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藝術究竟有什麼用?
看到了 @蔡甜甜 老師的文章,也想看看別人的看法。
用處so大。現代社會,政治和經濟力量都是不是萬能的,沒有文化的介入,這兩者甚至是缺乏活力的。
1.目前對資本的認知,已經超出了物質形態領域,進入到非物質形態的領域。經濟學家們已經認識到了「文化資本」的力量。簡而言之,文化資本可以看做是資本非物質形態領域時間積累的一種形式,文化資本介入社會後,可以促進物的流動,甚至可以產生新的經濟領域。但是試圖掌握文化資本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藝術即是這些專業技能中的一種。
2.對於群體來說,文化有時候又是「符號資本」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為人類的某些行為提供合法性,甚至改變群體的行為觀念。所以文化是有價值的,藝術則是文化的一種形式,掌握了藝術就可以進入這一資本再生產的領域。
3.對於個體來說,掌握藝術可以實現「審美」這一高級精神活動(高級指其複雜性,並不一定和審美者的階級相關聯,即所有階級都可以掌握藝術具有審美能力而不局限於富有財富的階級),實現「審美」在現代社會中被認為是人類價值的自我實現而具有個體意義。
本想答的,但覺得怎麼說都是炒剩飯,這話題實在是被說的太多了,不可能有什麼新意,就轉一篇王國維的《 孔子之美育主義》看看。其實主要是強調美育的意義,藝術的「無用之用」,孔子是加強說服力的。原文中的老譯名我都換成新譯名了,以便理解。
先摘引一句鎮樓:
美之為物,為世人所不顧久矣!庸詎知無用之用,有勝於有用之用者乎?以我國人審美之趣味之缺乏如此,則其朝夕營營,逐一己之利害而不知返者,安足怪哉!安足怪哉!
孔子之美育主義
王國維
詩云:「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豈不悲哉!人之所以朝夕營營者,安歸乎?歸於一己之利害而已。人有生矣,則不能無欲;有欲矣,則不能無求;有求矣,不能無生得失;得則淫,失則戚:此人人之所同也。世之所謂道德者,有不為此嗜欲之羽翼者乎?所謂聰明者,有不為嗜欲之耳目者乎?避苦而就樂,喜得而惡喪,怯讓而勇爭:此又人人之所同也。於是,內之發於人心也,則為苦痛;外之見於社會也,則為罪惡。然世終無可以除此利害之念,而泯人己之別者歟?將社會之罪惡固不可以稍減,而人心之苦痛遂長此終古歟?曰:有,所謂「美」者是已。
美之為物,不關於吾人之利害者也。吾人觀美時,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德意志之大哲人康德,以美之快樂為不關利害之快樂(Disinterested Pleasure)。至叔本華而分析觀美之狀態為二原質: (一)被觀之對象,非特別之物,而此物之種類之形式;(二)觀者之意識,非特別之我,而純粹無欲之我也(《意志及觀念之世界》第一冊,二百五十三頁)。 何則?由叔氏之說,人之根本在生活之欲,而欲常起於空乏。既償此欲,則此欲以終;然欲之被償者一,而不償者十百;一欲既終,他欲隨之:故究竟之慰藉終不可得。苟吾人之意識而充以嗜欲乎?吾人而為嗜欲之我乎?則亦長此輾轉於空乏、希望與恐怖之中而已,欲求福祉與寧靜,豈可得哉!然吾人一旦因他故,而脫此嗜欲之網,則吾人之知識已不為嗜欲之奴隸,於是得所謂無欲之我。無欲故無空乏,無希望,無恐怖;其視外物也,不以為與我有利害之關係,而但視為純粹之外物。此境界唯觀美時有之。蘇子瞻所謂「寓意於物」(《寶繪堂記》);邵子曰:「聖人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能反觀也。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不以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既能以物觀物,又安有有我於其間哉?」(《皇極經世·觀物內篇》七)此之謂也。其詠之於詩者,則如陶淵明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謝靈運云:「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澹忘歸。」或如白伊龍云:
I Live not in myself,
but l become Portion of that around me;
and to me High mountains are a feeling.
