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倒回,董卓進京後到底應該怎麼走?

董卓進京可謂天賜良機,十常侍亂政,何進殺雞卻用了牛刀。按照董卓的分析,隻身進京確實需要立威,而他選擇了廢帝這條路,最終各路諸侯集結討董。
我的問題是:我們站在董卓的立場上(把自己想像成董卓或是其身邊的謀士),進京之後到底應該如何真正掌握政權最終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開創新朝?
謝謝大家了


斜腰~
這個話題好玩兒~
作為一個小學時期曾經幻想過做一方軍閥欺男霸女的上進青年,我以前就替董太師謀划過這事兒。
但後人討論這話題必然會用上帝視角,譬如我一位朋友就曾簡單粗暴地總結過『重用賈詡』四個字兒。
賈詡作為一枚漢末大攪屎棍子來說,是否真具備這種作用先不提,這種結論實在是過於粗略了,對董太師及其不負責任。
為了細細分析漢末那盤棋,以及董太師怎樣才不會把一手好牌打成爛攤子,我們得先回顧一下董卓其人以及他所代表的西涼軍的履歷,找幾個重點出來。

董卓仲穎及西涼軍的奮鬥歷程:
某年某月某日,董卓生於涼州隴西。
桓帝末,召為羽林郎,後為中郎將張奐部下軍司馬,167年伐漢陽羌。先後升郎中、戊己校尉,至并州刺史,河東太守。
168年,張奐上書靈帝薦李膺,被曹節下獄,後回鄉授徒。卒於光和四年。
184年,靈帝封董卓中郎將,伐黃巾,敗,免職。韓遂、邊章反,董卓再任中郎將,隨破虜將軍張溫伐韓遂。大破敵軍,全師還。封斄鄉侯,邑千戶。
186年,韓遂殺邊章,擁兵十萬。
187年,涼州刺史耿鄙集六郡兵馬伐韓遂,行軍途中兵變被殺。麾下馬騰等反,投韓遂。
188年,叛軍進犯陳倉,朝廷任皇甫嵩為左將軍,與前將軍董卓各令兩萬部屬伐叛軍,皇甫嵩大敗叛軍,董卓與皇甫嵩不睦。隨後涼州叛軍內亂,韓遂、馬騰、宋建,各據一方。
189年,朝廷封董卓少府、并州牧,拒領。同年靈帝崩,洛陽大亂,何進謀宦官,召董卓入京。何進為宦官所殺,董卓急行軍,途中拾取少帝並陳留王。
同年,董卓弟董旻殺何進弟何苗,呂布殺丁原投靠董卓。隨後廢少帝,擁立劉協。強征蔡邕,與袁紹爭執,袁紹反出洛陽,董卓表袁紹渤海太守,以示安撫。
190年,關東聯軍討董,董卓震驚,遷都長安。期間將楊彪、黃琬等人免官後,再次任用。獻帝先至洛陽,董卓駐守洛陽塢,命王允輔政。隨手斬殺袁紹叔父袁隗並全家五十餘口。曹操追擊董卓,於滎陽遇徐榮,大敗。徐榮隊外出劫掠,遇孫堅,孫堅大敗。王匡屯兵河陽津,董卓派兵偷襲,王匡大敗。關東聯軍內訌。孫堅屯兵陽人,董卓派大都護胡軫並呂布、華雄等攻孫堅,胡軫與呂布等人不和,呂布搗亂,孫堅大敗胡軫部,華雄被斬殺。董卓親自率軍攻孫堅,敗,移屯澠池。孫堅擊敗呂布入洛陽,分兵函谷關。牛輔遣李傕攻朱儁,大破,李傕劫掠陳留、潁川。關東聯軍繼續內訌,隨後解散。董卓入長安。
191年,孫堅攻劉表,死。董卓封太師,在長安開始暴政。
192年,王允聯合黃琬、士孫瑞等人,勾結呂布、李肅。殺董卓,誅其三族。蔡邕對董太師表達了同情,被王允所殺。董卓余部恐慌,李傕聽賈詡言,同郭汜、張濟攻長安,呂布敗,逃跑。王允等為李傕所殺,李傕挾天子,禍禍天下數年。

以上就是董卓的一份履歷,似乎有些啰嗦。
為了避免對某些言過其實的人的個人能力的爭論,我將一些具體戰役描述的詳細了一些。
基本上,在被王允等人刺殺之前,董卓及其集團其實是沒有遭遇什麼真正的大挫敗的。
為了方便下面的討論,我們來把一些重要人物分個類別。有些人在上面沒提到。

董太師忠心的一夥及其同情者:
部下:董旻(涼州隴西)、牛輔(涼州)、李儒(司隸左馮翊)、李傕(涼州北地)、郭汜(涼州張掖)、張濟(涼州武威)、徐榮(幽州)、周毖(涼州武威)、伍瓊(涼州)、賈詡(涼州武威)。
同情者:蔡邕(兗州陳留)。

