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避免並克服?

本題已加入圓桌 ? 職業倦怠與跳槽須知 更多「職業倦怠」「跳槽」等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癥狀,但就目前的社會現實來看,不僅僅在助人行業中會出現這種現象,有很多年輕的白領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對前途無望」「工作熱情消失」「感到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之類的心理現象。

為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有沒有辦法可以避免和克服?


不好意思,遲到了。前陣子剛好做了職業倦怠的認知神經研究,將結論分享如下:

基本上,無論任何類型的工作,只要有過一年半載工作經驗的朋友,應該都體驗過或多或少的職業倦怠感,比如

  • 每天工作就是毫無止境的重複瑣事、麻木應付、沒有成長
  • 每天晚上都不願入睡,每天早上不願起床
  • 厭惡上班,這種痛苦感通常在周天晚上會達到頂峰

……如此循環。

當然,有些朋友可能會懷抱某些幻想:

  • 也許換個更輕鬆的工作會好點
  • 換個工資更高的工作會好點
  • 換個更好的老闆的工作就會好起來

……

而現實卻是:

縱然換個更有興趣、更有挑戰、或者更高薪、離家更近、職位更高、同事更帥更美的工作。

對大多數人,無需多久(通常是3個月到半年),一切將復歸平常,倦怠感再次出現。

多次跳槽過的朋友估計很清楚這種感受。

對於工作體驗較少的朋友也許會想:bullshit,怎麼可能?

我們不妨先看下心理學家Deci(1971)曾做過的一個著名實驗:

物質獎勵對內在動機的侵蝕實驗」

實驗選定了兩組大學生被試做SOMA數字謎題(這是大學生普遍有興趣的問題,沒事時也會做著玩的那種)

  • 對實驗組,每解除一道題就給1美元獎勵;
  • 而另一組對照組則完全沒有獎勵;

任務結束後,實驗人員讓學生們「自由活動一下」,然後通過單面玻璃在一旁偷偷觀察這兩組學生各自的行為,結果非常有意思:

對於物質獎勵組,學生們幾乎都停下解題,情願發獃無所事事;

而沒有獎勵的對照組學生普遍繼續興緻勃勃的玩解題遊戲。

結果顯示:物質獎勵反而起到負面作用,抑制了人們對本身有興趣(內在動機)的工作的積極性

*類似的實驗還有多次針對不同人群幼兒、職場人士、中學生均得出相同結論

換句話說,無論你對工作多麼熱情四射,一旦從老闆給你發工資的那一刻起(外部獎勵),你對工作興趣的內在動機已被工資(外部獎勵)取代了。

那,很多朋友可能又會問了,取代就取代了唄,只要工資繼續發,外在激勵內在激勵不都一樣,員工照樣嗨起來,怎麼會有職業倦怠感呢?

遺憾的是,並不能。

如果說「外部獎勵扭轉了人們工作的內在動機」,那麼,人類的另一種先天本能則必然會使「外部激勵」效果趨近於「低效乃至無效」,從而最終使「工作倦怠」發生。


這個火上澆油的先天本能則是心理學上大名鼎鼎的「適應水平現象」(adaptation-level phenomenon)

簡單來說就是無論在我們身上發生了特別好的事情或者特別不好的事情,我們內在的腦刺激調節器都會很快讓我們適應這種水平

比如,你中了500萬彩票,你預期的幸福指數會很高(下圖虛線),但實際是你嗨了很短的一時間後,幸福指數復歸平常(橙色);類似的,如果你不幸失戀,預期的幸福指數會很低,但實際上沒多久你又能歡樂的飛奔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不妨看下手頭的手機、電腦,回想下剛買時的心情就明白那種感覺了。換個新車、更大的新房、更高的收入都是同樣屬於外部激勵。

總之,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狂喜或苦難終將在我們心中細水長流,對幸福感的影響都遠小於之前的預估。

這一切都是我們的高級生命本能——「對外在刺激的適應性」 (即適應水平現象)決定的。

因此,綜述,當工作報酬(外部獎勵剝奪內在動機)、適應水平現象兩者一結合,幾乎註定了大多數人無論做多有興趣、或多「高薪(或職位更高、挑戰更大)」的工作,無需多久,職業倦怠感又將捲土重來。

成年後,我們有60%以上的人生都在工作中渡過,不免細思極恐。


那麼,救贖之道何在?

莫非唯一的應對之道就是快速賺到大錢然後提早退休享受人生?

遺憾的是,這個先財富自由然後享樂人生的人生戰略在一開始就錯的徹底

因為,一個有悖於大家直覺的觀點是:

單純的享樂不會讓人獲得真正的快樂。人生真正快樂的事情恰是『工作』本身

不信,問大家個問題:

為何那些福布斯財富榜的人老早就財務自由了,但大都卻還是在工作?

無論是比爾蓋茨還是馬雲,他們之前都有過「退休」享受生活的想法,然而後來,前者一直專註於慈善事業,後者每年出差、演講、思考的問題,換算成工作量遠高於常人。

至於喬布斯就更不用說了。

你可能會用「有理想、有追求、與眾不同」這些漂亮辭彙來給他們賦予偉大的品格。

其實,哪有那麼高深,理由很簡單:

他們只是發現,工作本身比休閑娛樂更快樂罷了

「休閑娛樂」帶給人的快樂性質與金錢類似,都屬於「外部獎勵」,很容易產生「刺激適應性」,前文已充分論述,會使人心生厭惡。


神經心理學家發現:

唯有沉浸在「內在動機」(內在獎勵)的工作任務當中,我們的大腦才會更頻繁的分泌「良性」多巴胺,更頻繁地感受到幸福。

積極心理學研究更是進一步發現:源自「內在獎勵」的幸福感有著難以置信的適應性(享樂韌性hedonic resilence),意即不會像物質獎勵一樣出現刺激適應現象。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被家長們視為洪荒猛獸的遊戲。

幾乎沒有人不愛玩遊戲,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拆分下我們在遊戲中乾的事兒,哪件不是與「工作」如出一轍呢?


拿典型的即時戰略遊戲來說(比如《魔獸爭霸》):

你要考慮如何分配資源發展軍事、經濟;這不是企業的戰略思考工作么?

你要分析敵方的兵種攻勢進而調整打發;這不是競品分析么?

你要在對戰時操作兵線;這不是執行工作細節么?

……

這給到我們一個很價值的啟示

我們之所以厭惡「工作」,是因為工資,或者確切的說,你拿工資的心態(大腦把它視為外部獎勵)才是罪魁禍首——它讓你失去了自主感(autonomy),嚴重削弱了你的內在動機。

對於絕大多功成名就的人,無論是喬布斯、比爾蓋茨、馬雲或是布林、馬斯克等……他們看待金錢的方式與一般人不同:

對他們而言,工資不過就是工作之餘的附加獎勵,真正激勵他們投入的從來都是工作本身

剖析至此,職業倦怠感(嚴重影響生命質量)的根治方案亦漸漸浮出水面了:

我們能否將工作的「外部獎勵」重新轉化成源自內心動機的「內在獎勵」,從而在工作中收穫幸福(通常還能取得更大成就)?

三、喚醒與生俱來的「構建」能力讓工作變好玩

在探討如何轉換「外部獎勵」前,我們先思考一個認知問題:

女生婉拒男生時的那句經典台詞:「你人很好,但我們不在一個世界裡……」

這句話是個善意的謊言么?

這是個超級大實話。

不僅你女神(過去式)跟你不在一個世界裡,縱然是你雙胞胎兄弟的「世界」其實也與你的世界有區別。

比如,在公廁里,如果你看到「禁止吃飯」的告示肯定會以為是哪家的熊孩子在惡作劇,但在日本卻是稀鬆平常:

*日本某大學公廁的告示

又比如,在國內你看到兩個穿婚紗照的女人在拍照肯定以為是閨蜜照,但在某些國家,她們兩是正兒八經的結婚:

*真實的結婚場景

沒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都是基於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生活經驗所被動構建的獨一無二的世界

即,我們都活在自我構建(被動)的主觀世界中

幸運的是,我們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這賦予了我們「構建主觀世界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們能夠通過沉浸在遊戲、故事的世界中體驗到愉悅感、自豪感等高級情感,無需任何物質激勵就能夠樂在其中

我們只需把兩者一結合,就能夠找到應對「職業倦怠」的根本解決方案了:

我們可以為工作這個看似乏味的過程構建成一個更有趣的「主觀世界」,從而讓大腦不依賴於工資、獎金等「外部獎勵」來獲得激勵,而是讓工作本身的「內在獎勵」成為動機(具有「享樂韌性」)。

從此,工作倦怠感將蕩然無存。因為,你已經不再是打一份工,而是在玩一個有挑戰的遊戲,不僅如此,居然還有人發錢讓你玩!

事實上,這並非李少加多麼稀罕、了不得的新發現。歷史上早有大量取得傑出成就的人本能上就一直這麼踐行的,我只不過代為將這種行為抽象、梳理出來罷了。

那麼,我們該怎麼構建這個有趣的「主觀工作世界」呢?

