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何會「以詩賦取士」,詩賦難道比治國重要,為何詩賦在進士科中那麼重要?


題目與史實略有出入,試答之,以釐清一二:

1.唐襲隋制,一開始進士科僅僅試策,直至貞觀七年(633)。

貞觀八年(634)起,詔加進士試讀經史一部。

調露二年(680),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奏明經、進士二科並加帖經。又加《老子》《孝經》,使兼通之。

永隆二年(681),在考功員外郎劉思立的再次建言下,進士加試雜文兩首。

此所謂雜文兩首,箴銘論表之類也。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始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也有全用詩賦者,非定製也。雜文之專用詩賦,當在天寶年間。

也就是自唐玄宗天寶之後,凡進士一科考試,先帖經、再詩賦、最後試策,遂成常式。

以上之所以就考試內容作一些梳理,只是想說,後人一提唐朝進士科考試,便理解為詩賦考試,而且以為是貫穿唐朝始終的,實誤也。

2.那麼為什麼要加考雜文(後確定為詩賦)呢?

大體原因有三:

一是發現以往進士僅僅試策,考生們「不尋史傳,惟誦舊策,共相模擬,本無實才。所司考試之日,曾不簡練,因循舊例,以分數為限。至於不辨章句,未涉文詞者,以人數未充,皆聽及第」。這幾乎是所有應試的通病了,背一些舊文、例文、範文,考試時生搬硬套。

二是擔心進士惟試時務策,選拔出來的人可能難免膚淺。所謂「識文律者,然後並令試策。仍嚴加 捉搦,必才藝灼然,合升高第者 ,並即依令」。這樣的說法我們在當代華羅庚、蘇步青那兒也聽到了。 華羅庚認為,「要打好基礎,不管學文學理,都要學好語文。因為語文天生重要。不會說話,不會寫文章,行之不遠,存之不久。」蘇步青也說,「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後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想想現在的官場,諸多官員胸無點墨,文筆不通,言語無趣,或許不久的將來,公務員考試也是要加考文學的。

三是與唐玄宗個人的因素有關。開元、天寶年間,唐玄宗在制舉中頻頻推出諸如文藻宏麗科、博學宏詞科、文史兼優科、文詞雅麗科、文詞秀逸科、風雅古調科等等,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勢必會影響禮部設置進士一科的考試內容。

3.至於題主「詩賦難道比治國之道還重要」一問,首先,試詩賦僅僅是進士考試的一個部分,原本屬加試性質,試策始終是根本。其次,即使進士及第,僅僅是獲得了做官的資格而已,能不能做官,還要參加吏部組織的考試。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大明宮詞》這部經典的電視劇?
楊國忠到底是否如歷史上說的那般不堪?
玄武門之變之前,為什麼不將李世民逐出長安?
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為何「再三不彀」 ?

TAG:唐詩 | 唐朝李唐 | 科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