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手如何選單反?


(本文一直保持更新,請不要再問我推薦是否過時……)

數碼相機一次次降價,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攝影的行列,照相器材還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領域,並非簡單的參數比一下高低就可以知道好壞,很多朋友往往了解了好久還沒弄清孰優孰劣,在購機前躊躇半天拿不定主意,我收集了被問的最多的一些問題,在這裡集中解答一下,希望對新人有幫助。

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

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我的博客里被問次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體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艷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艷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啰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頂級單反相機尼康D4s的像素為1623萬像素,而入門級單反D3300的像素為2478萬像素。

D4s現在售價4萬人民幣,D3300售價2千多人民幣,如果像素等同於畫質,難道頂級單反D4s的畫質還不如入門級單反D3300?

顯而易見,如果他們的畫質相同,那麼尼康公司早就倒閉了。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里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
因為信號的解析度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列印
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列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碟,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狗頭」。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

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只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的4次方(16) = 12.5(約等於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 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列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列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列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台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台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局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晶元技術的不斷發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里,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
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

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的。

什麼是最便攜的相機?目前而言,就是你的手機。

2015年以前,我曾經使用單反+索尼RX100小相機作為輔助,2016年開始,我已經用手機替代索尼小相機的位置。手機主要負責人文和小品紀實,單反相機主要負責風光攝影。手機的便攜性哪怕相對索尼RX100這樣的小相機還是優勢明顯,而且修圖和分享也方便的多。

很多朋友可能接下來最想問的問題就是,哪個手機拍照好?更有很多朋友會直接問我:聽說華為P9拍照是不是很厲害?

我想說,這些都是廠商的商業宣傳,唬人的。 目前兩年內出的主流手機(三星,iphone,HTC,MOTO,華為,Sony,LG,Google,小米等)的拍照功能都已經非常好,足夠大家使用了。

由於手機近年來發展很快,目前在手機里考慮拍照功能的主要側重點,只需要買新出的就行,一般越新越好。

新手買單反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對於購買單反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晶元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目前我認為目前非常合適初學者使用,價格也非常合理的單反是尼康的D5600配上18-140VR鏡頭。

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 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么?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購買的是尼康D5X00和D3X00系列,那麼記得要買"AF-S 50/1.8G",而不是「AF 50/1.8D」,後者不具備自動對焦功能

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90%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盡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40,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不是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里,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里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職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職業攝影師在意價格,但是更在意是否能賺更多的錢,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每張照片都省下10分鐘後期時間的話,他們省下的時間能賺更多的錢;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註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甚至會有助手幫他們拿箱子,因為拍攝是有報酬的。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6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

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結 語


也許你已經在網上各大論壇把各個主流機型看了各遍,卻依然糾結,或許你已經將備選機型參數倒背如流,仍依然搖擺不定,甚至徹夜難眠,恨不得半夜起來再將網上漫漫器材路的帖子讀個十遍八遍方覺過癮。

果真如此,那真是單反害人那。

讓我來開個治病良方:你是喜歡燒攝影器材,還是喜歡攝影本身?


若是喜歡燒攝影器材,簡單,「買你買得起的最貴的器材」,這句話送給燒器材的朋友絕對是真理。既然是燒器材,那麼要麼不入,入就要是頂級的。不然買了普通器材拍出來不好,又會再次糾結是不是因為器材不夠檔次才拍出來不夠好,反反覆復糾結曲曲折折升級,最後的終點還是頂級器材。與其這樣折騰,不如一步到位入了頂級器材,那就算拍的不滿意也沒辦法責怪器材不利了。


如果你是真喜歡攝影本身,那也簡單,什麼也別看了,老老實實買個入門機身基礎鏡頭拍起來,以後等到水平提高了明確了更多切實的需求了再說。目前的入門器材不但完全可以滿足初學者的需要,而且同樣可以出好片。與其在論壇里糾結那麼久,不如將這些時間花在拍攝上,早點用起來,就早點有實在的體會,早點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

人生最大的浪費不是錢,而是時間。


--------------------------------------------------------------

全文比較長,做個簡短總結回顧一下:

  • 器材的差異遠遠沒有拍攝的人的差異大。
  • 器材並不是越貴的就越好。
  • 並不是越好的器材就更能拍好片。
  • 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 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
  • 人生最大的浪費不是錢,而是時間
  • 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
  • 相機的主要價值體現來自於它的使用價值,而非價格。
  • 最適合新手的是入門單反套機。
  • 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
  • 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 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不推薦購買大光圈變焦鏡頭。
  •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 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 鏡頭的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
  • 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
  • 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 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攝影初學者挑選相機的常見問題 FAQ


最後做下小廣告

王波,網名 一鏡收江南

軟體設計師,熱愛攝影,旅行,美食,生活

微信公眾號id:ilikephoto

http://weixin.qq.com/r/-kPg_O7EBLN7raqb9xbs (二維碼自動識別)


--------------------------------------------------------------


2017年3月17日更新:


還是不斷收到很多來信提問,我把一些提問最多的列一起回答一下:


這個回答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目前你推薦什麼機器?

答:回答的推薦部分我一直有更新,目前推薦的是尼康D5600 + 18-140

如果預算吃緊,可以選擇D3400 + 18-140,沒有旋轉屏幕,寬容度比5500略差一點


請問我看中佳能/賓得/索尼/富士 某某型號,你能幫助比較一下嗎?

答:本人的推薦已經涵蓋回答了這個問題,如果你堅持要問理由,請走回答最下方的「值乎」通道,謝謝。


我有XXXX的特殊需求,請問我應該選什麼機器?

答:請走回答最下方的「值乎」通道,我會和你溝通了解你的需求,針對你分析並給出建議和理由。


請問到哪裡去買?

答:大城市可以到攝影器材城。其他也可以網上買,找B2C的比較好,比如京東,銳意之類的。


請問如何驗貨?

