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近些年日益興起的尊曹貶劉現象?
現在看三國題材的電視劇,彈幕里清一色的都是黑劉備,黑諸葛亮的,說什麼劉備小人偽君子,諸葛亮打仗不行的話。甚至演化成 三國志 和 三國演義 的正史和演義之爭,看過三國志的人以正史自居,自視高人一等,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
突然想起自己高中的時候(好像暴露了年齡...)發在琅琊的一篇東西:從「尊劉貶曹」到「尊曹貶劉」
現在看來,當時無論是文筆還是觀點,甚至是網名,都好中二啊。
可是有些內容,在11年後的今天,感覺好像還是沒變呢!
當今的人有一種浮躁心理,通俗來說就是功利主義。媒體在這方面無疑起到了帶頭作用。為了點擊率、收視率,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情況蔓延到了學術界。學術研究也沾染上人云亦云的骯髒氣息,看似繁華的背後是一幕幕令人噁心的鬧劇。那些所謂「秦檜是大忠臣」的文章也許就是這個浮躁社會的縮影。
嘩眾取寵唄。
只針對貶劉。
悄悄告訴你一句,後世大致統一的政權往往尊曹,偏安的政權往往尊劉
互聯網相對傳統媒體不同在於,低學歷大眾用戶(小學生)佔據話語權
小學生的思維就是捧一踩一,非黑即白,因為曹操厲害,所以劉備垃圾,因為曹操比劉備厲害,所以曹操是完人,劉備是偽君子,同樣的情況還有司馬和諸葛。
同類人,追捧明星的腦殘粉,因為他歌唱的好,舞跳的好,他就是好人,是善良的人,是耿直的人,是21世紀的聖人。明星所謂的人設很大程度也是被粉絲「架」上去的。類似情況有粉絲互撕,看一看,這明顯是一類人,不要因為你讀了點歷史就比追星的高哪去,你的思維和腦殘粉一樣。
用腦子想一想,劉備和曹操都是英雄,為什麼不能分開單獨看,非要做對比?
小白強答一波~
首先,就題主最後的問題,某些人自以為看過三國志,高那些只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等。不得不說,這種現象有~但是很正常(前提那個人是真的看過三國志)。為什麼正常呢?正如我所說的,如果真的看過三國志(僅僅是閱讀),會發現其實工作量非常大。如果你看的是裴松之的注本,那工程量就更大了。再加上考證,求證的時間。可以說你不花個1年,2年,你是干不完的。那麼,作為一個,辛辛苦苦研究過三國史的人,憑什麼看的上那些,只是道聽途說,看過幾頁演義,就在那邊大放厥詞的人?當然,不得不承認,這種優越感很不好!不提倡,絕對不提倡!但是,確很正常。因為努力過的人,全身心研究過的人,瞧不上那些僅僅只是娛樂的人的觀點,很正常。這裡也對三國圈子裡的人做個簡單的分類,方便大家理解我之後再說什麼。
1.專業的
他們或多或少的閱讀過三國志,後漢書,江表傳,阿瞞傳。但是,他們肯定,靜下心來的研究過三國的史料。他們也多半是史學本科出身,或者深愛著史學,有些較高的史學素養
2.半專業
他們沒研究過那麼多史料。但出於興趣。對三國志,有著一定的涉獵。雖然不一定是史學本科出身,但人文素養一定不差。
3.娛樂
他們沒看過三國志,也沒怎麼看過三國演義
。他們就是非常喜歡三國,對這個題材感興趣。他們不關心三國圈裡的各種爭論,有的只是喜歡和興趣。他們也謹言慎行,絕不會就自己不會的事情多逼逼一句。
4.搞事
一群自以為看過三國志就了不起,或者看過三國演義就上天的。成天嚷嚷著這個比那個厲害,那個比這個厲害。問題是,你要是平時無所謂說說,也就罷了。他喵的你還非要在各種論壇,帶節奏,搞事情,秀智商。別說史學素養,人文素養都有待培養。注意,是培養!這類人要是初中生也就罷了,畢竟年輕人不懂事可以理解。但要是高中生或者大學生,那真該多看看書!