皆善詠此者也。
夫豈獨天然之美而已,人工之美亦有之。宮觀之瑰傑,雕刻之優美雄麗,圖畫之簡淡沖遠,詩歌音樂之直訴人之肺腑,皆使人達於無欲之境界。故泰西自亞里士多德以後,皆以美育為德育之助。至近世, 夏夫茲博里、哈奇生等皆從之。乃德意志之大詩人席勒出,而大成其說,謂人日與美相接,則其感情日益高,而暴慢鄙倍之心自益遠。故美術者科學與道德之生產地也。又謂審美之境界乃不關利害之境界,故氣質之欲滅,而道德之欲得由之以生。故審美之境界乃物質之境界與道德之境界之津梁也。於物質之境界中,人受制於天然之勢力;於審美之境界則遠離之;於道德之境界則統御之(席氏《論人類美育之書簡》)。由上所說,則審美之位置猶居於道德之次。然席氏後日更進而說美之無上之價值,曰:「如人必以道德之欲克制氣質之欲,則人性之兩部猶未能調和也。於物質之境界及道德之境界中,人性之一部,必克制之以擴充其他部;然人之所以為人,在息此內界之爭鬥,而使卑劣之感躋於高尚之感覺。如康德之嚴肅論中氣質與義務對立,猶非道德上最高之理想也。最高之理想存於美麗之心(Beautiful Soul),其為性質也,高尚純潔,不知有內界之爭鬥,而唯樂於守道德之法則,此性質唯可由美育得之。」(芬特爾朋《哲學史》第六百頁)此席氏最後之說也。顧無論美之與善,其位置孰為高下,而美育與德育之不可離,昭昭然矣。
今轉而觀我孔子之學說。其審美學上之理論雖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則始於美育,終於美育。《論語》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又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其在古昔,則胄子之教,典於後夔;大學之事,董於樂正(《周禮·大司樂》、《禮記·王制》)。然則以音樂為教育之一科,不自孔子始矣。荀子說其效曰:「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樂論》)此之謂也。故「子在齊聞《韶》」,則「三月不知肉味」。而《韶》樂之作,雖挈壺之童子,其視精,其行端。音樂之感人,其效有如此者。
且孔子之教人,於詩樂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習禮於樹下,言志於農山,游於舞雩,嘆於川上,使門弟子言志,獨與曾點。點之言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由此觀之,則平日所以涵養其審美之情者可知矣。之人也,之境也,固將磅礴萬物以為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也。光風霽月不足以喻其明,泰山華岳不足以語其高,南溟渤澥不足以比其大。邵子所謂「反觀」者非歟?叔本華所謂「無欲之我」、席勒所謂「美麗之心」者非歟?此時之境界:無希望,無恐怖,無內界之爭鬥,無利無害,無人無我,不隨繩墨而自合於道德之法則。一人如此,則優入聖域;社會如此,則成華胥之國。孔子所謂「安而行之」,與希爾列爾所謂「樂於守道德之法則」者,舍美育無由矣。
嗚呼!我中國非美術之國也!一切學業,以利用之大宗旨貫注之。治一學,必質其有用與否;為一事,必問其有益與否。美之為物,為世人所不顧久矣!故我國建築、雕刻之術,無可言者。至圖畫一技,宋元以後,生面特開,其淡遠幽雅實有非西人所能夢見者。詩詞亦代有作者。而世之賤儒輒援「玩物喪志」之說相詆。故一切美術皆不能達完全之域。美之為物,為世人所不顧久矣!庸詎知無用之用,有勝於有用之用者乎?以我國人審美之趣味之缺乏如此,則其朝夕營營,逐一己之利害而不知返者,安足怪哉!安足怪哉!庸詎知吾國所尊為「大聖」者,其教育固異於彼賤儒之所為乎?故備舉孔子美育之說,且詮其所以然之理。世之言教育者,可以觀焉。
轉自 王國維文選-第35章 孔子之美育主義
對於實用主義者來說,懂藝術確實沒什麼用。這種「先盤算清好處,再決定要不要」的交易員思維,已經註定離摸到藝術的邊都很難,更別談如何運用了。藝術還是個孩子,人生又那麼苦短,還是別整藝術人生,讓它倆彼此放條生路吧,這比啥都強。
