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有沒有一種大家都認為好的結局?
好多人認為水滸傳從招安開始就算結束了 原來的那種生活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再也不在,但當水泊梁山的英雄規模變大後,如何才能維持這種狀況?不通過招安還會有那些比較好結局?
謝兩位邀
在我看來,按照演義小說的套路,最好的結局大概是這樣的。
征遼歸來之後,宋徽宗病死,宋欽宗繼位,罷免高俅童貫楊戩等奸臣,重用水滸眾將。平田虎,滅王慶,收方臘。一百單八將毫髮無傷歸來,一時間北宋朝廷有復甦之相。
不料好景不長,很快金兵入侵,梁山眾將雖然大多數年事已高,仍然堅持出征,宋江挂帥,盧俊義為先鋒,吳用朱武為軍師。不料金兵軍師哈迷蚩示敵以弱,連戰連敗,宋江盧俊義均感應乘勝追擊,欲畢其功於一役,苦追不舍。吳用朱武苦勸不能,結果宋軍被引入青龍山葫蘆口,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五虎將三度沖山,秦明被滾木砸死,董平身中數十箭,關勝林沖捨命相護,最終由雙鞭呼延灼衝出重圍,回到開封報信,宋欽宗畏懼敵方勢大,傳位趙構。
此時朝廷無有良將,李綱獻計擺下一座擂台,在天下挑選勇武之人,帶兵出征。張邦昌勾結小梁王,準備搶下狀元,將大宋賣給大金國。不料一個來自河南湯陰的武舉,小校場槍挑小梁王,搶下武狀元。張邦昌大怒之下要殺此人,卻被宗澤攔住,八賢王趙德芳,不對,趙德圓捧金鐧上殿,力陳厲害,終於保下武舉岳飛,戴罪出征。
岳飛挂帥,只帶八百精兵,大破青龍山,跟梁山眾將裡應外合,殺的十萬金兵抱頭鼠竄。之後宋江回朝,引咎辭職。盧俊義將師父周侗所傳全部槍法教授岳飛,補上了岳飛因為周侗病死而沒有學到的三招絕命槍。林沖也將自己平生所學教授岳飛,從此岳飛武藝超過了兩位師兄,成為大宋新一代槍神。
其他人里,公孫勝隱居二龍山,臨走時留下錦囊一道,說日後若有個叫普風的妖僧難以降服,可打開錦囊,裡面自有降他之計。
樊瑞辭去冀鎮總兵,隱居八卦山樊家莊,後得兩女一子。女兒分嫁岳飛麾下大將湯懷孟邦傑,兒子樊成憑藉家傳法術,在朱仙鎮幫岳飛大破金龍攪尾陣。
董平得安道全全力施救,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武功全廢,心灰意冷之下,歸隱潞安州,卻發現陸登之子陸文龍是個可造之材,便將雙槍絕學整理成冊,傳給陸文龍。
之後岳飛大病,無法帶兵打仗,金兀朮賊心不死,再次進犯中原。
關勝戰死兩狼關,林沖在潞安州設計,協助陸登董平死守城池,最終心力交瘁,吐血而亡。
武松跟魯智深雲遊江湖,金兀朮出兵之後,有兩位僧人大鬧黃龍府,後不知所蹤。
燕青不願為官,領一眾兄弟仍舊嘯聚山林。曾救助宋高宗。
呼延灼隱居鹽官,金兀朮二次入侵,將宋高宗追至牛頭山,呼延灼途中保駕,卻因年老戰死。
此時岳飛終於病癒,後續情節請看《說岳全傳》
什麼叫好結局?
