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張紀中版西遊記?


專欄已經開通,此後在專欄繼續更新,歡迎大家關注。
專欄地址:http://zhuanlan.zhihu.com/liupeng
現有的正在搬運,以後更新的都在專欄。

張紀中、張建亞版西遊記(二張版西遊記)特別盤點
官方片花:張紀中版西遊記官方片花(4)_電視劇相關
建了一個微信群,方便大家交流,也方便我通知大家進度。有興趣的朋友加一下吧。
(微信群二維碼不再放出)

一、綜述:
1,版本問題:目前二張版西遊記主要有兩個版本,分別是66集版本和60集版本。66集版本是在地方台試播時的版本,後來在衛視播出是刪減為60集,目前各大視頻網站可看的都是60集版本。淘寶網上有所謂70集版本乃至更多集數的,其實只是每集時長不同,實際上還是66集或者60集兩個版本。另外在TVB播出時採用了一個55集的版本,是粵語配音,重製了片頭片尾,劇情更加緊湊,但是這個版本很難找到,我手頭也沒有全集,本文之中不做探討。

2,66集版本與60集版本之比較:這兩個版本各有優劣,60集版本為了上星經過倉促刪減,許多地方會看到剪輯失誤,很多經典情節也被刪的七零八落,虎頭蛇尾,比如 「 唐太宗游地府 」 等,尤其是到最後幾集的時候,緊趕慢趕,劇情跳躍幅度太大;但是60集版本也修正了之前66集版本的一些配音、特效錯誤,剪掉了一些拖沓之處,部分地方顯得更加精良。所以觀看時推薦以60集版本為主,部分情節參考看66集版本,這樣比較全面。

3,本文主要圍繞電視劇展開,根據需要會穿插原文、其他版本西遊記等。既不是專門探討原著,也不是故意進行版本對比,一切都是根據盤點需要。評論區有朋友說我對86版太過嚴苛,總是拿86版來對比,其實不是這樣,我也十分喜歡央視86版,拿86版來對比的主要原因是我電腦里存了一套86版的原盤文件,截圖十分方便(浙版我沒有收藏,不好截圖)。此外86版流傳極廣,婦孺皆知,我只要簡單一說大家都能還原當時的畫面,盤點起來大家更有共鳴。

4,我對央視86版(不包括後來的央視續集)的一些看法:前段時間關於六爺上春晚的事情,網上很是討論了一陣子,期間有人指出86版不合原著之處頗多(改編成了兒童劇、人物造型過於美化等),那個答案也得到了不少贊同。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西遊記題材的影視作品不應拿是否遵照原著的標準來區分優劣。//千年來,玄奘取經的故事一直演變為西遊記,正是經歷了一代又一代創作者們的修改增刪。西遊記的故事不應就此定型,萬世不易,繼續改編創作才是西遊文化的出路所在。但是,當一部西遊題材的影視作品嘗試著用寫實風格去還原原著中那些瑰麗的神魔世界時,這也是應當鼓勵而不是斥責的。//86版對原著做了不小的改編,流傳甚廣,但這不意味著不符合86版的西遊題材作品不能出現。無論是繼續改編,還是用心還原,都是在為西遊文化的傳播出一份力。相比之下,某些躺在曾經塑造過的角色上吃老本的演員,四處辦講座賣書耍棍、動輒斥其他版本」不符合原著精神「、自己拍的西遊題材作品則離譜之極,名為宣傳西遊文化,實則是將西遊文化帶上絕路。//86版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一股蓬勃向上的精氣神!86版之前,孫悟空的形象都是油彩勾臉,充其量是南派猴戲那樣戴個皮帽子(當年楊潔在拜訪六齡童之前去拜訪北猴王李萬春,而李萬春則提出要在電視劇里勾臉,被楊導直接拒絕),從86版開始,孫悟空開始戴半臉面具,粘猴毛,這是何等的勇氣!而如今二張版西遊記使用更先進的材料,製作了更逼真的面具,有些人就開始抱怨」太像猴啦!一點都不美!還是老版的好!為什麼不沿用老版的造型?「//86版耗費資金購置特技機,探索特技,大家就鼓掌:」雖然很拙劣,但是滿滿的都是誠意啊!「,二張版做一個避水金睛獸,大家就說:」太像史前怪物啦!還是老版舞獅子那樣來的好!雖然假,但是舒服!「//兩部電視劇資金都不足,放在86版就是「克服千難萬險」,放在二張版就是「沒錢拍什麼拍?」//這是何等的雙重標準?!在我看來,一部西遊題材影視劇的製作,只有從影視劇製作的各個環節上進行勇敢的探索,那才是向老版致敬的最好態度,這樣的拍攝態度才符合真正的西遊精神!

二、片頭
1,祥雲瑞靄之下,原著 吳承恩、片名 西遊記、英文名 Journey to the West 緩緩出現在眼前。

2,師徒四人穿行於遠山荒漠之中。

3,師徒三人(還沒收沙和尚)穿行於深林之中,出自黃風怪一集。

4,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穿插唐僧雪地獨行等畫面。

5,悟空含淚下跪,雙手合十,恨逐美猴王。此時出現:總導演 張建亞。
張建亞,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有三部影視作品足以在電影電視史上留名:1992年自編自導喜劇電影《三毛從軍記》,2006年執導電視劇《貞觀之治》 。2009年擔任新版《西遊記》總導演。
另:1995年張建亞開始全力打造中國第一部電腦特效片《大鬧天宮》,該片以原著前7回為創作藍本,可惜資金中途撤出,未能完成。關於這件事可以參考我的另一個答案:如何評價六小齡童與派拉蒙合作的《敢問路在何方》西遊電影項目啟動? - 劉鵬的回答

6,白馬化龍救唐僧。出自通天河。

7,天宮森嚴。此時出現 導演 黃祖權、趙箭 動作導演 趙箭
趙箭,張紀中武戲的靈魂人物。趙箭是戲曲出身,後被徐克相中,加入徐克班底,飾演過黃飛鴻之獅王爭霸的趙天霸,後來在央視水滸中與袁和平兄弟合作,逐漸成長。之後一直擔任張紀中電視劇的武術導演。2011年榮獲中國電視劇產業二十年突出貢獻人物,動作導演獎,被譽為內地首席動作指導

8,四位主演,吳樾——孫悟空,聶遠——唐僧,臧金生——豬八戒,徐錦江——沙和尚。

9,龍宮、霧隱山、獅駝城、無底洞一一展現。

10,高老莊收八戒,此時出現 文學顧問 陳墨,劇本策劃,李安綱
陳墨的大名,金庸迷都知道,陳墨也一直擔任張紀中金庸劇的文學顧問。著作有「評金庸系列」,另有《細讀神鵰:問世間情為何物》、《&<碧血劍&>拍攝秘笈》。
李安綱,中國古典文學普及研究會《西遊記》文化研究委員會會長,中國宗教學會禪文化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經濟文化促進會西遊記文化中心主任。

11,布金禪寺,唐僧遐想當年佛陀講經。

12,取經歸來,長安法門寺弘法。

13,最後,總製片人 張紀中,此公大名如雷貫耳,也可說本劇50%的罵名就由這個名字而來,多少人一看他拍電視劇就會冠以「毀經典」的稱號。至於本劇究竟如何?讓我們慢慢看下去。

14,片頭曲:心,演唱者:楊小琳(片尾字幕寫錯了,本劇片尾值得吐槽的地方有很多,以後慢慢說),作曲:陳彤
楊小琳,又名敬善媛,演繹過多首佛經音樂。在金毛吼一集客串了一次觀音。本劇 66集版本使用的是她演唱的梵語版《心經》,60集版本中重新填詞,為漢語版的《心》,原片頭曲會在劇中作為BGM出現。
陳彤,著名音樂製作人,作曲家,張紀中版《天龍八部》、《鹿鼎記》、《神鵰俠侶》等金庸劇的音樂創作及為張靚穎量身定做的《神鵰俠侶》主題曲《天下無雙》均出自他的手筆。
下圖為66集版片尾的片頭曲信息:

三、第一部分:猴王初問世囚困五指山
1,開篇詩曰: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66集版本中旁白把這首詩從頭念了一遍,60集版本刪減為前兩句後最後兩句,影響不大。用微博上 @九之尾 的話說,這首詩大部分是廢話,前六句只說了一個意思:開天闢地,萬物生髮。

2,四大部洲,「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此乃西遊記向玄奘法師致敬也。四大部洲之說著於天竺僧人世親《俱舍論》,該書由玄奘取經帶回譯為漢文,並親於《大唐西域記》序言內詳加闡述。(via 九之尾)

3,花果山全景採用劉冬子設計的概念圖,概念圖十分優秀,然而特效製作一般,就是簡單的貼圖。

4,石猴造型。原著寫道:

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這裡的「

拜四方」據@九之尾 解讀,應為牛犢初生便要站立行走,期間不斷跌倒跪地,民間稱為拜四方,認同這是生命的一種儀式。石猴降生第一件事"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但猴類出生並不能立刻站立,作者僅以常見現象類比。
本劇將石猴做成了一隻渾身無毛的玉猴而後張開雙臂,站立不穩,學走學爬,目運金光,射沖斗府,皆有體現。

5,金牌替身。從片頭我們知道,孫悟空的扮演者是吳樾,不過開篇第一個猴子的畫面(就是這隻無毛玉猴)卻不是吳樾演的,扮演者是劇組的金牌武替——黃興倍,黃興倍的肌肉比較有型,動作也非常帥,他除了擔任孫悟空的武打替身,還出演了六耳獼猴、客串過白鼠精那一集的小和尚。如今,黃興倍已經可以獨當一面擔任武術指導了。

6,千里眼與順風耳:歷來神話劇中的千里眼與順風耳,必然在眼睛和耳朵處做一些文章,近年來我們看到有加眼睛上望遠鏡的,耳朵上加雷達的等等……本劇的千里眼與順風耳採用民間彩塑造型,一紅一藍。至於哪個是藍哪個是紅,民俗不一,本劇採用紅色千里眼、藍色順風耳。

7,孫悟空二號:王九勝。石猴服餌水食之後,與普通猴類無異,此時出現了本劇第二個孫悟空演員——王九勝。
王九勝戲曲出身,參演過多部古裝劇,古裝造型俊朗,《御前四寶》中飾演的「納蘭容若」頗有翩翩佳公子的氣概,在本劇中,他擔任孫悟空的二號演員,演員表排在第五位,寫著「孫悟空(部分)——王九勝」,出演了「大戰青牛精」等多集戲份,並且在傳藝玉華洲一集飾演玉華國大王子。(Ps:正主吳樾反而是出場最晚的一個…………)

8,吳樾與孫悟空:穿過瀑布,進入水簾洞,吳樾正式登場!
吳樾,中國大陸青年影視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武英級(國家健將級)武術運動員 。1994年至1996年,連續三年獲得全國武術錦標賽冠軍,包括八極拳、刀術、棍術、醉劍。1996年,參加「國家個人精英賽」,獲得「八極拳」第一名。1997年,參加全國第八屆運動會,獲得「南拳」第五名。又以全國表演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以表演專業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專業演員。
當初劇組選角時,想演孫悟空的人紛紛登門,但試戲時卻無一不落入了戲曲的窠臼,除了模仿六小齡童還是模仿六小齡童,除了京劇架子還是京劇架子。而吳樾也是一副六小齡童的戲曲猴相,但是,吳樾的一股機靈勁給導演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發現,只要吳樾領會了創作意圖,吳樾的戲曲相可以完全脫去,純以自然猴相入戲,在反覆斟酌之後,選定了吳樾來演孫悟空。

期間也有不少波折,包括最初的難以入戲,找不到靈魂,到後來的人猴合一,吳樾另闢蹊徑,創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猴王。這些留待後邊再說。

9,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本劇的三星洞塑造出了一種別有洞天的幽深之感,洞內有水有樹,祥光斜照而下,自成一套小型生態系統。而菩提祖師眾弟子在水面浮台之上聽道,也是張建亞當年拍攝《大鬧天宮》時的設想。

下圖是當年《大鬧天宮》的劇照:

而菩提祖師講經壇最初的設定如圖,可惜由於太過神似阿凡達,沒有採用:

10,菩提祖師馬精武。馬精武,1938年11月14日生於新疆烏魯木齊,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1977年至1980年任表演系領導小組成員。曾任表演教研組組長、主任教員。1995年任教授。之前曾和張建亞合作過《貞觀之治》,飾演李淵。劇中菩提祖師的造型被許多網友說是抄襲「甘道夫」,這和說石猴出世造型抄襲伏地魔一樣,無稽之談。

11,筋斗雲。歷來,筋斗雲的表現就是一個難題:

祖師道:「凡諸仙騰雲,皆跌足而起,你卻不是這般。我才見你去,連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這個勢,傳你個『筋斗雲』罷。」悟空又禮拜懇求,祖師卻又傳個口訣道:「這朵雲,捻著訣,念動真言,攢緊了拳,對身一抖,跳將起來,一筋斗就有十萬八千里路哩!」

有人認為,筋斗雲的特殊之處在於起飛時應當翻個筋斗而上,也有人認為筋斗雲的特殊之處應在與飛行過程中應當是一個接一個的筋斗。在本劇中,筋斗雲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既有翻跟頭而起,也有在空中翻滾的。
悟空初學筋斗雲,在空中翻翻滾滾,宛如失重一般。這個特殊效果來自於劇組自己發明的一個輔助裝備,演員腰間兩個環可以相對轉動,做出軸向翻轉動作,可以讓演員突破傳統威亞的限制,自如翻轉。

12,牛魔王造型:悟空學藝歸來,操練兵馬,驚動了牛魔王(原著是水臟洞的混世魔王),牛魔王初一亮相,霸氣十足,是全劇最出色的幾個造型之一。

與以往神魔劇化妝不同的是,本劇的塑形使用了全臉面具(以往只貼半臉),而且除了臉部塑形,手和腳都做了處理。
86西遊記畫面(右邊是牛魔王):

可以看出,除了孫悟空是一副毛手套以外,其他人都是自己的手,最多塗一層油彩。
而本劇畫面:

可以看出專門塑了手。除了塑手以外,還塑了腳(牛蹄子),在打鬥中蹄子還可以當作一件武器

且看劉冬子的設計稿

造型師劉冬子解釋道:「原著中,牛魔王是一頭白牛,法力、家產各方面,算是妖怪中最高級別的了,頭飾不同一般妖怪,藏銀裝飾,細緻雕刻花紋圖樣,白毛中編出幾縷小辮,佩戴銀飾品點綴,財大氣粗,更顯奢華,不同老版中的紅披風。新版中,它將披上動物圖樣皮草,拖在地上,厚重感凸顯富貴之氣,盔甲不再是前胸、後背簡單兩片,更類似西方的盔甲,甲塊一片一片,規律排齊,作舊的金屬質感,高貴卻不威嚴,讓它感覺更像很有修養的企業家,而非暴發戶。」

陳之輝試妝,大家都非常滿意

13,東海龍宮。悟空為求趁手兵器,來到東海龍宮。本劇的龍宮布景極為驚艷,水草搖曳,水晶生輝,不愧海底水晶宮之稱號

龍宮設計圖(可惜這效果還是做不出來):

比起86版西遊記,龍宮特色有三:

一、蝦兵蟹將懸浮於空中,隨波搖晃,屏幕前不時划過海魚、水母等,龍王端坐龍椅,神態威嚴。

二、舊版龍宮為了表示是在水底,屏幕前往往偶爾飄出幾串氣泡,本劇更加寫實,增加了暗流涌動導致的物體變形,增加了人物劇烈運動時的氣泡和說話時的起泡,孫悟空還因為不熟水性而嗆水(這個人物說話水泡的效果是60集版本重製特效時加入的,66集版本沒有):

三、人物說話因為海底空曠和水波干擾,所以做了特殊處理,音效上更有海底的感覺。
另:龍王的塑形較之老版,換寬袍大袖為金甲銀鎧,手拿著海味十足的權杖,更有行雲布雨、點水部興龍兵的風範,也更像一個收藏眾多兵器的收藏家。

14,定海神針(金箍棒):金箍棒的設計之前已經在我的另一個答案中說過了(鏈接:金箍棒「碗來粗細」會不會太粗不方便使用? - 劉鵬的回答 ),在這裡我主要說一下定海神針的設計。
定海神針,本應作定海神珍,原文稱為神珍鐵,後來因為金箍棒變小與繡花針相似,所以多訛傳為「定海神針」。

正說處,後面閃過龍婆、龍女道:「大王,觀看此聖,決非小可。我們這海藏中,那一塊天河底的神珍鐵, 這幾日霞光艷艷,瑞氣騰騰,敢莫是該出現,遇此聖也?」龍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能中何用?」龍婆道:「莫管他用 不用,且送與他,憑他怎麼改造,送出宮門便了。」本劇關於孫悟空借定海神針的橋段設計頗有趣味。

設計圖如下(設計圖想說的意思是:孫悟空輕輕一拔起定海神針,海水陡然下落,形成海嘯):

首先,因為神針放在海底年深日久,所以布滿了菌蘚海藤,雖然如此,但還是掩不住隱隱霞光(參見下面第二張圖):

其次,各種糟糕的台詞,首當其衝的就是這句「好大好粗好長的……」,還有什麼「不可以拔啊不可以拔……」,網友的想像力總是很豐富的。

14.1再說金箍棒:
關於影視劇中的金箍棒,按顏色分大抵有三派:
第一派是以86西遊記為首的銀棍派:棍體成銀色,兩頭鍍淡金,此派脫胎於戲曲,以往在戲台上就是要靠銀色反光,來凸顯兵器的奇妙,特別是舞動之後銀光閃爍,視覺衝擊力比黑棍子強;

第二派是近年來崛起的金色派(最近幾部電影電視劇全是這樣),棍體從頭到尾一體呈金色。只能說道具師沒讀過原著,金箍棒(港台甚至改名為金剛棒)不是雷震子的渾金棍啊。

第三派則是原著派,兩頭金中間黑是此派的標誌(星爺的《西遊降魔篇》顏色也對了,可惜一出場就被空虛公子的飛劍破了……浙版的金箍棒顏色也做對了):

其他稀奇古怪的還有中間是水晶透明的,還有變成雙截棍的……不一而足。
另有一派「動畫派」,特色是「兩頭黃、中間紅」,從動畫電影《大鬧天宮》就是這種造型,大概是為了和動畫片色彩鮮艷的風格相符合,但影視劇中很少出現。

15,披掛。孫悟空借得如意金箍棒之後,又強要披掛,龍王擂鼓撞鐘召來三個兄弟,商議之下無可奈何,只好每人出一件,湊成一副披掛。分別是:藕絲步雲履、鎖子黃金甲、鳳翅紫金冠。而本劇的這件披掛說實話其實一般,我不是很喜歡。
設定圖(很美好):

實際效果圖:

鎖子黃金甲通體金黃色,明顯是一塊板上壓制出來的甲片紋絡,用心程度不及牛魔王的造型,甚至還不及四海龍王的鎖子甲。此外還露出了兩胳膊的毛,當初劇組一開拍時,悟空穿的一件背心,也是露了倆胳膊猴毛,當時被吐槽猴子看起來太臃腫,此處也相差不多。

藕絲步雲履增加了一副脛甲,更加寫實,參考了壁畫造型:

但是那畢竟是壁畫…………真人穿上之後反而顯得小腿比較粗,再加上倆胳膊猴毛,顯得猴子有些不夠跳脫。這個問題也存在於其他人的盔甲中,比如說二郎神的,留待以後再說。

鳳翅紫金冠與以往不同,少了頭上兩根長長的翎毛。左右兩根翎毛其實是京劇的做派,本著「去戲曲化、貼近生活」的態度,本劇也沒有加翎毛。這與我們固有印象差別較大,連吳樾初次試披掛時都差點以為道具拿錯了。

16,地府。地府的置景和劇情設置可謂亮點與槽點齊飛、驚喜與遺憾共現,亮點處令人拍手稱妙,槽點處令人忍俊不禁,驚喜時令人擊節讚歎、遺憾時扼腕嘆息。
地府的整體風格十分對味,陰森恐怖,空氣中飛魂遊盪,遠處地獄魔窟隱隱有火焰翻騰。
設計圖:

拍攝成品:

但是黑白無常有些草率,兩個鬼使穿著黑白袍、拿著旗子去勾人,旗子上各寫著一個「捉」字。相比千里眼順風耳造型向民俗靠近,黑白無常功課似乎做的不夠。民俗中黑白無常頭戴高帽,上書「一見生財」,伸長血紅舌頭的造型沒有出現,還自罷了,旗子上的「捉」字太過彆扭,不如換成:一個寫「正要拿你」,一個寫「你便來了」。
黑白無常設計圖:

民間造型:

悟空一路揮棒打到森羅殿。看到森羅殿上坐了不止一個閻王,本來想鼓掌叫好:「終於拍出了十代冥王!」仔細一數,顛倒只出現了六個…………
閻羅王設計圖:

中間法輪盤的設置非常有心,劇本中有孫悟空亂轉輪盤導致陰陽失序的情節,十分有趣,可惜…………沒拍。

劇本:人間街道上,正在互相扭打的兩個人一個變成狗,一個變成貓,變相之後狗繼續追貓,貓上樹,狗在下面狂吠。

圍觀的人大笑,但圍觀的人馬上也有變化:有的人變成一條魚,在塵土中掙扎,終於蹦到一條積水的車轍中,苟延殘喘;

妻子薅著丈夫的領子要他回家,丈夫正苦惱間,突然變成女子,妻子正驚詫時,自己竟變身為蛇,咬了丈夫所變的女子……

生死簿設計為竹簡樣式,按書中所述,孫悟空被壓五行山該是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時節,鬧地府應該更早,不用紙也合情合理,黑簡白字,孫悟空強銷死籍,一筆抹下,全都不見,這個設定非常贊。(孫悟空的手套請暫且忽略之,後面還有更差的)
至於我們熟悉的牛頭馬面,因為森羅殿的布局一改,沒有了桌案,牛頭馬面也不知道站到哪去,最後跪著出了個場:

關於地獄,在「唐皇游地府」一節中還有重要補充。此處先按下不表。

17,天宮。龍王與冥王上天告狀,來到天宮。

靈霄殿外景祥雲翻騰,瑞氣千條,遠處樓閣宮闕隱現在雲霧之間,又有兩隻金鸞飛過,下方是瑤池,上方懸浮著各處宮殿。這個就是在設計圖的基礎上做了一些雲氣的流動效果。

靈霄殿內景,玉皇大帝高高在上,各路神仙大小不一,分列兩旁,廊柱之間有天女飛翔。大小不一的設定我十分喜歡,像足了年畫,貼合民俗。由於玉帝最高,俯視眾生,眼睛常是半開半閉,總是一副非常淡定的神態,兩手垂下不動,象徵著垂拱而治。
靈霄寶殿的壯美,我認為有九成功勞應當交給美術設計,下面是原始設計圖:

原始設計圖簡直是我人生中見過最完美的靈霄寶殿,但是悲劇的特效公司水平實在有限,又沒時間又沒錢,效果大幅度縮水。不光如此,連玉皇大帝背後旋轉的光環都是直接從設計圖上摳下來的…………當時本劇一播出,曾有人想人肉出大鬧天宮的特效公司是哪家做的,我十分理解他的心情。
而且事實上,只要鏡頭不動,靈霄寶殿的景可以合得非常漂亮。但鏡頭一動,就悲劇了。比如下圖就是一個從玉帝頭頂俯拍的一個視角:

嗯,玉帝對面那個亮亮的放著氣的圈子是靈霄寶殿大門,腳底那個雲氣稀薄、露出星宿的地方可以普察三界眾生(別名三界閉路監控終端顯示器)。

18,天使。太白金星來到花果山,招安美猴王,小猴報:大王,外面有一老人,背著一角文書,言是上天差來的天使,有聖旨請你!於是劇中出現了如下對話:

「天使」二字一出,當時首播時網上可是炸了鍋,到如今,B站的二張版西遊記上都可以見到對這兩個字的吐槽。
大家心目中的天使大概都是一個可愛的小姑娘頭上浮個圈,身後一對潔白的翅膀,手裡拿著一根魔法棒…………事實上,天使,即天子的使臣。西遊記原著寫道:

金星領了旨,出南天門外,按下祥雲,直至花果山水簾洞。對眾小猴道:「我乃天差天使,有聖旨在此,請你大王上屆,快快報知!」洞外小猴,一層層傳至洞天深處,道:「大王,外面有一老人,背著一角文書,言是上天差來的天使,有聖旨請你也。」美猴王聽得大喜,道:「我這兩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卻就有天使來請。」

那麼回到本劇,天使的稱呼可謂絲毫不差。編劇大概料想到天使這個詞必會引起討論,故意加了這樣一句:「就是天上掉下來的虱子。」而在最原始的66集版本中,老猴的解釋更是重口味:「就是天上掉下來的屎」,後來上衛視時改為「虱子」。
另:本劇的編劇用原著的一個詞來形容,就是「促狹鬼」,劇情和台詞上亮點頗多,有時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比如龍宮借寶時的:「好大好長好粗的好寶貝」等等,稱之為「污妖王」也不為過。

19,看我小就不讓我進去。孫悟空初到南天門,發現增長天王十分巨大,隨後太白金星趕來,悟空發現太白金星也變得巨大無比,就自己是星星小人。這個上天先變大,不大不讓進的設定很值得玩味:

20,官封弼馬溫。孫悟空被授予弼馬溫一職,換上官服之後,孫悟空大模大樣來到御馬監。60集版本將這一情節剪得亂七八糟,前後邏輯不通,推薦看66集版本。
本劇從一上天宮開始就渲染品級這個詞的重要性,「看我小就不讓我進去」就是一例,在這段情節中更甚,比如:

監丞悄悄指著悟空:星官大人,這位什麼來頭?

