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漢的霍去病在漠北的戰功能勝過明初的徐達、李文忠等一批頂級名將?

漢匈漠北之戰是公認的一場決定性的戰役,霍去病率五萬騎兵,以自身損失一萬五千的數量俘斬敵軍七萬餘,而明徐達、李文忠卻大敗於北元。
衛青、霍去病作為漢武時代的帝國雙壁,一直是後世將帥的楷模。比如唐初太宗將李靖比作衛霍,明初朱元璋將遠征漠北消滅北元的藍玉比作衛霍,可見「衛霍」已經成為打垮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神的代名詞。其中霍去病與衛青相比,戰功又更為顯赫。後世的劉裕、岳飛、李成梁恐怕都不能望其項背。所以他的戰術和練兵方法非常值得探究。


別拿徐達和霍去病比,拿徐達和衛青比,拿常遇春和霍去病比。
徐達是

世業農。。。號令明肅
。。。
長於謀略。遇春下城邑不能無誅僇,達所至不擾,即獲壯士與諜,結以恩義,俾為己用。由此多樂附大將軍者。至是,太祖諭諸將御軍持重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莫如大將軍達。

的良民出生的將軍,這和外戚出身,一生為人謹慎,用兵老成持重的衛青非常像,而他所建立的功業,也不遜於衛青。霍去病和常遇春這兩個武勇過人,個人魅力非常強,擅長騎兵突擊,作戰主動,強勢,勇敢,而且都是英年早逝,都有個牛逼的弟弟(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常遇春的妻弟藍玉)的名將很想像。

衛青的背後是龐大的漢帝國,經過了文景之治修養生息的強盛國力,再加上武帝這樣的雄主大力支持,七次大勝匈奴
徐達則是從22歲投奔朱元璋開始

及太祖南略定遠,帥二十四人往,達首與焉。尋從破元兵於滁州澗,從取和州,子興授達鎮撫。。。從渡江,拔採石,取太平,與常遇春皆為軍鋒冠。

從無到有,和常遇春一起打下朱元璋最早在應天的根據地,然後先敗陳友諒

還鎮池州,與遇春設伏,敗陳友諒軍於九華山下,斬首萬人,生擒三千人。。。。陳友諒犯龍江,達軍南門外,與諸將力戰破之,追及之慈湖,焚其舟。。。。 友諒軍甚盛,達身先諸將力戰,敗其前鋒,殺千五百人,獲一巨舟。太祖知敵可破,而慮士誠內犯,即夜遣達還守應天,自帥諸將鏖戰,竟斃友諒。

然後再破張士誠

復引兵渡江,克高郵,俘吳將士千餘人。。。。。太祖大悅,拜達大將軍,平章遇春為副將軍,帥舟師二十萬人薄湖州。敵三道出戰,達亦分三軍應之,別遣兵扼其歸路。敵戰敗返走,不得入城。還戰,大破之,擒
將吏二百人,圍其城。士誠遣呂珍等以兵六萬赴救,屯舊館,築五寨自固。達使遇春等為十壘以遮之。士誠自以精兵來援,大破之於皂林。士誠走,遂拔升山水陸
寨。五太子、朱暹、呂珍等皆降,以徇於城下,湖州降。遂下吳江州,從太湖進圍平江。達軍葑門,遇春軍虎丘,郭子興軍婁門,華雲龍軍胥門,湯和軍閶門,王弼
軍盤門,張溫軍西門,康茂才軍北門,耿炳文軍城東北,仇成軍城西南,何文輝軍城西北,築長圍困之。架木塔與城中浮屠等。別築台三成,瞰城中,置弓弩火筒。
台上又置巨礮,所擊輒糜碎。城中大震。達遣使請事,太祖敕勞之曰:「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今事必稟命,此將軍之忠,吾甚嘉之。然將在外,君
不御。軍中緩急,將軍其便宜行之,吾不中制。」既而平江破,執士誠,傳送應天,得勝兵二十五萬人。城之將破也,達與遇春約曰:「師入,我營其左,公營其
右。」又令答士曰:「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既入,吳人安堵如故。師還,封信國公。