答:這個東西買行貨都是有保修的,所以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只要確認是沒開封過的行貨,如果在使用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可以找保修,類似手機。


太多人還是花很多時間在糾結這個機型好還是那個機型好,在我看來,都是捨本逐末。2017年,數碼相機已經非常成熟,現在任何一款入門級的單反放到若干年前那都是石破天驚之作,不管選哪款相機,都是遠超入門愛好者的需求了。


舉個例子,大家可以上下面這個鏈接,看看全球權威測評dxo網站測試出來的數據。

Camera Database

網頁截圖:

之前我推薦的尼康D5600測評數據還沒出來,大家可以看5600的同系列前一代機型D5500。看右邊的「landscape」這一欄,這個指標是相機的「畫質寬容度」,意思是同一個畫面里從最暗到最亮,這個相機最多能表現多少個層次,因為這個指標對於風光攝影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這裡就直接標為 「landscape」 -- 風景了。


大家應該已經找到了,D5500的寬容度-「landscape」是14


這樣的數字指標對大家來說可能沒什麼概念,但是大家可以往下拉一點,我們可以看到比D5500排名低7位的那個相機叫「D3X」,這是尼康2008年12月上市的「旗艦機皇」,價格大約在人民幣六萬不到,它的寬容度只有13.7,比D5500還低!七年的時間,一個三千多的入門單反就完成了華麗的「屌絲逆襲」……

我們再往下拉,拉到這個榜單的很下面,可以看到我曾經用過,至今依然在用的一台單反相機,尼康D80,它的寬容度只有可憐的11.2 。

為什麼說是可憐呢?因為這個寬容度的指標是一個指數,它表示的是這個相機最多可以表現2的n次方的明暗層次過渡。那麼D5500的寬容度是14,意味著它可以在同一個畫面里表現2的14次方等於16384個層次過渡,而D80呢,可以表現2的11.2次方等於2352個明暗層次過渡,也就是說,D80的層次過渡能力還不及D5500的一個零頭!你說可憐不可憐。

然並卵。


(下面多圖)

我們看看我用D80拍的一些皂片:


新疆喀納斯湖秋色

上海絢麗世博夜

內蒙壩上草原

瑞典斯德哥爾摩

微距小花

天鵝,如影隨形

詩麗雅游輪表演

壯哉,新疆慕士塔格峰

內蒙居延海日出

上海陸家嘴

上海世紀公園向日葵

澳大利亞十二門徒岩

內蒙額濟納旗胡楊林

巴黎盧浮宮

巴塞羅那巴特略之家穹頂

人像

冬日的童話 - 新疆禾木

珠峰日照金山

新疆禾木秋色

壩上晨霧

即便是如此「可憐」的D80,只要下功夫用心去拍,依然是可以拍出好作品的,而大家平時在「反覆糾結」的那些機器之間的差距,小到都可以忽略不計。


不管牛頭狗頭,最重要的還是相機後面那個人頭。


以此拋磚引玉,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2017年4月16日更新:


這篇文章是寫給攝影初學者的,如果真要深入分析一個器材值不值得買,首先得明確你想拍什麼,然後要清楚我會怎麼拍,再根據拍攝方法來看器材具有的特性對我有沒有幫助?

問題是,一個沒有相機的人,是很難清楚自己主要拍什麼,更不清楚自己會怎麼拍,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

大家之所以會比來比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多年銷售影響的結果。銷售是以賣產品為目標的,所以對於沒概念的客戶,銷售是以洗腦教育為方式推銷,對於有固定思維的客戶,銷售是擼順毛的方式推銷。你覺得性價比重要,好,我就大談特談性價比,最後讓你覺得買了這個產品性價比特別高,特別爽,就行了。

銷售永遠不會說你的想法有問題,因為銷售不看對錯,只看利益。我不是銷售,所以我這裡寫的是如何做好這件事。

對於一般的初學者來說,拍什麼和怎麼拍的想法都很模糊,大部分人就是想旅行,人像,聚會記錄等什麼都可以拍,或者略有側重點,比如人像多一點,或者風景多一點,這樣的需求,其實就是需要一台並不太貴的相機來嘗試,並且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所以我的推薦就是針對這樣的需求,比較市面上所有合適的選擇得出的結論。


如果你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或有具體的問題,可以走值乎答疑,謝謝!

我的一些其他相關回答:

如何選購合適的三腳架?

有哪些比較好的單反相機包推薦?

「買你能承受的最貴器材」這句話靠譜嗎?

為什麼說非專業攝影不需要d810?

擁有大三元是怎樣一種體驗?

一個攝影初學者有哪些容易觸碰的誤區?

如何理解 ISO、快門、光圈、曝光這幾個概念?

入門級單反和專業單反的區別與聯繫在哪裡?是什麼參數區分了入門級單反和專業單反?


我一度是相機選擇症的重度患者,2B到為每個鏡頭配相機!


一年半前,我也是新手,燒錢、摸索、實踐,最終成為「資深人士」。我把走過的彎路拉直,已幫助很多朋友速成朋友圈攝影達人。


圖:迷上SONY,給三款鏡頭都配了相機

我是個標準的理工男,對技術和現象有痴迷的鑽研欲。2014年底,我經營一家小修車作坊,遇到位愛好攝影的客戶,隨身帶了一堆Nikon器材。他看我有興趣,就不厭其煩地一樣一樣展示給我看,還教我把玩,後來才知道這叫「毒害」。

圖:當時把我毒翻的Nikon D800E


當時我的想法很單純,如果我能照出優質的照片,那麼大家就可以通過網路很真切地看到車子有什麼故障,哪裡損壞了,技師是怎麼修的…如同身臨其境,多棒啊!

