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避免寫作太過生硬掉書袋?

如題,我喜歡讀書,也經常寫一點東西,對某個現象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是,寫過不少的文章之後發現一個問題,我總是習慣引用很多讀過的著作里的話。這樣雖然看上去可以增加說服力,但總是被人批評掉書袋,太過生硬。我試過改變,但總覺得有些時候學者們說的話能更好地表達我的意思,所以一直也沒能改掉。請問,應該怎樣改變這樣的狀況呢?


謝邀。

其一,表述問題。
我隨便寫兩段。

A
誰都年輕過。雷諾阿和莫奈剛在格萊爾畫室里認得時,莫奈還是個勒阿弗爾來的鄉下少年,地道波西米亞臉;在那會兒的巴黎,這就顯得格外不羈。絲絨袖子,金紐扣、大鬍子。還虧這張臉,在巴黎小圈子裡蹭飯特別容易——大家都以為他們是出來耍的富家子弟呢。

B
依照雷諾阿晚年對他女兒的表述,」我與克勞德-莫奈在19世紀60年代初見時,他還滿帶這波西米亞風範,絲絨袖子,金紐扣,大鬍子。我們那時經常出去蹭飯,把別人的香波坦紅酒分個精光……「

一種是間接引述,一種是直接引語。對大多數讀者而言,前者的表述界面更友好。因為對大多數讀者而言,看引語就是給他們上刑,不管引言多有趣他們都要想法子略過的。

其二,語境問題。
我隨便寫兩段。

蘇軾愛上吃豬肉,大概始自黃州時期。蓋他在黃州時沒錢,送女婿都只能厚臉皮靠泉水了,」臨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他自己寫《豬肉頌》,特別提到這玩意便宜,」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又認為障礙在於」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所以他就開始琢磨做法了——這就是暗示他老人家實在不是富者,只好當貧者,來研究豬肉煮法啦。

一般認為,蘇軾對豬肉的嗜好,可能起自黃州時期。他那時期的詩文暗示,經紀上的不寬裕(1),迫使他放下士大夫架子,開始研究更趨於平民食品的豬肉,並自作詞賦以記錄(2)。
注(1):」臨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
注(2):」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豬肉頌》

這兩種語境,前者是陳述式,後者帶翻譯腔和文獻味,所以引用的格式也得各自不同,掉錯過來就不對。因為讀者會下意識的接受你敘述的語境。如果你明明是嚴肅文獻式,卻來個長篇引用;或者明明是半散文閑扯,卻忽然加註,大家都會受不了。


其三,注意你的讀者群。
世上是有那麼一群讀者存在的:
無論你怎麼規避,他們都會嫌你掉書袋的。
他們不喜歡一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他們需要你把一切東西都解釋得很市井,很易於理解,不如此則不算」接地氣「。
他們天生敏感,覺得你提到任何他們不能用日常生活知識理解的東西,都屬裝逼。
所以他們非得看帶戲謔和嘲弄性質的東西,滿足」所有人都在裝逼「之後,才肯吸收一點新知識。

遇到這樣的讀者群,你沒什麼辦法,躲開吧。


孔子說,辭達而已矣。而已就是可以了,又多加一個矣字,就是更可以,可以到不行了。孔子又說: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見引用不在多,在到位。一定要引用,也不是不行。記住一點,修辭立其誠。只要態度誠誠懇懇的,就算你像杜甫作詩韓愈作文,無一字無出處,多乎哉?不多也。否則,像我這樣,就有裝逼嫌疑了。


高中語文課,老師講了個故事,我印象特深刻。剛在網上又查了一下,故事是這樣的:白居易每作一首詩,都要給不識字的老太太念念,老太太能聽懂的,就要,聽不大懂的,就改,改後也聽不懂的,就不取了。

我在大學裡有個必修的「工程寫作課」,訓練在將來工作環境里,用簡單的語言向那些不是很有特定工程技術背景的人解釋一些比較技術的問題。因為工程師很喜歡用專業術語來描述專業問題,導致工程師和其他非工程崗位的客戶或者同事交流會有問題。
恰恰教工程寫作課的老師被刻意安排成沒有工程背景的英語老師。 所以想要文章讓她能輕鬆理解,我在寫文章的適合就一定要避開專業術語,做到簡單易懂。

我覺得樓主喜歡引用著作,有點類似於工程師喜歡使用專業術語。的確,站在工程師/作者的角度,用專業術語/引用著作最容易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站在讀者的角度情況就不一樣了。
所以樓主可以考慮借鑒下白居易和我們工程寫作課的做法,在寫作的時候,不僅僅從讓自己容易表達的角度去寫,而是同時把自己放在讀者的角度,盡量通俗,盡量自然。 寫好之後把自己寫的文章給別人看看,看是否能夠容易理解。

