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像頭普及後,手機拍照是否改變了人們的拍照行為?未來還可能產生哪些行為變化?

在膠片時代 拍照之前都是需要斟酌一下的 現在拿起手機拍照變的特別方便 就想問一下大家覺得拍照便容易這個事情對於自己拍照的行為有什麼影響?


科技,從 「改變生活」 已經變為了 「生活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國外社交媒體上流出了一張希拉里 · 柯林頓最近為大選拉票時候的照片。但是它與眾不同,因為拍攝角度非常 「特殊」——這張側面拍出的照片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前來圍觀希拉里拉票演講的人們不約而同選擇了背對她,而且高舉著相機。

(圖片來自 Twitter)


在剛看到這張圖片的時候,旁邊的同事好奇問了句,「這是希拉里請了誰來幫她拉票啊?為啥大家都不看她?」 這種想法也並非他一個人獨有,甚至還有人在社交媒體上面 「謠傳」,粉絲們的轉身實際是因為背後有 Justin Bieber。

而事實上,現場只有希拉里,之所以希拉里只能看到他們的背影是因為他們在 「自拍」——希拉里是背景。

  • 手機攝像頭是如何改變人們拍照的行為?

早在 2012 年,愛范兒就曾發布了一篇文章《那些像香煙一樣燃亮的智能終端》,其討論的核心同樣為一張照片:2009 年奧巴馬在邁阿密舉行的一場青年舞會,台下是一片屏幕的海洋。

(圖片來自 Edrants)

無獨有偶,另外一張時隔 8 年的對比照片同樣讓人 「感觸頗多」。這張照片實際上拍攝於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雖然年份不同,但是他們的時間點 「相近」:2005 年教皇 Benedict 十六世當選、以及 2013 年現任教皇方濟各當選的圍觀人群。

(圖片來自 Somoglobal)

2005 年大家都抬著頭看教皇發表講話,甚至只能看到翻蓋手機在拍攝。到了 2013 年,從背面看上去就像銀河一般,星星點點全是電子設備屏幕的光亮。


當然台上的人並不總只是背景,在數個國內發布會之上,很多公司的 CEO 甚至會掏出自己的手機,與現場觀眾自拍。

(圖片來自 驅動之家)

而這些照片,實際上都准循著同一個規律——人們愈發的習慣將互聯網融入自我的生活,甚至將自己部分 「人生」 存儲在網路空間中。

  • 從手機攝像頭看人類生活變化

手機從有到無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在攝像頭 「從後置換到前置」 這件小事上,又體現出了什麼改變?

如果你是技術宅,你也許想說這是技術上的進步,畢竟前置攝像頭已然從當年的 130 萬像素提升到了 1200 萬像素,不必為了自拍犧牲照片畫質。另外一方面,這些照片的載體相對變化不大:一樣是 Twitter、Facebook 這樣的社交媒體,功能上依舊是記錄、互聯、分享。


理智來看這些改變,不難發現一個 「特點」:他們並沒有強迫人們自拍,只是提供了條件。甚至是自拍的流行反過來促進了設備升級。高度概括後結果是人們自己有著 「投身」 互聯網的意願。

(圖片來自 微博)

知名 「網癮醫師」 楊永信和他傳說中的「網癮治療手段」更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上一輩人眼裡,互聯網生活只是虛幻;但對於很多「患者」來說,互聯網是他們 「人生」 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很多 「網癮患者」 看起來的確將他們人生中互聯網部分看的過重,但是現實是,人們愈發 「沉醉」 於互聯網世界。


(帶雙引號的)


從前一起床,人們首先找的也許是眼鏡,而現在第一都是手機,因為要關鬧鐘。出門之前打個車,上車看看新聞,甚至打開提前下載好的電視劇。工作用的 Slack、釘釘必須裝,因為能隨時溝通工作,就連中午吃個飯也要用 App 叫外賣。中午 12 點之後,再把這些事反過來再做一遍。


在一些發展較快的城市,比如深圳,你已經完全不需要攜帶額外的東西,一串鑰匙加一台手機你基本能完成任何生活所需操作。相反,如果你因為手機沒電而在地鐵上無所事事,反而感覺自己是 「異類」。


結論:手機已然從容易上癮的 「止咳水」,變成了人類和互聯網之間的 「臍帶」。而且是一條一旦失去,會讓你感到 「茫然失措」 的臍帶。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在互聯網中的更新從 「我看見了奧巴馬」 變成了 「我跟希拉里在一起」,不斷用照片、狀態 「刷新」 出自身虛擬形象。

  • 未來還可能產生哪些變化?

