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學習的馬太效應?

「某個東西是你的優勢,你再加把勁就如虎添翼;不是你的優勢,你再努力改進也有限。」


我猜題主的意思一定是,為啥有些人用功到死成績不行,有些人隨便學學就考個第一

先說最重要的一點:效率!
講這個之前先講個笑話,咳咳,我有個朋友,有一次月考考第一,老師讓他上台講經驗,他第一句話:該玩的還是要玩!【笑場】

我一直認為,學霸並不是頭懸樑錐刺股全天候在學的人,學渣也並不是一點都不學的人。

  • 學霸在課堂時間效率幾乎百分之百,他們能集中注意力,老師講的全部理解並且課後做題就能消化,無需額外做題無需頭懸樑錐刺股,考試前稍微複習就能考得很好。簡單說就是學的時候專心學,玩的時候開心玩,學和玩分得很開的人。
  • 學渣也並不是上課一點兒都不聽的,他們上課的時候不能集中注意力,一些跟不上進度,一些效率太低,想著亂七八糟的東西,一會兒看個窗外一會兒開個小差,結果上課沒懂,課上弄不懂的課下更加弄不懂了。為了求心理安慰別人玩的時候也在裝模作樣看書,晚自習回宿舍還帶一本教輔,表面很用功其實什麼都不懂。

第二:正確的學習方法,你拿學政治的方法學物理,能學好才怪。

第三,一些必須承認的差距,智商!參見GS這篇回答人不聰明怎麼辦?
有些人 比同齡人聰明,沒辦法,人家智商,記憶力,理解能力就是比同齡人高一截。
但是勤能補拙啊!減數分裂先開始我也不能理解,我把減數分裂的圖每天都畫個幾遍,後來不僅理解至今沒忘。

第四:看圖說話


因為這是一個正反饋~


大家都往應試教育扯,是不對的。
題主的問題應該是
在某個專業持續深入學習
比如學習10000小時,
會越來越具有優勢,
成為某個行業的專家。
如同中國人的通俗理解是:

越窮越見鬼,越富越發財,

則是反映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在《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有個案例說,加拿大麴棍球頂級運動員都是1,2,3月份出生得多,為什麼?因為加拿大運動員註冊年齡以每年的1月1號開始,如果你是哪一年12月出生的孩子,就比1月份出生差不多小一年。馬爾科姆?格拉威德爾告訴我們這一年的發育優勢+專業訓練的積累,就使這些孩子更容易當作有運動天賦的苗子被教練選中加以更專業的培養。


再比如作者發現網路時代的領軍人物恰好都是1950年代出生的人,這些人生逢其時,計算機編程技術發展到剛剛好,如果你早點出生,那麼計算機使用相當複雜而且沒效率,你或許會選擇其他行業,而再晚點出生的話就已經飽和,你能做的幾乎不多。


這也就是不斷放大的馬太效應:一些原本微小的、偶然的、潛在的優勢使他們獲益,這種優勢被人當作是他個人的能力和天賦,並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得到更多地關照、機會、資源,使得優勢不斷加強。 這種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最終使那些具備微小優勢和機遇的人,最終成長為非同凡響的人。


馬太效應其實也可以反過來明白很多事故的成因。作者認為重大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一些列連貫的的小的失誤最終釀造成的重大事故。比如飛機失事的預兆:微小的技術失誤、惡劣的天氣、疲憊的飛行員……單獨發生任何一個都不能夠造成重大事故,但所有的問題疊加在一起就不一樣了,比如大韓公司801航班失事,包括機組人員在內的254人中有228人遇難。


所以,平時多努力一點點,多思考一點點,多嘗試一點點,多讀一點點,多參與一點點……這些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你永遠不知道現在做的事會對以後有何幫助,只有當你做成一些成績,日後回顧時,才會發現它們都是串在一起的,它們都是必然。


