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只存在於圖紙上或設想中,最終無法建造出來的巨大工程?
類似問題:
有哪些你認為極具美感但是卻幾乎無法建成的建築設計作品?
你知道有哪些非常好但是未建成的建築方案?
日本建築師和理論家磯崎新有一本書叫《未建成/反建築史》,裡面比較詩意的提過這樣一種概念:未建成的建築是一種幻想,是未被現實污染的純粹理念。
這實際上是很有意思的角度。表面上,一個建成的偉大建築背後,有何止千千萬萬空想和半途而廢的點子和方案,最終成形的建築經歷了歲月最終屹立在人們面前,完全就是億萬精子搏殺中唯一的勝利者。但這並不是說勝利者就一定勝過這些「未建成死嬰」,因為建築是一門妥協的藝術,理念中的方案大多數時候遠比實際建成的要激動人心。
但列舉這些未建成是一些很頭疼的事情,因為對所有才思泉涌的偉大建築師來說,點子噴到牆上是常態,真正建出來才是撞彩;而且對於大多數吃瓜群眾來說,知道這些極為生僻的方案典故也沒什麼大用。。。但人類歷史上,還真有一些未建成因為種種原因地位超然,在此就挑選幾個有重大歷史價值和意義,並且能貢獻豐富談資的「傳奇死嬰」吧。
1.蘇聯第三國際紀念塔
紅色北極熊的野心之一(下面還有之二。。。)。
蘇聯構成主義建築師塔特林1919年接受蘇維埃政府的委託,設計出這麼個龐然巨物。
頭兩張圖是紀念塔如果建成後的效果,第二張圖底下那一排低矮建築是克里姆林宮,可想而知這塔有多巨。。。
建築師野心確實也真不小,想要蘊含在這建築里的寓意可多了。比如:螺旋形的鋼結構被塔特林叫作「無產階級的脊梁骨」;「螺旋線代表人類解放運動的路線,是螺旋解放思想的表現。它用腳後跟踏著地面,從地面上騰身而起,成為拋棄世界上一切卑劣齷齪事物的標誌。」
然而最終這建築只是停留在紙面和模型上,別說錢了,蘇聯甚至「沒有足夠的鋼可建造它」。
2.蘇維埃宮
紅色北極熊的野心之二。
1924年列寧去世,蘇聯就計劃開建蘇維埃宮,但因為經濟實在困難計劃擱淺。
1931年計劃又開始執行,蘇維埃政府面向世界招標,在400多個各國設計者的方案中,選中了這個把列寧立在塔頂、馬屁拍得最響的方案(柯布西耶、門德爾松、格羅皮烏斯等都參與過投標,說實話如果真是他們的方案中標,說不定就建成了)。
為了給蘇維埃宮地基騰位置,1931年12月,斯大林下令炸毀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堂「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工程1937年開始,預計建築成本40億盧布,幾乎等於1940年蘇聯國家預算收入的四分之一(跟這個造價比tg所有的建築都要汗顏啊,毛子確實對自己狠,也只有不吃飯都要討論詩歌的毛子能幹出這等瘋事來)。然而1941年,建造由於德國入侵而停止。1942年,最初的鋼鐵建築結構被拆除,用於戰爭防禦和橋樑建設。
可笑的是,原先被炸毀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蘇聯解體後花費巨資又在原址重建了,2000年8月重新對外開放。
其實蘇聯還有很多類似的沒有建成的恐怖建築,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去搜索一下蘇維埃建築。
3.文藝男希特勒和御用建築師施佩爾的新柏林
與蘇聯遙相輝映的,是另一個極權納粹德國的建築方案。
眾所周知,偉大的元首中二時期曾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都名落孫山,但這段經歷賦予了希特勒良好的美術修養和空前龐大的美學野心——建造世界上最偉大的帝都。
希特勒是個神級偏執狂,早在1925年,還是個小吊絲、並且剛被放出監獄的希特勒就開始了帝都標誌性建築穹頂大會堂的設計。當然,元首跟一個普通神經病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的所有狂想最後幾乎都實現了——他成了德國總理。
後來的有一天,在御用建築師施佩爾的設計室里,希特勒告訴施佩爾:「這些草圖我十年前就畫好了。我總是在不斷完善它們,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懷疑過總有一天我會修建它們。現在,我們要實現它們。」
