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愛好者應該將錢用來升級器材,還是用來去旅行去更多地方?
在下學生黨風光狗一枚,手上有尼康老全畫幅D700,外加三陽14、騰龍35vc兩隻定焦與騰龍70 200 a001。最近突然發現,作為風光愛好者,本應去外面多走走看看,可因為一直將錢花在設備上,反倒使機器利用率變低了。
所以我在想,既然機器沒有好好用上,為什麼不幹脆斷舍離,全部出掉,將錢用來多出去旅行呢,這樣還能省出錢用來租頂級的d810 14-24 80400之類。而平時日常的使用,買一台索尼a6000套,也基本夠用,而且小巧的機身更能提高利用率。
但是如果出掉,勢必沒那麼方便,之前的日常還能拍超廣角與長焦風光,35掛機也很實用。
問這個問題,一個是想簡化自己的需求,追求自己更想要的,另一個是因為資金的限制,必須有所妥協,或者保留器材很少出去,或者出掉換出去拍攝的機會。大家怎麼看?
謝邀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特別有體會的。
2008年到2012年,我使用的是尼康的D80,一台2006年推出的半幅單反。其實隨著我拍攝水平的越來越提升,後面兩年,是否需要升級器材的問題,一直是我會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周圍的朋友也一直慫恿我去升級全副。
直到2012年的時候,我的確有升級的想法,主要是當時我覺得我的D80系統最大的缺憾是像素有點低,只有1000萬像素,有時候雜誌要片如果是跨頁的,或者需要略微裁剪的,比較吃力,其次就是高感太差了,超過ISO400的噪點就很多,拍有些人文片比較吃力,星空更是不用想了。
所以我理想的機型是希望像素能有1800萬到2400萬之間,高感在ISO1600要比D80的ISO400要好。當時的D700,對我而言,主要遺憾就是像素還是有點少。
2012年2月份,一代神機D800橫空出世,3600萬像素和超高的畫質震驚了攝影圈,可惜我覺得3600萬像素對我而言超出了需求,升級了以後還要升級頂級鏡頭餵飽機器,升級電腦存儲卡,不至於拍起來處理起來看起來太慢,實在是一筆龐大的開銷,而且對我而言其實沒什麼價值的提升,所以我就先緩緩,繼續投入到拍攝中去。
但是,不更新機器,並不影響我出去繼續拍攝,在那段時間裡,我又去了很多地方去練習旅行風光攝影,並留下了無數美好的光影回憶。
上海夜景
飛鳥躍日 - 內蒙居延海
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 - 新疆禾木
金秋胡楊林
法國 - 楓丹白露
內蒙 - 壩上光影
霞浦 - 小皓光影
上海 - 陸家嘴
那段時間,我的器材有限制,但是這樣的限制反而讓我更深入思考,如何用好手頭的器材,並且會去想,如果我有我理想中的器材,我會如何去用。
這樣的思考讓我對我的器材會有更深的理解。相機為何要提供這個功能,到底有什麼價值?如果我有XXX功能,我會怎麼拍?如果沒有,我又能如何實現?這些思考讓我能把我的器材價值推向極限。而之後當我擁有了尼康D600的時候,因為我早就想過這些功能我會如何去應用在場景里,所以之前我想過的場景用法很快都被付諸於實踐。
那個時候,我的後期水平很一般,我也很眼紅國外那些後期好的風光攝影師,但我在沒有找到門道之前,我只有不停的練習,並嘗試去從前期,從其他所有我可以做的地方去做到極致,做到最好。
若干年後,當年我所眼紅的那些後期技法我已學會,當我再回頭看的時候,我發現後期中最難的,反而不是所謂的技法,而是你對前期的觀察。例如說,今天的日出並不夠完美,你可以把它ps修飾的完美一點,但是是否做得好做的自然,就取決於你是否好好觀察過完美的日出,對於一個都沒有好好觀察過完美日出的人,他是不可能憑空ps出自然得當的尺度的。
往前看的時候,你往往認為器材和後期是瓶頸,但是往後看的時候,我會發現,其實我對器材的思考以及在前期的觀察,才是真正的瓶頸,它們遠遠更重要。
要升級器材其實相對來講很容易,只需要錢就行了,而要理性想清楚為什麼需要升級器材,卻是要難的多,因為它不僅僅是需要了解器材,更重要的是需要你去不斷的實踐,然後根據你的實踐去思考,知道你會拍什麼,怎麼拍,進而知道你需要什麼樣的機器。
