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Bill Cunningham?
這位紐約的街拍大師最近過世了。
http://www.nytimes.com/2016/06/26/style/bill-cunningham-legendary-times-fashion-photographer-dies-at-87.html
與時尚女魔頭的竊竊私語,不知會讓多少人羨慕。
雪白頭髮、藍色外套、黑色相機、紅色自行車,組成了在人群中匆匆閃過的他的身影。
他就是Bill Cunningham,街拍界的傳奇人物。
如果你去Instagram搜#billcunningham,最多的便是他舉起相機,神情專註拍攝的場景。永遠的藍色上裝,出現在時裝周、大都會、晚宴等場所,永遠那麼低調地置身人群中默默按快門,卻又不可避免地因為一身裝束而成為主角。
MARC JACOBS F/W 2016,幾乎全黑的人群中顯眼的他,和他一身標誌性的藍色上裝。其實因為那天特別冷,他穿的不再是標誌性的藍色工裝外套,換成了羽絨服。但是如此強迫症地一定要穿著一致,也是略萌。不知道他是否有很多件一樣的衣服。
第一次見到微駝的他,是在2014年的萬聖節,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特別活動上。那天和小夥伴們穿著《愛麗絲夢遊仙境》主題的服裝,有幸被他記錄了下來。雖然未能被選入編輯到《紐約時報》他的專欄中,卻也讓我認識到了這個傳奇的人和他親切的笑容。之後再見到他,就是各種時裝周上。如果不是之前就知道他是誰,很難把衣著樸素幾十年如一日的他,跟時尚聯繫在一起。
與Anne Hathaway合影卻並沒有在看鏡頭的他,反而是Anne的表情,好像很榮幸能跟他合影,這就是他在時尚圈的地位。
Please, he"s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on Earth.
這個離時尚最近的人,卻彷彿永遠置身時尚之外。比如他身上的色調始終統一,不隨潮流改變。比如他與明星的合照少之又少,而就算合照他也並不會刻意地與明星一起看向鏡頭。他大多數被人們拍到的鏡頭,看起來甚至有點像狗仔的偷拍——因為他永遠藏在人群中舉著相機對著別處,永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然而就是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記錄著時尚在人們的生活與文化中烙下的印記。他絕不是一個單純的時尚街拍攝影師,他記錄了一個時代,和這個時代裡面芸芸眾生的街頭百態,長達40年。
他生前最後一期On the Street
我更傾向於把他歸類為藝術家,而不是他最為人熟知的標籤——Street Photographer。在他去世之後《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文中甚至將他的時尚攝影,上升到了文化現象的人類學領域(Cultural Anthropology)。他用他的35毫米尼康相機(也是出鏡率最高的那一台,當然還有一個問題討論他曾使用過的器材),為紐約這座城市編製了非官方卻最富有色彩的編年史,從紐約時尚的輝煌時期直至現在。
一個絕佳的例子,講述時尚和文化的變遷。
很多人都在探討他在時尚界和街拍界的成就,然而我卻更傾向於認為,他對於HIGH FASHION和街拍本身是沒有顯著貢獻的。沒有顯著貢獻不代表他沒有貢獻,而且他不顯著的貢獻也比普通人強很多。他並不特別改變時尚的潮流,也沒有改變街拍的形式。他甚至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街拍攝影師,因為他基本不講究構圖光影這些攝影師會在意的東西,他也不是個器材黨。在內容上他也是選擇先拍下盡量多的素材,然後再進行篩選和編輯。
但這並不代表他在拍攝的當下沒有進行創作。事實上,他是一個很有選擇的人,並不是所有的都拍。在時裝秀上,比起每個模特都拍的雜誌攝影師,他更在乎的是某件衣服在人身上的效果。
