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的歷史學功底如何?
他將《資治通鑒》譯成白話文,裡面常常有自己對史實的不同看法,比如漢成帝劉驁的死因。這些看法是有充分的歷史依據呢,還只是柏楊自己的猜測。
-,-
柏楊是「文學家」。
然後你糾結他的史學功底……
很多人讀了柏楊的書,就不屑於讀正規的史書和其他典籍了。
有鑒於此,我覺得在史學水平上,把柏楊和袁騰飛歸類到一個檔次應該還是可行的。
不過柏楊的貢獻遠遠大於袁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只是這個貢獻到底有多大,反而是要取決於後人。
如果讀了他的書後,僅滿足於此,並奉之為真理,則柏楊不僅無功,甚至有害。
若是因為讀了柏楊,會找出原文的史籍來對照,那柏楊倒可謂是條拳上能站人臂上能跑馬的好漢。
這事兒的核心就是,《三國演義》這種東西,誰都知道是小說,不是正史。
所以只讀過演義的人,心底里往往也不會認為自己所複述的都是真理。
偏偏現在有些夥計讀了一堆把歷史當玩意兒的所謂科普讀物後,開始自詡學者自認看破歷史迷霧。
其中又有一些以讀過柏楊的,逼格尤其的高。高到能胸口碎大石,菊花開瓶蓋。
這樣不好。
個人意見,柏楊的勞動肯定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更多是當做工具書來應用。
拿出一部史籍,對照柏楊的東西,互相比較學習。這就挺好。
哦,對了,我是史盲。
如果你覺得我居然有膽子膽敢對人家柏楊這種檔次的人物評頭論足,那是因為我把臉摁鍵盤上了。
以上文字全都是用臉滾鍵盤,嘰里咕嚕自己滾出來的。
我本人根本不知道上面的文字是什麼意思。
.柏楊的史學功底非常差。
因為樓主說柏楊有「對史實的不同看法,比如漢成帝劉驁的死因」,特地去找來看了一下,居然說的是劉驁死於服食春藥……差點笑岔了氣……先來看《資治通鑒》原文:
帝素強無疾病,是時,楚思王衍、梁王立來朝,明旦,當辭去,上宿供張白虎殿;又欲拜左將軍孔光為丞相,已刻侯印,書贊。昏夜,平善,鄉晨,傅絝襪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晝漏上十刻而崩。民間歡嘩,咸歸罪趙昭儀。皇太后詔大司馬莽雜與御史、丞相、廷尉治,問皇帝起居發病狀;趙昭儀自殺。
這個「帝素強無疾病」、「因失衣,不能言,晝漏上十刻而崩」,很像是腦溢血發作。
而柏楊先生洋洋洒洒的一大段:劉驁到了最後,連走路都有點遲鈍,對嬌艷欲滴的趙合德,束手無策,必須握著趙合德的玉足,才能勃起。於是,法術師(方士)呈獻仙丹,這種仙丹在烈火中燒煉,需要一百天才可以煉成。先用大缸貯滿了水,把仙丹放到水中,水立刻沸騰。再換新水,經過十天之後,方才不沸,然後吞食。每次一粒,功效如神,趙合德的芳心大悅,而且不久就認為,如果吃一粒有一倍大悅,吃十粒則將有十倍大悅。最後,一次就教劉驁吞下十粒,御床上顛鸞倒鳳,「笑聲吃吃不止」。然而到了午夜,劉驁陷於昏迷,好容易挨到天亮,有點蘇醒,勉強下床,就在穿褲子襪子的時候,一頭栽倒在地,急抬到床上,精液兇猛湧出,不能停止,褲子被子,全被沾污。剎那之間,氣絕身亡。 劉驁一死,趙家姐妹勢力瓦解,十餘年累積下來的怨毒,開始爆發。婆母王政君下令宮廷事務總管(掖庭令)、宰相、司法部長(廷尉),組織合議法庭,審訊趙合德,調查她謀殺皇帝的陰謀。趙合德現在第一次遇到靠絕世美貌不能克服的困難,哀哭說:「我一向把劉驁看成一個嬰兒,玩弄在股掌之上。我所受的寵愛和榮耀,冠於天下。怎能在公堂之上,跟宮廷事務總管這一類芝麻小官,爭辯床上男女的事?」然後用手捶胸,呼喚丈夫:「你往哪裡去了?」自殺身死。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些繪聲繪色的描述哪來的?答案是來自《飛燕外傳》:
帝嘗蚤獵,觸雪得疾,陰緩弱不能壯發,每持昭儀足,不勝至欲,輒暴起。昭儀常轉側,帝不能長持其足。樊懿謂昭儀曰:「上餌方士大丹,求盛不能得,得貴人足,一持暢動,此天與貴妃大福,寧轉側俾帝就邪?」昭儀曰:「幸轉側不就,尚能留帝欲,亦如姊教帝持,則厭去矣,安能復動乎?」
……
帝病緩弱,太醫萬方不能救,求奇葯,嘗得慎恤膠遺昭儀。昭儀輒進帝,一丸一幸。一夕,昭儀醉進七丸,帝昏夜擁昭儀居九成帳,笑吃吃不絕。抵明,帝起御衣,陰精流輸不禁,有頃,絕倒。挹衣視帝,余精出涌,沾污被內。須臾帝崩。宮人以白太后。太后使理昭儀,昭儀曰:「吾持人主如嬰兒,寵傾天下,安能斂手掖庭令爭帷帳之事乎?」乃拊膺呼曰:「帝何往乎?」遂歐血而死。
《飛燕外傳》是什麼呢,是一部據稱是漢朝人寫的小說,「稱漢河東都尉伶玄子於撰」,當然現在一般都認為只是唐人的偽托,四庫總目提要里說:「此書記飛燕姊妹始末,實傳記之類。然純為小說家言,不可入之於史部,與《漢武內傳》諸書同一例也。」
他認為漢成帝劉驁死於吃春藥,其證據居然是來自小說《飛燕外傳》,何談「充分的歷史依據」?對歷史研究根本沒有基本的概念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徐復觀的中國人性史論,可以對比一下,可惜徐復觀只寫到了先秦。我恩師曾說過這個論題如果能寫下去可能會是里程碑式的巨著。
但是史料浩如煙海,非一人之力可為。
另外,這麼嚴肅的話題,嚴肅臉.
歪樓歪到如何追女生的各位(((o(*?▽?*)o)))
喂!!!
難道你們女友喜歡小時代你們就不陪著看了么?
以下是正文我老公在看他寫的醜陋的中國人,簡直要膜拜的樣子,還要跟我時刻分享。
但是隨便翻到引用較多的一頁,我這個半罐子都能找出幾處錯誤。
比如他有個論點說到中國知識分子都是貪生怕死,安居樂業滴。
他說這個傳統是從孔子儒家來的。
然後他舉了幾句論語,什麼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然後俗語,什麼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可笑的是他引用論語泰伯中危邦不入這段,卻偏偏省略了最點睛的兩句,篤而好學,守死善道。孔子的危邦不入是有具體語境和歷史背景的,語境前提是君子應該篤而好學,守死善道,而歷史背景是諸侯國混戰。
你說柏楊省掉這兩句是嘛意思呢?
然後他用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這句話來說明知識分子貪生怕死的傳統。
我就樂了,這句話明明是句漢代俗語,他非要說,這是儒家的典故教訓。
這句話曾用於袁盎舉諫漢文帝,漢文帝喜歡縱馬,換成現在就是飈飛車,袁盎勸說文帝,說文帝啊你是千金之子,不要做縱馬這種危險的事。
人家皇帝比做千金之子,倒也妥帖。但我可從沒見過自古至今哪個知識分子自稱為千金之子的。他倒好,一句聖人古訓,就把千金之子的大帽子給知識分子扣上了。
我覺得他書里,孔子,挺冤的,說了那麼多自己都沒說過的話。知識分子也挺冤的,因為他把中國這麼多年的錯,都歸結於知識分子的錯。
最可笑的他一方面大讚西方如何如何好,一方面又大罵中國知識分子把兒女送出國傳種。
我不評論他書里的論點和不合理,正不正確,
我只說邏輯和論據一塌糊塗,
隨手一翻感覺像一個精神錯亂的阿Q在撕心裂肺地大喊吳媽你為什麼不和我睏覺!!!