木德星官半閉著眼睛,一臉的不屑:用腳後跟都想得出來——有來頭的能給這麼個芝麻官兒?笨死了!

木德星官轉身走了。監丞等幾個小官馬上也變得不屑起來……

孫悟空這身官服也比較夠味,尤其是帽子。但是,張建亞畢竟是拍過《貞觀之治》的人,《貞觀之治》的服飾化妝對初唐風貌的還原至今無電視劇能出其右,但在本劇中這份深厚的功力只剩下不到三成,尤其是到了後面長安唐王的戲份時,讓看過《貞觀之治》的觀眾大失所望。

天馬造型本劇採用純CG,馬身由雲氣聚成,在空中賓士。設定極好,特效一般,不過鏡頭不多,又多是在飛奔,只要不暫停就看不出突兀之處。

關於天庭養馬用來幹什麼的問題,本劇仍然沒有給出答案,但是關於養個馬要這麼多人幹什麼,倒是說了一下:

悟空:管個馬,要這多人做甚?

監丞:哎,大人此話差異,您想啊——天上這麼多神仙,誰在下界沒個親眷,哪個不想在天上過個好日子,混個仙籙?這管馬不過是個營生,鋪排咱這些人口才是正事。(指指眾人)你問他們,若沒個引見,能這般好吃好喝?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裡出現了托塔天王府,李天王正在與哪吒下棋,這個設定我極其喜歡,既是神仙下棋,下的棋自然不同凡人,棋盤上星羅密布,棋子呈有色水晶的透明樣式,為山嶽形狀。

只不過…………既然是神仙下棋,那就最好不要自己親自拿手去擺棋子了吧……

21,哪吒三太子。悟空自封齊天大聖,天庭派兵圍剿,巨靈神初戰不勝,哪吒出場:
本劇的小哪吒也是我十分喜歡的人物之一。

首先,他是一個小男孩演的。在此之前,我們已經見過了太多的小女孩演哪吒、小夥子演哪吒、青年人演哪吒、大姑娘演哪吒,甚至阿姨演哪吒,那三太子演成了三公主。除了曹駿當年有一部《蓮花童子哪吒》以外,我不記得還有哪個哪吒是小男孩演的了……在這裡,我們終於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扮演的哪吒了。

上面是小姑娘版哪吒。

上面是小夥子版哪吒。

上面是青年人演哪吒。
至於大姑娘版和阿姨版我拿一張圖意思意思就好。

如今,終於有了一個萌萌的小正太了,設計圖:

成品:

第二,哪吒的配音。細心的人可以聽出來,哪吒的配音演員還配過另一個角色: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英雄小哪吒:

沒錯,配音演員郝幽玥,正是配過央視版《哪吒傳奇》的那位。
第三,哪吒的兵器。哪吒在《封神演義》和《西遊記》裡面都是極為重要的人物,但兵器卻有所不同:在《西遊記》里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球兒、火輪兒。《封神演義》中卻是:「……哪吒大喜,一手執乾坤圈,一手執混天綾,兩隻手擎兩根火尖槍(注意是兩根),一手執金磚,還空三手;真人又將九龍神火罩,又取陰陽劍,共成八件兵器……」 。
最終電視劇里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是砍妖刀和火尖槍的合體。為了跟大家已經習慣了的火尖槍接近,兩側保留了槍的式樣,但實際上卻是一把長刀。此外還保留了大家都喜歡的童年記憶中槍頭的紅纓。
設計圖如下:

而哪吒的風火輪設計的也十分精美,但在成片中火焰太大,也看不出來:

其餘降妖杵,斬妖劍等小法寶也十分用心,在降服青牛精那一集也有詳細展現:

第四:三頭六臂。關於哪吒到底是三頭六臂還是三頭八臂,歷來說法不一。本劇遵從三頭六臂一說:哪吒變身時通過旋轉再長出兩個身子來,手執六樣兵器(而有的版本是直接冒出兩個頭和四肢胳膊,身子還是一個身子,竊以為本劇三個身子的處理方法較好)。

本劇中哪吒的演員是一對雙胞胎,三個頭同時露臉只能露兩個,故此可以避免穿幫。拍攝時雙胞胎兄弟和另外一個不露臉的小演員站在轉盤上,對於小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22,齊天大聖府。第一次圍剿失敗,悟空再次被招安,被封齊天大聖,在四大天王的簇擁下來到齊天大聖府,卻發現齊天大聖府和御馬監一模一樣,連手下的人都沒換:

在監丞的忽悠下,孫悟空被哄得心花怒放,相信了自己確確實實當了一個齊天大聖:

只換了個牌子的齊天大聖府和御馬監全套人馬傾情客串的安靜、凝神二司就可以輕易地忽悠孫悟空,十足諷刺。

事實上,在原始劇本中是沒有這個橋段的,劇本中是寫了一個新的齊天大聖府的,連設計圖都做好了:

有消息說,當時拍攝到這部分戲份時,置景組來不及把御馬監改成齊天大聖府,導演張建亞靈機一動,就這樣換個牌子直接上(牌匾左右那幾個馬頭雕塑都沒拆),順手把劇本也改了,反而諷刺意味更加濃烈,既表現出了天庭的敷衍和對孫悟空的輕視,又表現出了孫悟空一副頑童心態,稍加安撫就得意洋洋。
在我看來,這個消息的可信度還是挺高的,只不過張建亞的「靈機一動」要改成「無奈妥協」吧……

23,四大天王(廣目天王的悲劇靈蛇)。四大天王膚色各異,與傳統形象相比,除了沒有長鬍子和毫無特色的帽子之外,基本符合民間形象。四天王的兵器也各有可道之處,首先要說的就是廣目天王了,因為他的兵器最悲劇。

四大天王各自手執法寶,唯有最左邊的廣目天王手裡握著一條蔫了吧唧的「玩具蛇」,實在給四大天王丟臉。
西方廣目天王,手纏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雖說是道具,但也應算個角色,人物造型設計劉冬子畫了一條非常漂亮的赤龍,如下圖:

拍攝時,演員手裡拿一條道具蛇,後期替換成這條赤龍。結果呢,只在二次圍剿花果山時替換了一次,靈蛇盤繞(特效組自作主張換成了白蛇),手浮避火罩:

其他時間都是蔫了吧唧的一條軟皮玩具蛇,這個鍋,特效組你再背一下吧。
北方多聞天王——寶傘(寶幡),在永樂宮壁畫里,大神們拿法器都是用兩根手指拈著的,所以杆子設計得細。

東方持國天王——琵琶(調) ,東方主青龍,琵琶設計如下(設計時直接用奈良正倉院中所藏的唐代琵琶形制修改):

南方增長天王——寶劍(風)。南方主朱雀,寶劍紋飾以朱雀為主:

但是!!!拍攝時,增長天王居然拿了一把白虎劍!

這個是給廣目天王手下設計的白虎劍,顏色都不一樣啊…………這個鍋道具組來背。

24,天蓬元帥與九齒釘耙。豬八戒的前身天蓬元帥,在歷來的改編中總是會提前出現,和孫悟空在取經之前就會有各種對手戲,以表達這對「取經活寶」的前緣。本劇也不例外,悟空被封齊天大聖之後無所事事,在天庭閑逛,就遇到了天河水兵大元帥。

關於天蓬元帥的造型,需要說的就是他兩鬢的頭髮,斜著梳起來,而且與天庭其他武將不同,沒有戴頭盔。這個髮型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吐槽,有人甚至說,還沒投豬胎呢怎麼梳了個豬耳朵?
其實本劇的神仙造型和各路法器有不少都參考了《永樂宮壁畫》,在永樂宮壁畫中,天蓬元帥的髮型可謂相當奔放,鬚髮箕張,與其餘仙家武將大不相同,所謂「以發立型」:

其次是豬八戒的九齒釘耙,在此盜用淡定教教主雲飛柳的一張三版西遊記兵器對比圖(從上往下依次為86版、86續集版、浙版、二張版):

說到這個九齒釘耙,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諸位,都是垃圾(包括最近的幾版電影,都沒有這麼做出好的耙子)。
九齒釘耙是天篷元帥的法器,雕刻豬頭固然不對(這也怪不得老版,畢竟受戲曲影響嚴重),孤零零九個齒也不能體現出堂堂「九齒玉垂牙」的「上寶沁金鈀」。

此是鍛煉神冰鐵,磨琢成工光皎潔。老君自己動鈐錘,熒惑親身添炭屑。 五方五帝用心機,六丁六甲費周折。造成【九齒玉垂牙】,鑄就【雙環金墜葉】。身妝【六曜排五星】,體按四時依八節。短長【上下定乾坤】,左右【陰陽分日月】。六爻神將按天條,八卦星辰依斗列。名為【上寶沁金鈀】,進與玉皇【鎮丹闕】。因我修成大羅仙,為吾養就長生客。敕封元帥號天蓬,【欽賜】釘鈀為御節。舉起烈焰並毫光,落下猛風飄瑞雪。天曹神將盡皆驚,地府閻羅心膽怯。人間那有這般兵,世上更無此等鐵。隨身變化可心懷,任意翻騰依口訣。……

本劇的九齒釘耙由美術組道具設計師袁楓設計,為符合水軍元帥的身份,飾以水紋,而道具組這次也比較給力,非常完美的還原了袁楓的設計:

25,大戰二郎神。二次圍剿花果山,滿天神兵無可奈何,觀音保舉二郎神出戰。本劇的二郎神由馮紹峰扮演,出場時正在灌江口釣魚:

小說中對二郎神的描述是:

儀容清秀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
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

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棕羅雙鳳凰。

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

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

首先二郎神第一個特點:帥,儀錶堂堂,這一點歷來各版本都注意到了,基本飾演二郎神的都是帥哥。
二郎神第二個特點:服飾特點。主要是:三山飛鳳帽,一領淡鵝黃衣衫。靴子是縷金的,襪子上盤著龍,腰帶是團花八寶妝點得玉帶。從這一點上來說,最符合原著的是央視86版:

但是我們現在所有的二郎神造型已經有了一個新的定式:穿銀甲,而且平時不露第三隻眼。這個定式的起源大概要追溯到《寶蓮燈》中焦恩俊的造型:

焦恩俊的二郎神造型英俊瀟洒,圈粉無數,另闢蹊徑,重新定義了二郎神是什麼樣的。(沒辦法,顏值太高)而且,二郎神是否真的有第三隻眼,原著中並沒有提,只說過「真君圓睜鳳目」之類的,這裡的鳳目也可以理解為在形容原有的兩隻眼,畢竟介紹詩里連穿黃衣服都提了也沒提這個最大的特點——三隻眼,所以可能在作者的設定中,二郎神可能沒有第三隻眼。
本劇的設定是這樣的(第三隻眼在常態下是沒有的,只有要施法時,會表現出《魔戒》中類似魔眼的效果):