但是只要是他覺得符合的,他都會不帶偏見地拍下幾乎所有他覺得有趣的內容(比如答主自己就曾經被他拍過好多次,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從來沒有make the cut)。而他最主要的貢獻是在社會經濟學方面(時尚確實能從側面反映社會經濟學),而在這方面他貢獻非常大。
隨便一期On the Street。略顯雜亂的拼貼,跟角度不太有關的照片,還有不知為何會出現的打鬥的小狗(我當然知道為什麼啦,他就是這麼一個很有趣的老爺爺。)
其實Bill Cunningham在某種意義上算是一個「浪蕩者」 (Flaneur)。這個詞最先由法國詩人、現代派奠基者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於十九世紀提出來。在法語中,它有「散步者、閑逛者」之意。他們往往著裝考究,氣質儒雅,悠哉閑哉地漫步街頭,對街景和街上的行人都抱著鑒賞家的態度。他們用一種欣賞而非價值判斷的眼光,捕捉街頭的景象,並將他們呈現於人們眼前。所以說,相較於一個創作者,Bill更是一個勤懇的記錄者,而記錄這件事情,他做了整整40年。
寫下上面這段話以後,才看見Street photography上的詞條:
Street photography is photography conducted for art or enquiry that features unmediated chance encounters and random incidents within public places. Street photography does not necessitate the presence of a street or even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ough people usually feature directly, street photography might be absent of people and can be of an object or environment where the image projects a decidedly human character in facsimile or aesthetic
The street photographer can be seen as an extension of the flaneur, an observer of the streets (who was often a writer or artist).
當然原話是Susan Sontag說的:
"The photographer is an armed version of the solitary walker reconnoitering, stalking, cruising the urban inferno, the voyeuristic stroller who discovers the city as a landscape of voluptuous extremes. Adept of the joys of watching, connoisseur of empathy, the flaneur finds the world "picturesque.""
Susan Sontag, 1977
Flaneur的根本就在於,他不改變什麼,而是在觀察。這也就是為什麼Bill的很多照片雖然天然去雕飾,卻依然不影響它們的美。許多人都曾經說過老頭子是很善良的人。其實一個人能做到不帶偏見的去看待時尚非常不易。
老頭子最讓人欽佩的地方,在於他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他代表的也都是他自己的想法(這也是我為什麼堅持認為,他應該算是藝術家的原因)。他幾乎不為任何品牌或雜誌服務,如果他來知乎答題,利益相關一項一定是沒有利益(開玩笑)。他是個盡職的觀察者,任何的主流思想或潮流之於他也不過就是參考。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一生就應該專註做好一件事,一件他熱愛的事。Bill Cunningham做到了,不但做到了,作為一位八旬老人,在不改變自己的初衷的同時,也吸收新鮮的事物和思想。他的記錄方式從最開始的照片,慢慢演變成了後來的視頻。雖然並不是他自己的想法,他卻親自撰寫評論,親自錄音。現在去《紐約時報》的官網上看他拍攝的內容,還是會讓人感動。