我知道這一定都是孔子的錯。
我只想說,這是一本打著人性旗號的反智書籍。
但凡對古籍和古史缺少相對認識的人都會莫名其妙被他帶偏到撒哈拉去,而大呼尋覓到了綠洲。
所以這本書深受屌絲喜愛。
又,我才沒有拐彎抹角罵我老公。非要我說的話,比朋友圈之類的還是強不少的,大約是國內大學歷史通識課的水準
來乾貨吧
導致李陵被滅族的並不是李陵被俘,而是李陵娶了單于的女兒(另一說是漢武帝聽聞李陵在為匈奴訓練軍隊),我不知道柏楊是如何得出「專制帝王眼中,只有自己的命值錢,別人的命都不值錢」這一結論的,這種出自臆測的情緒化表達真的好么?《報任安書》提到「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在司馬遷看來,是因為自己提及貳師將軍李廣利救援不力,從而觸怒了寵幸李廣利的漢武帝。對李陵的讚譽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柏楊不過是在借李陵事件醜化漢武帝而已。
喂喂,回回炮拋射的是大石球,攻城用的,你這野戰砸石頭是做咩啊?
吃撐了吧,「根據已知資料」,很遺憾,根據我掌握的資料,當時的中國擁兵百萬,這哥們帶了20萬人馬居然就想遠道而來征服中國,完全無視朱棣在當時可是世界範圍內首屈一指的軍事家。「勢必無法抵抗」,大約只要是個外國進攻中國,柏楊老先生都在期待這一幕。再多扯一點,從此可以看出柏楊對中國歷史和周邊國家的歷史都是一知半解,對軍事的理解更是可笑,完全不知後勤為何物。這點倒是和帖木兒挺像,因為這老頭居然把後勤工作交給了自己的世仇,也就是東察合台,簡直是在作死的道路上狂奔。而且走新疆進攻中原,只能走天山北線,南邊大沙漠會渴死人,而北面還有瓦剌和韃靼,這兩還得先收拾了。另外,西域宋朝之後就徹底破敗了,這貨帶著20萬人去哪裡找到補給?說道人口,帖木兒治下各族加起來1500萬左右,真的要pk8000萬人而且民族高度單一的大明么?最諷刺的是後來帖木兒翹辮子之後,東察合台請求大明發兵推平撒馬爾罕。
馬吉翔這貨我還真查過(名字真有趣!),武進士出身,不知怎的被柏楊老先生給閹了。
柏楊另一個奇葩之處就是特別喜歡翻譯古代的官職,我對此一直十分費解,古今體制迥異,為何多此一舉?後來看到他把「太僕」翻譯成「交通部長」我就釋然了,這應該就是笑點比較偏而已。
總體而言,這位寫的歷史書看著像中學生的文言文翻譯,摻入了太多私貨,為黑而黑,放在地攤上可能比較適合。你覺得小時代這部電影怎麼樣?
我去年暑假為了準備南開大學歷史學夏令營的考試,強迫自己在幾天內看完了我媽從台灣帶回來的柏楊的《中國人史綱》的上半部。書里的主觀臆測、立場不明、敘事「別具一格」簡直令人難以忍受。
我不是沒有其他的歷史書,但是我覺得這麼有名氣的人作的史書理應不差。結果證明連柏楊在歷史學上靠不靠譜的歷史素質都沒有的我理當考不上。
不過好處在於高三的歷史老師認為我硬啃了繁體豎版的書很有逼格,在高三對我寄予厚望。所幸我歷史在高三莫名其妙地學得很好,沒有辜負老師。
柏楊的史學功底,我不敢下結論,我試著從幾個方面說一點淺見:
1. 柏楊最有史學價值的歷史著作是:
《中國歷史年表》 (802頁)
《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526頁)
柏楊先生對中國歷史做了地毯式的搜索,用表格來展示歷史脈絡和錯綜複雜的裙帶關係,寫出了這兩本工具書。在中國史學界這是前無古人的工作(表的方式是司馬遷首創,史記中用了十表)。
帖子里自認為史學功底歷史素養遠超柏楊的諸位,不妨試試手,從歷代史書中梳理一個簡明的歷史年表?或許,很多人根本還不了解這兩部著作,讀了一段中國人史綱或者兩冊白話通鑒就忙著下結論了。
2. 柏楊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歷史著作是《中國人史綱》