(圖片來自 Vrerse)


通過攝像頭,我們將圖片或是視頻存儲於網路當中,但是他們已經不再是數據那麼簡單,而是人生點滴的記錄。在記錄內容愈發複雜愈發真實的今天,你甚至能夠通過直播這樣的方式,近距離、實時、互動性的去了解另外一個人的人生。


那麼在用手機攝像頭將自己 「記錄」 到虛擬互聯網之後,人類下一步還會嘗試什麼呢?


給自己戴上一個頭盔,看著電腦存儲或生成的虛擬畫面,給予自己一個」 虛偽 「的體驗。甚至是佩戴、使用各種裝置設備,以達到更加真實的 「欺騙感」。雖然目前跟真實感受仍有很大的區別,但是 VR 技術的前進將會讓人們在真實空間中更好的體會到虛擬空間。


但當 VR 技術足夠成功之時,人們會像瀏覽照片一樣用其代替真實世界么?


從某種意義上說,VR 也只是一種妥協,將電腦直接與人腦對接、將人腦連上互聯網的設想時常浮現。在這些設想變成真實之前,還有數個問題需要解決:人類是否會失去自身存在的意義?意識的存在又該如何定義?這些已經上升到哲學層面的問題還將繼續困擾很多人。


但科技的推進,還將繼續改變人類生存方式。


拍照這個事很有趣,每個人對其都有不同的看法。吃飯,出行,看到有趣的事物,美景,人物,有的人總會不自覺地拿出手機去記錄那個時刻,用來以後回憶或是傳上朋友圈供人點贊評論來獲得社交的快感,當然,我個人認為,現在大部分人拍照的動機屬於後者。倫敦新年夜的時候,開始倒計時,煙花燃放,夜幕里除去煙花燃放的繽紛色彩之外,還有數不盡的手機或是相機屏幕的熒光。我也是其中之一,穿著厚厚的保暖風衣縮著手舉著手機記錄著那一刻 (有去過的同學請不要吐槽我的區域,我知道我在屌絲區=。=)。

除去這種一年一度的歡慶時刻,小到每天去餐廳吃的小甜點,也一樣有人會在吃之前先站起來找一個「完美」的角度去拍照。其實仔細看我上面拍的照片,不難發現幾乎所有人(包括我)都在注視著自己的手機或者相機屏幕,而不是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在拍煙花時,經過了大約5分鐘之後我才意識到整個過程我都是通過手機屏幕(也就是攝像頭的視角)來經歷跨年,一直盯著屏幕關注著拍攝角度怎麼樣,怎麼不讓前方的樹枝或者人頭擋著畫面,而不是真正地用自己的雙眼去觀看天空中燃放的花火。

這裡不由地產生一種感慨,為什麼我們現在變得忘了怎麼真正去享受和記住一個事情,而只想著通過數碼的方式來記錄它。

前段時間看到了相關的文章,很有趣,在一定程度上就解釋了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們發現拍照能提高我們在各種活動(比如跨年,聚會)中的快樂感,因為拍照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我們的沉浸感

這個實驗包含了各個場景,比如在城市觀光車上的人,在熱鬧集市上用餐的人,在博物館遊覽的人。在每個場景中,一半的人被要求不能拍照,而另一半的人則可以。在活動結束後,這些人會對他們這個經歷(比如遊覽城市,參觀博物館)的享受程度打分,結果發現能拍照的人對自己的經歷旅程更滿意也更快樂。另外,在博物館場景中的人還佩戴了視覺跟蹤儀器,結果發現能拍照的人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那些有意義的展品。

