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歧視或種族隔離真正的內在原因是什麼?它是否有經濟學原理在其中?

人類有的時候喜歡給人輕易的定性,比如一次不小心的失誤可能在某些人眼中就是你做事不認真的表現,這部分人不會給你下次機會,但其實你剩下的百分之99的行動都是很正確的。輕易評價他人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時間成本很高,只能通過有限次的觀察,就給別人打標籤。那麼問題來了:種族隔離的形成是否也有相似的原因?我們出於懶惰根據少部分的人行為,定義了整個民族?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種族隔離與種族歧視可以分開來討論,根據現有研究,前者更像是一種自發行為而後者屬於道德問題,這裡簡單說一下前者的相關研究。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Thomas Schelling)在1971年曾經發表了一篇題為 Dynamic Models of Segregation 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謝林揭示了一個關於種族隔離的真相:個體看似無害的微小意見差異會形成整體上的種族隔離。

我們假設一個群體約1500人在一個正方形的土地上生活,居住面積佔總面積60%,其中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居住地的權力,那麼,當一個人周圍都是同一類人時他可能會感覺更舒服,那麼我們定義一個容忍度,例如,當我周圍50%的人跟我是一類人時我就選擇住在這裡,否則我就隨機搬家,所謂的周圍就是你居住地周圍的8個方向上的住戶,如果有4個或4個以上跟你是一類人,你就不搬家,否則就搬。而簡化下就兩類人,在種族隔離上就是黑人白人。

此時我們也定義一個整體的相似性,類似個體的相似度定義,一半全紅一半全綠中間是空地,相似度就是100%,計算上就是直接算所有的邊界,用邊界兩方相同的邊界數除以總邊界數,對個體也差不多是類似的計算方法。初始條件我們認為整體的相似度與個人的容忍度是一致的,都是50%。圖示如下:

圖中有叉的表示這個人認為周邊與我不同,不舒服,所以要搬家。那麼我們開始按照個人意願搬家,經過21輪後,這個變動就不大了,因為所有人都比較滿意了,那麼長什麼樣呢?如下:

此時我們測量這個狀態下的整體相似度,此時不是50%,而是大概90%。直觀的解釋就是當我們對周邊只是低容忍度(50%)時,整體上其實就形成了高不容忍度(90%),也就是隔離。

一個社會初期可能大家都是隨機降落的,但只要是個體有一點點傾向性,整體上經過幾輪調整就會出現種族隔離。那麼如果我想出現50%的整體相似度個體的相似度要多大呢?

在上面的例子中,你的容忍度要低於12.5%,換句話說,你要接納周圍八家人中幾乎所有人都跟你不是一類人才能在整體上表現出沒有偏見。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你周圍空地比較多,天然隔開,這也就是種族的區域化隔離。

據說在南非,雖然種族隔離的政策被廢棄了,現實地理上的種族隔離也依舊存在,想實際消除根本就不可能。

那麼沒有種族隔離政策的美國呢?給你看下紐約的社區分布圖:

說白了,各自種族或有著自我認同的人群不論任何條件都會在空間分布上出現隔離,這個行為談不上道德敗壞,只是個人意見的選擇。

那麼有沒有方法本質上改變呢?有,縮小空間逼迫城市中的人降低自己容忍度,所以你會看到大城市天然喜歡高樓大廈,而地廣人稀的別墅區,大都是同一類人在居住。至於降低個人容忍度,這種事當到用腳投票時就一目了然了。

注1: 圖是用netlogo做的

注2: 美國隔離狀況示意圖來自紐約時報: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5/07/08/us/census-race-map.html?_r=0

注3: 更多隔離地圖點這裡:https://www.pinterest.com/bh0008/ethnic-genetic-linguistic-migration-maps/

注4: 另一個謝林隔離模型的互動式的在線演示:多邊形的故事 (Parable of the Polygons)


種族歧視的根源在於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這種思想以進化為主線,為階級差別和人種差別正名。

官方通過各種差別化的體制機制,完成種族歧視在時空中的再生產。這種再生產深深地嵌入到人類的意識之中,成為一種介於潛意識和說出來的話語之間的實踐意識。到了今天,即便官方已禁止種族歧視,但不同種族之間資源佔有狀況的差異卻在代際變遷中完成了文化再生產。

在經濟領域,種族歧視也可以找到它的根據。經濟的發展從來都是以剝削為代價的。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不例外。種族歧視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基於種族的勞動分工(division of labor),這張勞動分工反過來成為種族歧視的重要證據。但是,對於發達經濟體來說,有些群體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經濟的運轉需要這些群體,所以種族歧視將長期存在。


算了。

種族隔離和你的前情提要毫無關係,回答完畢。

如果你因為長了黃皮而苦惱,那就盡量加大接觸次數,展現你的「誠意」。


記得有人做過心理學的相關試驗,其實很多類似情況,就是人類天生喜歡和有共性的相處......不過這有層次之分,膚色之差的層次很淺,但是足夠直接明確,基於分類歸納的認知方式,是人的思維習慣之一,降低了風險和成本,也是一種自保意識的體現。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你大爺的勢力範圍之內,你大爺就是你大爺。

比如:
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萬歲萬歲萬萬歲。


推薦閱讀:

在種族歧視嚴重的時代,黑人對白人是敬畏還是憎恨?
如何看待2月20日全美各大城市華人遊行對華裔警察Peter Liang的支持?
如何避免自己潛在的種族歧視表現出來?

TAG:互聯網 | 經濟學 | 種族 | 種族歧視 | 種族隔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