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電商APP設計五花八門,界面那麼繁雜?
國外的購物軟體是非常清晰的,一個頁面可能就放幾樣產品,簡單明了。是因為國內和國外的用戶口味不一樣嗎?而是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所以大家不敢放一下比較清晰的UI?求解
最近正好有一個電商項目,做了一定的調查和研究,嘗試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進行論證前,先明確一些基本觀念。你提到的 Canopy也好、Polyvore也好,小紅書也好,都屬於導購網站,它們屬於社會化電商,是導購平台。如國內的美麗說、蘑菇街、想去、逛、豆瓣東西等都屬於社會化電商,帶有很強的社交屬性,都有明確的細分領域特質。和你提到的對比電商品牌淘寶、京東、聚美等(B2C)本質上是不同的,不能被相提並論。
=========================================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兩種類型的APP界面,首先看題主認為好的,多圖預警:
大量的留白,稀少的內容,是不是突然一股高逼格感鋪面而來,頓時想內牛滿面的仰天長嘯:這TMD才是好設計啊!!腔調看似不錯,不過別急著流淚,即使是原本不名一文的內容在經過大量的留白都能有效提升逼格和設計感。
什麼?你不相信?不服來撕逼!作為資深廚男和吃貨,如何優雅吃速食麵的案例來怒挺:
再來看看一般B2C電商的APP:
是不是滿目琳琅,眼睛都快使不過來了。元素這麼多、商品那麼多,你讓我把視線往哪兒擺??這些可惡的大企業,一點都不懂設計,肯定有群沒有審美的領導指點江山,連留白能提升設計感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真是同情這些同行,讚美下國外的設計,順帶感嘆國內的設計環境已經沒救了云云…………
你們啊!圖樣拿衣服~!
作為設計從業者,或者有較高審美追求的人類,我們喜歡比較,比較隔壁流水線李小花和同村兒張小芳的容貌,今天閏土的新衣和明日張翰的頭毛兒。我們因為對美的追求,所以我們習慣用「自認為」好的設計和產品作為參照物,在多數情況下不作思考的就開始進行對比,而沒有自發去思考成因和為什麼結果會是如此。
體量!
體量是什麼意思呢?代表這個APP的知名度,用戶數,公司規模,市場規模,產品數量,人力資源等等。先說這類導購產品,它們存在的價值就是聚合對應產品推送給對應人群,不是小資就是文藝,需要營造的氛圍和逼格相當清晰,設計師的工作就是做出讓這個群體產生歸屬感的UI界面。風騷的排版、匠氣的字體、纖細的線條……不一樣的規模就會對設計產生不一樣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不是指最終做的好不好的唯一原因。
那麼這種區別為什麼給設計產生影響?首先看我們看下圖:
產品的體量不同,那麼企業的願景自然不一樣,目標不一樣。清晰可執行的目標會引導團隊設計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細節。UI設計是協調了產品的各項規劃以及用戶的偏好習慣所產生的解決方案,不是只為了滿足「好看」、「有格調」、「上檔次」。再看看下面關於UI設計的4個層面:
理解了設計的流程以後,我們再回到上面談到的兩種類型電商。
類似canopy,polyvore,東西等APP,從誕生開始就已經確認了精細的目標用戶層,需要從產品的各個細節來營造屬於這個層次的氛圍,讓目標用戶在此找到認可,一樣的價值觀,歸屬感,讓他們感到驚艷,以此獲得用戶關注。再者,一些小型企業和初創產品,人力資源不充沛,商業模式經驗不充分,在諸多方面都無法比擬大型團隊,所以功能單一是必然的,沒辦法奢求大而全,就必定要把目光瞄準在小而精。尤其在首頁,被推薦出來的圖片都是經過編輯認真篩選和美工做過處理的,才能保證視覺的協調性,這都需要大量人工干預完成,再者導購本質上是種篩選,將大多數大眾化的產品剔除,而剩下的這部分產品的數量已經很稀少,沒有節制的輸出勢必會過早枯竭,屆時如果沒有探索出新的商業模式那麼產品的衰弱也就可以遇見。所以你看,對與這些產品,手上能打的牌其實不多,最大的王牌就是逼格,這樣的留白和設計也就成為必然。
而反觀諸如淘寶、京東、一號店,這些都是已經成名的老牌大型電商。它們的目標受眾是極為廣泛的,無論是社會頂層的精英分子,還是只夠解決溫飽的市井小民。用戶精神層面文章可以做的就極少,設計的過程也就盡量避免去塑造帶有某些人群固有的特性。而所有人對於這類大型電商期望是什麼——大而全。就像你平時想去大型超市購物像沃爾瑪家樂福,喜歡滿目琳琅被堆滿的貨架,有鋪天蓋地的打折促銷信息,還是希望是像LV這類奢侈品商店空曠的布置,沒有多餘的說明和干擾。當然絕大多數人都會喜歡前者,有種實至名歸的安全感,貼合我們本身對購物商城的需求。
再者,每個知名B2C APP,都有非常多的額外功能,給手機充話費、線下服務、彩票等等,都要有許可權高的入口。還有它們每天都有巨大的訪問量,而每個頁面都要合理的將這些流量導向對應的目的地,如果頁面內容太少,就沒辦法充分挖掘出用戶的潛在需求和興趣點。產品搜索欄就是為有明確購買目的的用戶準備的,而其它主要頁面的密集內容也是在經過大量探索和龐大的數據支撐而逐步優化完善的。
要探究為什麼B2C APP最後變成這番模樣,還有太多產品層面的細節,沒辦法展開說。我希望說的論點是,這兩種類型設計的差異產生是註定的,需要透過表面去分析本質,而不是很簡單的以一種更高的審美姿態去評判,這些同行們大多換個環境的話也可以做出你們認為美好的作品。
但是,設計最終將為用戶和商業目的服務,他們正在為解決問題而不斷的進行調適和努力,僅此對這些同行們表示致意!