欲殺董卓而後快的大夥:
政敵與二五仔:王允(并州太原)、黃琬(荊州江夏)、士孫瑞(司隸扶風)、呂布(并州五原)、李肅(并州五原)、皇甫嵩(涼州安定)、朱儁(揚州會稽)。
關東聯軍們:袁紹(豫州汝南)、袁術(豫州汝南)、袁遺(豫州汝南)、孫堅(揚州吳郡)、鮑信(兗州泰山)、橋瑁(豫州梁國)、張邈(兗州東平)、王匡(兗州泰山)、劉岱(青州東萊)、孔伷(兗州陳留)、韓馥(豫州潁川)、張超(冀州河間)、曹操(豫州沛國)。

沒具體攙和這些破事兒只想好好過日子的無辜群眾:
獻帝(皇帝陛下)、楊彪(司隸弘農)、蔡邕(兗州陳留)、馬日磾(司隸扶風),等。

根據這份名單,我們可以得到軍事與政治的兩個答案。
軍事上,西涼人很能打,關東聯軍都是烏合之眾,稍微能打的只有一個孫堅。
政治上,真正對董卓有殺傷力的反而是他信任的并州人,弘農出身的楊彪等人究竟有沒有參與王允的密謀?史無明文,但看王允在事後如何對待與楊彪、馬日磾交好的蔡邕,似乎很難讓人相信楊彪與他是一夥的,王允也未必很把這位四世太尉放在眼裡。這個話題要討論的畢竟不是針對董卓的陰謀,就先不考慮楊彪的立場了。

我們先來看看董卓其人是個什麼性格。
他少年時一直在羌胡混雜的地方遊盪,由他以後的所作所為,似乎不難推測長至青年時的董卓早已是個深具羌胡的直爽與野蠻,但又不乏狡猾的漢子。
而董卓對漢室的態度似乎也和羌胡人一樣,缺乏尊重,甚至對中原的權威也心存挑釁。
他這種邊疆出身,在太平盛世註定一輩子要埋在風沙里浴血的武夫,面對中原豪族時,一開始表現出了種源於自卑的畏縮與討好。這就和久居化外之地的鄉巴佬突然進了城一樣,也許心裡會念叨自己老家也不賴,但看到人家的華貴還是自慚形穢。
似乎整個董卓的西涼集團最開始都有點這種鄉巴佬心態,所以才會幹出批發大白菜一樣任命袁紹等人太守刺史之類高官的傻事兒,給自己添堵。
聽聞關東諸侯組成聯軍的『噩耗』時,董太師似乎嚇壞了,忙不迭地要搬家。
在和楊彪等人爭論遷都時,他說了兩點,「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洛陽,於今亦十世矣。案石包讖,宜徙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前一句只是政治口號,說明決策正當性,給自己找台階。後一句「關中肥饒,故秦得併吞六國。且隴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醋數千所,並功營之,可使一朝而辨。」這才是真心話。
言外之意就是覺得似乎打不過,乾脆搬到一個比較好守且離家近的地方得了。本來進洛陽就沒花什麼本錢,現在走人更是包賺不虧。
後來搬家時可勁兒禍禍了一遍洛陽的豪族,並挖了漢帝陵寢,更是暴露了董太師患得患失的小農意識。
但這種鄉巴佬心態,在戳破了關東聯軍這隻紙老虎後迅速的扭轉到了另一個極端。
「原來你們這些城裡人這麼沒用?!」
董太師及其西涼幫的自信心由此空前膨脹,再也不拿中原豪族當盤菜了。籠絡?安撫?得了吧,費那勁幹嘛?不服就揍丫的。老子知道你看不起老子,那又怎地,刀把子在老子手裡呢! 譬如董卓的老上司張溫,就被很輕率的揍死了。
他到也不覺得完全安全,於是修了郿鄔,相當沒出息地琢磨不成事兒就躲裡邊住著。
由此可見董太師的缺點,沒文化、沒遠見,在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動蕩地區長大,骨子裡有種根深蒂固的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
不過他也不是沒優點的。

我們看一下董卓早年的戰績。
初戰漢陽羌,勝。戰黃巾,敗。戰韓遂,大勝。
是不是覺得有點奇怪?這三個對手裡,論戰鬥力的話由一幫沒經驗的農民軍組成的黃巾怎麼也不該比把造反當飯吃的韓遂和羌人更強。黃巾軍唯一的優勢就是人多,也就是靠人夠多才把天下鬧騰亂了。
董卓初戰的漢陽羌離他老家不遠,任董卓為張奐的軍司馬算就地取材。董卓熟悉作戰區地形,再加上跟了個好領導。不勝都難。
張奐是敦煌人,曾在武威任職,常年在西部邊疆吃飯睡覺打匈奴,他手下的大多都是西涼軍。
董卓戰黃巾時是個什麼情況呢?當其時董卓正在并州當太守,黃巾勢大,朝廷趕鴨子上架一樣讓各地州牧募兵,僅有的專業軍人都按額分配給了盧植、皇甫嵩、朱儁老哥仨。董卓初任中郎將,人生地不熟,手下帶的是一幫烏合之眾,懵懵懂懂地就被一幫憤怒的農民兄弟們打爆了。
事後董卓被免職,但很幸運地又趕上韓遂造反,老董復職中郎將,跟著張溫平叛去,帶兵打了個漂亮仗,並長時間跟韓遂對峙。
至此在東西兩邊都參戰過的老董算是對全國的軍事實力有了個大概的認識。
「東邊那幫新兵蛋子不咋滴,還是咱西涼的兵馬牛。」
他意識到,自己老家的部隊是很有價值的。
後來朝廷先後升他當少府、州牧,董卓放著肥缺堅辭不就,牢牢地留在了西涼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也由此跟素來不睦的西涼老鄉皇甫嵩把仇做大了。朝廷要他調任,本意是要把西涼軍劃給皇甫嵩的。但董卓上書「……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頗有挾兵自重的勢頭。
由此可見,董卓對形勢還是有判斷力的,很明顯地意識到漢室已經不行了。在動蕩的西涼長大的他知道自己根基在哪,什麼才真靠得住。