於是我拜他為師,先是買了台Nikon D90入門單反+套頭,很快就上了Nikon D610全幅單反和幾個鏡頭。

圖:我的第一次單反作業(Nikon D90)

之後不得不說,我深深中了器材的毒,又相繼投資好幾個鏡頭,花了好多零用錢。不過男人總得找個口子聚焦自己的興趣,釋放自己的精力,有個非黃賭毒的愛好,怎麼都算件好事。

圖:去逛二手器材城,一下拿下幾個鏡頭


接下來,更加不可收拾,見到同事用Canon,又覺得佳能畫質更有親和力,入了5D3去拍人物,又得燒鏡頭。中間還玩過徠卡,還好沒有太深入。直到後來又迷上SONY,從入門卡片到旗艦全幅都擼過了,才坐下來冷靜總結,看清自我。

圖:買了5D3,沒玩幾天

圖:我買A7R配半幅狗頭,老闆醉了


我很贊成 @王波 的一句話,最貴的不是錢而是時間,所以我一直樂於站在小白的角度去總結,幫助更多人用更短的時間達到他的目標。這也是我與多數攝影愛好者的區別,不談晦澀的技術,堅持從小白的視角去思考,也是我可以幫助新手莫名其妙速成的原因。

今天我獻個丑,拋磚引玉,求拍磚。


首先,接觸攝影之前,要明白一個邏輯,什麼是手段,什麼是目的。

一切投入都是圍繞某個「目的」服務的,投入並實施的過程被稱為「手段」。如果你圍繞手段進行投入,就會本末倒置。明白了這個道理,你會發現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為手段而手段,忘了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導致產出效率降低,或者迷失方向。

對於攝影而言,器材、技巧都算手段,而目的則是讓照片表達你需要的信息。

舉個例子,狗仔拍到某明星的艷照門,這時沒人關心相機是5D3還是D800E,是否大光圈定焦,是否曝光出色,因為讀者關注的核心是——爆料;朋友圈曬美食,只要照片可以讓人迅速分泌唾液,就是好照片,哪怕你是用手機拍的;拍海島風景,只要讓人看了覺得「我也好想去啊」,就夠了…

因此,無論拍什麼,你必須時刻清楚「目的」是什麼,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就要在技巧和器材上做些提升了。


———————————分割線————————————


現在,我們聊聊單反本身。

我畫了個圖,之所以叫單反,因為裡面有反光板和五稜鏡,實現了「所見即所得」。平時,鏡頭捕捉到的畫面反射給取景器和測光對焦系統,按下快門後,反光板抬至水平,景象就可以投射在電子底片上,被記錄下來。有了這些個光學裝置,這個傢伙就沒法做小,也沒法做輕。

圖:單反結構簡圖


廠家也明白,為了對得起這麼大的身板、這麼複雜的結構,單反的性能必須優秀,出片必須專業,否則產品會因缺乏亮點而無法立足。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入門級單反其實是個偽命題,你如果選擇單反,就得接受笨重。犧牲了輕便,換來的只是入門級的性能的話,實在不夠明智。

有人會說考慮入門單反是因為預算,其實同樣的預算,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至於那些一直被討論的Nikon還是Canon好,以及總結的各自的成像特色,我的造化不深,但是專業單反的色調風格都是可以精細調節的,當我成功把Nikon調成Canon的調調,調成SONY的調調後,再也沒有聽信過畫質流派論。


接下來要搞明白,你真的有必要接受笨重么?

單反如今已經成為「笨重」的代名詞。身邊的不少愛好者,專業單反放在家裡睡覺,平時拿出來交流的照片,多出自於手機。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回歸,是領悟到攝影真諦後的「淺出」。

我的觀點是,很多新手並不需要單反,至少不需要從單反玩起。

單反如此笨重,但依然存在市場需求,我分析有三個主要目的:

1)針對拍攝難度高的場景,單反有它的獨到優勢;

2)針對高標準的大幅沖印要求,非專業單反莫屬;

3)裝逼作用,必須專業單反撐場面的場合,否則破功;

為了這些目的,才值得你放棄輕便。如果你需要的照片沒到這個級別,完全可以放棄單反採購計劃,節約大量時間做各種功課。

圖:我的Nikon
D610


———————————分割線————————————


不考慮單反的話,可以用什麼來拍?

未來大趨勢還是輕便和隨興,我們從可以滿足輕便隨興的照相器材說起。


1)手機

現在的手機拍照品質越來越接近專業相機,你甚至可以把它當作能打電話玩微信的相機。

手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拍攝神器。很多人卻不這麼認為,基本上所有請教我尋求提升的人,都是先覺得「硬體不夠」,才意識到「技藝欠缺」。手機有很多拍攝技法,比如精心推敲的構圖,比如合理運用數碼變焦,比如使用後期軟體修圖,都可以幫助你輸出一張優秀照片。

圖:手機攝影作品(by 豐豐,愛車的諾諾
北京店)

(下同)

所以首先是提升攝影的基本技能,當手機的硬體性能對你的照片表達構成限制時,比如,夜拍噪點太多,背景虛化不足,動態範圍不夠寬,不能拉近遠處的景象,可供設定的參數太少…,你就該考慮升級裝備了,這時的投資就是理智的,就是為目的服務的。


2)卡片相機

這是大眾級別的相機,便於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特點是抓起來就可以拍,入門難度幾乎為零,類似20多年前的傻瓜相機。

它對於手機(哪怕是拍攝能力最優秀的手機)的優勢在於,更大的電子底片,更好的圖像處理引擎,更多開放可調的參數,還有正真的光學變焦鏡頭(完全不是一個針孔相機),某些品牌的相機在畫質上有很好的還原能力,真的做到了「輕輕一按出大片」的夢想。

不想為攝影動太多腦筋的人,尤其女孩子,強烈推薦這類相機,出片明顯優於手機,還有很好的傻瓜性。

圖:燒器材也沒忘燒卡片機


3)微單

微單,嚴格的說並不是「微型單反」,因為它本身並不具備單反的構造。有人籠統地說,微單是卡片機和單反的折中,也是有失偏頗的。

微單的專業全稱是「可換鏡頭的無反相機」。因為機身里沒有反光板、五稜鏡等任何反射元件,所以機身尺寸極其緊湊,摘下鏡頭CMOS就在門口。

圖:微單相機的CMOS可以直接看到


至於功能,凡是單反有的功能,微單上都能找到,因為兩者的成像原理一致,圖像處理手段可以完全套用。

功能不輸單反,結構簡化了,成本低了,更加輕便了,微單更有潛力成為數攝影愛好者的終點。

圖:微單作品(SONY A7R)


——————————分割線————————


我為啥推薦微單,而不是入門單反?

