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獻禮片為何無人買單?
昨日是學雷鋒日,一部講述雷鋒從小學畢業到犧牲的成長經歷的傳記電影《青春雷鋒》在南京首日上映,竟然出現了沒一個觀眾買票,「零票房」的尷尬局面。 影城工作人員稱,「我們也挺驚訝的,一般來說,一部電影總能賣出些票。」 轉(揚子晚報)
這個新聞有標題黨的嫌疑。新聞本身來源於揚子晚報網,系記者馬彧報道:《青春雷鋒》南京上映首日「零票房」
在報道中說道:按照慣例,類似的主旋律影片不會太受關注,但影院考慮到影片的「正能量」,該片在南京各影城(包括非主城區影院)排了近9場。遺憾的是,昨晚,主城區的新街口國際影城和幸福藍海影城南京商廈店兩影城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沒有一位觀眾買票,都是到時候取消放映了,四場均是零票房。我們也挺驚訝的,一般來說,一部電影總能賣出些票。」
在南京(其他城市並未說明)排了9場,有4場是零票房,其他五場沒有數據。以此可見,電影在南京不一定就是零票房,作者雖然打了個引號,但是標題仍舊失真(干記者的大概都這麼干過)。當然,沒這個標題新聞也不會炒得這麼火。相對而言,我更欣賞提問者的這個問題,不偏不倚、乾淨利落。
再來回答提問者的問題:誰說政治獻禮片無人問津?難道君不知《建國大業》《建黨偉業》是赤裸裸的政治獻禮片?所以問題的關鍵是:《青春雷鋒》與《建國大業》之間的區別在哪裡。
第一:卡司不是一個量級的。「兩個業」雲集了一堆明星,《青春雷鋒》只有幾個誰都不認識的素人;
第二:宣傳不是一個量級的。「兩個業」裡面的明星所具有的話題效應是《青春雷鋒》望塵莫及的,而這些明星,集合了老中青三代人,通吃所有年齡層觀眾,吸金能力自然不同;
當然,「兩個業」是特例,像《青春雷鋒》以及其他大多數的政治獻禮片無人買單則如同報道里所說的成了「慣例」。這就不是電影的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了。
第一:主旋律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的差別。列寧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所有藝術中最重要的是電影。」這也成為了我國執政黨宣傳的信條,但時至今日,仍然以樣板戲的思維指揮電影宣傳手段明顯是不足的。高大全的形象,在如今的網路文化里,就是被「呵呵」的對象。新聞聯播都意識到了問題,開始改版了,主旋律影片也是時候換換樣子了;
第二:雷鋒形象被過度消費。雷鋒這個形象,已經被執政黨過度地透支消費了,觀眾對於這個形象背後所發生的故事都熟稔於心,而那些無數的與雷鋒有關的電影,轉彎抹角想尋求點新意,但是怎麼都無法改變這個人的形象,也不允許改變。一個如此呆板的人,誰願意看呢?與這相比,人家美國今年出了個主旋律的《林肯》,同時,還出了個「吸血鬼」版本的。話說要是雷鋒能出一個穿越版的,票房絕對不會如此凄慘;狗對著主人搖尾巴,關我屁事
花錢去洗腦,這不科學
大家去電影院的目的就是放鬆,這種片子能讓我們放鬆嗎?
這類型的片子恐怕只能是以事業單位組織,政府掏腰包才能獻禮了。
個人不買單很正常。
其實獻禮片也未必不是好電影,前一陣子單位組織去看《雨中的樹》,是四川一個組織部長的故事,尹力導演,王志飛主演,從電影欣賞的角度真心不錯。
雷鋒是個好人,讓他安息吧。其實黨一直也都有好黨員,以前看過《楊善洲》,還是挺感動的。只不過雷鋒這人太標杆,太醒目,老想發覺他什麼,連褲衩都快給扒了。
實在不行讓幾位明星在屏幕里讀讀地攤文我覺得都聽搞笑的,什麼國軍登陸諾曼底。哈哈哈。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國沒有像9月3號的閱兵或者國慶的國家級別的閱兵?
※如果武則天與慈禧對換時代,清朝還會極速滅亡么?
※「劍橋五傑」是真正的共產主義信徒嗎?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信仰?
※如何評價趙構?
※在馬克思構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由誰來按需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