*鄭重提醒,本文給出的策略並非洗腦式的自我催眠,而是源自不同學科的多個優秀社會實踐的結晶,社會中各行各業都存在本能的使用這些策略的人。

下面,李少加結合內在動機理論(autonomy)、神經語言程序學(NLP)、遊戲化設計,將三者結合,給到各位一個簡單的構建框架:

1.為稀鬆平常的工作目標賦予宏觀意義

2.設定每次工作任務的挑戰點、及時反饋

3.將工作成果可視化

高成就工作模式之一:賦予工作宏觀意義

人類是一種天生社會性動物(亞里士多德)。

因此,我們對「自我的評估」無論是好是壞都必須依賴於外界的真實評價,而這正是我們快樂(或沮喪)的最原始動力。

這就是為何古今中外軍事行動總是要先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比如,中世紀歐洲的十字軍東征,官方打的雞血是:聖戰、護教、保護耶路撒冷。

但若說是覬覦東方財富、搶錢、搶女人,誰會拋下農活跟著去啊。

對,本文理論亦可用於新興的企業管理

人人都需要獲得外界的正面評價、肯定。

因此,如果我們不能發掘工作本身的偉大意義,那大腦必然會毫無選擇的將工作解讀為「為錢而作」,將工資解讀為「外部獎勵」,自然不會從中獲得持久快樂。

*恐懼管理理論亦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類似觀點。

比如,李少加曾經常在一家小店吃涼拌菜,這老闆最大特點是:他工作很開心。

有次我跟他閑聊,他說,雖然餐飲累,但每次客人誇讚他做的好吃都特別讓他開心。他覺得能讓那麼多客人吃到乾淨、好吃的涼拌非常自豪。

這或許才是他生意好的秘訣:找到了工作超越賺錢的更高意義,樂在其中。


是的,我們渴望工作有意義,渴望成為超越自身的宏偉事業的一部分。

事實上李少加在各行各業中都留意到存在許多「快樂的工作者」。

無論是的士師傅、清潔阿姨、路邊小店的店主,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清楚知道自己是在為社會的健康運作奉獻心力,而不僅僅是為了「錢」。

  • 清潔阿姨:讓這幫學生們能夠在乾淨舒適的圖書館學習
  • 的士師傅:我是為了讓加班工作辛勞一天的人舒適的回家
  • 路邊小店店主:能為大家解決應急之需,很開心

*以上都是李少加大學至今遇到過的跟他們閑聊出來的,絕非杜撰。

至於那些名人亦同。

  • 喬布斯:「人們應該擁有更好的電腦、手機」
  • 馬云: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賦予工作更高的意義,這是徹底脫離「職業疲倦感」的第一步。

順帶一提,那些獲得世俗成就的人,大都也不是為「錢」而工作,如此恰恰能規避「商業短視」的陷阱。

既然連上述這些從世俗眼光來看毫不起眼的工作都能找到更高的意義,我們有何理由不能?

高成就工作模式之二:為工作設定挑戰點,並主動尋求反饋

如果說上述第一點(為工作找到超越賺錢的宏大意義)屬於意識形態的認知問題,那麼,這第二點就是一個方法、策略的問題了。

想像一下,讓你跟烏龜賽跑,跑贏了你會喝香檳慶祝么?

如果你經常玩遊戲,相信就會意識到一點:

遊戲最迷人之處不是因為我們能「輕而易舉」的取勝,恰恰相反,遊戲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差點兒就贏」。

進步、成長的體驗」能夠讓我們提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比所有的「外部獎勵」(比如金錢、美食)都更為有效的產生「良性快樂」

換句話說,只要每天的工作具有適當的挑戰性,我們就能從中收穫遊戲般的快樂。

有些朋友可能就會問了:我每天的工作都是些重複瑣碎的事情,毫無挑戰可言,怎麼辦呢?

當然是自設「挑戰點」啊。

至於挑戰點在哪,完全不受限。

你可以自主發揮創意去挑選,當然,難度要恰當,太難的話就不是激勵,而是挫折了。

比如,以很多人覺得毫無挑戰的客服類工作為例,我們可以這樣設置挑戰點:

最簡單的,可以以每天收到客戶的「會心感謝」數作為挑戰點;

或者,以將「不開心的客戶」轉化成「開心的客戶」數作為挑戰點;

偶爾遇到特別刁難的客戶,完全可以把他當做「隱藏boss」;

甚至,以「向客戶成功推薦出一款產品」作為每天的挑戰目標……

或許有些人會說了,公司又沒額外獎勵,你做那麼多額外的工作幹嘛?

如果帶著這個思維,那麼我們又會陷入「外部獎勵」慣性陷阱中了。

記住,我們給自己設定工作挑戰點有且僅有一個純粹的理由:

更~好~玩

否則你拚命賺錢然後又將錢花在「遊戲(工作)」上意義又何在呢

  • 當然,為了持續提升客戶的感知體驗,你可能會主動去學習專業的「笑容」、更好聽的「發音技巧」;
  • 為了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你可能會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更專業的溝通能力,進而會自發學習「金字塔原理」;
  • 然後又發覺需要懂得人的心理,於是又自發學習「社會心理學」;
  • 緊接著,你發覺為了更準確的統計自己設定的有創意的挑戰指標,你還需要學習基本的數據思維、業務分析能力……

*這與遊戲解鎖新技能如出一轍

直到有一天,你發覺自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挑戰點」的時候,會驀然發覺——

你幾乎能夠獲得想要做的任何工作了,而你周邊的人對你的評價之高可能也已經遠遠超越你的想像。


一旦你主動設定了工作挑戰點之後,還能獲得幾個額外的獎勵:

  • 這一切都是你「自願參與」的,能獲得更高的「掌控感」
  • 「挫敗」不再是「失敗」,而是讓你更接近挑戰目標的短期反饋,相當於免費學到了更多的東西;
  • 由於「化被動應付為主動探索」,時間利用率將遠高於一般人,你將進步更快,而我們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進步的感覺;

而眾所周知,此4點(自願參與、短期反饋、自我控制感、成長)均是獲得「心流(flow)」體驗的必要條件。

*心流是一種高度投入某事而獲得高度愉悅的高峰體驗之一。

把瑣碎的工作事項變成一個有趣的遊戲,專註投入其中,相信我,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回報。

我們最大的思維誤區就是被「錢」這個「外部激勵」削弱了你的「內在動機」,這將使工作變得索然無味,甚至做多一點就會覺得「吃虧了」,以致惡性循環。

高成就工作模式之三:將每天工作成果可視化

我們人類自古就是一種喜歡把「戰利品」擺在身邊已獲得「自豪」體驗的動物。

慶幸的是,時至今日,我們已無需將一堆敵人頭骨或獵物的骨頭串一串掛脖子或當屋裡的擺飾品了。

但這種通過「戰利品」以獲得「自我認同感」的古老儀式我們依然能夠沿用:

把現代版本的戰利品——每天努力的工作成果(你對這個世界帶來的變化),都盡量的擺出來吧。

無論是客戶的留言感謝、領導同事的褒獎、還是你引以為豪的作品、設計,最簡單的,拍成照片都行。

*我們內心極度渴求自己對世界帶來的變化

對於一些口頭難以保存的「工作戰利品」,比如口頭感謝,你大可每天記錄在工作日誌上。

將「工作成果可視化」在內在心理層面的好處,李少加之前有篇推文:現在給你100塊,或半年後給200塊,你選哪個?提到的「心理距離」概念中已充分論述,此處不復贅述。

總結

由於人類天性中存在的「適應水平特性」,我們大部分人都很容易陷入「工資報酬」所引發的「職業倦怠綜合症」:

為獲得報酬(外在獎勵)而工作,導致我們逐漸喪失工作本身的「良性內在動機」,進而為慾望(外在獎勵)所奴役,進入了一種:

「賺更多 -&> 適應較高收入 -&> 不快樂 -&> 賺更多 -&> 適應…」

負向循環狀態,還使人陷入『短視陷阱』,離世俗成功更遠。

然而,人生最持久的幸福感源泉之一恰恰是「工作」本身。

所幸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主觀世界構建能力賦予了我們「追求幸福」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借鑒一些出色的科學理論實踐來重新喚醒工作的快樂,並「順帶」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就:

  1. 工作目標賦予宏觀意義,意識到自己屬於宏偉事業的一部分
  2. 為每天的工作任務設定挑戰點、及時反饋
  3. 將工作成果可視化

沒有無趣的工作,只有無趣的人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職業倦怠是一個專業名詞,定義問題里都給了,相信提問之前還是做了點準備工作。

總的來說,職業倦怠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1. 工作負荷過大。隔壁老張忍加班三個月之後身心俱疲,精神恍惚,連老闆都懶得搭理。
  2. 缺乏對工作的控制感。刑警小陳去做卧底天天提心弔膽在天橋打電話給上司黃sir,說「見面?你想我死啊?警察局裡有內鬼!……我去幹什麼?我去看心理醫生!我心理變態啊就這樣!」
  3. 報酬低。隔壁老王貢獻了一個改變世界級的創意,老闆很開心一咬牙一跺腳獎勵他300塊,老王表示之後幹啥都提不起勁來了。縣級市幹部范總面對老鄉提來的大棗花生對秘書大發脾氣:「你們就拿這個考驗我?哪個幹部經不起這樣滴考驗?!」(摔……)
  4. 不公平感。「我要見園長!我為園裡立過功、我為遊客買過萌,你們不能這樣對我!」

下面是正經的:
從認識和感知的角度講,職業倦怠無疑是一種主觀體驗。不過,導致這種主觀倦怠感的原因既可能是主觀的,也可能是客觀的。
主觀的原因指的是,那些並非直接來源於工作本身,或並非與工作有關的因素導致的對工作的倦怠感,以及工作滿意度的降低。比如,個人興趣的轉移、相對剝奪感的產生、其他事務的干預所導致的情緒低落等。這些都可能左右個體的情緒,從而影響工作滿意度,降低幸福感,產生工作倦怠。
興趣的轉移可能是導致工作倦怠的直接誘因。除了個人能力匹配外,興趣一般被認為是個人從事某項工作的原始動力之一。一旦興趣發生轉移,個體對原本工作的積極性就會降低,任何由非興趣帶來的任務或工作都可能遭到來自個體主觀上的排斥。在這種情況下,無法避免的非興趣工作顯然無法帶給個體愉快的體驗。這種情況導致的倦怠感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是長久的,取決於興趣轉移與回歸之間的時間關係。
相對剝奪感也可能導致工作滿意度的降低,帶來工作倦怠感。相對剝奪感可能是情感上的,也可能是收入上的。情感上的相對剝奪,比如上司對於自己能力相當甚至不如自己的同事格外器重,從而給個體帶來情感上的挫敗感,工作積極性將因此受到影響。而收入上的相對剝奪通常是同類職業間的相互比較產生的結果。這兩種相對剝奪感,是現代職業倦怠最常見的誘因。
其他事務的干擾也可能給個體帶來職業倦怠感。這裡所說的其他事務的干擾通常指的是來自工作以外的其他事務。比如家庭、生活等事務。這些事務所帶來的或情感、或時間上的干擾,可能導致個體工作注意力的降低,工作壓力的驟然提升。當然,這類原因導致的職業倦怠感通常是短暫的,容易克服的。
客觀的原因指的是,那些直接來源於與工作本身有關的因素對個體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的影響。比如,工作任務和內容的頻繁變換、個人能力與工作要求的匹配程度、社會評價與比較的壓力、付出與回報之間的關係等。
工作任務和內容的頻繁變換可能導致個體對工作本身的掌控度降低。要應付頻繁變換的工作內容要求需要個體付出更多的精力。這無疑會給個體帶來工作上極大的壓力。這往往是導致從業人員產生職業倦怠的直接原因。
個人能力與工作要求的匹配也是個體感受到工作壓力的重要原因。比如,Maslach 等人認為,個體與工作不匹配程度越高,個體體驗到的倦怠就越嚴重。當員工與工作環境中工作負荷、控制感、報酬、溝通、公平、價值觀等方面中的一個或幾個方面長期不匹配時,就會產生倦怠,失配時間越長,失配方面越多,產生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大。