以上!!
----------------------------------
可以關注公眾號每周更新設計相關的文章技巧~~~~
http://weixin.qq.com/r/gTru9lzEAgF9rRiV92_T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是國人設計水平差,不是商業模式不同,不是所處階段不同,而是實實在在的思維方式的差異。
前幾天在書上看到一個學科叫 Cultural Neuroscience(維基百科鏈接),直譯過來就是「文化神經科學」。這個學科研究的是文化觀念與大腦之間如何相互影響。
在 2005 年的一項研究中,一位叫 Hannah Faye Chua 的科學家和他的團隊把一些圖片分別拿給西方人和東亞人看,然後做眼動記錄和記憶測試。結果表明,西方人尤其關注圖片中的單個物體,而東亞人對物體、環境和背景的關注相對比較均衡。Chua 他們覺得是因為東亞文化強調人際關係和集體,而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所以西方人自小學會了關注中心物體。(研究報告鏈接)
後來有不少相關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也非常相似。比如 News Week 上這篇專欄文章 HOW DIFFERENT CULTURES SHAPE THE BRAIN 提到的:
當面對複雜繁亂的場景時,亞裔美國人和非亞裔美國人會用到不同的大腦活動區域。亞裔美國人的大腦活動主要集中在處理圖形和背景間關係(即整體內容)的區域,而非亞裔美國人的大腦活動主要集中在識別物體的區域。
如果把這個結論遷移到用戶界面設計領域來,就是東亞人比西方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複雜界面——面對複雜界面,東亞人首先會囫圇吞棗地吸收整體的信息再作挑選,而西方人在「囫圇吞棗「這一步比較吃力。同一個頁面在西方人看來眼花繚亂,拿給東亞人看,他可能覺得這是琳琅滿目。
所以,並不是歐美的設計師追求簡潔(設計品味在商業價值面前往往需要讓步),而是如果界面信息不夠簡明的話,歐美的用戶會有沉重的認知負擔和糟糕的使用體驗。
而在遙遠的東方就不存在那樣的問題。勤勞淳樸的東亞人們擅長在滿屏的千紅萬紫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然後滑鼠輕輕一點,談笑間又去到另一屏的萬紫千紅。既然用戶能接受界面再豐富一些,那麼崇尚數據的電商產品自然也就不會浪費一丁點頁面空間。
要注意,這裡說的是「東亞人」。所以不只是在中國,即使是在日本和韓國,面向大眾的產品(例如日本最大的電商產品樂天市場,韓國的 Naver)的界面也同樣複雜,雖然日本的平面設計水準是世界一流……
因此,設計大眾產品的時候,尤其是電商產品,你可能需要設計兩套迥然不同的方案,才能兼顧東亞和西方兩個地區的用戶。比如,亞馬遜終於想通了,在它支持的 13 個國家裡,你會發現中國版的界面設計是最與眾不同的。
不知道在歐美的辦公室里會不會有這麼一段對話:
「嘿,老夥計。你覺得我這個界面怎麼樣?「
」噢,我的上帝。艾維,這真是一個非常凌亂的界面。我敢打賭,連亞洲人都受不了!「
延伸閱讀:
- Quora 的姊妹提問:Why are Chinese websites and software interfaces always complicated...
- 一位曾在河南住過 2 年的歪國友人寫的分析,他提到了類似的觀點 Easterners acquire data first and indulge in it later :Why Is Chinese Web Design So Bad?