要保持全書畫風一致的話只有兩種結局:招安和硬抗。
招安的結局就是一百二十回本。梁山要是只有幾個人,還能被拉攏一下,那可是一百零八個頭領啊,招安後一百零八個都得做官啊,這是什麼概念,這就是結黨啊,更何況其中一些人與蔡京高俅是有私仇的。老油條們怎麼可能放他們完完整整的進朝廷。所以梁山註定要被當槍使,消耗到聚不成勢力,無法威脅權臣們為止。按這個結局來寫,作者還能讓他們留下個忠義的好名聲,讓部分人還能體面地活下來。
不招安就是蕩寇志,梁山泊不是個割據勢力,只不過是群佔了地利的土匪而已,實力有限,就算能打下城市也守不住,沒有根據地與人民基礎,錢糧都要靠搶,他們根本就沒有可以持續發展的能力,遲早被張叔夜剿滅,到時候就是叛臣賊子,滿門抄斬的節奏了。
題主說的繼續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結局是有的,那就是金聖嘆的七十回本。到聚義為止就不接著往下說了。因為聚義之後馬上就要解決山寨長久生存的問題,那就回到了招安還是硬抗的問題上,但招不招安都不會有更好的下場。
讀過原著就知道,梁山好漢,能稱得上好漢的能有幾人?只看前半部分的話,恐怕《蕩寇志》才是這些人最受大眾期盼的結局。
但是,這些人也許不是好漢,卻身懷絕技,如果聚義之後戛然而止,豈不少了很多人光芒四射的機會?於是,梁山兩敗童樞密,三敗高太尉,出了對朝廷的惡氣。之後更是接受招安,成為官軍,為了國家南征北戰,血灑疆場,碩果僅存的幾個,更是為奸臣陷害,不得善終。
這不是一個光輝正義的人們橫遭迫害、奮起反抗,最終失敗的故事。
這是一個原本卑微的人們展示才華、自我救贖的故事,這些卑微的人固然有好有壞,有善有惡,但在最後,他們成了讀者心中接近英雄的形象,用英勇、忠誠、義氣、犧牲,去掉了卑微的標籤,洗刷了曾經的罪惡,這也許就是最好的結局。
如何能算好的結局呢?
首先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一、一百零八將無傷亡
二、有安度晚年的伏筆
三、國泰民安明君當政
一、一百零八將無傷亡
征遼、征田虎、征王慶、征方臘。單單征方臘就損失六十將。我們姑且只損失百分之十,損失六人,兄弟之間情同手足,損失六人,何等傷痛,還能稱為好的結局嗎,或許相比較已經算比較好的了吧。
這要求敵人全都是烏合之眾,不懂戰術埋伏,進攻效率極低。可方臘也是盜寇啊,強強對陣,豈是那麼容易打的下來的。
而且每次出征之間近乎沒有休整時間,身心俱疲還他媽天天要打仗,你說氣不氣?
為了保證稍微完好的結局,我們對出征給予一個可以接受的傷亡,六人。不多吧?
好,我們接著看。
二、有安度晚年的伏筆
宋欽宗能放過他們嗎?無可奈何才招安,若是失了勢,呵呵,讓我堂堂天子憋屈過,我肯定給你穿小鞋。
高俅死了嗎?沒有!這孫子沒死啊!我就恨宋江方面怎麼沒宰了他。你沒弄死他,他能讓你好過?我覺得不太現實。
就算高俅死了,宋欽宗明智(個屁),死了一個孫子,朝廷里還有千千萬萬個孫子呢,唉。
錢財,不好意思真沒錢了。
對不住啊各位看官老爺,安度晚年估計不成了,咱們想點別的靠譜的。
三、國泰民安明君當政
宋徽宗,宋欽宗。
梁山是怎麼起來的?「宋徽宗為解決財政困難,於1111年設立「西城括田所」,專事搜刮民財。梁山泊的農民和漁民交不起沉重的賦稅,只要武裝抗租抗稅,所以梁山泊成了農民武裝起義的據點」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國家財政已經出現問題,宋徽宗又把人家逼反了,這樣的皇帝就算盡心儘力,也稱不上明君吧?
宋欽宗,他當皇帝,就一個字,慫,割地賠款,放棄百姓性命(看看開封人當時都遭遇了什麼!由於之前開封軍民抗敵熱情很高,嚇得金軍不敢貿然進城。宋欽宗進了金營求降,獻上降表,並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對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眾進行鎮壓,然後金軍大肆搜括宋朝宮廷內外的府庫,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當時正值嚴冬,凍死、餓死不計其數,可悲啊!)