接下來依然不是廣告,而是我走了很多彎路,燒了很多錢換來的真實體會。

以前我是看不起微單的,覺得那麼小個機身,掛那麼大個鏡頭,很不和諧,性能一定會打折扣。結果理性體驗後,就發現愛不釋手,相見恨晚。

圖:這是我當前最稱手的配置(NEX-5R, 蔡司24-70全幅鏡頭)


微單,這個名詞其實專屬於SONY,只是被大家叫開了而已。專業的相機市場已被Nikon和Canon等大品牌廝殺到白熱,SONY想進入分一杯羹,就創造了一款夾縫產品——微單(SONY當時叫「可更換鏡頭相機」),用緊湊討巧的外形來吸引一部分「不需要那麼專業」消費者。隨著幾年來的產品迭代,結果對專業單反衝擊巨大。


深度體驗多款SONY微單後,除了輕便,還總結出這幾個讓我叛變專業單反的地方:


1)真正的「所見即所得」。微單的機身里沒有光學系統,而是靠高像素的顯示屏做取景器,這一優勢可以讓電子底片直接接觸圖像,並將經過各種設置後的最終圖像「實時預覽」於取景器上,比如景深、明暗、色調,你覺得OK了,就只管按下快門,出片絲毫不差。而使用光學取景器的單反卻無法做到,拍完每張照片還得回放確認,參數不對再重拍。


2)更強大的數碼處理能力。你會覺得這是一款賢惠的相機,默默無聞地用圖像演算法做了很多糾正,逆光、畸變、降噪、動態範圍補償…竟在不言中,尤其在剛剛拍完後,屏幕會顯示原圖,1秒後就會刷新為經過各種處理的靚圖,那個被刷狗眼的感覺超棒,圖片直接拷出來就可以用。

圖:微單作品(BMW
R1200)

相比之下,我用過的單反都如同膽管HIFI功放,只善於一五一十地表達場景,甚至只能叫「記錄」,相機或鏡頭自身的不足和失真,依然殘留在照片里等你親自去後期。


3)人性化的操作設計。除了菜單設計更好,操作更上手之外,我在SONY微單找到了幾個從來沒體驗過的功能,逢人必贊。比如,對焦方式除了AF和MF,SONY還有一個DMF功能,我習慣叫它「手自一體」。DMF平時就可以當作AF用,當你需要對合焦點做微調修正時,就在自動對焦後,轉動對焦環,微調到合焦點。後來我發現SONY的所有入門微單上都有此功能,尤其適合我這種愛拍微觀世界的人,這也是我決定快速變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圖:對玻璃上的水痕對焦格外容易


4)更多的「自動」功能。高級的微單也可以被歸為專業級相機,但是依然沒有忘記多數用戶不夠專業或不想專業的事實。所以SONY不忘在提供ATUO模式時,還提供了AUTO+(我管它叫「超級傻瓜」模式),相機會自動識別場景,來啟動相應的專業模式和參數。當你來不及選模式調參數時,直接用它,出片最差也可以打90分。

圖:傻瓜模式依然表現驚人(SONY
NEX-5T)


5)不同機型的出片品質差異不大。我從SONY旗艦的A7R用到幾乎最low的NEX-5N,操作水平和畫質沒啥大差別,只是低端的微單故意從軟體上限制了某些功能,這明顯是為了從功能上拉開產品差距的做法。而正宗單反呢,入門和專業就差好遠好遠,造成入門級單反的性價比偏低。

圖:淘寶掌柜拍給我的實物圖-1

圖:淘寶掌柜拍給我的實物圖-2

圖:收到相機後,我幫掌柜拍了套展示圖-1

圖:收到相機後,我幫掌柜拍了套展示圖-2

圖:收到相機後,我幫掌柜拍了套展示圖-3


6)巧妙地突破了硬體瓶頸。微單的定價區間普遍低於單反,硬體水準更不可能高於單反,就我後來入手的SONY旗艦微單A7R來說,就沒法跟Nikon的入門級全幅單反D610直接PK性能。但是,SONY用了很巧妙的方法勝出。比如,低照度下夜拍,A7R可以啟動多幀降噪,ISO=12800時自動連拍4張,圖像合成後,噪點抑制的效果相當於ISO=3200的水平,卻擁有ISO=12800的快門速度。由於圖像處理水平足夠智能,你也不用擔心拍攝過程中,相機位置飄了,電腦會根據圖片細節來糾正,不會虛影。

圖:肉眼夜視效果

圖:微單拍攝效果(SONY
A7R)


微單的動態範圍普遍不如單反,也算一個硬體弱點,但是SONY巧妙的多幀HDR,加智能拼合,一下子就在硬體不變的情況下,甩開單反一個街區,出片更逼近人眼感官。


————————分割線————————


當然,微單也有天生缺點


1)電池續航能力不如單反。因為微單的LCD使用更多,比較好點,而且取景器也是一塊電子屏幕,也要耗電,所以一塊電池也就拍300~500張,得多備一塊電池。但是微單兼容安卓充電口,有車充的同志,可以直接上車就插上,這倒是很人性化。

圖:我的SONY A7R

2)鏡頭群選擇餘地窄小。在器材控眼裡,這時不能容忍的梗。SONY的E卡口微單鏡頭,品類遠不如Nikon和Canon豐富。不過,如果你明白了目的和手段的邏輯後,你會像我一樣,忽略該問題。推薦1個變焦蔡司鏡頭+1個微距定焦鏡頭,這倆搭配就OK了。畢竟多數時候,瓶頸在人,不在器材。

圖:你注意過手指的地方是啥么?

