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版電子書的生產流程是怎樣的?成本包含哪些部分,大概是多少?

如果正版電子書,不到一毛錢一本,肯定大都買的起,不會有人嫌貴,正版電子書肯定會普及,蛋糕就做大了

9分錢,1毛錢,什麼也買不到,誰都不心疼,買的書不好,就當丟了1毛錢,

有人寧願為了打車軟體,白燒了幾十億,為什麼沒有人敢把電子書價定到1毛錢?


一般來說,成本肯定超過0.1元。
========================

我把能想到正版電子書的成本列在下面:

版權費用
沒錯,正版就是要付版權費!畢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每本書的版權費不一樣,主要取決於作者的聲望和內容的質量。比如為了拿到《冰與火》中文電子版授權,Amazon投入了100萬美元,如果每本賣0.1軟妹幣的話,大概需要賣六千兩百萬(1m * 6.2 / 0.1)冊。我們可以再看看實際銷售數據,以京東為例:

2013全年,京東圖書總銷售冊數為1.2億冊,訂單總量為3100萬單,總購買用戶1200萬人。平均每人下過2.6單,每單3.8本圖書。

這還是紙書的數據。假設現在Amazon電子書和京東紙書賣的一樣好,不考慮其他一切成本,零售價為0.1元,為了拿回這100萬美元的版權投入,需要每個客戶買5.2本。

製作成本
無論是人肉排版,還是機器自動轉換,都是有成本的,都需要人工(編輯、美工、程序猿等等)和設備來支撐。大概每本書的製作成本在幾元到幾千元不等。

銷售成本

對於任何商品來說,都有銷售成本,電子書也不例外。比如推廣熱門圖書,推廣品牌,各種活動,維持運營團隊,等等。這部分的成本算是每個公司的商業秘密吧。


服務成本
電子書雖然沒有庫存壓力,沒有倉儲和物流成本,但是仍然存在服務成本。開發App需要錢,賣書的電商系統需要錢,流量帶寬需要錢,客戶服務需要錢,租辦公樓需要錢……這部分的成本是隨著整個業務的規模在不斷成長的(非線性關係)。

以上所列的這些成本比較粗略,但大體上反應了一件事情,目前任何一本正版電子書的成本都不可能低於0.1元。事實上,即使維持現行的定價,基本上各家廠商都還是在虧本運行。也就是說,大家已經在燒錢玩正版電子書了。

最後吐槽
美國的電子書行業已經贏來了一個新的紀元:Amazon的電子書銷售額已經超過了紙書銷售額。我想,這一天在中國遲早會到來。同時,中國的出版行業整體實在太萎靡了。感覺經過這幾十年的折騰,國人是越來越看低知識,而更加喜歡鑽營和取巧。在可樂2元1聽的今天,為什麼大家會覺得電子書2元1本定價高了?為什麼醫生門診費還是幾塊錢?為什麼公務員考試那麼熱?有人願意一晚上花幾千塊混在酒吧,但看到電子書定價6塊就破口大罵,這樣好嗎?這些問題的背後實際上一種社會的悲哀。電子書一味追求低價,更會助長這種風氣。

知識真的這麼廉價嗎?


=====================
看了評論,我突然有了一個新的疑問 :電子書一定要比紙書便宜嗎?


不知道題主的「定到一毛錢就肯定會普及」的自信是從哪裡來的,閱讀人群本來就受到視頻為主的新媒體的衝擊而不斷萎縮,更不要提從紙質閱讀過渡到電子閱讀的硬體門檻和軟體門檻了。
成本不是你去網上扒本盜版電子書然後發送給用戶過程中那點電費、網費,題主知道什麼是知識產權嗎?知道什麼是版稅嗎?
打車軟體的那個類比更是可笑,你真以為兩大巨頭都是傻子,錢多得沒法了只有靠燒?
正版定價到一毛錢不是不可以,只是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將來會不會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題主這樣拍腦袋說定價一毛錢就能把蛋糕做大的。
一句話,懂的太少,想得太多。


一般來說,電子書這類產品的定價,與單位成本關係不大。因為電子書只有固定成本,而沒有可變成本。也就是說,一本電子書賣出1本與賣出1000本,成本是一樣的。

所以電子書的定價基本上就是看單價?數量的彈性關係。我管理著一個電子閱讀平台,最近的價格活動表明在目前定價水平下,價格提升是完全可以覆蓋並超過相應的銷量損失。我記得有人在ibook做過實驗,也證明較高的定價收益較大。當然這也有一個限度,不過這個限度要高於我們對電子書的印象價格區間不少。