對於非實用主義者來說,「藝術」兩個字有點神聖。普通愛好者只敢自我定位為「略知皮毛」、「只認得兩個字」、敢說「剛只讀過四書」的就已經相當帶種了。遇到那些內心強悍、臉皮狂野的大師級愛好者,普通愛好者通常會自覺主動地一次性繳齊口頭平安險,唱個喏,叫一聲: 大濕(劃掉),噢不,大師。
作為一個極其平凡的普通愛好者,我覺得藝術可以當精神嗎啡用。即便只是皮毛上的那點劑量,都足夠用來鎮痛、解乏、醒腦、明目、懷春……直至原地滿血復活。
咱現代智人比老祖宗們活的累太多啦! 生活里的煩惱俯仰皆是,工作上的壓力信手拈來,婚戀市場簡直步步驚心,衣食住行已經草木皆兵。不用人到中年就已經發現: 四周都是指望著自己的人,而自己可以指望的人基本沒有或還沒來。以前的環境是不呼吸會死,現在是呼吸死更快。這樣的生態系統下,努力地讀書+運動只能完成「非暴力不合作」式的收支平衡,想要有正能量入賬,懂點藝術皮毛是很必要的事。
比如: 當朋友圈和時間線同時被某營銷號霸屏,那個心疼朋友們在生氣、又幫不上他們的你,可以找張廁紙默默畫個丑王八頂顆綠豆,再在該王八旁畫一隻母雞嘴裡叼顆人蔘。再嘴角向下地賦詩一首:
叫你眯眼看愛豆
叫你蒙人不公雞
冤家宜結不宜解
看看蒼天饒過誰
然後把該紙盡情地揉搓蹂躪,將屍骨摔進馬桶,冷漠而決然的按下沖刷鍵,對著即將被捲入人民下水道的殘骸高高在上地說: 哼,求饒也沒用,朕今天賞你全屍!!!
啊,多解氣,多環保,多……藝術。
當然,更好的例子可能是這樣。
快餐店裡不起眼的角落,不起眼的父親正在安慰一個不起眼的孩子: 「我要你記住,我們送你去學小提琴,不是為了你去爭奪什麼名次。像今天沒拿到冠軍,一點關係都沒有。你是第三名,已經足夠讓我驕傲。爸爸媽媽年紀大了,不知道還能陪你多久。我們只希望你有一個可以陪伴終身的愛好,這樣就算哪天分開了,你也不至於太孤單。每當你拉動琴弦的時候,我和媽媽輪流陪你上課的樣子就會出現在你面前。只要有音樂響起的地方,你就能記得自己被明明白白的愛過。這份愛,永遠屬於你。就像眼前的漢堡一樣實實在在、就跟此刻撒進來的陽光一樣清清楚楚。所以,你現在打算振作起來了嗎?」
藝術究竟有什麼用? 也許,它可以在你痛苦沉迷的時候轉移注意力。也許,它可以為你承載一段溫暖輕柔的獨家記憶。也許,它可以讓你在壓抑憤怒時打開情緒的出口。也許,它可以成為你活過的證據、留下的念想。又或許,它只是讓你的人生,美好了那麼一點點。
所以,你現在打算振作起來了嗎?
聲明: 文中雞湯來自很久前的驚鴻一瞥,自己亦有再創作。知道原文出處的請明示,謝謝。
看到問題,突然想到了所謂「無用之用」的故事。
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樹榦上有許多贅瘤,不合繩墨,它那枝權彎彎曲曲,不合規矩。它長在路邊,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現在你說的那段話,大而沒有用,大家都不相信。」莊子說:「你難道沒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屈身伏在那裡,等待捕捉來來往往的小動物;它捉小動物時東跳西躍,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獸的機關陷阱,就死在網中。再看那氂牛,它大如天邊的雲;這可以說夠大的了,但是卻不能捕鼠。現在你有一棵大樹,擔憂它沒有用處,為什麼不把它種在虛無之鄉,廣闊無邊的原野,隨意地徘徊在它的旁邊,逍遙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這樣大樹就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傷害它。它沒有什麼用處,又哪裡會有什麼困苦呢?
當然,在一個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氛圍里,我們往往需要給一個事物定義上一個明確的價值標籤。但偶然可以跳脫出這一氛圍,沉浸在不斷接近「美」這一範疇的愉悅里,不也是一種用處么?