職業、社會評價和比較帶來的壓力感也可能給個體帶來工作上的額外負擔,造成職業倦怠感。Hobfoil 認為,工作要求過高容易導致倦怠。工作要求主要包括角色模糊、角色衝突、壓力事件、過重的工作負擔和緊張的工作氣氛等等。這類職業倦怠通常在職稱評定和職業晉陞過程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努力——回報之間的差異也是造成工作倦怠感的客觀原因之一。Siegrist 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角度提出了工作倦怠的「努力——回報模型」。他指出,當「投入」超過「產出」時,往往容易產生工作倦怠。Brissie 等也發現,教師的個人回報感越強,工作倦怠水平越低。

關於職業倦怠的干預,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認知的改變,要求個體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機會,不因不恰當的期望和努力失敗而產生倦怠;(2)以更積極的方式應對問題而不是逃避;(3)歸因訓練,使個體成為更加內控的人;(4)更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盡最大可能改變環境;(5)單位對個體的扶持與關懷;(6)社會對個體的寬容與理解;(7)合理的飲食和鍛煉。既往研究發現,對工作的期望值高而成功的可能性低、個體低努力程度、低自信、外控、逃避、A 型行為、神經質人格特質等都將影響職業倦怠的產生和發展。基於此,Pines 和ronson提出了以放鬆訓練進行個體干預的思路和方法,通過認知壓力管理、時間管理、社交訓練、壓力管理以及態度改變,增加個體對工作場所的應對能力。干預訓練的有效性檢驗表明,通過放鬆技巧、認知重建和社交技巧等應對技巧的訓練,職業倦怠的核心——情緒衰竭被證實確實減少。

文中個別有作者的觀點的文獻來源:
趙崇蓮、蘇銘鑫:職業倦怠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8


首先想說明一下,職業倦怠與職業耗竭密切相關,但有所不同。


職業倦怠是員工面對壓力所形成的生理或心理的疲勞狀態。而職業衰竭,對人的影響則要嚴重的多。

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許多從事第三產業的員工,由於過度的職業壓力,陷入精神疲勞、工作情緒抑鬱狀態,甚至出現了猝死(包括自殺)。美國精神科醫生弗羅登伯格把這種狀態形象地稱為「精疲力竭綜合征」(Burn-out),即職業衰竭。從本質上來說,職業倦怠與職業耗竭都是職業壓力的不同表現形式。


職業衰竭的表現包括心理癥狀和軀體癥狀。

心理癥狀有:

失去振奮自己的能力,無法投入精力的,缺乏移情能力和責任感

對工作沒有興趣,冷漠

對自己產生懷疑,對自己,工作,社會和生活持消極態度

易怒,情緒不穩定,缺乏耐心

無法緩解的疲勞,沒有興趣,失去樂趣,直至發展成嚴重抑鬱症

軀體癥狀有:

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後易醒,早醒),食慾障礙(吃的太少或太多),消化不良,頸肩腰背的酸痛不適,頭疼頭暈,胸悶,心悸,心痛等。

值得說一句的是,職業衰竭很可能是很多疾病的潛發誘發因素。比如:冠心病,高血壓,偏頭痛,消化性潰瘍,糖尿病,甲亢,性功能障礙,不孕或不育,以及某些癌症。

職業倦怠是由職業壓力導致的,職業壓力除了源於工作場所中的諸多因素外,還有一些個人因素相關。工作場所中的壓力源我在另一回答里已談了一些,具體請見:(為什麼現代社會分工明確,效率提升,人的生活壓力卻在不斷變大? - 知乎用戶的回答)就不再贅述了,在這裡只談一些與個人關係比較明顯的壓力源。


1.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是重要的壓力源,完美主義最不完美的地方是這種心態是多種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完美主義者總是為自己設置永遠也無法達到的目標,在無法達到後對自我產生懷疑,從而產生挫敗感以及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個人能力的發揮和自信心。


2.過度付出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們的行為都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當付出多於回報時,人們會產生不公平感。在工作中,你可能會感到現在的職位,薪酬與你的付出不匹配,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更好的晉陞和更高的薪水。同時,你可能會覺得目前的工作缺乏精神層面的福利,沒有學習提升的機會,體驗不到成就感,這些都會使人情緒低落,對組織,工作,領導,同事產生抱怨情緒,逐步發展為憤世嫉俗,降低工作效能。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工作期望過高的員工是職業枯竭的高危人群。


3. 缺乏控制感

當員工對某種情況缺乏控制時,所產生的緊張程度加深。有人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實驗要求中年健康的志願者完成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例如在實驗室的環境下畫出物體的鏡象。這些志願者或者必須按照一個特定的方案,在一個他們幾乎不能控制的環境下完成任務,另一組,則得到允許,使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完成任務。那些必須按照由外界確定條件來完成任務的志願者心跳和血壓都因壓力大而大幅上升,而得到允許確定他們自己工作節奏的志願者上升幅度則小得多。缺乏控制增加了緊張程度,加大了心血管的反應強度。另外,得到允許確定他們自己工作節奏的人完成任務的準確度要。

缺乏控制一直被看作工作不令人滿意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也為普通員工為什麼比主管們更容易患上工作壓力引起的病症提供了一種解釋。

如果工作既多又缺乏控制,那麼兩者加在一起就更為可怕。研究證明,最令人緊張的工作是那些要求又高(工作量大,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控制水平又低(不知如何和何時才能完成)的任務。


4 .缺乏社會支持

工作枯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員工長期持續感受到較大的源自社會變遷,組織變革,工作和家庭平衡,職業發展,人際關係,角色認知和角色衝突等方面的工作壓力。

應對這些壓力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統。

然而,現實卻是承受著各方面巨大的壓力,同時卻缺乏來自家人,領導,同事等方面的支持,支持系統陷於癱瘓,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
缺乏有效支持系統的員工更容易產生枯竭現象。

壓力是組織與個人共同的敵人,因此,做好職業壓力管理,需要組織與個人的積极參与。
壓力管理是個很大的話題,涉及情緒管理,時間管理,行為管理,健康管理等多方面內容,實在難以簡單論述。在這裡我介紹兩個很實用的緩解壓力帶來的緊張感的小方法——想像和放鬆。

想像練習:
人們在遇到壓力事件時,往往會在心中預想自己該如何去應對這些事件,但這些預想卻往往因情緒的干擾而更多傾向於悲觀和沮喪,這種悲觀沮喪的情緒又進一步影響了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真正遇到壓力性事情之前,我們已經就開始感到壓力了。因此,採取想像式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應對可能引發壓力的困難情形。

應對式想像
1. 想像一個你對此感到壓力很大的情境。
2. 記下這個情境中最能給你帶來壓力的方面。
3. 提出一些方法來解決這些困難。
4. 現在仔細想像自己正處於這個可怕或糟糕的情境中。慢慢地勾畫出每個預料到的困難出現時你都在應對它。反覆這個過程3-4次。
5. 第四步可以每天都進行練習,特別是在你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很大壓力時(比如見重要客戶,或做一份報告)。
對很多人來說,第3次可能有些困難,因為他們自己可能找不到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建議你向有經驗的同事,朋友或家人一起討論,以得到幫助。
需要記住的是,應對式想像是要求你去「應對」那些你可能最擔心,最害怕的事情,而不是要怎麼迴避。

時間投射式想像:
有時人們會在壓力狀態下(如失業,考試不及格,失戀等)感到絕望,時間投射式想像可以幫助你對發生的事情有一個正確的看法,這種方法是消除憤怒,消除痛恨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
1. 想像一個你感到壓力很大的問題或情境。
2. 想像自己未來3個月後的生活。到那時,你目前的問題還會一樣有壓力嗎?
3. 想像自己未來6個月的生活。到那時,你目前的問題還會一樣有壓力嗎?或者,它還一樣重要嗎?你覺得自己會過的好嗎?
4. 想像自己未來12個月的生活。 到那時,你目前的問題還會一樣有壓力嗎?或者,它還一樣重要嗎?你覺得自己會過的好嗎?
5. 想像自己未來2年的生活。到那時,你目前的問題還會一樣有壓力嗎?或者,它還一樣重要嗎?你覺得自己會過的好嗎?
6. 想像自己未來5年的生活。你對問題的記憶和重視還沒消退嗎?如果你仍然發現很難想出一個美好的未來,那就想像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改變,比如,換了新的職業,交到了新的朋友。

學會放鬆
放鬆可以幫助人們緩解壓力和緊張給身體帶來的不適感,對於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很有益處。
阪森式放鬆
1. 如果有可能,找一塊沒有躁音的地方,將光線調暗,同時確保你不會被打擾。
2. 在一個舒適的地方,躺下或安靜的坐著。
3. 閉上雙眼。
4. 進行肌肉放鬆。想像身體的每一塊肌肉都在放鬆,從頭部開始,一直到足尖。
5. 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自然地用鼻子吸氣,用口呼氣。注意在吸氣和呼氣時不要抬肩,平緩而深長的呼吸即可。
6. 每次呼氣時,心中默念一個數字(比如1)。
7. 重複5-20分鐘。
8. 在你認為合適的時間點上結束練習,睜開雙眼。

上面提到的兩個方法只是壓力管理的技巧之一,了解更多壓力管理的知識,可以看一看征服壓力_百度百科這本小冊子,裡面介紹了很多非常實用的方法與技巧。


職業倦怠(Job Burnout)一詞最早在1970年代的美國在Human services職業人群中流行。後來,美國的一位精神科醫生Freudenberger(1975)和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 (1976)將這個名詞引入了學術界。

Freudenberger把Job Burnout解釋為「一種情感耗竭、失去動機和工作承諾的狀態,屬於嗑藥(物質濫用)的後果」。Maslach(她可是這個領域的大牛哦)最早對一些Human services職業人士進行的訪談,了解他們的工作壓力,發現他們的應對策略與其職業認同、工作行為有密切的關係。

1.什麼是職業倦怠?

