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為什麼辦不出一個像樣的、好的電影節?

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一個冉冉升起的電影大國,這裡的電影節和電影獎項,卻不同程度的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我們不出一個像樣的、不要說在全球範圍內,就算兩岸三地中(金雞百花其影響力也不如香港金像獎及台灣金馬獎),甚至拿不出一個能讓本國觀眾提起興趣的電影獎項,這不僅是中國電影人的尷尬,也是所有中國人的尷尬。


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中國的電影節成了影迷的狂歡。在這一點上,中國的電影節達到了世界大同,但原因說來玄妙。

當然每年電影節過後,和當時狂歡場面一樣熱鬧的,是連綿不絕的抱怨和字字珠璣的嘲諷。在這一點上,偉大的中國人民再一次爆發了驚人的創造力。

其實,世界上每個電影節都有各種問題,一場活動下來,不出現紕漏,簡直不可能。今年奧斯卡的紕漏,可怕在於太低級。

中國的電影節問題是,第一,不知道目的是什麼。

其實電影節的目的都差不多,都致力於對本土電影進行文化宣傳和工業推廣。戛納電影節高大上吧,但它是法國電影最大的保護手段之一。金棕櫚的電影,基本都是法國品相的電影。

一戰之後,世界電影中心由法國遷徙到美國之後,戛納電影節是法國文化例外政策之外,又一個極其高明的手段。

就連年齡最短的釜山電影節,也知道用創投等方式,培養自釜山系創作者。幫助優秀的人才創作、拍攝,再帶著作品回釜山。它在步步為營地打造自己的電影帝國。是的,你們一定想到了戛納系。

中國的電影節什麼都有,就是沒有一個明晰的、長遠的、有力的目標。

第二,中國電影節的使命感不同。

世界各大電影節的標誌,幾乎就是一部好電影的標籤。但你能說出去年北京電影節最佳影片是什麼嗎?去年上海電影節最佳影片是什麼?

幫助發現好電影,鼓勵優質創作這一點,遺憾地被中國的電影節,排到了後幾位。

影迷的狂歡指的是,有目的地觀看已經聲名在外的電影。這些電影,對電影節的依賴,已經被降到最低了。影迷們尋寶一樣,發現的樂趣,也被最大程度地降低了。

第三,獎項的定位依然曖昧。

金棕櫚的片子,金熊的片子,你都可以根據獎項大致判斷其風格。這就是電影節長期堅持某種定位的結果。

起碼中國的兩大電影節,他們的目標還是超越對方,而不是更悠遠的未來。殘酷一點說,電影節得對電影有利用價值。一定是幾種方向的力量,決定了獎項的品相和未來的含金量。

比如舉辦時間上的微妙,戛納是5月份,這是北美暑期檔開始的時間,也是暑期檔電影宣傳和國際售賣的好時機。每年戛納的影展片單上,都會出現重要的好萊塢暑期電影,那麼相關聯的明星也會出現在戛納的紅地毯了。這也就意味著,電影節在全世界媒體的曝光度和……重要程度。

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的8月底9月初,這是好萊塢的秋冬檔,一個相對於暑期檔和聖誕檔中間的緩衝期。它只好把藝術當做最大的賣點。別不相信,電影節和電影一樣,是藝術,但這是一個費錢的藝術。錢,比大家想像的要重要得多。

