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坑殺20萬的秦軍,可能么?如果可能又需要多大的坑?
考證事件的真實存在,除了史書記載,還需要其餘實物證據證明。如文物,古董,墓葬等。夏朝在中國古代史上存疑,就是因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出現過這個朝代。沒有文物,沒有墓葬證明。只是史書有記載。而夏之後的殷則有大量相關文物出土證明。
上面這段廢話證明,史記上寫項羽屠殺20萬秦軍,是否真的屬實?除了查閱書籍資料,還需要實地考證。現今,考古學家已經挖掘出了當年坑殺秦軍的地方,雖然不能夠挖出20萬具骸骨,但能夠證明,這裡的確發生過大屠殺事件。考慮到司馬遷寫史的認真,這個數字應該是可信的。而且項羽本身有屠殺的習慣,司馬遷對項羽是比較同情的,從項羽本記可以看出,但史記記載的項羽屠殺事件就有五起。因此屠殺20萬人基本是可以相信的。 但也有史學家懷疑此數字有水分,這些細節上的爭論都正常。如同南京大屠殺,我國說遇難者是30萬人以上,日本則認為不超過20萬,而我國搜集的遇難者骸骨數量則只有一萬多具。無論是20萬,還是10萬,至少可以認為,項羽的確大規模坑殺過秦軍。
既知項羽的確大規模屠殺過秦軍,那這個要挖多大的坑?可能有人會覺得很大。其實並不大。與之對比一下,天安門廣場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80米,是44萬平方米,可以容納一百萬人。平均每一個平方可以容納2個人多一點。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百萬人集會的天安門廣場,顯得也不是特別的擁擠。大家站著,能夠佔多少地呀。
在當年坑殺地,挖出的秦軍遇難坑,是一個東西長四百米,南北寬二百五十米的土坑(13個足球場那般大),這個坑的面積是10萬平方米。因此推算在這個土坑,可以容納至少20萬士兵,也正好與司馬遷記載的史書一致。而挖出坑來是20世紀,司馬遷寫史是2000多年前,這應該是沒有串供的可能性吧。
至於前面有知友質疑項羽和章邯戰後,士兵折損率,俘虜率考慮,這與史實不符合。因為章邯是主動投降的。因此,保存的軍隊人數應該是相當可觀的。在那個年代,人人當兵,冷兵器時代,戰爭人數反而是十分恐怖的。供養兵力之說難以成立。當是的兵制類似於義務兵制,當兵的只要有飯吃就行。供養起來還是難度不大的。當時的稅收制度也是相當恐怖,2/3的收成是收歸政府。在這樣強大的稅收制度下,百姓難養活多的人口,當兵成為了唯一出路。自漢之後,採用1/15,1/30的稅收制度,所以漢即使在漢武帝時期,所能供養的軍隊人數也並不像戰國和秦末那般多了。中國古代軍隊人數不僅包括戰鬥人員,而且還有很多非戰鬥人員,比如後勤保障,伙夫,馬夫等。例如長平之戰,秦軍60萬,趙軍45萬,其中真正在一線作戰的人數最多不超過1/4,也就是15萬對10萬。史記中記載,為了這場戰役,秦國動員了全部15歲以上的男丁。再說到巨鹿之戰,王離的軍隊主要是北方防禦匈奴的20萬邊防軍,章邯的軍隊則有10萬是驪山囚徒,剩下的也不是什麼精銳之師。實際40萬秦軍的主要戰鬥軍人大概在10萬左右,在漳河以北被項羽的5萬人擊敗。史記中記載的那20萬被坑殺的是駐紮在棘原的章邯軍隊。
中國出現職業軍隊大多是到唐宋以後,之前的軍隊是半兵半農民,所以人數水分極大。真正去打仗的一線戰鬥人員不是很多,但是總數字還是可信的。近代的淮海戰役,中野華野有60萬人,但是背後有上百萬農民運給養,換到古代肯定寫成一場幾百萬人的大戰。
再說到坑的事,據一些史學家分析,這個"坑"指的是欺騙,和我們今天說的被坑了有相似的意思,不僅僅指坑殺。(這個觀點目前還沒有被史學界完全接受)即便真是坑殺,史書上也沒有說是一次性坑殺,20萬人也不一定全是被坑殺的。楚軍有可能將秦軍分成多股,依次坑殺。上面那位兄台列舉的數字是正確的,但是忽略了一個問題,巨鹿那20萬秦軍不是戰鬥俘虜,而是直接投降的,類似平津戰役傅作義投降的那部分國軍。這和打了敗仗逃跑時被俘虜是兩個概念。
坑殺不是挖坑殺,是殺了人把屍體堆起來,又叫「京觀」。
請自行搜索「京觀」。
「阬」字的原義是高大的門樓,而「觀」與「闕」相通,也有門樓的意思。 「阬」與「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寫作「坑」。
史書上說的「坑」一般都是指這種殘殺敵軍戰俘,堆在道路兩旁,覆土以成小丘來顯示軍威、威懾敵人,而不一定是挖大坑活埋戰俘。
我很奇怪題主的關注點為何會在「多大坑」上= =
應該沒有你的腦洞大
需要的坑大約比秦人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兵的坑少一半
柏楊在《資治通鑒》里有對「坑殺」一詞進行解釋:坑殺不能按字面理解,其實際意思為以欺騙手段進行殺戮。「坑」可理解為欺騙、誤導等,和坑人的坑差不多一個意思。
古漢語坑不是活埋 意思是「被坑了」「害」 坑殺 意思是,被害了,被殺了
請搜索義馬白骨坑
人家可以挖很多坑
誰規定只挖一個坑的
坑殺,不是挖坑殺掉。史書上記載的大多是虛數,但是跟真事數字很相近,這點毋庸置疑。坑殺是指:找一個峽谷或者特殊地理位置,堵住殺戮之後,填坑。而不是挖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