看到這個問題以後,打開手機國內常用的一系列電商APP的界面設計,包括服裝、美食、服務等等,進行了簡單的比對。這些APP的界面設計,看似五花八門,但其實並不是。整體相似度高,設計相對繁雜,配色比較亂,邏輯層次與信息架構也比較不明確不明確。
淘寶
美團
58到家
藝龍旅行
搜索欄設計
搜索欄,是電商最常用的功能之一,也是很多APP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這些國內的APP設計中,搜索欄的擺放位置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其內容構成可以進一步調整。
左側的地理位置,主要是用來進行位置定位,適用於從一個城市進入另一個城市之後的資料庫篩選。但其實大部分人,生活的地理位置是固定的,這一選項的使用率極低,因此可以調整至「我的」個人界面里,提高界面的整潔度。
主要功能欄設計
首先是Icon的設計,上述界面的Icon過於類似,缺乏創意,可以選擇其他方式,設計出更加有創意的Icon,或者簡單地選擇只使用文字,也會使整體界面設計更加簡潔。
其次是紅點提醒。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紅色會給人傳達一種,警惕、醒目、強調的視覺感受,因此很多優秀的APP里很少會用到紅點的提醒設計。紅點提醒會讓界面變得失去原有的簡潔,也會給有強迫症的人壓力。但國內APP里紅點提醒的使用非常頻繁,而且形式不統一,有數字、文字、圖形等,會使整體設計更加無法趨於統一。
對於模塊的更新,大部分用戶是知道的,所以是否需要頻繁的提醒用戶,還值得進一步考慮。對於重要內容的更新,確實有必要通知用戶。但如果是上述形式的信息提醒,其必要性就不大了。
Icon與配色設計
國內的內容分類欄的設計特點為,Icon和文字一定是並行的。這種五顏六色的十宮格Icon放在界面之後,界面就會有繁雜的感覺。每行五個Icon的形式,幾乎已經是操作界限,因為六個以上的Icon,手指就很可能會同時按到兩個Icon。操作極限的十宮格Icon設計,五顏六色的配色,格式不一樣的文字,紅點提醒的設計,使整個頁面比較混亂。
國內的APP設計比較喜歡使用飽和度比較高的顏色,但是往往最舒服的顏色,都是飽和度比較低的顏色。大部分優秀APP設計,都有自己的經典配色,並遵守界面要素的統一性。
信息設計
信息層級的設計,在交互設計中非常重要,而上述APP的層級關係相對比較模糊。每一模塊的題目沒有統一性,內容模塊鬆散,因此用戶在第一眼看到界面之後無法知曉每個模塊的功能與作用,這也是讓用戶感覺到繁雜的原因。信息設計可以通過標題大小、背景圖的大小進行分類整理。題目不宜太長、圖片格式和內容需要盡量統一。
字體設計
字體的大小、粗細和樣式設計,需要根據信息的架構和內容來決定。上述APP的界面設計,類似廣告牌設計,每一部分的設計風格都不一樣。
界面設計的字體設計一般使用1-2種字體,一種字體樣式裡面的粗體、斜體、細粗體等,就足以用來呈現設計的變化,另外花哨的體字要謹慎使用。
總體來說,上述APP設計沒有按照統一性的原則來進行細節設計,整體風格不統一,因此會給用戶一種設計五花八門的感覺。操作統一性、邏輯統一性、界面要素的統一性,才是一個好的APP界面設計真正需要的。
以上望有幫助,歡迎交流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感謝知友@自定義 提出的更正
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人可以明確地說,在基礎信息處理方面,全世界都一個樣,舉個例子,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5到9個,外國中國一個樣。真正這樣設計的原因還是需求。
我搜索了一下資料,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喬治·A·米勒於1956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指出 7±2 是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
提出的建議我會修改。
添加了第三條原因:市場原因。
______________以下為原答案______________
不僅僅是電商APP,現在國內很多的APP都是這樣繁雜的風格。
廢話不多說,我們直接上圖,(多圖預警):
首先,我們先對比一下國內外電商的區別,左邊是亞馬遜,右邊是淘寶。
我們再看一下國內外用的最多的搜索引擎之前的區別。
還有關於圖文社交應用之間的區別,左邊是Twitter,右邊是微博。
我們再看常用瀏覽器的區別,左邊的是國外的Chrome瀏覽器,右邊是我們常用的UC瀏覽器。
再說一個跟我切身相關的,線上教育的應用,左邊是udemy,右邊是百度傳課。
我們看到這裡應該能夠感覺到了國外的應用多是極簡風,界面裡面的信息承載的不多,沒有其他的元素進行視覺上的干擾,特別的簡單直觀。
甚至連同一個公司的同一個產品在國外的界面跟在國內的界面都不一樣。
這是雅虎的中國版,
這是雅虎的國外版。
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說到這裡,那為什麼國內外應用界面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國外的quora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說:「為什麼亞洲網站在西方人眼裡看起來都亂七八糟?」
裡面的高票回答是這麼說的:「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亞洲跟歐美社會文化的差異所帶來的不同。」
縱觀國內,我們的本土網站跟APP都贏在了接地氣上,一些國外乾淨極簡風格的應用傳到國內基本上都死的死,傷的傷。
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大眾喜歡信息量大,功能多的應用。他們喜歡一個屏幕內盡量的多增加信息,能夠提升屏幕的使用效率。能夠一目十行的應用。
但歐美的發達國家的人們,喜歡簡單樸素,他們喜歡能專心把某一個功能做精的應用。
為什麼會有這個區別?