那董卓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呢?
與皇甫嵩合軍討伐叛軍時,他們產生了戰術上的分歧。面對圍困陳倉的王國、韓遂叛軍,董卓要速攻,皇甫嵩要堅守。叛軍撤退後,董卓說不追,皇甫嵩說要追。最後雖然以皇甫嵩大勝,叛軍分裂告終,但這其實並不能當做董卓軍事能力不濟的證明。
一來,董卓出戰未必會敗。二來,皇甫嵩大勝,但叛軍依然存在。叛軍主力從羌胡過渡到了漢人,而這也未必是好事。
之後面對關東聯軍時,董卓初期嚇了一大跳而遷都,正面對決上除胡軫部內訌為孫堅所乘,董卓自己在孫堅手上吃了一敗,其他時候以勝為主。雖然這和聯軍內部各懷鬼胎有關,但剛出道的曹操和孫堅都在董卓軍手下慘敗過,還是很能證明西涼軍實力的。
由此推測其軍事實力,董卓手下李傕、徐榮、郭汜、樊稠、張濟等人都非常能打,尤以李傕為最。董卓本人至少算是能打,戰術風格喜歡快攻、偷襲,像個胡人。西涼軍那批人也都很服他。而西涼軍整體素質在關東聯軍之上毫無疑問。
并州軍?并州軍是什麼東西?可以吃嗎?

那西涼軍這時究竟有多少人馬?
關於董卓入京,有個典故大夥都知道。說董卓初期帶來的人馬不多,要靠著半夜讓部隊出城轉天再進來這種假象嚇唬人。這種故事是否靠譜,洛陽人有沒有那麼蠢先不考慮。單看西涼到洛陽的距離,董卓帶人馬去開分礦,似乎是不能不顧主基地的。特別是韓遂、馬騰這倆賊骨頭還在家附近踅摸呢。而之後董卓對呂布及并州人馬的極意拉攏,似乎也從側面證明了董卓初期帶著的西涼軍並沒那麼多。面對關東聯軍時心急火燎的要遷都,很可能也是為了離家近部隊調度方便這個考慮。

那麼董太師的強項弱項,優點缺點,以及周圍人的態度有了個簡單的大概,如果我們是董太師,該怎麼打這一手牌呢?
細看董卓的牌,似乎還是好牌居多。西涼軍是鐵杆嫡系,李傕、郭汜以實際行動證明他們不管是軍事能力還是禍禍能力均完爆呂布。
并州人虛情假意地投靠自己,董太師以為自己曾經在并州當過父母官就能和他們套交情,這似乎是招臭棋,但也不是不可控。
蔡邕這種高級知識分子和所謂的士人們並不難掌握,胳膊扭不過大腿,筆杆子不如槍杆子。
幾乎能拿來當圖騰立的四世太尉楊彪立場很曖昧,反董挺董不好估計,這種漢室鐵杆還是很有利用價值的。
袁紹等人對漢室毫無忠貞可言,利用這一點讓忠於漢室的群體靠向自己。
關東的豪族徹底跟自己翻臉了,不過反正他們打不過自己,不怕。
暫時跟西涼的韓遂、馬騰講和了,但還得放著小心,這幫人造反成性,消化不掉就讓他們窩裡斗。
最後是皇帝,這個皇上是自己擁立的,年紀很小。很有可塑性。