1940年的某日,在元首的見證下,他十幾年前的作品穹頂大會堂(當然被施佩爾完善後面目全非就是了)節日般地舉行奠基典禮,計劃是在1950(嘿嘿是不是想得挺美)年竣工。當然結局怎麼樣大家都知道了。。。
4.堪稱神跡的建築方案——牛頓紀念堂
隆重向大家介紹這個偉大設計,法國大革命前夕建築師佈雷的方案,王權最後時刻的餘輝。
我來詳細解釋一下這個方案,大家看到下面這幾張剖面圖可能不明白這東西的體量,這個穹頂有150米高,看見第一張圖中間下面那一堆小點點了嗎?那是一個個人。。。明白這東西有多大了吧。。。
這是個點子酷斃的設計,設計思想主要是晝夜變換:
外界黑夜建築內部白晝:中間的球是個太陽模型的燈,還伴有太陽繫結構。當夜晚來臨,建築內的太陽燈就開啟,把紀念堂照耀的猶如白晝。
外界白晝建築內部黑夜:建築穹頂上有很多洞,散布整個穹頂。在外部白天的時候,太陽燈卻不開,於是建築內部漆黑一片,但陽光透過穹頂的洞射進光來,宛如漆黑夜空下的點點星光。
當然,這建築太龐大,別說當時的法國了,即使是現在都很難有錢能建出來,於是只能存在於空想之中了,可惜,姑且看看圖紙意淫一下吧。
5.附送一些建成的蘇聯奇怪建築
為了補償看到現在的各位,俺也不能老是貼些嘴炮方案,還是得上一些建成的建築。。。
別因為頭兩個沒建成的恐怖方案,就以為蘇聯光說不能幹,其實蘇聯後期有一種很詭異的建築風格,與前面介紹的兩個蘇聯未建成方案有區別,具體來說應該是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發展偏了,完全脫離實際瞎胡來的結果。再加上蘇聯解體,以前的遺存受到輕視,因此這種風格的建築目前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完全不知名,甚至有些獵奇嫌疑。但好歹人家是建出來了,也確實很有意思。。。各位權當樂子看看吧。。。
實際上,這種類型的建築遍布前蘇聯,想要詳細介紹的話得單開一題了。
翻了一下,竟然沒有橋樑工程領域最著名的未建成橋樑Ruck-A-Chucky Bridge。
上個世紀的1977年,林同炎先生設計了跨越美利堅河奧本壩庫區的斜拉橋方案,取名為Ruck-A-Chucky Bridge(簡稱Ruck橋)。Ruck橋的設計1979年獲得P/A First Award,也是該獎項第一次頒給工程師主導的項目。Juror Barry Elbasani 讚揚該座橋的設計時候曾說:建築的藝術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並不只是大樓才需要(原話是「that architecture is everywhere about us and not necessarily in a building」英語不好,不知道翻譯的對不對,感覺是想表達建築的藝術在這座橋樑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吧)。
多達80根的斜拉索組成了空間雙曲面索麵,四個索麵的拉力代替了橋樑墩台,承載了整個橋樑的荷載,所以全橋沒有一個橋墩;拉索按照曲線的布置規律地錨固在兩邊上坡上,利用兩邊山體的岩石自重及岩體地質特性來充當強大的地錨結構,以此來平衡橋樑的荷載。跨中的鉸節點與橋樑兩端的支撐構成了單鉸拱結構,而密集的拉索形成了對拱結構的彈性支撐,從而增大了橋樑的抗風及抗震能力。
從平面圖看,由於要連接兩岸並行的公路,實現路線的平滑過渡,Ruck橋設計成了曲線橋,從結構受力與穩定的角度來看更顯複雜。Ruck橋很好的利用了地形,在公路的回頭彎上布置了一座沒有橋墩的橋樑,最大限度的保護了自然生態,在保證行車功能與安全的前提下,獨特的幾何造型與自然環境恰好地融為一體,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奪天工創舉。雖然最後未能付諸於工程,該橋一直被公認為力學與美學結合的典範作品,而被稱為「最著名的未建成的橋樑」。
遺憾的是由於各種原因,Ruck橋沒有實施,但是這些設計上的思想與技術已被用於後續的橋樑上了,並在已經建成的工程中得以證明技術的可靠與可行。這些技術包括岩石錨固,後張預應力,空間索麵,懸臂施工,正交異性板,抗震及風震的動態分析,風力風洞試驗,負載平衡,應力控制和計算機模擬分析等。
期待著有一天這座橋的重生,畢竟我們大天朝可是基建狂魔喲!