另一些實驗則是在實驗室的條件下完成的,通過模擬的方式來進行。被試們坐在電腦前觀看遊覽倫敦城市巴士的第一視角,一半的人可以通過點擊滑鼠來進行「拍照」,而另一半則不行。結果發現即使在實驗室這種模擬場景中,有拍照選項的人同樣更為快樂。簡單來說,就是即使是假設性地拍照,而不是真正地拍照,同樣能提高人的快感。這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大腦的相關區域同樣會被激活。

當然,如果是負面經歷的話,拍照則會使這種負面感受更糟。另外,如果活動本身就特別引人入勝或者互動性非常強的話,拍照並不會提高快感,反而會造成反作用。另外,有時候可能拍照者開心,而其他人卻會被影響。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在聚餐時,一群人興緻勃勃準備大快朵頤,結果一個人站起來說「先別動,我擺下盤子拍個照片發朋友圈」,這時可能拍照者得到了滿足,而其他人則不一定了。遊玩時也是如此,有的人會為了在一個美景前拍出最好的照片而花1個小時,全然不顧周圍人等待拍照的心情。

在拍照越來越容易,攝像的輔助軟體越來越多,並且照片成為重要社交媒介(instagram,朋友圈,微博等等)的今天,拍照的行為幾乎可以說像是我們吃飯喝水一樣普遍,就像之前愛范兒答主提到的那樣

人們愈發的習慣將互聯網融入自我的生活,甚至將自己部分 「人生」 存儲在網路空間中。

而至於這種人生的記錄方式是好是壞,增進了快樂和社交亦或是減弱了人與人的聯結,這個問題還是見仁見智了。

Diehl, K., Zauberman, G., Barasch, A. (2016). How Taking Photos Increases Enjoyment of Experiences.


ufo不來了,各種湖裡的水怪也都沉寂了。


我第一次去天安門(2006),看升國旗的時候,幾乎所有人一起唱國歌。出現一個唱左了的,周圍人轉頭覺得他真傻。
我第二次去天安門(2012),看升國旗的時候,幾乎所有人一起拍錄像。我自己剛唱了前幾句,周圍人轉頭覺得我真傻逼。


當天補充回答:
唱左了=唱走調了


微博上看到,影響還是蠻大的,某些方面。


當然改變,過去拍照更多的是一個記錄行為,現在拍照變大多數時候變成了一種交流行為。我覺得手機拍照的普及最大化釋放了照片的潛能,極大的豐富了我們的日常交流。

我們都知道照片跟文字一樣都是傳播交流的媒介,但由於長期受制於客觀條件,過去照片在日常交流上的應用遠比文字要少得多得多。可隨著照相成本的降低,照片更直觀,信息量更大等等這些優勢被凸顯,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過去我要跟你形容我碰見的一個美女長啥樣那得費老鼻子勁兒了,而且你還有可能理解跑偏。但今天我只用拍一張給你看,準確又便捷。


而且還有一點很重要照片在交流中比文字的使用成本要低得多的多。要知道用文字準確的形容一個東西或場景實際上是一個門檻很高的事情。
就像我上文里舉的例子,我要跟別人還原我眼前美女的長相勢必會用很多模稜兩可詞語,比如我說她高鼻樑,可多高的鼻樑算高?這並沒有一個標準,所以很容易因為理解錯誤造成偏差。可現在不用了,我拿起手機隨手一拍就能做到很大程度的還原。你也不用琢磨我說的高是有多高,看就是了。

至於未來,期待科技讓我們身臨其境的一天

ps:這就是我說的場景,要是沒有手機攝像頭普及,這種連電磁爐都不知道叫什麼的傻逼該和他怎麼交流


如果911發生在2016年...應該有一半的圍觀群眾都不急著逃命...