到目前為止,有感職業倦怠的眾多研究都支持把職業倦怠當作一個「工作中的長期人際壓力帶來的心理癥狀」,包含有三個維度或因子:

情緒倦怠或耗竭(注1)是其中最常見的一個表現,表現為:過度消耗感、感到情感資源和物理資源均被耗盡、缺乏工作動機和責任心(難以維持工作承諾)。

玩世不恭(或去人性化)代表了工作倦怠在人際上的表現,一般在此狀態下出現:負面情緒、對服務對象無動於衷、對工作和服務對象冷漠和疏離感。這種狀態下,極容易在工作中出現人際衝突。

「效能感或成就感減低」代表了工作倦怠的自我評價維度,倦怠著往往對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現和績效給與否定評價,甚至是對自己這個「人」的否定,嚴重者會出現抑鬱癥狀。

長期的職業倦怠容易帶來身體健康問題和抑鬱,尤其是「身心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我們的研究團隊對我國高校的教師人群的調查發現:工作倦怠感是壓力與抑鬱、身體健康問題的中介因素(Zhong et al,2009)。

(引用自:Zhong et al,2009)


2.職業倦怠的原因有哪些?

2.1工作本身帶來的原因:

事業上的壓力被認為是工作倦怠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剛剛工作的年輕人因工作本身壓力大、資源相對缺乏少,因此容易出現倦怠感;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相對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報告工作倦怠感,原因可能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的職業壓力大、或者是對倦怠感更敏感。

2.2其他的原因:

由於工作倦怠的核心特徵是一種情感的耗竭,因此理論上任何影響對工作的情感投入的因素都會與倦怠感有關。雖然有單個研究發現單身男性比已婚的人更容易報告工作倦怠感(可能的一個混淆變數是缺乏社會支持),但家庭問題對工作倦怠的影響是非常複雜的,一般認為家庭問題多的職工會通過更少的工作的投入、工作承諾等因素影響倦怠感。

性格因素是影響工作倦怠的一個重要基礎。國外的研究發現:努力不足、自尊低、外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迴避型應對的人是工作倦怠的高發人群(Semmer 1996)。神經質(Neuroticism)傾向的人(此類人更容易有情緒不穩和心理困擾)更容易發生工作倦怠,我們的研究團隊對國內企事業單位員工的調查表明:神經質這個性格因素幾乎佔據工作倦怠的一半以上的原因,而工作本身的壓力源對倦怠的貢獻不到10%(Zhong et al,2009)。


3.如何避免並克服職業倦怠?

工作倦怠幾乎無法避免,除非不工作(但失業本身在現代社會就是一個「壓力源」)。克服工作倦怠的途徑無非有兩個:改變組織和改變自己!儘管一些研究者(包括我本人)認為「改變組織」比「改變個體」對減低工作倦怠更重要一些,但是現在更看重二者的有機結合。

3.1改變組織

工作強度、控制、獎勵、團隊、公平、價值被認為是組織可以改變的六個因素(Mslach et al,2001),這些改變(包括這六個因素的混合改變)都會影響員工的倦怠感。一個重要的途徑是通過管理制度的梳理和設定、改善工作環境以及增加員工的相關培訓來改變員工的倦怠感,做到「預防性應對」。

比如:組織通過這些途徑都可以同樣提高對工作倦怠的預防:(1)直接降低工作強度;(2)通過給與更多的工作資源,幫助員工應對高的工作強度;(3)通過激勵機制,給與足夠的獎勵,幫助員工應對高的工作強度;(4)通過提高公平感、價值感,幫助員工應對高的工作強度。

提高團隊的涵容能力(containment)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團隊是工作壓力的一個重要的「容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精神分析師比昂(Bion)在長期研究既定團體(given group)的團體心理動力後,認為:有效執行團體的主要任務才是團體最好的涵容者(container)(Garland, 1998)。

另外,組織的願景(Vision)也是非常重要的。試想一下:微軟的軟體工程師(員工)剛剛進入微軟的時候,被告知:「你們好好乾,寫好程序才有薪水發!」的後果如何? 又或者,這些軟體工程師的進入當天的職業培訓就被領導帶領著宣告:「我們不僅生產軟體,我們改變世界!」這兩種處理的結果誰更容易出現工作倦怠?結果大家都不會有任何懸念吧?

我個人的觀點是:必要的「組織改變」十分重要!在幫助員工減少工作倦怠的問題上,管理學恐怕比心理學更重要!


3.2改變個體

(1)團體訓練:

心理學家一般針對工作倦怠的團體訓練不超過100人。其目的主要是放在:(1)提高員工的個體的應對能力去應對工作挑戰;(2)通過團隊建設、改善團體應對策略(team-based coping strategies)去提高團隊的工作協作與效率;一般這樣的團體訓練都需要評估訓練效果,特別是要評估:員工所學到的能否實際應用到工作中?

(2)個體輔導

針對獨特的個體,通過工作的導師、人力資源部門、外部EAP(員工服務計劃)給與個體化的應對工作倦怠的輔導,被認為是合理和有效的。我們通常是基於如下模型去理解、個體化地評估後,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著手幫助員工個人去處理自己的工作倦怠:

具體的一些處理策略,包括如下方法:覺知身心狀態、正向情緒調節法、家庭工作平衡策略、運動與飲食調節、反思工作意義及人生的任務、應對工作倦怠的「日記」。有興趣的讀者都可以找到我的Live《如何解決工作倦怠》(https://www.zhihu.com/lives/828560043816386560 )進一步學習。

讀者也可以搜索工眾微信號「臨床心理」,註冊後,進入「視頻課程」--C類課程--《壓力管理》,進一步學習個體處理工作倦怠的策略。


主要參考文獻:

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2001). Job Burnout. Annu. Rev. Psychol. 2001.52:397-422.

Garland G.(1998). Understanding Trauma: 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2nd). London: Karnac Ltd.

Zhong, J., You, J. Gan, Y., Zhang, Y., Lu, C Wang, H. (2009). The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burnout, depression and Physical health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 Psychological Reports,105,3,1-7

(注1:Emotional Exhaustion,我本人更願意翻譯為「情緒倦怠」,因為「情緒耗竭」似乎給人的印象是「非常嚴重」,但是工作中出現輕度的情緒消耗是很常見的。)


我相信當提到怎麼克服職業倦怠時,很多人會提到一個詞:熱情。事實上,作為一個職業顧問,這也是我首要向年輕人傳達的,要去辨別你對什麼有熱情,然後去追求它。無論你是誰,職業熱情將幫助你克服困難,讓你更堅持,幫你在很長時間內享受你所做的一切。

目的的力量

我還會提到其它幫助你克服職業倦怠的關鍵因素。那就是有目的性地做事。如果賺足夠的錢,你可以買一套房,可以照顧年老的父母,可以把小孩送進更好的學校,這些都是有價值的目的。但是我要講的,是超越個人境遇的目的。比如,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人,改善社區,或者改變別人的生活。當你真的做了一些重要而且有價值的事,你所做的不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你甚至也不會把它看作一份簡單的事業。就像我母親告訴我的,這可能會成為你「畢生從事的工作」。這樣一種目的能幫助你克服很多困難。

做一些你能力之外的事情

用我個人的例子來告訴你,做事帶有目的會造成多大的差別吧,我的第一份工作,每天下午四點半就能下班。但對於我而言,依然是漫長的一天。在工作中,我沒有精神,整天盯著時鐘無所事事。我甚至會躲在廁所打盹休息。

而事實上,我身處很棒的行業(是玩具公司)。我就職於很棒的公司(Mattel),我也做很有意思的工作(為小孩設計玩具),有很好的老闆和同事。我甚至處在快速晉陞時期。然而,工程師的身份並不適合我。我在職業上的這種低動機和無興趣和我的公司和崗位無關。我的這個例子就表明,因為缺乏目的,即便處在最好的崗位上,你依然會覺得索然無味,不想再繼續。

現在我是個人才發展行業專業人士。我對我現在做的事情很自豪,我目的明確,全心投入。我真心覺得我很享受幫助別人的職業發展這件事。因為我完全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我現在比我20多歲的時候更加充滿活力。在過去的20多年裡,我身上的使命感一直幫我克服一些極其困難和感到沮喪的時刻。實際上,我可以坦白說,我現在的投入程度還和當年第一次踏入這個行業一樣。

倦怠?什麼是倦怠?