衛青霍去病的條件不知道比徐達常遇春好多少,對於衛青霍去病,沒有兵,武帝給你調訓練好的精兵,沒有糧草,沒有關係,武帝從國庫里給你撥,沒有馬,這都不算事,衛青最後一次北伐給了他十四萬匹馬。但徐達常遇春呢,一窮二白,沒有兵,自己慢慢徵募,沒有根據地,自己一座城一座城的打下來,周圍都是強敵,我們一個一個收拾一個一個打。
而面對的敵人呢,雖然都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可是地跨亞歐的龐大帝國,蒙古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沒有之一,蒙古騎兵能把歐洲的重騎兵吊起來往死里打,這支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到之處,城破人亡,生靈塗炭。匈奴部落,何以相提並論?

但是面對這麼強大的敵人,作為

是時稱名將,必推達、遇春。兩人才勇相類,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達尤長於謀略。

當世名將的徐達常遇春,則是

又謂達,進取方略,宜自山東始。師行,克沂州,降守將王宣。進克嶧州,王宣復叛,擊斬之。莒、密、海諸州悉下。乃使韓政分兵扼河,張興祖取東平、濟寧,而自帥大軍拔益都,徇下濰、膠諸州縣。濟南降,分兵取登、萊。齊地悉定。。。。。副將軍遇春克東昌,會師濟南,擊斬樂安反者。還軍濟寧,引舟師溯河,趨汴梁,守將李克彝走,左君弼、竹貞等降。遂自虎牢關入洛陽,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洛
水北,破走之。梁王阿魯溫以河南隆,略定嵩、陝、陳、汝諸州,遂搗潼關。李思齊奔鳳翔,張思道奔鹿阝城,遂入關,西至華州。捷聞,太祖幸汴梁,召達詣行在所,置酒勞之,且謀北伐。達曰:「大軍平齊魯,掃河洛,王保保逡巡觀望;潼關既克,思齊輩狼狽西奔。元聲援已絕,今乘勢直搗
元都,可不戰有也。」帝曰:「善。」達復進曰:「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將窮追之乎?」帝曰:「元運衰矣,行自澌滅,不煩窮兵。出塞之後,固守封疆,防其侵
軼可也。」達頓首受命。
遂與副將軍會師河陰,遣裨將分道徇河北地,連下衛輝、彰德、廣平。師次臨清,使傅友德開陸道通步騎,顧時浚河通舟師,遂引而北。遇
春已克德州,合兵取長蘆,扼直沽,作浮橋以濟師。水陸並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進克通州。順帝帥后妃太子北去。逾日,達陳兵齊化門,填濠登城。監國淮王帖
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朴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御史中丞滿川等不降,斬之,其餘不戮一人。封府庫,籍圖書寶物,令指揮張勝以兵千人守宮殿
門,使宦者護視諸宮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

重點來了,徐達常遇春和衛青霍去病的區別出來了。
衛青霍去病的功業是什麼?他們橫掃大漠,大破匈奴,打的漠南無王庭,他們大放異彩的主戰場是大漠,是出擊,是前人未有之功業,不捧這兩個人捧誰?

徐達常遇春的功業是什麼?收復失地,開疆擴土,揚眉吐氣,他們大放異彩的戰場是中原,飽受異族侵略百年,戰火不斷的中原,原本是漢人安居樂業的家鄉的中原,徐達常遇春之前,這裡的漢人飽受欺凌,生靈塗炭,徐達常遇春之後,漢人安居樂業,國泰民安,他們的功業,是建立在前人的恥辱之上的功業,是建立在漢人偏安南方,「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奇恥大辱之上的功業,把徐達常遇春的功業越偉大,他們的前人就越恥辱,沒錯,我說的就是宋代那幫無能的娘炮軟蛋,唯一的幾個爺們要麼早死要麼慘死,真是中華之恥。更讓人不齒的是,中國人從來不敢正視自己的恥辱,所以岳飛北伐失敗是因為他「自己作死,性格缺陷,一直提迎回二聖」,是因為秦檜「裡通外國,力主議和」,沒有一個是當時趙構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不會捧徐達常遇春,不會稱頌他們的功業,因為收復屬於我們的失地是應該的,因為我們不願意承認前人的恥辱。

