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相比四大名著的其它三部,是不是有很多不足之處?

人物標籤化、扁平化;紅樓夢裡面人人都有特色,三國演義裡面很多文武都是掛個名字而已,有特色的也就幾個核心人物。而且劉備長厚似偽、諸葛亮多智似妖。

思想仍然以忠於正統、忠君愛國為核心,雖然也是時代局限性所致,但也過於迂腐;

作者疏於細緻描寫,很多景物描寫、對話描寫只泛泛而談,像在記賬。和《紅樓夢》那種描寫方式比起來差太遠;

爛尾,劉關張死後索然無味。

當然,這只是相對於其他三部作品而言的,三國演義其實挺不錯,但比不上另外三部。


針對你說的逐條來看。

1.人物標籤化、扁平化。

《三國演義》是群像,在群像的情況下,的確是有非常多的人物標籤化、扁平化。但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基本是符合史實的。

《水滸傳》里角色寫得好,來,七十二地煞里,你可以數數有幾個人的性格有特點。

演義的角色性格簡單,但也便於讀者一針見血的發現角色的主要特點。

至於「劉備長厚似偽、諸葛亮多智似妖」,這其實的確是演義本身的問題,為了突出角色的某些性格,而用力過猛,導致了人物的形象扭曲,說的簡單點就是「寫歪了」。這是演義自身的不足。

2.思想仍然以忠於正統、忠君愛國為核心,雖然也是時代局限性所致,但也過於迂腐。

忠君愛國確實是迂腐的時代局限性,但《三國演義》就沒有別的思想了嗎?

有。

(1)開篇的調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再看結尾詩。

「高祖提劍入咸陽,炎炎紅日升扶桑。光武龍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咸池傍。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綉公孫瓚,各逞雄才佔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東西奔走恨無家,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卧龍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託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只手將天補。

何期曆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鍾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台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開篇詞與結尾詩,有沒有思想呢?自己體會。

(2)第1回第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第120回中,這一句又出現了,也算是首尾呼應:自此,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為一統之基矣。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有沒有思想呢?自己體會。

(3)第78回曹操去世,一篇《鄴中歌》。

「鄴則鄴城水漳水,定有異人從此起。雄謀韻事與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群。橫流築台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

向帳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謂無情。嗚呼!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有沒有思想呢?自己體會。

總的來說,忠君愛國的思想的確是有的,但是細細看其內部,仍有不少東西,不可一概而論。

3.作者疏於細緻描寫,很多景物描寫、對話描寫只泛泛而談,像在記賬。和《紅樓夢》那種描寫方式比起來差太遠。

以缺點比優點很有意思?

不知道《紅樓夢》描寫的戰爭能否比得上《三國演義》?

《紅樓夢》里可有武將的動作戲?

以長比短,更別說《三國演義》成書比《紅樓夢》早了很多。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倆不是一個類型的小說。

不是一個類型,為什麼要強行對比呢?

4.爛尾,劉關張死後索然無味。

並不覺得,你要說孔明死後索然無味我還認可,畢竟自孔明死後演義幾乎是飛著過劇情的。但是,劉關張死後就索然無味了,孔明一人扛起季漢江山,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這麼一段慷慨悲壯的英雄故事,索然無味?

當然了,演義爛尾,高鶚續的紅樓不也爛尾了...

演義只是孔明死後的部分節奏比較趕,但是大結局以三國之主的死收尾,又提了一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結尾詩也和開篇詞呼應,我不認為這算爛尾,只能說是節奏有點趕,影響觀看體驗。

最後說一句,文無第一,文學作品之間的比較並沒有什麼意義。


另外三部看的不多,演義也好久沒看了,多餘的不敢妄言,草草答一下,期待其他大神。


這就好比在問:「庫里相比於梅西、孫楊、張繼科,是不是有很多不足?」——怎麼講?

這四本書就不是一種藝術題材呀。《三國演義》作為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獲譽「名著」,可見它就是這一類型題材小說中的翹楚。

一、說到思想。我不認為《三國演義》的中心思想是忠於正統、忠君愛國。《演義》張的是「理想」的旗幟,寫的是創業、拓業的故事。前後兩個主角曹操、諸葛亮,劇情推動者劉備,客串嘉賓孫策、周瑜,後期大魔王司馬父子,無不在為自己的理想/野心奮鬥。特別是諸葛亮,更是傾注了讀書人對政治抱負的嚮往。

二、說到人物刻畫。恕我不恰當地借用《亮劍》中的一句台詞——「這就不是一個抓俘虜的仗!」嗯?歷史演義就不是一類細摳每個人物性格特點的藝術題材。謀士有智,武將有勇,點到為此,為主角服務,推動情節的發展,貢獻個後腦勺就行了。

三、說到細緻描寫。知乎上有不少「用紅樓的風格寫三國」之類的腦洞。偶爾抖個機靈挺新鮮的,但要一部歷史演義小說都這麼寫下來,乖乖!說書的願意,聽書的答應么?

