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赫蘭道》這部片子真的有這麼好嗎?

最近關注了《哪部高智商電影,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這個問題,很多朋友說這部電影很棒,我去豆瓣查了一下,相當高的8.6分,忍不住花了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間終於看完了,之後就懵了,整部電影亂七八糟,基本上不知所云,這就是高智商片子??? 或者看懂的解釋解釋。


一開始接觸這部電影,是因為它被評為最燒腦的電影之一。帶著對燒腦電影的熱愛,開始看《穆赫蘭道》。

在看之前,就有人跟我講這部電影看到四十分鐘的時候就堅持不下去。可能因為很多人比較習慣在前半部分就可以大概摸清劇情大概的影片(這是通常影片的套路),但很明顯被評為燒腦電影必然有其奇特之處。這個奇特之處就是,你沒有堅持看到結尾,你永遠都別想知道這是個什麼劇情。

這是我個人迄今為止唯一一部我全程沒看懂的電影。。。但是,多次重看之後真的十分佩服編劇。
影片從一開始就是夢境里的故事(第一次看的時候是不知道的),其實自己去看影片中每一幕的細節,是會發現前面故事的一些bug,也就是證明這是個夢境的證據。比如,那個濃粗眉的「蠟筆小新」,看到個全身臟髒的乞丐就當場嚇死。再比如,那個坐在輪椅上好像得了帕金森的幕後大BOSS,費盡心思要找夢境里的Rita的理由從頭至尾都沒有說明。

影片後半部分最明顯的兩個提示,第一個是三更半夜Rita帶女主角去那個劇場,「No hay banda!」,那個法師說,「這全是幻覺」;第二個是牛仔說了一句,「該起床了」。 從這裡開始,就開始慢慢揭開故事的真相,開始穿插講述現實是怎麼回事兒。

其實女主的名字叫Diane(戴安), 而夢境中的女二"Rita" 其實叫Camilla(卡米拉)。在現實中,卡米拉是個演技很棒,受歡迎的大明星,而戴安只不過是跟在卡米拉身邊的一個演技一般般的小演員,只不過卡米拉一直照顧她,在自己的戲裡,給戴安一些小角色演。久而久之,戴安愛上了卡米拉(沒錯,是百合),一開始卡米拉是接受這份感情的。

但是後來,卡米拉跟導演Adam(亞當)相愛了。戴安知道之後接受不了,而卡米拉總是在戴安面前和亞當秀恩愛。卡米拉還邀請戴安去參加一個派對,地址就在隱藏於穆赫蘭道旁灌木叢後的一座私人住宅。在宴會上,卡米拉和亞當用西班牙語嘲笑戴安的演技,後來還宣布了兩人即將結婚的消息。過程中,有段亞當的母親與戴安的對話,戴安撒謊說自己的姨媽去世後給自己留下了一筆遺產(其實並沒有)。當然最刺激戴安的是,宴會上有個助理樣子的女的與卡米拉講話,之後還kiss了,這讓戴安發現,自己在卡米拉心中,比同性好友都還沒有地位。
於是乎,戴安對卡米拉的漸漸地由愛生恨,自己也變得很墮落。在影片後面有演到,戴安請了個殺手去殺卡米拉,碰巧被那個濃眉的「蠟筆小新」看到了。那麼現實大概就是講到這裡。

戴安請了殺手回去之後,睡了一覺,於是,她做了一個夢。這就是影片的開頭。
在夢中,戴安將自己定位成了一位很具表演潛力的演員,還有一個同樣演員的姨媽,有著富裕的家境以及各種影視圈的關係。而卡米拉則被定位一個不幸遭遇車禍而失憶的女子。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戴安希望卡米拉可以依賴自己,並且自己高高在上,去憐憫她。夢境里的劇情也的確是這樣,夢境中的卡米拉非常依賴與戴安,然後也理所當然地搞在了一起。

夢境中的導演亞當,不僅破產,而且妻子公然搞外遇。這裡可以看出戴安多麼恨亞當,在夢境中給他設置了這麼一個情況。

然後是那個殺手,在夢境中他是一個很愚蠢失敗的殺手,在殺死自己的哥們兒的時候,還失手射中了隔壁的肥女人,還被清潔工看到,最後還觸動了警報器。很明顯現實中,雖然戴安雇了殺手,但是她並不希望殺手殺死卡米拉。這是一種非常矛盾的心理。