同樣的,要學會某個後期技法,相對來說也很容易。現在網上的最多的就是技法和教程和視頻,只有你找到它們,按部就班,就能學會。但是你要把技法運動得當,尺度自然,卻需要你前期的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和觀察,點點滴滴融在每個人的經歷中,是一個人的體驗和閱歷,這遠更耗費時間和心力,並且沒有辦法可以速成。
再來看樓主的描述,樓主一會兒說要斷舍離,但是一會兒又說要租「頂級的d810 14-24 80400」,想法走的有點極端,可以看出樓主是比較追求完美的人,但是因為缺乏足夠的經驗,所以難以判斷具體哪個因素比較重要。
真正要做出好的選擇,最終取決於你需要什麼,而你需要什麼,又取決於你拍什麼,怎麼拍,樓主喜歡拍風光,即便是拍風光有很多共性的東西,但是其實每個人之間還是有不少差異的,因此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很多人,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沒法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器材,又因為沒有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器材,所以就一直沒有經驗 -- 這不成了悖論了嗎?
破局的方法就是,你先要有一個器材,這樣你就有了體驗的入口。對於新手,我會想《新手如何選單反》一文中所說的,給出一個我認為最適合的入門器材去體驗。而對於樓主,手裡已經有了一套器材,而任何倒騰置換都是有成本的,我覺得理性的思路,莫過於首先考慮下,如何用好手裡的器材?
讓我們來看一下樓主現在手裡有的器材。一般人不可能不研究原廠鏡頭就買副廠鏡頭,而樓主所有的鏡頭都是副廠鏡頭,其實說明樓主當時購買他們是做了不少功課的,而且希望器材能物盡其用體現最大價值,所以其實樓主手裡的器材還蠻好的。
先說機身吧,D700不可不謂一代經典,即便是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它依然好用,1200萬的像素對於平時我們網上交流照片來說,都足夠了,不管是手機和屏幕,其實都不需要那麼大的,一般都要縮圖。它的高感彪悍,拍星空也可以勝任。寬容度雖然不及目前最新的機型,但是我們可以用多張合成來提高。想當年我用的D80比D700的寬容度還要低一檔,但實際也可以出片啊,這不是瓶頸。
再看鏡頭,14三洋這支鏡頭,長期是星空攝影性價比之王,非常適合拍星空和風光的,而且超廣角在風光攝影里也用的很多,這支鏡頭好好用,雖然14-24很不錯,但是需要n倍的價格,而且其實完全不可能讓你提高n倍的水平的。
35vc這支鏡頭比較適合人文攝影,而不是風光。所以除非你有大塊的時間去拍人文,不然這支鏡頭在風光攝影里的利用率是很低的。
騰龍70-200這支鏡頭適合人像、紀實,風光也可以,但是缺點是太大太重了,焦段也並不夠長,而且風光攝影用大光圈很少。
所以說,如果你是專註於風光攝影,那麼可以考慮出35定焦,把70-200換成尼康70-300vr,如果你還想兼顧旅行攝影,可以購入尼康24-120/F4,因為24-120這個焦段用來旅行紀實最為方便實用,那麼這樣你基本不用再額外投入,便可以調整到更為適合風光旅行攝影的器材套(我個人意見)
省下的錢,你就可以多出去走走拍拍啦。
關於多出去走走拍拍,我覺得還有兩點體會想聊的。
一,觀察和思考比旅行更為重要。並非一定是走的越多就拍的越好,這就像有人說要拍到10萬張以後才能拍出好片。如果你按著連拍,其實很快就能到10萬張了,你拍的更好了么?顯然沒有。出去走也一樣,走的多,是給你更多的機會,但是前提是你需要自己去用心觀察和思考,不然的話,最好的風光攝影師一定是走的最多的旅行家了。
二,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適度旅行就行,沒必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旅行。每個人的經濟條件不同,但是這並不影響去練習拍攝。如果我們有能力,能去不同的地方看看當然好,但是如果經濟有限制,我們就在能力範圍里走走就好,就算是在自己的城市走走,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有很多人去了世界很多地方,卻從未用心去觀察下他自己生活的城市。經濟能力,可以限制你走多遙遠,但是沒法限制你觀察多細緻,思考多深入。
我的一些其他相關回答:
新手如何選單反?