第一個,是因為中國或者說我們東亞這邊的國家(日本和韓國等),城市人口密度高,在擁堵的城市裡,我們的生活日常里接觸到的信息密度是極大的。
這是上海的南京路,我們國人經常在這種環境里生活,我們潛移默化的被培養出了能淡定的處理,並迅速的篩選大量信息的能力。看到這麼多衝撞的信息後,我們能夠迅速找到我們想要的。而且我們也喜歡上了這種高信息量帶來的便利。
我們在看一下歐美社會的街道,乾乾淨淨,很少有中國這樣大量信息的展示。
如果你讓一個在國內城市住慣了的人搬到美國來,他會說:這種雞不拉屎鳥不生蛋的地方怎麼能生活?不能沒事就下樓擼個串、唱個 K、買套煎餅果子,這樣的人生也太無趣了吧?中國比美國發達好多!
然而如果你讓一個在美國市郊住慣了的人搬到國內,他會說:天哪,這麼密密麻麻擠擠鬧鬧亂七八糟的地方好可怕!我就想找個安靜的咖啡館喝杯咖啡碼碼字,怎麼那麼難?中國果真比美國垃圾!
中國人喜歡熱鬧,也習慣了熱鬧,那是現代化、城市化的象徵。所以大部分中國人看淘寶這種琳琅滿目的網站,不會覺得亂,只覺得熱鬧有趣,覺得什麼都有很方便。而給歐美人看眼淘寶,他們會覺得這是信息量超負荷,亂得看不下去。
歐美人喜歡安靜,喜歡獨處。就好比,彈幕文化能夠在東亞這邊流行起來,雖然國外也有彈幕,但是他們都是把這個放到旁邊的一個單獨的彈幕區域上,而不是像我們中國放到屏幕上,只有我們的亞洲文化裡面才把這個放到中間。
我們中國是家文化,我們的最小社會單位是「家」,是一群人在一起生活或者攻克問題。我們喜歡一群人在一起的熱鬧。而歐美是人文化,最小的社會單位是「人」,所以國外有很多的超級英雄,崇拜個人主義,大戰僵持,一個人抱著核彈飛出去準備跟外星人同歸於盡,留下功與名。我們國內很少。幾個比較像超級英雄的要不就是有七個,要不就是跟著師傅去取經。
所以歐美的網站即便功能繁多,也不會把所有東西都擺出來放在那裡。比如 Google,產品多了去了,它不會在它首頁密密麻麻地全都列出來,而是只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
第二個,中國是互聯網用戶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這是去年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公布的一組數據,我們國家每年網民都在逐步遞增,每年都有幾千萬的人第一次接觸互聯網。
這些第一次接觸互聯網的人還在慢慢學習網站、App、軟體、移動支付等等是怎麼用的,網上都能做什麼事情。如果我們不把所有功能都拿出來擺在這批新網民面前,而且周圍沒有成熟的互聯網用戶指導的話,他們就不會知道網上原來還可以干很多其他方便的事。
歐美已經在很早之前進行了互聯網平民化,比起互聯網用戶群已經成熟的歐美,中國自己的本土產品更需要照顧不那麼熟悉各種 UI 模式和產品的新網民。
第三個,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勞動力過剩的市場里。
在這個市場上想要自己的產品脫穎而出,先不說同類產品的競品。哪怕是公司內部,比如阿里,騰訊,京東裡面有很多的產品都是一個類型一個性質的產品,公司裡面存在著內部競爭。歐美的極簡風格是不適合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脫穎而出的。他們會在功能上,在色彩上,在體驗上競相發力。
有的時候,在同時內部競爭的情況下,兩個部門就不止是比拼用戶體驗了,他們偏離了以UCD為核心的出發點,而是需要考慮各部門總監的關係,有決定權老闆的欣賞程度,當下熱門話題等等。
所以我們在產品設計出來以後會看到中間那幾個圖標有變成寫字的形式,有的是時下熱門的形式,完全拋棄了用戶瀏覽的信息識別性,拋棄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在國外,這種操作是很少見的。
所以,設計是件主觀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美與丑,只要是適合對象用戶的,符合UCD,以用戶為核心的設計,那就是合理的設計。
所有不考慮用戶背景和習慣,一味追求「完美」的視覺設計,都是耍流氓!!!
沉浸在設計里多年的一個老UI,有問題可以私信我。
王宇:設計師發展到一定時期感覺自我到瓶頸,如何再提升進階?
