府在并州的統治,史載「單于恭順,名王稽顙,部曲服事供,同於編戶。邊境肅清,百姓布野,勤勸農桑,令行禁止「(注27)。

不過「梁習傳」中吹到多厲害也好,也改變不了中原勢力此後退出朔方地區和雁門北部的事實,可見梁習所恢復的「並土」也不過是高幹三郡一帶,并州雁門 一帶還被視為「塞下荒地」,爾後才立為新興郡(注28)。到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州併入兾州(注29)。

總結

總的來說, 由於史料極為匱乏, 漢末并州很多事情都語焉不詳, 以致於其發生了如此巨大而且激烈的變動, 仍然只有三語兩句的描述。漢末并州的變動最重要一點在於中原勢力全面退出朔方以及雁門以北的地區, 大量匈奴、鮮卑人進入填補這些空白。

(注1)《後漢書.孝靈帝紀》:(中平四年)十二月,休屠各胡叛。

(注2)《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張純反畔,遂率鮮卑寇邊郡。靈帝詔發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劉虞討之。單于遣左賢王將騎詣幽州。國人恐單于發兵無已,五年,右部蝦落與休著各胡白馬銅等十餘萬人反,攻殺單于。

(注3)《後漢書.孝靈帝紀》:(中平)五年春正月,休屠各胡寇西河,殺郡守邢紀。

(注4) 《後漢書.孝靈帝紀》:(中平五年)三月,休屠各胡攻殺并州刺史張懿,遂與南匈奴左部胡合,殺其單于。

(注5)《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持至屍逐侯單于於扶羅,中平五年立。國人殺其父者遂畔。共立須卜骨都侯為單于,而於扶羅詣闕自訟。

(注6) 《後漢書.孝靈帝紀》:(中平五年)九月,南單于叛,與白波賊寇河東。

(注7) 《後漢書.孝靈帝紀》:(中平五年二月)黃巾余賊郭太等起於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東。

(注8)《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七》: 白波壘。在縣東南一十二里。後漢末,靈帝中平六年,黃巾余賊郭大等,於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於此築壘。

(注9)《三國志. 武帝紀》於夫羅遂將其眾留中國。因天下撓亂,與西河白波賊合,破太原、河內,抄略諸郡為寇。

(注10)《後漢書.孝靈帝紀》:(中平二年二月)黑山賊張牛角等十餘輩並起,所在寇鈔。

(注11)《三國志. 張燕傳》: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後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其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

(注12)《九州春秋》:靈帝不能討,乃遣使拜楊鳳為黑山校尉,領諸山賊,得舉孝廉計吏。後遂瀰漫,不可複數。

(注13)《三國志.張楊傳》: 靈帝末,天下亂,帝以所寵小黃門蹇碩為西園上軍校尉,軍京都,欲以御四方,征天下豪傑以為偏裨。太祖及袁紹等皆為校尉,屬之。并州刺史丁原遣楊將兵詣碩,為假司馬。

(注14)《晉書. 地理志上》:靈帝末,羌胡大擾,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併流徙分散。

(注15) 《後漢書.董卓列傳》:及靈帝寢疾,璽書拜卓為并州牧.......於是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注16) 《後漢書·崔駰列傳》:鈞少交結英豪,有名稱,為西河太守。獻帝初,鈞與袁紹俱起兵山東,董卓以是收烈付郿獄,錮之,鋃鐺鐵鎖。

(注17)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九》: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雲中、雁門、西河遂空。

(注18)《魏書》:烏丸大人.......使居塞內,布列........雁門、太原、朔方諸郡界,招來種人,給其衣食,置校尉以領護之,遂為漢偵備,擊匈奴、鮮卑。

(注19)《三國志.張楊傳》: 楊復為進所遣,歸本州募兵,得千餘人,因留上黨,擊山賊。進敗,董卓作亂。楊遂以所將攻上黨太守於壺關,不下,略諸縣,眾至數千人。

(注20)《三國志.常林傳》: 林乃避地上黨,耕種山阿。當時旱蝗,林獨豐收,盡呼比鄰,升斗分之。依故河閑太守陳延壁。陳、馮二姓,舊族冠冕。張楊利其婦女,貪其資貨。林率其宗族,為之策謀。見圍六十餘日,卒全堡壁。

(注21)《三國志.張楊傳》: 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

(注22)《後漢書.袁紹列傳》:(初平四年)......六月,紹乃出軍,入朝歌鹿腸山蒼岩谷口,討干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其眾萬餘級。紹遂尋山北行,進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復斬數萬級,皆屠其屯壁。遂與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戰於常山。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

(注23)《後漢書.袁紹列傳》:興平二年.......於是以中子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并州刺史。

(注24) 《三國志.管寧傳》:袁紹前後辟命,不應,移居上黨。并州牧高幹表除樂平令。

(注25) 《三國志.牽招傳》:時尚外兄高幹為并州刺史,招以并州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帶甲五萬,北阻強胡,勸干迎尚,并力觀變。

(注26) 《三國志.常林傳》:并州刺史高幹表為騎都尉,林辭不受。

(注27) 《三國志.梁習傳》:習到官,誘喻招納,皆禮召其豪右,稍稍薦舉,使詣幕府;豪右已盡,乃次發諸丁強以為義從;又因大軍出征,分請以為勇力。吏兵已去之後,稍移其家,前後送鄴,凡數萬口;其不從命者,興兵致討,斬首千數,降附者萬計。單于恭順,名王稽顙,部曲服事供職,同於編戶。邊境肅清,百姓布野,勤勸農桑,令行禁止。

(注28)《晉書.地理志上》: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興郡,後又分上黨立樂平郡。魏黃初元年,復置并州,自陘嶺以北並棄之,至晉因而不改。

(注29)《三國志.梁習傳》:建安十八年,州並屬兾州


并州北部諸郡:五原、雲中、朔方、定襄、雁門基本被匈奴鮮卑佔據。

西河太守為崔均,博陵崔氏,他弟弟是諸葛亮的好基友

太原、上黨具體不詳,但應該為袁紹控制,交給陳留高氏的外甥高幹管理。


推薦閱讀:

《真三國無雙》可以說是一款借用中國歷史輸出了日本傳統文化的遊戲嗎?
張角張寶張梁有無子女?
孫策為刺客所殺,刺客究竟誰所派?

TAG:行政 | 三國志書籍 | 山西 | 三國歷史 | 古代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