圖:其實是很多100RMB(SONY NEX-5R)

————————分割線————————


弱弱的總結


我盡量迴避了技術參數和術語,力求寫一篇更多小白可以看懂的文章。如果已經對技術參數發生興趣的愛好者,可以參考 @王波 的那篇回答,寫得很有深度,尤其是最後面的語錄,全是真情實感,金玉良言。


1)就目前的產品來看,頂級的單反出片能力作為100分的話,頂級微單也就90分,但絕大多數人用不出最後的10分;


2)微單更好上手,用微單拍出90分,你要花5成功力;而用單反拍出90分,你要花8成功力,用12成功力還不一定拍得出100分。


3)8000元投入門單反+鏡頭,其實一半的預算投微單即可;


4)只有少數人真正適合單反,而大多數人都可以在微單身上找到定位,完成目的;


5)微單手動功能和操作原理跟單反一樣,日後萬一轉投傳統單反,也可以無縫銜接;


6)盲目選擇單反,最後單反給你的印象恐怕只有「沉重」二字;


7)器材通常都不是瓶頸,真正的高手還是靠閱片無數,和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吐血推薦】


最後,我沒有忘記題主關心的相機推薦。

當年很多人說2008年上市的Nikon D90是一款很好的入門機,我一度也這麼認為,但入手不久就遇到性能瓶頸,光照不足時的表現實在堪憂,你得在鏡頭上繼續投資才可以改善。


2012年上市的SONY NEX-5R,我強烈推薦。不知道攝影入門該買啥的愛好者,可以重點考慮,節約預算,出好片的神器!我玩了一大圈,目前使用頻度最高的器材竟是這款入門機,整天跟手機一樣隨身帶,當年我怎麼也不會料到有這麼一天。


圖:SONY
NEX-5R和兩款不同的標頭

二手性價比更高,機身一千出頭,加鏡頭不到1800元。鏡頭有16~50mm和18~55mm兩款,我個人更偏向後者(上圖右邊那個),鏡頭手動伸縮的感覺更有單反味兒,也更省電(室外拍攝更愛取景器的話,就加幾百塊入SONY NEX-6吧!)。

圖:身材略大的SONY NEX-6

如果把這款套器材的性能用到極限了,還覺得不給力的話,可以考慮在鏡頭上花點錢,提升一下性能,再不夠就說明你的段位已經超越我了,此時可以考慮SONY A7R II或Nikon D800E這類的專業相機。不過,多花5、6倍的錢,效用並沒有同比例的提升,你可能會陷入新的的糾結…


因為鏡頭。。。選擇起來更坑。。。




希望能幫到你


咱們先從價位上看,這裡的價位包含了所有的相機,包括但不僅限於單反 微單 旁軸等。

此文章來源於公眾號:相機筆記 歡迎關注

已經得到原作者授權

2000元-3000元

索尼a5100、16-50套機(ILCE-5100L)

類型:無反相機

價格:約3000元

優點:對焦速度快,能自拍,功能豐富

不足:觸摸操作不夠方便,套頭較差


佳能M3、15-45套機

類型:無反相機

價格:約3000元

優點:觸摸操作體驗好,配套鏡頭價格較好

不足:畫質一般


佳能1300D、18-55套機

類型:數碼單反

價格:約2600元

優點:內置Wi-Fi,配套價格便宜

不足:畫質、性能均表現平平

(每組均按推薦順序自高到低排序,下同)

3000-5000元

佳能M6、15-45套機

類型:無反相機

價格:約5000元

優點:對焦速度快,觸摸操作體驗好,配套鏡頭價格較好

不足:不支持USB充電,原廠電池價格高


索尼a6000、16-50套機(ILCE-6000L)

類型:無反相機

價格:約4000元

優點:對焦、連拍速度快,內置EVF,功能豐富

不足:鏡頭卡口有隱患,套頭較差,不支持觸摸操作


松下LX10

類型:數碼相機

價格:約4500元

優點:支持觸摸操作,對焦速度快,支持4K拍攝

不足:無內置EVF


索尼RX100III(RX100M3)

類型:數碼相機

價格:約4200元

優點:RX100III、IV、V三款中性價比最高

不足:不支持觸摸操作


理光GRII
類型:數碼相機

價格:約4400元

優點:體積緊湊,畫質較好

不足:經常缺貨,1600萬像素偏低

5000-8000元

索尼A7、28-70套機(ILCE-7K)

類型:無反相機

價格:約7700元

優點:全畫幅CMOS,緊湊輕便

不足:鏡頭卡口有隱患


佳能80D、18-135USM套機

類型:單反相機

價格:約8000元(促銷時)

優點:對焦性能好,操作性好,鏡頭/附件可選產品多

不足:不是全畫幅


佳能800D、18-135STM套機

類型:單反相機

價格:約6500元

優點:對焦性能好,觸摸操作體驗好,鏡頭/附件可選產品多

不足:原廠電池價格高


索尼A6300、16-50套機(ILCE-6300L)

類型:無反相機

價格:約6100元

優點:對焦/連拍速度快,短片拍攝功能強,功能豐富

不足:不支持觸摸操作


尼康D7200、18-140VR套機

類型:單反相機

價格:約6900元

優點:畫質優秀,操控性好

不足:Wi-Fi功能體驗差,實時取景/短片拍攝AF差

8000-12000元

索尼A7II、28-70套機(ILCE-7M2K)