http://www.nytimes.com/video/on-the-street
《紐約時報》上專屬Bill的視頻專欄。然而此創新也沒有100%徹底。他終究還是個攝影師而非攝像師,所以他的視頻更像是配了音樂和旁白的PPT。不過對於80歲的他來說,也算是很新鮮的了。
雖然總能在各種時尚場合看到他的身影,但是與他出現在同一個屏幕中的,只有這一張。這是2015年9月NYFW參加Thom Browne女裝秀的時候,路人拍下的。拍這張相片的時候,他並沒有在拍我,我也沒有在看他。可是當時我卻鬼使神差地在Instagram上把它找了出來,保存了下來。
與Bill同框的答主本人。請忽略背上的肉。答主那個時候就知道他是誰啦,拍這張照片之前就已經跟他聊過啦。答主絕對不是因為無知而不跟他一塊兒拍照或者忽略他的。
不過在眾多關於他的照片和繪畫作品中,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這一張:
網友繪製的紀念他的水彩畫。我覺得這位畫家真的捕捉到了一種很寂寞很無奈的情愫。
掛起的相機和藍色外套,彷彿他卸下的盔甲。這些包裹過他定義過他的,既是他又不盡然。這些是讓我們從茫茫人海中,能一眼認出他的標識,但他的精神卻高高凌駕於它們之上。
他用一生的專註和作品,讓我們在認識那件藍色外套的同時,也忘記了它的存在。
當然「街拍」其實是個很廣的領域,現在人們習慣性地把它同時尚聯繫在一起。事實上,Bill的成就只有在時尚街拍這一塊。而在街拍領域最負盛名的其實還是Vivian Maier,那個芝加哥的保姆。
「街拍」不只有身著華服的,還有這樣的。
還有何藩這樣反映香港50-60年代不同階層(大多底層)人民生活的。
左邊這張真的太有名了,大家一定或多或少見過,沒見過真的也見過借鑒的。何藩老頭子也剛去世啊喂(就比Bill早了一個禮拜)不要因為一個人去世了就拔高他的成就啊喂(還記得楊絳先生嗎?)。何藩喜歡把小人物放在一個非常戲劇化的場景裡面,使得他的街拍看起來都有點像film still,這有點與Cindy Sherman的手法類似。不過不同的是,Cindy Sherman是刻意製造場景,而何藩是去發掘它們。所以何藩後來去當導演了我一點也不奇怪。
這些街拍都是反映社會的不同方面,沒有孰優孰略。並不是說反映底層人民生活,和小人物的掙扎就更高尚了。其實時尚也是社會特別重要的一個側面,是文化和經濟的折射。時尚本身也是非常難拿捏的。
我個人很是崇拜老頭子,畢竟人家生前還是紐約的移動地標(Living landmark)。但是如果說他就是「街拍鼻祖」,我覺得還是要加個「時尚」在前比較合適,畢竟老頭子70年代才入行呢。
在這裡我想澄清幾個概念。其實何藩也好Vivian Maier也好,他們的「街拍」嚴格意義上不能叫做街拍,雖然英文都是Street Photography。事實上在英文裡面,Bill Cunningham也好,Vivian Maier也好,拍攝的都是Street Photography,只不過由於現在多數人熟知的Street photography的題材都是時尚,有時就演變成想到Street photography就會自動翻譯成街拍。其實只有fashion street photography才是我們口語語境里的街拍,street photography的正確中文翻譯應該是街頭攝影。嚴格意義上來說,Bill Cunningham幾乎只涉足時尚街拍,而不是廣義的街頭拍攝。
但是為什麼要把他們放在一起討論呢?是因為都屬於Street photography,所以很多時候運用到的理念都是差不多的,只是一個比較著重時尚,一個更關心人文和街景。
看下圖就明白了,如果在Google裡面搜索Street photography,出來的都是這種
左上的小標籤才是時尚,也就是說時尚街拍是街頭攝影的一個分支。