另一則關於目的性的小故事。我媽75從UCLA教授的職位上退下來, 在此之前,她從事了很久的公共衛生相關研究。她在學術界呆了很多年,給中國做國際諮詢也很久。過去的30多年,她一直規律地來往於中美,通常一年2-3次,主要是參與大型的公共衛生項目,特別是那些會影響鄉村衛生的項目。她現在還在參與這些事情。

十月份我媽去昆明給一個醫學院上課期間,還到上海來呆了一陣兒。她現在還很積極地幫助研究生來學習如何發展和運行那些可能會影響到數百萬人的生活的公共衛生項目,就像她原來整個職業生涯中那樣。

她現在83了。走路要拄拐杖,有時候還需要坐輪椅,特別是進出機場的時候。她說她現在視力不好了,聽力也越來越差。但是當你跟她說話,她仍然還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氣神,對她做的事情比很多比她年輕50歲的人更優異這件事充滿熱情。

在她呆在上海的那段時間,我問她還打算這樣一個人來往於中美之間多久。她的答案是」直到我走不了了。「 所以說,對於很多很有目的性的人來說,職業倦怠就是個十分陌生的概念。(譯)

-----------------------------------------------------------------------------

點擊鏈接訪問 職商網:http://www.zhishangwang.com

更多職業發展的精彩內容和專業知識,遠見和建議,請關註:

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Larry聊職商(LarryWangABC)


順便,我的知乎Live可以幫助你更好的提高你的職場意識和英文!

三場單次知乎Live:

如何有效地用英語與外國人溝通?

如何拿下重要的「英文面試」?

職場之路快速晉陞指南

知乎系列Live:職場英文溝通,這樣最有效: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

I believe many people may mention passion for what you do as the key to avoiding or overcoming job burnout. Actually, as a career advisor, it"s also the #1 thing that I encourage young people to identify and pursue. No matter who you are, having passion in your career will help you overcome difficult times, make you more persistent, and allow you to enjoy what you do for a long time.

The power of purpose

However, I"ll mention another key factor that will also help you achieve these things. It"s having a sense of purpose for what you do. Of course, earning a good salary so you can buy a house, take care of your aging parents, or send your kids to a better school are all worthy purposes. But I"m talking about a purpose that goes beyond your personal situation. For instance, helping those who have less, improving a community, or changing the lives of others. When you"re doing something that is important and meaningful to you, what you do is no longer a job only. You may not even view it as your career anymore. As my mom refers to it, it may become your "life"s work." That kind of purpose will help you overcome a lot.

Doing something that goes beyond you

Just to give a personal example of the difference purpose can make, in my very first job, I left work at 4:30pm every day. But those were still the longest days of my life. At work, I had low energy, watched the clock, and daydreamed a lot.I even took long breaks and naps in the bathroom.

Actually, I was part of a great industry (the toy industry). I worked for a great company (Mattel), had an interesting job (designing toys for kids), had a great boss, and worked with great colleagues. I was even on an accelerated promotion track. Unfortunately, being an engineer just wasn』t the right fit for me. My low motivation and disinterest in my career had nothing to do with my company or job. I was a great example back then of how a lack of purpose in what you do can make even the best job or career situation feel like a struggle to continue to do.

Today, I"m a talent industry professional. I take pride in doing what I do with purpose and dedication. I genuinely enjoy helping others with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I like helping them to pursue their passion and achieve their career success and objectives. Because I wholeheartedly believe in what I do, I』m more energetic now than I ever was when I was in my 20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sense of purpose I"ve felt has allowed me to overcome some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disappointing times. In fact, I can honestly say that I feel as dedicated and engaged with what I do now as when I first began my career in the talent industry.

Burnout? What"s burnout?

One other story about what purpose can do for you. My mother retired at age 75 from her position as a professor at UCLA, after a long career in public health. A big beneficiary of her many years as both an academic and international consultant has been China. Over the past 30+ years, she"s traveled regularly to China, usually 2-3 times a year, to work on major public health projects, especially ones that affect rural areas. She still continues to do so.

This past October, she came to Shanghai for a few days on her way to spend a month in Kunming to teach a course at a medical college there. She"s still active in helping graduate students learn how to develop and run public health projects that can potentially impact the lives of millions, in the same way that she has done throughout her career.

She"s 83 now. She walks with a cane and needs wheelchair assistance at times, especially when getting in and out of airports. She says her eyes are bad and her hearing is getting much worse. But when you talk to her, she still has an optimism, spirit, and passion for what she does that outshine most who are 50 years younger than her.

During her visit to Shanghai, I asked her how much longer she could make these trips out to China by herself. Her answer was, "Until I"m physically unable to anymore." Just to say, for many people with a deep sense of purpose for what they do, burnout is a foreign concept to them.

------------------------------------------------------

For more grea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success-related expertise, insights, and advice, follow Larry Wang"s personal account on Wechat, at Larry聊職商& and company account at 王李亞洲資源 &

To get to get to know Larry Wang better personally and access his lates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success-related articles, follow him on Weibo, @ &.


總是難以使得自己獲得能力的成長,並且工資也不成長。
最糟糕的是還常常能夠聽說別的公司的小夥伴的能力成長了,並且工資也成長了。
而三十年前的時候,不管能力成長不成長,工資總會成長一些,並且大家成長的差不多。那個時候就沒有那麼容易職場倦怠了。而且那時候也不流行跳槽這件事,不胡思亂想,心態就端正了。


每天重複性的、毫無挑戰性的工作佔據了大部分時間,崗位要求與自己性格不兼容,明明知道癥結所在,可是換新工作估計也差不多。


做愛是很爽的一件事,賣淫卻是血淚史。

能爽得過做愛的事情不多。所以,無論多爽的事情一旦變成職業,沒完沒了地重複做,就不爽了。

按照西方經濟學,這叫邊際效用下降。

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叫出賣時間,提供剩餘價值,換取工資。

*********************************************************

歡迎關注 盧瑟經濟學

http://weixin.qq.com/r/8zkKEpjEc8UMrdxx92zh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對比遊戲與現實。
數以億計的人沉迷於遊戲,每天拿出幾個小時甚至整天投入到遊戲中;然後卻有更多的人對現實失望,對職業疲憊,why?
仔細研究發現,遊戲有幾大特徵:
1、目標,玩家需要努力達成的結果,如wow升到100級,伺服器首殺等等
2、規則,為玩家達成目標做的限制
3、反饋系統,告訴玩家距離目標還有多遠,如殺一怪多少經驗,經驗條等等
4、自願參與,要求玩家願意了解,去接受目標、規則、反饋,用戶喜歡玩wow而不是征途,是對這款遊戲的認可,自願參與其中
對於工作,我們發現很多人沒有目標,不過是迫於生計不得不工作。每天的工作內容不能及時看到效果,漸漸迷失方向與目標,慢慢產生職業疲憊

so...
關鍵在於目標,並需要自願去參與其中
我們要設定短期的長期的目標,如果沒有,那麼就已金錢為目標吧,隔一段時間對自己總結,獎勵或懲罰自己

ps:讀自《遊戲改變世界》有感


「對前途無望」「工作熱情消失」「感到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

你不覺得這些感覺對於很多人來說,的確是實情嗎?我覺得從概率上來說大多數人無法避免和克服。但是可以通過在其他方面找到激情和希望來作為補充。


1、所做行業的明顯下滑,有一種不管多努力,都好像要被這個行業市場否定的感覺!
2、工作時間長了以後,對於這種生活狀態的疲憊感,沒有使自己興奮起來的觸點!
3、整體經濟的蕭條感以及大家對金錢的熱捧,產生了一種對這種現狀的抵觸情緒,對於金錢、生活、樂趣、自我價值及對這個世界想了解更多,這些想法的衝撞使自己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產生厭倦感。


我不是太認同樓上極樂同學說的原因:落後的公司、團體行政方式,滿足不了我們飛速增長的職場心理需求,我認為現代人產生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

下面的回答雖然不能直觀回答職業倦怠的原因,但相信讀完後,大家應該能靜心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對前途無望」、「工作熱情消失」、「感到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


去年年底,我獨自一人,從北京開車到廣州,一路三千多公里,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人和人的差別究竟在哪?人和人之間為什麼會有差別?我想到了一個詞:拆掉思維的柵欄。


後來,我在機場看到了《拆掉思維的牆》這本書,心有戚戚。我一般不看成功學的書,事實上我也不認為這是一本成功學的書。作者的思考給了我很多啟發。

我發現,有時候限制就是限制本身。你認為做不到,你就真的做不到。你覺得自己可以更強大,你就真的變得更強大。

你有沒有想過,真正限制我們的,是我們思維里看不見的牆?而這堵牆很大部分來自於內心的不安全感。

我認為安全感的本質,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險,敢於面對困難。記得有人問過我「上市後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說,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內心的所謂安全感,面對這個世界時,內心的想法沒有了那麼多限制。

每個人心裡都在追逐安全感。這很正常。但很多人成為了安全感的奴隸。什麼是安全感的奴隸?就是害怕改變,保持現狀,聽他人的。追求安全感是人的本能,但安全感的獲得必須通過內心真正的強大。安全感是給予,不是索取。恐懼越多,索取越多,不安全感反而遞增。

正是因為很多人對於這個世界充滿了恐懼,生活中也有很多困難,我們很多人才不自覺的變成一種受害者,這就叫「受害者心理」。這種恐懼和不安全感,滋養了一種受害者心態。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總會覺得世界不公平,充滿了各種問題。作者把這種模式歸結為受害者天堂。

什麼叫受害者天堂?就是一個受害者最願意去的地方。大家聚集在那,彼此安撫,然後覺得人生真是這樣。作者總結了受害者天堂的幾個法則。

受害者天堂的第一個法則叫推卸責任,保住面子。

一切問題都不管我的事,不是我的錯。

如果一個孩子沒學好,父母問起來,受害者就會說,不是我不好好學,是老師講得不好;如果一個任務沒完成,卻受到上司的質問,受害者就會說,不是我的問題,這是客戶太變態。

受害者有一整套這樣的邏輯。不是我的問題,是別人不好;不是我的問題,是我小時候沒這個條件;不是我的問題,是這個社會太浮躁。在受害者天堂,大家從來沒犯過什麼錯。美德都是他的,錯誤都是別人和社會的。

