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算不算儒学大师?

董仲舒的学说里掺进了很多阴阳五行学说,我们在学校学汉朝儒学的时候,关于他和先秦儒学的联系说得不多,倒是有关天人感应的内容说得不少。有人说他的理论有神学色彩,将神权和皇权联系起来了,这一说法对吗?有人说他是儒学大师,这一说法的理由为何?


董仲舒当然是儒学大师,并且实在是背了太多黑锅了。


孔子开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学问,简单说就是对“王道”社会的向往与对“圣人”人格的追求。由此而衍化而来的各种君子修养与治国方案,前者以“仁”为中心,后者以“德”为中心。于内圣路向上,孔子只给出了现实层面具体的行为准则,而没有给出更形而上的依据。至《中庸》开始贯通天道,孟子把“仁”的追求归于人性本善。这才使得儒家的道德修养有了形而上的依据。


但是在外王路向上,孔孟虽然都提出了“以德治国”“仁政”的治国方略。但是他们都没有给这种依照“王道”理想而编制的治国方略提供形而上的依据,而是以“王道”的应然性来论述现实的应然性。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

……

好像一施仁政就“仁者无敌”,诸侯拜服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荒诞的。在那样诸侯征战的时期,你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你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都是不切实际的,不可能的。但是,这里的意义并不在于现实的可能,而在于孔孟对“王道”的信仰以及基于“王道”而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董仲舒承孔孟而着重展开了儒家的外王路向。

故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春秋繁露·立元神》

故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春秋繁露·服制象》

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这不仅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的学说,并且也是孔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内圣开出外王的路向。但是董仲舒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而不是再是诸侯割据。所以儒家外王的治国方略再用“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之类的理由来论述,则连荒诞的余地都没有了。如何让君主信服呢?董仲舒选择了天道作为依据。


董仲舒的这个天道并不是仅仅是价值意义上的天道,说天意就是“仁”这就完了。他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构建起了一个存在意义上的天道。这个天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阴阳五行,四季转换,万物枯荣,无不是天道的体现。以至“人副天数”“天人感应”,阴阳灾异之说。在这样的天道体系之下,他的外王理论就有了更高的依据与正当性。


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保民而王”。然则无德会怎么样的。孟子说:“贼人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其实就是对“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正反两面的论述。在儒家看来,一个政权的正当性就在于是否有“德”,君主是不是“以德配天”。在孔孟这里,君王无道就会被取而代之,论据还只是现实经验层面的总结。董仲舒则能依据他构建起来的天道论证了其正当。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故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并且通过阴阳灾异而时刻提醒着君王,要以德治国,不然就会倒霉。

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今灾害生,见天下未和平也。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行也。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觉者著也,王者有明著之德行于世,则四方莫不响应,风化善于彼矣。《春秋繁露·郊语》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春秋繁露·王道》

董仲舒只不过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为儒家外王理想构建了一套天道依据,使其更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其内容仍是孔孟的外王理想。并且他所构建的体系实际上是在世俗皇权之上树立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权威,用以约束皇权。


董仲舒天人三策,可疑处甚多,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归于董仲舒头上,值得商榷。

“三纲五常”有太多误会。


反正,说董仲舒的学说是服务与迎合皇权,我觉得是偏颇不妥的。他当然是儒学大师。

楼上有位兄台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危害。那实在是个误会。

命令相曰:"大夫蠡、大夫种、大夫庸、大夫睾、大夫车成、越王与此五大夫谋伐吴,遂灭之,雪会稽之耻,卒为霸主,范蠡去之,种死之。寡人以此二大夫者为皆贤。孔子曰:"殷有三仁。"今以越王之贤,与蠡种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其于君何如?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伏地再拜,对曰:"仲舒智褊而学浅,不足以决之,虽然,王有问于臣,臣不敢不悉以对,礼也。臣仲舒闻:昔者,鲁君问于柳下惠曰:"我欲攻齐,何如?"柳下惠对曰:"不可。"退而有忧色,曰:"吾闻之也:谋伐国者,不问于仁人也,此何为至于我?"但见问而尚羞之,而况乃与为轴以伐吴乎!其不宜明矣。以此观之,越本无一仁,而安得三仁!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春秋之义,贵信而贱诈,诈人而胜之,虽有功,君子弗为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言羞称五伯,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五伯者比于他诸侯为贤者,比于仁贤,何贤之有?譬犹珷玞比于美玉也。臣仲舒伏地再拜以闻。" 《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