宋欽宗乾的那點破事兒,還他媽明君,艹。
這條走不通不提了,來氣。
好了,現在最好的情況就是一幫子人出征歸來剩了一百來個,回來後被貪官污吏附帶著一個昏君給弄死一片。
安度晚年是不行了,多活幾天是幾天吧。國家狀態不允許(真是國泰民安誰去當土匪)。政府官僚自上到下都準備著小鞋呢。
寫到這,我倒是覺得那些戰死的是幸運的,他們死的英雄,不憋屈,還有人記掛著他(她)們。水滸傳的一百零八將,註定不會有一個好的結局的。或許那個溜得快的公孫勝,當了皇帝的李俊,算是結局不錯的了吧。扈三娘殺了王英和沖沖在一起。
謝邀
小的時候我就曾想過 如果晁蓋不死 宋江就當不上一把手 那麼就不會有招安 不會跟方臘火拚成兩敗俱傷 眾多好漢還能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嘯聚山林 快意恩仇
但後來又想 如果不招安 梁山好漢又能有個什麼好下場呢?當一輩子賊?讓子孫後代也跟父輩一樣背上賊的罵名?雖然梁山好漢也基本不太可能有後代…………
我思來想去 無論梁山的路怎麼走 恐怕都會是一個bad ending
最主要的矛盾其實還是來自梁山內部 像盧俊義 關勝 呼延灼等人 原本就是盼著招安的 如果徹底斷了他們的希望 短時間之內也許不會翻臉 但人心要是一散 梁山就不再是一個完整的梁山 到最後恐怕會演變成不可挽回的內部矛盾大爆發
再者說 即使像吳三桂一樣長久的割據一方 到最後恐怕還是免不了被朝廷平定的命運 等到梁山好漢們老了怎麼辦?老邁的林沖武松們還能擋住朝廷主力軍的鐵蹄嗎?國人講究蓋棺定論 難道讓他們死的時候還要貼上賊的標籤?
水滸傳在70回就結束 大概才是完美的結局;又或許 梁山好漢們原本就不存在一個完美的結局
毋庸置疑,水滸傳最好的結局就是被招安。
簡單的說,幾萬人的人吃馬嚼,沒縱深,沒後方,咋養活?
攻下一個內地州府,就發一筆,呵呵,只要沒大的天災給梁山玩推雪球,梁山必然會被弄的雞犬不留。
不出海,不去草原,梁山必須死。
記住了,山東不是四川,沒地利,他們守不住,至於說一個小湖上的小島么,不打就堵著,看它能堅持幾天。
但,招安了有啥好處?一票熱血漢子,收拾收拾,跟著正規軍,溜達到雁北,十六個地方,攻下幾個他們就是漢人的功臣,攜城自重,能守住不讓外敵搶走,自保絕對沒問題。
在境內亂折騰,他們自然都是朝廷的眼中釘,去了邊境當「炮灰」,多報些減員,奸臣都能忍住了。瀉藥
那,是這樣的,其實呢,水滸並不是施耐庵一個人完成的,很多出版社在施耐庵的名字下面都會墜上另一個名字:羅貫中
沒錯,就是寫三國的那個……是不是有點錯亂感……
事情是這樣的~施耐庵原版的結局呢是宋江帶領兄弟們大顯神威,推翻趙宋統治(其實我還挺喜歡宋徽宗的……瘦金體的),人民當家做主(哎?這就到1949年了?什麼鬼╭(°A°`)╮)
然而……統治者不高興了(當時皇帝是誰這個我真的不記得了……最近智商都餵了考研狗了〒_〒),於是皇帝一不高興,施老先生就吃上了牢飯(從古至今,知識分子為了這一張嘴受得罪可真不少,也就宋朝對文人好點,你還這麼編排,報應來了吧)
然而凡是文人,就勢必有點風骨,誰讓他們書房裡整天掛著竹子呢,皇帝要老先生改結局,老先生寧死不從,奈何不了老先生(為什麼不殺了他我也很奇怪……)於是就把老先生的學生抓來了「來來來,乖,替你師傅改個結局我就放你們粗來啊哈哈哈」
沒錯,這個學生就是羅貫中,羅貫中也不想寫啊,可是他和他先生的命都在皇帝手裡呢,人在矮檐下嘛,低一低頭又怎麼了嘛,於是羅先生就續寫了後面的結局,受招安,征方臘,兄弟零散,水泊不再