類型:無反相機

價格:約10200元

優點:具備5軸防抖,對焦、操作和可靠性有提升

不足:不支持觸摸操作


尼康D500單機

類型:單反相機

價格:約10800元

優點:對焦性能出眾,連拍速度快,操控性好

不足:Wi-Fi功能體驗差,實時取景/短片拍攝AF差


富士X-T20、18-55套機

類型:無反相機

價格:約8400元

優點:支持觸摸操作,支持4K,照片色彩好

不足:對焦還是不夠好


索尼RX10III(RX10M3)

類型:數碼相機

價格:約9100元

優點:等效24-600mm鏡頭,短片拍攝功能強

不足:動態對焦性能較差


富士X100F

類型:數碼相機

價格:約8800元

優點:顏值高,混合取景獨特

不足:鏡頭畫質一般

12000-20000元

索尼A7RII單機(ILCE-7RM2)

類型:無反相機

價格:約15200元

優點:中高端全幅相機中的高性價比產品

不足:不支持觸摸操作


尼康D810單機

類型:單反相機

價格:約15000元

優點:靜態畫質出眾,對焦、操控性能好

不足:產品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尼康當下狀況


索尼RX1RII

類型:數碼相機

價格:約19900元

優點:靜態畫質出眾,體積緊湊,內置EVF

不足:鏡頭拖累了對焦速度


尼康D750、24-120VR套機

類型:單反相機

價格:約14300元

優點:畫質好、對焦強、功能多、機身較為輕便

不足:口碑一般,實時取景/短片拍攝AF差

20000元以上

佳能EOS-1DXII

類型:單反相機

價格:約36500元

優點:畫質提升大,支持4K,有高速實時取景AF

不足:機身自重大,實時取景下的續航能力差


佳能5D4

類型:單反相機

價格:約23300元

優點:綜合性能好,內置Wi-Fi

不足:價格高,實時取景下的續航能力差


索尼A9單機(ILCE-9)

類型:無反相機

價格:約32000元

優點:連拍速度快,機身緊湊輕便

不足:續航能力需要通過附件提升,鏡頭群不夠成熟


富士GFX 50s單機

類型:無反相機

價格:約50000元

優點:44×33畫幅,支持轉接,操作體驗好

不足:鏡頭群不成熟,對135全幅優勢有限


另附

選擇攝影器材3個不糾結

不糾結於單反還是無反

採用相同規格CMOS的單反、無反(微單),在畫質上並沒有顯著差別。按照DxOMark的測試,屬於無反(微單)相機的索尼A7RII以98分高居135相機畫質排行榜首。尼康D810、賓得K-1、佳能5D4……這些單反相機都排在它之後。如果你只是拍人、拍景、記錄生活美好,ET建議你在選擇相機時,拋開單反、無反的類型限制,選擇當下性能好、配置高、價格合適的產品。

不過,下列情況,ET還是建議優先選擇單反相機的:

①體育賽事或野生動物 ②活動、婚禮、舞台拍攝 ③其他直接接觸客戶的商業性拍攝

不糾結於「可用感光度」

如果你還沒有購買相機,可以通過DxOMark(http://www.dxomark.com)等網站了解相機的高感畫質表現。進入網站後,點擊上方的「Camera」,然後在下面的列表中點擊「Sports」進行排序就可以。

需要說明的是:DxO默認顯示「Print」數據,即將所有相機拍攝照片統一縮圖至800萬像素(A3列印規格)進行比較,這樣就會出現D800E高於D4、5DS高於6D的情況。點擊任何一款相機,再點擊頁卡中的「Measurements」,選擇「SNR 18%」,將「Print」改為「Screen」即可看到未縮圖時的高感表現——這更符合大家在屏幕上100%看圖的習慣。

▲默認數據,D800E小勝D4,這與常識不符

▲切換到「Screen」數據,D4的高感控噪比D800E好至少1擋。


如果你已經購買了相機,那就不要在意什麼「可用感光度」。高感噪點並不是唯一影響畫面清晰度的因素。在弱光情況下使用較高感光度進行拍攝,雖然會增加高感噪點,但因為快門速度提升,因為拍攝者抖動或者被攝對象發生位移而造成模糊的概率大大降低。

很多相機都有感光度上限選項,ET通常在拿到相機後會把這個上限取消或者設置到最大值。回過頭來看自己拍過的照片,因為快門速度不夠虛掉的,肯定比因為噪點太高廢掉的多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用糾結於鏡頭的「最佳光圈」。設定光圈首先要考慮景深和快門速度。大多數情況下,大光圈+低感光度往往比小光圈+高感光度的畫質要好。

不糾結於鏡頭能否餵飽相機

相機的有效像素不斷提升,與之伴隨的,鏡頭能否餵飽相機的話題也從未終止過。這裡ET要重申一下:我們不需要糾結鏡頭能否餵飽相機

選擇相機時,我們無需糾結高像素機身沒有鏡頭可以餵飽。同樣一隻鏡頭搭配不同機身,高像素機身肯定能夠提供更好的畫質——解析度提升是沒有異議的;接受縮圖處理的話,高感和衍射問題其實也能基本忽略。如果你希望得到較好的綜合畫質,那麼一台高像素機身恰恰可以幫助你節省鏡頭上的花費——這和選全幅還是選非全幅的情況有些類似。

所以,真正要在意的問題是:你是不是需要高速連拍(高像素相機大多會在連拍速度方面吃虧),以及你的電腦處理性能和存儲空間是否夠用。

▲5DS R搭配35/2這樣的老鏡頭都能得到23P-Mpix的解析度,這甚至高於6D、5D2、5D3的最高值。5D4搭配35/1.4L II這樣的牛頭時,也只有24P-MPIX的解析度。(當然,牛頭的綜合畫質還是要更好的)

選擇鏡頭時,我們無需糾結這隻鏡頭能否餵飽機身。在拍攝一張照片時,焦距、光圈應該是為畫面服務的。比如拍攝建築、風光時,我們通常使用廣角、超廣角鏡頭;拍攝人像、靜物時,我們通常會使用大光圈。從測試結果看,通常只有85mm以上中長焦定焦鏡頭,在稍小光圈下可以達到相機的最大解析度。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理由就用85mm F2.8、135mm F4這樣的參數去拍攝所有照片吧。

