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這部小說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首先指正題主的一個錯誤:《等待戈多》是一部戲劇而非小說。
其實《等待戈多》這部作品,還是有很多解讀的,其中讓人不斷討論的一點就是:戈多是誰。有人把戈多(Godot)解釋為上帝(God);有人認為戈多其實是死亡的隱喻;有人認為在這部戲劇中戈多其實已經出現過了。但是目前普遍接受、也是我贊同的觀點:戈多其實是貝克特對「希望」的解讀。
劇中的兩位主人公從始至終都在等待著「戈多」,但從始至終都沒有等到「戈多」。「戈多」作為一個代名詞,始終是一個縹緲虛無、無法觸摸的幻影,一個存在在人類夢魘中的海市蜃樓。這劇中反覆出現的一幕,其實可以代指這一過程:人類在絕望環境下隊希望不斷地等待,卻始終無法等待到希望的真正出現。他們在生命的大多數時候都處於對希望的無望幻想中,卻對「無法等來希望」這一現實不自知。
但這是否就可以說,貝克特創作的這部戲劇其實是對現實的悲觀主義表達呢?未必。通讀劇本,在劇情的發展過程中,兩位男主本就悲慘的流浪漢生活不斷變得更加艱難,第一幕中的僕人波卓變成了瞎子,幸運兒也變成了啞巴。兩個流浪漢陷入絕望,他們想要自殺,於是出現如下對話:
弗:跟著就有那麼多好處。掉下來以後,底下還會長曼陀羅花。這就是你拔花的時候聽到吱吱聲音的原因。你難道不知道?
愛:咱們馬上就上吊吧。
弗:咱們先等一下,看看他說些什麼。
愛:誰?
弗:戈多。
愛:好主意。
弗:咱們先等一下,讓咱們完全清楚咱們的處境後再說。
愛:要不然,最好還是趁熱打鐵。
弗:我真想聽聽他會提供些什麼。我們聽了以後,可以答應或者拒絕。
愛:(焦急地)可是咱們呢?
弗:你說的什麼?
愛:我說,可是咱們呢?
弗:我不懂。
愛:咱們的立場呢?
弗:立場?
愛:別忙。
弗:立場?咱們趴在地上。
流浪漢們還在等待著戈多,於是在他們想要自殺的時候,首先想起來的是「戈多怎麼想」。本來要結束自己潦倒悲慘的生活時,因為一個不存在的人而懷疑甚至改變自己本來的行動。前面已經說過,等待戈多其實就是等待希望。人類在等待希望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希冀在未來會發生的事情而改變或放棄自己本來想要繼續的事情,也可以說,在這部戲劇中,尋找希望的過程決定著人物的命運導向,甚至在指導著人物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流浪漢們一直在等待著戈多,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等待他,同樣是人類對於「希望」這一事物無前提、無理由的追尋。這也是貝克特在表現現代人生活中千篇一律、百無聊賴地存活中的一個生活與行事狀態。
《等待戈多》的確是一部悲劇不假。但流浪漢們在生活愈發艱難的條件下,依然不斷等待著戈多,憧憬著、希望著,認為戈多明天就會出現。雖然自始至終戈多都沒有出現,但「戈多」卻成為了流浪漢生活中每一天的主要目標,讓他們本來痛苦的生活變得有目標可追尋,而不是在虛無中渾渾噩噩地絕望著。映射入現實生活,就會發現貝克特想要表達的東西:他認為「希望」是無跡可尋的,甚至是虛幻的,他卻不忍說破從而讓人類陷入絕望的深淵,而是告訴他們「希望依舊存在」,將希望之光留給生活在無望之中的人們,這同樣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
寫得比較倉促,題主有什麼問題可以繼續問我。
貝克特為20世紀後現代主義文學流派中,代表作家之一。後現代主義是二戰後西方社會中出現的範圍廣泛的文化傾向,是西方後工業社會的產物。立足於反映、勾勒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矛盾,亦呈現「反文化」、「非理性」之傾向。
承繼部分現代主義影響,後現代主義主受存在主義,尤其是海德格爾哲學的影響,與後結構主義合流。存在主義哲學揭示了西方現代人對存在的困惑,試圖賦予處於荒誕世界中的人以崇高意義。
《等待戈多》此劇本,賦有十足的荒誕意味,為存在主義代表劇作之一,其背後附有的哲學意味,獨特異稟,生生不息。影射西方現代社會「荒漠化」的精神狀態,亦關照全人類的鮮活脈動及存在之苦楚、命運之不可拒。是抽離於現實的哲學關照。