當然,他們也沒做成過任何事情。作者在書中提到,受害者也不需要成就什麼,他們只要不斷的傾訴和編故事就好了。但問題在於,這個故事一開始很真實,後來慢慢就開始誇大,然後自己也慢慢相信——他生活在一個老闆變態,老婆不可愛,老師不好的世界裡。

很多同事向我抱怨自己有多難。其實那些所謂的「難」,在我面前根本就不用比。我們創業的時候多難呢?那個時候,因為要趕工作,我連爺爺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下了汽車之後,我都不敢回去,坐在路邊哭了好久。就在那種情況下,我每天還要打電話催促大家幹活。

但是,每當我說到這兒時,他們還有一招。他們會說,你是老闆,所以應該的啊。這就是蛋和雞的問題。難道我從第一天開始就是老闆嗎?這又是個萬能的破解法。

總之,在受害者的天堂,一個人做不好事情,絕對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這個事情有問題。

受害者天堂的第二個法則就更進一步了,叫安心做壞事。

在職場中,很多人每天不努力工作,也可以心安理得,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這個公司太爛了,這個老闆太變態,太不理解我們,所以我這樣就OK了。

美國有一項研究,在辛辛監獄中,幾乎沒有哪個罪犯會承認自己是壞人。他們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辯護,他們都堅信自己不應該被關進監獄。很多做壞事的人都擁有一個完美的受害者的故事。

曾經,我當部門經理的時候,我會告訴組裡的人,跟著我很苦,要是覺得不舒服就換一個機會。但只要你留在這裡一天,就要對得起自己的每一天。別說對得起這家公司,首先對得起自己。還有什麼比自己的時間更寶貴呢?所謂的為公司干,不就是為自己努力嗎?如果這個都想不通,還心安理得,就別一起幹了。否則,不如自己找一個更舒服的環境。

事實上,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會讓你舒服得一塌糊塗的環境。必須自己不斷變得強大,去勇敢地面對這個世界。

受害者天堂的第三個法則叫:分享凄慘故事會。

受害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就是比慘。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各種凄慘故事,演變成凄慘故事會。

這種凄慘故事會,不只是存在於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整個社會都變成了這樣。比如,每個電台都有一檔節目或好幾檔節目,都在講述誰比誰慘。在這種節目里,老婆必須出軌,男友一定不忠,兒子肯定不孝順。收視率還相當高。因為看過這些節目的人,都會找到安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慘的事情。

每個人都在別人的受害者故事中,獲得不少廉價的快樂和虛無的安慰。

作者在書中也舉了很多生動的例子。在受害者天堂,如果你失戀了,你的女伴會集體聚集過來陪你喝酒,說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難道他們都試過了?);如果你上午被老闆罵了一頓,你會很快的被吸收進公司的受害小隊,他們中午聚餐的主要任務就是一起討論自己老闆有多變態(我也不知道自己被討論過多少回了);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家長不會責怪小孩沒走好,會打地板說,地板錯錯錯,小孩子開心的笑了。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天堂里,居然浸泡其中,慢慢習慣,然後沉浸,開始分享。

受害者天堂幫助「受害者」輕鬆獲得同情和幫助,就像一個人生病之後,就覺得可能有人會看望他一樣。他們在這個舒適的受害者天堂,陷入了無盡的情感黑洞。

但是,怎麼辦呢?其實核心就是自己去掌控。首先要承認一個殘酷的現實——這個社會就是不那麼公平。但這並不影響你在社會上快樂的工作。

那麼,如何才能從一個受害者變成一個掌控者呢?

不妨先進入一種誠實的思考:不管什麼情況,你都可以負全責。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做得更好,甚至可以做一種心理假設——如果把所有經歷過的事情重新倒退一遍,所有條件都不改變,只有自己改變,你能否做一個更好的結果呢?如果答案是Yes,那麼你就開始進入掌控者的角色;如果你的答案是No,那你就是認為自己以前已經做的足夠好了,所有的不好都是別人的問題。

回想跟徐鳴創業的時候,我們兩人經常把自己鎖在辦公室里相互檢討,不斷反省哪件事情沒做好,哪件事情還可以更好,會不會有更好的選擇。我以前認為這是個好簡單的問題,後來跟很多人交流,發現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因為很少人願意去面對否定的自己,那個過程很痛苦,需要不斷拋棄過去的自己。

以前總有人問我,經常有人攻擊你,你怎麼辦?我說很好啊,沒關係。這就是周鴻禕送給我最大的禮物。最能罵人的,把我都罵過一遍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儘管罵的時候很痛苦,但罵完以後,再回頭看,遇到任何這方面的事情,都不是問題了。

你經歷過的所有的事情,其實都是你的財富。

這讓我想起,柳傳志寫給楊元慶的那封信,當你是一個火雞的時候,別人不會認為你比他大。這時候,你可以反思一下,我真的做的足夠好嗎?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不公平。你做的只是好一點,別人是不認的。你必須做成一隻鴕鳥,比那雞大得多的鴕鳥,到那個時候,所有人才會說你好。

如果你覺得世界不公平,可能本質上還是你不夠強大,你還沒有做得足夠好。

其實,人與人的差異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大,與其說智商的差異,毋寧說思維的差異。我們生活在一個處處不公平的世界,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的規則,無法改變自己的過去,但至少可以改變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心態,改變自己對於過去的看法,用一種新的思維模式,重新面對這個世界。

如果你願意,你總是可以掌控點什麼。誰沒有痛苦,誰沒有糾結呢?除非你的受害者模式讓你深深陷入抱怨與自憐之中。只要你願意用一種掌控者的心態,去重新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會感受到幸福。

轉自傅盛微信公眾號


最近兩年感覺特別明顯,本來激情滿滿的工作,滿滿會有倦怠感,甚至想逃班,懶散,甚至絕望。造成自己出現這些大多有下面一些原因:
1.由於流程不當或者忽視造成的金錢問題。
小流程開始好好的,慢慢偏移航向,造成資金周轉有問題,由金錢引起的不滿,錢雖然可以使輔助的,但有時候它確實威力不小,甚至可能是罪魁禍首。
2.看臉色做事說話的氛圍。
本來很和諧的一個大家庭,因為一些個人情緒或者私人原因,把這種情緒帶到團隊里,甚至無道理髮泄到某個人身上,這樣特別容易讓人討厭工作,甚至會有打工的恐懼,但又沒有很好的方法不去做當前的事情。這種情況感覺比較嚴重,甚至一個人會對工作產生絕望
3.忍,忍,再忍忍。
任何事,忍5次可以,忍超過10次,忍超過20次,甚至30次,你能抗住嗎?現實中太多需要忍耐的,這個時常考研了一個人,也能在一段時間讓人迷失,無意義的生活。同時這也是對人自制力的考驗。
4.團隊部和諧,沒有及時解決問題。
內部出現問題,未及時解決,將就著將就著,可能孕育了恐怖的東西。如果團隊不能放開心胸說話做事,是很容易出現工作上的不滿和倦怠的。團隊問題要快速,透明的解決,千萬不能打心機。
5.長時間無明顯成果轉化,無成就感,只有失落。
做一個項目,談一個業務,甚至創業,自由職業,或者學習,培訓。。。長時間(2-3個月)沒有明顯的效果轉化,自己對自己也會失望的。再加上職場里太多的潛規則,心裡的那道紙很容易被捅破,也很容易產生多方面積壓的壓力。
6.做啥都無所謂,最後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
其實自己是有專長的,可是總是因為各種壓力(金錢,感情,未來,事業,成就,家庭,興趣愛好等等)迷失了自我,最後失去自信,連自己擅長什麼都不清晰了。
--------------------------------------------------------------------------------------------------------------
還有其它各種因素,一下子也說不上來,給自己最明顯的估計就是這6點了。
怎麼解決,我想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太多的磨練太多的學習,太多的嘗試。只有勇敢的嘗試,才會知道自己適合在什麼樣的職業圈子內有意義的有激情的向前走著。
工作一場,總要有無數的經歷等著你,自殺的有,絕望的有,重新振作的也有,換條路走的也有,總之,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路就好。現在有的倦怠,也只是為了未來更加勤奮。

--------------------------------------------------------------------------------------------------------------
Update: Date June 2, 2016
朋友們問怎麼走出這種困境?
其實我也沒有什麼太好的方法,也一直在摸索和改進。就算臨時解決了這種困境,也會有意外突發的時候。我的解決方法就是,不要安於現狀,只能不斷接受新挑戰磨練自己的心志,不斷訓練自己,遇到問題才能做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再成熟穩重的人,也會有翻船的一天。
如果實在過不了這個坎,可以換一換自己的工作,調整一下,不要死在一棵樹上。哪天火候到了,你又可以回到這份熱情上來。


主要是對現狀不滿但是覺得收入還行那就這麼混吧


25歲,你的工作熱情哪兒去了?