當然,fashion street photography和Street style photography也不完全一樣。一般來說fashion street photography比較時尚,而street style比較街頭。
再說到「鼻祖」這個話題,個人認為存疑。首先,我之所以會有疑問,是因為攝影已經存在許多年了,而他正式為《紐約時報》拍攝時尚街拍是在70年代,讓人不禁會覺得這個「鼻祖」(也就是第一人)是不是出現得有些晚了。
秉持著不要誤導大家的信念,我查閱了大量文獻和新聞報道。答主發現,只有中文報道里是稱他為「街拍鼻祖」的,直覺是通稿。但是在英文報刊裡面,既有稱他為Pioneering也有Originator,《紐約時報》自己則是稱他為"Iconic",還有很多地方用的是「one of the first"。這些詞,除了originator之外,都沒有「鼻祖」的意思。而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看到了這個:
來源:The Meteoric Rise and Painfully Slow Death of Street Style
看第一段就會發現,其實早在1905年就有人開始拍攝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時尚街拍了,這個人就是Edward Linley Sambourne:
1965年也已經有時尚街拍初現出版物的的雛形,Take Ivy:
而這個截圖所截掉的部分,就是Bill Cunningham,1966年才拿到第一台屬於自己的相機,為Chicago Tribune拍攝時尚街拍。
然而這些都並不能削弱老頭子的影響力。老頭子用自己的一生,帶給了大家很多人文財富,無論是以後的人類學家還是社會學家,都會從他拍攝的照片中受益。
大家可能會發現答主沒有過多討論老頭子生平的事迹,比如住在很小的房子裡面,生活清苦,不愛財富。個人覺得一個人的成就和他吃的苦沒有絕對關係。比如巨富如Bill Gates,對於人類的貢獻也絕對不會因為他的生活質量高而被抹滅。私生活混亂如愛因斯坦,照樣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答主傾向於認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是他個人的選擇,他開心就好,並沒有太大的借鑒價值。
在Bill Cunningham身上最值得借鑒的,其實就是他一生只專註做好一件事情的執著吧。其實你在一件事情上面花費的心力越多,回報自然就越大。
人生在世,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風車和南牆,也是很幸福的吧。
最後我想說的是,新聞的作用永遠不是科普,因為單純科普,就沒有亮點了。但是這個題目是「如何評價」,如果我只是貼幾段新聞通稿,是不是太偷懶了?也許我並不會像很多新聞通稿和答案那樣,把他吹得神乎其神,但絕不代表我不尊敬他。我只是希望,即便他去世了,大家也能從一個公正客觀的角度評價這個人,而不是被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的很多吹捧文帶跑偏了。
如果有興趣看答主更據批判性的回答,請戳:攝影記者 Bill Cunningham 為時尚界帶來哪些影響與貢獻? - 水氷曱的回答
他是「街拍攝影師」這個職業毫無疑問的創始人和定義者。
他是哈佛的輟學生,是陸軍退伍軍人,1978年開始在紐約街頭拍攝行人之前,曾經當過女帽經銷商和時裝記者。剛起步時,他主要在第五大道和第57街拍攝,實際上當時追求這種事業的只有他一個人。
他當然了解時裝業最新的潮流,但是他真正喜歡的是個人風格和草根魅力。這項事業他一干就是50年多年,如今被世界各地的時尚博主效仿。
6月25號,《紐約時報》的街拍攝影師Bill Cunningham去世了。87歲。
他穿著藍色夾克,騎著自行車的樣子使人感到又驚詫又親切;他拍攝過的名人也不計其數。
但是他跟你的關係並不僅限於此。
是他真正影響了你走在街上的姿態,影響了你對待時尚的態度,影響了街頭。