王宇:沒有美術基礎,怎樣才能成為一枚UI?需要學習哪些技巧?
王宇:現在UI設計走扁平化路線後,圖層結構更簡單了,UI設計的工作是不是比擬物的時代更輕鬆簡單了。?
也隨便聊一下,其實電商最終賣的是商品,無聊提到的高逼格、小清新類的,還是看起來繁多複雜的傳統電商類的商品,做到讓用戶對電商平台有期待,然後把用戶所期待的商品展現給他,在通過各種促銷活動讓用戶衝到進行購買消費。
高逼格、小清晰類的產品這樣做無非幾個原因
1、大而全的電商已經沒有出路,被逼無奈只能從垂直領域垂直用戶入手,而作為最容易被打動的用戶可能是文青,他們的審美、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渴望、他們的社交傳播慾望、他們的感情等等,都是這類APP選擇這類用戶為核心用戶的參考之一。
2、在垂直領域將產品做精,為了符合上面用戶的需求,而把產品視覺體驗上設計的更加精美,在產品選擇上也精挑細選。
3、自身資源能力受限,這些小而美的電商應用背後可能是對於該領域比較熟悉,擁有該領域的一些資源。
大而全的傳統電商平台,在票數最高的回答中已經說明,自身產品的特性與面相的用戶群和盈利的壓力等等,必須需要堆積式的展示。而這種堆積在很多視覺黨看起來醜陋無比,low的要命!但對於用戶來講真的是很方便。打開某某客戶端,想買便宜貨!想買創新貨、想買大眾貨,你想要什麼我都能統統滿足你,這樣在滿足用戶的購物慾望時,會讓用戶對你的平台有所期待。
我覺得無論大而全或者高逼格小清新,都是由於自身的資源與面對的用戶群來決定的,視覺在電商上只是錦上添花,商品才是你的核心。你沒用過wp的淘寶吧?
反對 @王宇 所說的答案!
王宇引用了quora里的一個高票答案作為他的論據,主要意思是:中外文化不同,中國人周圍一直繁複多樣的信息,所以中國人可以適應這麼複雜的界面。
文化表示這個鍋我不背,所有複雜的東西都可以往上套嗎?我們真的因為從小周圍信息密度大,我們就可以像王宇所說的,獲得了潛移默化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
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人可以明確地說,在基礎信息處理方面,全世界都一個樣,舉個例子,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5到9個,外國中國一個樣。
那為什麼外國人覺得中國的網站繁雜?因為tm就是真真實實的繁雜,別說外國人,我們自己中國人也覺得繁雜,不然知乎也不會有這個提問了。按照王宇的文化理論,從小接觸大密度信息中國人不應該會覺得繁雜呀。
我反對的是王宇這個觀點:app繁雜是因為我們從小接觸大密度信息,我們可以適應繁雜的界面。我們文化使得app這樣設計。
真正這樣設計的原因還是需求,而不是文化。我們有這樣的需求。
高贊答案你們真的是做了用研的么,說實話,基本就是甲方爸爸的錯。
不得不說,中國人的確是比較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所以從建國開始,我們沒有系統,沒有規則,沒有邏輯。
多,快,好,省,就是唯一的標準。
在改革開放開始,我們開始接觸到世界的一些規則與規範,例如為何需要規範標準,引導與可讀性是如何實現轉化,排版布局與技術實現,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用戶畫像與數據基礎才能引申出所謂的設計是布局神馬,而不是單純的好看。
在現有公司裡面,一個需求是怎麼出來的,基本就決定了最後整體APP呈現的效果。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現象級的爛片,富春山居圖,那麼多的導演,那麼的演員,那麼多專業人士,就沒有人看出這是一個爛片,直到推出市場么?
和APP一樣,那麼多調研,項目經理,和設計,就不能出個好的界面么?