可能在中國吧,大家都忙著賺錢,都要加班,出去的活動也就是吃飯,看電影,不需要太大文化底蘊的娛樂活動。平時聊天如果不是藝術專業就算是藝術專業大家都聊家長里短,這種小學畢業都能聊的問題。要麼就聊聊各自的工作,還是小學文化水平的也能聊,然後男生聊遊戲,一樣小學生也能聊。因為大家啊不會聊什麼鋼琴演奏,誰誰新作品的分析,音樂教育,音樂心理學甚至是哲學。所以大家也不需要必備這些社交技能。甚至在一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GDP全球第二也只有兩個城市有比較高質量的音樂會。想當非常窮的俄羅斯藝術氛圍超級好,非常高質量的音樂會舞蹈演出,而且俄羅斯人民非常樂意去,就跟我們去看電影一樣,當成必備的娛樂活動。
還有一個細節,大家看歐美的電影家裡是不是經常出現鋼琴。我去法國里昂租房子都看到好幾家有鋼琴。相反國內整租的話我是沒看到家裡有鋼琴的,小時代再怎麼奢華他們公寓里竟然沒有鋼琴。
所以在中國藝術除了可以賺錢用,好像並沒什麼用了。
躺在山丘上時會想:這是我為山增高一厘米。
懂藝術有什麼用呢?
平時也愛去美術館博物館之地閑逛,路過的所有圖書館都曾辦過借書證,像是某種收藏癖。
我懂藝術嗎?附庸風雅罷了。
風雅是個較小眾的詞,形容藝術挺合適,畢竟文藝二字已經被用爛了。
去美術館總會碰著些氣質很好的老人,腰板挺直,目光炯炯地望著玻璃櫃里的展品。和這些老人聊天很有趣,他們不像那些背著相機的中年人喜歡賣弄自己的看法,而是熱衷於講故事。一幅畫,一盞燈,一塊瓦,都是故事。生活對他們來說是由一個個或新鮮或模糊的故事組成的,而他們就在這些故事裡經歷、思考和沉澱。
那那些諸如畫、燈、瓦片的藝術品又有什麼用?
無用。
他們只是從這些器物里讀懂了別人的故事,從而看見了自己的人生。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不懂藝術當然也能很好的生活,但懂藝術,大概才能懂生活。
順便分享一幅在重慶美術館看到的作品。
《老兵》
人人都愛美。
你不去尋找美,理解美,創造美。
美也不會自己來找你,憑空冒出來。
美不會因為你的膚淺而變得更易理解。
也不會因為你的深沉而呈現複雜。
所以需要你通過學習藝術,跨過審美的門檻,去接近美。
大自然的美是公平的,
無論受沒受過審美的訓練,
大自然都會將美以一種啟示的方式呈現給你,
就如大家都愛看美景,去遐想一個更好的世界。
就如被壯觀的日落感染,可以喚起大多數人的心中的激情。
然而這個公平的前提,是因為你是人類。
換句話說,這種美的感受的前提是,你有著正常人類的心智和感受能力。
而當身為人類的藝術家,去表現自己的複雜感受時,去創造美,記錄美時。
美又變得不那麼公平了。
你想要深入的理解那種美時。
去學習藝術,去跨過審美的門檻,就變得無比的重要了。
一首情歌好聽或引發共鳴,可能是因為你內心埋藏著一段愛情故事。
但大多數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
只會對巴赫的音樂感受到,片段的,道不清楚的,自然啟發示的美感。
而不能對巴赫對結構的探索和對宇宙的思考產生如情歌般的共鳴。
如果你想要感受那種美的共鳴,你需要去接受專業訓練,學習音樂藝術;
這個過程就和為加深對情歌的理解而經歷一段感情一樣重要。
無數的藝術家,通過自己的努力;用作品記錄下來了無數種人類的心靈感受。
去學習藝術,就如握著一把鑰匙,
可以在這些先哲的思想感受中暢遊,會震撼,會驚喜,會恐懼,會歡欣.....
你懂了藝術之後,你會感嘆,
原來人類的心靈可以走得如此遙遠,......能看到,真是不枉此生。
這麼說吧如果普通人眼裡,世界是個正方形
那懂藝術的人的眼裡,世界就是個立方體
懂藝術有什麼用?真懂的話,你可以賺錢養家,到了一定程度,你可以名垂青史。得名得利,一定是有用了吧?