接著說正題,為什麼會有尊曹貶劉。
首先,曹老闆的個人魅力。單說文學成就,曹老闆作為建安風氣的開創者,"三曹"之一,無論在何時,都不能否認曹老闆的文學成就。不要說當時的文人對曹老闆的尊重,哪怕到宋代,蘇東坡等人提起曹老闆,也說"一世之雄,哪怕到明代,三國演義里,也沒有抹黑曹老闆的文學成就。說的直白點,曹老闆的文學成就,無論何時,都可以為曹老闆加分,都可以為其提供"尊"的資本。反觀老劉,雖然也是個文化人,但沒有留下什麼傳世的佳作。
這裡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會有"貶劉"。劉備,作為蜀漢的開創者,他的帝王之路,讀起來,令人肅然起敬。他的人品,待人,也讓人不得不尊重。但這些都太內涵了,換句話說,這需要你對劉備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有了解還不夠,同樣你還要有足夠的經歷。但是,這些條件太苛求一些人了。
另一方面,三國演義里,對於劉備的"尊"太過了。有點捧殺的感覺。相信不止我一個人,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雖然對曹老闆這個大BOSS恨的牙痒痒,但是對老劉,也沒什麼好感。他太過優柔寡斷了,沒事就只會哭,而且給人的感覺,太假了!所以,對於那些只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他們內心,並不"尊"劉,他們只是在等一個機會。一旦有"貶"劉的人,第一波跟的,肯定也是他們。
為什麼?因為真正研究過三國志的人,會被劉備肅然起敬。而且,但凡會用心研究三國志的,肯定,絕對,具備了一定的史學素養。他們對人物的評價,絕不會厚此薄彼。尊敬曹操,也尊敬劉備。個人情感喜歡曹操,會多誇他幾句,還會有點愛稱,比如像我這樣叫曹老闆(當然我是個小白,專業不硬的)。個人情感喜歡劉備,就多提昭烈帝的堅毅,果決。但是彼此,不會有什麼明顯的抹黑。
至於第二,第三種人。多半都不care這樣的爭論。
問題就在,第四種人。首先要說明的是,第四種人,是大多數人。他們對三國沒多少興趣,不願意多看書,更不願意多思考。往往就是隨便上上網,而且,遇到自己不同意的觀點,必然是劈頭蓋臉,一頓冷嘲熱諷。長期以往,逐漸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看上去的一種社會風氣)。所以一開始,社會上普遍的"尊劉貶曹"。(看上去)。而有些認真研究過的學者,可能想要"撥亂反正"。最為明顯的就是易中天老師。不得不承認,易中天在學術上的水平和成就,也令人尊敬。但他的問題,就在於撥的太過了。所以也給自己招了一波黑。但他的影響,可能是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的。
他改變了這種風氣。
儘管他的說辭,有些不客觀,也有些根本經不起推敲。但對於那些不願思考的人,足夠了。他已經改變了之前的風氣。
所以,題主你問為什麼會有這個風氣。首先,易中天這一類學者,要背一口鍋。但錯不在他們,他們是學者,發表自己的觀點無可厚非。但,80%的大鍋,是那些不加思考,自以為是,還喜歡瞎逼逼的人。15%的大鍋,是那些發現這種情況,刻意帶節奏,帶風氣的學者,媒體。最後5%的大鍋,可以給類似於易中天這樣,矯枉過正的學者。
另外,提醒題主。這種風氣,其實你完全沒必要去管。如果你真的喜歡三國,自己研究自己的就好,當你的水平足夠高,會發現另一種風氣,一種和諧的學術氛圍。
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視察河南安陽,參觀殷墟。他對隨行人員說:漳河,就是曹操練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在這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還在這一帶實行屯田制,使百姓豐衣足食,積蓄力量,逐漸統一北方,為後來晉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1957年4月10日,毛澤東與《人民日報》負責人談話時,為曹操辯誣:歷史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進步一方的,漢是沒落的。