個人的愚見,董太師可以走這麼幾部棋:
1、穩定好西涼的局勢。韓遂、馬騰本來就互相攻伐,相愛相殺。招撫一個讓他們對立,保證老家的長治久安。賊骨頭不能信任,別倆都招撫了,就讓他們自相殘殺好了。
2、朝廷里中原豪族一直座大,但西邊不是沒人才。拋開司隸不說,涼州本身就是個戰事不斷的地方,很培養軍事人才。殺馬超全家的楊阜,支撐蜀漢的姜維,前朝的趙充國,炒地皮的潘石屹,都是涼州天水人。所以要重用老鄉、培養老鄉,把漢王朝的部隊搞成西涼同鄉會。
3、讓并州人滾到函谷關外,回到并州去發揮他們的作用。一來廢物利用,二來斷絕王允的內線,反了也無所謂,成不了氣候。
4、給自己鍍金。靠曾經擔任張奐軍司馬的履歷,把自己打造成張奐傳人,繼承了陳蕃、李膺等老一輩愛國士大夫的大無畏精神,給張奐的兒子董事級待遇,讓他可勁兒玩書法去。天下人信不信擱一邊,反正就這麼宣揚。張奐當年回老家講學收的徒弟沒準還在敦煌閑著呢,全都當親人徵辟了。爭取把這一批人搞成自己的擁躉。
5、重用司隸人,讓三輔、三河的大族在朝廷里取代潁川、汝南等地豪族。以楊彪為大旗,宣揚忠漢思想。將三河武士緊密團結在以楊彪為領導核心的朝廷班子里,當然,讓他們遠離軍權。
6、皇甫嵩就讓他閑著吧,東漢最後的名將可惜跟自己技術風格差太多,當尊牌位供著。不怕丫跟別人勾結,誰放心跟他這涼州人搞陰謀推翻涼州同鄉會啊。順便還能臊臊跟自己搗亂的朱儁,都是抗黃巾先進人物,瞧瞧人家再瞧瞧你,趁亂而起,挾兵自重,一臉奸臣相。
7、把能殺的宦官再殺一殺,有事兒沒事兒就殺一殺。宣揚宦官之惡,把天下大亂的罪責全歸咎於宦官。並把何進樹為外戚亂政的典型,將自己包裝成進京撥亂反正的救星。
8、讓侄子董璜娶個公主什麼的似乎也不錯。
9、李傕、郭汜都是驕兵悍將,徐榮不是涼州人跟他們尿不到一塊。要注意團結隊伍,保證同志們勁兒往一處使。換言之就是別讓丫們閑著,閑久了心裡容易長草。隔三差五回老家打個叛軍,出函谷關打打小諸侯。
10、董太師玩暴政的初平二年,皇帝陛下都十歲了。按照上面的思路應該可以避免被并州人暗殺,再撐幾年,就把孫女嫁給皇帝陛下,成為皇親。

照這個路數,董太師十有八九能躲過自己人的暗殺,並多掌控漢室幾年。
至於這個過程中搞搞暴政,欺負欺負皇上,殺幾個大臣,似乎也沒啥。
這之後是出函谷關,還是南下取漢中入蜀,就看董太師發揮了。整體思路還是秦滅六國那樣,畢竟占著陝西平天下是有很不錯的前例的。
漢末的自然氣候跟秦朝的差距也沒到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是可以走昔年始皇的老路。
之後太師掃平四海,一統天下,功震寰宇,群臣請太師加九錫,進位塞國公,太師三請三辭方允。翌年楊彪卒,卓封塞王。同年漢帝以塞王恩及天下,禪位,改元,漢朝滅塞朝興。
卓行大義於天下,德孝兩全,號義德帝,史稱塞義德。
行峻法,征苛稅,大興土木,人民苦於徭役。
不數年,卓卒,二世立,旋亡。

腦洞大開,純粹想和同好扯淡,結果扯成了裹腳布,話嘮是絕症啊……
話說董太師真能做成這些事兒,那就不是董太師了,是司馬師。


廢帝是沒有問題的,立一個親董的皇帝沒啥問題。引發討董,沒啥,關東軍是渣,拖一段時間就行了。

更重要的是內部建設問題。董卓沒做好,就死在了這個上面。


第一,對於士人的任用,結果這批人都是卧底。


第二,拉攏其他派系武將過頭,導致自己的基本盤不穩定,自己死於呂布之手。


倒退回去以後,擁漢派集團要妥善處理,加劇這些人和袁紹的矛盾,讓他們在政治上倒向自己。袁紹基本不待見漢獻帝,想自立,想立劉虞,拖一拖,真實嘴臉暴露以後,中央擁漢派勢力就好處理一些,尊於高位,不給實權,病死了不補位,慢慢消耗。


下一步,核心位置文官要以關西士人為主。


重用涼州軍武將。提拔本家人當護衛(用并州系傻透了)。


下一步是利用并州武將滲透河東和河內,這就進入傳統地緣博弈,不多說了。


董卓犯下的最大的錯是:對於政權的理解不深刻,得罪了當時的統治基層:士族門閥與世家大族;得門閥得天下,這是當時的真理,可惜董卓不懂;

董卓進京是誅殺十常侍之後;

東漢末年,登基的都是小皇帝,皇權被母親的外戚與官僚架空,小皇帝長大後就拉著太監整死母親的外戚和士人,因此東漢末年的皇帝的權力依託就是宦官(西苑八校尉本來是皇帝設立的直屬部隊,歸宦官統領);十常侍被殺,意味著皇權被架空(誅殺十常侍也是黨錮政爭的最後決戰)

問題在於,何進這個蠢貨操作不當,本來想殺十常侍的,結果沒殺著敵人,自己反倒被殺了;河蚌相爭意味著漁翁得利,能控制皇權的就只剩下的官僚(官僚怎一個爽字了得),遺憾的是,官僚還沒來得及控制皇權,董卓就進京了;

所以,董卓進京抓住了一個好時機,恰好是處於皇權真空期,給了他控制皇權的機會;

而皇權是一個國家的權力中心,控制皇帝意味著控制了全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在控制皇帝這點上,董卓做的是正確的

董卓最大的錯誤是:廢立皇帝;董卓廢立皇帝,有三個原因

  1. 立威,通過廢立皇帝在全國人民心中樹立權威,就是說我連皇帝都敢廢立,你個小癟三算老幾?
  2. 對新皇帝有擁立之功,劉協自然對自己感恩戴德
  3. 劉協是董太后撫養大的,董卓姓董,五百年前跟董太后是一家,所以,在感情上,劉協更近一些

-------------------------------------------------------------------------------------------------------
《舊制度與大革命》說過一句話,對一個不好的政府而言,最危險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它進行變革的時候,只有那種最偉大的天才,才有可能拯救一個想方設法去救濟長時間受到壓迫的臣民的君主;董卓能進京,就是因為政府不好,而廢立皇帝就是一場大的變革,所以,董卓在此時搞如此大的動作是極其危險的;為什麼呢?

