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什麼樣的人被稱為公子?
戰國時期,有好多人稱為公子,公子羽呀什麼的,那麼問題來了
1、《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
2、最初的公子是包含女性的,《公羊·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 ,杜注:「謂女公子也。」
3、諸侯稱公,所以其子稱公子。然而其嫡長子要繼承君位,所以往往稱世子、太子。一旦諸侯逝世,嫡長子繼位,他本身升為公,就再也不能叫作「公子」 ,就是他的同母弟弟(嫡出),也要隨著哥哥的升格而升格,不再是「公子」 ,而成「公弟」了。《左傳·宣公十七年》說:「冬,公弟叔卒,公母弟出。凡太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皆母弟也。」
============================分割線===============================
戰國四公子與春秋「公子」之不同,答 @wythe l君
戰國四公子嚴格來說只能稱為戰國四封君,其中只有信陵君和平原君有公子身份,孟嘗君是齊威王之孫,應該稱為公孫,春申君只是士階層,更無稱公子的可能。是以司馬遷做《史記》並未將四人合傳,而是分為《孟嘗君列傳》、《平原君虞卿列傳》、《魏公子列傳》、《春申君列傳》四篇,也並未將四人合稱。四人並稱出現於班固的《漢書·遊俠傳》:「由是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勢,競為遊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而正式形成,則在於張華的《遊俠篇》:
翩翩四公子,濁世稱賢明。
龍虎方交爭,七國並抗衡。
食客三千餘,門下多豪英。
遊說朝夕至,辯士自縱橫。
孟嘗東出關,濟身由雞鳴。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窺兵。
趙勝南詛楚,乃與毛遂行。
黃歇北適秦,太子還入荊。
美哉遊俠士,何以尚四卿。
我則異於是,好古師老彭。
這種變化的緣由在於「公子」一詞的涵義變化。
在西周和春秋,「公子」之所以能夠作為諸侯之子的稱謂,在於列國諸侯可以通稱為「公」。戰國時期,隨著分封制度的廢止, 「公子」稱謂已喪失了原有的政治功能,但由於列國保留了國君稱「公」的習慣,所以國君之子仍稱「公子」。如秦國的公子他,魏國的公子印、公子無忌(信陵君),趙國的公子成,等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用皇帝稱號,從此中國歷代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而不再稱「公」,皇帝之子自然也就不能繼續稱為「公子」了。而漢代又賦予了「公子」一詞新的含義,「公子」逐漸被用來稱呼一些權貴人家的富有子弟。戰國四公子稱呼的出現,則是使用了漢人對於「公子」一詞涵義的新拓展。
公子,即公的兒子。
MS被稱為公子的都是諸侯的兒子~~~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裝劇常出現昏君蒙眼抓妃子作樂的情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荷蘭畫派在美術史之外有何影響?
※鄧廣銘、王曾瑜誰的岳飛傳記寫的更好一點?
※長平之戰之後六國還有機會翻盤嗎?割據不被吞併就算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