文/趙曉璃


「凌晨,當天空開始泛起了一絲魚肚白的微光,我就再也睡不著了。我披上衣服,走到陽台上,好安靜啊,安靜得只剩下自己呼吸的氣息和心跳,噗通噗通,不知為何,我總會感覺有一絲慌亂,可我卻什麼也不想做,就獃獃地站在那裡。秋天的涼風吹來,有那麼一點乾澀,吹拂著我的頭髮,我瞪著眼睛望向天空,百無聊賴得數著羊,一隻羊,兩隻羊,三隻羊......我好焦慮,現在是夜裡三點,可我一點也沒有睡意,難道我就這樣一直熬到上班嗎?哦,天啊,不要,我好像又能看見自己面臉倦容地對著一堆無聊的文件夾發獃,我不想被人說成天和抽了鴉片一樣。老師,我這是怎麼了?我才二十五歲,不想被這樣的狀態毀了自己。」

兩個月之前的某個早晨,六點半,開機,叮,我收到了小夢(化名)的這條簡訊。


一、

當小夢踩著點來到我們約見的書吧時,她的眼神黯淡無光,嘴唇發白,披肩長發被一個黑色發圈鬆散地扎在腦後,她走過來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聲音,穿一身藏藍色的長裙,在我身邊輕輕地坐了下來。

「服務員,一杯花茶。」小夢的聲音很甜美,不過嗓音略帶沙啞,聽的出來,她有些疲憊。

「看到你的簡訊,你說你失眠,這種情況有多久了?」在簡單的介紹之後,我直奔主題,打開了話匣。

「大概有小半個月的樣子了,老師,我最近感覺渾身無力,每天都不想上班,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病了。」小夢嘟囔著。

「嗯,聽的出來,你確實很疲憊,如果你給自己的活力值打個分數,滿分有十分的話,你覺得最近的自己能打幾分?」我問。

「也就三四分的樣子吧,我對自己的狀態很不滿意,可又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小夢說。

隨著溝通的深入,我漸漸得知,原來小夢在一家公司做人事助理,如今也工作了兩年了,按照她的話說,不知為何,現在對這份工作越來越提不起興趣了,如今更是夜裡失眠白天瞌睡,再這樣下去,非被炒了魷魚不可。

「所以,這樣說來,你還是非常需要這份工作的是嗎?」職業諮詢的開始,我需要幫她澄清一些關鍵的問題。

她點點頭:「是的,當時能進這家公司也是相當不容易的,可如今出現了這種情況,我真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


二、

「你剛才說你當初好不容易才進到這家公司的是嗎?能具體說說嗎?」我問。

小夢順著記憶開始和我說起自己當初忐忑的面試經歷,以及後來她被公司錄用之後那一份欣喜與雀躍的心情。

原來,按照她的學歷和專業,其實並不是面試者中最優秀的,但奇妙的是,當時人事主管看她很像自己當年的樣子,就破格錄用了她,這也是後來她才知道的。

「所以,你對這份工作的戀戀不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主管對嗎?現在她還在公司嗎?」我問。

小夢搖搖頭,臉上流露出一絲惆悵的神情:「她5月底辭職的,好像家裡出現了一些變故,說實在的,她走了我難過了好一陣子,現在新來了一個主管,我覺得比她差遠了。」

「沒想到你還是很重情義的一個姑娘,那麼在你覺得工作沒勁的這件事里,主管離職大約佔了百分之多少的因素呢?」我問。

她皺了皺眉思考了下:「百分之三十吧。」

如此一來,小夢工作動力層面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其中有部分是她喜歡的主管離職給她帶來的情緒波動,除去這層因素之外,還有什麼是導致她工作缺乏動力的原因呢?


三、

「小夢,設想一下,五年之後的你大概會是什麼樣子?」我問。

「五年之後啊,」小夢眨眨眼睛:「我都三十啦,天呀,太可怕了,我想我應該談婚論嫁了,可能那個時候會比現在更焦慮,當然很可能還是單身。不過我最想做的,是給自己一年的假期,去四處走走看看。」小夢說。

「聽起來很棒的樣子,想像一下,你出去旅遊的場景是怎樣的?」我問。

「我會穿上漂亮的裙子,戴著大大的草帽,很誇張的那種,然後坐在海邊,感受著陣陣海風吹到臉上,鹹鹹的,濕濕的,還帶著腥味,當然重點是拍很多張美照,然後發朋友圈,嘿嘿。」小夢的臉上出現了久違的活力。

「所以,那樣的場景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呢?」我繼續問。

「意味著難得的閑適,意味著愜意的生活,當然還意味著這種畫面能夠滿足我內心小小的虛榮。」小夢笑著說,她之前緊繃的神情完全舒展開來,這意味著我們的諮詢達到了一個很好的狀態。

「那麼,假如我們有一台時光穿梭機,未來的那個穿長裙戴草帽的你突然穿越到了你的面前,你覺得她最可能對現在的你說什麼?」我問她。

小夢想了想,告訴我說:「如果真有一個這樣的我來我面前,我想她會對我說:『我今天能夠去海邊享受如此曼妙的風光,那是因為現在的你沒有放棄你自己,不論如何,你都依然在想辦法突破困境』。」

我點頭:「所以,你很棒不是嗎?你對自己很負責,所以才會找我諮詢。」

經過深入的了解,小夢的情況更加明朗,她還是很在意這份工作的,經過一番梳理,我們發現原來是因為最近出現的變故,讓她感到無所適從,這才有了職業倦怠的感覺。

後來,我們又一起找到了切實可行的辦法,幫助小夢渡過了這一段變動期。

兩個月之後的今天,叮,小夢的一則簡訊再次把我拉回了現實,她說如今的自己又重新找回了剛工作時的狀態,並且和新來的主管合作的不錯,領導還找她談話了,想讓她接手一些新的項目。


四、

其實很多時候,就像和一個人處久了一個道理,我們和一份工作的關係也會出現「審美疲勞」,這種情形多是出現在工作兩三年之後,當原先令你倍感新鮮的工作變成了重複的信息,你的大腦很難接收到新的刺激了,難免會引起感覺和心理上的疲勞,久而久之,就會感到乏味、疲勞,也就是傳說中的「職業倦怠」。

當你意識到自己處在職業倦怠的狀態下,千萬不要忽視這個信號,它可能是在給你發出善意的提醒,是時候需要重新梳理你的職業現狀了,你需要找到問題的根源,而不是一味地給自己「貼標籤」,更沒有必要就此否定自己。

首先,你需要自己或者找專業人士幫你一起梳理,從「倦怠」的癥狀中抽絲剝繭,找出核心問題所在,就好像發熱的癥狀相似,但必須要找到根源,而不是主觀臆斷。

如果經過職業分析,你確實倦怠到了一定程度,強行休假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前文的小夢渴望旅行,如果她最終沒有辦法調整狀態,最好的辦法就是現在就去做這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可以現在就給自己一段假期,去一些想去的地方,做一些想做的事情,打破重複多年的工作模式,切換到另外一個模式,或許會有更多新的發現和辦法,而不是一味死磕。

其次就是及時傾訴,如果可能,找專業人士傾訴。

一般人由於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所以無法做到真正的傾聽,往往在別人訴說的時候喜歡加上個人的觀點,對訴說者指手畫腳,反而會讓傾訴者倍感壓力。這種情況下,建議找專業人士,後者比一般人更有辦法,也更有經驗。

最後,找到現在工作的新價值,激發內心的活力。

後來小夢找出的核心點,就是她發現工作中蘊藏著很多新的價值,也就是她可以通過努力提升的那部分,比如她發現之前的工作有很多和人打交道的機會,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所以當她把溝通作為下一步重點提升的能力後,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尋找各種資源,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能力,隨著能力的提升,之前的工作困擾終於雲開霧散了。

職業倦怠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害怕本身,早一天面對,早一天治癒。——趙曉璃


作者簡介:趙曉璃,財務人、培訓師、職場作家、生涯規劃師、壹心理專欄作者,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璃語」(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趙曉璃。新書《「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正在熱銷中。


To those who may concern,

1
無限死循環 VS 想要去改變

一說到職業倦怠期,有很多小夥伴就會開始唉聲嘆氣的,然後就會有抱怨和吐槽。可讀過大叔過往專欄/文章的小夥伴都知道,如果這件事大家都會遇見,這說明它就是客觀存在的。接下來,就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啦。


「積極 or 消極,這個真得看自己~」


接著,和往常一樣,會出現兩類人,一類是抱怨,重複著抱怨……然後進入抱怨的死循環。還有一類人,就是會想辦法改變,畢竟,解決問題的方法永遠多於問題嘛。只可惜,想要改變的人真的不多……

2
每個人都會遇見職業的倦怠期

談到職業倦怠期,無論你已經工作幾年,無論你是否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亦或是無論從事什麼崗位,都會存在。只不過,由於所在公司氛圍的不同、和直接領導的相處模式,以及同事之間的相處感覺的感覺的不同,每個人職業倦怠期來臨的時間都不同,所持續的長度也有所不同。

設想一下,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氛圍不錯,直接領導很信任你,你又和同事相處融洽,然後你又從事自己擅長且喜歡的工作,又和其他部門同事關係融洽,福利待遇不錯,你的職業倦怠期自然比其他人要來的晚一些。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幸福感強嘛。

不過,大家也別太羨慕上面這類的工作,因為這屬於烏托邦,要知道,沒有一份工作是「離家近、工資高、事情少」的。對於剛入職場的小夥伴而言,大叔建議大家找平台相對較大、公司氛圍不錯、發展有前景的公司會比較好,畢竟,在職場的前幾年,成長很重要。

當然,如果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態下,也要適度的自省下自己,是不是活的太安逸了,畢竟,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不斷變化的,咱們千萬可不能「溫水煮青蛙」呀。

職場倦怠期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對所在崗位繁瑣的事物性工作和重複性業務的厭倦,除了熟練程度不斷增強之外,個人的成長基本沒有得到提升,這在職業發展的路徑上很可怕,建議大家保持警醒。

畢竟,現在的職場和以前不同了,以前畢竟社會分工少,現在可是360行,行行出狀元(當然啦,也許是1000行也不一定呀),你可以選擇在一家公司沉澱,可如果長期不作為,會增加你的焦慮。更嚴重的情況是,由於長時間只具備某個崗位的單一技能,當面臨被動的「減員增效」或「優化」時(由於公司發展受到時代變革和發展趨勢的影響,你所在的崗位被取消),就麻煩了。這也是大叔經常和大家說的,要利用「上班+下班」打組合拳,在下班的時候,去挖掘屬於你的更多的可能性。


3
遇見職業倦怠期,該辭職么

很多小夥伴一遇見職業倦怠期的時候,就會想到辭職,可如果又遇見有些需要大量重複性的工作崗位的時候,又會遇見職業倦怠期的。這個時候,即使你跳槽去到新的公司,也會因為太快失去新鮮感而感到厭倦,那麼問題來了,適逢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死循環,咱們該怎麼辦。