所以,選擇鏡頭時,先決定焦距和光圈,然後畫質好不好、虛化美不美就要看你的銀行卡額度了。


其實很簡單,我不扯那麼多彎彎道道,錢少推薦入門單反,錢稍多入門全畫幅單反,錢多推薦中高端全畫幅單反,鏡頭可以先用套頭。如果可以,盡量要上全畫幅,不要走彎路。

許多人講那麼多,把人都搞糊塗了,新手怎麼分辨對錯?還有人講微單未來的趨勢,趨勢那是未來的,不是現在,主力機器我不推薦微單,就這麼明確。還有人講器材和照片好壞沒有關係,也沒錯,但是買個買得起好點的器材,踏踏實實拍照,不是更好?

全畫幅半畫幅的問題,我也不用講太多,首選全畫幅,因為135系統的鏡頭最全面,大部分鏡頭都是配套全畫幅的,其他不用講了。我們當地攝影協會,我看到了太多人走彎路,買了那些器材,最後都賣掉。

最後,聲明以上答案針對確實像玩攝影,真正有熱情的人。


決定要買的時候,看了評論里的幾乎所有高票答案,可是,我發現,除了一個大概的方向,我對單反的認知還是沒有多大的進步。
沒辦法,我想我應該是熟練型選手,對一個新的東西,只有不斷重複認知,才能達到明白理解或者思考的效果。
於是,我終於作出了決定,與其在這耗費時間,憑書研究,不如直接去買,拿回來直接練習效果來得更好。
於是,叫著一個資深攝影玩家,讓他帶我去器材店,看機型,我確定價位,讓他根據我的水平參考我該買什麼樣的機子,十分鐘搞定!哪有時間去討論尼康啊,佳能啊,我什麼都不懂,先用了再說唄,
關鍵是要把機子用熟了啊!!!想想我之前千挑百挑各種問題搜索,都是弱爆了,全是浪費時間啊!
好吧,我承認我有一個好的指導老師,只要他覺得性價比好,我就買了,剩下的任務,我就開始學了。
於是,情人節那天,我送了自己一個禮物!


大學時期教我攝影的是個老頭,每次上課我們都拿著長槍短炮到處跑,老頭獨自提溜著一個不知道牌子的卡片機慢慢溜達。偶然有一次看到老頭卡片機里的原圖,就已經把我們一幫學生震住了,構圖之精妙,色彩之精準完爆我們一干尼康佳能,彷彿我們拿著的都是卡片機,而老頭拿的是哈蘇。

以上為閑扯

個人建議新手入門選微單,相較入門級單反更輕便,且效果不遜於單反,以後對攝影失去興趣,帶出去也不會嫌重。


1.第一台單反千萬不能太差
最好是入門中端,因為要用很久.
如佳能700D以上,尼康D5300以上.太低端的相機像素、處理器性能會跟不上你拍攝水平的提高.
2.不建議一步到位.
由於是新手,很多相機的使用跟保養技巧都不甚了解,直接上太好的機器會糟蹋掉的.
同樣一顆全幅鏡頭,老司機能用很久,新手用的話可能很快就損壞了(如低溫使用不保護鏡頭等).
此外,由於相機是非耐耗品,快門按一下CMOS的壽命就減一點,反正前期入門階段會拍很多照片,不如買個中端相機,也比全畫幅輕些,那樣街拍抓拍也更輕鬆.
3.盡量盯准一個牌子
最好不要中途換陣營(從尼康跳到佳能或反之),除非你經濟條件允許.鏡頭卡口規格不同,換了陣營所有的鏡頭都得換一遍,很不划算.
4.買個好點的相機包
別吝嗇銀子,好的相機包能在關鍵時刻救你的相機一命.好牌子如樂攝寶、澳洲小野人等.

目前就想到這麼多,有空再更.
希望能幫到你,祝好.


這問題我看了兩年多,是最不知道怎麼回答的一個。看好多人也是認認真真寫了一大堆答案,認真分析買個品牌甚至買個相機的優缺點,但是,新手,你真的全看明白了?全看完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了?
說說我自己的器材之路吧,剛剛上大學就喜歡上了攝影,看見學校里其他人拿個單反拍舞台拍花花草草我很是羨慕,然後自己也上京東各種種草,什麼都不懂就是感覺這個好那個也好,索尼NEX5r外觀好,d3200便宜還像素高,佳能5d3配上紅圈感覺真牛逼,就這樣熬了兩年,14年雙十一看見京東d3200套機只要2500就買了,現在看來其實買什麼入門機都一樣,因為當時的心態就是,有個單反就行了!什麼畫質,性能,我也根本不懂好么。然後600塊買了騰龍的70-300開開心心拍了一學期舞台,那時候真是,不知道什麼高感好不好,鏡頭銳不銳,更不會百分百放大看對沒對上焦,就感覺畫面好看,光影不錯就很開心。所以器材這事兒吧,其實表現的就是你的心態,你要是喜歡佳能你就買佳能,管他們索尼大法好呢。你要是索尼粉就買索尼,管什麼富士第一。你要是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懂,那我看你也不像是想好好搞攝影就是想買個相機記錄生活吧,那就去買買賓得讓他們多掙點,反正買什麼相機你永遠都是半幅加狗頭,何不做點善事,佳能已經賣的那麼好了不缺多賣你這一個入門機。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你不知道你喜歡什麼,那就買賓得吧!