在1958年11月召開的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說:把曹操看作壞人,這是不正確的。幾天後,毛澤東在武漢召集柯慶施、李井泉等座談《三國志》,說:《三國演義》是把曹操看作奸臣來描寫的,而《三國志》是把曹操看作歷史上的正面人物來敘述的。但由於《三國演義》通俗生動,看的人多,加上舊戲上演三國戲都是按《三國演義》為藍本編造的,所以曹操在舊戲舞台上就是一個白臉奸臣。現在我們要給曹操翻案。我們黨是講真理的黨,凡是錯案、冤案,都要翻。說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這個冤案要翻。
史學界聞風而動。郭沫若、翦伯贊等歷史學家紛紛發表文章,從而在1959年形成了一股為曹操翻案之風。
1959年8月11日,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又說:曹操被罵了一千多年,現在應恢複名譽。
謝邀。
易先生的《品三國》估計要背80%的鍋,以百家講壇的影響力,全面的廣泛的「普及」了部分三國志的正史。引起了話題熱潮,當然這也有好處,總比以前很多人把演義直接當正史來的好一些。
至於尊曹抑劉,其實宋朝之前,都以曹魏為正統,到了南宋渡江偏安,中原淪陷,南宋要為自己的存在找到合理合法的依據。那麼前代歷史中,有哪個政權是偏安,卻又號稱正統呢,沒錯,就是漢昭烈帝劉備。因此這個價值觀就變為尊劉抑曹。直到近代,開始為曹操平反喊冤。當然這中間也是迎合了老百姓的喜好口味。
一、近代本朝太祖推崇曹操,郭老還為曹操翻案,當年還引起了學術界的報紙論戰
二、自易中天講三國之後三國對於學生普及程度較高,加之網路發達,各種嗶眾取寵之言借「正史」之名大行其道,或者說溝通更自由了,看法更多了,話題更多了,參與者眾了。
三、網路中如知乎夢淚大師此類人物太多。
四、很多人文言都看不懂,若說「優越感」,相信初中生看到小學題目,發現一個同齡人居然不會做,自然會有優越感,還會進行嘲諷,人性如此。
五、看三國演義的朋友很多,將三國演義當歷史的人也不少,所以很多時候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會出現 雞同鴨講 的尷尬。
六、網路暴力比較嚴重,聊演義就談演義,討論三國志就看三國志,小說和正史雖然有一定聯繫,但絕非處於一個頻道,但很多矛盾莫名的就升級了。
七、網路發言成本太低,現實社會中很多人吹牛皮,侃大山一樣,有些人明知自己也就那二兩五,非要裝成一斤的樣子,但現實生活中別人懶得理,必竟人都要臉,網路中調侃一下,罵幾句無人在意。
八、沒有三兩三,總想上梁山,人云亦云,道聽途說,不懂裝懂,頭腦風暴,發明史料,社會就是如此,以言居奇者眾,但奇到一程度也成了大路貨,網路問題別影響自己的價值觀與判斷就行了。
九、人物評價本就是自己的一種主觀看法,沒有對錯之分。
推崇曹操,天下大勢,能者居之,霸道悠悠。
推崇諸葛,千古賢相,忠誠無雙,名垂宇宙。
推崇劉備,草根創業,雄才大略,三分天下。
推崇孫權,生子如此,夫復何憂,親射虎,看孫郎,二代目系列的代表人物。
至於曹操是否為忠臣,劉備是否為小人,諸葛是否為奸臣,則是另外一種主觀的解讀,以今人的角度去揣測古人的思維,其時是刻舟求劍,但也有一定的價值。
若刻意貶低歷史人物或許也是一種環境需要,至於評價三國時期的人物,純粹閑得沒事做,或者是借古諷今:政治都是骯髒的。
當然還有類似笑話:民國時期比現在要好。
陳壽表示不背鍋,看《三國志》可看不出來「劉備偽君子」,「諸葛亮打仗不行」。
原因分三方面講。
其一,影視創作者們總想著推陳出新,嘩眾取寵。由於《三國演義》數百年來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咱小時候玩個「三國象棋」同學們都搶著要玩「蜀國」。於是編劇就想整點不一樣的,反正陸令萱都能洗白,黑一下劉備和諸葛亮那都不是事兒!會引起爭議?編劇表示不怕——有爭議才有熱度!