我来给@ 叶微香 补充一下吧~
董仲舒当然算儒学大师,因为他出现在了儒学的一个转折点上,而且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叶微香 指出了董仲舒学说对政治的影响,这我是赞同的。我想补充一下董仲舒学说对儒家学说本身的影响。
董仲舒属于儒家的今文家,他在自己的论述阐释中加入了大量的阴阳五行谶纬等内容,从董仲舒开始,今文家出现了与谶纬神学合流的倾向。
今文家从董仲舒开始走向了虚浮,开始脱离五经文本。叶微香指出的董仲舒的学说在目的上与儒家是一致的,这点我赞同,但董仲舒在治学方法上与先秦以来的儒家治学方法是存在悖离的。
从董仲舒开始,“浮文章句”开始成为今文家的主流治学方法,“浮文章句”就是拿一段五经文本然后引申开去写出来的文本,缺点是空疏而繁杂。
东汉开始,经学的一个主流工作就成了“删章句”。把西汉经学家们天马行空的冗长章句统统删去,从里面精炼出有意义的东西来。(中国学术一向重视传,古人写的好不好都要传下来,“删”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学风可谓罕见,可见西汉的浮文章句确已膨胀到一个难以容忍的程度)
也就是这个删章句的过程里,本来地位一直近似于民科,到王莽时期才稍微上了点台面的古文家开始兴起。为什么?因为古文家治学方法严谨,更加忠实于五经文本,没有今文家从董仲舒开始积累下来的茫茫茫茫多的天马行空不知所云的浮文章句。
最后郑玄等人整合经学,也是以古文家为底子的。
今文家之盛极于董仲舒,今文家之衰也起于董仲舒。
董仲舒属于儒家大师,但要我评价的话,他比较接近于梁启超,都是急于追求某种政治影响和宣传效果,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而放弃了学术方法的严谨性,可学术本身就是个方法体系,方法不严谨的思想是难有生命力的。
同为儒学大师,董仲舒属于康有为梁启超这个级别,郑玄属于顾炎武王夫之这个级别,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首先咱得限定下范围:您说的这个儒家,是孔子苦求的那个儒家,还是孔子留下的那个儒家?


这么说如果显得有点装的话,咱们这么说:孔子是自称为周文公继承人的,就好像韩退之自称继承了道统一样;如果对儒家的定义是孔子希望的克己复礼的那个儒家的话,那么董仲舒就是儒家自孔子打出这个名号以来第一个真正的高峰——因为孔子留下的那个儒家,仅仅是梦到,而没有碰到周公。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恰恰就在于那句知名的“未知生焉知死”或者说题主迷惑的谈鬼神。

孔子本人是出身宋国的鲁国子姓贵族——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方向是商周史的人而言,问鬼神的那个,很可能是来砸场子的:声称要复礼且子姓的人,告诉我你不知鬼神?你开玩笑吧?不知鬼神你有啥资格说“礼”啊?

让我们再继续倒推——为什么“礼”要和鬼神有关呢?天邑商重鬼神一般的历史爱好者也会有耳闻,可这关周公啥事呢?

嗯,以下都是一家之言,您看看就好

小邦周为什么能兴起?因为它的首领会“事鬼神”——丁山先生曾经考证说卜辞里的贞人历就是季历,我个人当然是认同这种看法的,也在自己的论文里试图做了一点补充,但是这目前不是学界共识,所以还是上面那句话,要不要认同,您自己斟酌。

王季是“事鬼神”出身的(贞人),文王也是搞占卜的(演周易),周文公的话——“汝元孙不若某,多才艺,能事鬼神”(尚书金藤——忘了是不是原文,懒得查了,大家将就),伯禽的话,职位是大祝——大祝是干什么的,有点历史基础的话,不用我说吧?

