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蘋果此次發布ResearchKit,成立醫療調查項目?

如何看待蘋果此次發布ResearchKit,成立醫療調查項目?


現今醫療和健康研究最大的瓶頸之一在於患者數據的收集。

比如在校園各個角落應該都看到過招募志願者參與某項研究的傳單條,類似這樣的,

沒錯,這是一張近15年前的傳單,但事實上,模板並無改變,現在改改好像還能用。


而更高端一點的機構會給患者發信招募,可回應率的百分比僅為個位數(請想像一下海投簡歷)。

在科技發達、一切互聯的世界裡呆久了的我們,也許都無法想像醫療和研究的數據收集渠道竟還是是如此的原始低效:參與者少之又少,而數據的準確度、適用性也並不能保證。尤其是長達十年或以上的跟蹤調查,最後得出的還只能是一個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性。


這種對資源的不利用,甚至是浪費實在令人可惜。


ResearchKit很大程度上能解決這個問題。研究機構通過手機App就可以向全世界招募志願者參與實驗,也可以通過志願者手中的手機去收集相關的患者數據信息。ResearchKit的宣傳中,也特彆強調了它在醫學健康研究App開發設計中的重要地位。

Asthma Health by Mount Sinai 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 用於哮喘研究

Parkinson mPower study app 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 用於帕金森研究

GlucoSuccess 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 用於糖尿病研究

Share the Journey 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 用於乳腺癌研究

MyHeart Counts 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用於心血管疾病研究


請仔細看一下這些App設計、內容和背後的邏輯,有沒有很熟悉?


我更願意把它想做Research 領域的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

對於合作醫院的患者自不必說,對普通人來說,每天就會像背單詞和運動打卡一樣,結合HealthKit跨應用的數據收集,用日常活動數據和一些體征小測試參與進Research,甚至同時參與多個Research。

此外完全開源也就意味著,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出一份力致力於醫療研究,這無疑最大化地優化整合了醫療行業里的資源。

(FYI:根據bloomberg.com 的頁面,發布會之後24小時內,Stanford研究者們發現已有超過11,000名參與進MyHeart Counts App的研究,而在以前,一個醫學研究要想集齊1w多個志願者,需要在全國50多個醫療中心招募1年。)

真是跨學科發展的黎明啊,大快人心的大好事。


當然,弊端也是有的,具體見Jack Wang同學答案。

不過Research Kit 還不是FDA批准的Mobile medical app,期待問題在發展中解決。


______

10號看了Medium 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The Quantified Shelf,講到三年里同一個Apple Store賣的可穿戴的變化。

這是2013年3月初的Apple Store, 架子上有22種活動追蹤設備;

再看2014年三月初在同一地點的照片,可穿戴的數量和地盤明顯縮水(左半邊),一些小廠產品也已經下架了;

到了2015年三月初,Apple WATCH發布前一天,此處的可穿戴設備只剩下Jawbone UP Move(左上角一小塊),其他都換成了Internet of Thing。

沒辦法,親兒子要來啦!


看完這個後我就那麼一腦洞,隨著Apple WATCH的推出和蘋果ResearhKit,HealthKit 對健康醫療領域的重視,三年後,五年後的蘋果店可能會賣啥呢?心率、哮喘檢測等個體化醫療設備?基因測序套件?

除了貼膜的,換殼換錶帶兒的,是不是又要催生一些新的職業了?


(FYI,今天一大早,就看到23andMe要開始進行藥物研發的新聞。In Big Shift, 23andMe Will Invent Drugs Using Customer Data 他們已和Roche旗下的Genentech合作準備進行Parkinson』s Disease研究。)


附一個researchkit tech方面詳情,說的很清楚了: apple.com 的頁面


補充一樓答案:

————————————————
在我回答這個問題時排名第一的答案是@蘇浩然 同學的答案


戰略意義巨大。春季發布會把一個目前看來沒有贏利點的項目放在apple watch前進行介紹,可以看出蘋果對醫療服務信息化的未來的重視程度之高。

醫學研究中隊列研究,橫斷面研究,臨床隨機試驗是重要組成部分。隊列研究中的非暴露(unexposed)和橫斷面研究中的對照組(control)的人群來源大分兩種。醫院相關和普通人群相關。

醫院為基礎收集相關信息有它的優勢,信息採集過程時間短,花費少,易操作。所選擇的對照或非暴力如果是醫護人員,那麼這樣的人群教育水平相對更高,更容易理解、接受並積極配合相關研究。但是弊端也很突出,這樣的人群來源沒有代表性,醫護人員更注重健康,更有保持健康的意識,這樣的信息採集會對研究產生偏倚(bias)。或者採集的是不與所研究疾病相關的患其他疾病的病人,那麼這些病人認為自己已經得病了,相比於普通人群更願意積極配合。這樣也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普通人群作為非暴露組或對照組的人群來源自然最好。有代表性,不會因為有其他疾病因素來干擾所要研究疾病和相關風險因素(risk factors) 的關係。但是普通人群的信息收集要困難的多,隊列研究需要長年隨訪,需要時間金錢人力都遠高於以醫院作為對象的研究。同時還得考慮到很關鍵的信息的採集衡量標準和方法的統一和科學性,這個更加加大的普通人群作為研究對象的難度。

所以目前來說,普通人群當然最好,但是醫院可行性更大。

Researchkit作為基於iphone的應用,能夠一次性解決研究所需要的信息的標準統一,代表性,採集三個難題,儘管目前可能只能收集基礎的信息,比如手指的反應,聲音,走路的狀態,但是這個項目將會是開源的,將會吸引更多的開發者關注除了遊戲,生活辦公應用以外的新的潛在贏利點,人們本身最關注的健康,他的未來將會是前途無量的。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更多更直接更準確的測量評估應用將會被開發出來,以各種虛擬獎勵的方式吸引普通人參與到臨床相關數據的信息收集中。

對普通人來說,只要操作自己手機上的應用就能夠得到關於自身健康的信息,獲取相應的改進健康的建議,還能夠換取一定的回報獎勵。

對開發者和蘋果來說,在獲得用戶的授權下擁有這些龐大的人群醫療相關數據,再將其與信息最終消費方(醫院,研究機構,葯企)進行利益交換。或者在遠一點想,為將來開發icare這樣未知但是潛力無限的產品提供堅實的依據。

對醫院,研究機構和葯企來說,更具代表性的,更可靠的數據將會縮短研究的時間,提高研究的效率,提升研究的質量,這些會推動臨床研究進入一個新的層面,就像發布會宣傳片里說的一樣,如果能成功普及,科學可靠,researchkit will be a game changer。

淺淺回答,個人愚見。


推薦閱讀:

你怎麼評價播客《IT 公論》第一期?
為什麼特效中會出現人走路浮在地面上的問題?
人類可不可能像被圈養的動物一樣,其實一直處於另外一個高等文明的觀察之下?
要多少個氦氣球才會有飛屋環遊記的效果?

TAG:健康 | 蘋果公司AppleInc | 科技 | ResearchK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