還有那個「蠟筆小新」,在戴安的夢境里,他看到一個臟髒的乞丐然後就嚇死了。戴安害怕被這位目擊者告發,這種畏懼心理使得她夢中給這位「蠟筆小新」的結局是莫名其妙被嚇死。。。

在劇情上,夢中戴安和卡米拉(在夢中應該叫「貝蒂和Rita」)去找夢裡所謂的「戴安」,Rita 在敲門沒人應答之後,並不想硬闖,而貝蒂(即現實中的」戴安「)硬是要進去,還爬窗。那是因為貝蒂很想看到那位「戴安」的屍體,來安撫自己這個人不是她派人殺的。(此處應注意的是,夢中所謂的「戴安」,跟卡米拉長得很像。)

全片還有很關鍵的一個物件,那把藍色的鑰匙。在影片後部分,講述現實,戴安雇那個殺手去殺害卡米拉的時候,殺手說,「如果你收到這把藍鑰匙,就說明那個人已經被我殺死了。」 那麼這把藍鑰匙同樣出現在了前面的夢境中。關鍵點在於,戴安和卡米拉在劇場最後,戴安從自己的包包里掏出的那個跟藍鑰匙相匹配的盒子。在夢境中,那把藍鑰匙的意義在於揭示現實,將戴安從夢境中喚醒。當卡米拉把那把藍鑰匙插進那個藍盒子里的那一瞬間,所有的一切幻想都消失得一乾二淨。

還有許多小細節,就不一一列舉。

這部影片,在我看來是一個很悲傷的故事。我最喜歡的片段,是夢境中戴安和卡米拉去那個詭異的劇場,裡面那首歌,和那些台詞。都在說著,你的愛人已經逝去,不要再欺騙自己了,這美好的一切不過都是一場夢,是你的幻想。你無法改變什麼。

結局真的很慘。戴安在後悔,內疚,慚愧,失去愛人的悲傷,痛苦之中,產生了幻覺,看到了無情嘲笑她的姨媽姨夫。在各種情緒的輪番攻擊和幻覺的逼迫之下,她飲彈自盡,結束了這一切。此處有最後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她自殺後的慘狀,跟夢境中,她闖進去夢中的「戴安」住宅中,看到的床上的屍體的慘狀,十分相似。

補充:貝蒂(夢中)=戴安(現實中) Rita(夢中)=卡米拉(現實中)

以上是我自己對這部影片,重複觀看之後的理解。希望能夠幫助你理解這部影片。
Silancio silancio silancio


坦白說,第一次看我也沒有看懂,而且當下覺得片子節奏很奇怪。
可是之後看說要聯繫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才發現原來故事是這麼回事。

但是即使第一次沒有看懂,你起碼可以感受到片子的懸疑感,特別的鏡頭感和配樂。
而看懂之後,便會欣賞整個片子一些細節的關聯,會佩服導演的敘述手法和角度。

有些電影就是這樣,在一遍一遍看的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就像有些書和音樂,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才能感受到它的美。關於這些,我也想過若不能第一次就體會到美是不是表示它不是個成功的電影,但我又想到曾經票房慘淡不被觀影者理解的大話西遊,就釋然了。

另外,喜歡不喜歡本就是個人的事兒,電影是意識的產物,你能有共鳴就會喜歡,沒有可能就無感,有沒有裝逼只有自己清楚。沒有必要自己感受不到精彩就說人家裝逼,也沒有必要不喜歡卻迫於大眾的評分說喜歡。

再強調一下,評分只可作參考,電影真的很個人,每個人說的好片都不一樣,但對爛片應該多少有點共識,我覺得起碼它不是一個爛片,看看無妨。解釋這個電影的文章到處都是,我想你應該看過了吧,細細看再看看電影,我想你會懂的。

所謂「高智商」不過是一些貼的噱頭而已,有什麼好在意的。


  • 真的那麼好!事隔多年又看了一遍,依然對大衛.林奇佩服的不得了。即使有人得到了這個劇本,也絕不會拍出現在的這種水準,真是名副其實的經典懸疑電影。

《穆赫蘭道》講述的是一個夢境和現實交雜的故事,但你們有沒有想過,每個人做夢的感覺有可能是不一樣的

我上周跟一個朋友討論《穆赫蘭道》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問題:《穆赫蘭道》準確地描繪出了我做夢時的混沌感,但我朋友從來不做這樣的夢。所以我認為這部作品是神作,但我朋友認為這部作品故弄玄虛。

