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藝術對你的影響?

能否談談你在藝術(語言藝術、表演藝術等)上受到的影響?


特別能。且這個改變的程度看個人。拿自己來說,本科讀的法律,痛不欲生,為了免痛用的方式是不怎麼去上課,然後期末採取每科用一到兩天的時間來生啃完立即去考,總之是畢業了。

後來改換跑道讀了美術,一下覺得找到了方向,找到方向的意思是內在的情感、審美需求、慾望都有了解決的方向,藝術給了它們一個大致的系統,看美術的各種大大小小書籍都覺得開心死了。但這個過程持續一段時間後會煩,然後再跳出來看別的,但學藝術打下的基礎能帶領你在同一本書里走出新意。總之這過程自我比照,挺好玩的。


讀了藝術,後來輾轉到了一家自己特別喜歡的雜誌工作,認識形形色色的人,能把自己對藝術的態度傳遞出去,基本每天過得都是自己想要的。而且就算有一天我不在這本雜誌做了,還可以接著寫藝術的事兒,明確得很。

學藝術之前,我可沒這麼明白。

-——————————————-
想了想,我上面的回答得太狹隘了,藝術不是「讀個美術系」這麼窄的事兒。

藝術先是內在的感覺吧。早期培養興趣很重要,書籍音樂美術作品大自然都可以建立起人對美的模糊感受,隨著模糊感受一天天的加強和清晰,它會轉變為內在的需求。
這個需求可以幹嘛?

往實際了說,可以讓你更會挑衣服一點、看起來更順眼一點,願意字再寫漂亮點,ppt更講究點,長大了做廣告行業的話更有創意得多。。

往大了說,可以讓人對這個世界的細節更有共鳴些。


先說說攝影吧(多圖慎入)

很多人聽到攝影倆字都會聯想到以上內容。。。。
但是妹子想說的是你只需要一個會,拍,照,的,手機就可以用

切入正題。

自從喜歡上了攝影發現自己觀察事物更加敏感,甚至有點強迫症。怎麼說,一樣的路,走的感覺有點不一樣了。有點類似於

(以上圖片摘自網路)

以前只知道「路邊的花兒你不要踩」,剛接觸攝影時看見花兒草啊才知道原來可以奔過去以各種姿勢拿著機子往跟前湊,最開始只是為了拍好看。看了一些書蹭過一些課開始思考下神馬構圖啊光線啊你看逆光下花瓣多通透啊,這個顏色那個曲線。。。怪不得女人喜歡花兒呢。。。我靠才瞬間覺得自己原來可以擁有一雙發現自然美的眼睛。。。其實最開始拍到的大多都是規規矩矩很普通的一張
(以下照片均來自手機,後期美圖秀秀或者snapspeed)

放學路上沒事回去看看誰家的櫥窗,然後發現櫥窗里的貓咪也在看我額

有一次喝水的時候發現陽光灑在瓶子上很有感覺,很好奇把鏡頭對準瓶口啥感覺,於是。。。。

這裡想說 正因為手機鏡頭很小,我才會腦洞大開對著瓶口有木有

大便便的時候以前喜歡看雜誌現在會玩美圖秀秀,P下自己拍過的照片,發泄下自己的「情緒」

(用的是美圖秀秀油畫濾鏡加人像美容中的瘦身。)

還有手機里的全景攝像各種高大上 有木有

有時玩的太投入會忘記自己在 大便便額—_—


上公交車沒座位也不會覺得太累或者無聊,假想自己是「星探」或者「狗仔」,甚至是一個寫劇本的尋找靈感。。。你猜,她在夢裡祈禱什麼呢

說實話非常羨慕小孩子,他們不管幹什麼都充滿好奇

下面這個是晚上和老媽去公園散步,門口搭了個小舞台,跳舞大媽散去幾個小孩子就跑上去玩。

有一次坐長途汽車回家,感覺有人踢我后座,扭過頭一看,哎呀捕獲一支小麻豆

等地鐵的時候有的人在看手機有的在打電話,我嘛尤其一個人時候就會眼神亂瞟。。。

接下來叫【論讓媽媽帶寶寶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因為接觸了攝影,我也不會有要經常低下頭看的意識。