四、要說爛尾。跟《紅樓夢》一比,恐怕是小巫見大巫了。曹操浪漫,一生波瀾壯闊,寫得流暢,讀著也痛快;而且漢末亂世,風雲際會,英雄叢出,精彩故事也多。而到了諸葛亮挑大樑的三國前期,局勢相對平穩,各方政治內鬥成了主旋律,節奏就不再那麼明快,故事也沒那麼熱鬧,但還談不上爛尾;畢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古來讀書人的崇高理想,諸葛亮是精心著重描寫的,為把他的故事寫精彩,難免用力過猛,顯得捧假了。而諸葛亮一死,hmmm…爛了,「分久必合」,趕緊收了。不過,爛尾也側面反映了相比於漢末和前期,三國後期的歷史沒那麼有賣點。


兩者格局不同啊

紅樓夢是一個大家族,三國演義是整個中原

紅樓夢那點人物數量放到三國演義里哪裡夠?

甚至留下名字的歷史人物都不夠用,還要造出上將潘鳳、截天夜叉何曼等虛構人物

這麼多歷史和虛構人物,如果都要寫出特色那就太繁瑣冗長了

連水滸108將也不能每個都面面俱到

說起來《三國演義》成書時間比《紅樓夢》早了三百多年,那個時代全世界都講究忠君愛國,很多國家還講究公侯將相都有種呢


《三國演義》是有很多不足之處,但不是這麼個比較方法,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麼比不對。

三國演義人物塑造趨於「臉譜化」,不如《紅樓夢》和《水滸傳》,這是肯定的,但是比不比《西遊記》差,就值得商榷了。

《三國演義》的忠於正統的思想顯得迂腐?《三國演義》成書於什麼時代?合著假如當年日本統治了中國,中國文人委婉的表示一下對漢王朝的懷念還算是迂腐了?

《三國演義》的對話和環境描寫不如《紅樓夢》。我心裡想這特么不是廢話嗎?

題主這種以己之長,擊彼之短的態度,真的讓人無奈,《三國演義》不好的地方都讓你說的差不多了,好的地方你怎麼一個不談呢?

《三國演義》是中國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怎麼不提呢?
《三國演義》是對歷史真實和藝術虛構的把握如臻化境。其他三部有嗎?
《三國演義》對戰爭的多樣性和戰爭宏觀場景的描寫,《西遊記》和《紅樓夢》有嗎?《水滸傳》能超越嗎?

你拿《三國演義》的缺點比較了《紅樓夢》的優勢以後,就得出了《三國演義》不如其他三部小說的結論。您覺得這樣合適嗎?就算比,您也應該拿《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比更合適不是嗎?


完全弄反了吧,三國演義寫人一點不標籤,不扁平。

掛個名字出場的人很多,紅樓夢裡面也很多。賈薔、賈菖、賈菱、賈芸、賈芹、賈蓁,除了賈薔我們知道是個會哄人的,別人什麼樣誰知道?你不服,告訴我賈菖是什麼特色?

三國非核心的人物,袁紹手下那幾個謀士沒特色?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對應田豐就是忠心卻被袁紹給殺了,許攸為了前程背叛袁紹,你要覺得這倆人一樣的個性,說明你沒看進去。

袁紹已經不算核心人物了,袁紹手下的謀士更不算,就這樣,三國也給他們分清了不同個性。

劉備長厚近偽,這是寫得好,而不是不好。為什麼?那是亂世啊,一個真正忠厚的人,根本不可能成功,三國好就好在這裡,劉備的目標是天下,就是他小時候為天子的理想,在這個基礎上,兄弟,妻子都是可以不要的。所以他摔孩子的時候沒有仁慈之心,關羽被殺,不忙著報仇,要先稱帝,稱帝完畢再出兵。他真的忠厚嗎?不,他是個翻臉就會往死里坑的人,呂布怎麼死的?他當面答應求情,轉眼舉丁原董卓的例子,這就是真實的劉備,他就是偽,不偽他做不了政治家。