以上為答案,以下為補充……
這一段故事是我很小的時候看的,記不清是正史還是野史了(我是工科生啊摔),大家茶餘飯後觀之一笑即可,不必當真( 不過確實也解釋了為什麼水滸傳的編寫中有羅貫中的存在 )其實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結局都不好,這符合中華文化發展到明清之際對成敗和人生的儒釋道各種想法看似矛盾又高度統一的結合,四大名著的結局大家好好想一想,其實都是一個字「」「空」。
第一,《三國演義》,「是非成敗轉頭空」,其實講的很清楚,看似三國講的是權謀和詭計,缺乏人文關懷,但實則講的是英雄在大時代的各種堅守和無奈,最後諸葛知其不可而為之,諸葛死後三國也就沒什麼看頭了,因為大英雄基本死光了,而最後反而應了紅樓夢的那句話「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三國歸晉,司馬一統,這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這一票英雄最後都是給司馬懿做了陪嫁而已,所以最後是空,重點反映的是儒家入世平天下到最後雖未成功但守義盡忠,後果如何不去管了,不計較後果,但過程中的各種鬼謀卻又都是道家辛辣的方面,手段如何更不計較,最後空空一場,不廢長江!卻又是佛家的東西,來這婆娑世界一場動干戈爭屠戮又為了什麼呢,不過一場演義一場戲。
第二,《西遊記》,和三國比較起來,更強調人生的掙扎和對現實的無助,西遊記看似結局完滿成佛成仙,不過主人公孫悟空從內心而來是要這個嗎?他嚮往的是什麼?現在總有人深挖孫悟空的這個大IP,但是我估計真正看過原著的不多,孫悟空是一個革命者,這是太祖評價的,作為革命者的他註定要為了自由與天庭和佛祖一戰,最後不得不完成了一個在所謂正常社會人的真正入世和所謂的成熟,就是拜師幹事業退休!他不這麼走不行,無奈啊無奈!那緊箍咒其實代表的是這個社會的世俗一面,它是學習工作結婚生子,是父母的嘮叨,社會的法律,輿論的引導,你墓志銘的真正書寫者!所以最後孫悟空還是空空而已,他終於厭倦了,投降了,閉嘴了,不在聆聽內心的想法而去朝九晚五,面試相親,結婚生子,洗衣餵奶,兒孫遠去,老無所依,客死他鄉,亂墳一堆!人生的大幸與不幸其實沒什麼界限。所以西遊記講的其實是想掙脫世俗追求自由的道家人生轉而儒家道路最後又在佛教尋找歸宿的人生!
第三,《水滸傳》,水滸傳的人生更複雜一些,總體框架和人生道路和西遊記類似,只是人物多了一些,宋江其實是個異類,一百單八將要的是快意人生,宋江卻將大家洗腦為《替天行道》,換了人生道路,其實到這水滸傳就可以結束了,也已經預計到水滸傳的結局,水滸傳偉大之處也在於此,他不是傳統小說最後實現了人生價值,封妻蔭子高官得坐,完成治國平天下,而是畫風大變,用方臘和朝廷的手將你們喜歡的綠林好漢一個一個殺掉,其實殺的不是好漢殺的是讀者的心!當然最終的劊子手是宋江自己,人生幾十年何不快活非要詔安干球球?最後的結局依然是空,魯智深「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自己寫下「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得了大圓滿的是他,因為魯智深無欲無求,如金剛經所言,能斷!方能得此善終,魯智深其實是水滸傳的真正靈魂!宋江死的時候想的什麼呢?難道真是忠義嗎?未必不是黃粱一夢的哀嘆!這也是中國式英雄的標準範式了,對了西楚霸王也是如此!