徐達常遇春的命運也就這麼決定了,朱元璋,「元運衰矣,行自澌滅,不煩窮兵。出塞之後,固守封疆,防其侵軼可也」。
給他們大放異彩的戰場已經不多了,上路吧!英雄們,你們還有更加光輝的命運在等著你們呢!你們會是終結舊王朝的利劍,和點燃新王朝的薪火!縱馬馳騁吧英雄們!向著剩下的元軍,衝鋒!衝鋒!衝鋒!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

徐達: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達言簡慮精。在軍,令出不二。諸將奉持凜凜,而帝前恭謹如不能言。善拊循,與下同甘苦,士無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嚴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會三,
郡邑百數,閭井宴然,民不苦兵。歸朝之日,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議終日,雍雍如也。帝嘗稱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
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常遇春: 會元將也速攻通州,詔遇春還備,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帥步騎九萬,發北平,徑會州,敗敵將江文清於錦州,敗也速於全寧。進攻大興州,分千騎為八伏。
守將夜遁,盡擒之,遂拔開平。元帝北走,追奔數百里。獲其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子女寶貨稱是。師還,次柳河川,暴
疾卒,年僅四十。
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命禮官議天子為大臣發哀禮。議上,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制曰「可」。賜葬鐘山原,給明器九十事
納墓中。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

  遇春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長於大將軍達二歲,數從征伐,聽約束惟謹,一時名將稱徐、常。遇春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又稱「常十萬」雲。

常遇春先破元大都,再拔元上都,打的元帝兩次北循,其功業,不遜於霍去病。

再引用一段常遇春成名時的記載:

時至正十五年四月也。無何,自請為前鋒。太祖曰:「汝特飢來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請。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及兵薄牛渚磯,元兵陳磯
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蕩,元軍披靡。諸將乘之,遂拔採石,進取太平。


瀉藥。
1、霍去病當年綽號叫什麼,冠軍侯,即勇冠三軍之意,個人能力與領導能力那是碉堡了,十八歲帶領小分隊奇襲匈奴大營,殺死匈奴單于的爺爺,俘虜了匈奴的相國和單于的叔父。
2、霍去病旗下眾志成城,十分擁護他,流傳甚廣的一則民間故事說: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 擊敗匈奴,武帝贈御酒一壇,犒賞有功將士,酒少人多,霍去病傾酒於泉中,與眾共飲,故稱此泉為酒泉。雖然不辯這個事情的真假,但是我們可以看出霍的風範。
3、霍去病有血性,打了那麼多年的的匈奴,誰搞死過?只有霍大將軍。霍去病屢立戰功,橫越大漠,前進兩千餘里,大破匈奴左賢王的軍隊,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下,並舉行宏大的祭天儀式,立碑為念。辛棄疾的詞中就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4、霍去病深得上心,為什麼,因為他年輕功高,但是懂進退。當日霍去病大勝歸來,漢武帝為他建造房舍,霍去病堅辭不就,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武帝大為感動。

綜合,霍去病年輕有才、有血性、懂進退,他完全是一把掌握在大漢天子手中最鋒利的劍,權柄所指,攻城略地、無往不利,這就是為什麼他如此強悍的原因,因為他是一把為帝國而生斬妖除魔的利刃,而不是一把可能會傷及無辜的雙刃劍。


在明初,遠征漠北功勛最大的並不是徐達、李文忠等人,而是藍玉。所以,將霍去病與李文忠等人相比,甚是不妥。
在徐達和李文忠最鼎盛的時期,他們面對的主要威脅是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的正規軍隊,期間經歷了無數苦戰,一直到建國初期,漢人重新佔領大都(今北京)結束。
而此時,草原戰爭還沒有大規模的開始,但同時,徐達、李文忠等開國功臣也迎來了各自不同的結局。
所以,他們註定不是後來那場草原之戰的主角。