題主的意思無非是《三國演義》比不上《紅樓夢》,作為個人觀感來說,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但題主想把這種想法合理化和公眾化,顯然不僅沒有意義,題主你那點可憐的優越感也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增加。
以大多數讀《紅樓夢》的讀者來說,直接否認《紅樓夢》後四十回的,說到爛尾,只怕只會有更多的讀者為紅樓夢未能完結作為一大憾事。至於《三國演義》題主所謂的劉關張索然無味,那完全是題主的主觀感受。讀《紅樓夢》還有讀到抄檢大觀園後覺得索然無味的呢,這個能說明什麼?沒能滿足你龍傲天的代入欲?
至於小說人物的扁平化,實質上是大量小說的通病,這個方面只有《紅樓夢》等寥寥無幾的幾部小說能夠做到個人千面而已。因為作為作者本身,就有其局限性。和《紅樓夢》《金瓶梅》這樣的世情小說不同,劉關張諸葛這樣的人物可不是隨處可見的。那能怎麼辦?要麼扁平化,要麼庸俗化。三國演義的作者以其個人筆力寫出幾個官方民間認可的英雄人物已經非常不易了。相較與三國演義,水滸傳里108將里有幾位有頭有臉的?一句半話的扈三娘?還是西遊記里除師徒四人以外,令你印象深刻的角色?別告訴我女兒國國王。當然咯,你要說庸俗化的阿難伽葉也行?但是能否認水滸傳和西遊記的優秀?
至於所謂正統思想,大約你讀到水滸傳的納頭便拜,豈不是要吐?


題主的問題和描述帶有先入為主的主觀偏見,我實名反對
通過三國演義這部作品我看到一個賣草鞋的平民,憑著禮賢下士,以仁德施於天下白手起家最後到漢昭烈帝的逆襲故事
我看到一個義薄雲天,兩軍陣前橫刀立馬,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卻違桃園之約先走一步的關雲長
我看到一個矗立在當陽橋頭,一聲咆哮使曹軍肝膽寸裂,奇計退張頜、義釋嚴顏卻終因暴而無恩最終為屬下所害性格鮮明的張翼德
我看到一個在殘燭倒影里的孤獨身影,在白帝城託孤後將漢室復興背負一人之身。三顧茅廬,六出祁山,七次北伐這些數字是他一生的故事,最後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絕唱
我看到一條在曹軍陣中七進七出的白色游龍,懷抱蜀漢命脈拚死一戰,一身是膽的少年將軍趙子龍
我看到一個雖是暮年,卻老當益壯斬魏國名將夏侯淵揚名定軍山,誓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的黃漢升
我看到面若朗星,與張飛,許褚打的難解難分,追的曹操割須棄袍,本可成就一方霸業卻投身復興漢室陣營的馬孟起
我看到一個天水少年,跟隨孔明南征北戰終獨當一面扛起漢室復興大旗,面對朝野的猜忌仍不改初心的姜伯約
我看到那個唯唯諾諾的「少年阿斗」,將全部信任託付諸葛亮和姜維,為了百姓疾苦忍辱笑稱「此間樂不思蜀」
我看到官渡之戰兩軍對壘,那個戰機盡在掌中力挫袁紹的曹孟德,他是「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奸雄,也是留下「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遲暮之悲壯志未酬的曹魏奠基者
我看到那群曹魏中軍帳中左右而立的謀士將軍,那個天妒英才遺計定遼東的郭奉孝,那個驅虎吞狼卻心向漢室難以自處的荀文若,那個身處帷幕毒計百出終得善終的賈文和,那個倍受三代君主壓制最終並三家為晉的鷹視狼顧之才司馬仲達,那個威震逍遙津惹江東小兒夜間不敢啼哭的張文遠,那個不動如山威嚴凌然的大將軍曹仁,看到那個手持八十斤雙戟,護曹操周全以肉身死戰的古之惡來,那個裸衣大戰馬超三百回合的虎痴
也看到遙遠的北方兩顆閃耀的雙子星爭相呼應,一個口吃結巴的平民行屯田制積蓄曹魏力量偷渡陰平覆滅蜀漢復興的希望,一個眉清目秀的野心家與姜維對峙劍閣
我看到那片東吳歷江東三世的土地,也看到站在岸邊舉足無措卻眼神決然的少年—孫仲謀,十五而立舉賢任能,制衡天下,終成三國鼎立之大局
我看到赤壁之上,一人立於城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那是陷敵摧堅,料敵機先卻長舒「既生瑜何生亮」的王佐周公瑾
我看到從主之勸博覽群書,克己復禮白衣渡江大破荊州的呂公明
我看到滿目慈善,千金散盡不為所動。力勸孫權吳蜀聯盟的魯子敬
我看到謙遜好學,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大退蜀軍的儒生雄才陸伯言

這一切決定了三國演義不是四大名著之末,三國時代人口銳減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之間,其慘烈的背景故事決定了它不能從一個小世界的視角去讀。
好的作品,要麼貼近生活引發共鳴,要麼激發人內心深處的英雄主義,三國演義屬於後者
另外,題主說三國演義不如紅樓夢景物描寫的細緻。那您覺得「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微風輕輕撥動著兩軍的戰旗,鳥兒划過天際。兩軍開戰了!」這樣合適嗎……