第四,《紅樓夢》,紅樓夢不但集合了前三部的精髓,也是一部中華文化和朝代輪迴的百科全書,是明清以來中華文明的微縮全景!說不盡的紅樓夢,拋開那些針對紅樓夢的種種陰謀論和亂七八糟的考據,紅樓夢講的是什麼?「落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這所有登場人物求功名的下獄,求愛情的輾轉反側不得善終,求清高的被人掠去流落煙花柳巷,求富貴的機關算盡算丟性命,求子孫滿堂的家破人亡大廈傾,求安穩的委曲求全不得好死!正是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卧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最後都是一場空,一場遊戲一場夢,最後魂歸何處?曹雪芹何嘗不是迷茫呢?人生最後入佛還是入道難講,反正就不要入世了,都是一枕黃粱。
四大名著的結局就是《金剛經》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想補充一點文化的問題,中華文化在宋元是一個分水嶺,我們今天繼承的發展的以為的其實都是明清文化而非漢唐宋傳統文化,區別其實非常大,有一說唐宋和明清基本就是兩種文明,我去過西安歷史博物館,看到唐代的文物讓人彷彿感覺是當代人的作品,非常的放縱開放,用登峰造極來形容毫不過分,建築風格等等都不相同,那個時代我們中國人是非常有尚武精神的,「書劍一體」,唐代的文化依然有上古之風,揮斥方遒,整體是擴張的,張揚的。
元代之後,中華文明開始走向內斂,明朝還有些尚武之風,天子戍邊,皇帝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有元代的影響,也有被欺壓文化的反彈,但整體依然是開始走向內斂,一直到清代,就只能「多磕頭少說話」了,中華文化的內斂和中庸之道走向極致,我們今天繼承的大部分所謂傳統文化其實都是明清以來的東西,而不是唐宋的東西,有人說日本繼承了唐代,韓國繼承了明代,其實不是那麼回事,這種小民族無法繼承恢弘的大文明的,器物和禮數的繼承並非核心。
明清以來中華的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思想等方面無法再繼續前進,並不是說走入死胡同,無鴉片戰爭中華會走向何處就不好說了,但本身開始原地打轉,找不到新的方向,開始向內,所以可以看到清代的傢具登峰造極,將能雕刻的裝飾的都用在了傢具上,當然庸俗和華麗本身就是一體兩面,跟明代之前的樸實清高之風完全不同了,同時文學上開始以市民為主體,四大名著也就應運而生,但思想上王陽明之後再無創新!只能儒釋道合流!這在很多明清的通俗小說上都能看到,比如武俠小說里經常看到「遠處走來一僧一道」兩位高手是很好的朋友,這在唐宋之前是不可能的。這種對文化的迷茫和保守,求整合而不求創新的思想也集中反映在四大名著上,所以為什麼我說四大名著的結局都不好,不是作者心有靈犀而是文化使然,當然這樣的結局也在某種程度上預言了明清文化的結局,一直到當代我們依然迷茫。
不招安還想要好結局,那只有一條路了、那就是改朝換代,自己當皇帝。
但按照宋江的性格是成不了的,內部肯定少不了內鬥甚至是內戰。
反正最後能夠活著看到新王朝建立的好漢一定寥寥無幾了。宋江和李逵的結局還不夠德匹下么?
一個反惡官不反皇帝的惡棍被皇帝賜毒酒,一個一言不合就抬手剁人,平時只聽宋江哥哥的話的殺人狂被他的宋哥哥請來一起死,這種結局實在是太棒了!