這是一部入門級別的通史著作,兼具文學和史學價值。其史學價值在於開創了一種歷史敘述的新方式和流派。簡單地說,就是打破了以朝代為單位的傳統格式,改為以世紀為單位、以公元紀年敘述歷史事件,並將中國和當時的世界聯繫起來。
3. 柏楊有系統的史觀:
從古而今,研究中國史的史學家們,大抵有這麼幾種歷史觀:
A. 傳統儒家史學派的史觀,比如司馬光就是集大成者;
B. 馬克思主義中國史觀,就是范文瀾、呂振羽兩先生的通史所體現的態度;
C. 現代西方中國史觀,比較集中體現在費正清先生編撰的劍橋中國史系列中。
(也許,黃宇仁先生的「大歷史觀」勉強也可以算,但他沒有通史類著作。)
那麼柏楊先生為中國史學界貢獻了第四種:人性史觀。
所謂人性史觀,就是「只為蒼生說人話,不為帝王唱讚歌」的態度,解讀史實以人民、人道、人權為基本的評判原則。這種史觀集中而強烈地體現在《中國人史綱》和《柏楊版資治通鑒》(與「臣光曰」對應的「柏楊曰」部分)中。
不管你認可也好,冷嘲熱諷也罷,都不能否認這是開宗立派的成就。所以你見他對劉徹、朱元璋人性中的惡的強烈批判,對商鞅、王安石改革精神的褒揚,對明王朝的失望透頂、對清王朝的一定程度上的肯定,都是這種歷史觀的使然。
4. 柏楊先生是野路子:
柏楊從河南輝縣的一個破落家庭里走出來,在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半生顛沛流離,沒受過正規的史學訓練,更沒有儒家傳統史學家的考據功夫。他也是被作為政治犯坐牢之後,絕食自殺未成,轉而以研究歷史遣懷。十年煉獄,資料匱乏,條件艱苦異常,而他堅持寫出了三部史書,有史實失當之處,也是尋常,不能挑出一處就否定全部。
李敖在跟柏楊交惡之後,也屢屢說柏楊古文水準不夠,歷史錯誤多。當然了,半路出家的肯定沒有李敖這種台大歷史系畢業的治學那麼嚴謹,。但李敖的滿腹才華、畢生精力,都貢獻給罵蔣介石了。對手死了,他老了,滄海浮生,可堪凄涼。
柏楊晚年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大概用了這麼一句話:
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十年通鑒。
也就是說,這個用野路子研究歷史的人,至少也在歷史上下過20年功夫。這個帖子里嘲諷貶低柏楊的諸位,縱然有搜索引擎在手,恐怕也都還差點兒火候。
你們詬病最多的就是柏楊的「立場」,可是哪個史學家沒有立場?何況柏楊的立場是自成體系邏輯自洽並有多部歷史著作來闡釋的。沒立場的是書記員。
柏楊是一個很聰明,有心機,手段高明的滿遺
歷史只是他用來洗白「他大清」和抹黑中國的工具罷了
他從來就不是一個史學家,所以討論他的史學功底怎麼樣是沒意義的。
他的讀者群主要是非歷史專業的,這大概可以反映出點什麼
我覺得,柏楊其實是「論史」,本質上和袁騰飛以及《明朝那些事》的作者等人一樣,在對歷史的闡述中加入了自己的解讀。當然,著史本身就帶有作者的主觀評價,所謂的春秋筆法正是源出於此。但與司馬遷的史、議分開相比,柏楊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編到歷史裡去,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夾帶私貨。
和呂思勉、錢穆這些嚴肅的史學家相比,柏楊的史學功底自然稍遜一籌(其實我個人認為遜色很多)。前面有貶低錢穆的,我想說的是,考慮到建國後的大環境和研究條件,柏楊放到這裡可能只會更差勁。如果要找一個人類比,我覺得是余秋雨。他的所謂歷史散文,雖然披上了歷史的馬甲,可畢竟還是散文。柏楊的書也一樣,不能算史學著作,可以成為史論著作。啊!很不幸,我讀史是【柏楊版通鑒記事本末·三國周郎赤壁】開的蒙。
評柏楊史學功底,大致就是當年明月、赤軍馳騁等人水平,屬於基本了解、個別深入、多有情懷、間或摻私貨的水平,而知乎一些大V逼格就不要那麼高了,某篇文章也是被人抽臉抽得不要不要的,哪裡來的逼格呢?