其二,「半桶水」歷史粉在網上泛濫。前些年興起歷史熱,看過《品三國》的人不少,號稱讀過《三國志》的人似乎也一下子多起來。「諸葛亮打仗不行」這類觀點,被這類人群廣泛接受並宣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獲得了一種俯視演義粉的優越感。
其三,個性解放,價值觀多元化——相比前兩條,這是更深層次的原因,也是唯一含有一定積極因素的原因。
劉備曾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三國志.龐統傳》裴松之注)。雖然有自吹自擂的嫌疑,但別說,這兩人還真是一組對立不同的形象。
通常來講,劉備給人的感覺是寬厚仁義、堅韌不拔,而曹操則有豪邁洒脫、不屑偽裝的特質。在如今強調個性解放的年代,後者更受老百姓(尤其年輕人)歡迎是可以理解的。當然,有些信奉「成功學」的人,把「寧教我負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負我」作為人生信條,就極不可取了。
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的權利,這是好事呀?有什麼好奇怪的呢?難道只能有一種聲音?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堅決擁護你說話的權利。這有什麼不明白的呢?
一個歷史人物,他在真實生活中是怎麼樣個人,後人是無從得知的。我們能知道的只有兩種形象,一是被史料記錄的形象,一是民間傳說的形象。如果你真關注史料記錄,你會發現曹操或劉備的歷史形象就沒變過,因為史料沒變過。有變化的只有民間傳說形象。
民間傳說形象變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因為民間與民間是不同,今天的老百姓,與清朝的老百姓能是一樣的嗎?今天老百姓的觀點與清朝老百姓的觀點不同,有什麼好奇怪的。難道清朝的老百姓認為曹操是白臉奸臣,今天的老百姓就必須認同嗎?我認為今天老百姓的觀點和清朝老百姓觀點相同才不正常。答主既然提到電視劇了,那這是我國導演的問題吧。
從娛樂影視的角度說
首先因為有老三國了,所以尊劉貶曹,觀眾也看膩了,所以導演就別出心裁,開始貶劉吧。
新三國導演不就是喜歡開腦洞嗎?什麼諸葛亮和劉備有隔閡,孫權計除周瑜呂蒙。說白了,開腦洞,就是想給吃瓜群眾帶來更多的新鮮感。雖然這不一定好。
再者我國電視劇向來要求主角要積極一些,故而往往進行美化。而他的對手,往往進行醜化,雖然我認為醜化對手,或者故意營造衝突一點意思也沒有,但我國諸多導演就喜歡玩這些。
比如軍師聯盟裡面的曹真,新三國裡面的曹真
而給主角進行適當美化,我是贊同的,畢竟主角嘛,盡量演好的一的一面也更容易被觀眾喜愛。但美化過度,甚至扭曲事實就有些噁心了
比如大秦帝國裡面的商鞅,一代法神,萬民敬仰,我懷疑我看的史記是假的。(當然整體來說大秦帝國還是很優秀的)
所以漢末時期曹操無疑的主角,故而導演來演的話,就容易出現上述兩種現象。
蓋世英雄曹操我也看過,美化曹操的方面尚可不算太出格,但對於劉備確實矮化了不少。
而學術角度來說,如果真的是以三國志等史書為標準的話,我覺得尊曹也是挺正常的,但所謂劉備偽君子,諸葛亮打仗不行,這哪裡是看史料得出的結論,這是看網文得出的結論吧?陳壽表示我不背這個鍋。
在封建時代,曹操被批評的一點主要是漢賊,還有一方面是殘忍。而優點則是出眾的才能和政治功績。
優點和殘忍基本上沒什麼變化吧,可是封建道德隨著中國廢除帝制逐漸崩潰,因此這是對曹操的評價有利的因素。
對於我而言,曹魏的天下,也是曹操率領文武打下來的,漢失其鹿,群雄共逐而已。
總之我覺得塑造好對手的形象,是一部作品成功的關鍵。
反派強悍,也能襯托出主角的光輝。而要是雙方意志都堅定,那就更精彩了。
反之如果把反派塑造成飯桶白痴,主角縱使各種龍傲天描寫,作品觀感又能如何呢?