以前手機拍照功能不普及,美國警察打死黑人沒什麼大事,因為黑人犯罪率高也沒人覺得奇怪。

後來手機普及之後有更多的視頻被拍攝下來並上傳到YouTube,結果發現好幾起案件中警察使用暴力太過激了,結果引發了黑命貴的社會運動,衝突更加劇烈了。


1、手機攝像頭普及後,手機拍照是否改變了人們的拍照行為?
答:確實改變了人們的拍照行為。從輿論監督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行政行為和執法行為受到了群眾的監督——這一直是毛澤東同志希望看見的樣子。當看見什麼事兒時,如果在可以保障安全的情況下,掏出手機,拍攝一段視頻,通過網路平台,或分享到自己的小圈子,或向世界公布。這是輿論監督的進步,從積極意義上來講,這是一件好事。
同樣的,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手機拍照這個事兒的科技含量或許並沒有航天科技給大家的感覺那麼高大上,然而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因為拍攝的照片僅僅是一個鏡頭,拍攝的視頻可能只是一件事情的片段——輿論與真相的關係越來越遠。不可否認的是:在日常的行政和執法中,確實存在著問題,同樣的,各種各樣的視頻也是存在著問題,於是乎,各種個案被無限放大——好在,現在網友們也都明白了,看新聞的時候,大多讓子彈先飛一會兒,誰知道會不會反轉呢?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有黑暗就有光明,真相總是遲到,好在還沒不到。

2、未來還可能產生哪些行為變化?
答:太多了。不過,終歸會越來越好。


1、降低了攝影的門檻。
現在攝影這一行為已經不用依賴高端的設備,也不需要繁複的操作。任何人只要有手機,就有無限次零成本的實踐和練習的機會。
這不但使得大眾能夠深入了解這一技術,而且能提高攝影活動的流行程度,帶動圈內發展。

2、消費者對傳統攝影設備的需求降低,對手機拍照水平的要求逐漸提高。
這樣的趨勢可以推動手機攝影方面的技術研發進步。而傳統攝影設備的生產企業將把目標更多地轉向高端用戶群體。

3、大量修圖以及輔助拍照的APP產生。
APP易操作易上手,大眾可以簡單高效的休整美化照片。增加了拍照的趣味性,降低了上手難度。
同時PS等高級修圖軟體終於能從美顏祛斑之類的低級用途中被解救出來,用於處理更高端的專業問題。

4、拍照的社交屬性增強。
拍照是對自己生活的記錄。搭配傳播範圍廣的社交媒體使用,可以讓其他人能持續地看到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這一部分的生活是由拍照者自己選擇的,並且是自認為重要的部分。
通過這樣的行為,拍照者可以有意識地影響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印象。
另一方面,看到照片的人可以看到拍照者的生活軌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了解拍照者的性格及生活態度。

5、照片儲存更方便可靠。
一些重要信息可以通過拍照的方式保存。現在的電子相片比傳統相片更加清晰,可以永久保存,安全性高,而且不佔地方,節約空間。


基本上我不拍照,可能以後更用不著拍了,因為拍的人太多,越值得拍的越用不著我拍,外加各種攝像頭遍布,不值得拍的也被拍了
問題是怎麼從網上找到你需要的那張圖……雲還不夠強大

未來社會AI化還需要更多攝像頭遍地,最終拍照會被淘汰,就這樣


所有重要的文件,名片。重要的東西全部拍照片,清晰並且不會丟。真是太好用了!


拍照行為有沒有改變我不知道,但直接導致了大量超自然現象銷聲匿跡╮( ̄▽ ̄"")╭


姚明的名人堂演講


手機攝影打開了我的攝影大門,現在手機和單反攝影是我的最愛。有時候單反很重,手機隨拍成了主力。以下都是用手機拍的「iphone」

我的單反


我覺得應該不會吧,手機畢竟像素還是不能和相機比。


記錄美。


我記得我還在上中學的時候,手機就有攝像頭了,那個時候還是30萬像素的,基本拍不出來什麼內容,畫質非常差。但那代表了一個潮流的開始,這幾年來手機攝影越來越流行,越來越大眾化,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都玩過不止一台手機,拍照性能成了手機必談的功能之一,各種手機廠商也把拍照性能作為重中之重來看待。



先簡單回答題主的問題:手機拍照讓攝影徹底的大眾化,走進了每一個手機用戶中間,畫質越來越好、功能越來越強大,讓每一個人都能拍出不錯的照片。


至於未來會怎樣,我認為手機會朝兩個方向發展:智能化的拍攝讓手機拍照更加簡單(模擬大光圈、自帶創意濾鏡、場景自動識別);專業性的提升讓手機一定程度上能成為攝影師、攝影愛好者的專業器材(手動曝光控制、長曝光、堆棧降噪、虛化)。