這些是我個人的一點點建議,希望能有幫助。


樓主是想得到改善的建議和方法嗎?
長遠來說,多讀、多思、增加閱歷,等你對你想說的題目和概念足夠熟悉能駕馭的時候,自然可以觸類旁通到生活中其他的例子,用直白生動的方式表達出來;
急功近利的方法嘛,我的經驗是,落筆之前先口頭表達一遍,最好是跟非專業人士聊聊你的想法——跟你的朋友說也好,跟你的家人說也好,自言自語都行。你說的人家聽懂了嗎?你跟別人說的時候還有很多引用嗎?
「完成上述過程」再動筆,會生動很多

哦對了,「完成上述過程」是個非常不口語非常生硬的表達……


公雞隻會承認比它大的是鴕鳥,而不是火雞。


想到了,再來添一句,題主可以參考一下三聯周刊主編朱偉先生的專欄---「有關品質」,談笑風生間輸出了大量的信息,所有的引用都為主旨俯首稱臣,一點也不突兀。只有時間的歷練和知識的沉積才能達到如此境界吧。只要看到他的專欄就知道肯定是來各種旁徵博引,可就是沒脾氣的看完,高山仰止啊。


題主下筆前,要設置一個「隱含讀者」。比如,設置一個小朋友為您的隱含讀者,您寫出來的文字邏輯簡單,語言輕快。設置一位前輩為隱含讀者,您的文字畢恭畢敬,觀點精闢。設置平時聊天的朋友為隱含讀者,您的文字滔滔不絕,立意淺顯。
有話想對誰說的時候就動筆寫,沒話想說的時候可以別動筆寫,千萬彆強迫自己每天這多少字哦。


對於死摳的少數讀者,可能他們天生不習慣看見別人引用,尤其是自己不知的引用,自覺智商被鄙。
對於一般讀者,主要是引用的必要和引用的方式這倆問題。而這兩者,簡單講都可以依文章是否因其而有理、有趣來考量。
而現實操作,多多從文章整體和引用局部互觀去體會吧,再就是做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吧,哈哈~這需要我們更多地在平時積攢書袋,同時七分讀,三分寫~


刪掉多餘的。刪掉意義不大的。會爽。如果到最後句子也絲毫不顯削瘦的話。


剛從另一問題過來,前一題是女孩子為什麼不喜歡有話直說,我的回答是生物本能給我們對接收信息設置了緩衝程序。其實有一個前提是溝通場景的問題,如果是直接的信息接收者且判斷者,她會啟動緩衝機制,但是如果溝通場景是旁觀者狀態,就好像看電影一樣,多數情況下,她們卻寧願簡單直白點,…其實我想說文章一樣要看溝通對象自己你表達的目的,結合場景,語境合適的表達方式自然會出來的,上面樓漲工資說的是技術活,俺從心理和客戶對象和你分享


我的感觸
先多讀,選擇最喜歡的那種
然後多寫,逐漸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
我覺得「風格」源於模仿的底子+自我感知的添加


用自己得話去說,用自己的感受去打動人。如果名言不能引導實踐,你怎麼拿它信服別人。科普文章除外。


多看B社會的網文小說,一想引用的時候全是髒話,看起來就很像是憤青的評論了


我和題主正好相反呢....寫的東西里用名人句子或者思想很多,但從來沒被人說掉書袋。(話說這個詞我見得好少啊- -)

簡單幾個技巧。
一是不要大段引用,不要××說+引號這樣子,好醜的;引用一兩句再闡述開來就可以了。

二是要活用,不要摘抄,比如我曾在高三寫關於讀書的作文里用過「 戀縱傾城,緣僅半生 」這種句子....好多人居然沒看出來是張愛玲的書...囧orz,但是看出來的人比如語文老師就覺得很贊。

三是要有自己的思想,我看過的觀點很少能直接讓我深信不疑的,經常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然後過很久以後看自己寫過的東西...或者是範文被老師拿出來解讀....才發現喔喔原來這句話這個短語有出處的啊,這個想法這個觀點有雛形的啊。


你這種是有共鳴,但尚未內化而已。

另外是不夠自信,還不是自己的東西,所以,不自信。

別急。


多融入生活。真實。感動。能產生共鳴。體現思想。


lz是不是還是很年輕呀,多謝閱歷會好一些。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歐美文學課的老師說魯迅不好?
如何評價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
如何評價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TAG:寫作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