讀完後,最大的困惑該是。他們在等待誰?他們在哪兒等待?他們等了多久?他們等待的那個人究竟會不會來?「等待戈多」,如此看來,其實「等待」才是作者渴望強調的中心。
關照自身。我們也一直處於「等待」這一狀態。或是等待一個人?一件事?等待死亡……「等待」成為人存在的一種本質特徵。貝克特無意表現早已寫爛了的「人的苦難和直面死亡的不安」,意在「戲仿」。戲仿人生,戲仿生活,戲仿存在。
這裡「時間」成為一個循環的怪圈。這裡沒有明天,沒有昨天。明日重複今日,今日重複昨日。這是一出典型的「反戲劇」,淡化人物、淡化情節,人物像木偶。
首先注意到戲劇中的「丑角」形象。貝克特往往選取流浪漢、老人、殘廢者……作為主人公,他們為零、為異化了的東西、是物。劇本中,愛斯特拉貢、弗拉狄米爾,說走卻一直不動。他們意念不定,遲疑不決,但狀態確是一樣的——都在等待戈多。
不管是愛斯特拉貢、弗拉狄米爾、波卓,還是幸運兒,他們似乎都只是同一種存在的變異,並無重大不同。姓名可以隨意顛換、行為枯燥而具有不確定性,呈現出荒誕的態勢。
其次,「戈多」只是一個代名詞。他們永遠在等待戈多,可戈多卻遲遲未出現。這裡,有著形象的哲學濃縮。從尼採的「上帝死了」到「人為死而存在」,再到薩特「存在是荒誕的,不可辨析的」。
荒誕派戲劇無意重現真實的現實世界,卻將一股「神秘的濃煙」抽離現實,揉捏成魔鬼的惡臉。一面,形象的勾勒出人類對現實、未來處於茫然無措,甚至絕望的處境。更進一步,表現出西方人在荒漠中的荒涼狀況、精神狀態。
劇本以高濃縮、高萃取、高象徵意義的內涵,為西方後工業社會,乃至人類存在本身,畫出一副自畫像。當然,你指望噴洒的金邊,卻點綴出魔鬼金色的雙眼。
《等待戈多》大力度的闡述了「荒誕」一詞的含義。不僅從故事內容里,更在劇本形式上,有跡可循。劇本中,語言的使用及顛覆,亦創先河。在字裡行間,散發著戲劇語言獨特的美感,及張力。
作者試圖聆聽自然界的聲音,萬物存在的普遍美感及真理,從中窺探到一絲潛藏的活著的生命靈性。他成功了。多段的痴人說夢,非但未削減其戲劇魅力,反倒將主題,表現的更為透徹。
在貝克特這裡,將「荒誕」、「存在主義」、「非理性」表現得極為透徹,亦拓寬了戲劇及小說的表達形式,加深其表達效果。一面,我們驚嘆於這種獨特的美學形式,多了一種「認識」的可能。卻不可過分沉溺於文化否定及虛無主義的泥淖。
美酒雖妙,切莫貪杯!《等待戈多》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作品中的人物沒有鮮明的性格,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著重展示人物心理活動過程的障礙,揭示現代人的生存狀態,表現出了現代世界的荒誕和無意義。
《等待戈多》是戲劇史上的一次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劇中的「戈多」是個缺席的角色,卻像一個巨大漩渦的空心,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沒有人知道「戈多」的身份,沒有人見過「戈多」,沒有人清楚「戈多」在哪兒,一直不露面的「戈多」,若有若無,一直不來,卻一直總說明天就來,明天就來……
似乎「戈多」能救人脫離苦海,只要「戈多」一來,痛苦無聊的生活馬上就會光芒四射,所有的難題都將迎刃而解。
等待「戈多」,是等待希望嗎?是等待明天嗎?
然而,人人都在等待明天,明天何其多。
然而,人人都在等待希望,卻不曾看看希望就在腳下。
然而,人人都在習慣著習慣,卻不知道習慣卻是最可怕的麻木。
反正,我是這樣以為著以為——
與其等待希望,不如追逐遠方。
與其等待明天,不如現在行動。
想做什麼就趕緊去做,不要總是等待著、等待著、等待著……
抓住無情流逝的時間,沒有行動,一切都永遠是零。
推薦閱讀:
※中國大陸為什麼辦不出一個像樣的、好的電影節?
※如何評價徐克的電影《蜀山傳》?
※如何評價綉春刀2主創人員?
※曾經製作過《李獻計歷險記》的李陽是做什麼工作的,生活中的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票房為何還超過《建軍大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