生活當然不可能總是有趣

記得有一次從地鐵口出來,看見一個媽媽舉著牌子求助,很多路人圍著民警也來了。順手拍了下來發微博@有關部門,在場很多人也這麼做了,都希望盡自己微薄之力吧。雖然還被利益相關人士噴,不過如今看到那個媽媽的QQ跟新心裡暖暖的哈:)

說攝影改變了我什麼,其實說實話現實生活中還真不大,如今的我依然還是一枚普通的學生妹子,會發愁找工作,肚子上肉肉多了會皺眉頭,會嫉妒會虛榮。性格用老爸的話說都大學畢業一年了還是老樣子額。

只是對我來說,邁出門的那一刻,無論去哪都是次小小的「旅行」了。自己低落的時候,回頭看自己拍過的照片會覺得自己很「富有」。經常對著自己拍過的照片笑啊有木有【害羞】【害羞】


藝術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藝術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品位
藝術甚至可以改變人的思維模式
但是這些改變了一個人就改變了嗎?
評價一個人是怎樣的,不是他的氣質,不是他的品位,不是他的餐桌舉止,不是他懂不懂藝術,不是他有多少錢或者能掙多少錢。人是一系列細微事物的組合,你很難說清楚。正是這些細微的品質確立了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
誰也說不清什麼算改變了
因為
所有的歧途都是正路的一部分。


說說我的情況吧。

本人工科專業,閑著的時候會在朋友圈裡裝逼曬個字。

醬,這種水準的。

後來認識個學妹,問我要字,我就給了。然後學妹的同事看到了,說要買我的字,於是我就獲得了一點兒飛來橫財。

又因為學妹在做投資方面的工作,所以認識的創業團隊很多。通過她找到了很滿意的實習,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寫字帶給我的,類似這種有形的好處還有很多,不一一說明。
另外,無形的好處,寫字讓我平和心態,讓我得以明白一門傳承了兩千年的藝術的脈絡等等則遠比有形的好處大,這類無形的好處對我的影響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踏踏實實寫幾年字就懂了。


看到原始人留在山洞裡的岩畫,我覺得藝術不只是改變了個人,而是改變了全人類。


她能抵禦改變


CA,太能了。

我有一個朋友李盆,我們是同事。剛開始他一切挺正常的,只是不愛說話而已。後來偷摸喜歡上了藝術,就越來越古怪了,開始四季說一些人類聽不懂的話,這些話公司里的女孩們卻都很喜歡聽。我就覺得有門,我說要不你作家吧,他不,他說他其實是潛伏的企業家。再後來,企業家買了相機,開始拍一些黑照片,說中國不行,要去越南,阿富汗也不錯。那時候我們搞了一個網站,他堅持要往上擱蒼蠅,說蒼蠅也可以賣錢,大家看了下效果,還是始終食欲不振, 我看賈齊也拍了很多挺好的照片,有一張鴨子的尤其好,我們就一起商量在屏幕上打了一個蛋。終於他交了女朋友,整個人慢慢安寧下來,開始寫一個專欄。

這個專欄叫:
李故事 - 知乎專欄
了解李盆請點擊↗?


絕對可以。本人高中黨,從小學的小提琴,同時喜歡畫畫,現在對音樂劇等等許多藝術形式都感興趣。就我自己來說沒法縱向比較,但是由於身邊好多學霸,橫向比較是能夠發現的。就我們班裡真的有人幾乎完全不關心和藝術相關的任何東西,就連電影,甚至動漫之類都不曾關心過。當然,學習非常好,但是思想年齡會很小.(沒有貶低的意思。)比如甚至不關心任何熱點問題,不關心人心靈本身的問題,不關心社會,甚至很難說有自己的夢想,更不用說遠大的規劃。藉助這個例子,我覺得藝術的影響可見一斑。事實上我覺得藝術中包含的東西著實很多,它是作用於人心靈和本質的東西。許多藝術作品,比如文藝復興時的藝術品,常常蘊含著啟迪人思維的內涵和力量。對藝術的學習本身對人會產生影響,但還是比較潛移默化的。真正能產生巨大影響,我認為需要人去主動而認真地欣賞和感受藝術作品,忘掉技巧和方法,讓它的核心觸動你的靈魂,這真的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