戛納牛逼,首先是戛納電影市場牛逼。

第四,那個發現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

幾大電影節篩選過後,並不意味著就都是殘次品。獨特的定位,倚靠的是獨特的評選機制,包括評委會的建立和遴選機制。

在這一點上,我不說。

最後,才是影片重量和細節服務。

電影節和明星一樣,都是看臉的世界。就目前實際狀況而言,北京和上海電影節,就是拿那幾個大電影節篩選之後的。這靠的是時間和熬,話語權是熬出來的。

細節服務涉及的層面就太多了,時間上的培育只是其中之一。服務意識的建立,是另一個玄妙的話題。

再直說一點,要麼有人(大明星、嫡系導演),要麼有錢(市場)。無法幫助出名和賺錢,那要麼活兒好。都沒有,好電影,為什麼來?大家都現實著呢。


這問題怎麼好多人邀我……
好吧,作為一個參與過大陸電影節及相關活動的人,我來扯幾句。
一、中國「理應」有好的電影節么?
我認為不是。
為什麼有人,認為「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一個冉冉升起的電影大國」,拿不出一個像樣的電影獎項,就是全中國人的「尷尬」了?
這種認識,真是,太看得起自己了。
所謂第二大電影市場,所謂冉冉升起的電影大國,除了說明你們丫的人傻錢多,別的什麼都說明不了,哦對了,考慮到你們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所以這個表述說明你們丫連世界平均水平都沒達到……
所以,在討論這個問題前,請先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數一數中國電影飛速發展的這十年來,我們拍出了多少部能夠進入影史的作品?
為世界影壇貢獻了多少位電影藝術家?
可有具有分量的影評人團體、媒體組織等來搭建一個正常的電影作品討論輿論?
要知道,你們所說的票房數據,對於電影節來說,根本就不是個具有相關性的指標參數。
而除了票房之外,中國電影還剩下什麼?
退一萬步說,即使我們考慮電影的商業性,那麼,迄今為止有哪部中國電影在海外大賣過?
所以,井口都沒跳出去呢,就別覬覦天鵝肉了。


二、為什麼中國沒有好的電影節或者獎項?是電影產業的責任么?
我認為不是。
所有和藝術有關的領域,中國都沒有任何一個,拿的出手的 ,有國際影響力的,活動,或者獎項,或者節慶。
文學有么?繪畫有么?建築有么?音樂有么?演出有么?傳媒廣告有么?新媒體和遊戲有么?
所以,沒有好的電影獎項和活動,似乎不能全部歸罪於電影產業本身。
而是這個國家的藝術產業,尚沒有資格獲取國際關注。
我們是文化傳統大國,可不是文化大國,國際承認並看重中國的,是藝術積澱,而不是現在的藝術產業。
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在提文化興國,在提國家軟實力,在提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因為你沒有,所以你要努力。
再說回電影節,我認為,民間可以辦好電影節,學院也可以辦好電影節,這只是財力、水平和堅持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政府辦不好電影節。
其實其他的藝術領域,莫過如此。

三、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電影節,以及其他藝術品牌活動?
在我這個理想主義者看來,藝術可以救中國。
不是現在的這種官辦藝術,也不是吃老祖宗的剩飯那種藝術,而是真的藝術。
真的藝術,需要有節操,需要堅持,需要自由的表達和討論。
真的藝術,可以自上而下地改變一個社會的精神風貌,可以做到很多政令和補貼所達不到的事情。
比如電影節和電影獎,有才智,有錢,有堅持,沒幹擾,10年出一個品牌,沒什麼問題。
現實很殘酷。
但我們不應該停止追尋的腳步。


這問題有問題。。。囧。

電影節和電影工業獎不同。題主你到底想問電影工業獎,還是電影節?

不過這兩個有個相同的問題,公關,宣傳,組織不夠好。但這個不僅僅是電影節/工業獎的問題,是所有大型非政府(說民間好像又有點不一樣)活動/節目的問題。是中國傳播業的一個通病。

再分開來說,如果是工業獎,首先要有個強大的,權威的工業協會。中國有嗎?嗯哼。

如果是電影節,就要有強勢的媒體和文化界支持。中國辦過一些電影節,別的不太瞭解,選片和節目設置上,也還算不錯,不過要麼比較迷信大師,要麼就比國際性的節目總是慢了那麼一點吧。電影節的展映,在中國也是個問題,人太多。怎麼安排,如何安排好,也是學問。