Bill Cunningham是真正的「平等主義」服裝哲學的踐行者,他在街頭並不尋找那些不同尋常的偶然事件,反倒瞄準的是平常。他的話值得每個時裝從業者、每個在三里屯或外灘拿著相機遊盪的街拍攝影師、每個Instagram上的時裝博主銘記:「時裝是在日常生活的現實中生存下去的盔甲。你離不開它。就像你離不開文明。」
也正是他影響了你每天走上街頭之前,凝視鏡子里的自己,思考你的穿著打扮與你的自我表達之間的關係。因為這位爺爺用50年堅持一件事: 「時裝秀永遠只在大街上。」
關於街拍鼻祖的10個事實
1,Bill Cunningham是個藝名,他出生時的名字叫William John Cunningham Jr.,1929年3月13日,他出生於美國波士頓,是一個愛爾蘭天主教家庭四個孩子中的老二。
2,上中學時,他用從廉價商店拿到的材料給他媽媽做了一頂帽子,希望她戴著去參加1939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她從來沒有戴過,」 Bill Cunningham曾經說過:「我的家人都以為我瘋了。」
3,1945年,已經開了一家帽子店的Bill Cunningham關掉了生意——因為那時候女裝風格變得越來越休閑,人們不太買特別繁複的帽子了。
4,他在百貨公司Bonwit做出納的時候,獲得了哈佛的獎學金,但是2個月後就退學了。「他們認為我是一個文盲,」 Bill Cunningham曾經說:「我很絕望,但我是一個靠視覺感受世界的人。」
5,之後他跑去紐約,跟著叔叔住。為了賺外快,他開始給《每日女裝》做記者。當時女權主義開始興盛,他還曾經因為是否要報道Yves Saint Laurent的褲裝風跟編輯爭執過。
6,1967年左右,他得到了第一台相機,還給相機取了個愛稱:「愛之夏」。當時他意識到,真正的時裝新聞在大街上,他開始給《每日新聞》和《芝加哥論壇報》拍攝時尚街拍,並在1970年代開始為《紐約時報》提供照片。
7,1994年,Bill Cunningham騎著自行車的時候被車給撞了,於是他接受了《紐約時報》攝影師的職位。他對此的解釋是:「都是為了醫療保險。」
8,Bill Cunningham的很多照片超越了時間,而其他一些照片則在玩弄時間。在復古肖像中,偶爾會有當代的事物闖入,證明時代錯誤。一個時髦的1920年代的紐約市民在1918年建成的球拍和網球俱樂部門前擺姿勢,這時1970年代早期的一輛計程車會闖入了鏡頭。
9,2008年,他被法國政府授予他榮譽勳章。在紐約,還有一個他真人大小的人體模型被安裝Bergdorf Goodman門口。他騎著自行車的形象已經變成了曼哈頓的城市象徵。
10,但是這位爺爺非常討厭被關注。他說自己「與其做一個被觀察者,不如做一個觀察者」,他奉行禁欲主義——始終住在紐約西55街的一棟公寓里,睡在一張單人床上,與人共用淋浴間,每天固定吃一頓3美元的雞蛋培根早餐。他說:「錢是最便宜的東西。自由卻最昂貴。」
被 Bill Cunningham 拍攝是什麼體驗?
以下是一些曾經被Bill Cunningham 拍攝過的人,描述他們眼中的街拍鼻祖:
1,ANNA WINTOUR(安娜·溫圖爾), 《vogue》雜誌主編
我被 Bill 拍過無數次,但每次我們都會為他盡心打扮。你覺得他是唯一會注意或在乎你的著裝的人。而且他總會挑中最能展現你的照片。他對一切的選擇都十分謹慎,保證抓住你最好看的一面。他太有魅力了。
2,LESLEY VINSON,《Details》雜誌前藝術總監
我以前是一個有粉紅頭髮的搖滾歌手,我不敢相信他會對我感興趣,因為沒人會對我感興趣。但他問我,為什麼你會把塑料袋穿在身上,小鬆餅?我來自底特律,他就是我想像中的紐約。然後我才意識到,他是萬中無一。
3,POLLY MELLEN, 時尚造型師和主編
他拍過我很多次,有時我都不知道他在拍我,這才是重點。
4,OSCAR DE LA RENTA (奧斯卡·德拉倫塔),知名時裝設計師
他保存了紐約過去40或50年的視覺歷史,無人能及。我們說的一整部紐約生活的時尚史。還有,他是如此驚人地隱秘,我對他的生活一無所知,除了他的自行車。
5,TONI CIMINO, 花藝師