首先,作為一個玩攝影很多年的人,我來談談我對手機攝影的一些粗淺認識。


手機攝影的大行其道,首先來自於攜帶方便拍攝簡單,我們不可能天天帶著笨重的相機,也不可能每個人都去學習拍照技術,手機攝影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這是手機攝影流行起來的根本原因。


除了拍攝簡單,各種後期app的出現也大大降低了攝影的難度,讓攝影這種有難度的興趣愛好真正的走近了每一個人。


我業餘時間喜歡攝影,手機、單反、旁軸我都用過。

那麼手機拍攝的性能和功能,我們應該專註哪些呢?論畫質和專業拍攝功能,自然和單反相機沒法比,那麼手機就要利用好自己便攜易用的優勢。以前我用的是6SP,蘋果的APP不錯,但是拍照功能不怎麼樣,後來我玩了下榮耀V8,對手機拍照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最近我在玩mate9,不得不說,這款手機摧毀了我之前對手機攝影的所有認知。mate9的拍攝功能讓我對手機攝影有了新的概念。


接下來呢,我就以mate9為例子來說說手機攝影的進步,手機攝影如何挑戰專業相機市場的。我認為手機攝像頭的性能應該追求兩方面:

一方面是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大部分人並不懂拍照參數,不懂後期,不懂攝影技術,那麼要讓這些人很簡單的就能拍出好看的照片。是的,我說的就是直出的照片一定要好看,這點mate9就做得很好,鮮艷模式、柔和模式讓直出照片也非常好看。除此之外,夜晚手持拍攝、模擬大光圈虛化效果、防抖功能都做的非常棒,這些功能滿足了幾乎所有手機用戶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追求高畫質、操控和參數控制上儘可能的達到專業相機的水準,滿足了大多數人的需求並不能說明你多優秀,當你能滿足專業人士的需求的時候,才說明你的技術、你的能力非常棒。mate9的超級夜景模式,m檔控制拍攝參數的功能都達到了專業級別。玩攝影的人都知道堆棧可以有效提高畫質,手機因為感測器太小畫質天生就是短板,那麼我們用堆棧來彌補這一短板,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主意。


用戶的需求是無止境的,是不可理喻的,在小小的手機上,我們用戶需要迅速對焦、微距攝影、模擬大光圈虛化、長曝光、夜景防抖,單反相機需要靠配件、後期、多個鏡頭才能完成的事情,手機也要全部做到,這太難了,這考驗的是廠商的技術創新能力。

mate9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或者說並不是mate9做到了,而是華為一代一代的旗艦,一次次的更新,一直在進步,從P6的4cm微距,到P7的暗光攝影、P8的流光快門,再到Mate 8的快速對焦,p9和徠卡合作模擬德味,mate9雙攝像頭再度升級提升畫質。

既然談拍照,怎麼說也要上幾張圖的,我就那幾張圖給大家講講。

拿mate9拍照的第一個感受是色彩真好,和徠卡的合作確實有點意思,菜單界面選擇鮮艷、柔和模式,拍出來的效果確實與眾不同。對於絕大多數手機用戶,他們都是不會後期的,他們的要求就是拍出來就很好看,這對手機廠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優化處理器的演算法,讓拍出來的照片就色彩濃郁、曝光正常,拍出來就很好看,那麼mate9的鮮艷模式和柔和模式就做到了這點。

這是我在商場里拍的,左圖是默認模式,右圖是用了鮮艷模式,這個鮮艷模式就是徠卡的技術,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右圖要好看很多。我們仔細看,兩張圖娃娃的臉部,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右圖的好很多,攝影愛好者應該都很清楚,這種手法我們可以通過提高白色色階、對比度、清晰度、飽和度來解決,可以提高照片的通透性。如果覺得不夠明顯,大家可以看照片最上部白色的牆面,鮮艷模式下的白牆更好看,顯得更乾淨,默認模式下的白牆有點灰濛濛的。

除此之外,鮮艷模式還有個特點,就是暗部,照片較暗的部分,提高了藍色的飽和度,照片的最下部分和左下角,淡淡的藍色,也給照片增色不少。


實際上,這種後期在軟體里可以很快的調出來,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後期的,mate9這個功能可以讓大家在不會後期的時候也拍出不錯的照片,讓攝影更加大眾化。