電影節的問題,總體來說是細節的,都不算太重要,可以培養,但PR和工業協會,大概不是朝夕的事。

再說,前面還有個審查。審查之後剩下的,也沒什麼好選的了。


1月17日姚明在CBA會議上向籃協領導提問:「我們的聯賽到底該由市場來主導,還是靠行政力量來驅動?」
對於電影節有沒有影響力,您首先需要了解這個問題。


謝邀。
@周祚 的答案已經很好了,我的想法其實也差不多,只是有些具體表達會不太一樣。
電影節、電影獎項這些不是一碼事,不過也有相通之處,所以——
咱們先看一條舊聞:第四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在京舉行
這條新聞里有意思的是這樣一句:

因為有關部門關於「辦獎」的規定,導演協會評選結果發布不能叫「頒獎典禮」,只能叫「表彰大會」。素來敢言的馮小剛再度「放炮」,為導演協會表彰大會叫屈,「這是中國電影最專業的獎項,也是一個很有分量的獎項,為什麼得了這樣一個獎,還要東躲西藏不能叫『獎』。完全沒道理!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中國電影好不了。」4月16日下午,導演謝飛也發表了一篇名為《可笑、可氣、可恨的「現代文字獄」》長微博,呼籲為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表彰大會正名。「世界上有大大小小數以萬計的電影節,都是民辦為主、政府支持。它們是主流商業電影市場的補充,是文化藝術、思想創新交流的場所,是培養和發現新人、新潮流的方式。」他希望這些電影界的怪現象早日消失。

謝老那條長微博到底說了啥?咱們不妨來看一看。

這事兒扯淡么?但在當下很正常。

只要腫癬哺還像管旋船一樣二五郎當地插足創意產業,這塊兒就不可能搞出樣子。這當然可以算是種尷尬,但這種尷尬不應單單由業內人士來背。拍不好電影該扇業內人耳光,但節展這種事兒,蒸腐不在裡面肏糊就算好了,又怎麼能僅僅怪到業內人頭上呢?

票房可以隨著大盤跑出來,但電影節、電影獎項這種軟實力的東西,光靠砸錢是沒用的。你可以像萬達那樣砸錢請來一干大牌走秀,但想光靠砸錢砸出個牛逼的電影獎項、電影節展,短時間內不可能。

吐槽結束,下面認真說:

一個電影節要辦成啥樣才叫成功?

不管是帶評獎的A類還是純放片子賣片子的,參展片水準是硬道理。A類的可以看每年參賽電影的水準質量,選片人眼光如何,是否挖掘出在當年有影響力的作品,是否有知名導演參賽。市場型的可以看有多少知名影片和片商去參展,參展總量如何。這塊是針對業內人士的。

其次是要人看得舒心。節展放映的時間、地點安排合適,放映不能出現太大紕漏。這塊是針對媒體和影迷的。

前者,中國電影目前只有這個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有吸引力,但有配額,批片通道雖然也能進,不過利潤空間有限。而且口味談不上多元,能進入這個市場不用做功課,進不了的來了也沒用。藝術影響力方面,中國對一線甚至二線的藝術大拿基本沒什麼影響力,也許會有年事已高的或者過氣的會過來噹噹評委/嘉賓,但當紅的誰願意帶著片子過來首映。

後者,要有專業的策展人,要各環節都有相當的專業人士,基礎設施配備要夠水準。上海國際電影節可能某種意義上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電影節了吧,但每年放映事故仍然多得無力吐槽。而像CIFF這種,能辦起來就不錯了,經常要躲到高校教室里放映,怎能保證放映順利(當然,也有影迷喜歡這種感覺)。

中國的電影節,一塊是官辦的,一塊是民間的。官辦的不差錢,高上大,但在官僚思維模式中辦節展……請看前文。民間的,還是那句話,蒸腐不來肏糊就算不錯了,比如那屆夭折的北京獨立影展。

所以,你說,中國大陸怎麼會有好的電影節?