學習藝術讓我解放天性,打破框架來對待生活。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思維方式。

藝術讓我傾聽內心的聲音,不屑如今社會追名逐利的風潮,永遠站在真理的一邊,站在美的一邊。


這個......
我要是不會唱歌的話,真的就孤獨一生了。


藝術是否能改變一個人,雖然我已經多年沒接觸藝術,但是我還是能明顯的感覺到藝術對父親的改變。

父親練字多年,最大的改變就是脾氣沒有以前古怪,雖然還是一如既往的固執。但是比以前容易相處了。至少現在沒有強迫我去練字什麼的這已經算是很好的變化。

父親對於我的影響,雖然我也是學渣,但是書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家中藏書大約都千餘冊,現在我開始工作了,也慢慢在買書了,不過父親一直在嫌棄我買的書,因為我主要買那些關於自己興趣愛好的書籍,偶爾買的文學書籍,也是作為送給父親而買的。

我家的字案,本來是兩對鎮紙,結果小時候被我摔斷一對,等空了給父親刻一對。父親寫的多心經:

雜物間的字,父親說這是近期寫的比較好的。不過在小鎮上也沒機會宣傳,大多還是屬於投入階段。

父親的五柳先生傳

父親這幾年進步也很大,不過還是缺乏大師的指點,不過作為興趣還好還是不錯的。


如果說藝術帶給我什麼的話。

大概是:和自己玩的能力。

有的人一旦自己在家就空虛寂寞冷,失戀的時候恨不得找個人來連體傾訴,失意的時候人生會失去重心。我從未體驗過寂寞的滋味,從不害怕變老或失去玩伴、死去,每天都期盼新的好玩的東西。

有了比較高的審美觀和繪畫基礎,我:

  • 學3DSMAX很快上手,只需要學點軟體操作,布光用色什麼的毫無壓力。
  • 學編程,界面比其他人漂亮很多
  • 做個網站,flash很炫酷,菜單很炫酷......
  • 做模型,一開始就是做模擬,而且加上點電學的基礎,對,我的模型屋是有藏光的那種
  • 給貓做衣服,顏色搭配、造型都很漂亮
  • 畫漫畫消遣玩
  • 自己的家自己設計
  • 牆上掛的都是按照喜歡的風格畫的,每年畫不同的畫
  • 和兒子溝通超好的,因為我們一起做的手工在幼兒園義賣會上大出風頭,我給他看的動畫都是頂級出色的作品,他參加科技展、藝術節,我都能夠給他提供關鍵性的建議指導,獲獎。
  •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聽著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曲,心潮起伏,好象自己有兩個人生,一個是俗世凡塵的我,一個是遊離於現世之外,有米開朗基羅、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
  • 我隨手拍的照片都很漂亮,用PS處理一下,比美圖秀秀之類的東西好一百倍
  • 開無聊的會的時候,我默默在內心溫習喜歡的交響樂、鋼琴曲,例如我可以把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在內心放一遍,接著放肖邦的《離別曲》接著放維瓦爾第的《四季》......

如果你有個小孩,請讓他從小接觸藝術,喜歡上之後,一生都會很有趣。


藝術能否改變一個人我並不清楚,
我理解中的藝術即是」人類對自身的改變「。


海倫娜兒的回答是抄襲卡佛訪談里的回答的。
我在她評論里質問了,她立馬直接把她的回答全刪了!