我期待正在拍攝的《曹操》,希望裡面的曹操和劉備都能被刻畫成英雄。
首先不得不承認回答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在分析一個社會現象出現的問題,還關係到文化風氣、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相互交叉影響的問題。
任何社會認知的出現必然離不開社會現象的帶動運用。而這個帶動運用的始作俑者不是羅貫中,而是我們熟悉的易中天老師。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可以說不僅讓他個人一炮而紅,而且讓三國自此從節目播出的那個時候起風靡大江南北。可以說三國由此只是三國而不是三國演義,三國也從市井文化潛移默化的升格,變為全民文化。
易中天的三國火不僅僅強勁地普及三國知識、糾正三國錯誤,更關鍵的是他的另外一個作用——宣揚易氏三國的思想主張。為什麼說是易氏三國?因為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中所講到的很多觀點內容與傳統大眾的認知是不相符的。當然易老師是經過嚴格的史料考證後傳道授業,正確無誤。但我們都能感觸到,開始學習知識時的記憶總是不如修改錯誤時的深刻,這也就是為什麼從小老師就注重我們要關注錯題而複習之。因此當我們聽過易中天老師的三國之後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那就是我們終於知道了哪裡是認知錯的,哪裡是認知對的,比如說根本沒有諸葛亮火燒博望坡、三氣周瑜、華雄不是關羽斬的等等。由於我們不用正經八板地再看正史《三國志》再對易中天老師的觀點進行再考證,所以從此我們開始把易老師的觀點奉為正朔,這就包括了易老師從第一集一直貫穿到最後一集反覆宣傳的觀點——曹操一直被人貶低了。但是中國大眾還有個認知上的習性那就是非黑即白,認為我們一旦犯錯誤意識到了就要改正,既然易老師說我們一直把曹操貶低了,那麼從此我們就要尊崇他,給他徹底翻身。
不錯,易老師是在竭盡所能的改正傳統大眾受小說三國演義奉就被劉備為正朔而貶曹操的歷史價值觀,但易老師只是告訴你錯的事實,他並沒有讓你開始尊崇曹操。因此不得不說,是易老師把大眾帶上了路,而大眾卻偏激地走偏了。
本質上來講,易老師只是拋出了這個引子,那為什麼從此社會上開始流行尊曹而倒劉的社會現象?這個問題還是和易老師脫不開關係。很簡單,因為易老師一夜之間成功的成為了一名成功人士。
易老師的成功從技術上來說是得益於新媒體時代的傳媒教育體系,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得益於易老師的觀點。因為他的觀點太新了,新到那些直接聽過易老師課的人用這些新觀點再給別人講述的時候因為對方的驚嘆而成就滿滿,這,就是市民階級的滿足感上的成功。從此,對於三國來說,發現「錯誤」,「標新立異」是主要任務。因為人們開始從易老師的成功中嘗到了甜頭,這個群體里不乏心裡有模仿者。但殊不知,易老師的是成功是建立在辛苦地審閱浩瀚的史料基礎之上,而不是信口開河。也殊不知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所謂的百家精神是獨立的思考之精神而不是標新之精神。但很可惜,人們一旦走上邁向成功的道路就很難再回頭了,因為在他出發的時候,他的心裡就在告訴他,這是通往成功成名的道路。為何人們都想通過標新立異而成功成名,因為文化風氣。
為歷史人物翻案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曾經一度相當敏感,為曹操翻案的也有,但是收到階級鬥爭的影響,始終無法成為歷史文化的主流。但現在不一樣了,開放的文化的氛圍成為了為歷史人物翻案的沃土。為什麼是曹操,因為有了易氏三國熱的帶動,有了易老師的引子,有了抱有標新立異一夜成名的心理,幾點相交在一起,鎖定了曹孟德。其實曹操也是這個文化氛圍的引子,自從開始標新立異的尊崇曹操,又發展出了為秦檜翻案,甚至有人一度把秦檜說成英雄,把岳飛說成攪屎棍。還發展出黑王陽明的怪異理論,說王陽明只是運氣好而無實學,所謂的心學只是口號云云。。。。。。總之就是大眾認為善的他說是惡的;大眾認為是惡的他說是善的,反其道而行之而振振有詞,也不經過考證也不經過論證,帽子隨意一蓋而成就滿滿。