本座橋的設計者,結構工程領域偶像級男神林同炎(T.Y.Lin),碩士論文提出的彎矩分配法現在每本結構力學都會有專門的章節介紹,預應力混凝土一代宗師,無數膾炙人口的建築和橋樑作品流傳於世,每個學土木的同學估計都曾經夢想成為這樣的人物吧,雖然知乎上普遍唱衰土木,轉行現象日漸加劇,頗為心痛。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吧,總有人會為了這份的熱愛和興趣堅持下去,挺過這個寒冬,Maybe you are the next T.Y. Lin。
幹了這碗雞湯,畢竟土木從業者貌似在知乎里混的好像最慘。
看了一圈回答,居然一個美帝的圖紙都沒有,你們這是不把美帝放在眼裡啊。雖然日常黑美帝為樂,美帝的腦洞答主還是服氣的。比如說這個聯合國總部的方案:
1945年舊金山會議之後,成立聯合國這件事算是定下來了,但是聯合國總部沒有著落。歐洲整個被炸爛了,亞非拉也沒指望,還是得放在美帝。許多城市為了爭搶聯合國總部所在地這個殊榮,提交了自己的構想。底特律、芝加哥、舊金山這樣的大都市的方案畫風還算正常,反倒是偏僻的小地方腦洞特別清奇。上面那個方案來自南達科塔州的激流城(Rapid City),如果這個方案被採納的話,那現在聯合國應該是在大草原中間的山裡開會。字面意義上的大草原不可避。
這個方案是最終入圍的5個方案之一,雖然沒有考證過,但是答主猜入圍的原因是地皮便宜。曼哈頓東河跟南達科塔草原比起來,怎麼想都是後者更便宜吧。那聰明的你一定要問了,為啥現在聯合國總部不在激流城啊,因為曼哈頓那6個街區是洛克菲勒家的私產,洛克菲勒家為了讓紐約成為聯合國總部,把它白送給聯合國了。所以說有錢是真的可以為所欲為的。
這個聯合國總部包括一個可以容納20000人的大會堂,一個長得很像磁暴線圈的頂著大球的高塔,每個會員國獨佔的辦公樓(按照那個國家的建築特色設計),一條50米寬的中央大道,可以停10000輛車的停車空間。周圍的山坡上有度假別墅,代表們撕逼撕累了可以去看看風景。不過這周圍的風景就只有大草原而已。
對了,那個10000輛車的停車空間答主還是非常中意的。掛外交牌照double parking甚至triple parking的汽車簡直是紐約市之癌。
順帶一提舊金山的方案長這樣。所以說你們就那麼喜歡在屋頂上放個大球嗎。不過現在看來也對,聯合國頂個球。
說到舊金山就不能不提金門大橋。1995年,有人提出用金門大橋發電。確切地說,是給金門大橋加一些特技,把它變成潮汐發電機。加完特技的金門大橋是這樣的:
這個方案還附帶海水淡化處理設施,灣區缺電和缺水的問題都可以得到緩解。沒有付諸實踐的原因似乎是因為太丑了。不過還是挺符合答主喜歡的蘇聯式美學的。
說到蘇聯式美學,樓上的答主也有提到蘇維埃宮的。答主覺得下面兩個美帝的圖紙樓就算出現在莫斯科也不會特別違和。第一個是洛杉磯市民中心:
這個方案是1925年提出的,20世紀20年代被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可以說是美帝甚至整個西方世界全民腦洞開放的時代。如果真的實現的話,那現在洛杉磯市中心應該矗立著這樣的一個蘇維埃宮式的龐然巨物。按照設想,樓頂是有飛機跑道的,可以想像這玩意有多麼大。不過那時候的飛機尺寸也沒現在這麼誇張就是了。
順帶一提,現在的洛杉磯市民中心長這樣,一個勃起的白色J8:
第二個圖紙樓出自同一設計師之手,是芝加哥的國家人壽保險大樓:
這個1923年的圖紙樓也是一個龐大的鋼筋水泥怪物。答主也是詞窮,不知道怎麼形容了。
芝加哥高樓多,設計師當然也是爭著放高樓的衛星。比如這個1600米高的伊利諾伊大廈:
雖然風格可能不太一樣,但是這個圖紙樓跟之前那兩個都是同一個設計師設計的。伊利諾伊大廈是1956年的作品。至於沒有付諸實踐的原因,答主覺得也不必多說了。有興趣的話,不妨把Frank Lloyd Wright的其他腦洞也找來看看。
大統領的國土煉成陣吧
看,青藏高原上這密密麻麻的鐵路網
再聽聽大統領的豪言——
「我十年之內必能為中國造二十萬里鐵道」——1912
2014年底,全國鐵路運營總里程突破11萬公里。
「若以此十萬英里(16萬公里)之鐵路,在十年內建築之,機關車與客貨車之需要,必當大增」——1919
以目前一年不到1萬公里的增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了都未必能完成16萬公里。
然而爾等以為這就完了?
三百五十萬里!
這是要建成地月軌道的節奏。
而且還是雙向兩車道加應急道。
大統領威武!