曾經和學霸做了三年同桌,我看清了一個老師從來不會承認的現實:智商的差距。
所以我比成績都是和昨天的自己比,如今我也這樣要求自己的學生。


關於題主的提問,我覺得馬太效應這個詞,很好用。
學習差的,往往得到的關注較其他優生少。而且還得加把勁趕上進度。但是,一般而言,老師們針對優生則會很優待,很多優生在完成學習進度後,他們的恩師常常會開小灶給他們增加額外的知識,令他們更有優勢競爭。一般的或者差生僅僅是趕上進度就吃力了,談何與優生並駕齊驅?
舉個例子,本人初中時,一個同學學習遠超排名第二的同學近100分,當年來說,不算差距大,但也不少。畢竟我們分的是尖子班。於是乎在我們還在埋頭啃老師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努力消化吸收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老早就把課本翻透,桌面放著N+1本奧賽練習,甚至是高中數理化的課本了。然後參加各種競賽,各種獎項加分,中考甩我們九條街。
而我們僅僅還是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做著普通人的夢。
應該說作為強者獲得更多資源變得更強,弱者有時候連得到恩惠就謝天謝地了,更別說老師很可能連給你的那份僅余的關注都放去優生那一邊了。弱肉強食很好理解。
出到社會,你會發現,在最開始決定你人生的,也許是就是在那時候對你造成的影響。但我想說的是,你如果不能成為神,就應該努力讓自己接近神的存在。學習不好,可以從其他方面發掘自己的優點。實在沒啥拿得出手的話,你能想想你存在的意義么?難道要變成本來就不多的,最後連僅剩的都被奪去的人么?
其實,有機會的話,你還有大學四年來歷練,或者花更多時間,比同齡人早接觸社會。爭取提前成為馬太效應的受惠者。
還有一種理解,或許你更能直觀理解,為什麼有錢人越有錢,窮人越窮?!不用偏激看待這問題,僅僅從資本擁有量來考究。哪怕是存銀行,窮人能夠通過存款獲得的利息基本可以忽略,而有錢人就算是存銀行,僅獲得的利息總額就非常客觀了。用一句《私人定製》里葛優告訴宋丹丹那句:您有1000億,1000億是什麼概念,就算你存銀行,按照最低利率來算,您每天至少得花好幾千萬,才能勉強花完利息…當然不是原話。這至少說明了同樣是存銀行,兩個不同層級的群體的收益有多大差距。更遑論有錢人擁有更多的資源去創造收益,也可以利用存款的來跟銀行貸款更大額的資金進行投資,獲得更多的財富。而窮人僅僅是買個股票都得每天看著股市沉浮心驚膽跳。
看題有感,很喜歡馬太效應這個詞。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福音》


其實那個說「正反饋」的答案已經答到要點了,但在這有點循環論證的感覺,因此我就在此試著解釋一下其中的原理。(觀點脫胎於威林厄姆的《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當你原本就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存時,學習一樣新東西也會比別人快,理解的比別人也會更深刻。

一個一個來解釋:

Ⅰ.為何會學的比人家快?

簡單來說,擁有背景知識的人的信息「壓縮率」更高,因此可以同時處理更多信息。

打個比方,xcnnphdfbiciax,你給一個剛學了26個字母的孩子來看,他只會覺得這是14個字母,然後一個個背下來,但是給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初中生來看,只有他觀察力稍微好一點,他就可以把這看成x cnn phd fbi cia x,這就只有6個分塊了,因此他能夠更快更輕鬆地處理這個信息。也就是說,同樣的原始信息,擁有背景知識者能夠將其「合併」或者「壓縮」,從而大腦處理時只佔用更小的空間。

這也就是說,你懂得的東西越多,以後你學新東西也會更快,因為你的原本的知識儲存會幫助你更好地記憶和理解新的知識。這也是為何學霸越學越輕鬆而學渣明明已經很努力卻還是難以追趕的原因之一,因為人家之前積累的資源像滾雪球一樣讓他越走越快。

Ⅱ.為何會理解地更深

因為原本知識儲存豐富者,常常見過更多的表層結構,所以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抽象結構。

舉個例子,同樣的一道高中數學題,讓高一學生和資深教師同時做,通常老師的反應會更快些。為何?要說知識點的話,兩人應該都是學過的啊!難道是因為老師之前做過這道題?對,但不完全對。準確來說是他之前見過很多類似的題,以至於完全了解此類題的內核了。一看完題目就知道這道題考的是什麼,該怎樣入手,而不是像學生一樣常常被出題者的一些表面信息所迷惑。這也是為何學生時代的題海戰術有一定的作用,一道題不是僅僅知道其解題公式就可以了的,因為它的外殼千變萬化,而你之前不經過一定量的類似題目的練習的話,是很難在日後再見它時識破它的真面目的。

這也就是說,知識儲備豐富的人,由於見多識廣,更容易由量變產生質變,由事物的表層結構而慢慢深入認識到事物的核心結構。


綜上所述,在學習方面,如果一個人前期學的越好,儲存的知識越多,在之後的學習上他也會學地更快,理解地更深,於是就會產生「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馬太效應。

因此,在學習上,一旦落後,你必須採取加倍的努力才可能趕得上前人的步伐。

人生亦是如此。


1、不得不承認智商是有差距的。
2、系統的思考和總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提高效率,而不是簡單地重複勞動。
3、當有效率,事半功倍的話,會有成就感,興趣就會激增,相應得又提高了學習能力。


不得不承認智商是有差距的,也可以理解成智商的成熟度有早晚,但終究還是有差距的。學習能力強的人智商一定不低,注意是學習能力,而不是學習成績。


強者弱者越弱,就是馬太效應。


推薦閱讀:

40歲那年你正處在哪個狀態?
長的丑有什麼好處?
有哪些墓志銘讓你百轉千回念念不忘?
對一個女生或是女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TAG:學習 | 人生 | 人生規劃 | 馬太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