我認為是神作,因為它準確的描述了我的夢境體驗:現實的扭曲投影、碎片化的情節,不受控制的事態發展過程,強行解釋情節的邏輯,隨時變化的人設。

對,我做噩夢就是這種感覺,混沌,荒誕。我第一次看《穆赫蘭道》也沒看懂,覺得故事很混亂,但是很奇妙,這種混亂感非常熟悉,我看不懂卻願意看下去。

看完以後我立刻去翻別人的影評,想弄明白怎麼回事,當看到是一場夢的時候,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對啊,我說怎麼這麼熟悉呢,這就是我做夢時候的感覺啊!竟然真的有人能把夢境拍成現實!這不是神作是什麼?

但是,我那個朋友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片子實在是無聊,故弄玄虛。

我質問他:"難道你做夢的時候不是這種感覺?!"

他說:「不是啊,誰會這樣做夢?!」

啊?原來每個人做夢是不一樣的嗎?

我和朋友討論了一些做夢的細節,發現他做夢類似於黑澤明的《夢》,雖然也有荒誕的人設和詭異的邏輯,但是每段夢境相對較長,情節比較完整,夢境之間界限分明,所以碎片化的情節讓他覺得很不可思議,是個敗筆,而我卻覺得這種情節簡直是神來之筆,忠實的記錄了我的夢境體驗。

具體來說,睡醒後,他能清楚的意識到自己做了兩個夢或者三個夢,夢與夢之間沒有多少聯繫。而我只能意識到我做了一個夢,這個夢裡不停地更換情節,一件事情沒講完就強行轉換到另一件事情上了。一片混沌。

我並不是心理專業的,不清楚人類的夢境體驗是否相通,有多少種分型。對我來說,黑澤明的《夢》太清晰乾淨,我沒做過這麼清晰的夢,所以我對它沒有感覺。那麼同樣道理,一個沒有做過瑣碎混沌的噩夢的人,看穆赫蘭道,肯定也沒有感覺。

補充一個觀點:

我覺得電影是夢中夢,而不是夢和現實交織。

很多人看不明白《穆赫蘭道》,因為裡邊沒有清晰夢境和現實的分界線,從頭看到尾都不明白這是在做夢;知道是做夢以後,又不知道裡面有一部分竟然是現實。

以我做夢的感覺來看,我覺得那一部分不是現實,而是一個比較淺的夢。

整個電影,都是夢。一個夢到自己做夢的夢。

女主角睡著,夢到自己是有豪宅,遇到自己失憶的同性戀人,生活幸福,這是第一個夢。

這個夢突然結束,女主角意識到自己是在做夢,實際上失憶戀人已經死了,而且是被自己僱人殺死的,而警察正在調查自己,這個部分很多人都解讀成現實,但我認為這其實還是夢。

理由:

因為兩段劇情過度的太緊密,沒有夢突然醒來後的空白和茫然階段。

我做夢中夢,第一個夢結束,在夢中意識到自己做夢後,第二個夢中做的第一件事是解釋夢中人的身份,讓整個故事換個人設後繼續存在,並不是意自己做夢這件事。

而真正醒來時候,大腦會一片空白中逐漸恢復知覺,感受到心跳脈搏和呼吸,確認自己的真實存在,反覆確認自己醒來。此時更在意自己醒來,而不是夢的內容。當自己確實平靜下來,才會考慮剛才夢的內容。

這部片子的第二部分缺少這個確認自己在現實環境的步驟,並且給第一段夢中的人帶來了新的身份,所以我覺得應該還是在夢中。

這也是為什麼片中夢和現實分界線模糊不清的原因,因為都是夢,並沒有人醒來。


沒有鬼也不是恐怖片但是時候一想起來就心有餘悸的電影,一個妖夜慌蹤,一個穆赫蘭道。


不喜歡某類電影是自由,但這不意味著跟你意見不一樣的人在刻意裝逼,你喜歡路邊攤沒問題,我吃的起高檔餐廳你也別意淫我是在看輕你,有人把突突突殺殺殺當放鬆方式,有的人把反覆研究細節燒腦當放鬆方式。
道不同不相為謀罷了,看不懂就看不懂,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


如果把電影當作藝術,藝術和高智商有關係么,《蒙娜麗莎》或者《蘭亭序》體現了什麼高智商?

如果把電影當作商品,商品和高智商有關係么,可口可樂或者蘋果手機體現了什麼高智商?