1.聞道有先後
文人多相輕、軍人下克上,貌似文人也愛下克上,把上頭的駁倒、弄個大新聞,藉此出位,這本就無可厚非,但是動輒就搞臭、鞭屍、將之比作某高中教師,這就不厚道了吧?比如當年明月、赤軍馳騁在科普上是無出其右的,現在一些明粉玩命黑他,真是挺心寒的;赤軍馳騁際遇好很多,雖然越來越多「異見者」,但後來人還是都尊稱一聲「老太政」,比如 @蕭西之水zhenduo 、萬邦咸寧還有信野吧諸位大神。
2.術業有專攻
【柏楊版通鑒記事本末】烏壓壓一套,從先秦到五代,難免有很多紕漏,因此就全盤否定其史學價值?知乎各位大V有幾個敢說自己沒很多知識盲點?某些大V的確在熟知的某一段歷史研究很深,一旦換個歷史板塊也就笑掉大牙了,又不是沒撕過大V的逼,哼~╭(╯^╰)╮自己幾斤幾兩不要以為粉絲上萬就自我膨脹了啊,你這才哪到哪啊!甚至自己深入研究的那塊還漏洞百出,被人抓住把柄、吊打了呢!
3.所謂情(私)懷(貨)
講真啊,柏楊的私貨(批判儒家、文人、傳統的立場)倒是和知乎絕大多數人相當一致,我是很不以為然,當然,他比大秦帝國、貨幣戰爭、河殤這類無節操作品還是好很多。
初一時讀【三國周郎赤壁】,講到曹軍赤壁敗退,羸弱兵卒開道、甚至被當做墊背,死傷慘重,柏楊在括弧里加了這麼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至今印象深刻;我很奇怪,我一個讀柏楊開蒙的人,怎麼站到吳鉤等人的一邊了?不過我還是很喜歡他的吐槽:
荊軻是為燕王國獻身,他不為一己利益,他如果為一己利益,早就跟揚雄一樣,關著門寫《法言》去了。揚雄是1世紀10、20年代高級知識分子,在他眼目中,新王朝是一個叛逆集團。可是面對叛逆集團,他不但沒有荊軻的勇氣,挺身而起,反而為了保護他的家族,接受叛逆集團的官位。而就在叛逆集團的官位上,詆毀荊軻是一個強盜。自己沒有道德勇氣,反而譏諷有道德勇氣的人,這種正人君子,布滿官場,促使中國文化一天比一天墮落。
司馬光用一個最惡毒的辭彙形容荊軻,說姬丹「豢養」他,完全否定荊軻的人格,荊軻豈是金錢美女可以收買的?如果豢養的意義就是僱傭,司馬光可是宋王朝趙姓皇家豢養的文化打手,揚雄可是新王朝王姓皇家豢養的幫凶了。荊軻代表中國社會「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情操,固然圖報知遇之恩,同時也向燕王國效忠,在荒郊訣別時,荊軻高聲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國家危機時,英雄豪傑們無可奈何的一次自殺性的拯救,人生艱難唯一死,而荊軻從容赴死。悲壯蒼涼,千載之下,仍使人動容。竟有人坐在清風徐來的書桌之前,心曠神怡地說他:「豈不是愚蠢無比!」看起來,聰明人太多,正是中國苦難之源。
桓玄先生兵敗西走,猶如從百層高樓往下掉,經過九十層時,感覺良好;經過八十層時,感覺良好;經過七十層時也一樣,而荊州就是地面。觀眾看在眼裡,已嚇得汗流浹背,但是他閣下胸有成竹、神色自若,毫不關心著地時「砰」的一聲,只關心自己沿途很多英明指示,有沒有載入「起居注」,以便後世歷史學家,有「正確」的記載。我想,觀眾們恐怕只有嘆息:「我那不懂事的公子哥啊!」
問題是:歷史上,有時候有些天大的動亂變局,硬是握在這種「不懂事的公子哥」之手,而我們這些小民,卻恰恰是他的墊背。寫到這裡,忍不住失聲尖叫!