在洪武初年,朱元璋也曾發動過幾次大規模的北征,但效果並不理想,因為此時的元軍已被明軍打成散兵游勇,而游牧民族的特徵決定他們無法被徹底消滅,況且當時是建國初期,形勢決定,還是要先把國家的基礎打好,所以當時並沒有發動大規模的剿滅戰爭(注意,是大規模的「剿滅戰爭」)。
而當徐達、李文忠等一代頂級名將落幕之後,朱元璋也意識到了優秀將領的不足和北元政權的巨大威脅。所以在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根據並不可靠的情報,使藍玉率大軍遠征蒙古。
此次戰役中,藍玉用他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敏銳的戰爭直覺,找到了位於捕魚兒海(今貝爾湖)的北元老巢,俘獲了幾乎所有的北元貴族,徹底消滅了北元的有生力量,並繳獲了北元傳承近百年的玉璽。
至此,草原的威脅暫時結束,雖有後來帖木兒漢國的鼎盛和也先的崛起,但也先沒落之後,草原再無風光之時,其在後來的萬曆朝鮮戰爭更是成了明朝的馬仔。當然,此為後話。

自五代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為始,中原地區無險可守,漢人的血肉之軀暴露在草原人的鐵蹄之下長達幾百年,無數的婦孺被虐殺、無數的勇者葬身異鄉。雖也有英雄豪傑如岳飛、韓世忠,亦曾有過極為優秀的鋼鐵之師,但終究沒有發展成熟。
幾百年後,中原男兒終於也有了最頂尖的騎兵部隊,其軍事素質甚至遠遠超過了生於馬背的草原民族,更是在那場大戰中將其徹底擊敗。
所以,我覺得,若論遠征草原之功勛,民族戰爭之影響,藍玉等明初將領,其戰功應遠超霍大司馬。
(個人意見)


你想過沒有,匈奴哪裡來那麼多兵?


咳咳,提了個問題,還是我自問自答吧。首先,漢朝的尚武精神,西漢社會延續著從戰國以來的慷慨豪俠之風,民間豪俠之士遍地,加上當時受大一統思想的啟發,四海一家、為漢家建功立業的渴望使得整個國家奮發向上。為了徹底掃平屢屢騷擾漢朝北方邊界、甚至直接威脅首都長安的匈奴,武帝做了一件大事:頒布牧馬令,大力推行民間養馬,當時整個黃河流域擁有良馬上百萬匹,如此一來,便不再擔心所謂戰馬不足的問題。其次則是糧秣的問題。正如一些朋友所熟知的,漢初文景之治給武帝留下來的,是使不完的銅錢和糧倉里堆滿了的吃不完的糧食。有了這些,兵器、軍餉都不是問題。武帝要做的,便是打造一支精銳強悍的威武之師了。這就需要打造能跟匈奴面對面廝殺的大規模的騎兵部隊。適逢此時武帝發現了優秀的騎兵統帥衛青和李廣、李息、霍去病、趙破奴等一大批優秀將領。在馬邑之謀之後,在一次次嘗試性的交鋒之後,漢軍的騎兵戰術不斷成熟。猶以霍去病的長途奔襲、迂迴包抄、閃電出擊的戰術最為出色。因而,漢軍能夠徹底扭轉自漢初白登之圍以來的屈辱和不利局面也就不難理解了。


秦漢風雲驚塞煙,嫖姚智勇冠軍前。

披堅執銳猶黃口,點將封侯趁少年。

鐵騎猛封狼居胥,金戈狂掃焉支山。

此生若增廿年壽,馬踏匈奴過燕然。


因為冠軍侯是一個完美的武將形象。第一,有實力,勇冠三軍,大漠出征,「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打得匈奴聞風喪膽。第二,有情懷,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流芳百世,並使封狼居胥成為中國古代武將的最高榮耀。第三,英年早逝,為人們留下了無限遐思與惋惜,為其平添許多悲劇色彩。