所謂的"高智商」電影,並不是智商問題,而是觀影態度問題,有的電影,比如《變形金剛》,細節不重要,要像看時尚雜誌一樣,坐在馬桶上,隨便翻翻就行,有的電影,比如《穆赫蘭道》,細節很重要,要像看專業資料一樣,坐在書桌前,聚精會神的看,才能看明白其中的道道。

我覺著即使是個中學生,只要看《穆赫蘭道》的時候足夠專心和細心,都能看懂電影說的是什麼……


我是不敢輕易評價它很好或很爛,說它好吧,哥看完後壓根不知道它講了個啥,整個腦袋都是蒙的;說它爛吧,豆瓣那麼多所謂專家和各路觀眾在那裡薦著,那麼高的評分總有它的道理吧!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哥永遠也不會再看一遍來試圖弄懂它,這種電影壓根就不是哥的菜!
下次再看到類似的電影時只有一個選擇:敬而遠之!!!


下午剛剛看完,心情難以平復。所以上知乎看看。簡單說:我TM看懂了。
前面部分很多不合邏輯,所以當敘事切回現實中時,讓觀眾很快認識到幻想和現實的區別。在現實部分中,用插敘倒敘的手段讓大家慢慢明白幻想和現實的分別,和所有的原因。
影片好看在於,你關上電腦,依然慢慢感受一點一滴的幻想在現實中的投射,每一個幻象在現實中都找到了真實存在的對應體。
李安在Pai這部電影中同樣運用了該手法,只是現實更加簡短,讓觀者在燈亮起離場,甚至睡一覺後才感到陣陣人性中最深的寒意。當然李安要探討的是人性,穆赫蘭道只是前途和愛情。人性的真實面實在殘酷,還是應該獨自在private place感受吧。


穆赫蘭道這部電影不能用好或者不好來形容,只能說是否合適某一群體來觀看(對於大部分電影都是這樣,但是穆赫蘭道體現的比較明顯)
作為一名普通的電影觀眾,我不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首先,電影的節奏很詭異,你說它慢,它似乎每分鐘都有一些有用的事情發生,可你說它緊湊,可是看的我真的很想睡覺,直接跳到最後一幕看看到底結局謎底是什麼,似乎也並不影響對劇情的理解。第二點,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加入很多懸念,觀眾迫切知道謎底,而之前,一步步帶領觀眾撥開迷霧,接近真相,比如《禁閉島》,《小島驚魂》等,而穆赫蘭道的真相就是這是女主角的一個夢,是一個充滿主觀意願的夢境。夢境里,發生什麼都可以,甚至不需要解釋也可以。當然,最後交代了現實的情況而反射到夢境里的身份互換等等,導演根據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根據現實締造出女主的夢境,可是相同的現實可以構成無數種夢境,也無需任何解釋。最後帶你得到的真相是一個通解。
如果你是心理學愛好者、弗洛伊德迷之類的,那看這部電影應該會有趣些。
不過不能否認,導演能夠構造出一個夢境確實功力深厚,其他電影技術作為小白也不懂很多。
只能說這不是一部給大眾看的娛樂片,更像一部教學影片。
至於什麼高智商之類的,每每看到很多排名,什麼高智商電影你看過幾部,把它放在第一位,云云,其實我更想說,」高智商電影」指的是導演編劇的智商高,而不是觀眾的智商高,有人想用這種電影體現自己智商的優越性,反而顯示了智商情商兩缺的尷尬。


看了幾遍也沒能完全看懂,大衛林奇的經典代表作,他就是這樣,一貫以詭異著稱,」林奇主義(Lynchian)「他的作品無不透射出詭異、陰鬱、迷茫及黑色幽默,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超現實效果往往令人產生心靈的震撼。他的原話:「我的電影是有關困惑、黑暗的。你可以說它是真實的,也可以說它是虛無的。它不是一個夢,但也不是現實。」個人比較喜歡他的《藍絲絨》。。。


綜合來看,至少不如影評那麼好!
一個電影好看,關鍵是要把故事說好,簡言之就是:完整,相互關聯,符合邏輯。
好的電影,每個情節每個鏡頭都是有信息含量的。不會有多餘廢鏡頭。信息包括幾個類型:1 用於情節敘述 2 用於世界觀構建 3 用於關鍵時刻伏筆。打個比方,《盜夢空間》算個好電影吧。一開場的日本人盜夢的情節,主要是滿足 1 在電影敘述技術上引人入勝,免得敘述一堆枯燥的技術 2 建立盜夢的世界觀,表達了夢可以入侵。 陀螺情節,是為了 1 表達了真實虛假的分辨 3 為了最後的解決留個伏筆。相互之間的情節都是層層遞進,形成一個蛛網關係,卻少任何一個情節,都會損害電影的完整性。