別不服,水滸里的不少好漢都得到了他們在那個大環境下最應得——也是最公正——的下場。
跟我念「德——匹——下——」先佔個坑,結論先給。
可以有好結局,就是招安這個事不用宋江辦,換個人辦。
開講。
招安這個事兒,梁山辦的不好。這直接導致了梁山的團滅。因為在找徽宗之前,梁山的領導是宋江。除了地方武裝,梁山惹的最多的是梁中書,至於高俅,只是說梁山某些人和他存在私人恩怨,不至於仇深似海。現在的問題是,你們要投降,要一個能把你們帶進朝廷的領路人。好,既然要投降,那就是否定之前的政策和發展方針。進了廟堂,拜了皇帝,高俅也就是上下級同僚關係。同僚可以暗鬥,不能明著打。那就意味著你們可以(或者務必)和他處好關係,更何況他說話好使,你們新人投靠,江湖上都有拜山門拜碼頭一說,而梁山千不該萬不該,繞過了高俅找張叔夜。
找張叔夜沒毛病,你們躲著高俅幹嘛?
是,高俅可能會設置障礙讓梁山進不來,但這不是梁山人避開高俅的理由。反正進了廟堂也是一朝為官,當初你們有點仇,現在你們招安了還是這麼有話談不開,進來了不整你們整誰?
不但這改修好的關係沒修好,招安之前還打了童貫打了高俅,這就好像你入學之前打了班主任,還指望著人家能對你多好?還指望著他不給你小鞋穿?
如果宋徽宗是個明君,一切都沒問題。壞就壞在他不辯是非。而且梁山針對宋徽宗,辦了個特別噁心的事兒。
你派一個長得那麼帥的人跟皇帝的姘頭李師師接洽,還差點跟人家處出來感情。皇帝跟你不熟,你要是嘴上沒個把門的滿世界嚷嚷去我這皇帝面子何在?你是來投降的還是來當狗仔隊曝光我的我怎麼知道?身為一個皇帝,無能不是大問題,無能的皇帝多了。但是皇宮裡挖個隧道直通妓院這種事情被外邊人知道了,怕是等不到方臘和大遼國,身邊的人怕是也要彈劾我吧?你們梁山怎麼就這麼跟我來勁呢?咋就這麼不會辦事呢?這事兒擱你身上,別說高太尉對你們不好,當皇帝的也巴不得你們全都玩兒完。
宋江及其領導核心搞內鬥一把好手,可是搞接待工作和外聯工作,漏洞太多。就不說他自己就把梁山和他接洽的信給弄丟了,吳用把救他的假書信落款搞錯了,這倆人湊一起,能做出什麼萬全之策來?無非是拿一套土匪伎倆對抗朝廷規矩,一群土老爺們仗著自己有點勢力有點人想跑到上級政府求個一官半職,怎麼看怎麼一股土豪煤老闆花錢進政協的感覺,違和呀!何況你們之前還打這個打那個的,哪天你們上個朝整急眼了再給皇帝揍一頓還活不活了?