為什麼人們都想模仿易老師的成功模式而接二連三,文化氛圍為什麼在一夜之間隨著人們的渴望成功而一夜突變,根本原因在於市場經濟的發展。
經濟決定文化,文化反作用於經濟。
易老師的成功大概是在0708年,那是北京奧運會的前夕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開始真正發力的時期,當然也是中國房價開始千禧年之後第一輪瘋長的時期。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整個市場的繁榮發展,包括個體,手工,零售,加工,外貿,出口等等。人民幣的升值也帶動了整個買賣市場。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發展的實惠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確有的人抓住了機會買了房子,炒了股票,做了實體。但另一方面,不得不說也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因為有人抓住就有人沒有抓住。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泡沫和通貨膨脹,後起之行為永遠趕不上房價的增長。很不幸的是,沒有買上房子的人是多數的。這個經濟上的差距一旦形成就會繼續擴大,那麼市場經濟的作用在這個時候就會起到平衡,而這個平衡不一定是看的見的平衡,也可以是看不見的平衡——心理。這個心理的反作用從經濟角度來說就是追求心理的被人追捧的滿足感,而目標就是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當我們看到易老師成名之後不再在廈大任教而穿梭於各檔節目,成名之後依靠出版書籍而大發橫財,那些收經濟制約的人按捺不住了,從此又帶動了整個文化氛圍的浮躁之風,原來通往財富的第三條道路竟然是如此的簡單,簡單到只要尊崇曹操貶低劉備,簡單到翻案秦檜翻案岳飛,簡單到依靠一張嘴而胡說八道。曹操不是不讓尊,只是不能因為它是個新觀點你就尊,秦檜不是不能翻案,只要你有史料證明他沒有陷害岳王。
易老師為曹操翻案是對的,不是因為他說出了自己的新觀點,而是因為他說的有理有據。很難想像,如果這股浮躁的文化之風繼續奢靡下去會是什麼樣子。但是文化反作用於經濟的基本常識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雖然為歷史人物信口開河的標新立異看似影響不到你的財富,因為開河還沒有開始,你就把自己送上了一條遠離財富的不歸之路。。。。。。
微信號:官場思維
繼續探討
如何看待唐宋以後的尊劉貶曹現象?
又不是生活在封建時代,更有能力的人得到認可不好嗎
一般來說,瞧不起看三國演義的一大半都沒看過三國志
剩下的看過,但是一張嘴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混著說,自己還渾然不覺
另外——曹操就是能力比劉備強,沒毛病啊……
曹劉無疑都是英雄,只看你自己的價值觀取向而已。曹操我也很喜歡,有時候比較真性情,加上文化水平高,寫得一手好文章,自然大家都喜歡這種帶點兒浪漫色彩的人。
劉備呢,無論你們怎麼黑,無論怎麼臆想一些所謂的賣關羽的橋段,但是他不屠城。還真不好意思,在道德上還真就比曹操高了一大截。至於要黑劉備的能力的人,無非都是一些眼高手低的人罷了,在亂世他像他那樣的出身能安穩活到50歲都算是本事了,然而他白手起家當了皇帝,按照知乎現在成王敗寇的風氣來講,還不算成功人士么?劉備用人方面也很有一手,魏延是他一手提拔上來的,後來讓他守漢中,結果證明用人用對了。而死前關於馬謖的論斷就更出名了。
至於丞相,如果古人裡邊一定只能選一個當偶像,我選丞相。關於什麼軍事能力的不想跟無知的人爭論,畢竟事實都擺在那裡了。想到丞相我心裡的第一個詞就應當是高風亮節了吧,畢竟死後連曾經的敵人都傷心的人,真正體現了什麼叫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
說到底,有人就是不能理解什麼叫道德的力量,在那個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時代,劉備和丞相這樣的人無疑就是真正的時代的光芒。可惜老有人找不準自己的定位,不願意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去看待那個時代的人物。