經濟學教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著作《國富論》中提到,這個世界就是因為高度的分工,才發展的這麼迅速。對於在職場上工作而言,每個小夥伴的目的都不同,有些小夥伴就是沖著高薪去的,這無可厚非,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這裡會有兩個概念,機會成本和會計成本,大家得知曉一下。

舉個例子,同樣在職場里打拚五年,有的小夥伴在職場的前五年,通過順勢而為找到方向去不斷的嘗試確定了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雖然前五年的收入是暫時不高,可只要確定方向,慢慢積累,那未來大可以指日可待;相比有些小夥伴在職場中的前五年,雖然拿著高薪,但除了這份工作之外,好像其他崗位都幹不了,若是遭遇所處行業不景氣,就麻煩了。

** 思考題 **

【在職場的前五年,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還是一味只拿高薪】
(這個問題值得所有的小夥伴思考)

** **

以上的例子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要順應快讀變革時代所賦予的機遇快速發展;二是在個人的職業發展過程中,方向大於努力。年輕的時候換過幾份工作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換工作和安於現狀。要知道,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服務,作為一個職場人,你為你的公司服務;作為自由職業,你為你的客戶服務;作為老闆,你帶領你的員工為你的消費者服務……通過的一系列的服務換取報酬。

未來的時代,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手藝人或者小工作室為大家提供私人訂製服務,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工作的定義,咱們是不是該與時俱進啦。

4
你的熱情,你的知音

有的時候,既然換工作是一份很麻煩的事,那咱們就暫時不換,在下班後的時間裡,去找找自己喜歡什麼吧。

在這裡,有的小夥伴會問了,那為什麼不在找份全職的喜歡的工作呢,如果你能找到那當然最好啦,要知道,公司的HR可不是那麼好忽悠的,如果你沒有相對應的工作經驗的話,也進不去這些公司工作的不是。

那問題來了,如果你還是想去自己喜歡的公司咋辦,降低標準嘛,只要能進去,只要能找到自己能幹的崗位就先進去嘛,慢慢沉澱,等待時機來臨你不就有機會了嘛。

很多人說2016年是神奇的一年,大叔對此的體會比較深,在《從0到1》這本書里,提到2016年是未來很多不錯的公司出現的創業元年,這麼說來的話,從2017年起,去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就是一件好事啦。要知道,如果有些工作沒有的話,咱們能不能在下班的時候去創造一個~

你的熱情,你的知音。


今年開始,我對自己說,要認真答題。然後,沒有然後了。現在我定下一個動機,就是通過答題來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先拋出中心思想,職業倦怠的原因有三,一是個人能力與崗位要求不符,二是實際薪酬與期望薪酬不符,三是工作環境與性格習慣不符。想避免?想克服?沒別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改變。要麼改變內在,要麼改變外在。

一、個人能力VS崗位要求

多數人的能力是配不上他的崗位的。這句話可能會傷到很多人心,但這是我心中的實話。現在很多公司會編製崗位說明書來規範員工的工作內容,在很多快節奏的企業或者碰到要求特別多的上司其實沒什麼卵用。因為企業的發展以及上司的需求對員工的要求會不斷提高,如果這個員工學習能力有問題,同時企業又沒有專門安排必要的培訓,那就會出現個人能力與所在崗位要求的差距越來越大。這種人的倦怠是逃避。

少數人的能力遠勝他的崗位,他們的倦怠來自渴望提升。這種倦怠無非是跳槽或者開展副業就好了,優秀的人才這裡不做討論。

二、實際薪酬VS期望薪酬

前面提到了,其實多數人的能力是配不上他的崗位的,但這些人中又有一部分人還在渴望更高的薪酬。這種無法跨越的心理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讓倦怠進一步增加。

我關注了很多職場話題,發現很多人在經營自媒體,也就了解了一下,發現需求人群真的很大。為什麼?因為他們無法面對現實,其實知乎上還只是一小部分群體,知乎以外還有更多這種因心理與現實差距的人群。有時候我在想,我們需要的不是給他們心理雞湯吧,但能給什麼我也不知道,畢竟我也迷茫啊。

三、工作環境與性格習慣

這個其實就是說情商的,不同的企業,不同的上司,不同的同事,幾乎都是不同的環境。只要磁場不搭,大多數人都是很難適應的。我們以為的職業倦怠也許只是我們自身對所處的環境不習慣,這個很簡單也很難,也許一個人一句話就把你開導了,也許你會留下心理陰影。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看了心理諮詢師依然沒什麼卵用,人心是很複雜的,真不是傾聽加講雞湯能修復的。

逃避真的不能解決問題,唯有面對,方能尋得病根,求得良藥。

比方說目前手游產業特別火吧,受眾很大吧,其實說明逃避現實的人很多。讓自己爽的方式很多,大家都更願意選擇簡單快捷經濟的。我也打遊戲,深知這樣很不好,但真的很爽啊,哪怕被人虐一天,也好過去面對工作的壓力。我見過很多改變的人,他們健身,培訓,參加活動,培養業餘愛好……改變的核心在於孤獨的時候請保持自律,社交的時候請主動出擊。不僅是工作,生活也是如此。

負面情緒的產生源自於我們總覺得自己是那個被拋棄的人,像電影裡面那些因不幸而黑化的壞人。慶幸的是我們還都沒達到黑化成壞人的階段,沒有做出什麼反人類的行為。我提到的改變比較泛泛而談,很多人利用我的這個泛泛而談謀取利益,不良的培訓機構,魚龍混雜的社交平台,只知道收費的健身房。個人建議,如果你想改變,先多跟你認為優秀的人溝通,而不是自己獨自揣摩,你失敗的工作多半是因為你總是獨自瞎想瞎干造成的。向優秀的人學習不丟人,丟人的是你一直都在逃避。

謝謝你讀完,自知能力有限,仍在學習提升中,以後會寫得更好,幫助更多的人。

——2017.6.12 20:30


你叫我們這種加班13個月的人情何以堪


因為當代生活太好了吧

一方面信息技術這麼發達
最前面1~5%的人大致活得是什麼樣有多精彩
一個中等水平的人就能大致揣測一下
(雖然還是有不少別人陳述事實就覺得在裝逼的傢伙在,即使知乎也是)
但是在古代
「皇帝挑糞用的叉子也肯定是金的!一天能吃20個大白面饃饃!」這種思想
覆蓋面顯然比現在廣得多
那你既然知道了別人吃香喝辣 自己又不能吃香喝辣 肯定不開心咯

另一方面
現代人的產能和生活保障都足夠好
讓他們有了夢想著自己進入裝逼模式的空間嘛
這點可以參考下馬斯洛需求層次
滿足了底層的生存和安全
自然就會有向上的需求
以前的人產能這麼低下根本存不下盈餘
別說【說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之類的大規模裝逼
少干兩天活兒就一家老小全慘死了
活著本身就已經是他們最大的希望和追求
當然不會出現對前途無望咯~

綜上
就是現在人們都
吃著碗里瞧著鍋里
碗里恰巧還真的有得吃
鍋里的又確實吃不到
所以不開心


有職業倦怠的人都應該高興,因為你們還有追求。

--------------------------------------------

先看看什麼是職業倦怠

有些人覺得自己是職業倦怠,其實只是好吃懶做而已。

兩者確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早上起來不想上班,到了公司不想幹活,幹活的時候只想趕快交差等等。

但兩者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比如,好吃懶做的人不關心公司如何,除非公司即將倒閉,而職業倦怠的人反而會更關心公司的各種變動;好吃懶做的人對工作是應付心態,而職業倦怠的人還是有底線的,不會做那些沒法交差的東西;好吃懶做的人拿工資那天會比較高興,職業倦怠的人不會特別高興;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好吃懶做的人都心態平穩,職業倦怠的人則充滿焦慮。

當我們發現自己或同事有這方面的表現,基本可以認為產生了職業倦怠。

-------------------------------------------

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

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一樣,造成職業倦怠的原因也不一樣,但最終都可以簡單總結為一條,即:

一個有追求的人在當前崗位長期無法獲得成就感。

有追求才會有動力,也才會有期待和希望,如果需求得到了滿足,就會產生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可以推動人們繼續努力,形成良性循環。

但事實往往不盡如人意,如果這些期待和希望落空,就會打擊一個人的積極性,喪失做事的動力。如果這種打擊常常發生,長期累積下的負面情緒就會轉換成近乎絕望的情緒,然後就會破罐子破摔,形成職業倦怠。

---------------------------------------------

如何避免職業倦怠

換崗:對於個人來說,換崗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無論是內部調崗還是跳槽,都可以迅速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己有新的期待。

調整自己對成就感的認知:有些人可能沒辦法換工作,改變不了環境,就只好改變自己了,調整一下自己獲得成就感的方式是一個有用的方法。

一個組織,總有一些特點或資源是其它組織沒有的,所以我們可以想辦法找到這些東西,然後利用它們達成自己的目標,從而獲得成就感,改善自己的職業倦怠。

比如,組織不能給你想要的薪水,但或許可以給你很多有挑戰的工作,那麼我們可以將眼光放長遠一些,將賺錢這個目標放後面一些,認識到這些挑戰會提高我們的工作能力,這種能力會成為未來賺大錢的堅實基礎。

又比如,我們想要一些更有意思的工作,但組織除了穩定,什麼都給不了我們。其實這樣的組織抗風險能力是很強的,我們完全可以自己給自己找事,主動嘗試一些更有意思的項目,如果組織不允許,那也沒關係,把它當成個人項目來做好了,反正組織很穩定,完全不必害怕失敗。

其實對付職業倦怠就是這麼簡單。

另外,作為組織,如果不想失去一個已經產生職業倦怠的員工,那就想辦法去滿足他的需求吧。對追求高薪的人,給他加薪;對追求升職的人,給他升職或一個新的職務;對想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給他更多有挑戰性的工作。同樣簡單,也絕對有效,不過許多組織不願意或沒有能力去做罷了。


---------------------

本答案同時發表在個人公眾號里,轉載請聯繫。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職業 | 職業倦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