想投降,就要有個投降樣兒。這種外事接洽活動,要留給場面人辦,事半功倍。
梁山裡面,盧俊義是最好人選。
他和林沖師兄弟,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軍隊這塊能認識的人不少。他家業沒了,但是關係和人脈應該還在。不像柴進丹書鐵券都失效了,也不像林沖和高俅不共戴天。他既然能作為平衡梁山兩個派系的人物,必然也是有頭有臉,各路都能吃得開。反正梁山辦事梁山花錢,加上咱有溝通渠道,而且咱場面人會說話會辦事,找幾個親隨跟自己跑一趟,禮物一拿意願一說,不見得比宋江吳用的損招兒差。
但是為什麼盧俊義自己不去,派了小乙哥,盧俊義在這件事上的態度比較值得玩味。
再者,梁山招安之後的表現,遠遠沒有體現出兩破童貫和三敗高俅這幾場仗所應該體現的效果。作為地方割據勢力,先來點硬的,讓你知道我不好惹,我就是投降你也別小看我,之後來點軟的,讓你朝廷有面子,這點梁山做的還不錯。
但是宋江太慫,所有的工作,都白做了。
關於賜酒事件,本來用不著上綱上線非得把自家兄弟宰了。你朝廷來人在我這裡裝,我幾句話就能懟死你。花錢託人辦事,不能就因為這點小事就能導致和朝廷再次翻臉。宋江這個殺兄弟事件太傷士氣了,自家兄弟,還是越多越好。包括打遼國,打方臘,都本可以在戰爭之前跟朝廷多要點人,也是因為宋江好面子,死了一大堆兄弟,兵源也沒有補充。朝廷成功實現了拿梁山人當槍使順便耗光了梁山軍事力量的目標。
只能說宋江不懂。權力的爭奪,其本質是鬥爭,而不是妥協。他這個水平還是配做鄆城押司,而不是梁山匪首有的,首先是精編版,據說來源是金聖嘆本。但是,90年代市面上的確有很多故事書,就是直接到梁山大聚義秒掐的。事實上我第一個看的版本就是精編版,以至於第一次看到完整本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還有個打方臘。。。在當年,就像後來看了灌籃高手的漫畫才知道還有全國大賽的比賽,看了棒球英豪的漫畫才知道最後奪冠了一樣。
然後是遊戲版,不知道有誰聽說過光榮的《天導108星》(《天命之誓》太遙遠了,所以我沒玩過),就是玩家扮演的勢力(默認是梁山,但不一定是梁山)聲望累積到一定程度後,皇帝會下詔討伐高俅,然後把開封府打下來就勝利了。
此外該遊戲還有一個隱藏劇本。兩個原始劇本,都是群雄割據時期,而這個劇本就是宋江集齊了108將的時候。通常這個劇本不用多久梁山的聲望就會到頂(108將已經意味著幾乎所有武將三有其二了),於是很快就會可以出兵勤王,由於這個遊戲是以武將人數計算實力的,以梁山此時的實力可以很輕鬆的打下開封。於是什麼田虎王慶方臘的人都白設計了。
有人可能會說一個山寨是不是設得太強了,還能打開封,但遵照原著,這個實力設定其實沒什麼問題,畢竟原著里,梁山可是把大遼打得元帥被殺公主被俘的。就是這個結局的確很日本,這是倒幕么?熟悉中國歷史的都知道皇上和姦臣往往是一夥的,當然你也可以腦補一下,那就是這道詔令是你自己矯詔的。
第三個就是晁蓋沒死在曾頭市,那麼可能就一切都會不同,當然小說沒有如果,所以這個也需要很大的腦洞。
沒有,每個人的立場和價值觀不同,不然就不會有各種不同的續書出現了。這就是眾口難調,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結局就好。
謝邀 個人以為張恨水先生的《水滸新傳》為上佳——宋江是張叔夜部下,隨張抗戰將梁山一百八人參與勤王之戰來作結束。取「不管曾為奸、盜者,尚心關抗戰」之意,保證了原作風貌,又自有民族情結。
值得注意的是,在沒有網路的年代,張恨水先生為作此書查閱了種種史料和民間話本,又坦誠指出其中的諸多問題,放在今日,這篇義憤之作的專註,仍然值以筆取食的我用以自勉。
附張恨水《水滸新傳自序》
——————————————————————————————————