雖然我用6D


買你能買到能夠承擔最貴的,我通常這樣告訴別人。
然而還有一句話心裡想但一般不會說,那就是:省得拍成屎還要埋怨相機不好。


被問了太多遍,其實最好的答案就是:買你能買得起的最貴的


買能力接受範圍內最貴的,請不要考慮萊卡哈蘇在cnsp里選基本就是NSCP的順序盡量,盡量不選賓得是因為雖然機身可能同價位是最好但是鏡頭太少玩的人大部分都是套頭一般不會有換鏡頭福利


新手,全幅CN,殘幅富士,高像素索尼,拍的好不好和腦子有關和機子無關。


大部分人的不歸路是這樣走的:


殘幅入門級加狗頭套餐,
開始覺得不夠用多配一兩個中端殘幅頭,
一段時間後為那兩個頭配一台中端殘幅機,
繼而發覺畫質提升遭遇瓶頸上中高端全幅頭,
明白了殘幅機身的低寬容度及焦段與透視限制制約了創作,咬牙上全幅機身,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發不可收拾地購入各種高端鏡頭,
最終大徹大悟把設備悉數變賣,購入了索尼A7加蔡司不同焦段鏡頭兩個,並打算用到天荒地老。

當然也有少部分亡命之徒執迷不悟走進了中畫幅的深淵……但那些人只是少數我們不作討論。

所以,何不一開始就A7走起?

這真不是廣告……


新手建議選擇二手單反,目前很合適。
二手市場好成色的實在太多了,因為好多人買了單反之後的幾年內依然是小白,所以就索性放棄,開始轉手。

本人從事攝影方面的工作六年,負責人的告訴一些小白,
買二手單反,大可放心的去購買。單反是一種很耐用的產品,真的很耐用,一般的個人賣家使用頻率,遠遠達不到相機的壽命,就那我的d7000來說開門次數20萬了,試用快5年了,依然堅挺,只是快門聲音有一些變化,但是用起來完全不影響,也摔過很多次,直接掉在水泥地,只是有一些機身掉漆,其實鏡頭也不是那麼脆弱,摔了幾次,都是遮光罩破了,鏡片沒有任何問題
畢竟都是日本進口的東西,質量沒有那麼脆弱,大部分中段單反都是鋁鎂合金,很結實。
還有單反掉價很快,二手單反很值得購買,一般外表成色可以直接反應機器使用壽命,。有的人擔心翻新機器,其實很少的,不同於手機翻新,單反畢竟小眾,翻新產業沒有那麼發達,還有單反屬於耐耗材料,一般人使用頻率很低,大多只是體驗一下,就不用了。
我本人打算以後,換機器,絕不考慮新機,
因為好成色的單反二手太多了,真的很多,有問題的很少。
真心希望能幫助一些小白,省錢買二手,剩的錢關注鏡頭,因為鏡頭,對於單反來說,效果佔比百分之70。


我又開始來答題了。。
這個是命題作文,要是早些年氣勢尚在的時候肯定一口妥妥的,玩個蛋的單反,這麼多好機器你用個毛線單反,死沉死沉死重死重,你試過掛倆機器全背負越野一次就這感覺。
你試沒試過我不知道,我試過,回來一個月後不想拿起相機。
但是現在也算單反的老用戶了,嚷嚷著半天leica mamiya之類的輕量級相機最終也沒買,這些年來,依舊老老實實的用著單反,從尼佳雙修到現在佳能全定焦(雖然我有個28-300,但是真的一次都沒有用過,願意要的可以私信聯繫我),數碼單反的優勢很明顯,對於準備上升到准專業的攝影愛好者來說,沒有第二種相機比現在市面上的單反更實用了。
廢話半天,現在開始回答題主的問題,新人如何選單反?(既然題主指定問的是單反)
分三類:看預算,看用途,看性別。


性別:
先說這個最不重要的吧,(女漢子請無視),女孩子是決計不適合拿大機器的,頂級的機型可以再見了,動輒5斤往上的重量只會讓你的胳膊變粗變大,為了美美的拍照或者被拍照的時候當道具也請掂掂相機的重量,當然如果你有男朋友能隨時幫你舉著那隨意。
至於男孩子,我還沒見過幾個真正幹活的能善待自己的相機如同寶貝的,經折騰經造才是最終目的,後數碼時代感測器並不會有明顯的差異,況且我不信為了拍好好照片的你不會把raw解進PS或者lightroom,我也不會告訴你早期佳能1d2上的RIT的寬容度秒現在幾條街,千萬的像素也基本沒什麼大的差異,別看參數了,真的。
所以我推薦,男孩子一定要買自己能買的起的最好的旗艦機型(哪怕是老的二手的),女孩子一定別買自己一個手舉起來費勁的機器。

用途:
我拍攝的題材還是算廣的,現在這套搭配是典型的可機動可慢慢拍的,對於新手來說,你需要考慮的並不應該是湊焦段,而是感知光。感光度,快門速度,光圈的組合可以創造出無數的可能性,而在前期的前期的新手範疇,焦段是遠小於這些的因素的。
而且你一個新手,你是接不到那些期望很大的拍攝任務的,所以你不用費勁的把傢伙事湊全然後跟你牛逼哄哄的說,你看,我焦段齊齊的。
從F1.4到F22的價值遠遠大於16mm-200mm的價值,不信你試試。
所以我推薦,入門選擇標頭,35mm或者50mm的標頭,極具性價比。


預算:
沒有什麼比預算更重要的了,所以我放在最後說,每一個新手都想在合理預算中買到最具性價比的配置,甚至會在前期認為先拿渣機渣頭練手,這個的確沒問題,大家也是這麼過來的。但是最後渣機渣頭從來沒留下來過,盡所能的一步到位,才是最聰明的。
所以我推薦,買些可玩性高的鏡頭,如果可以,買你能買得起最好(性能)哪怕老的機身。


我並不懂型號,各家都有好配置,自己算計著買,逛逛二手市場,你能收穫很大。


有多少錢就買多少價位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 Nikon D80 被人稱為一代神機?
佳能600D和尼康D3200該怎麼選擇?
佳能的新手入門單反選哪款比較好?
單反入門,求機型推薦?

TAG:單反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