道理是一樣的,作為執行層,你需要的是做到絕對的服從,因為決策層考慮的問題不是好不好看的問題,而且一個需求的考慮方向也根本不是你執行能理解的,就像支付寶一直在做社交一樣,難不難用,難用,爛不爛,爛,那還做么,做,畢竟這個涉及戰略布局與技術儲備等等考慮,我們是很難理解,而我們吃瓜群眾就更沒資格來提意見了,近期美團清真模塊就更能體現這樣的情況。
作為一個普通用戶,我們都是被人牽著鼻子的牛而已。
有點扯遠了,說回界面,回想起淘寶以前的界面,雖然現在漂亮了,不過總體思路還是基本沒變的,就是一個平台,他是一個商業行為,他必須要以盈利為關鍵,任何商業行為,你都需要形成一種商業閉環。
舉例說明,你為了約炮,先是收拾自己一身行頭,了解如何談吐,還提前預定了鮮花飯店,如果事後妹子還是給你發好人卡,那麼你這些行為對於約炮的目標相對就是白乾了。
所以啊,淘寶要這樣干,無非也就是看上你的錢,你以為雙十一真的是給單身狗成立的節日么,城裡套路深啊。
而淘寶的成功相對就中國市場樹立了一個參考線,噢噢,流量為王啊,內容為王啊,用戶研究是個P啊,你別跟我說神馬雜亂,就照著淘寶抄,你行不行,現在5點,下班前弄好,我要趕著去A投呢不說了。
作為圈地拉錢的現階段,體量越大的公司越不敢做出他們自己培養的多年習慣用戶的改變,畢竟都用了那麼多年了,習慣是一種很強的力量,越是習慣的,改變的成本越高,所以,只有當整體外部環境,例如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這樣的情況出現了,我們都習慣尊重他人並法律完善個人隱私,而且商業流程能規範的時候,我們可能就不像現在這樣了。
國外的購物軟體能舉些例子嗎?我們來針對性地討論。答主針對的雜亂應該是淘寶天貓京東這類綜合商城吧,在淘寶干過產品,所以這個我先回答一下。
1.淘寶天貓京東這類商城,都是流量分發來決定交易額的,同一個頁面,慢慢就被分割成了越來越多的入口,這樣整體的命中率會高,最後的gmv高。
2.對於綜合類商城,商品本身很多,自然會細分出很多不同主題的行業,是否給這個行業流量,和市場和公司戰略有關,不管是垂直還是橫向。
(有足夠的商品量支撐,也是細分的原因之一。手淘雜亂中的每一個按鈕,都可能是下一個天貓或聚划算,成為獨立的app。)
《經濟學原理》中提到當考慮因果關係時要注意到「被忽略的變數」,在考慮這個問題時同樣適用。
嚴謹的來說這個問題問的是「為什麼西方國家的電商APP界面非常清晰,而中國的電商潔面那麼繁雜。」
這其中被忽略的最主要的變數就是兩種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
其中中外都有人提出對應觀點:
1.《The Geography of Thought》中提出的「文化影響並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2.《張東蓀論語言構造與名學方式》中提出的「不同的語言結構會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中提出,東亞人的思想是「整體的」——沉浸在一個整體的認知領域裡,對事物關係的認識也是整體的。相反,西方人則關注顯著的事物或者人,通常會把他們按照屬性分類,並用邏輯規則來理解他們的行為。所以在看一張圖的時候,東亞人更關注的是背景,而西方人會更關注前景中的主體。
原文「As a result, East Asian thought is 「holistic」—drawn to the perceptual field as a whole and to relations among objects and events within that field. By contrast, Westerners focus on salient objects or people, use attributes to assign them to categories, and apply rules of formal logic to understand their behavior.」
《張東蓀論語言構造與名學方式》中提出,英語為拼寫式語言,產生的邏輯模式稱之為「同一律名學」,同一律名學在思維上更注重「二分」,分類必須要「盡」。而漢語為象形語言,所產生的邏輯模式稱之為「相關律名學」,相關律名學更注重事物的相關性,是「有無相生」「前後相隨」。
二者都是在說「東亞人更注重事物的相關性,西方人個更注重事物的主體和其邏輯性」。
所以中國人才能看到如此繁雜的頁面依舊可以樂在其中,因為我們第一眼看去看到的是一個整體和各元素之間的聯繫性,所以並不會覺得有很大問題。但西方人第一眼看過去是會關注主體的,所以西方人的APP才會如此簡潔的突出主體。不然西方人看到淘寶一定會抓心撓肝的。
然而並不是誰的更高級,各有所好,合適就好。
在這個時代,產品設計基本已經都由數據驅動,如果視覺眼裡的「雜亂」設計最終能多轉化用戶,個人看來不會有產品經理或公司高層願意拿業績做賭注吧。
拿亞馬遜中國 / 英國 / 日本的首頁對比:
個人覺得果然是競爭帶動進步
明明就是國內電商那種更能賺到錢,提供入口越多,收的廣告費越多,也更容易挖掘潛在用戶,也減少入口深度,提高用戶留存率blablabla,根本就不是好不好看的問題,你把淘寶的ui設計成亞馬遜那樣運營部所有員工都拿著小刀來見你
用戶習慣,中國人習慣多而全,或者是懶,希望第一頁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走人。而老外首頁推薦的東西不多,他們更關注搜索後的體驗,這樣為了快速讓用戶進入到界面,一級頁面做得很輕。
還有老外電商很注重效率,產品介紹的圖片用得很節制,而國人的產品介紹會很「絢麗多彩」的圖去烘托場景去刺激消費所有的不同根源都在於人不同。為什麼微博明星的點贊評論轉發數據那麼誇張?為什麼中國是微信國外是臉書WhatsApp?為什麼幾乎所有的中國本土app看起來都很複雜?是因為中國人喜歡這樣,喜歡參與八卦娛樂,喜歡有私密空間但是又想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喜歡越多越好,只要不收費,多多益善,太多了不要緊我不嫌煩!或許中國人各種東西精神的物質的匱乏怕了!不像歐美已經發達了一百年。
我突然想起一個小小的新聞,我簡短描述一下:有個地方一條道路上有一個限高欄,限高欄兩邊有五六個中老年人拿著掃帚和耙子在等什麼,路邊還有很多黑色的東西,過一會兒,一輛運煤卡車來了,我彷彿明白了什麼,果然,過限高欄的時候一部分車子頂部的煤炭被欄杆刮下來了,煤炭一掉下來路邊的人就用掃帚耙子把煤收集到路邊,原來如此。
並不想說難聽話,這樣做至少簡單清理了路面:)同其他答主一樣,首先強調一下中國的設計能力其實並不低於西方國家或者日韓國家。
中國的電商app比起界面設計感更強調於如何產出最大價值。特別是像現在的電商app都是水平式產業的電商平台,各色的商品都有在販賣,比如淘寶與京東等。如果說是垂直產品的電商平台可能會在界面設計上會突出自己的核心業務。
而水平式的電商平台要能做到大的基本就是引流。你要在國內買一個什麼東西可能就會上淘寶或京東,但有時候因為打開給你推薦的東西太多,然後買了一堆其他的東西,到頭來你都忘記了自己最早要上來購買什麼東西。就像百度,你點開來下面有好多推薦給你看的新聞,看到後來都忘記了自己最早要搜索什麼內容。而你打開谷歌,就一行文本框讓你搜索,谷歌網站的核心業務就是搜索系統。
淘寶與京東平台屬於自帶流量非常大的網站,它需要消化掉它的流量,剩餘價值的最大化,所以他會設計五花八門的垂直分類。所以西方的產品和中國的產品側重點不太一樣,中國的比較在意如何產出app的最大價值,而西方的比較側重產品用戶體驗的部分,以及核心業務部分。這跟他們的背景有關,西方的產品有華爾街的資本支持,中短期內可以保持有盈利框架但不急於盈利。雖然現在國內的新興的一些互聯網產品也是走資本路線,但是成熟的電商平台型app還是比較傳統的。
但是希望不要把成熟的電商平台和一些爛尾app同時抬上檯面,之前有做過一個互聯網行業的調查,發現有好多已經涉足此行業的app出現,根本還沒給自己定義好到底做的是水平式還是垂直式,然後幾個app的樣式基本差不多,看一眼就覺得是交給外包團隊或者按照模板做出來的。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中國的設計能力是不差的,關鍵是看你要做的產品是有能力走情懷路線還是去產出最大價值。或者說最牛逼的就是結合情懷路線去產出產品的最大價值。
天貓、京東、蘇寧易購,這些赤橙黃綠青藍紫,圖標鏈接滿屏鋪的UI呈現,是萬千利益博弈後最終妥協的結果。
其他答案中說道的滿足全方位用戶需求,東西方思維差異性,這些因素都存在。但這些因素不是UI呈現雜亂的全部原因,這些原因還只是站在用戶需求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
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商家考慮問題的思路和歐美商家思路的區別。
其實中國現在的商業理念基本都來自於西方,你看30年前百貨商店的陳設和擺放,再看看如今大型Shopping Mall的設計和擺放,從功能性、設計、體驗都有飛躍的提升,大家開始細緻的考慮人(客戶)的全方位需求,也綜合考慮商家最大的收益、成本、效率,這些思路都是從歐美學習過來的,照以往,我一百貨商場,提供商品就行了,什麼美觀、好看、效率高、舒服,你們進來不就是買東西的嗎,扯那麼多別的幹嘛?30年前商場的運營方一定會這樣回答你。
今天我們電商大發展,其實也是一樣,也是學習歐美的,在學習的基礎上,加入了本地化和定製化的一些內容,但基本的框架模式還是學來的。