如何選購合適的三腳架?
有哪些比較好的單反相機包推薦?
「買你能承受的最貴器材」這句話靠譜嗎?
為什麼說非專業攝影不需要d810?
擁有大三元是怎樣一種體驗?
一個攝影初學者有哪些容易觸碰的誤區?
如何理解 ISO、快門、光圈、曝光這幾個概念?
入門級單反和專業單反的區別與聯繫在哪裡?
是什麼參數區分了入門級單反和專業單反?
謝邀,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
出掉手裡的大部分器材,就留一個騰龍70-200
然後購買D750
根據財力請款選擇購買騰龍15-30、適馬20 1.4、適馬14 1.8、尼康16-35VR、尼康18-35G中的一個或者兩個
根據購買的鏡頭,選擇一套對應的濾鏡系統,大約3000到5000
最後去拍照。
既然你說了你是風光愛好者,就安心拍風光,別考慮其他的!
租相機不太靠譜。
1.風光攝影一般時間跨度比較大,租賃成本其實不低,反而增加拍攝的壓力。
2.戶外風光攝影對機器的磨損比較大,風險太高,器材租賃商一般不會租借器材。
回到器材的問題上來,雖然我們飛思群倡導:所有焦段的鏡頭都要有,不一定用,但必須持有,萬一哪一天就用上了呢。其實拍久了,你會發現常用的鏡頭也就那麼幾支。
我覺得你目前的器材應該夠用了吧,囊中羞澀的話,就先不要考慮換器材了,如果哪天你真的需要換機器,可以找我幫你淘淘二手的數碼背,當然全新的也行 【捂臉.jpg】
不出去旅行,不實際拍照,是沒辦法知道自己器材配置哪裡有問題的。看網上別人的器材配置,只會多花冤枉錢。所以要在不斷出去玩的過程中升級器材。
若為了出更好的片而把旅遊的預算都花了,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親愛的朋友,兩手都要硬,兩手都要抓。不過拍攝風光,硬體達標就行,不是那麼重要。等照片可以換錢了,就能兩手都硬了。
恕我直言,囊中羞澀的話應該遠離風光攝影。。。
作為風光愛好者,超廣角+長焦兩顆鏡頭就可以應付99%的場景了。還是出去拍照吧,拿著半畫幅也能照樣拍照,看看圖蟲上的Tomas圖博 - Thomas看看世界 - 圖蟲網 - 最好的攝影師都在這,早期作品都是D90拍的,配上前期拍攝和後期技術,一樣可以出片,還是多去些地方比較難得。尤其是學生階段,真的應該多走一走,不要被器材迷惑了,讓資金成為自己見識更多美景的限制。
我剛開始拍風光的時候,用的是Canon 550d+二手 適馬10-20mm,成本在5000+,拿著這個設備我去了西藏,尼泊爾,甘肅,青海,新疆,海南,香港等地方,一年後,把這套設備出了再加上獎學金,壓歲錢等攢下的錢,換了canon 6d+17-40,換了設備之後,在大學階段我就幾乎沒去過什麼遠途了......唯獨有一次夏令營的機會幾乎是免費去了西藏。
所以,我建議學生時代還是多出去走走吧,經歷見識比器材更重要。
我覺得很多器材的爭吵,是源於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器材根據自己需求選。有的拍延時需要高像素後期模擬變焦,有的需要高感光大光圈強吃信噪比拍銀河,有的需要對焦快很准射鳥。然後 這一幫人就開始各持觀點吵架了。
說說我自己,記得2014年我大一下學期買了70D,加一個15-85頭和小痰盂後,一直覺得愛死小小白帥到爆,畢業一定要買一支拍長焦風光,等到大四了,要出國交換一年,手裡拿著9000塊錢,猶豫再三買了1000塊錢的55-250STM,理由很簡單,此時我手頭的裝備是70D+15-85+圖麗11-16+35mmF2.0IS。一個燈,一個腳架。再加上一個愛死小小白,可以霸佔我四分之三的旅行箱= =