當年年少幼稚,為了賭氣,變成了以前的藝術生現在的設計院校學生。自此人生觀價值觀不斷顛覆,我不知道如果我繼續學理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沒有現在有趣,但是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迷茫。


我個人覺得,藝術可以讓一個人更準確深刻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既然表達的是自己,那改變其實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我覺得藝術並不能改變一個人,所謂的改變只是對自己內在了解的不斷修正。


在高中接觸素描,色彩的第一天就被老師深種一個理念——藝術,就是發現美。
後來生活中閨蜜也跟我說,學藝術女生多比較樂觀,會看到生活好的一面,我是,她妹妹也是,而她遇事則喜歡做最壞的打算。不是想標榜自己,只是個人的感觸,也許接觸了藝術,習慣了去發現好的事物,生活態度就會改變,即使是在情緒的低谷,也會竭盡所能自救。總之,藝術給你的是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態度,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十幾年前寫的:

美 的 虛 幻

  美是一種虛幻。
 美相對於實物造化是一種虛無,是用世間的一切來承載的虛無。而相對於我們的自身
則是一種幻覺,我們之中總有擅於製造這種幻像的藝術家。
 與哲學相比,美是一種思索的副產品,它只因為我的思想而得到某種詮釋,繼而等待
下一個詮釋。在現實中,美如同被忽略的塵埃一樣充滿了整個生活空間,當我們靜下來審
視時,才發現它也可以沉積。
 但這種沉積並非是確切的有目性的過程,而只能說是為了明白自身存在的行為。我們
無法對美定義,因為一旦我們要對美下定義,就會發現一連串關於美的概念都顯得拙劣。
現實蘊藏著美,但現實同樣也在拒絕美,以至於必須抽象出來,美才能以一種非現實的形
態展現在我們面前。美是追求,對虛幻的追求。
 慾望是唯一能刺激我們,使我們改變的東西。而我們最大的慾望便是抗拒現實,減少
現實帶給我們的痛苦與酸楚,用自身的嚮往與渴求,來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不真的世界,
來滿足自己。人人都對客觀現實深感不滿,人人都在努力幻想出一種錯覺,來消除心中的
失落與鬱悶。這種源於現實,但又拒絕現實的追求,便是美。
 我並不需要太多的例證,因為完美甚至於近似完美的東西在客觀世界中都是不存在的,
我們所能得到的,僅僅是具有缺陷的美,與我們心中的渴望相差太遠。
 我們所追求的,是真實的,永恆的,無限的東西。只有具備這些性質的東西才能被稱
作完美。那是科學家眼中的第一推動,哲學家心中的真理,虔誠教徒口中的上帝。而於藝
術家看來,那即是一種感動,一種因為美的感動,是客觀世界中所並不存在的東西。有什
么是真實?那只是因為我們堅信它真實,它才會變得真實,否則一切所謂真實的東西都會
因我們的否認而變得虛無。有什麼是永恆的?時間都不是永恆的了。有什麼中無限的?即
便有,對於我們人類來談也無法獲得。
 如果不去追求這樣的東西,那我們的人生不也就成了碌碌無為,不知無覺的人生么?
可如果去追求這樣的東西,我們的生命,我們存在於這世上的本質卻又無法承受這份沉重
的虛幻,我們會瘋掉傻掉,甚至以自殺來逃避這種痛苦。
 這時,我又不得不反思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有意義,我的這種追求是否是一種病態。
這彷彿是玄學家所做的事,我原先是站在他們的對立面,然而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與他
們走到一起去了。這個時候,我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以及看待其他人與事物的觀念在扭