BY 歌劇院幽靈
拆除天安門、端門新建檢閱台
拆除午門,建黨中央大樓正門
拆除前三殿,建黨中央辦公大樓
原文華殿、武英殿對稱布置兩棟建築(可能為中央辦公廳和黨中央會議室)
拆除乾清宮,坤寧宮建主席府
故宮東邊南池子地區改為中央首長住區
大東亞縱貫鐵道,建設總距離7500km,預算約需12億日圓,最終因日本實力的問題無法實現。
是日本在中日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持續時期,計劃鋪設由日本到亞洲與歐洲的鐵路線。
在1942年做成的報告書「大東亜縦貫鉄道に就て」中,有以下的路線構想:
第1縱貫鐵道群(東京~昭南島間)
1.東京 - 下關 - 釜山 - 奉天(現:瀋陽) - 天津 - 北京 - 漢口 - 衡州 - 桂林 - 柳州 - 南寧 - 鎮南關 - ソムクック - 他曲 - 公抱哇比 - 盤谷(現為曼谷) - 巴東勿剎 - 昭南島(日本佔領期間新加坡島島名)
2.自天津起經過南京,1的別線。
3.由長崎經海路至上海,與1合流
第2縱貫鐵道群(1縱貫鐵道的支線)
1.盤谷 - Bang Bon - タンビサヤ - 仰光 - キャンジン - 吉大港 ????其中一部分,做為軍用的泰緬鐵路已完成
2.長沙 - 常德 - 昆明 - 臘戌 - 曼德勒 - 吉大港
第3縱貫鐵道群(與日本同盟的德國間連結)
1.東京 - 下関 - 釜山 - 奉天 - 哈爾濱 - 滿洲里 - 伊爾庫茨克 - 莫斯科 - 柏林(西伯利亞鐵路的活用)
2.東京 - (門司而非神戶) - 天津 - 張家口 - 包頭 - 肅州 - 安西 - 哈密 - 喀什 - 喀布爾 - 巴格達 - 伊斯坦布爾 - 柏林(此為中央亞細亞橫斷鐵道計劃之具體化)
3.東京 - (長崎) - 上海 - 昆明 - 仰光 - 加爾各答 - 白沙瓦 - 喀布爾 - 巴格達 - 伊斯坦布爾 - 柏林
第三國際紀念碑 被認為是俄國構成主義的開山之作
看上去又粗又矮是不是?你想多了,根據設計者塔特林的方案,這座紀念碑將高達400米!(1931年建成的帝國大廈只有318米,而紀念碑的設計時間是1919年)
更為超前的是,這座紀念碑還可以旋轉!紀念碑內部沿軸線從下到上分別是一個玻璃立方體、玻璃圓錐和玻璃圓筒,內部可以舉行各種會議。它們分別進行著一天一次、一月一次、一年一次的旋轉,通過運動體現活力。
上面是紀念碑建成的設想圖。
實話實說,這個方案以當年的技術水平是無法完成的,但是它的革命性意義無法抹殺。
------
重要更新:第三國際紀念塔的創意至今沒有被放棄 一個團隊打算建設一個現代版的「塔特林之塔」(這座建築的別稱)
http://www.archcy.com/classic_case/gjshy/gw_jz/fcce80a59f2865ef
可是非常可笑的是,他們的選址竟然定在了了嚴禁馬克思主義和無神論的印度尼西亞.......