當然,鮮艷模式會增加飽和度,所以偶爾會出現色彩溢出

你看最右邊 的大衣,這色彩是不是很難受?這時候我們換成柔和模式就好。

雙攝像頭的出現讓手機攝影上了一個台階,定焦和數碼變焦帶來的不足是顯而易見,那麼雙攝像頭讓手機也能做到變焦,而且是畫質依然保持很優秀。mate9在2x時可以達到接近光學的無損變焦水平,甚至在光線好的時候3X,也依然能夠有清晰的表現力。

這是一張是用的2x變焦後的夜晚照片,我個人感覺畫質還是很不錯的。對比iphone7p在1到2倍變焦之間無法平滑進行,也不能保證是光學變焦,而mate9可以保證到這兩點,確實是棋高一著。

另外,mate9的2000萬超高像素黑白鏡頭,可以提供更多圖像信息。通過黑白+彩色雙攝像頭來降低夜拍噪點,這是一個很少見的思路,一般我們都是通過提高防抖能力來解決,但這種雙攝+演算法的技術確實很超前。我發現華為很喜歡用各種演算法,各種處理方法來提升手機的拍攝能力。不管是和徠卡合作的鮮艷、柔和模式,還是超級夜景這種堆棧降噪,包括1200萬+2000玩雙攝提高畫質的技術,都是依託於處理器演算法,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正確合理的思路。手機不可能學專業相機做大鏡頭、做大感測器、硬體上的提升很容易進入瓶頸,但我們可以通過軟體的處理來彌補,我想這就是華為的解決方法。

這是晚上回家的時候在十字路口隨手拍的。拍攝的時候天比較黑了,但噪點控制依舊很好,照片整體色彩也很舒服,繼承了徠卡的味道,很棒。

天氣好的時候,免不了對著太陽拍,直射的陽光進入鏡頭後會產生炫光,抗眩光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圖可以看出,炫光不是很明顯,通過後期完全可以處理掉,這也是讓我覺得很不錯的地方。另外這張圖沒有開啟HDR模式,在大光比的情況下,機內演算法控制光比,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對於不懂攝影的手機用戶,最頭疼的問題往往就是大光比環境下的拍攝,所以這要靠廠家來解決。

我們說直出的意義是什麼?就是不讓用戶後期,相機自己解決了,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修照片,大家更喜歡拍出來就好看的照片。不知道有多少人玩過P9和MATE9,尤其是攝影愛好者看到P9和mate9聯手徠卡合作,肯定會有奇怪的想法,所謂的德國相機,德味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作為徠卡旁軸用戶,的確能感受到徠卡相機的「德味」,具體表現在機內直出JPG的時候,照片暗部會偏藍,照片有暗角,照片對比度、飽和度略高,色彩較為濃郁,這種直出的感覺確實很好,這是我理解的德味。mate9到底有沒有德味呢?調到鮮艷模式,來看看我拍的幾張圖吧。

隨手拍的片子,不是什麼大片。大家可以發現,mate9的直出確實很有特色,飽和度較高,色彩濃郁,明暗過渡自然,暗部有點偏藍,我對比過我iPhone6SP,以及mate9的默認模式,差距確實很大。

德味的照片確實能增色不少,不過這僅僅是對於不懂攝影的人來說,我覺得華為為了「想讓每個人都能隨手拍出一張好照片」,真是煞費苦心。

手機攝影如何與單反相機媲美?mate9的超級夜景模式,長曝光模式就非常好,這裡我不獻醜了,木西大神在圖蟲網有大量的P9 mate9 mate8拍攝的照片,很多都是用的超級夜景模式,非常漂亮,我和他討教過,由於堆棧降噪的存在,不輸單反並不是一句玩笑話。當然這是手機拍多張堆棧VS單反拍一張,這個對比本身就不太合理,不過這也說明了華為手機的優秀。

