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第52屆金馬最佳新人導演獎畢贛及其作品?

畢贛,1989年生於貴州,天畫畫天簽約導演。2012年,他拍攝的黑白短片《金剛經》獲得香港ifva電影節特別表揚獎。《路邊野餐》是他大學畢業之後的第一部長片。
2015年,畢贛以《路邊野餐》成為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


畢贛是個大才,導演說,想做個電影科學家。想帶電影帶到電影之前沒去過的地方。
《路邊野餐》成功的把現代詩的質樸美感和電影結合到一起,整部電影的氣質得到了極大的升華。電影的鏡頭語言很有質感和靈氣。一股清新的風氣鋪面而來,沒有2.35比1的屏佔比。但也拍出來那股自然的樸實的美感,事實上,這種純粹乾淨的鏡頭是非常難得的。沒有刻意,有深度的和整部電影糅合成一個整體。有經典的味道。

影片中的用光有著浪漫主義的風格,在陳升去母親的墓碑,鏡頭中細心吝嗇的把人物的信息表達出來,這是個要細心觀看的電影。

整體的色調偏冷,有種貴州黔南的涼爽。

電影中,主人公在小衛衛的身上完成了自己心靈的救贖。重生了自己四處遊盪的野人般的靈魂。


此子前途不可限量,歐洲三大電影節將來一定會出現他的身影,其成就比第六代的賈樟柯和第五代的張藝謀有過之而無不及!


謝邀,還沒看過


有想法有堅持,i like him!


點映場還沒放映完就出來了 只能說 一個好的觀影體驗下才會讓人有好的感受 : )


剛看過點映,畢贛的片子真的很讓人佩服,天馬行空的想法。看似不合章法,但是確實很讓人震撼。金馬獎新人導演實至名歸。


現在這個年代的影評人大概是到了一種尷尬的境遇。
要麼對一部電影大夸特誇,獲得一個「你開心,我也開心」的「好」結局。要麼劍走偏鋒,一個不小心就過度詮釋。可沒事,過度詮釋才能體現文藝青年「憂傷」與「憫人」的情懷,過度詮釋也就是市場。

如何評價一個年輕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呢?

大概人人都有種既然你是第一次,那麼作品裡有些瑕疵總歸是可以被忽略或者不提。
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處女作,總是未開聲,就引得各式各樣評論標準折彎了腰。

去年的少女哪吒,好評下面幾乎都是關於情懷與情懷,極少有人從電影的本身,從影像本身去分析。當然,如果從電影的本身去分析,那部電影幾乎可以是一部不那麼合格的作品。但是,有情懷呀,你怪誰呀。

獨立電影導演,如果想要賣弄情懷,大致可以寫寫字,拂拂琴,在家喂喂鳥就好了。電影不是關於賣弄情懷,而是關於用影像去創作,亦不是將幾個鏡頭湊在一起了事。它終究是關於如何給觀眾一部「完整「的作品。

說回到路邊野餐這部作品上。這部作品並沒有預想中那樣的完成度,這放佛也是所有年輕導演的通病。它更像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將自己那麼幾年拍的短片,那些被各式各樣文藝片導演影響的短片作品的一次拼合。於是,整部電影的」完整性「幾乎是慘不忍睹。

電影里人物和人物之間的關係處理只是流於表面,干硬地將各式各樣小鎮里的人,貼在一起。當觀眾在期待,人和人之間更深層的情感關係與互動時,發現電影里這些演員們幾乎是臉譜般的存在。
當然,如果硬要通過冠上一個「夢境」來解釋人物之間關係處理上的尷尬的話,那也是無可奈何。

(是呀,這時,影評人一定會被反問,」您行,您上呀。「)

而好多朋友口傳中的四十分鐘的長鏡頭。鏡頭機位的時常晃動與邊緣扭曲,讓觀者每個十幾秒,半分鐘就要齣戲一次。以及,這麼一個長鏡頭,在機器經費有限,無法給出「妙」與「美」的體驗的時候,硬塞進去40分鐘的長度在電影之中。除了讓整部電影更顯得支離破碎與重心偏離之外,並沒有利於整體電影風格的走向。並且,讓導演的野心暴露無疑。

一部關於年輕人的野心的電影,我們只能稱讚年輕導演的」敢「,卻無法真心地認同,這是一部多麼優秀的電影。


個人覺得相比長電影,畢贛更適合駕馭微電影或者廣告作品。。畫一個詩意的畫框,塗抹幾筆關鍵的顏料,其餘的讓觀眾自己去填充。

比如《路邊野餐》的宣傳片雖然1分多鐘,但是故事基本完整了,而且很有feel很抓人,拖成一個小時就很無聊了。
同樣,他拍的金馬獎廣告片《秘密金魚》預告片1分多鐘,也特別抓人。謎一樣的句子,配上蒙太奇的鏡頭切換,有天才之感。

而這種「玄之又玄,無盡神秘」的意境,10分鐘以內足以。
搞成一個小時多只能換來切一聲,原來是這麼個故事,太平常。

長電影是需要閱歷積澱的。
小故事講得好也是一種天分。
揚長避短。


推薦閱讀:

拍那種同名小說的電影,導演會要求主演把書看一遍嗎?
周星馳馮小剛等大導演有錢有人脈,為什麼拍電影還要去找王中磊投資呢。不能自己拍嗎?華誼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怎麼看待郭敬明說的「我不拍,就都看賈樟柯了嗎」?
如何比較《盜墓筆記》和《心理罪》兩部網路劇質量?

TAG:電影 | 劇本 | 導演 | 文藝片 | 北京電影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