綜上,既然縱觀整個中國史,霍驃騎也是名將中位居前列的存在,徐達,李文忠等雖然也是璀璨的將星,但是綜合實力情懷傳奇性,霍去病確實高出一籌。


因為那是「漢」這個民族,國家,第一次對外戰爭的勝利,而且是大勝。更何況之後的五胡亂華,漢人文明的災難,黎民百姓希望有衛霍這樣的將領擊潰胡人,還有宋之靖康,南宋滅亡,更讓人希望衛霍重生,擊潰胡人,復我漢家天!!


看待這個問題看你的出發點。
1.是民間態度
2.是歷史大環境
3.戰爭性質
4.其他一些原因

間態度:
在民間流傳著霍去病獨立的故事段子,作為一種精神信仰民族形象一代傳一代,作為一種傳承,他甚至影響到後來的岳飛。而徐達等明朝的開國將領的民族英雄氣氛被消弱了太多,僅僅是因為王朝的建立,而且民間他們多數是以配角的形式出現,照耀朱元璋的舞台。

歷史官方環境:
秦漢以前北方只能寄希望於修築長城進行消極防禦而漢朝卻以和親以及大量的「陪嫁」財物買來暫時的相對平安。在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之下, 長時間的北方邊境問題,這是第一次被霍去病解決,在官方和民間都為之歌頌,作為名族英雄名垂青史,為人津津樂道。王朝在樹立這樣的英雄形象。
而明達和李文忠就不同了,先不說戰爭性質,就兩位的戰功是永遠無法超越朱元璋的,所謂功高震主,因為他們處在新王朝建立之初。

戰爭性質:
也是我們一再提到的民族戰爭。雖然形式上都是民族戰爭,但是徐達等複雜了一些,又是一場新王朝的戰爭。這樣民族性不純粹,歌頌的永遠都是新王朝的建立,新王朝的功勛。
其他一些原因
霍去病的戰爭其實是全民族一致對外的戰爭,而明朝的戰爭則有所不同。還有戰功大小等,戰術對比,人數對比之類的,我個人認為這些比較弱化,更多的是社會環境,民心所向。


我這麼看:
1、天時因素:看西漢抗匈奴不能不說秦朝,秦漢聯看才比較客觀一些。歷來秦燕趙一直把抵禦匈奴作為國之己任。秦強之後,更是頻頻用兵北境和西域,掃清東征的後背之患。即便是在秦帝國瀕危之際,北境陳兵依然不肯輕易南下(當然,蒙氏蒙冤而死也有一定成分),對北方匈奴的重視和震懾可見一斑。長時間的征伐,也讓草原部落損失慘重,恢復起來也需要時間。漢承秦制,但西漢初年經濟凋敝,漢初三帝大多以休養生息為主,能不惹事就不惹事,為武帝反擊積累了原生力量。而反觀明朝,元朝本身就是草原部落,之前是金、遼,再往前是羸弱的宋朝後期,中原和江南地區的戰亂一直沒有足夠的休養生息。而草原部落多年來縱橫中原,氣勢很盛。此消彼長,徐達受阻也是必然的。
2、地利因素:秦漢以陰山、大漠為界,有屏障可守;草原部落南下,人生地疏,處處受阻。而宋元以後,草原部落長驅直入,幾無屏障。加上多年中原縱橫,對於中原地勢、民風熟稔於胸,地利優勢不復存在。
3、人和因素。霍去病年少將兵,英年早逝,個人形不成什麼勢力也不會遭到皇帝的猜忌,是一把很好用的寶劍。皇帝支持+個人用命+愛國情懷,一門心思打仗,就好比我們高考那會兒不談戀愛也不玩遊戲,一門心思備考一樣,效果會好很多。而徐達等人一直受到朱元璋(劉徹和朱元璋是皇帝中的兩個極品,當然,各佔一頭)的猜忌,用兵、給養皆受掣肘。