但是《穆》不同,他是一個樹狀結構,所有的前面情節,都由最後的「這是一個夢」做結局。前面去掉任何一個小單元,對整體並不構成傷害,例如我去掉了應聘情節,也能完整敘述故事。

相當於通過敘述若干荒誕的、前後不想關的故事,最後說:這是個夢!強行收尾,差強人意。我很難認同這是部好片子


……咦,這電影講什麼呢……
……卧槽,這他媽到底在講什麼……
……卧槽,等等,好刺激……
……不過到底講什麼呢……
……靠,放完了…


整體內容和傳達的情緒都非常到位,女主夢中的體驗我也有過。但是!

前面真的有必要拍的那麼慢嘛!
一般慢節奏是用來傳達情緒的,比如絕命毒師節奏就相對較慢,注重於刻畫人物心理。但是!
一上來觀眾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的情況下就拍的那麼慢,傳遞情緒的作用真的不夠明顯。我相信很多人看前半段的時候都猶豫過要不要點右上角紅叉叉,但是因為「神片」之稱還有雙女主顏值才熬過了那一段。
比如我印象很深的,吐咖啡之前那一段,這段情節是有必要的,但是在觀眾並不清楚導演等人的身份和他們之間的關係的時候,根本猜不透三方各自有什麼心理活動,慢節奏反而讓人很想睡覺。
看完電影后回想這一段,若是談到它在夢境中的象徵意象的話,我覺得它比咖啡廳里做噩夢的男人看心理醫生那一段的慢節奏更沒有必要,因為後者是女主心理的映照,而整部電影最重要的就是女主的心理,前者則是導演的心理刻畫,這在我看來是沒有太大必要的。

我並不覺得這部電影不好,只是覺得它不夠好。


女主角買兇殺了自己的同性戀愛人,心理崩潰,在床上做了一個美麗的夢。夢裡她變成了一個幸運的姑娘,不僅得到了同性戀愛人,事業也看起來不錯。現實中她不屑的甚至討厭的人,比如那個帶黑框眼鏡的導演,在她的夢中就變得很慘,自己妻子出軌還被第三者猛揍了一頓。
女主角的夢對她自己而言再美好也抵不過現實的殘酷。這個片子恐怖的地方就是女主的心理活動,一個殺人犯的內心,我們作為觀眾所看見的都是女主的所看見的。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就是通過夢來分析人的內心想法。最後夢幻滅了,突出了現實的可怕,女主也在醒來看到了幻覺後飲彈自盡。


相對於這個,我覺得死亡幻覺更猛吧,導演,編劇還未這個寫了一本書,講科學理論的,看完之後還是啥都不知道


影評區里說這部戲好的都是會告訴你為什麼好,說不好的那幫人翻來覆去就倆字,裝逼。我覺得裝逼更適合用在《後會無期》上。
穆赫蘭道並不是一部受眾廣泛的商業片,要不然電影名字可以叫《智取穆赫蘭道》或者《神探狄仁傑之穆赫蘭道》。只能說對於懸疑片重度粉來說,穆赫蘭道是一道大菜,對於那些不裝逼的同學們來說,我勸你們不要去看這部片子,省的看完生氣,真心的。


神煩這種到最後整部電影是豬腳的一場夢,或者豬腳是個神經病的電影,電影玄玄乎乎,到頭你給我這麼解釋。都是夢跟神經病了,那豬腳飛起來是不是也符合邏輯啊,豬腳會噴火也很正常啊。拿精神病跟做夢來解釋前邊的種種懸疑,多麼的無聊。


夢是受抑制的願望經過偽裝而滿足


好看,剛看第一遍看不懂,看看解析,然後導演每個鏡頭每個都有寓意,全程無尿點。夢境和現實的對比特別好。


推薦閱讀:

在各位的觀影歷史中,有哪些懸疑/驚悚類電影中的某一鏡頭讓你到現在一想起還是會感到毛骨悚然?
《釜山行》有哪些 Bug ?

TAG:電影 | 驚悚電影 | 高智商電影 | 穆赫蘭道 | 勞拉·哈林LauraElenaHar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