期初買圖麗11-16是為了拍銀河,後來也嘗試了日常的廣角風光,此時圖麗大光圈對我來說是個負擔,對焦差、炫光、體積大、沒防抖。收到F8拍攝大光圈就用不到了,後來我看到佳能新出的10-18 F4.5 STM IS。就打算等回國工作了,沒時間拍星空,就把圖麗11-16賣了,買個10-18,旅遊只帶10-18和55-250。加上我的80D機身(中途丟過一次相機,我的70D就這樣退役了),不超過1.5KG。非常輕便。漸漸地我對自己的需求原來越清晰,我喜歡徒步旅行,又喜歡攝影,所以我的定位就是輕便,我捨棄了自己出片率不高的焦段20mm-55mm,喜歡拍風光捨棄了大光圈鏡頭換成了小光圈加4檔防抖的截幅專用頭。可以用你同樣的重量同樣的體積,你帶一機1鏡,我帶一機3鏡。我能看到漂亮妹子,在人群里更低調的舉起我的55-250,這就是我的需求吧。 希望樓主能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而不是人云亦云。
謝邀請,看了你的描述,是一名學生,喜歡拍風光。有全畫幅的器材,想要多去走走而不想沉迷器材之上,但因為預算問題想要精簡,達到兩個目的「安心於器材,安心於旅途」。
OK,那麼我開始回答你的問題:如果全畫幅單反不能捨棄,並且習慣了NIKON的操作邏輯。那麼就入手D750機身。鏡頭選16-35VR或18-35銀廣角中的一個,然後邁開步子出發吧,讓自己投入到只屬於自己的實戰中去,在先期的實戰中感受自己喜愛的焦段在哪裡。
大概一段時間後開始思考下一步,到底是70-200F4VR、騰龍新70-200F2.8VC中的一個,還是100微距、適馬/騰龍的微距中的一個。
我的意思挺簡單,先有個過得去的基礎後,出發,在實戰中確定自己獲取EXP後得到的技能點,點在哪顆數上。
回答完畢,謝謝
這就像你人像拍攝技巧在高,也不如有個漂亮女朋友是一個道理
你這問題已經說明一切了
「風光愛好者」,顯然風光對你更重要
風光攝影16-35,70-200 必備 再加一支50定焦(兼顧人像人文) 完全夠用了
技巧越多,拍的越多,越發現好照片往往只是因為出現在了正確的地方。風景,技巧決定了好照片100分里的90分
至於用了什麼設備,首先想想值得為這風景提高那5分么
隨喜好拍吧,什麼時候機器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亦或是新機器對於自己的拍攝體驗有足夠大的改善,再或者是新機器新功能完美契合你新創意的實施並無可替代,再購買設備也不遲。
設備更新是需要創作來驅動的,所以旅行的經費必須要保障,在這之上再考慮設備的購買更新。
此外如果題主很種草某個新設備或拍攝系統流程,對設備的更新有所追求的話,我建議直接購買,因為不能安心的創作就得不到好作品,好工具可以給使用者帶來便利,而你越渴望好工具就越有創作熱情,惦記不如拔草。
另外其他答主對於設備結構優化的建議也很有價值,可以參考。
年紀輕輕的,應該多拍人,多拍年輕的漂亮姑娘,不要拍風景。
我用d7000加18105的狗頭,也拍了不少了,不過經常感覺不夠用,長焦留下拍風景肯定用得上,拍照是個辛苦活,經常走路走到不想舉相機....
D610+18-35就行
糾結於器材的,就一個字:窮
帶上手機然後出發吧。
推薦閱讀:
※怎样能把家里的静态模型拍得酷一点?
※幫忙看看拍的一些照片?
※懂藝術究竟有什麼用?
※學生黨想買一個單反,求推薦?目前用的是尼康 COOLPIX P7000。?
※同樣兩幅差不多的照片,為什麼第一幅的格調感覺比第二幅強那麼多。 第一幅像攝影家創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