從遼開始,北國沉淪近500年,北方草原獲得了大量的漢族的技藝,技術差距已經不大了……
明初與北元對戰,軍隊裝備的差距與漢代跟匈奴的裝備差距,這應該是主要原因吧~
各朝各代對草原堅持的方略都是經濟封鎖

ps.元鼎盛時期的士兵是要在身上裹數層絲綢,然後再穿盔甲的,這樣作戰時中箭,能減輕箭傷,並通過絲綢把箭頭拉出來~


以前看過一些資料,我的觀點是武帝征匈奴之前已經把西域牢牢抓在手中了,壓縮了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間。但是明朝卻沒有這樣的戰略眼光,所以即使徐達藍玉朱棣多次掃北,但還是免不了土木堡之禍~


徐達李文忠封王世襲公爵,衛霍呢。


封狼居胥確實一直以來公認是一個神化的象徵。你問為什麼,我也想知道。
其一,封狼居胥時漢匈力量對比,雙方都在很強的狀態,不曾分了勝負。
其二,封狼居胥,禪於姑衍。主角一直認為是霍去病。但他是以什麼身份做這件事的。
其三,中原皇權與北方勢力的關係是否是永遠無解的爭鬥。
還看到一些技術枝節的問題,比如馬鐙。呵呵哈哈。


西漢的時候漢民族的概念剛形成,通常新生事物的戰鬥力更強大,雖然2個都是新生朝代,但一個是朝氣的民族,一個已經是1000多年的老民族了。18歲的小伙總是血氣方剛的。

馬鐙的發明,農耕民族在冷兵器時代就是天生被游牧民族虐的,人家吃飯睡覺都在馬背上,你就光訓練的時候坐在馬上,戰鬥力肯定有差距,馬鐙發明之前,這種差距小很多。

西漢面對的是匈奴,嚴格的說並不是一個國家的概念,只是一個個游牧部落的聯軍而已,其戰鬥力肯定不是後世的遼,金,蒙古這樣的國家機器能比的。


漢代的時候匈奴還不會煉鐵,箭頭還是骨制的,而那個時候還沒發明馬蹬,騎兵的威力並沒有那麼大。


其實他是一個穿越者


個人覺得,這多少跟西漢時還沒發明馬鐙有關係


將領的綜合素質當然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是就其重要性來講,還是要看另外兩個因素,第一是統帥也就是皇帝的決心和胸懷氣魄,第二是戰爭雙方背後的綜合國力。所以從一個將領的所謂功績上不好定論水平高低。這本身就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


一個角度,從作戰結果來看,尤其是霍,將河西走廊打通,西通西域各國,北抗匈奴,這對於整個大漢朝甚至於之後很多朝代而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個人認為漢匈漠北之戰本來就不是什麼決定性戰役,都是西漢官方吹出來的。如果這一仗真把匈奴打跑了,後期就不會有李陵登場了。更不會有燕然勒功這件事了。漢匈戰爭真正解決的象徵其實是昭君出塞。這裡不多說了。
從純軍事角度看可以總結出以下幾條:
1匈奴和行政和軍事組織結構是相對比較鬆散的,不像元朝那樣組織嚴密。
2霍去病等人多次和匈奴在草原交戰,經驗豐富,而明初的大部分人缺少和對方在草原交戰的經驗。
3北元的將領戰略意圖明顯,就是消滅明朝軍隊的有生力量,重新佔領中原。匈奴的領導者沒有這樣的眼光,單純為了搶東西和自衛。


同樣的事情,第一次有人做到,和第二次有人做到,大家肯定更關注前者。


推薦閱讀:

孫殿英真的掘了慈禧的墓並搶劫一空嗎?清東陵還有剩下的文物嗎?
如何評價管寧?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為何一言不合就自殺?
納蘭性德有多帥呢?

TAG:中國歷史 | 戰爭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霍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