2017.11.2凌晨4點更新了威爾考特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規劃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規劃
————————————————————————————
說說南京的首都計劃
一國必有一國之文化,中國為世界最古國家之一,數千多年,皆以文化國家見稱於世界。……國都為全國文化薈萃之區,不能不藉此表現,一方以觀外人之耳目,一方以策國民之興奮也。 —《首都計劃》
1927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政府希望將南京建設成為「全國城市之模範,並足比倫歐美名城」的首善之區,於是1929年12月政府出台了《首都計劃》,是南京在民國時期編製的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規劃。
《首都計劃》以"本諸歐美科學之原則"、"吾國美術之優點"為指導方針,宏觀上採納歐美規劃模式,微觀上採用中國傳統形式。
《首都計劃》的編製者,是擅長中西方建築文化合璧的美國專家茂飛(Henry K Murphy的中文名,常被寫為墨菲,但「茂飛」是他本人認可之名)。在《首都計劃》中,他提出了不拆城牆,而在上面修環城大道的構想。茂飛的堅持,再加上當時首都建設委員會主席、故總理孫文之子孫科的支持,南京城的城牆在接下來10年的首都建設中幸免於難。
首都計劃因為中日戰爭、國府內部鬥爭、政府財政等原因,實施了十年多就終止了,很多大工程永遠停留在了紙上,但即使這樣,首都計劃也深深影響了南京後來的建設,如道路格局。
首都計劃的南京功能分區方案:
a、中山門外紫金山南麓為中央政治區
b、傅厚崗一帶為市級行政區
c、長江兩岸及下關港口為工業區
d、主幹道兩側和明故宮、新街口一帶為商業區
e、鼓樓、五台山一帶為文教區
f、山西路一帶為新住宅區
中央行政區,紫金山南面,背靠明孝陵與中山陵
若真建成,中式大殿的巨大建築,背面是高聳碧綠的紫金山,那場景想想真是壯觀呀
首都計劃將新街口與明故宮打造成商業中心,如今新街口計劃是成功了,南京的市中心與商業中心,明故宮如今是居民區了,曾在那邊住過一段時間,感覺老年人非常多。
如今這個轉盤還在,上面的塑像仍然是孫文。不同的是,四周的建築已經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了。
為了發展明故宮的商業,首都計劃規劃在那兒建一個巨大的火車客運總站。
但…… 政府沒按首都計劃來,反而在明故宮修了越來越多的行政機關,成行政區了。
首都計劃將市政府規劃在了鼓樓的傅厚崗,建築也是採用中國傳統風格
如今的南京市政府也在鼓樓附近,但沒在首都計劃規劃的傅厚崗,而在其不遠處的雞鳴寺旁邊的民國考試院舊址里。
首都計劃的在秦淮河沿岸修建街道的規劃
首都計劃實施後,雖然短短几年就終止了,但深深影響了南京的建設格局,留有不少的遺產,在新的南京城繼續為市民服務。
南京的主要交通幹道之一的中山東路,1929年政府為迎接故總理孫文的靈樞而修建,從中山碼頭開始,穿過市中心新街口,出中山門,直到總理陵園(中山陵)。
今天仍然在用的建鄴路、白下路、建康路、察哈爾路、山西路、熱河路、湖南路、廣州路、上海路也是首都計劃的遺產
城南道路,以南京舊稱建康、金陵、白下、建鄴等命名。城中道路,以北平、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命名。城北道路,以山西、湖南、察哈爾等省名命名。 —《首都計劃》
首都計劃奠定了今天南京的道路格局
解放後,南京基本沿用了原來的路名,少數一些被改了,如北平路改名北京路(今天延長成了北京東路、北京西路)、總統府舊址門口的林森路(來自林森主席)改名長江路、中正路改名中山南路。
今天受旅遊者歡迎的頤和路民國公館,也是首都計劃的遺產,當時山西路、頤和路那邊是首都計劃里民國私宅最集中的地方。
參考資料:
《首都計劃》
南京《首都計劃》
學者披露《首都計劃》夭折內情 國民政府入不敷出
《首都計劃》設計圖大曝光 民國首都如何建設(組圖)_頻道_鳳凰網
2017.11.2凌晨更新:
威爾考特建築事務所曾經製作過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的設計,但該方案早已經被否決了
先簡單了解下明故宮的保存現況,明故宮遺址由中山東路分為兩部分,北面的三大殿遺址區與南面的午朝門·奉天門(北京太和門的原型)遺址區,以及零碎分布在各處的城門、橋樑遺迹。保存最完好的是午朝門,除了兩闕與城樓、油漆沒了以外,基本保存完好。三大殿遺址消失得最徹底,巨大的石台也沒了,現在的公園只是大概地用草坪標出了三大殿與奉天門的位置。
設計師試圖復興這一皇家軸線,打造人們難以忘懷的體驗。設計師沒有試圖重建任何新的結構,為了能讓人們感受到皇家的氣魄和宏大的規模,設計師採用紅色金屬牆結構來定義舊城牆,同時在原有的平面基底之上設計柱子,以保持原有的空間感。設計師在高高的平台下面設計展覽和表演空間,同時連接場地與停車場、遊客信息中心等城市設施。設計師還清理護城河的一部分,以形成一個供人們徒步和鍛煉的線性公園;一些遺址被保留和保護。總之設計師試圖創造一個歷史性的公園,以將人們帶回到歷史的長河之中,與此同時融入現代的生活氣氛。
參考資料:
南京故宮重建項目
對了,這事務所還製作過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的設計,也被否了
來源:威爾考特(中國)官網
今已建成的大報恩寺琉璃塔是這樣
狂野的蘇維埃未來之夢1917-1937
註:關於蘇聯現代主義藝術,請參照這個答案,我比較認真地講過個故事~真正的蘇(維埃)式園林應該是怎樣的? 朱耶伽羅的答案
這幾天搬家忙,我先翻翻資料庫,給大家分享蘇聯初年幾個重要的建築項目的競賽的方案們,大家可以迅速過一把眼癮,看看平行世界裡的科幻版蘇維埃莫斯科。【多圖預警】
蘇聯審美從來不是只有斯大林風格一條出路。這個也是研究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資料。
現在看來真是一種復古的工業暴力科幻感!