二郎神第三個特點:兵器。二郎神的兵器我們都知道是三尖兩刃刀/三尖兩刃槍/三尖兩刃神鋒。本劇的設計往槍的感覺上靠了一下:

另外還有一件彈弓,在後面降服九頭蛇時使用:

弓有雙弦,中間做上皮套,可以放上銀彈射擊,這個才是作者所說的「新月樣」的彈弓,而非其他版本中的樹杈子彈弓(下圖從左往右依次為央視86版、浙版、二張版,中間浙版是錯誤的,借雲教主圖):

但是!!!本劇的特效組繼承了一貫不讀原著的優良風格,降服九頭怪時又做成了弓箭,沒有做出銀彈的效果,實在是可嘆:

二郎神第四個特點:跟班。二郎神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但我們所熟知的和最喜聞樂見的卻是他的哮天犬,這一點大概也和焦恩俊版《寶蓮燈》有關。
說起來原著並沒有提過哮天犬的名字,只說是一隻細犬:細犬是中國古老的狩獵犬,狗如其名,長得確實比較「細」:

本劇的細犬使用CG製作,出場不多,也沒有咬孫悟空腿肚子和咬九頭蛇的戲份,存在感較弱,不過大體也是個細犬的模樣,而非別的版本中牧羊犬藏獒等各種犬(別問我特效組怎麼又開竅了,這是美術組設計的):

關於孫悟空大戰二郎神,這是一段極富想像力的、作者濃墨重彩描述的打鬥過程,從地上打到天上,斗本事賭變化,極為精彩。但是本劇大鬧天宮部分是最後拍攝的,效果實在不好。
如果說資金所限,效果縮水可以理解,但是有些低級錯誤卻實在是令人鬱悶,比如說極為失敗的飛行鏡頭,神仙飛行急轉彎還要手在地上托一把嗎?他們是在滑滑板嗎?

更低級的錯誤:孫悟空被金剛琢打中,金箍棒脫手掉在地上,居然沒有配音效,咕嚕嚕一聲,暴露了木棍子的屬性(在第五集31分38秒處)……由此也看出,後期各部門趕工的種種弊病。

26,八卦爐中逃大聖。悟空被捉,刀砍斧剁,雷劈火燒,俱莫能傷。於是被投入太上老君八卦爐中。太上老君兜率宮在三十三重離恨天,設計時突出了太上老君這個「三界第一軍火製造商」的特點,火熱的岩漿隱隱發出紅光,內景則布置出一種遠古森然的灼熱氣氛,牆壁上的岩石透出陰陽魚的八卦圖案:

孫悟空被投入八卦爐:

悟空在煉丹爐內被火燒的鏡頭,拍攝起來十分兇險。為了追求真實,劇組最初採用實拍,但是當爐內點上火點之後,演員已經被煙熏火烤得難以忍受,而在畫面上仍然看不出爐內的兇險之處:

工作人員試著加大鼓風機的風力,結果爐內瞬間變身火海,煙塵四起,急忙將演員吊起,緊急滅火,才避免了一場事故:

最後不得已,還是採用了點幾簇小火和後期加效果渲染的方法:

七七四十九日之後,老君開爐,本以為孫悟空已經化為灰燼,不料卻把猴子煉回原型,成為一顆黑石卵:

石卵崩破,煉出一隻黑猴,渾身氤氳著一種銅頭鐵腦一身鋼被燒紅之後的紅光:

黑猴造型當初曝光以後也是飽受吐槽,央視版中,孫大聖盔甲燒爛,臉上抹了幾道煤灰,大聖跳出來,迫不及待地施放他「火眼金睛」的新本領了,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盔甲可以燒破,但大聖的俊美形象不可以受到破壞,更不用說毛都燒沒了:

本劇中這個設定與石猴問世呼應,八卦爐火何等兇險,悟空被煉回石卵,重新迸破,成為一隻黑乎乎的石猴,全身的猴毛和盔甲已被煉化:

演員拍攝時,全身塗黑,戴上純紅色的隱形眼鏡,只穿一條黑色的平角內褲,為了表現煙氣,在屁股上塞進了煙草:

由於只穿一條平角內褲,不僅煙草燙屁股還得忍著,而且不好綁威亞,替身演員王宇被鋼絲硬生生從肚皮上剮了一層:

27,再鬧天宮。悟空逃出八卦爐,揮棒殺向靈霄寶殿(這部分建議看66集版本,60集刪減版本出現了剪輯失誤,個別地方邏輯不通):

與天兵大戰這一段,雖然相比老86版直接殺進靈霄寶殿更符合原著一點,但還是有一些遺憾。比如,群戲打鬥仍然是在二維平面上,天兵的包圍仍然只是包圍成一個圈而不是一個球,沒有一種「從上打到下、從里打到外」的立體感。而且從個別鏡頭來看,劇組原本是想做出這種全方向打鬥效果的,可惜迫於資金沒有實現。
情急之下,玉帝請來西天如來佛祖:

本劇的這個大如來和大玉帝的造型在此顯得非常合理:在以往所有的版本中,如來的造型都是特別巨大的(至少在五行山壓大聖這一段),因為在這裡要有孫悟空站在如來手掌之上的故事,那麼此時如果玉帝和孫悟空都是一樣大,那麼玉帝比如來就小得多。玉帝在如來面前如果是巴掌大小,那麼這個地位高低就說不過去了。所以玉帝和如來是同樣大小這個設定,在我看來是十分合理的。

孫悟空大叫「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如來要與他打個賭:

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為何翻不出如來的手掌,書上沒有明說,歷來的電視劇要麼在這裡避過不談,讓觀眾糊塗到底,要麼就提出各種設想,以求合理化:

這個小世界的解釋清晰明白,孫悟空大翻跟頭,不過仍在手掌之內蹦躂。悟空見五根天柱,一為已到天邊,本劇「天柱」取景於張家界:

悟空刻字留跡,撒尿留味,都在手掌之內做文章,打賭一輸,佛祖一翻手掌,被壓在五指山下:

貼了金字壓帖,佛祖拘喚山神土地,叫給悟空渴飲山泉、飢餐野果,原著中可沒有這麼慈悲:

如來即辭了玉帝眾神,與二尊者出天門之外,又發一個慈悲心,念動真言咒語,將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會同五方揭諦,居住此山監押。但他飢時,與他鐵丸子吃;渴時,與他溶化的銅汁飲。待他災愆滿日,自有人救他。

28,結語:大鬧天宮是原著中前七回的內容,先聲奪人,孫悟空的英雄形象就在這七回之中得以塑立,甚至有很多人只喜歡前七回的孫大聖而討厭後面的孫行者,可見齊天大聖這個形象是何等的光彩照人!這樣重要的篇幅自然不可小覷,而總導演張建亞在十年前曾經籌拍過《大鬧天宮》,歷經波折未能完成(詳見 如何評價六小齡童與派拉蒙合作的《敢問路在何方》西遊電影項目啟動? - 劉鵬的回答),對這一部分也是十分重視。劇組決定將本部分放到最後拍攝,等劇組人員、特效、設備都磨合到天衣無縫之後好好打造,然而事與願違:長期高強度的拍攝使得工作人員身心俱疲,而後期資金不足導致大量美好的設想只能縮水,孫悟空的面具也嚴重僵化做不出表情,特效一方面沒錢一方面時間緊迫,導致低級錯誤層出不窮,反而使大鬧天宮成為全劇最水的部分。張建亞這個老頑童,至今仍未能完成他心中的那個《大鬧天宮》夢,殊為可惜。
自此,本盤點第一部分就基本結束了,以後如有補充,我會進行添加,也希望大家是不是地溫習一下前邊的,說不定可以看到我補充的內容。

四、第二部分:我佛造經傳極樂五行山下行者脫困
(本部分劇情60集版本刪減過重,情節跳躍幅度太大,配音錯誤很多,尤其是刪掉了「唐太宗游地府」的情節,所以推薦看66集未刪減版本)
1,靈山雷音寺:原著中的大雷音寺在靈山頂峰,仍是實體建築,而非飄飄渺渺在雲端:

頂摩霄漢中,根接須彌脈。巧峰排列,怪石參差。懸崖下瑤草琪花,曲徑旁紫芝香蕙……東一行,西一行,盡都是蕊宮珠闕;南一帶,北一帶,看不了寶閣珍樓。天王殿上放霞光,護法堂前噴紫焰。浮屠塔顯,優缽花香……

為了突出西方聖境的莊嚴肅穆,在貼合原著的基礎上,劇組最初設計的場景圖:上有飛鳳盤旋、天女散花,下方祥雲瑞靄、普查四大部洲:

最後特效組做出來的是:

較好的還原了美術組的設計,而且神似六爺在遼寧衛視猴年春晚上表演的節目中一個背景:

2,如來佛祖:本劇的佛祖由王繪春飾演。王繪春屬於那種不論在歷史劇、正劇還是偶像劇、瑪麗蘇劇、、戲說劇里,都能保持節操、演出水平的那種演員,有時候甚至能硬生生拔高某些影視劇的格調。他曾在山東版《孔子》中飾演過孔子,什麼時候再演一個太上老君,他就三教合一了。

本劇如來佛祖當初被人吐槽太瘦,和老版身形看上去完全是兩個級別。事實上,本劇如來佛祖的造型參考了印度佛教造像,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面部越來越豐滿、身形越來越厚實,越來越符合中國傳統心目中的有福有道之象。而原始的印度風格基本都是這樣瘦胳膊瘦臉的僧人模樣:

3,觀音百相。觀音菩薩,印度僧人鳩摩羅什譯作「觀世音」,我們西遊記的主角玄奘譯作「觀自在」,這位菩薩可謂是菩薩中最廣為人知的一位了。本劇最初曝光出一款男版觀音(印度本相)之時,引起轟動,網上質疑者有之,科普者有之。觀音在流傳過程中如何由男變女,網上相關介紹文字很多,本文不做贅述。到現在,我們觀眾已經基本可以接受男版觀音的存在了。

劇中借觀音之口說出了「觀音百相」這個事情。

事實上,這裡的百相併不是指有一百種相,而是約指,有很多種相,常見的說法是三十二相或者三十三相,本劇中涉及的「魚籃觀音」「楊柳觀音」「千手觀音」等皆在其中。下面是千手觀音的設計圖:

諸位菩薩的扮演者分別是:觀音菩薩:劉濤;千手觀音:蕭薔;提籃觀音:梁麗;男相觀音:唐宸禹(TAE,泰國) ;女相觀音:楊小林(敬善媛,片頭曲演唱者);此外演員未進組時觀音造型試穿:李麗薇。
放一張千手觀音的成品圖對比一下:

4,唐太宗游地府。 唐太宗游地府作為原著中承前啟後的關鍵情節,卻因為封建迷信的原因導致歷來的影視改編要麼略過,要麼避重就輕,本劇稍一涉及,也難逃廣電一剪,殊為可惜。本段情節大致脈絡為:涇河龍王私改雨水時辰點數——人曹官魏徵夢中斬龍——唐太宗游地府——劉全獻瓜、蕭禹謗佛、水陸大會,由此引出玄奘。本劇只拍攝了唐太宗游地府和蕭禹謗佛、水陸大會。故事從唐太宗病死開始切入:

張建亞拍攝過國產歷史劇神作《貞觀之治》,唐太宗的戲自然史駕輕就熟,幾個鏡頭一過,屋內陳設布景、人物坐姿禮儀都隱隱可見當年《貞觀之治》風骨。(但是人物服飾是大大的悲劇!!!)
李世民病逝,被黑白無常帶到陰間,路上魏徵燒給李世民一封給崔判官的書信。李世民一到陰間,這段情節的因果輪迴氣氛就開始顯現出來。

一個官員大喊冤枉,卻在白無常的法力之下招供了偷賣糧草、濫殺無辜、損公肥私的惡行,氣得李世民怒罵:「你是哪裡的官員?!」,黑白無常嘆道:」崔判官手裡一本明帳,誰又能逃得了?「
待得來到幽冥殿,面見十代冥王,十代冥王又問出李世民同室操戈、戕害手足的罪狀來,李世民嚇得抖如篩糠(這裡可以得知,本劇將唐太宗一命歸西的原因設定為建成元吉在陰間告狀,而非原著的龍王索命):