我是在他二十六七歲的時候認識他的,當時他是個女帽設計師,你想得出來嗎?我搬到了他樓上的公寓。時尚潮人們在走廊里排著隊想要擠進他的時裝秀,我連門都出不去。
6,JOE EULA, 插畫師
50年代的時候,我住在他家對面,當他還是William J.的時候。我記得他的窗戶上有那樣一頂帽子,帽子上的流蘇從帽檐一直垂到地面。那是一頂游泳帽,你可以在流蘇後面換衣服。Bill從一開始就絕對是一個創新者,他的帽子是永恆的大劇院。
7,MORT SHEINMAN, 《每日女裝》執行主編,已退休
當 Bill在60年代進入《每日女裝》編輯部的時候,我不認為他對編輯部的氛圍有所準備——難以置信的噪音,手動打字機的敲擊聲,電報機器的轉動聲,還有人們的大叫聲。這樣一個輕浮的編輯部,來了一個女帽設計師,然後出版人給了他一個專欄。一個專欄!所有人立刻跟他對立起來了,就是反感他。但只要你認識了 Bill,你對他的反感就停止了。他對時尚產業是絕對了解的,他還是一個超棒的記者。
8,ANNIE FLANDERS
Bill總是能首先發現誰是最棒的,不管是一個新設計師,還是新設計。他是美國記者里最先報道Azzedine Ala?a和Gaultier的(均為傳奇設計師)。我記得有一次,他把一件阿瑪尼和另外一個品牌的設計放在一起比較,證明阿瑪尼的設計不是原創。阿瑪尼的人氣瘋了,永久撤回了所有廣告投放。
9,ARTHUR GELB, 《紐約時報》前任執行主編
我喜歡Bill工作的方式。他捕捉到人們最複雜、最驚喜的表情,他最喜歡的拐角之一是第57大街和第五大道的拐角,臨近蒂凡尼店。他能在那站上好幾個小時,發現那些只有他能認出的人。那是他的轉折點,這些街拍為他帶來了時尚之外的影響力。他的街拍也是《紐約時報》的突破,因為這是第一次時報不需要名人的許可而刊登他們的照片。
10,CECILIA DEAN, 美國《Visionaire》雜誌編輯
我是在15年前認識 Bill的,那時我經常去夜店玩,老能碰到 Bill在拍攝。每次出門前我都要花好幾個小時挑選衣服。有時 Bill認不出來你的臉,因為他只看衣服。
11,RONNIE COOKE NEWHOUSE, 《Details》雜誌前任編輯及造型師
當我們在歐洲參加時裝秀的時候,我曾跟他說,「Bill,在最後一排真的什麼都看不到。「,他會說「所有講真話的人都會坐在最後一排。」這就像是電影《美麗人生》,我們在這樣糟糕的環境里工作,但 Bill總會讓我感覺,我真是太幸運了。
12,PAUL CARANICAS,藝術家
太多博物館想為他舉辦展覽,他總是這麼說「等我死了之後把。」或者「我不在乎,我不是藝術家,我是一個記者。」
13,CHAPPY MORRIS
我覺得社交圈中人相信他是因為他是個好人。他真心地享受拍攝照片,而不是社交,對於他來說,被拍攝人的名頭並不重要。他是紐約最棒的人之一。
14,DAVID ROCKEFELLER,(洛克菲勒的孫子)
Brooke Astor(美國社交名媛)邀請 Bill參加她的百歲生日晚會,我們沒有邀請任何媒體人,但我們希望他能到場,以一個朋友的身份。
15,STEPHEN GAN
Bill身上總有一種正義感,對與錯。他十分貼心且熱情,同時又很正派。就好像他曾說過的,「在時尚里,你不能因為你認為你是第一個這麼做的,就可以說你是第一個這麼做的。」這就是我說的正派的意思,每當想起 Bill,我看到的是信譽,而不是署名。
更有有趣的內容,歡迎下載玲瓏沙龍App,
安卓下載地址:http://t.cn/R5bxHHi
ios 下載地址:http://um0.cn/18oV53
他的離世讓整個時尚圈都陷入了悲傷···
他叫bill,你或許不了解他,但一定聽過他的故事
街拍的鼻祖,一件藍色的大衣,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一台相機
成就了他的傳奇···
不管是颳風下雨,在時尚的第一線都有他騎著自行車的穿梭在紐約的身影
他拍過各種時尚圈大腕···
甚至只為他停留
他是紐約秀場第一排的常客
被各大奢侈品牌約拍
所有的時尚寵兒見到他,都會爭相入境,可以站得一席之位
甚至說:我們盛裝前來,只為了bill
但,就像女人的身體是最誠實的一樣
bill的相機也是最誠實的,只要他的鏡頭裡是有趣的