真想做好,先鬆綁吧,鬆綁後雖然幾年內不會有改觀甚至會有亂象,但慢慢會有點動靜的。萬達那個青島土豪秀,雖然也只是暴發范兒,但如果真讓萬達放手做,一切皆有可能。不過,萬一要跟萬達在國足的參與方式差不多,那恐怕也只是個電影節中的卡馬喬。


好的電影節和好電影一樣需要時間的沉澱和嚴格的片選機制,中國的電影市場剛剛走上正規,好的票房才會刺激更多人去創作電影,只有更多的人去創作電影才會出現好的電影,有了好的電影才會有配得上的電影獎項,才會有更好的電影節,所以規範化的電影市場,可盈利的電影票房還有嚴格科學的評選機制才會有好的電影節。
PS:無論是奧斯卡還是柏林電影節抑或是戛納電影節都有很久的歷史的!


連真正的電影都沒有你還想要電影節?


大陸沒有公平,缺少貌似公平
在大陸任何行業政治因素都是最高最大的
在政治為主導的體系下無法得到公平而大陸更是連貌似公平都不願意偽裝一下
在大陸沒有任何明確的框架卻有很多的線這些線不能碰觸而且雜亂不堪
在這種環境下 所有的一切無法保證文化應有的溝通交流的氣氛
於是大陸選出來的東西關注度低
關注度低影響力自然也不高市場也不認可
這一切讓大陸的電影節走向沒落


這不是中國人的尷尬也不是中國電影人的尷尬
這是中國政府的尷尬

別什麼屎都往人民和從業者身上推


謝邀!中國教育體制的失敗,缺乏邏輯教育,缺乏從小就開始教育論證邏輯關係,缺乏信仰教育,缺乏對人類感情升華的探索,缺乏對精神層面的分析,限制精神世界的對比感悟。

打個比方說,就是讓大家都在籠子里認為自己都是雞,紅旗下的蛋。
而事實是大家是各種蛋,有好的蛋,也有壞的蛋,有恐龍蛋,也有鳳凰蛋,但是各種教育只讓大家認為我自己是雞蛋。不管你是恐龍還是鳳凰。

這個也沒辦法,猶如矩陣「黑客帝國」這個電影,我們自以為活得很好,其實不過是一種精神鴉片麻醉了我們,看清這個世界,而不是讓自己活在一個夢裡。

因為我們被要求只能有一個聲音,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世界。


如果辦個爛片節,應該會很盛大的。


如果發展得好 會有自己的奧斯卡 但是不會有柏林嘎納這種


西寧青年電影節


家長管得太多。
兒子太老實。
孫子活不好且愛折騰。


一曰管制,二曰粉絲

舉個例子

97年索羅斯做空香港,而香港也沒有資本管制,而是求中央解救。因為管制了之後,就沒有資本來了。

今年歐盟判蘋果公司支付愛爾蘭巨額的罰款,但受到愛爾蘭政府的拒絕。因為愛爾蘭知道,我接受了這個罰款,以後避稅港的生意,就難做了。

此曰管制:廣電總局決定了電影節的上限

猶記得當年百花獎李易峰勝段奕宏。要知道烈日灼心中段的演技甚至力壓主角的,而最後為什麼輸了?粉絲壓力。

另外,你很難想像粉絲為了票房,鼓動群眾買票鎖座的。

換句話說,局的要求,資本操作輿論的壓力,決定了國內電影節很難做出最合乎藝術審美的評價


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


請看《電影有內涵》第四部分P235


一個是中國電影市場現在仍然處在商業化初期,市場仍然處在正規化過程中
還有一些大家心理都知道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說了也會被封,大家知道就好


班夫山地電影節算不算中國的。


但是我們的珠海航展就辦的挺成功的,為啥呢,因為我們有好作品可以用來展覽啊。(有實力,有底氣)


電影,我們現在有嗎


(也許將來有。)


中國還是電視劇成熟,國產電影工業還是不行,就連最基本的分級都沒有,還是爆米花電影多,感覺中國電影始終不在調上,它缺乏的不是一星半點還需要成長很多年。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徐克的電影《蜀山傳》?
如何評價綉春刀2主創人員?
曾經製作過《李獻計歷險記》的李陽是做什麼工作的,生活中的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票房為何還超過《建軍大業》了?
如果中國來拍《摔跤吧!爸爸》,會拍成什麼樣子?

TAG:電影 | 電影節 | 中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