補充一下,這些項目最後中標的,都是斯大林同志口味的盒子。
出發,未來。
先是小傢伙們來熱熱身。
真理報報社 列寧格勒 1924年
康斯坦丁·梅爾尼科夫的設計:
列寧圖書館競標 莫斯科市中心 1928年
維斯寧兄弟設計:
伊萬·列昂尼多夫:
最後中標的是這個……
大傢伙來了。
蘇維埃宮 莫斯科市中心 1931年
金茨堡:
來自無產階級建築師聯盟(VOPRA)的同志們:
康斯坦丁·梅爾尼科夫:
來自德國黨外友好人士, 格羅皮烏斯:
來自法國-瑞士黨外友好人士,勒·柯布西耶:
中標的婚禮蛋糕大家都知道,我不放了。(嚶嚶嚶)
蘇聯重工業人民委員會大樓 莫斯科市中心 1934年
來自伊萬·傅明 (注意,折衷的斯大林風格開始抬頭了):
來自維斯寧兄弟:
來自梅爾尼科夫:
來自列昂尼多夫:
(別看著21世紀這樣建築處處可見。它們的設計,幾乎能從近百年前的這一代作品裡找到血緣)
最後用塔特林同志的第三國際紀念碑(1919)收尾。
將近100年過去了。希望我們對未來也充滿想像力。
說一個吧。
天朝設想卻沒實現最巨大的工程,既不是十萬英里鐵路,也不是炸開喜馬拉雅山,更不是已經搞出來的南水北調或三峽。不知道大家聽說過「大西線」工程沒有?
新中國建國伊始就已經開始整修水利,先後成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利委員會等流域治理專門機構,並且五十年代在很短時間內就有效的治理了淮河、海河、黃河等大江大河,隨著對外戰爭與國內建設的不斷勝利,一時間從高層到民間都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作為當時躍進思想背景下的一個產物,徹底改造國土資源布局的「大西線」應運而生。
1959年,乃至更晚一些時候民間開始提出了「大西線調水方案」,還提出了具體路線,這些設想都遠超「南水北調」的西線調水方案範圍,主要是想從青藏高原腹地的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長江向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調水。幾十年來,各類官方和民間人士不斷呼籲,提出了不下幾十種的方案,至今不絕。
跟之前提到的那些巨大工程相比,「大西線」才是真的巨大,所謂「開河十萬里,調水五千億」,目標是改造西域成江南,新增十億畝耕地,平衡胡線東西經濟人口,再造神州利萬年。相比從青藏高原跨過如此多的大江大河萬里調水,蘇聯向中亞調水的工程簡直就是小孩子過家家。
來張圖
這是原始方案之一,新近設想還有從雅江上游沿青藏線調水到格爾木再去新疆的方案。你修條青藏鐵路算什麼,雅江水自流翻過念青唐古拉,翻過唐古拉,翻過可可西里,翻過阿爾金那才是大項目。參考南水北調中線項目的情況,就是不知道西部人民是不是用得起這水。
附:「大西線」方案簡介
總體規劃思路為:從雅魯藏布江下游開始,向東南穿越橫斷山脈,於三江併流處折向東北至四川盆地邊緣,沿青藏高原邊緣向北,過秦嶺、黃河,經甘肅進入新疆,形成一個調水環線。通過逐級借水、補水的綜合調配,借用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含大渡河)三江之水(均為長江支流)輸往西北,降低施工成本和風險;同時,以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之水逐級補充至長江上游金沙江段,以維持長江水量。不算雅魯藏布江-怒江的線路,自怒江至羅布泊,施工總里程約4679千米。線路涉及的取水口總水量超過2200億立方米/年,以25%-30%的取水比例計算,可調水量為550-660億立方米/年。如果年調水量為400億立方米,以2米/秒的流速計算,則需修建約70米寬、10米深的明渠,總開挖土方量約24.3億立方米,總澆築混凝土量約5.2億立方米,工期預計10-20年,總投資額約15000億元。
一邊是喜馬拉雅山脈,一邊是中國的青藏高原,這是尼泊爾,山脈的南坡緩緩的伸向印度洋,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尼泊爾王國氣候濕潤,四季如春,而山脈的北麓陡降,終年積雪,再加上深陷大陸的中部,遠離太平洋。所以自然氣候十分惡劣。
如果我們把喜馬拉雅山脈炸開一個甭多了就50公里寬的口子,世界屋脊還留著,把印度洋的暖風引到我們這裡來,試想一下,那我們美麗的青藏高原從此摘掉落後的帽子不算,還得變出多少的魚米之鄉啊!