不過我們學來的東西,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將學來的東西弄到極致,不是蘋果那種簡化和美的極致,是弄到人很不舒服的極致。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所有的商家都重視營銷,每年花在營銷上的費用,看了讓人咋舌,而且這些營銷很多其實是浪費,為什麼,因為已經騷擾到普通用戶的正常生活,形成了視覺污染,從辦公樓、電梯間、小區電梯里外、停車場、洗手間,哪哪都是廣告,這些做營銷的人不考慮用戶的感受,只是盡情的鋪滿所有能鋪滿的空間,擠占還是空白的牆面、地面、天花板,他們以他們有多少樓宇、地鐵、車站、電梯、高速的廣告牌資源,向他們的品牌客戶收取廣告投放費用,他們干這個事情沒有「限度」,可以無止境的幹下去,如果不是你不允許,他們恨不得能把廣告牌放你家裡去,用廣告給你家刷牆。
過猶不及的道理,他們中一部分人不懂,另外還有一部分懂裝不懂,因為廣告效果如何那是品牌方去承擔的,他們只管他們手上有多少廣告牌就好,廣告牌越多,他們的收入就越多。
所以你看,國外已經在講究視覺感受了,講究視覺效率,講究邊際效應和消費者的心理接受度,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意識,除了受價值觀的影響(歐美對個人權利、隱私、意志的尊重和法律保護),還是一種深度的理性的思考方式,不僅是過程的精細化,更是思維深度與精度的提升。
沒有什麼系統是可以無限度擴張的,必然會有一個崩塌的過程,然後以新的方式重建。
所以即便是中國電商APP的UI呈現是多方利益博弈妥協的結果,是一種盡量平衡大多數人的結果,但是他肯定不是一個現階段最好的取捨結果,現狀存在著極大的改進空間。
他們太想把盡量多的信息一次性呈現給你,因為每條信息背後,電商平台都收取了高昂的渠道推廣費用,如果你不是主動搜索,而是被動的瀏覽信息,那幾乎你看到的每一條信息,之所以能夠被你看到,那是商家在天貓京東競爭的結果,其中一項最大的競爭權重就是商家交了多少錢,買了什麼位置,買了多長時間,曝光給多少用戶。
你看到的是商品是UI設計問題,對電商平台和商家來說,那是廣告位,廣告位的多少決定平台收入的多少。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平台為了儘可能多的通過收取廣告位費用來賺錢,那是不是必然就會儘可能多的開發廣告位,就像我們現在在辦公樓、住宅樓、電梯、洗手間裡面看到的那些廣告牌一樣?
在他們賺錢與讓你舒服、體驗好這兩件事件的權衡上,你覺得那些電商會考慮哪個比較重要一點呢?顯然他們會把賺錢這件事情做到極端,直到做出了嚴重問題,他們才可能去改變或調整這種賺錢模式,改變他們的赤橙黃綠青藍紫、圖標鏈接滿屏鋪的UI呈現。
在大家以為B2C電商市場已被天貓、淘寶、京東瓜分乾淨的時候,為什麼網易嚴選這樣的小清新還能夠挖掘出特定用戶群,找到生存空間?這就說明細分市場是存在且足夠大的。
未來的電商模式,會演化出各種新的形態,會切出一塊一塊的小蛋糕,養活一個個中小型公司,傳統電商平台還會是巨無霸,但如果他們不演進,還是睡在那裡收廣告位的錢,那麼他們未來會和現在的電信運營商一樣,變成純流量管道,應用層和增值業務會離他們越來越遠。
別的不說,我只注意到文字的區別了,在手機這麼窄的屏幕上,橫向再切分成幾個豆腐塊,然後在上面寫上介紹文字,還要橫向保持齊平,對那種同一類物品單詞長度長短不一的文字來說的確是很難辦到的,我覺得除了瀑布流式的拼接方以外,真的很難有一個橫向縱切的模板,來適應不同長度的文字介紹。同理,在互聯網出現以前,也只有中國才敢把文字豎起來掛在街道上,在使用單詞的美國,如果把招牌豎起來,那很多人要得頸椎病(滑稽),或者,你需要一個能容納30個字母高的建築物。所以,老外喜歡橫向設計,這樣文字容易擺放也容易閱讀, 不過,對於喜歡一目了然的用戶來說,上下拖動來查看關聯的確很讓人吃不消
其實消費者還有個心理:如果設計的很高逼格,大眾消費者會認為你這裡很冷清,沒有什麼人氣,你要知道,中國人是最喜歡熱鬧的啊!!!
說一點看法,產品定位導向,大家對設計越來越重視,但是裡面還是有很多細分的設計。淘寶APP等強調的是視覺設計,為了更快更多地短暫吸引用戶的眼球,使用大量視覺元素,就跟超市不停地播放強節奏的音樂一樣,引起消費者的興奮,但其實逛多了就會很煩躁,損失掉很多用戶體驗和品牌認同度。比對天貓APP就不敢這樣做了,品牌氣質培養和營銷這種東西西方玩得溜多了,大家都比較希望能做一個讓人記住的口碑牌子,不想做一個大雜燴的市集,所以定位差異導致產品差異,設計只是遵照了定位而呈現出來給大眾。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都沒從利益上去回答。界面的內容越多,那麼可以曝光的位置就越多。體量大的電商App,因為需要將流量導入都各個賣家、店鋪,沒有那麼的位置主動曝光商家的話,只能讓買家去搜索賣家店鋪,用戶以億計算的電商app,這裡的成本有多大,考量過嗎?
推薦閱讀:
※視覺設計師應該如何對接用研和交互的工作?
※如何從交互設計師的角度做競品分析?
※新的谷歌輸入法全鍵輸入去掉按鍵間隙有什麼好處?
※怎麼評價知乎(2015 年初)的 UI 與交互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