因為董卓不是天才,否則,就不會在此時擅立新君;

按照博弈論,任何帝制的現狀都是各大利益集團經過博弈所形成的【納什均衡點】;任何一個納什均衡點,未必是雙贏或多贏,但是均有其內在的穩定性,劉辨的登基也是各大利益集團經過殘酷的鬥爭好不容易才形成的納什均衡(這個殘酷鬥爭指的是劉協與劉辨的皇位之爭);試圖改變任何一個利益集團的策略及現狀,都會令其遭受損失;因此,改變這個現狀必然需要面對高度複雜的地形;可惜的是董卓不懂這些;

與何進相比,董卓差遠了;董卓不懂政治平衡,輕率地廢立皇帝;這等於打破既有的平衡;按照博弈論,一位沒有足夠實力的「改革」者,在多方博弈中成為關鍵一票的概率,或者說【夏普里權力指數】是非常低的,甚至可能等於零。因此也就無力推動改革,所以,沒有足夠的實力,不可以輕易打破既有的平衡;

董卓廢立皇帝影響最大的偏偏是當時的統治基礎:門閥士族

  • 當時最大的門閥是袁紹,袁紹是何進的支持者(劉辨是何進的外甥),所以,董卓廢掉劉辨,反對最激烈的是袁紹
  • 至於劉辨的另外一股勢力:何皇后及其外戚勢力,因為何進被殺,已經喪失話語權

董卓廢立皇帝的本質相當於一次暴力改革,試圖用暴虐手段改變政權的統治基礎---將門閥士族為統治基礎的政權改變為庶族地主為統治基礎的政權;這點,武則天也做過,而且成功了;

可惜的是

  • 董卓沒有跟武則天一樣採取科舉制(這點憑他的智商是做不到的),
  • 也沒跟武則天一樣消滅當時的門閥士族的勢力(當然,憑藉他的實力與能吏,也消滅不了;這也是曹魏政權被司馬家族篡奪的根源,儘管曹丕採用九品中正制拉攏世家大族,但是畢竟不如本身是世家大族的司馬懿;門閥士族的勢力非常頑強,直到唐末才消滅乾淨)

當袁紹反對廢立皇帝時,董卓聰明的話,就應該放棄,然後跟後來的曹操與司馬懿一樣:挾天子以令天下;

比較一下曹操就明白了,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曹操處理的非常好

  • 袁紹另立皇帝時,曹操反對;袁紹以盟主名義另立皇帝(立幽州牧劉虞為帝)時,曹操堅決反對:「另立新君勢必導致天下大亂。如果你們堅持要立新君,我心裡仍然只把獻帝當做國君。」(《三國志·袁紹傳》等);
  • 客觀來說,比起漢少帝,漢獻帝的合法性低一些(軍閥董卓廢立的,沒有經過人大同意),問題在於,漢靈帝只有兩個兒子,而劉辨被董卓毒死了,那麼。此時最具有法理基礎的,就只有劉協了;

所以,即使劉協不那麼完全合法,曹操也不另立皇帝,在這點上,曹操比袁紹聰明(袁紹在漢靈帝的兩個兒子都健在的情況下,居然另立皇帝劉虞,好在劉虞始終不答應)

  • 很多人讓曹操稱帝,曹操說這不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嗎?自立為帝的最典型代表是袁術,死的時候連糖水都喝不到;還有後來的袁世凱----皇位是有煞氣的,沒有足夠的實力是鎮不住的,不要覬覦,更不要輕易動心思

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曹操的政治水平遠遠高於袁紹;

廢立皇帝直接導致了十八路聯軍反董卓的惡果;假設董卓聰明的話,應該學曹操

  • 【善待皇帝】善待漢少帝,學曹操對漢獻帝,將女兒嫁給漢少帝,以後,無論哪個女兒的孩子接了帝位,自己都是國丈,可能的話,就跟隋文帝一樣,篡奪外孫的皇位(當然,這種情況可能性不大),或者跟曹操一樣,讓自己的子孫接替皇位
  • 【拉攏實力派:袁紹】,袁紹能成為十八路反王的盟主,說明袁紹的威信極高,不到萬不得已,這種人只可拉攏,不能為敵;

看看曹操是怎麼拉攏袁紹的,曹操佔領梁之後,皇帝封袁紹為太尉(三公之一:司徒、司空、太尉),官職在曹操之下,袁紹認為這是他的羞恥,堅辭不就。曹操乾脆將大將軍的位子讓給袁紹,自己屈居司空之位(並代理車騎將軍的職務;解釋一下:大將軍與太尉都是管軍隊的,相當於現在的軍隊與政府兩套職能系統;大將軍相當於武裝部隊司令官或軍委主席(何進就是大將軍啊),太尉類似於政府的國防部長;漢時與公相當的的職位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種,「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左右前後將軍,皆金印紫綬,位次上卿。」)