恕我直言,與我這個相比,你們那都是小工程。
我們都知道國家電網強,但我沒想到他能想出這麼驚人的計劃:全球能源互聯網
全球能源互聯網=特高壓電網+泛在智能電網+清潔能源。全球能源互聯網能夠連接「一極一道」和各大洲、各國大型能源基地及各類分散式電源,突破資源瓶頸、環境約束和時空限制,將太陽能、風能、水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轉化為電能送到各類用戶。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世界最大的能源配置系統,能夠將具有時區差、季節差的各大洲電網聯接起來,實現各國電力供需平衡協調,取得全球互濟、錯峰避峰、互為備用、減少裝機等效益。
這麼龐大的計劃肯定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國家電網指定了三步走計劃:
1)第一階段是當前~2030年,實現洲內互聯:2020年前,推動形成共識;各大洲加快開發清潔能源,輸送和消納主要通過各大洲內的互聯電網實現;跨國互聯電網快速發展。
2)第二階段是2030~2040年,實現跨洲互聯:北極地區風電、赤道地區太陽能燈全球重點清潔能源基地的大規模開發;跨洲間的多類型電力互濟效益更加顯著,全球能源互聯網初具規模。
3)第三階段是2040~2050年,實現全球互聯:全球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基地全面開發;清潔能源發電替代化石能源佔據絕對比重;化石能源開發、輸送和消費規模急劇下降。
從北極取風能,從赤道取太陽能,用南北半球不同季節的差異來錯峰。讓全球互聯,天下大同。這讓我想起了太祖那首詞:
而今我謂崑崙,
不要這高,
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
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
一截贈美,
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
環球同此涼熱。
說一個,美國在60年前,是怎麼腦洞大開、想上天的超級計劃。
這就是1959年美國陸軍制定的《地平線計劃》,內容就是美國在月球設立永久性核戰基地,從太空攻擊蘇聯。
由於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感到巨大挫敗感的美國人,決心在接下來的太空競賽中不惜血本。在這次競相比拼的燒錢大戰中,美國陸軍推出了超級腦洞計劃——《地平線計劃》。
根據《地平線計劃》,美國將在1964年7月開始登月,並建造月球核戰基地,全部工程將於1967年底完成,為了運足夠的人和器材上月球去建基地,美國陸軍計劃用大推力火箭「土星」作為運載工具,計劃規定要發射229次,動用252名航天員(其中42人永久居住在月球)。
根據《地平線計劃》,到1967年,標準配置42人的美國月球核戰基地將開始正式運行,基地內64枚裝載核彈的洲際導彈將部署完畢,隨時可以向地球開火。為了維持基地的正常運轉,美國陸軍還打算把兩個核反應堆發射到月球上去給基地供電。此外,要維持基地內42人的正常活動,這些人連呼吸的空氣都需要從地球上運過去。
當然,歷史上的《地平線計劃》,毫無意外地胎死腹中。
「地平線」夭折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計劃的基建部分太燒錢了,燒錢燒到即使燒光美利堅的底褲,都搞不定。
根據估算,陸軍的《地平線計劃》,至少需要發射229枚「土星」火箭。在當時一發這樣的火箭的造價與美國福萊斯特級超級航母的造價幾乎相當。也就是說美國需要在4年時間裡總共燒掉229艘福萊斯特級航母,就為了在月球布置一個大炸B。
在真實的世界裡,美國後來推進的整個阿波羅登月計劃,11年里只打了13發「土星」火箭,全項目耗資就高達255億美元。也就是說,現實中如果真來一把「地平線」,要燒的錢將遠遠超出了美國的承受能力。
當然,促使美利堅徹底放棄燒內褲決心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技的進步。在月球上的核戰基地發射一發核彈,需要經過近40萬公里的地月距離才能打到莫斯科,耗時幾十個小時。而一發美國本土打出的民兵系列洲際導彈,只需半小時左右,就能把絕命快遞送到莫斯科。
18世紀最富於幻想力的法國建築師 Etienne-Louis Boullée(1728-1799)設計的紀念碑,巨大的體量和宏偉的比例,造就了一種強烈的史詩感!