但我想說的不是這個。
我們多少都聽說過這個『馬斯諾人類需求層次金字塔』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_百度百科
wikipedia.org 的頁面(維基百科上的介紹)
超自我實現(Over Actualization)是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短暫的「高峰經驗」,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摘自維基百科上相關描述)
我絕不是說藝術高於科學、哲學等等其他事物,而是說,我們之所以會懷疑它是否有用,是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沒有意識到它對於我們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藝術對於我們似乎是可有可無的。
感覺可有可無,是因為我們對於下面幾層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所以沒有上層的需求,沒有需求,自然會認為其可有可無。
很遺憾,大多數人,也包括我,都是不那麼真懂藝術的人,我們大多數人還沒有滿足底層的需求,殘酷地說,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滿足生理、安全、社交的需求,這的確對於我們太重要了。這個社會,是鋼筋水泥搭建起來的原始叢林,有全新意義上的叢林法則,我們,作為需要生存的普通人,有什麼理由不去先滿足基本的需求?
是的,但一個人,準確地說,由『身』和『心』兩者組成。
『身』無異於自然界的其他生物,追求生存是我們的本能需求,先安『身』,才能安『心』。
『心』是我們的內心,是我們感情、思想的中心。它的一個作用就是讓我們追求真善美。
我們追求真善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是因為『真善美』是這個世界某個切面的對立面——假醜惡,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承不承認,都要去面對的現實,總是不那麼美的,所以我們的靈魂、我們的『心』需要尋找一個溫暖的家園,至少是有這樣的需求的,所以我們總會在潛意識裡去追求美。
而藝術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真善美的追求,至少是一種可實現的手段。所以它就出現了,存在了,並伴隨人類的文明一起發展起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美妙的,是大多數藝術帶給人的美感是明顯的,任何人都可以體會到,得到精神和心靈的享受,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有對藝術的個性喜好,有獨特的欣賞。藝術不是少數人的特權。
要我舉個例子,大概可以是《三體》里對於三體人社會和人類社會的對比吧,即使放在宇宙這個尺度里,科學技術的落後讓我們的『身』難保,但我們人類的『心』層面上的藝術文化卻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東西。(僅是以小說設計的情節為例,不深究細節)
所以,懂藝術究竟有什麼用?除了可以滿足基本的安身需求,大概是可以讓自己活在美好的精神世界裡,做到我們平凡人認為可有可無的『安心』吧。
她還有數不盡的價值,等待你我去共同發掘。
祝大家生活愉快!:)-
-
藝術是人區別於其它動物的一種獨特的生活儀式。
既然是儀式,它就不屬於人類個體的基本生存需求,即它跟食物、繁殖、健康是不一樣的。
但是它與人的另一些非基本生存需求,即生理、心理、生活需求有關,比如:性、情感、政治、交流。因此藝術是一種社會性的儀式。它不是人類個體的剛性需求,但它是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剛性需求。
藝術與性有關,是源遠流長了。最早的藝術形式,很多都是關於性的。人類對性的需求不僅僅局限於繁殖,性還是男人與女人組建家庭的一個必要的紐帶。從原始社會至今,具有高藝術修養的男性,總是能俘獲更漂亮女性的芳心,收穫更多性福是必然的了。而裝飾更富有藝術感的女性,也更易獲得男性青睞,獲得更優質繁殖合作者。(進化心理學性方面有詳細的論述,也會談及藝術對擇偶的影響)。
覺得藝術沒有用的人,是在人類社會中處於被統治的階層,政治地位低,社會地位低,繁殖價值低,對社會事務缺少發言權,他們的需求被壓縮到只剩下基本生存需求了。直白點說,他們及他們所做的事,對文明有用,對統治者有用,但是他們無法享受到人類文明的全部成果。
所以,其實不是有用沒有用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資格、享受沒享受到的問題。
一個人,不必為被剝削了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權利而沾沾自喜,他只是被「制度化」了而不自知。
---------------------------------------------------------------------------------------------------------------------------------------另:著名的生物學家珍妮.古道爾曾經在非洲觀察到黑猩猩也有一種奇特的藝術形式,在雷雨天,黑猩猩首領會帶領黑猩猩在雨中起舞。
比如你挑了那件藍色的條紋毛衣,你以為你自己是按你的意思認真的選出這件衣服。但是,首先你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藍色的也不是青綠色或琉璃色,實際上它是天藍色的,而你從沒搞清這個事實;而實際上你也不知道,從2002年Oscar de la Rent 的發布會第一次出現了天藍色禮服,然後我記得,伊夫·聖·朗洛也隨之展示了天藍色的軍服系列,很快的,天藍色就出現在隨後的8個設計師的發布會裡,然後,它就風行於全世界各大高級賣場,最後大面積的流行到街頭,然後就看到你在廉價的賣場里買了它。事實上,這種天藍色,產生了上百萬美元的利潤和數不盡的工作機會,還有為之付出的難以計算的心血……你覺得你穿的這件衣服是你自己選擇的,以為你的選擇是在時尚產業之外,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你穿的衣服實際上就是這間屋子裡的人,替你選的,就是從這一堆玩意兒里。
——穿普拉達的女魔頭
這是一段很有名的電影台詞,講的是時尚對普通生活的影響。事實上除時尚外,藝術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現實生活。
比如說,很喜歡的紙貼,大約是這個風格(圖片來自網路,保留原水印):
你買了件衣服,上面是這樣的印花:
你去某個小情調的餐廳就餐,選擇坐在畫著這種裝飾畫的牆邊。
然後你給女朋友買了這樣的包包
你以為一切都是順著自己喜歡的心意在選擇,你以為你和藝術毫不沾邊。
事實上……
早在上個世紀,就有藝術家做出這樣的作品:
而這一切都屬於波普藝術,追求大眾化,強調新奇和獨特,並使用強烈的色彩處理。這種藝術形式,最早是在1956年被提出的。
所以當你再穿上這種印花的衣服時,你就能明白,這其實是源自上個世紀中葉的藝術。
再舉個例子?