後來崔判官私改生死簿,將李世民的三十歲改為五十歲:

李世民暫時逃過一劫,崔判官帶他逃走,一路見到刀山火海油鍋、十八層地獄,特效組難得給力了一回,卻被一刀剪個乾淨:

兩人最終還是被冥王發現,再被抓獲,幸得觀音菩薩降臨,救李世民脫難:

李世民還陽之後,發誓要做一場水陸大會,不料蕭禹謗佛,被太宗喝止:

這身打扮坐姿禮儀分明是在向《貞觀之治》致敬,奈何道具服裝太不給力:

李世民要選得道高僧辦水陸大會,得人舉薦玄奘,便親往拜訪,由此引出玄奘法師。
Ps:最後附上《貞觀之治》中太宗駕崩和面見玄奘的截圖,來惋惜一下這段死於廣電、毀於服裝道具的唐太宗游地府:

5,唐僧。唐僧是取經團隊的核心人物,至此終於出場。本劇的唐僧做了一個大膽的設定,即向歷史原型玄奘法師靠攏。這個設定的大膽之處在於唐僧的性格相較原著會有很大變化,為求貼合原著情節,唐僧的許多行為、動作、語言都要進行重新修改,一些劇情邏輯也要進行重新整理。理所當然的,這麼大膽的改編也會受到更多的質疑。接下來將改動一一介紹:

一、本劇的唐僧性格剛毅,不再是那個天天坐在馬上哭哭啼啼的白胖和尚,而是歷經千山萬水的求道者。

二、刪去了唐僧身世的故事,即陳光蕊、殷溫嬌、金山寺等等戲份,出場直接就是水陸大會。
三、唐僧的著裝。老版中唐僧的裝扮時常是這樣的(頭戴五佛冠,手拿錫杖,身披袈裟):

而本劇的唐僧卻時常是這樣的(一領直裰,一串佛珠,太陽大戴個斗笠,天氣冷披件斗篷):

而且唐僧的五佛冠自出長安之後再沒見戴過。

這個便涉及到本劇的另一大特點——生活化了。唐僧的錫杖和錦鑭袈裟都是貴重法器,只有在入寺拜塔、燒香禮佛、入朝見駕時才會拿出,平時都是小心放在行李裡面。而像老版這樣樹林里趕路時還穿袈裟拿禪杖,就有些不切合實際了:

值得一提的86版三位唐僧扮演者:汪粵、徐少華、遲重瑞,汪粵和徐少華還好,晚上睡覺、或者被妖魔捉去,還會露出個光頭,而遲重瑞可謂五佛冠狂魔,連睡覺都不摘。
此外劇中還出現了唐僧濾水的紗網,夜間的油燈,鋪地的席子,隨身從長安帶著的經書,不一而足。以下為美術組設計整理的唐僧取經雜物:

是的,孫悟空沒有缽盂,美術組說他不怎麼吃飯。

6,唐僧的寶物。唐僧的三件寶物:九環錫杖、錦鑭袈裟、通關文牒。前兩件是佛祖賜給取經人的身份象徵,最後一件是唐皇賜給玄奘的身份證明。

一,九環錫杖:
本劇的錫杖與其他所有版本都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顏色,其他版本或金或紅,或又金又紅,本劇的錫杖卻是銀中帶灰、灰中帶綠、綠中又帶那麼一點金色(即古舊錫器的顏色)的:

這根禪杖由美術組的趙璐璐設計:

趙璐璐的設計說明寫道:

唐僧錫杖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原著的描述。經查證,錫杖的形制有雙股六環,雙股十二環,四股十二環等,皆為雙數,遍查中外歷代記載,並無九環的制式,應為原著小說作者杜撰。如確有九環形制,那就是設計者查證工作還不夠詳實。
所以既然九環是吳承恩的杜撰,設計者也就依小說描述設計了最接近原著的錫杖。將九環平均分於三股,每股套金環3枚,小說描述有:「銅鑲鐵造九連環,九節仙藤永駐顏。」所以也同樣保留了「九節」將錫杖杖身分為九段,形如竹節。遍身紋飾參考印度佛教造像中常用到的火焰紋和雲紋,杖頭與杖身連接處用了蓮花紋樣。三股收攢處是佛家七寶中的紅珊瑚,捨棄唐代慣用的卷草紋樣,標明此物並非出自凡間。
唐僧錫杖的長短粗細參考了法門寺出土的鎏金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長196公分,粗3.2公分。
在劇中,錫杖的出現一共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一支破舊未鎏金的錫杖,應小說中愚僧的話:「這兩個癩和尚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粗物,就賣得七千兩銀子?...」到了唐僧手中後,錫杖找到了自己的主人,變為艷艷生光的寶物,令「君臣個個欣然。誠為如來佛子。」這就是第二個版本。第三個版本是長度變短,這種短柄的錫杖也確從古畫中見到描繪,表明這錫杖是件禮器,為了顯示唐僧的威儀,面見君王時才持杖上殿。平日旅途中為防磕碰損壞,就把杖頭杖身拆開用絹帕仔細包裹放在沙僧的挑擔里,這也是合理的。
題外話:據此前查證的資料,雙股六輪錫杖是地藏菩薩的制式,四股十二輪錫杖屬於佛祖釋迦牟尼的制式,這次的唐僧錫杖設計為三股九輪,是高於地藏菩薩,低於佛祖,在菩薩和佛的等級之間,其實並非很能說得過去,但由於小說描述就是如此,也就依言創造了一支需要相當高的佛教地位才能用得起的錫杖了。

二、錦鑭袈裟:
本劇的錦鑭袈裟與其他所有版本都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顏色,其他版本或金或紅,或又金又紅,本劇的錦鑭袈裟卻是黃綠色的:

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最初的設計卻是金黃之中帶一點透明,更加神奇:

三,通關文牒:
美術組的設計說明十分詳細,各國文字印章都經過獨特設計,我直接搬運過來:

其實通關文牒這種文書樣式或許應該最早起至明代。這是我多年前從書中看到,不甚確切。如果大家有更確切的起始年代歡迎討論。由於無據可考,我們參考了一些和尚的度牒和其他古代官文的樣式,自創了這種現在出現在劇中的文牒。由於我們在這次的西遊記中,貫穿始終的思想是唐僧西域之行,(不再是中土大唐兜一圈)所以有大致的路線圖,從新疆起,經過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直至印度。文字樣式也由此順序演變。裡面用到的文字有突厥文,佉盧文,婆羅米文,亞蘭文字、楔形文字、梵文……很多都是非常古老的文字體系,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流傳,至7世紀絕跡消失。裡面也有我們自創的文字,例如女兒國和寶象國。是根據地域特點和民族特徵來設計的。
下面貼出的通關文牒,只是給道具製作部門的文字參考。呈現在劇中的是經過抄寫過的。

與86版不同,本劇的通關文牒做成了捲軸形狀,用金筒承裝,金筒已在唐僧取經雜物中貼出設計圖,下面我們看看道具組還原得怎麼樣(以女兒國為例):

可以說道具做得極為精美,十分完美的還原了設計,糟蹋了許多設計圖的道具組也是有給力的時候。

7,龍套王——鎮山太保劉伯欽。網上曾有一個帖子,說86版西遊記中沙和尚閆懷禮一個人來回客串,貫穿了整部劇,由此可見86版拍攝條件之捉襟見肘、拍攝辛苦云云。其實說到86版的龍套王,其實還要數項漢老師,一個人塑造了:順風耳、馬猴、勾死人、馬猴、灌江口鬼判、多聞天王、黑熊怪、強盜、高才、五庄觀土地、鑽頭號山土地、黃獅精、阿儺羅漢等多個角色。《西遊記》鴻篇巨著,涉及人物之多,即使在今天,也不是一般劇組能夠承受,一人飾演多個角色在所難免。二張版西遊記也有這樣一位龍套王,他就是——張衡平。

張衡平,以健美運動員身份進入央視《水滸傳》劇組,擔任劇組的健身教練,並飾演「短命二郎阮小五」,專門負責幫助眾位好漢練出一身大塊頭。自此也與張紀中結緣,一直參與張紀中電視劇的拍攝,也因此成為武俠劇常客。
在本劇中,張橫平發揚革命精神,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前後飾演了:通背猿猴、南海龍王、烏雞國文殊青獅、孤直公(柏樹)、大唐武將、兩界山伯欽、滅法國和尚、金頭揭諦等多個角色。

雖然角色眾多,但這些角色差異較大,造型各異,也不大容易串戲。在這一點上,張衡平就比不得另外一位表演藝術家——張春仲了,此君演了四個角色,厲害之處在於這四個角色里有兩個全是方丈,造型極為相似:

此外要和86版項漢老爺子對應的話,二張版龍套王應該是趙強了,他們倆人都演過高才:

8,悟空脫難。一隻石猴,在山底下關了五百年,會是什麼樣子?

這長老近前細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樣: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薜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綠莎。 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余多。還喜得眼睛轉動,喉舌聲和。語言雖利便,身體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孫大聖,今朝難滿脫天羅。

這太保誠然膽大,走上前來,與他拔去了鬢邊草,頷下莎……

有不少人指責這一段猴子造型渾身骯髒,毫無美感。其實這確是原著準確的還原,比起披兩片樹葉的其他版本,二張版這個造型課程諸版最佳。

一隻生性好動的猴子關上五百年,這隻猴子會不會精神分裂?老頑童不過是被關了十幾年,就開始左右手互相打架,孫悟空被關這麼長時間又會如何?吳樾在拍攝這一段時自作主張添加了很多情節,比如說與天上飛鳥、地上烏龜的對話,一個人神神叨叨的自言自語,百無聊賴之下玩金箍棒(變小了的),在地上寫寫畫畫…………當時導演黃祖權告訴他:「你演的再多,放在成片里也就保留那麼點時間。」在最後的成片中,我們只能看到手拿小金箍棒的悟空和無聊時在地上擺出的「五百年」三個字了。

唐僧救孫悟空脫難,需要上山揭下如來的金字壓帖。以往各個版本只能叫爬山,而只有本版,是正宗的「攀岩」!不知是為了與外界「唐僧太過剛硬」的說法賭氣還是什麼原因,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正的「冒險家」。

但是本處的特效堪稱悲劇,悟空出山的特效值幾毛錢暫且不論,場景布置之簡陋,前後銜接之生硬,堪稱本劇之最:

這已經不能用偷懶來形容了……

更有這樣的攀岩畫面,我也不知道是怎麼想出來的:

當然本段也不是完全沒有亮點,比如唐僧悟空初相會時,悟空像一隻小寵物一樣依偎在唐僧腿邊,這個動作已經和86版悟空唐僧相向飛奔一樣,成為經典,隨著互聯網賣萌文化的發展而走紅#小悟空遇上小唐僧系列#:

9,虎皮裙與豹紋裙。孫悟空剛出五行山,路遇猛虎便大顯神威,三招兩式降服猛虎,並剝下虎皮做一件裙子,是為虎皮裙。

但是!全劇的虎皮裙也就出現過這一次,此外所有的地方全部是一塊斑斑點點的豹紋裙,可稱本劇道具組犯下的最大失誤之一。

對此,張建亞表示很無奈,本以為這麼簡單的問題不用強調,誰料第一天開始就拿錯了:

問:孫悟空的虎皮裙,聽說您提了好幾次意見。
張建亞:這種事情剛開始就沒有料到,怎麼會有這種事。拿來一塊虎皮,我一看,哎,這是豹皮啊,一塊人造的豹皮啊。(此處請想像他的表情)

開拍第一天穿上就是豹紋,只能這樣將錯就錯。悟空就穿著他這件「豹紋小短裙」開始了他的西遊旅程。

10,殺六賊與動作設計的界限。殺六賊是原著之中象徵意味非常濃的一段情節,六個強盜分別叫做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即「六根清凈」的「六根」。孫悟空打死他們意味著翦滅六根,也由此衍生出和唐僧的第一次矛盾。
二張版西遊記將六賊的意味點明,特別加了一段六賊與孫悟空對話的戲:

這段戲詳細地將什麼叫六意,跟隨唐僧修行之後為何要拋棄六意,拋棄六意之後將會喪失的種種享受都說了出來。喜歡者稱這段改編深得原著精髓,不喜歡者嫌棄這一段太直白,不夠含蓄。見仁見智,我個人很喜歡這個改編。
第二日果然遇到了六個歹徒,孫悟空將其打殺,唐僧大怒,指責他出家人怎可隨意逞凶,這一段情節自不必說,我在這裡要提的是關於動作設計的一個界限問題。

在武俠世界中,武林高手往往可以飛檐走壁、登萍渡水,雖然不是騰雲駕霧,但是在地表不高處表現時高來縱去,與真的會飛也差不了多少;武林高手內力高深,力大無窮,往往可以隔山打牛,什麼擒龍功控鶴功,一掌打出開山裂石,威力驚人;武林高手們拿的兵器也是有各種神奇功能,什麼神劍魔刀,削鐵如泥等等。那麼,如果一個武林高手遇到了一個神仙,打起架來會是什麼樣的呢?你拿一根混鐵棍,我拿金箍棒,你是江湖好漢、我是神仙妖怪,咱倆打一下會有什麼效果?這裡就非常考驗動作導演的功力了。

武林高手組團出場,翻幾個跟頭、擺一個高難度的陣勢,這是武俠劇中的常用手法:

但是在神話劇中,如果山賊用了這麼高難度的動作,那麼神仙應該使用什麼更高難度的招式來體現出自己更高一級呢?
很多電視劇難以破解這個難題,便只好將強盜們的武功大大縮水為普通人,將孫悟空定位為武林高手,這樣孫悟空虐強盜看起來就比較正常。

本劇也在試圖探索這個難題,剿滅六賊是最早拍攝的片段,在本次剿滅六賊的打鬥中尚未看出特別驚艷的效果,僅僅有刀砍斧剁不避不傷,突然變小突然變大,空中暫停等幾種效果。

如何在影視劇中呈現一個武林高手與神仙的對打,劇組也在不斷摸索,後來在另一次剿滅山賊的打鬥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道具和特效的幫助下,打鬥思路和場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11,緊箍和緊箍咒。如來賜給取經人三個箍,分別是金、緊、禁三箍,「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孫悟空帶了其中的緊箍,咒語便喚作「緊箍咒」,另外兩個箍分別給了黑熊精和紅孩兒。所以像有些版本豬八戒和沙和尚也帶了戒箍,這其實是誤傳,八戒和沙僧是不戴箍的。

緊箍的形狀,按原著來說是和一圈金線相似(其他版本愛在緊箍前面加個月牙或者繞個彎,大致是繼承戲曲舞台的緣故,畢竟在舞台上必須做得顯眼一點才可以讓觀眾注意到)。最初劇組想按原著所說,弄成一條細絲,這樣其實都不用做道具,一條細線放在毛里,平時幾乎是看不見的,念動緊箍咒時,一圈一圈往上加特效即可。後來做成了現在這樣較寬的一個箍,這樣一個實體的箍的好處是既在視覺上符合人們的一貫審美,又可以幫助化妝箍緊頭上前後兩塊的面具(我的猜測……)

而此處的緊箍道具也十分劣質,因為這部分戲是剛剛開拍的時候(事實上可以通過辨認緊箍來分辨是否是前期拍攝的),緊箍只是一條薄薄的金片,看起來一碰就會變形。一段時間之後,劇組終於換了正式的緊箍,雕鏤花紋的一個箍,美感質感兼具。這個新箍陪伴孫悟空走過了絕大多數的西遊之路。

原著中為了騙孫悟空戴上緊箍,觀音將其變作一頂花帽,本劇省略了花帽,直接給孫悟空一個箍,因此孫悟空疑心不小,不敢戴,先往唐僧頭上一套:

唐僧急忙解釋這是給孫悟空的,孫悟空才敢戴。這裡其實有的BUG,如來的三個箍見肉生根,萬一套在唐僧的頭上,只怕一樣也會生根。
悟空戴上緊箍之後,唐僧念動咒語,孫悟空頭痛欲裂,原著上說是:

行者叫道:「頭痛,頭痛!」……伸手去頭上摸摸,似一條金線兒模樣,緊緊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斷,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針兒來,插入箍里,往外亂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斷了,口中又念起來。他依舊生痛,痛得豎蜻蜓,翻筋斗,耳紅面赤,眼脹身麻。那師父見他這等,又不忍不舍,復住了口,他的頭又不痛了。

緊箍疼起來該怎麼表現呢?吳樾當時一疼就翻跟頭,動作導演趙箭就喊:「不要翻跟頭、不要戲曲化!」劇痛之下翻出來的跟頭和正常翻出來是不一樣的,甚至都翻不動跟頭。最後在道具和特效的幫助下,本劇的頭疼表現為:不停的撞頭(撞石頭,撞地板,撞樹,以頭搶地,配以大量爆破效果),飛到空中掙扎或者鑽到地里,面部極度扭曲,一道道金色的弧光從空中勒向腦袋,尖銳刺耳的嗡嗡聲。而且每次念動緊箍咒都會因地制宜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當年有帖子對比三版(央視版、浙版、二張版)哪個緊箍咒念起來最疼,本劇「榮登桂冠」。

五,第三部分,鷹愁澗換馬到觀音收伏黑熊精。
1,六丁六甲與護教伽藍。孫悟空戴上緊箍之後,有了忌憚,開始和唐僧踏上了西行之路。與老版師徒二人一開始就縫衣服那樣溫馨和睦的關係不同的是,本劇在此時,孫悟空和唐僧處於一種很不穩定的狀態。孫悟空心裡想的是「要不是有這個緊箍,誰願意跟你這膿包和尚!」,唐僧心裡想的是「這傢伙雖然表面上現在聽話,但是心裡不服氣得很,還動不動頂嘴!」,日常的一點小事都能導致兩人唇槍舌劍的吵一通:

突然間一陣大風刮過,把唐僧掀下馬來,而那匹白馬也就此不見,兩個人都著了急,唐僧讓孫悟空去尋馬,孫悟空說我走了誰照顧你?兩個人因此又發起脾氣來:

正在這時,天空飄來五個字(五個人):

這就是暗中保護取經人的五方揭諦。按照原著所說,取經團隊的暗中保護者一共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共計三十九人。他們每天輪流上班,負責暗中保護取經人,也負責記錄取經人路上遇到的磨難和功勞。此處出場的是五方揭諦:金頭揭諦、銀頭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摩訶揭諦。本劇之後還會出現值日功曹、其他伽藍等。
劇組也應該慶幸,這三十九位仁兄是輪流值日的,除了金頭揭諦日夜不離左右,其他人不需要同時全部出現,那麼意味著劇組不需要完整的準備三十九個演員。就這幾位健美運動員今天當揭諦、明天當功曹、後天當伽藍,更何況金頭揭諦還是我們的龍套王——張衡平友情客串的,著實省了不少的開支。

2,論金箍棒的一百種用法。本段孫悟空與白龍大戰的戲水平很高,演員前期動作與後期白龍特效配合極佳,特效和模型十分貼切,充分體現出了神話劇中應有的打鬥場景,極富想像力和觀賞性。金箍棒作為孫悟空隨身武器,號稱「如意」,可如人意,除了變大變小可長可短,本劇還設定了其他有趣的用法:白龍龜縮水底,孫悟空扔出金箍棒,使出至今仍在知乎流傳的一大絕學「炸魚」:

白龍出水,戰不數合,將孫悟空緊緊纏住,正要張口來咬,金箍棒忽然變長,狠狠戳了白龍一下:

白龍待要逃跑,金箍棒一甩,變成韁繩纏住白龍(此處暗合原著心猿收意馬):

實事求是地說,本段特效中,白龍做得極佳,纖毫畢現,栩栩如生,但是水上的礁石和變軟的金箍棒等,特效仍然一般。但是水上駕龍等鏡頭想像力和觀賞性極為出彩,足可以掩蓋特效之不足,令人酣暢淋漓。而此處對金箍棒用法的探索也極為有趣,動作導演在金箍棒上下的功夫可見一斑。

3,小白龍。小白龍身為龍宮太子,在歷來的影視改編之中,總是要找一個帥哥來演,衣著打扮總是以白色為主調,在我們的心裡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這樣就會有一個問題,小白龍的上一輩四海龍王,本相是一條龍自不必說,那麼我們平時看到的四海龍王的形態卻是人的身子長了一個龍腦袋,到了小白龍這裡,現了本相是一條龍,那正常形態呢?居然是一個帥哥!龍鬚龍角蹤跡全無沒有任何錶面特徵表示出這是龍王的兒子(《春光燦爛豬八戒》反而做的比較好,不管怎麼大家都長個龍角),你說是哪裡來的富家公子也說得過去啊:

既然大家都是龍,為什麼爸爸叔伯們都塑形,就小白龍不塑形?
本劇一開始也想到了這個問題,小白龍化身白龍馬,那就是一匹龍馬了,於是,造型上兼顧龍和馬兩種動物的形態,頭上白毛化為白馬的鬃毛。於是,塑形的白龍馬閃亮登場:

好像有什麼不對…………
我們英俊帥氣的小白龍呢!怎麼變成這副德行?太驚悚了…………
最終劇組決定,由於實際效果不好,白龍馬這一角色,放棄塑形……

還是這樣看著順眼…………
飾演白龍馬的帥哥名叫錢泳辰,近日和女星呂一喜結連理,表示祝賀!!!

4,孫悟空造型。孫悟空出場最早,本該早就盤點他的造型,只是大鬧天宮部分面具僵硬、剛出五行山又渾身長毛綠蘚、陡澗換馬又是王九勝出演,吳樾的孫悟空穩定造型直到現在才真正大段出現,因而在此方做盤點。

大家肯定非常熟悉這樣一張圖,我曾見過不少人拿下面這張圖做頭像:

這是劉冬子的原始人設圖,圖中孫悟空毛髮飄逸,雙目炯炯。但是,設計圖畫起來容易,實際造型時卻沒那麼簡單。突出的雷公嘴和塌鼻子採用特效塑形可以解決,面具裡面也鑲上了細小的牙齒,更加逼真:

但是一根根猴毛怎麼貼到面具上可以讓毛髮像真實動物那樣靈動飄逸,劇組前後試了很多種織法和貼法。拿孫悟空的猴毛衣舉例,織得好則毛髮逼真,活靈活現,織不好則毛髮全部炸起,看起來十分臃腫(如下圖)。

最初的孫悟空造型沿用設計圖,猴毛很長,以求飄逸,但是實際效果不佳,不僅顯得孫悟空腦袋很大,而且亂糟糟造的反而有點凶:

經過修改,最後穩定的孫悟空變成下面這個樣子:

毛髮變短,更顯可愛,緊箍雕鏤花紋,十分精緻,頭頂梳出一個小尖兒,像顆桃子的尖兒,額頭前梳出一縷呆毛,更添俏皮,整個面相十分討喜。

5,文藝妖怪與魔獸世界。黑熊精,這個名字一聽就給人一種粗魯、笨拙、暴力的感覺,再加上住在黑風洞,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黑旋風李逵一類的人物。但是在原著中,黑熊精卻是一隻十足的文藝妖怪
他住的山是:

……住了雲頭,仔細看,果然是座好山。況正值春光時節,但見:萬壑爭流,千崖競秀。鳥啼人不見,花落樹猶香。雨過天連青壁潤,風來松卷翠屏張。山草發,野花開,懸崖峭嶂;薛蘿生,佳木麗,峻岭平崗。不遇幽人,那尋樵子?澗邊雙鶴飲,石上野猿狂。矗矗堆螺排黛色,巍巍擁翠弄嵐光。

洞府是:

又見那壁陡崖前,聳出一座洞府,但見那:煙霞渺渺,松柏森森。煙霞渺渺采盈門,松柏森森青繞戶。橋踏枯槎木,峰巔繞薛 蘿。鳥銜紅蕊來雲壑,鹿踐芳叢上石台。那門前時催花發,風送花香。臨堤綠柳轉黃鸝,傍岸夭桃翻粉蝶。雖然曠野不堪誇,卻賽蓬萊山下景。

寫的請帖是:

帖上寫著:「侍生熊羆頓首拜,啟上大闡金池老上人丹房:屢承佳惠,感激淵深。夜觀回祿之難,有失救護,諒仙機必無他害。生偶得佛衣一件,欲作雅會,謹具花酌,奉扳清賞。至期千乞仙駕過臨一敘。」