董卓懂權術,但是不懂政治,輕易廢立皇帝,結果得罪了最大的實力派袁紹,直接製造了敵對勢力----十八路反王,不得不遷都(從洛陽到長安)

唉,也是一個沒學好毛主席語錄----統一戰線---的二貨;

遷都直接傷害了士族門閥,門閥士族的土地與財產都在洛陽(何況董卓還放縱士兵在洛陽燒殺搶掠);

  • 袁崇煥被殺的原因之一就是得罪了當時的統治基礎:官僚;崇禎二年十月,皇太極率10萬大軍避開山海關,突破北長城潘家口、洪山口等邊鎮闖入關內直撲京師!燒殺搶掠是少不了的,而被搶的是肯定是宗室勛貴、官僚太監家的財產(只有他們才有錢讓人搶啊),所以呢,這些人攛掇崇禎殺了袁崇煥;
  •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李自成的失敗也是根源於傷害了當時的統治基礎:官僚,特別是搶劫了吳三桂的小老婆陳圓圓,後果極其嚴重,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帶了清兵來打你

殺董卓的就是門閥王允(王允出身官宦世家,十九歲就開始任公職,壯年時任豫州刺史)

有人可能就要問了,袁紹不就是門閥士族的代表嗎,他怎麼失敗了呢?

袁紹的失敗有點類似於何進,不懂牌藝,一手好牌打壞了,但是,他的對手曹操最終不也是被另外一個門閥士族的代表司馬懿消滅了嗎?!!

(我說的是歷史,不要隨便聯想)

三國系列
何進身為三軍總司令怎麼會輕易被人幹掉? - 沈雅涵的回答


一個人想成就平定天下那麼大的事業,真不是走對一步或幾步,就能成功的。


曹操是怎麼做


董卓的失敗是註定的,在那個士族掌控時局的時代,一個在京城毫無根基的西北軍閥很難站住腳。如果假設的話,董卓可以做一下幾件事:
1、皇帝絕對不能廢。董卓廢少帝的理由很荒唐,因為他覺得少帝不如陳留王聰明。董卓廢少帝的動機也很明顯,就是希望通過這樣野蠻血腥的政變快速的樹立自己在朝廷的威信。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即便漢祚在當時已經奄奄一息,但是少帝畢竟是正統的接班人,在沒有失德或者犯大錯誤的情況下絕對不能碰。況且少帝和陳留王都是十歲左右的孩子,不存在什麼親不親董,只要牢牢的控制住少帝就行了。廢立的董卓,另立的袁紹和自立的袁術最後結果都不好,只有擁立的曹操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最後取得了成功。
2、自我完善。董卓不能說沒有籠絡士族,而且還大力的提拔士族階級,但是這些士族從心裡就看不起這個野蠻的武夫。董卓只有規矩自己的言行,向士族階級靠攏才能得到士族們的認可。無奈董卓這個人已經野蠻成性,想要改變自己實在是太難了,所以我說董卓的失敗是註定的。


董卓壓根就不應該在洛陽站住腳 他是軍閥 實力還不咋地 唯一需要考慮的是利用朝廷的力量穩固自己在西涼的根據地 壯大自己的軍隊 剿滅異族和反賊 收納流民屯田 建立西北割據政權 把勢力延伸到長安 吞併關中 威脅雒邑 這天下早晚姓董了
至於中原 當然是最好打成一坨翔 爛成一鍋粥

在涼州大後方還不穩定的情況下 自己進入洛陽 等於主動丟掉自己的主場優勢和兵力優勢 來到一個完全沒有盟友的陌生城市 去搞自己的團隊並不擅長的權力遊戲 而這個城市剛剛經歷了血腥宮廷政變 遍地都是反賊 誰都可能是刺客
這叫請君入甕 作死

來洛陽搶一票就行了 討個節度使之類的封號 在京城留下本家族的代理人 主力早早班師回西涼才是正理 涼州雖然貧瘠 但好處是周圍沒有強敵 而自古取關中者得天下 如果更能取漢中收巴蜀 天下指日可定矣