太古匯 - 城市, 夜景, 廣州, 木西, 華為手機行走世界, 手機, 華為mate8 - 木西AlexanDENG - 圖蟲攝影網

手機建築片一組 - 建築, 手機, 旅行, 木西, 雲南 - 木西AlexanDENG - 圖蟲攝影網

開頭我說過了,一款手機攝像能力是否優秀,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個是「不懂攝影的人用這款手機拍照也能拍出不錯的照片」,另一個是「這款手機能不能滿足專業攝影師的需要」。從這兩個角度來看,mate9都做到了,或者說P9就已經做到了,只不過mate9又有了一個更高的提升。

如果說單反和手機有什麼區別的話,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虛化。單反相機使用大光圈鏡頭,可以拍出漂亮的虛化效果,手機就很難做到。如今雙攝像頭手機都在嘗試模擬大光圈虛化,使用計算軟體快速獲取畫面中各部分的深度信息(分清前景、中景和背景),再通過演算法進行虛化,就能獲得非常接近專業相機的大光圈效果,這是mate9的做法。

我們可以看到,確實有虛化的效果了,我們甚至可以拍完照,在圖片界面調整對焦點,調整虛化光圈數值,這真的非常有用。但這裡我還是想潑一下冷水,模擬大光圈 虛化,一般光圈調到F4左右就可以了,如果你想玩F0.95的虛化,效果還是很差的,對景深的演算法還是有缺陷。另外,F4的虛化效果就很明顯了,沒必要弄到0.95。

我們可以從上面看出,手機攝影已經非常成熟了,各方面功能都做的非常好。我一直強調手機攝影的兩條路,一個是追求直出的畫質,降低拍攝難度。另一個是追求專業性, 滿足專業人士的需求。,手機攝影帶來的變化有:

  1. 降低後期難度或者說不需要後期,各種APP和手機自帶的創意濾鏡讓初學者也能拍出不錯的照片。
  2. 雙攝像頭讓變焦成為可能,我記得三星以前做過變焦手機,後來發現太大了沒意義,那麼雙攝像頭既能保證便攜又能變焦,這是新技術的力量。
  3. 手動控制曝光讓手機攝影更加專業化。
  4. 模擬大光圈的出現讓手機也能拍出唯美虛化的效果。
  5. Cmos感測器的提升和鏡頭的不斷革新讓照片畫質越來越好。

未來手機攝影的趨勢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來了,就是進一步的專業化,包括外接鏡頭、手機專用三腳架等配件的出現,手機本身的性能也會更加強大,譬如使用1英寸的cmos,鏡頭還有提升的空間。

另外,對於玩攝影的朋友來說,更會關注小細節,操控上的便捷,面板的人性化也非常重要,這些看似和拍照並無本質聯繫的功能,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我手上的mate9就做的非常好,調整參數非常方便,觸屏對焦後還能簡單的調整曝光補償,M檔的調整也非常人性化,這些小細節會大大提高用戶的好感度,手機只是個工具,用起來舒服,操作人性化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一個和攝影似乎毫無關聯的性能我差點忘了,那就是電池,續航能力和抗寒能力非常重要。mate9的電池足夠用,綽綽有餘了,而且充電也很快,沖半小時玩一天不是神話。至於抗寒能力,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去零下30度的地方拍照,我的6sp很快就自動關機了,mate9卻能堅持更長的時間。當年我去賽里木湖拍照,零下30度,我忘帶手電筒了,用我的6sp當手電筒,沒幾分鐘就自動關機了,我可是充滿電的啊!


最後附上一些我用mate9拍攝的照片,沒有經過後期處理的


不知道你們有沒這種感覺:在錄像的時候,關注的是手機里的畫面,而不是真實在眼前的畫面。


拍照、錄像初衷是為了記錄生活,以便日後回憶,但往往我們都忘記了為什麼要拍照、錄像,單純為了發社交平台而拍攝,試問朋友圈天天拍小視頻的哪個會自己回頭去看(別人一般也不會點開看)?

美景是用眼睛欣賞的,欣賞之餘再用設備來拍攝才是正確的做法。



推薦閱讀:

如何解決被xperia慣壞的現狀?
如果汽車人玩手機,手機尺寸應該多大?
買 SONY Z5 好還是買 Lumia 950/950XL 好?
索尼這款XZP能打個翻身仗么?
專業相機會慢慢地被手機取代么?

TAG:攝影 | 手機 | 智能手機 | 生活方式 | 手機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