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有什麼格律上的要求嗎?

請從格律四要素角度出發,分析一下楚辭在用韻,對仗,平仄,字數上的特點。
最好有實例。
謝謝!!!


.

首先,你得能先知道,這個字在那時候讀什麼音……
另外,無論是用韻對仗還是平仄這種概念都是挺久以後的事了吧。

......................................................................................................... 言之極是

《楚辭》與《詩經》一脈相承,猶如《詩經·楚風》。

周楚詩、辭的原始體裁是書信,書信從古至今都是用囗語書寫。

所以,順口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上古之人的「順囗」就是後古之人的「詩韻」。

但周代沒有普通話,各方有各方的方言,但陝西方言必然處於優勢,因為陝西是

周王朝的發源地(也是秦人的始終地)。各方國不得不學習「天子之音」,至少要

學會「陝語900句」。


甲骨文是武丁創造的、金文是周文王根據甲骨文簡化的,不存在統不統一,全中國

但凡想識字的人都只能依瓢畫葫蘆。秦始皇統一文字,實質上是統一文字書寫形式。

因為各國都有再簡化金文的行為,滅其國,必滅其文字。


周楚詩、辭的「格律」,是由語言習慣和文字載體客觀形成的,歷史之使然。

其語言習慣就是說短句,多為四言句,中國成語四言句式多,就是源於周語。

其文字載體是竹簡,日常思想、感情、事務交流,都是用錐、刀在竹塊青面行文。


竹簡分「小簡」和「大簡」,想多寫就用大簡、想少寫就用小簡。小簡二緯、大簡三緯。

比如,《召穆太保與榮夷公簡書·民勞》就透露了周人書信形制的信息。

其有曰:「王欲玉女,是用大簡。」.(《民勞》一支簡一章、章十句、四十字。)

漢學者不知「大簡」是什麼意思,胡亂改為「大諫」,數典之亂啊。


漢學者不可能知道周人的文字載體是什麼樣兒的。

因為秦人(我認為是楚人)已改革了書寫形式,即用筆墨在竹塊黃面書寫了。

而周人「錐刀竹青面行文」的形式,不可能長久保存,竹青枯後文字就消失了。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髮明了毛筆在絲帛上行文」,但考古發現前250曾侯乙

墓中用筆墨行文的竹簡。前278年屈冤大夫在他的離世騷言《離騷》中寫到:

「跪敷衽以陳辭兮」,可見在絲帛上用筆墨行文,屈冤大夫比蒙恬將軍早半個世紀。


學界把周文定義為「金文」,這是極大的錯誤,在竹簡上行文才是周人日常書寫形式,

應定義為「簡金文」。中國國學(周學)經典,都是「簡書」形制。


《詩經》、《楚辭》只講順口,不講格律,周、楚、秦之人不寫詩。

中國所謂「詩人」,非賈誼莫屬,他的《吊屈原賦》是中國詩賦的開山之作。

因為他沒郵寄給屈子,也沒燒之祀之。所以,它不是書信,是詩賦。

用韻、對仗、平仄、格律等形式,是畸形美,扼殺了人對詩歌藝術的自由本性。

周詩楚辭不比唐詩宋詞美嗎?寫詩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少?羈絆多了!


是「詩三百」、還是「思三百」?在甲骨文、金文尚未挖掘出「詩」字之前,只能是楚字。

屈冤大夫曰:「惜往日前王寵信,受命詔以昭。」

後古鴻儒大師公然篡改為「受命詔以昭」,改一個字就抹殺了屈冤大夫的「美政」!

「昭詩」透露了其在楚懷王室推行的「美政」,就是仿效周公「制禮作樂」之政。

惟楚有才,八百年大楚就一部《楚辭》嗎?當然不可能。就是因屈冤大夫「昭詩」,

才有了懷、襄兩王室的宮廷樂歌《楚辭》才能產生、才能傳唱於周、楚,傳誦至今。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這麼說吧,《楚辭》和《詩經》一樣,就其發展溯源來講脫身於上古歌謠和祭祀禱歌。
《楚辭》最初由劉向編訂,最終成書於東漢。而當時人們還沒有確切的聲調概念。
四百多年後沈約才提出了平仄四聲。
所以這個命題真的很搞笑。
另外楚辭是一種文學體裁,但具有特指性。
比如格律詩中的七律,如果你今天遵循格律寫了一首,那麼也可以叫做七律,因為七律是沒有特指性的,但是今人再怎麼寫,都不能叫做楚辭的。原因的話,一方面是楚方言的流逝,一方面就是背景的改變。我舉個例子,漢樂府以後,隋唐所興起的一陣古體詩都是被稱作「新樂府」,原因就在此了。
所以,即便我們假定楚辭存在一定的格律規律可循,你也是寫不了的。


我也沒做過相關研究,但我想,如果我來考查的話,大概會這麼做:
1.選定《楚辭》版本。必要時對某些異文做出有依據的裁決。
2.確定《楚辭》篇章性質,並確定自己的考察對象。前回答也提到,《楚辭》由不同人在不同時代著成。所以,所考察對象的內部性質必須單一。
3.確定所選用的上古音體系,包括聲韻調系統。儘管上古音研究精深複雜,但對於《楚辭》而言,聲類韻類還是很清楚的,如王力先生的《楚辭韻讀》,可以作為研究的基礎。另外,對於格律來說,調是非常重要的。對此,可採用唐作藩先生的「上古漢語有五聲說」。於是,每句的平仄及用韻情況就可比較好地分析出來了。
(其實,在第三步中還應包括對韻例的確認。當然,藉助王先生的書,亦可省去此步。)

其實,前一回答還是蠻有道理的,即古代認識到四聲平仄,雙聲疊韻乃後來之事,又有意識地以格律做詩就更在此同時及之後了。所以,以格律觀念框范前詩,恐有問題。甚至研究下來,發現並無明確用韻及平仄上的規律,亦大有可能。所以,並不要在此上面費太多精神。稍微找些篇章試試,不要一下就把面拓得太寬。

當然,人們對於美或有普遍的感覺,對於語言本身在很早亦或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所以,在格律上亦或許有些有意無意的規律。如果喜歡《楚辭》的話,何妨研究一下呢?如果真沒有結果,也可在此立一「此路不通」的牌子告誡後人嘛。(最早見陸儉明先生語)

加油!期待你的結果!~


首先,你得能先知道,這個字在那時候讀什麼音……
另外無論是用韻對仗還是平仄這種概念都是挺久以後的事了吧。


推薦閱讀:

李白和謝朓的《玉階怨》哪個更勝一籌?
《全唐詩》中有哪些不為人所熟悉的佳句?
寫諸葛亮的詩歌,你最喜歡哪一首?
夜香夜來香,怎麼對上聯?
出名詩詞大多是落第或者被貶謫的人所作,有沒有仕途順利又有流傳很廣詩詞作品的人?

TAG:詩歌 | 詩詞 | 格律 | 楚辭書籍 | 詩詞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