我自1930年起,就給上海《新聞報》寫長篇小說。抗日戰爭以後,因為交通的阻隔和我自己生活的變化,中斷了一年多。而且那時上海成為了孤島,《新聞報》雖是掛了美國旗,但主持報務的人,非常謹慎,關乎時代性的小說,很准在報上發表,所以我也無心繼續寫下去。後來《新聞報》同人,再三的函商,表示略有抗戰意思,而不明白表示出來的,總可以登。於是在1939年我就寫了一篇《秦淮世家》,諷刺南京漢奸。但以用筆隱晦,不能暢所欲言。我感到要在上海發表小說,又非談抗戰不可,例是相當困難。到了1940年,我就改變辦法,打算寫一本歷史小說。而在這本小說里,我要描寫中國男兒在反侵略戰爭中奮勇抗戰的英雄形象。這樣對於上海讀者,也許略有影響,井且可以逃避故偽的麻煩。考量的結果,覺得北宋末年的情形,最合乎選用。其初,我想選岳飛韓世忠兩個作為主角,作一部長篇。卻以手邊缺乏參考書,而又以《說岳》一書在前,又重複而不易討好未敢下筆。後來將兩本宋史胡亂翻了一翻,翻到張叔夜傳,靈機一動,覺得大可利用此人作線索,將梁山一百八人參與勤王之戰來作結束。宋江是張叔夜部下,隨張抗戰,在邏輯上也很講得通。《水滸傳》又是深入民間的文學作品,描寫宋江抗戰,既可引起讀者的興趣,而現成的故事,也不怕敵偽向報館挑眼。這個主意決定了,我就寫信向《新聞報》編輯人商量。他們正有欲言不敢的痛苦,對我這種寫法,非常滿意,複信促我快寫快寄。不久,我就在重慶開始寫《水滸新傳》了。
也許上海的讀者,對我特別有好感。也許這《水滸新傳》,能夠略解上海人的苦悶。當這篇小說在《新聞報》發表之後,很引起讀者的注意。竟有人為了書上極小的問題,寫航空信到重慶來和我討論。這樣,頗給予我不少的鼓勵,我就陸續的寫下去。直到1941年年底。上海全境淪於敵手,我才停止撰寄。然而已經寄出四十六回,寫到四十七回了。朋友們有看過我這篇小說的,多慫恿我把它寫完。說是便在抗戰後,這書也還有可讀它的趣味存在。自然,朋友阿私所好,總不免虛獎我一番的。我自己也覺得寫了五分之三,棄之可惜,正打算找個機會續寫。到了1942年夏季,卻接到上海朋友來信,說是上海的小報,已請人接了我的稿子向下寫,而且用原名公然登載。我雖無法向他們談什麼侵害著作權,可是在敵人控制下的文字,不能強調梁山人物民族思想,那是當然。我不能猜想他們會怎樣歪曲我的原意,但以他們這種行為而論,甚至寫得宋江等都投降了金人,也有可能。我不敢說敝帚自珍,而這種事實的表現,到戰後,也許會教社會對我發生一種誤解。因此在一氣之下,於1942年冬季,我又從四十七回再向下寫,把這部書寫完。當這書與大後方讀者相見的時候,讀者也許只說個原來如此。可是假使這書得在上海登完,又在上海出單行本,那就有點不同的觀感了。
完成這部書的經過,大概如此。筆者雖不無冒犯羅貫中,施耐庵,金聖嘆之處,那是大可以原諒的了。
看網路小說《賊水滸》去,你想要的結局在這本書
全部抓起來公審,按罪量刑。該殺就殺,該流放就流放。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一幫土匪殺害良民,藐視國法。罪大惡極。不嚴懲不足以平民憤,不重拳不足以立國威。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國家機器絕對不能對殺人犯妥協。
這才是他們最好的結局。如果宋朝政府有這個能力和這個法制水平的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水滸求生記》,如果梁山朝那個方向發展挺好的,剔除非真正好漢的(如矮腳虎王英,雙槍將董平之類的人渣),大開疆土,打造海軍,在海外尋找樂土(濟州島),把偽君子宋江(花榮妹子事件等)逼得顏面無存 只不過是小說而已
作者與我沒有關係,我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我。
好的結局:
既不招安也不硬抗,苦苦撐到金兵入侵,打到汴梁城下!金兵屠城!
宋江轉戰陝西,建立根據地!發布抗金統一戰線!
但是,宋廷積極圍剿梁山,消極抗金!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最好的結局是集體移民
可惜,覺悟的人太少了
推薦閱讀:
※怎樣讓自己變得有趣?作為一個有趣的人是一直怎樣的體驗?
※有哪些所有人都不支持,但你仍然堅持的事情?
※日常喜歡畫畫的人都有哪些共性?
※為什麼音樂劇在國內的發展如此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