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功利的角度,如何認識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
尼采認為孔子的儒家學說只不過是熟諳人際關係的老生常談,那麼孔子的忠恕之道到底如何,是否跟人性相違背呢
讓而後禮,後其身則身先,外其身則身存。善貸且成,德之至也。
與其說是和人性違背,不如說這是人性中繼承大自然的一部分天性,日久不知,反其道而行也。
-------整理時留下-------
與三字經那篇呼應
謝邀。
忠恕的問題回答過好幾次了吧,先找找:
徐曉軼:馮友蘭書中「絜矩」和忠恕之道,分別是什麼意思?
徐曉軼:儒家的忠恕之道的忠和恕有什麼區別?
之前也曾答過,趨利避害是人的動物性,是人的本性,但人同時還是社會性動物,人之所以能成為人,就是因為人能組織起來進行社會化的協作,所以人的社會性協作同樣也是人的本性。
人的動物性可以視為人性中惡的一面,而人的社會性則可以視為人性中善的一面。所以我在下面的回答中說人的本性本是善惡一體,但社會性協作自然要求我們要弘善抑惡,所以儒學才推人性本善:
徐曉軼:如何解釋孟子性善論?
至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推善,但推善的前提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在推善之前要想想對方是否能接受。大家都知道嗟來之食的典故,本是善意善行,但不能為對方所接受反而不美。所以儒學之道,推善要講恕,恕就是推己及人,就是體諒,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一下。當然,最終未必就一定要按對方的意見辦,但總是要考慮一下的。也就是說,儒學的中庸是分幾個步驟的:
1、收集各方意見,這就是恕的過程,傾聽、理解、交互
2、綜合考量,我理解你但我未必支持你,因為你所提的是基於你的立場、利益,但我要從整個共同體的角度來尋求一個滿意解
3、就這個滿意解尋求各方支持,也就是解釋的過程,我們中國人講的是與人為善,所以很多情況下的矛盾其實是由於立場不同、關注點不同、只掌握自己這塊的情況,對其他人的情況不了解,所以這個過程就是大家相互體諒的過程
夫子曰:天道遠,人道邇。由於我們中國人是高密度的熟人社會,所以我們沒那個空間來思考什麼玄而又玄的形而上的問題,儒學關注的是庶之、富之、教之,是如何好之、樂之。我們中國人關心的東西都在人世間,吃好喝好,然後謹而信、泛愛眾,做個好人而已。
通俗的翻譯一下: 「合作共贏,樹立威信」,這是世俗的運用法門;「度盡眾生,而無有一眾生得度」這是形而上的運用法門。
怎麼可能和人性相背?兄台你這如何得出這種結論的啊。
從西方哲學的觀點開解釋中國古代經典,很多時候會有一個討論不到一塊的問題。尼采那麼說是沒錯。對於不了解籃球的人來說,不就是一群人搶個球嗎?這種話是非常難以反駁的。尋找到出發點和立場對於理解這個很重要。
推薦閱讀:
※對於一般人該如何閱讀傳統經典比如 四書 怎樣閱讀才更有體驗 該閱讀那個出版社的書籍。?
※何為中正?
※孟子有思想不歸楊朱即歸墨的說法,為什麼現在我們很少聽說楊朱的學術和理論?
※喜怒哀樂是人的情態,那愛惡欲是什麼?有何區別?《中庸》講,駕馭喜怒哀樂,致中和。那麼如何應對愛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