曲,衡量好壞善惡的標準在喪失,我主觀原先認同的世界崩潰了,而我在這種崩潰中尋找,
尋找某種重新建構我的世界的材料。可這種拚命尋求的過程卻讓我陷入了迷茫,我不僅主
動丟棄了現實,還投入到無法自拔的旋渦中去,我的世界完了。
  令我產生這種悲劇式的絕望的東西有很多,比如表現主義的繪畫《吶喊》。但我想用
三部電影來幫助自己表述,它們是美國庫布里克導演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法國呂
克貝松導演的《碧海情》,還有日本庵野秀明導演的動畫電影《新世紀福音戰士》(《The
Neo Evangelion》)劇場版《真心為你》。這三部片子讓我探觸到了那種感動,那種莫名
其妙,難以表述的感動。它們都提醒了我:造物者與造物同在。也就是:我與神同在。只
有這個時候,我才會確信自己是活生生的存在,認識到肉體與靈魂的統一,感受到自己與
世界的和諧,最後認同自己與世界的合理性。
 在這三部影片中,我強烈的感受到了自我。自我,那不是軀體,不是思想甚至不是生
命,而是靈魂,是本質上的實實在在。但這種實實在在是被我們的存在方式所忽略所否認
的。世俗生活遮掩了我們的眼睛,我們其實只有在幻想中,才能找尋到自己並把這個自己
放大,來貼切我們所不能夠完全認識的整個世界。
 只有在這種被現實認定為不真實的境地才是我所該安守的地方,才不是僅限於我們生
命的歸宿。我們對生命的渴望不應成為我們的最高目標,而應作為基本條件,來達到對真
我的追求。
 可是我們卻不知道方法。我們彷彿都被釘了十字架上,沒有自由與希望,只有痛苦,
無奈與迷茫,甚至是苟延殘喘的生活。我們忽略了生命中更重要的部分,但我們又不得不
忽略,因為我們不夠格,沒有資格來理解我們自己,也就不知道自已究竟是想要什麼,追
求什麼,也就不知道什麼是神聖什麼是美。
 《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經典。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電腦殺人。但在開始和
結束時,它有著令人困惑的情節。開頭似乎是講述人的起源:古猿人學會用工具,接著是
主要故事,人類發現了生命起源的遺迹並派遺飛船前去探查,電腦中途出錯,為了掩飾,
殺害宇航員滅口。最後是倖存的宇航員到達了目的地。
 影片前大半段部分是容易接受的。一大群猩猩一樣的古猿,互相爭鬥,那是「人類的
早晨」,當骨頭飛上空中表示著人類由使用工具開始了歷史。然後是太空,飛船,《藍色
多瑙河》的背景音樂,飛船里的人。一切都是優美的。後來,是月球上的方尖碑,飛船開
往木星,探索生命的起源,兩名宇航員,電腦,電腦犯了錯誤,電腦的自信,人對電腦的
懷疑,電腦看出了人的想法,謀殺,宇航員陷入了絕境,解圍自救,拆除電腦,到達目的
地。
  這些內容是一連串並不新穎特別的科幻情節,有一定深度的理性,奇異的感性,但直
到這時,真相似乎才剛剛開始,影片上出現五彩的光,長時間的五彩繽紛的色彩和光亮,
然後是一個白色亮堂堂的房間,老人在進餐,床,客廳,躺在床上的老人,藍色的星球,
胎兒。
 這是後現代的手法,這是引發沉思與困惑的電影,我第一次看是小學的時候沒看懂,
但那些畫面和光刺激了我,使我印象深刻,多年之後是想起來,覺得很神秘。就好像突然
把一個情節砍了尾巴扔給了觀眾,觀眾中總會有人會問「為什麼」,「這是到了哪兒」「
他們在什麼地方?」觀眾彷彿在幻覺中結束了欣賞。
  而我,頭一次有了那種感覺——這世上沒有別人,只有我自己。這是一個只有我自己
的,孤獨的世界,這使我感到絕望,好像自己在一口深井裡,井口是手指尖那般大小,我
出不去,也沒有人會下來。
 讓我第二次有這種感覺的是《碧海情》的結尾;那男子潛入了深海,光從正上方照下
來,融入了大海,而他鬆開繩子,與海豚結伴,消失在黑色的海洋里。他熱愛大海,熱愛
生活,熱愛生命,但他最熱愛的,還是大海,為此,他離開了自己的女友,放棄了自己的
生命,選擇投入海洋的懷抱。
 這就是人的追求,對美的嚮往,使人可以丟開別的東西,為了它,可以,連生命這
「最保貴」的都不要。這便是那男子的行為所顯示的美。彷彿已不是追求,而是某種回歸,