他都會狂按快門,才不管你是不是明星
他說:我不在乎他的名氣和臉蛋,我只在乎他們的穿著。
可小愛就是趕腳,他的姿勢有那麼一丟丟的猥瑣
老爺子出生在波士頓的一個天主教家庭中,從小就對時尚很有感覺,
高中時期,就開始做帽子了。
19歲那年,他就進了世界一流的學府,哈佛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2個月一轉
他 ,就退學了···
對孩子操碎了心的不只是中國家長···還有叛離的學生家長
退學之後,他就跟舅舅去當業務員了
這次時間都沒梭,他又走了
就想,幹什麼呢?會什麼呢?於是華麗麗的開了帽子店
(事實證明有一門技術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很快,他做的特別的帽子受到了潮流女士的喜愛,
為了他的一頂帽子,爬上了bill家的小閣樓
連夢露都是他忠實的客戶
在他順風順水的時候,卻被強制的被征入伍,
沒想到,世道說變就變。他出來帽子卻不流行了
這時候,有人送了他一台價值38美元的相機
從此,他走上了街拍之路···
拿著相機,站在街上,看到有意思的人就會拍下來
(你猜,曾經他是不是也會被各種人趕,讓有人權主義的白人大呼」肖像權「呢)
就這樣,一台相機
50年的時間,他成了傳奇,在時尚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即使這樣,每天早上他還是3.5美金的早餐
各種秀場也是自掏腰包,不在秀場吃東西,住最便宜的旅店,做地鐵看秀···
他
一輩子,沒有妻子,沒有孩子
甚至,沒有談過一場戀愛
生活樸實無華,卻留下了一柜子 50年的時尚變化
這樣的老爺子
再見了······
當你走在紐約的第五大道上時
也希望有這些隨性卻又迷人的瞬間嗎?
愛游邦 || 邦主推薦
紐約邦主 GIGI
華僑 攝影大拿
我會用snapshot,讓你感受到當名人的感覺
用相機一同捕捉你們的笑容與時尚、談情和擁抱。
愛游邦
愛游邦旅行網,找到有趣的海外嚮導
— 你的目的地在哪,我就在哪 —
「 一個旅遊社交的共享經濟平台,這裡聚集了300+城市,
1000+當地邦主為你導航,
讓你體驗更深度,有人情味的旅行 」
他是一個很可愛 很像小孩子的老頭子 看他記錄片覺得他對時裝真誠熱愛有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干好了 最後十分鐘又覺得他分外孤獨 qwq
anyway RIP時尚界的老頑童,他總是活躍在美國時尚的第一線,任何流行趨勢都難逃他的雙眼,他永遠是巴黎時裝周第一排的常客,被各大奢侈品牌秀場爭相約拍,所有明星見到他,總會靠攏過去希望能走進他的鏡頭。更多的感覺是一座行走的時尚博物館。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追求簡潔的生活,一輩子沒有愛過任何人,對於衣服的熱愛程度之高,如他所說,他不在乎穿的人是誰,他所關注的只是好看的衣服。一輩子最愛的,就是穿好看衣服的女人。同時,也是一個有高度責任感的人。在自己帽子店接受投資時,毅然參軍,並且認為這是作為公民的義務。偶然間翻到Richard Press關於他的紀錄片,又重新看了一遍,有感而發。
"對我來說,這不是工作,是樂趣。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好有罪惡感,每個人都必須工作,但我卻玩的好開心。"
你在國外的一家咖啡館喝咖啡,20年之後,店主還沒變,那種你和他一起長大的感覺會讓你驚奇,為什麼他會那麼專註,那麼愛?Love is Love.
他....是一個藝術家 真正的 純粹的
為時尚而活的人大概就是這樣吧
推薦閱讀:
※20世紀後的繪畫藝術中每一思潮與主義的更新是如何影響到設計、時尚、流行服飾 、相關的公共建築、現今存在哪些商品與裝潢在設計與包裝在美學上受到的影響?
※韓劇《舉重妖精金福珠》里有哪些可供參考的服裝穿搭?
※怎麼看待taylor swift的新發色?
※腿粗屁股大的男人可以穿什麼樣的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