而分封之时,被带到鲁国的,基本也是原来天邑商内部的“事鬼神”专精分子

事实上,不会“事鬼神”恰恰说明了孔子不是孔氏正支——因为他老人家只会祭拜的仪式,而不懂祭拜的本质啊:摔龟甲谁都能,辩凶吉那就得伊尹周公了

所以在面对别人“你到底会不会啊,摆个样子”的讽刺,孔子玩了个文字游戏:“活都没活明白呢,管死干嘛?”

而真正的周礼,和“死”是有很大关系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存亡标志,在于宗庙的存废;文化的根源,在于敬天和法祖(“神和鬼”)——不懂鬼神之事,妄谈周礼是名不正且言不顺的——值得讽刺的是,战国期间和儒家对峙且并不输阵的墨家,恰恰是谈鬼神的!

而汉武距秦末,不过60年。

所以,彼时彼地的儒家想要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就必须解决自己的理论漏洞——声称自己是周公继承人,却不会教祖的敬天法祖之术,先别提道,连术都不会,自说自话声称得了道统,谁信?

董仲舒所上的天人三策,恰恰就是填这个窟窿的

经由宋儒和明儒,再经过当代大儒钱穆的现代化表述,我们所看到的儒家,是完全世俗化的现世的“儒学”,是彻底的经邦济世,而孔子希望的克己复礼的“儒”,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儒”,想要解决的,反而是政权正当性或者说合法性的问题——而这些,只能由天和祖来解决。

真正回到周公,然后随着时间往下品读,你会发现谶纬、京氏易传、再受命、王莽效周公完全是一以贯之,全不突兀——

“兵强马壮者为之”是宋以及之后的事情啊


董乃儒教开山宗师.区区儒家大师,不值一提.


与其说是儒学大师,毋宁说是儒教大师。董其人对于儒学理论并没有大的修正,改进,只是迎合了统治心里,并且神话了孔子,成功推广了儒教。反观道教就能明白,即便没有董仲舒,也会有张仲舒,徐仲舒之流的。自孔孟而始,儒家到儒教,到现在,都是既定之事实了。


是大师。
儒学从汉朝开始,到以后2000多年的正统地位就是董仲舒奠定的,当然相对于孔孟来说董仲舒创立的是新儒学,君权神授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不然武帝下什么罪己诏?


如果连董仲舒都不能称之为儒学大师的话,谁堪当此呢?于丹么?


董先生是硬点的儒学大师


有的人声称是中山传人,也有人声称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们实际上呢?
看看马克思的《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政变》,把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事儿说的很清楚。


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对于扭转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赏识


是弟子,继承者


个人认为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一观点对儒学自身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恶劣影响。这种影响远甚于因大搞神秘主义而败亡的王莽受到的神秘主义影响,因为后者在东汉儒生与文吏融合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工具化。原始儒家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一种有利于商业文明发展、更贴近人性的学说,经过董子这番改动,儒学逐渐走向束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利义对立。


小人儒。


董仲舒的思想融入了太多儒家以外的杂物,他的思想不是正统的先秦儒家思想,但说到他对华夏的贡献,在儒家中可算凤毛麟角。


千古罪人!


学说和理论总是要结合新认知来不断完善自身,所谓与时俱进。


推薦閱讀:

你認識的、讀過的作品中「劉」姓有哪些好聽的、有意境的名字?
易經中的「利見大人」應該怎麼理解?怎麼做才能算做到「見大人」?
我理解的易經的科學性,大家怎麼看?
道 法自然還是,道法 自然?

TAG:国学 | 儒家 | 中国传统文化 | 思想史 | 董仲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