回歸到自己喜愛的原先的地方去,為此丟棄一切。
 至於EVA,我無法敘述它的情節,因為它的情節是一個個謎團,一個個自我反省的問號,
它已被稱為「新浪潮的號角」。我們談論它,不是因為它的情節有多麼神秘和複雜,手法
多麼古怪新潮,而是我們發現從它的表面穿過接觸到核的部分,正是我們自己。我們內心
所隱藏的潛意識情結被指認了出來 ,再現在了熒幕上。
 比如說綾波零,從整體上看,她有一種女鬼的形像,但在開始時,卻是一個全身是綳
帶,重傷,需要人保護的少女形像,這一形像很合男性觀眾的口胃。隨著情節發展,她的
神秘感也形成一種更有力的吸引,但是從頭到尾她都是這些詞語的闡述者:孤獨,壓抑,
懷疑,冷漠。似乎很無情的樣,TV版剛開頭,穿學生服的零就出現在真嗣的視野里,隨後
又莫名其妙的消失。在《The End of Evangelion》的最後場景中,這種鬧鬼一樣的情
節又再次發生,這是個劇情的首尾呼應,「世界結束於它開始的地方」。
  劇場版中,作者被認為是故意踐踏綾零的形像,其實不然,綾波零的形像之所以被人
們津津樂道,是因為她原先是一種神秘的冷酷少女形像。但劇場版中,作者粉碎了這一形
像,而用生命之母的形像取而代之,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生命之母在「回收」所有的生
命。這種死神一般的感覺令原先喜愛這人物的觀眾難以接受,而最後,劇情使這位妖化的
死神裂成兩半,剛剛塑立的形像又再一次被擊得粉碎,這是在觸動我的神經的情節。作者
彷彿要用她來試探性的提問:「我」是什麼?生命是什麼?人類進化的目的?這個世界
存在的理由?他並不是製造一個大眾化的偶像,而是想通過她來啟發人們對生存的反思。
而從美學角度看,這是把優雅轉化成崇高,在這種崇高感膨脹到了極致時再將它撕毀,產
生一種悲劇的美。
 一種憐愛的美,一種偉大的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轉變,就好像要把母親、
妻子和女兒相提並論一樣。但實際上,人的感情是共通的,審美的差異再大,終究是有共
鳴的。人們對美的評價往往取決於他們的想像力,想像力越豐富,審美觀念越複雜深邃,
這主觀活動是對人們千瘡百孔的現實生活的補救。
 而我在這時感覺到是在放縱自己,甚至感到,這樣的放縱令我滅亡也沒關係。死也無
所謂,此時便會覺得自己在吸食毒品,一種不顧一切的上癮。
 為什麼悲劇總是更加震撼人心,孤獨讓人陷入沉思,分享使快樂更快樂,獨享使痛苦
更痛苦?由於我們天生孤獨,由於我們終有一死,我們的人生便成了一場悲劇。
 是不是悲哀更加深刻的揭露了生活?所以孤立無援的悲劇更令人陷入沉思?孤獨成為
所有悲劇偉大的主題。既然歡樂僅僅是我們的希望和幻想,那麼悲劇意識顯然就成了現實
主義的主題,我們通過對現實的控訴來逃避現實,通過放大傷口來鎮疼,通過欣賞更大的
痛苦來幸災樂禍自我安慰,這樣我們更容易去感嘆悲劇,而喜劇則成了可有可無的調味品。
 我們都很自愛,希望自己是正確無誤實實在在的,最終發現這一切不過是自欺欺人而
已,所以我們才會去思考人生,思想成了我們生命歷程的最大收穫。不過我們並沒有看到
什麼,僅僅是想看到什麼罷了。
 至此我們已無法確定美的真實性了。我們追求美的活動成了不斷的給牆壁刷漆,重複
再重複,僅僅是對我們的歷史還有價值而已。


我倒是認為藝術更重要的是讓一個人堅持自我


我問過我一個學雕塑的同學,你自幼開始學畫到現在,覺得這樣的經歷讓你跟別人有不同么?

他答,最簡單的,當我跟我室友一起去瀘沽湖旅遊,一到那,他覺得好美啊我要趕緊拍張照,我覺得內心充滿了感動,好像找到了家園。

至少,可以讓人的感情更加豐富而細膩,讓人對美更加敏感。


推薦閱讀:

無人閱讀的文字,有意義嗎?
你心目中最好听的和弦是哪个?
是不是「唱讚歌」的藝術作品很難媲美「批判性」的作品?為什麼?
如何理解東方藝術元素在西方藝術史中的影響?如洛可可藝術
為何文革特色的各種造型藝術在當代中國藝術中流行?

TAG:藝術 | 人生態度 | 人生觀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