隋王朝歷時僅三十九年而亡。以隋王朝力量的雄厚,如果楊廣只是中等暴君,帝國可能仍承受得住,不致如此迅速的覆沒。但楊廣太能幹了,他在短短的十五年中,就滅掉這個強大無比的帝國。
如果問金庸的史學功底如何,還算是一個比較有意義的問題。
有兩本名家寫的跨界作品最容易吸引愛好者,也最容易誤導初學者。
羅素《西方哲學史》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
柏楊是典型的,先有了觀點,再來挑選相應支持的論據,那些不能支持其觀點的,均被有意無意地忽略,而不是根據論據形成自己的觀點。所以讀的書稍微一多,就會發現柏楊非常非常不客觀,用這種態度治史,這是很糟糕的,甚至可以說是很惡劣的,哪怕只是「歷史評論」而不是「歷史研究」
舉個栗子
在提到李世民平劉黑闥一戰中,《白話資治通鑒》這麼說:「。。。洺水之戰則不然,李世民的命令沒有提到敵人『半渡』,而是明確地說:『等我跟叛賊會戰,你就破壞堤防!很明顯的,李世民在這場戰役中,採取的是敵我同歸於盡的戰術,李世民和高級將領沒有危險,因為他們早就脫離戰場。。。李世民決心要犧牲那些效忠他的政府軍士卒,用以消滅劉黑闥這個突然崛起的勁敵。。。這場在歷史上並沒有名氣的水淹三軍,恐怕是一個殘酷的集體謀殺!」
怎麼樣,是不是聽上去為民請命,言之鑿鑿,義憤填膺?是不是迫不及待想點贊?
好,我們來看《舊唐書》:(太宗)謂守堤吏曰:"我擊賊之日,候賊半度而決堰。"
我們來看《新唐書》:(太宗)敕吏曰:"須賊度,亟決之。"
不用說了吧,這樣的例子還很多,連新舊唐書都沒看過,還敢動不動大放厥詞,還好意思「很明顯的」,明你妹的顯!!!這種為了表達自己個人情緒和價值觀立場,罔顧事實,任意打扮史料的人,根本心裡就沒有絲毫對歷史的尊重,歷史對他來說,不過是借題發揮、指桑罵槐的憑藉而已,對這種人,我只想說四個字。。。算了,知乎不讓罵髒話
總之,柏楊的書,初學者可以讀,但一定要抱著幾分警惕和懷疑的精神,一句話概括:不客觀,挑選史料,私貨多到數不清柏楊,梅毅,這些名字都很押韻的歷史文學家是同一類作者。
柏楊歷史的優點是文筆很好,可讀性高,以及其中的人道主義觀點。
缺點就是太不嚴謹,相信野史,謬誤百出,嚴重損毀自己著作的信譽度。
所以,毀譽參半吧(PS:請允許我創造性地使用這個成語)。至於說回答題主問題,「柏楊史學功底如何」,我所說的他的缺點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一句話,情懷不錯,技術差點。給滿族同胞丟臉了
小學時候就看過他的醜陋的中國人,大學時候看的白話資治通鑒,那個贊啊!司馬哥的資治通鑒咱有,文筆不錯,但是看不下去。柏楊版的可以當小說看,省時省力省心啊。想想咱歷史系的都愛看白話版的,廣大平民們不是更應該看白話版嗎?歷史白話對普及人民群眾的歷史文化水準是件大好事啊!我看,光白話還不夠,還應該小說化,遊戲化,影視化。柏楊在這方面走在了當年明月的前面,就算家帶點私活嘛,也可以理解。(人家辛辛苦苦寫了那麼多難免要抒發下個人感情嘛,太史公還經常忍不住在正文後面吐槽兩句呢)
不敢評價他的歷史學功底,因為我自己就不是搞歷史學的。
正在結合著原著看白話資治通鑒,目前剛剛看到漢武帝的部分。這是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普讀物。作為一個晚於司馬光1000年的學者,他的眼光是超出原著的。每個人讀史時都會有自己的觀點,柏楊先生在忠實地翻譯了原著之後加入個人感悟並無不妥。而且,很多觀點他也坦承是根據自己的猜測而來,並非定論。
跟高曉松差不多,他倆加一塊等於王玥波
推薦閱讀:
※請詳細介紹一下 五音姓利?
※怎麼評價李德,博古,這兩個人?
※袁騰飛、紀連海、易中天、錢文忠,這幾個人中誰學術水平較高,誰又是在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