軍閥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職業啊


按照題主的要求【真正掌握政權最終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開創新朝】來分析的話,我沒什麼好主意,只能說哪些是壞主意。順帶一提,在確定舊君派無力當場發難的前提下,廢立作為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選擇而言其實是好主意,因為新君基礎薄弱,必須依靠立他的人,比舊君容易掌控。當然也可以慢慢滲透,但這就是低風險低回報,考慮到董太師的年齡和性格大約不適用。
首先絕對不予考慮的就是重用賈詡。董卓掛點之前的賈詡一無強兵二無勢力(雖然後來貌似也沒有),又沒立過什麼特別牛逼的功勞。重用他,有兵有功有勢力的部下們鐵定不服。賈詡後來帶著涼州兵打進長安,推辭官職,後來乾脆辭官跑路了,可見這人對重用這回事兒真沒那麼熱情洋溢。董卓重用他,賈詡一分析這是在給自己拉仇恨,董太師不是要害我就是腦子有病,事不宜遲打包跑路,這TM就很尷尬了。退一步說,我們假設只有大腦接收到殺光涼州人信號後,賈詡的智力才會被激活好了,那麼不服他的部下們就很容易被王允等人說動,宣布董卓被廢物賈詡的美色迷惑,給他高官厚祿冷了弟兄們的心,把董卓連賈詡一起砍死掛牆頭上。到時候群眾過來圍觀,啊呀這個賈詡就長這樣啊,起義的那個呂布長的好看多了嘛,董卓的品味實在很有問題,被砍活該啊。人被剁死,品格被罵完品味還要被罵,虧心不虧心。
把并州人趕回去,想法很有好處,操作很有難度。呂布絕對不是個溫良恭儉讓的主兒,他手下那幫并州軍也不是吃素的,後來他搞劉備搞曹操的一系列活動足以證明。中原這麼好的地方,老子辛辛苦苦認你做野爹幫你殺丁原穩定局勢,你丫用完了就給我一腳踢回去?這TM是人乾的事?!於是在王允等人的建議下,呂布當場跳反,不一定直接刺殺掉董卓,但一定雙方拼個你死我活。最後就算能搞死呂布,董卓一方面少了并州力量一方面自己還消耗了一部分涼州力量,袁紹等人就可以開過來摘桃子了,好開心有沒有。大家提到這事也不會說哎呀董卓也是沒辦法,而是會說呂布對董卓那麼好董卓就那麼欺負他,換誰誰不反啊,董卓就是個⑨啊,對呂布好點不就行了,呂布都認你做爹了如果不是你欺人太甚他一定會繼續幫你的。另一方面涼州軍其實也不是那麼忠於董卓,把董卓家上到九十老母下到幼女董白全殺光的皇甫嵩在李郭進入長安後,一直活蹦亂跳就是證明。到時候呂布喊一嗓子,他今天這麼對我明天就會這麼對你們,涼州軍沒準還覺得很有道理。
留涼州軍在身邊有點勉強,因為長安城養不活這幫大爺。那個年代沒有直播淘寶公眾號,大家能掙錢的途徑不多。從歷史來看,這群涼州軍們愛搶劫愛屠殺,不愛種地養豬織布頭,所以如果要讓長安城的人民正常生活——當時長安城也就幾萬人吧,我沒查,先打個折扣在這裡,總而言之養不活這十萬軍大爺。古代交通不便,所以從外地調糧養活大爺們也不太可行。但是不給軍隊提供給養是絕對不行的,就算董卓對著軍隊深情演唱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也是只會被人砸大茶壺的,沒辦法,只能讓他們去離長安不遠的潁川陳留燒殺搶掠養活自己了。再後來李傕郭汜屠殺長安提供軍隊給養,這個是不能算解決的,因為支撐不了很久。終於涼州軍們自相殘殺消耗一批,南下搶糧走掉一批,一路向西回家一批,跟隨政府收編一批,勉強算漸漸消停吧。
至於其他的辦法,扶持聽自己話的士族,用武力恐嚇不聽話的,把董白嫁給皇帝,這個……太師不是已經有在做就是時間還不夠。新皇帝年幼,有妃子沒皇后(伏皇后過幾年才扶正),這個位子估計應該就是給董卓的孫女留的。王允李儒都是被董卓扶持的士族,按照史料看不聽話的官員也有殺,至於王允呂布靠董卓升了官職還要反……這不是一個非常容易預見的事。
個人認為,董卓的邏輯大概是一個博弈:你們一定不會砍我,因為我的涼州軍離這裡近,能打回來報仇。雖然長安城很結實,他們沒打下長安城就會有軍閥過來勤王了,但軍閥一過來就會以功臣的身份,奪走你們的權力,屆時你們獲得的利益還不如現在。
王允作出了一個新的博弈:我砍死你,涼州軍一定不會打回來報仇。因為長安城很結實,他們沒打下長安城就會有軍閥過來勤王了,軍閥正好殺光扣了半個月牆皮已經累死累活的他們。所以涼州軍會意識到這樣不划算,就不會打過來而會四散逃走。雖然散兵游勇必定會在全國各地造成動亂,規模可能還不亞於黃巾,不過我只要長安這邊過的爽就好啦。
李傕郭汜張濟果然意識到扣牆皮不划算,打算解散軍隊跑路。
賈詡:啊,其實呢,這個博弈不成立喔,因為我們打回去沒幾天就會有人開城門。
王允:FUCK。


董卓的優勢有兩個:其一西涼兵能打,其二是有皇帝(中央政府)。
劣勢有兩個:其一糧食不夠吃,其二是地方政府強大且不聽中央政府的。
以我全面戰爭的經驗來說,那想贏關鍵在於僱傭異族與屠城。
你靠懷柔也好王命也罷,你西涼人的身份就是原罪,你靠天下歸心是贏不了的,叛亂值刷刷的,只能以戰養戰,殺出一片天下。