Cenotaph for Newton 是 Boullée 為牛頓設計的紀念碑,建築本身是一個150米高的球體,由數百棵柏樹層疊圍繞著。牛頓的石棺被放置在球體的下半部。
紀念館的設計創造了白天和黑夜的效果。當太陽光穿過拱頂精心留下的孔透出來時,就呈現出夜空中星星的錯覺,彷彿窺探宇宙的一面巨鏡。
而當掛在中心的渾天儀發出耀眼的光芒時,則呈現白天的效果。
雖然該建築從未落成,但它對建築設計的影響是深遠的,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Etienne-Louis Boullée 的其他作品:
來自日本東京藝術家Minoru Nomata的建築繪畫,關於巴別塔的想像。
巴別塔,或稱巴貝塔、巴比倫塔、通天塔。《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宣稱,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此故事試圖為世上出現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解釋。
這些是英國藝術家Paul Noble(出生於1963年)的充滿幻想、美妙而又壯闊的建築繪畫作品。他曾於2012年被提名英國當代視覺藝術大獎「透納獎」。
最後,提到富有想像力而又無法建造的建築,不得不提荷蘭科學思維版畫大師埃舍爾(M. C. Escher,1898-1972)。他的作品以表現不可能的結構、悖論、循環等為特點,從中可以看到對分形、對稱、雙曲幾何、多面體、拓撲學等數學概念的形象表達,兼具藝術性與科學性。
《瀑布》是他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直到現在包括《紀念碑谷》在內的很多優秀的獨立遊戲仍然從他的作品中獲得靈感。
來來來,向大家介紹幾張讓你腦洞大開的設計圖。
它們不僅在過去,在可見的未來內,都只能存在於圖紙或設想中,無法被建造出來。當然,它們不是巨大工程,但是一旦建造出來,絕對是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足夠顛覆世界,打破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因此意義絕對是重大的。
這是達爾文的設計圖
這是義大利機械師斯特爾的設計圖
還有各種讓人看到巧奪天工的設計。
看出來了嘛,這就是很多科學家說的所謂的永動機啊。即使已經被證明不可能存在,而且在能量守恆定律已經提出幾百年了之後,依然還有很多「科學家」在孜孜不倦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啊。
他們一直在想打破那些物理前輩建立起的世界觀和規律準則,打破自然規律,不得不為他們所贊服。
如今,你依然在互聯網上能看到數不勝數的永動機設計圖。他們真的是只存在於圖示上或設想中,而且肯定都無法建造出來,是不是完美切題?
好吧,我只是抖個機靈,博君一笑爾。
中華四大嘴炮工程:長城貼瓷磚,赤道鑲金邊;飛機裝倒擋,太陽裝開關。
戴森球,人類圖紙上不能有比這個還巨大的工程了
用太陽能陣列版之類的收集器將太陽這樣恆心完全包圍,以此獲取整顆恆星的能量,高達里的太陽炮與此相比都是細菌和藍鯨的差別了。
果殼《建造戴森球,輕鬆五步走》
https://www.guokr.com/article/172398/
相關回答:王司徒:有哪些看起來不像地球生物,但又確實生在地球的動物?
西伯利亞水系一年匯入喀拉海(北冰洋邊緣的海域)13000億立方米的淡水,這些河流的下游和入海口在北極圈,沒啥用水的工農業項目,水都浪費掉了。在蘇聯的各個斯坦,每年都為蘇聯貢獻了大量棉花還有其他物產的各個加盟共和國嚴重乾旱,因為缺水導致許多經濟損失。
為解決水資源分布的區域性失衡,經蘇共二十五大批准,蘇聯政府把從西伯利亞向中亞與哈薩克輸水以及從北部河流向伏爾加河流域輸水的問題列入1976~1980年發展國民經濟總方針的重要內容 ,並決定以科學研究為依據,進行相應的設計。
蘇聯工程建設人員計劃克服每年僅有6個月的氣候降水條件適合施工的不利影響,開挖土石方37億立方米,填方75億立方米,使用1200萬~1700萬立方米的鋼筋混凝土,修建一個年供水量250~600億立方米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
蘇聯西伯利亞向中亞和哈薩克部分調水問題_愛學術
瀉藥@周鑫
作為一名建築系科班出身學員,先說以下柯布的項目:
大家應該都了解,柯布西耶大作,簡直是機械鋼鐵之軀,你們可以對比看下樓的尺度 誇張到極致 就問你住在裡面舒適不舒適,結論:建築師做不好規劃,太感性。
2. 第三帝國日耳曼尼亞計劃建築師 軍事家 狂野的法西斯分子 高度極權主義者 mein furher
你們知道這個穹頂建築的尺度有多恐怖嗎
極權主義的極致體現
此刻元首的心裡陰影……
:要是當年我打贏了,你們這些東亞匹夫都要弄來做肥皂!
推薦閱讀:
※請簡要介紹一下Bentley,它是一款軟體還是一個為一些軟體使用提供的平台?
※單跨結構中哪種梁能實現最大跨高比?有哪些工程實例?
※結構工程師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去做結構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