洞府內部是:

行者進了前門,但見那天井中,松篁交翠,桃李爭妍,叢叢花發,簇簇蘭香,卻也是個洞天之處。又見那二門上有一聯對子,寫著:「靜隱深山無俗慮, 幽居仙洞樂天真。

這些請帖、對聯藝術水平很高,比後來荊棘嶺那幾棵附庸風雅的老樹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連悟空都不住讚歎:這廝也是個脫垢離塵、知命的怪物。
這樣一個文藝的妖怪,就因為是一隻黑熊,名字難聽了點,在歷來的改編中都被塑造成一個黑乎乎,亂糟糟的形象。
本劇中的黑熊精也隨大流,並未按照原著做出什麼改變,還是一副剛從煤窯里爬出來的邋裡邋遢的打扮,甚至被人說是抄襲魔獸世界,十分可惜。

6,火燒觀音院與微縮模型。西遊記涉及到的庵觀寺廟、國家城池眾多,完全實景搭建是根本不可能的。除了內景在攝影棚內棚拍以外,本劇在多處使用了微縮模型。本集中涉及到火燒觀音禪寺的戲份,自然不可能放火燒掉真實建築,於是燒模型自然也是第一選擇。

而在實拍的時候,為了逼真,除了燒掉了觀音禪寺的模型以外,還把1:1搭建的一間禪堂給燒掉了(下圖這間禪堂真的付之一炬了)。

觀音禪院的微縮模型做得極為精緻,但是與本劇所有模型一樣,犯了一個巨大的致命錯誤,就是「沒有人」。

論模型的精美和逼真,本劇基本已經做到很好了,但是無論皇宮還是寺廟,裡面無一人走動,既無侍衛,也無燈火,就是靜靜的放在那裡,自然讓人感覺這裡不是人住的地方。可以設想,在現在的模型基礎之上,如果能加入夜晚的星星燭火,來往巡邏的侍衛僧值,可令整個畫面增色不少。

7,熊瞎子與黑熊精。孫悟空與黑熊精大戰,黑熊精借口打了一天要吃飯,飛回黑風山,回洞時兩個看門的小妖有這麼一段對話:

——「大王今天回來這麼早?」
——「天黑了大王看不見!」

這兩句話說得很快,且不見於原著,屬於本劇的自我發揮,大多數觀眾可能注意不到。即便注意到了也不明白「天黑了大王看不見」是什麼梗?因為黑熊精很黑嗎?那應該是孫悟空看不見才對啊!
事實上,這兩句台詞在調侃黑熊精這隻熊瞎子。熊有敏銳的嗅覺和聽覺,但它的視力很差,被稱作「熊瞎子」。白天視力尚且不好,晚上更是兩眼一抹黑,於是趁著天還沒黑先回洞里避一避。
事實上關於黑熊精視力不好的事,本劇一開始就有暗示:

黑熊精聽到救火聲,急忙出來查看,看不清,揉了揉眼,還是看不清,搖搖頭,還是看不清,跳到高台上定睛觀看,:「啊呀,原來是觀音寺方向失火了!」


占坑慢慢更新,作為一名從09年就開始關注它的非張紀中粉,挖到好多料到慢慢了解它很多台前幕後的人來說,我對這部劇的方方面面簡直如數家珍。(有空再慢慢配圖)

首先,在中國,80%以上的觀眾很難客觀地評論這部劇,原因很明顯——老版《西遊記》對所有人的影響,創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重播次數使得它對90後00後的也有很大的影響。

其次,這部劇好的地方超出國內很多電視劇太多,不好的地方又簡直低級得可笑。看這部劇就如同你吃著一道名廚烹飪的珍饈美味,但嘴裡不時會吐出來沙粒和鹽粒一樣。
也就是說這部西遊記,優缺點的平衡,相差太大。
舉個例子:《還珠格格》的劇本我給8分,演員8.5分,台詞7分,音樂8.5分(隨便編的數據)各方面相差不大。
而張的《西遊記》,劇本我給9.5分,演員8分,剪輯5.5分,特效6分(也是瞎給的數據,原因下面說) 各方面相差太大。
最奇葩的是,張版西遊記各個方面再往下細分,也是相當不平衡。
比如:演員既有演技爆表的聶遠(唐僧)和演出自己風格的吳樾(孫悟空)等之外,也有形象就不靠譜的臨時客串的劇組工作人員(地藏王菩薩)等。文戲的妖怪都演得很棒,開打換了武戲替身就千篇一律的張牙舞爪以為這樣就是妖怪。所以讓我給演員打個總分……
再比如:特效既有金兕洞的水火滿山、小白龍吐泡保護師傅、蠍子精變身等堪比美國大片,也有鬼才知道什麼玩意的變形金剛大戰、萌萌噠紅麟大蟒、紙片糊的似的兔子等。所以讓我給特效打個總分……
配樂也一樣,唐僧的主旋律、心經的音樂,都好聽到爆;而還有很多時候瞎配不知道哪兒找的動漫BGM。劇組請了許鏡清(老版西遊記作曲)給新版寫歌,結果幾首特符合、幾首好聽但感覺風格不搭等等…………所以讓我給音樂打個總分……
(休息,有空更……)


優點:
1,對原著情節還原程度絕對是目前各版中做得最好的一部
2,特技也是
3,四眾裝束比較寫實,風塵僕僕的感覺,而不是傳統戲曲風格。尤其猴豬的造型,像多了
4,有的改編不錯,使人物尤其妖怪沒那麼單一化,有的甚至非常有張力,比如犀牛怪的改編
5,由於請了李安綱等著名學者做顧問,全劇注意了對宗教文化、歷史史實的體現,而且和戲劇性結合得也不錯,從而既沒有86版的簡化,又沒有浙版的說教化
6,吳樾的猴子固然沒有六爺經典,但或許正是因為少了戲曲化的程式,反而多了不少自然,不那麼端著,也算是另一種風格吧。聶遠的唐僧和臧金生的豬八戒也相當不錯,臧金生的豬八戒我甚至覺得比馬德華的好

缺點:
1,有的地方有點低俗,明顯是為了迎合某些低級趣味。比如噁心的如意真仙,還有猴子變得小孩和有來有去一起撒尿,都很噁心,沒有任何內涵可言,一看就是為低俗而低俗。這一點差86版遠甚
2,有的故事情節過快,缺乏戲劇化的處理,難以區分起點發展高潮結尾,給人感覺就是為拍而拍,趕緊拍完算了。比如黃袍怪那段,居然把豬八戒智激猴王這一點睛之筆給刪了,導致韻味大減。這一點也不如86,人家86版每一集的編排都非常精心,戲劇性處理很好
3,特技良莠不齊,有的故事特技很好如獅駝嶺,青牛精等。但有的場景卻非常假
4,神仙大多缺乏仙氣(當然也有不錯的,比如玉帝,如來都挺好的),尤其年輕女性神仙,一個個的青樓做派,輕佻不端,毫無仙味可言。和老版沒法比
5,徐錦江的沙僧絕對敗筆,從演技到動作都非常僵硬,和其他三位不在一個段位上。尤其那個跟殘廢似的手,無比僵硬,看著真難受。可惜了他與沙僧那麼符合的長相和身板
6,把原著中對各派都帶有諷刺意味的精神改成了對佛教一家的讚頌,從而把書里對如來,觀音,唐僧的大部分調侃諷刺都去掉了。這是不符合原著精神的


大陸總共拍攝過三版《西遊記》,86版、浙版以及張紀中版。
首先說86版,我認為這部劇是建立在民間西遊故事基礎上的影視創作,和吳承恩寫作《西遊記》屬於同一類工種。也就是說,這部《西遊記》是楊潔的,而不是吳承恩的。
談起86版,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於它的創作過程,條件有多麼艱苦,主創有多麼努力,耗時有多久,這些都是一部成功作品不可或缺的因素,而86版《西遊記》也正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對於它的討論前人所述備已。
我特別想談談張紀中版《西遊記》,準確的來說,是張紀中監製,張建亞導演的《西遊記》。不同於86版,這是一部改編自吳承恩小說的改編劇。
先說張紀中,央視三國的製片人之一,主要負責《南征北戰》部分的拍攝,曾帶領劇組深入不毛,克服當時雲南的惡劣環境,完成了任務。他也因此聲名鵲起,後來又做了央視《水滸傳》的製片人。這是他擔任製片人為數不多不被黑的三部之二,還有一部是金庸劇《天龍八部》。而他其餘的作品之所以被黑,大體原因無非是選角不當,風格出挑。但他的劇有兩點好,投資大,尊重原著。
再說張建亞,據說是中國特效第一人。這個第一人不是說他特效做的好,而是說做的早。他在微縮模型這一塊應該是搞的不錯的,以前看他的《緊急迫降》、《東方巨港》(是這個名吧?)覺的很逼真。而從他導的《貞觀之治》來看,他也是個很嚴謹的人。他曾經籌拍過一部《大鬧天宮》,據說章金萊(六小齡童)因為覺得特技限制了表演而拒演。而這部電影最終因為資金問題流產,導致中國內地當時唯一一家特效公司破產。
《大鬧天宮》的立項製作和《侏羅紀公園》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後者正式開啟了好萊塢的特效大片時代,而前者的流產卻是當時的中國影人談特效色變,直到02年的《英雄》,中國電影才迎來了她的大片時代。我常常想,如果當時這部電影成功了,中國電影今天會是什麼樣子?
當這兩個人湊一塊拍《西遊記》時,我想沒有比這更合適的。一個能拉投資,一個懂特技,最重要的是,這兩個人都尊重原著,都有一個西遊夢,這點很重要!
我第一次看到他們的設計圖出來時,是非常震驚的。但隨著我一張張的看下去,讚歎的聲音變弱了,發熱的腦袋降溫了,因為我越看越情楚,這些設計圖終究只能是設計圖,它們不可能被還原成角色,被拍攝成功。不要說是在09年,不要說是在電視界,就算是在當今中國的電影圈,以中國電影的工業水準,也無法勝任。
我之所以一開始對該版抱有希望,就是因為張建亞懂特效,他應該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用電腦做,什麼要用特效化妝,古法特技來做。但從公布的設計圖來看。這些大多需要電腦特效來做,而這恰恰是中國影視界的死穴。 而解決的方法也簡單,就是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褲衩,不求有多炫,只求在能力範圍內盡量還原,大不了武戲文拍,能靜態就別動態,以張建亞的能力,我想應該是能做到的。 然而卻並沒有,為什麼?因為那些技術難點還有另一個名字,噱頭。想想那長到肉上的鎧甲,是不是很酷! 所以後來我看到劇組某設計因為技術難度擱淺的新聞就見怪不怪了。
該片的成片是在10年放出的,而一年前,它的第一版片花放出時,驚艷了一大片人,包括我。 雖然在之前我就有了不好的預感,但看到第一版片花時,我不得不想,可能其實還不錯哦!然後是第二版,第三版,每一版預告片我都看了無數遍,這他媽才是我要看的西遊記!
可我當時不知道,在影視界,預告片和正片是他媽的兩回事! 當二張版《西遊記》正式播出時,我看到了幾百萬從好萊塢進口的面具頭套,可惜資金不夠導致效果參差不齊,有時表情豐富,而更多的時候面癱。我看到了張建亞擅長的實體特技,但更看到了道具的粗糙。我看到了幾百萬租用機器做出的分身,也看到了本可以避免的特技濫用。我一直搞不明白,明明大家以前拍了幾十年實景,為什麼這幾年都跟綠幕耗上了。都是專業的,那末假你們難道看不出來?不,你們看的出來。
其實我很想對該版進行一些肯定,它的確有亮點,但我不能,因為別的作品是美好裡面有瑕疵,而這部劇是糟粕裡面有亮點。它的優點離不開它的創作者,它的缺點卻不僅是因為創作者。
這部劇最初是要分成兩部拍的,我想如果當初這樣做了,一億的投資拍半部,質量應該會好很多。但是由於一些因素,創作者妥協了,這是他們第二次妥協,第一次是推倒不能實現的設計。我前面說過《西遊記》是他們二人的夢想,而夢想是不能妥協的。我不由的想起了楊潔她們那些人,如果張建亞和張紀中能像楊潔一樣堅持,結局也會不一樣。但事實是張紀中和張建亞也是從那個時候過來的,在他們年輕時,也曾這樣堅持過。為什麼不名一文的時候能做到的事,功成名就後卻做不到了?
二張版《西遊記》是一個糾結的產物,它既能看出努力,又能看出浮誇,能看出夢想,也能看出現實。它反應的可能正是張建亞和張紀中這一代影視人所遭遇的困境,面對目前的影視圈現狀,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何去何從?
這個社會如今太浮躁了,噱頭比努力更重要,以前的人一步步爬上的高度,現在只需要炒炒就能達到。但這二者真的一樣嗎?大家心裡都清楚,只不過大家都墮落了。
手機碼字,見諒。