真是有趣,竟然有人在說門閥和世家。
朱升當年給朱元璋獻策,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基本概括了亂世奪天下的要義,無非就是建設一個穩固的後方根據地,錢糧充足能夠支撐起你的軍隊,然後步子不要邁的太快扯到蛋。
門閥和世家還稱不上亂世統治根基,只不過一是門閥和世家能提供錢糧和兵源,二是古代門閥基本壟斷了知識,構建一套自上而下的治理體系有門閥世家幫忙很容易穩定後方。門閥世家只不過能給割據者更深厚的本錢,所以給人以統治根基的錯覺。
但這並不是說就需要跪舔門閥世家。說到底只要你不是有要挖世家根基,而且你夠強,有的是世家門閥來投靠你。如果你能吊打天下,那全天下的世家都要來趴著叫你爸爸。
董卓失敗的點不在這裡,表面上看乘著十常侍之亂入京控制朝廷是步好棋,然而細細分析,一則離開了自己經營多年的根據地(雖然這個根據地還在),二則控制朝廷並未帶來實際的穩定錢糧來源(關東諸侯都反了,而且背上了朝廷這個大包袱),三則在沒有充足的治政人才的情況下就捲入了政治的漩渦。你看,三項忌諱全犯,打毛天下啊!
說實話,到這個地步,機會基本是渺茫了,就算你跪舔世家門閥,最終也不過是被架空而已,參照曹操,天下梟雄,死之前還能壓得住,死後子孫也是被世家玩的份。唯一的機會,可能在於董卓手中還掌握著全天下最強的軍隊,東出函谷關,可能還能吊打天下。不過也就是意淫而已,項羽都做不到的事,憑什麼董卓能做到。
插一句題外話,其實我覺得董卓和項羽很像,都握有天下最強的軍隊,都控制並謀殺了天下名義上的首腦,都很暴虐(項羽坑殺過好幾次降卒,火燒阿房宮),還有就是都不懂政治。但對比史書的評價,相差何其之遠。文人真是厲害啊。


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待皇帝方面表面功夫還是要做好的,畢竟忠於漢室的文臣的唾沫星子還是有一定威力的,像王允這類人就是這樣!要想得天下就不能操之過急,要細工出慢活,利用皇帝的權威排除其他大的集團勢力,如袁紹、孫堅父子、劉表、劉璋等,等天下諸侯盡滅,朝政君權均握於手中之時,再徐徐圖之,再民間製造輿論,稱王者該董卓也,然後逼帝禪讓,群臣三請五請之後,「逼不得已」稱帝,改國號,建新元,大赦天下,免賦稅,輕徭役等等。


內事不決問李儒,外事不決問賈詡。
對於關東諸侯和各地太守。。。可以分而擊之。。
對於假意降伏的,可以創造性地學習德川幕府,在洛陽多修幾棟房子。
搞個人質制度,把諸侯的們父親/兒子都接到洛陽來享福


哪么多成功的奸雄,照著學啊!

一、挾天子以令諸侯。

如果漢少帝不聽話,不親董,可以找些理由迫少帝禪讓給獻帝。

但是董卓不適合直接就攤牌自己出面搞廢立。這樣雖然立威了,但是把中立派都逼成了對立面。

二、提拔關隴地區的文人士子做核心位置的官員。在文官中,形成關隴黨。

三、重用涼州系統的武將,中央禁軍多安插老戰友、同族、同鄉、家奴。形成相互牽制,只聽命董卓一人的局面。

四、利用呂布這類投效過來的當鷹犬,去攻擊山東哪些反抗的地方軍閥。

五、沒收宦黨、反對派士族的財富、改量一些法度,改善關隴人民,特別是關隴集團軍隊、軍屬的生活水平。

先做到這些,董太師:田齊可稱王,寡人亦可之。


董卓走的任何一步都沒有走錯,要是走錯他早死了,只是他沒想到他和王允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並且他也不可能想到自己的義子會親手殺了自己,董先生作惡多端,有這麼個下場也是罪有應得的。


1,啟用黨人和名士,,當然兵權自己抓牢
2,別急著玩廢立,塞個女兒給皇帝,弄好外戚身份。最好讓名士提案
3,以天子令召天下群雄到洛陽述職,酌情奪權或要求人質,不肯來洛陽的,以天子令讓周邊勢力一起吃蛋糕。
只想做權臣外戚的話,3步差不多了,有不臣之心的話,
4,若干年後議遷都或廢立,把3再來一遍,而且得做得徹底


控長安,並丁原兩件事董卓做的很s漂亮,然後到了廢帝弒後就不厚道了,在劉辨帝位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妄自行廢立之事,觸動了士族的利益,這一點從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跟隨何進就可以發現,劉辨是符合士族利益的皇位繼承人,董卓則是規則破壞者,在何進身死的空擋掌握朝廷的人不能是一個關隴軍閥,山東士族是完全不會承認的,此時董卓該做的就是收攏關中漢中蜀地,退居長安,同時異性封王,給袁紹等一干有資本的人一個割據稱王的名義,必要時候可以放棄洛陽,同時暗中派人刺殺皇帝,給中原諸侯,大漢宗親一個窺視皇位的借口,等天下大亂,帶西涼鐵騎,馬踏天下


萬事都聽皇上和皇后的,但是兵權得在手上。


奉天子以令不臣


安祿山是怎麼做的?


推薦閱讀:

戰國時期什麼樣的人被稱為公子?
為什麼古裝劇常出現昏君蒙眼抓妃子作樂的情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荷蘭畫派在美術史之外有何影響?

TAG:歷史 | 政治 | 三國 | 董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