文學作品的作用大家都分析過了,就從另一個角度說吧。
這個現象是經濟基礎改造價值觀的典型。說明我們的思想從農業社會走入了工業社會,價值觀從道德取向變成了實用取向。
當我們是皇帝統治下的農民的時候,我們更喜歡劉備這樣的講究仁義的正統仁君。
當我們在公司上班還房貸的時候,我們更喜歡曹操這樣為才是舉、不搞道德形式主義的老闆。
我們的需要,會投射在我們的喜好上。尊曹並不是這些年興起的,是太祖欽定的。
太祖自比曹操,年輕時在許昌寫過「橫槊賦詩意飛揚,自明本志好文章」,建國後又有《浪淘沙?北戴河》。
本朝靠革命起家,講唯物史觀、階級史觀,太祖認為白臉曹操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革命者就該反封建正統,所以他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為恢復社會生產、維護國家穩定統一、打擊世家豪強做的貢獻。
打壓世家門閥、大一統、中央集權、君權至上的時代,肯定曹操是很正常的啊。最著名的比如李世民是曹操的粉絲,祭文里說曹操「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李隆基自稱「阿瞞」。
當然,如果是維護世家大族的時代,大概會捧司馬懿。
有個小故事,前總理在延安上中學時見到毛主席,毛問他看啥小說,他說看三國演義,毛問他最喜歡誰,他說曹操,毛問為啥,他說曹操會團結幹部,舉了官渡戰後燒書信的例子,毛說「這個娃娃了不起,要好好培養,將來一定是個人才」。
尊曹並不是「近幾年」的事。自從主流學者站在了所謂反封建的階級立場的時候起,曹操就翻身了。
比如92年徐揚傑《中國家族制度史》中就把曹操放在打擊強宗大族的先進勢力,連崔琰荀彧之死都洗的光芒萬丈。
我是很喜歡曹操的,但這種觀點實在也不忍直視。
所以說易中天根本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馬列」的歷史觀和方法論。
另外,尊曹早過時了,現在流行尊司馬。
轉變的原因大概是時代變了吧
我覺得沒什麼不可,雖然我並不認同有些人對蜀漢的無腦黑。
我們回顧歷史,尊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宋代,尤其是南宋,蘇軾對曹操尚有「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的評價。只是到後來,現實的局勢讓人們覺得自己越來越像當年的蜀漢,天威傾頹,中原淪喪,有志士致力於收復失地卻終不得。罵劉禪,見的是「暖風熏得遊人醉」;頌諸葛,想的是「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與其說古人是愛三國,不如說他們是恨當世。
我們尊劉抑曹的傳統觀念,繼承的其實是古人的哀怨。
現在的人們為什麼開始不尊劉?因為世事變了,我們沒有那種被草原民族侵略的憋屈了,自然對蜀漢的同情就少了。我們現在看三國的心態,已經不會再如宋末明初或是明末清初時期古人那樣,對於我們,三國是英雄、是膽識、是智慧、是熱血,但不會再把三國直接套到今天。
我們已經走出古史,不再受封建文明寒冬的負累——「俱往矣」。三國,在我們這裡才真的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所以,違背傳統的觀念,以今人的態度重新審視歷史,賦予歷史新的內涵,是歷史時代給我們的權力。
不只是權力,更是責任。
謝邀。1.講道理講證據,三國志寫作時間更貼近,比起有創作導向的演義,應該是更客觀。2.好壞黑白分明是老一輩革命家的喜好,正如那些抗日神劇,我對歷史人物沒有這種區分。3.能登歷史舞台的人都是牛人。在我眼裡曹操諸葛亮司馬懿都是大忠臣,為所代表的集團認真工作直到死去的一天。4.歷史就是給鍵盤俠侃大山的,編劇有權賣弄他的態度導向甚至性傾向,引發爭論只是為了收視,人畜無害。
推薦閱讀:
※为什么曹操唯才是用但最后曹魏政权要倚仗士族?
※官渡之戰後的八年時間裡,曹袁雙方發生了什麼 ?
※如果赤壁之戰曹操取勝 他會稱帝嚒?
※如果曹操當年將權力歸還給獻帝,他會有好下場么?
※三國演義中塑造的曹操與歷史上的曹操有什麼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