最後,一首老三國片尾曲《歷史的天空》結尾
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
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
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
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哪
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
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
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經過周密的統計,我們發現,三國演義中描繪了太多騎馬打仗的場面。是四大名著中,「不足」最多的,因為人物出場大多都騎在馬上。


《三國》,亦可名《英雄譜》。其專註於英雄,留意於功業,而無視於草民,忽視其顛沛流離,輾轉於鋒刃與溝壑,亦一瑕也


歷史爛尾了,關演義什麼事情,三國演義之所以奪目,因為在漢末忠君這一思想上與讀者共鳴。
諸葛之後,後面無法體現這一思想了,作者也就簡單些了,讀者無法找到共鳴,加上沒有以前細,所以索然無味。


emmm,這四本里我最能看下去的就是三國……


題主不妨這樣想:
比起水滸跟紅樓的爛尾,三國做得更好。
比起西遊記模式化的到一個地方打怪,打不過就搬救兵,三國多麼完美。
比起西遊一幫妖怪水滸一群妖道,三國的人多麼正常。
比起水滸西遊紅樓那短暫的時段以及稀少的重要角色,三國簡略多麼恰到好處。


首先,老羅不是打字員,一分鐘碼不了100個字,然後,老羅也不是妖怪,沒有幾百年壽命,雪芹寫到80回就寫不動了,要把三國這麼多的人物,這麼大的地域,這麼長的時間裡的事都像紅樓夢這樣寫,我估計最多寫到董卓死老羅就寫不動了,那我們還看啥?


《三國演義》寫於600年前,元末清初的時期,這個時代孫悟空都輪迴了一次了,有不符合現代審美的地方,很正常

但當年努爾哈赤為了看懂《三國演義》,自學了漢語四級,行軍打仗也不忘帶一本《三國演義》

這本書,在有些人看來是一本有缺陷的小說,

在他的眼裡,是統一中華的秘籍,

書能講多少,看作者,

能學到多少,關鍵還是看讀者,

最後,《水滸傳》的寫作,羅貫中也參與了


《三國》里的內容本是流傳於民間的一個一個小故事,是一輩一輩口頭流傳下來的,後來有一個人或許叫羅貫中也或許叫別的,沒人知道,把這些故事整理、潤色、編輯在了一起,但他覺得這些故事是零散的,很多和正史有出入,於是又找來史書,根據裡面的時間線,把這些故事修改之後往裡面編,《三國》就這麼出來了。後來毛宗崗、金聖嘆等等這些人又一個接一個跑出來按自己的喜好對這部書進行潤色、修改等等,最後的成品就是現在的樣子了。

所以你說作者疏於細緻描寫,哪個作者?而且談細節,三國演義里的故事本就是民間故事,在當年就是為了迎合老百姓的口味編出來的,這些故事追求的不是有邏輯,也不是什麼文縐縐的語言描寫,很多就是寫的一種精神,一種老百姓想要傳遞的感情。桃園三結義,一日成了兄弟,生死不棄,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諸葛亮為了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愛民,這就是老百姓對於統治階級的一種嚮往。諸葛亮多智似妖?老百姓就希望諸葛亮別死,好人勝利。

三國是有各種問題和缺點的,但不要忘記它來源於什麼。欣賞的時候注重於欣賞其中的亮點,而不是拿缺點和別的作品的優點進行對比。


主要是三國寫的格局太大了,而且這一段歷史在史書上寫的太詳細,不好大改,束縛了作者


我覺得把紅樓夢換成金瓶梅更好點


水滸粉表示,這個問題下,水滸和西遊記真的是無辜躺槍。


唔……我感覺就小說來說,《西遊記》不如《三國演義》。個人感覺。


三國演義是一部英雄史詩,和其他三部都不一樣。本來就不需要特地表達什麼思想。

至於景物描寫,對話描寫什麼的,要這搞毛?我需要揣測其中一個雜魚是什麼性格?我只要看雜魚怎麼裝逼,再怎麼被英雄干翻就行了。

具體的可以看看關羽斬顏良或者斬華雄情節。

我需要知道華雄是啥性格,虎牢關的磚是什麼顏色的嗎?不需要啊。


推薦閱讀:

三國謀士中郭嘉和法正究竟誰比較厲害?
如何把《西遊記》寫出《三國演義》的感覺(或反之)?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不是在逆天行事?
為什麼三國演義主題曲是楊慎的《臨江仙》而不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TAG:歷史 | 文學 | 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