比如說,你買張明信片,或者給侄女買本畫冊,又或者只是逛逛街看看海報,你都有可能看到這種風格的繪畫:
相當熟悉的風格吧?你一定見過這種類型的作品的。你以為你只是單純的喜歡它們,而這種流派也得誕生出來才能讓你看到並喜歡。
事實上,它是經由19世紀的歐洲藝術家們努力探索才創造出來的。它叫印象派。
知乎上有個答案,是講畢加索的,其中也講到了藝術對我們普通人現實生活的影響。他講得非常棒,我很喜歡,你也可以看一看。
就用這個鏈接作為結尾
畢加索的畫好在哪裡? - Sysy胡大海的回答 - 知乎
」藝術「屬於」文化「的大範疇,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懂點藝術「最大的「用處」可能就在於在進行「文化消費」時(比如選擇電影,音樂,閱讀書籍,玩遊戲等日常文化娛樂活動,乃至於裝飾房屋啦選擇旅遊度假產品啦等等),會相對從容一些。
對於現代人而言,文化消費是無處不在的,可以說是現代人的」剛需「了。
懂點自己日常生活的」剛需「相關知識,還是挺有必要的。
裝飾畫小專家
我們的淘寶店:http://shop292497820.taobao.com
微店:胡來藝術
藝術是用來對抗庸俗的精神,它表現強大的東西。當然也有頹廢的,惡劣的。病態的。
發散思維發展的比較好。思緒可以飄很遠很遠哈哈
看到那些別人看不見的,承受那些別人不知道的。
所謂懂藝術,或許是多了一雙他人都無法擁有的眼睛。
當人類不再像動物一樣為生存掙扎時,藝術讓人類擺脫了吃了睡睡了吃的豬一樣的生活。
這個世界上還有沒有第二種動物像人類一樣,生活在一個完全靠想像力創造出來的世界裡。
每天睜開眼,我們是躺在柔軟的床上,而不是一堆乾草上,在一個溫暖舒適的房子里,而不是陰冷潮濕的洞穴。我們能飛而不需要翅膀,我們能跑而不用腳,我們能挖平一座山這不是神話,我們有音樂文學電影,而不需靠互相抓虱子來解悶。
藝術是什麼,藝術就是想像力,人類發明的每一件東西都可以稱為藝術品吧。藝術無處不在,每個人都參與了藝術的創造。
活得更明白
薩奇畫廊的老闆懂藝術,MONEY 你懂的~
佩吉*古根海姆懂藝術,SEX 你懂的~
看到好的藝術作品真的會有情不自禁的會心一笑,不太懂藝術的估計真的不會體會到這瞬間幸福——這就夠了!喜歡藝術理解藝術不需要能掙到錢,談錢不俗,藝術也不高雅,和生命一樣,感受的過程是最重要的——每個人最後都會死亡——不是嗎?
推薦閱讀:
※學生黨想買一個單反,求推薦?目前用的是尼康 COOLPIX P7000。?
※同樣兩幅差不多的照片,為什麼第一幅的格調感覺比第二幅強那麼多。 第一幅像攝影家創作出來的。?
※風光攝影師們是如何尋找美景的?
※佳能700D和尼康D5300選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