我記得在三隻犀牛那集過後八戒說了句個人認為很經典的話,佛祖肚子大氣量也大,容人,也容妖怪啊


這一版西遊記出來之後,很多上來就無腦噴的人暴露了他們沒看過西遊記原著只看過央視版電視劇的事實。

所以說,即使是四大名著,買來也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擺的。


講道理的話,沒有六小齡童版的西遊記,這一部就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部。


這個問題可以說很多。我會慢慢不定期更新。

優點:
1、主要人物形象努力還原原著,比如孫悟空的雷公嘴,比如野豬樣的八戒。
2、把原著所有劇情都拍全了,不像86版和續集加起來都只有原著九成內容。
3、努力營造異國風情。明朝人寫小說,所有國家都寫得像中國,衣冠、語言、人名、城池、宮室全一樣,現代觀眾當然無法接受。楊潔做了折衷,大部分國家的服裝、建築是中國風,離天竺越近則越有異域風格。但天竺國卻是在傣族地區取景,嚴重違和;張紀中版的服裝、場景都是西域和印度風格,而且用了少數民族演員。在此基礎上又做了適當的想像腦補,富有奇幻色彩。
4、沒有像86版那樣做」和諧「處理。比如原著中滅法國國王大肆屠殺僧人,86版中改成只是驅逐僧人,張紀中則還原了這個情節。
5、對原著主要劇情改動較少。86版把滅法國和玉華州兩個故事合併了,續集又增加了原創人物。
6、出現了很多原著中的對話,比如經典的」靈山只在汝心頭「。
7、增加了沙僧的戲份。

缺點:
1、對話亂加現代元素。比如紅孩兒那集,土地公竟然說」便便「。
2、一些細節的處理可以商榷。比如原著中的人蔘果像出生數日的嬰兒,劇中卻做成未出生的胎兒樣子;又比如孫悟空在女兒國用定身法,只是能把人定住,劇中則做得好像時間都靜止了一樣,連潑出來的水都懸在半空。這都像是為了炫特技而改的。
3、異國風情太濃。我個人的理想中,寶象國、烏雞國這些離唐朝較近的國家應該有點中國風,往後才走西域風,讓觀眾有個過渡、適應的過程。
4、各國國王用少數民族演員扮演,臣民卻全是漢人相貌,怪怪的。
5、天宮神仙造型發揮的創意太多,沒有按照傳統的造型來,恐怕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接受。
6、孫悟空的演技一般。


完整,除了黑水河基本全拍了。
部分改編極好,如比丘國掏心那段,犀牛精結局。部分改編不好,如朱紫國結局,如南山豹精部分。
總之,一部非常優秀的西遊記,比浙版好。真的不要拿港版的破玩意對比來侮辱張版了


講道理,張紀中的西遊記不僅僅是大部分還原原著,改編的部分也與時俱進、真正做到了尊重佛道,起碼對於佛教信仰者來說改編的甚妙,大讚。

僅說到了靈山取經那段,原著和之前的影視劇,佛陀的兩個弟子阿難、迦葉索要人事,以及佛陀最後對此的解釋,其實都是在污衊佛法佛教。張紀中則改的極妙,張紀中版阿難迦葉索要人事,唐僧說不曾備得,阿難迦葉這樣說到:「人事何嘗要備?你且將你身上的人事放下就好了」,後佛陀解釋到:「汝等所貴之物,正是人事」,後唐僧將缽盂給阿難迦葉時說到:「今日奉上,以斷塵心」,阿難迦葉沒有收下而是這樣回到:「善哉、善哉,世間名相皆是虛妄」。短短几段對話,就是讓唐僧放下人事,斷了塵心。妙哉、妙哉!


金平府犀牛角那集,看得快哭了。查了一下書,沒講得那麼矯情。
改篇還是蠻大的。


有一些缺點,但絕非一無是處。
有些地方挺好的。
比原著好。


吳樾的孫小猴越看越帥好嘛!賣萌撒嬌更有人情味!這麼爺們的師父還是頭一回見!師徒情能把人看哭!老沙神吐槽各種歡樂!再怎麼噴也不能否認人設真的很有愛啊!


最開始是沖著 不要驚慌,但還是要快去請他前來降妖 看的


看了之前上面劉鵬先生的評論,深有認同。

我個人非常喜歡張紀中拍的西遊記,這裡也就不長篇大論了,能講的,該講的,沒想到的,講部了的,在樓上都可以找到。

我的觀點是86版西遊記是拍給小朋友或中小學生看的,張紀中版的西遊記是拍給成年人看的。

首先,我們需要用一種寬容的心態來看待一個新作品。86版的西遊記是我們中國大陸擁有電視機後所能看到的第一部電視版西遊記故事,先入為主很重要。當然了,楊潔導演的西遊記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技術條件下,已經發揮的淋漓盡致。片中的演員也是全才型的角色,很多都脫胎於戲劇(PS:在沒有電視機的年代,戲曲表演可是國人視聽娛樂的重中之重)。所以,從時間、技術和人物選角(據說當年拍西遊記的演員可是全國萬里挑一的)和演技都樹立了一個標杆。

86版的西遊記成了參考標準一般的存在,給諸多青少年講述了一個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但是各位,隨著社會文化,技術的改變,也許一部作品的神不會變,但表現的形式、表現的側重點在不同的時代都會悄悄發生變化。

這裡,我簡單說說我喜歡張紀中版西遊記的一些原因。前幾年由於在外地工作,閑暇之餘看了不少一直想看的書和影視作品。張紀中版的西遊記里66集版本和60集都看了不下2遍。張紀中這位導演挺有意思,我個人覺得他拍戲非常忠於原著的劇情,但是選角往往被世人吐槽。比如他拍的射鵰英雄傳和笑傲江湖····其實我覺得李亞鵬和周迅演的都挺不錯,呵呵。

再張紀中版的西遊記里,有很多原著中的灰線劇情。作者也許只是通過一個取經歷險記在隱晦一個當代的社會現象。在劇中,豬八戒的很多台詞不但有亮點,也是滿滿的笑點,更充滿了一個在社會上經歷過酸甜苦辣的人的感悟。我相信西遊記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取經故事,背後的派系鬥爭,人物之間的勾心鬥角,以及在社會上的生存之道都有展現。86版的西遊記已經隱隱有了表現,但試問在那個時代,在CCAV1投資的片子里,能不能,敢不敢表現出嘲諷社會的意思?那時候的國人剛被文革整的不敢想,更不敢為;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才剛解決了溫飽問題,哪有心思去思考人生?但在這個時代,也許政府不希望看到,但卻無法阻止我們開始更多的思考。

張紀中版的西遊記里人物對話我認為很落地。

其次是演員的表現,我也認為都很棒,演技高超,忠實原著,卻也與當前時代沒有太多的違和感。相信到我們80後孩子的這一輩,他們未必認為86版的西遊記才是最棒的。

這裡說說另一部我們大陸人民心中的經典,83版射鵰英雄傳。好,確實拍的很好,但並非無法超越。我相信翁美玲的香消玉殞為這部片子的經典加了大大的砝碼。難道94版的射鵰拍的不好嗎?朱茵演黃蓉也很棒,其他演員也演得很好;同時10年之後的武術打鬥和場景搭建也更符合現代審美,或者說更忠實的還原原著。

包容心和與時俱進很重要,否則就可能永遠把自己套在一個狹隘的圈子裡。


記得小時候很喜歡那個杏仙啊覺得好美啊好仙啊。

後來我長大了那麼一丟丟。有一天電視上播了張紀中的西遊記,於是我打開了電視然後我就看到了這個↓

嚇死了,為何這樣對我!
自此沒有好印象。


以前才出來看的時候是電視漂上走中間看的,覺得沒啥意思,這兩天無意中重頭看發覺真的沒有那麼不堪,至少金箍棒是貼近原著的,兩頭大中間小那種

86的就是一根直的了


春節重看了一下,其實選角和造型都還可以接受,畢竟是最大限度貼近原著,但是張版劇的最大問題——節奏仍然混亂:全片情節的處理沒有輕重主次之分,大量對話根本沒有剪輯,給人感覺相當拖沓。另一個問題就是特效,雖然技術是進步了,各種場面光影也很炫,但和情節一樣亂處理,有些主要情節甚至沒特效,而配角卻用了很多,莫名其妙。


原著黨麻煩安靜,吳承恩「原著」只是扣了個帽子,西遊記歸根究底上還是民間創作。吳之前,猴王故事情節、版本眾多,但散亂無體系,最後由一人集結改編為西遊記。而這人是不是吳承恩沒人敢拍胸脯,只是在老吳所在地的文藝志上記載了句「吳承恩,作西遊記」,此西遊記是否為彼西遊記沒有任何證明和證偽,因為我們看到的西遊記全名是《西遊釋厄傳》,對比一下,老吳的西遊記有可能就是,但更有可能是對不上號的。

文藝本身就是允許再創作的,西遊記是宋元明三代中國曲藝人跨時代的集體創作,人民群眾參與共同締造的藝術瑰寶,真正意義上的民族精神財富,世界文藝史上最陸離奇絕的同人創作體系!別讓【集結版】霸佔權威,由此去否定創新!

(大鬍子版的特效自然比老版好太多,可惜演員的表演風格太現代;背景音樂也是工業打包貨,俗稱「罐頭音樂」,和許鏡清一人獨扛的老版的音樂完全沒有可比性)


我是張紀中出品的電視劇的支持者,但評論應該實事求是,不應當盲目粉絲向。張版倚天屠龍記鹿鼎記西遊記都是爛片,這不能否認。他出品的最好的莫過於三國射鵰英雄傳,水滸笑傲江湖。這部西遊記最大的問題在於根本思想走偏了。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本身是佛教徒,對於佛教無理性的一味諂媚,極大的歪曲了原著三教合一的核心思想,中心思想搞錯了去挑細節證明符合原著這叫捨本逐末。
2.製片導演極力想證明自己搞出不同於之前版本的西遊記,有意無意的避開了很多好的因素。而且被近年來某些別樣解讀西遊記的路數帶歪了。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似遠而遠,紅樓夢似近而遠,水滸傳似遠而遠近不同,只有西遊記是似遠而近。理解了這個本質才可以拍好,張如果吃透了這一點就不會把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天庭眾生相拍成西方魔幻主義類型了,後者也是眾多網路小說的通病。由核心問題引出的具體問題很多,這裡不一一列舉。
總之,我覺得這部戲是砸他的招牌,他拍了金庸武俠之後,港台武俠就逐漸被電視台和觀眾所拋棄,可見效果。然而這部註定差了幾個檔次。說這部西遊記是拍給成年人看的而以前是拍給小孩子看的的說法,完全是中二病發作的自以為是,建議去學習下什麼叫雅俗共賞什麼是傳統中國式審美。拿83射鵰和老版西遊記作類比的更是不懷好意的為了顛覆而顛覆,那是一個檔次的東西嗎?
還是重複之前的那句話,核心思想走偏了,旁枝末節拍再用心也是往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典型例證就是港式武俠對於金庸原著的胡亂更改,遺憾的是張紀中也在西遊記上面犯了這樣的錯誤。我相信,這個回答裡面所有有價值的觀點已經被我都囊括了,希望後續能看到更多別樣角度的觀點。


推薦閱讀:

西天取經的路上四人組用什麼消磨時間呢?
如何評價豬八戒在原著以及電視劇(以86版西遊記為例)中的形象?
如何評價《西遊記》中的唐僧?

TAG:電視劇 | 西遊記書籍 | 張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