為什麼這樣?因為兩個相互作用原因:1)閱讀總需求無法無限放大——人的閱讀時間總是有限。2)作品之間相互consolidation的幾率較小。第二點是文化產品的特點:與實物品類不同——一部nexus 5的效用與iPhone5S的效用是接近的,但是兩本即使是題材一致的小說,人們讀完之後的感受也是大相徑庭的。

正因為如此,一部電子書能夠通過降低價格降低向外擠壓出來的需求是有限的。

但是,這並不代表電子書不會降價。實際上,電子書應該進行差異化定價,以撇去處在不同價格區間的讀者的接近全部的價值。同一部作品,有人願意出20元,我們就應該給他20元的版本,有人願意出2元,我們就應該給他2元的版本。有人是看盜版的,其實也有滿足他們需求同時掙到錢的辦法。

現在電子書解決價格區隔的辦法主要是靠時間,新書上架定價高,產品生命周期尾部定價低。但是這種模式對盜版用戶無效,因為盜版用戶的閱讀時間同樣集中在生命周期的早期與盛期。這種模式對沒有盜版的非暢銷品無效,因為這些產品的生命周期很長。

產品區隔,需要創作者從源頭就要考慮,而不是像傳統出版一樣由出版商出精裝版平裝版。

路還很長。


我以前經常會感慨大家不願為電子書付費,並將此歸咎於中國人認為知識不值錢,沒有內容付費習慣,不尊重版權……等等,所以我想的是如何提升國人的付費習慣,全行業虧本經營都是在等這一天,後來我想明白了——這條路行不通,按本付費甚至按字收錢壓根不是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甚至電子書本身,也不過是一種過渡形態,大約等同於冊頁發明以前的「捲軸書」。數字閱讀的未來需要從內容生產、表現方式到運營模式的產業鏈重構,死守頭腦里「書」的固有形態找不到未來。孔夫子穿越到今天,會奇怪今天的紙書是什麼東東?不久的將來,紙書也會進入博物館,而依附在它上面的「改良」產品電子書將迅速消失。書籍不死,但它需變形出發!


先思考兩個問題:

1 如果一本10元的書可以賣掉1本,價格降低到1元,賣掉了10本,當成本降低到0.1元,能否賣掉100本?通過降低成本來擴大閱讀市場,這個模型的極限在哪裡?

2 《純粹理性批判》一本書定價46元,2000人讀過,現在改為賣1元,你覺得讀者人數會增加多少?你會不會買一本閱讀?

讀者群體的規模,或者說肯為閱讀付費的群體規模,或許可以因為書價的降低而有所擴大,但它的極限其實很容易迫近。當一本書價格低到一定程度,決定一本書市場的首要因素不再是價格,而是它內容的被接受度。

你或許可以通過低價手段慢慢培養讀者群體的付費習慣,但知識、品味上的東西,你無法培養。作者需要依靠書籍銷售利潤生存,作為一本暢銷類型書,薄利多銷可能真的能夠增加作者收入,完全電子化然後低價銷售也許可行,但對於一本類似於《純粹理性批判》的書呢?紙質書定價46元,賣出2000本,每本書假設只有5元利潤成為作者收入,作者會收入1萬元,改為銷售廉價電子版,1元一本,就算純利潤都給作者,讀者會增加多少?能漲到1萬否?所以,受眾面較窄的嚴肅書籍,即使完全電子化銷售,售價也不會比現在降低太多。

討論書的形式問題,價格問題,必須先討論作者生存問題,只有作者能生存,這些問題才存在。如果嚴肅作者不能生存,嚴肅的書就不存在了。如果嚴肅書籍不存在了,那書的問題是否還值得討論呢?


.

我不認識的人,花了很多個晝夜寫出來的文字。

或觸動心靈,或引導我思考。

或劇情跌宕起伏,或知識量浩大。

雖未謀面,卻已神交。

我去麥當勞吃一份過量脂肪過量鈉,極少維生素的套餐,也花二十塊錢。

我怎麼忍心為他人知識深度的付出,只付0.1元。

.


蘋果能把每首歌的賣到0.99美元,電子書完全可以做到0.1元(人民幣)。
具體做法舉例:1. 把電子書拆成章節賣,一章或一節定價1毛。2. 按字數賣,500字或1000字1毛。

實體書無法拆分,但電子書完全可以,就看願意不願意。


成本是多少我不知道哇,但是我知道沒有人為了打車軟體白燒幾十億。年輕人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的


如果我記得不錯,紙書的版稅是稅前20%?假設電子書版稅類似,一本電子書賣0.1元,一年賣了500萬冊,碼洋是50萬,作者拿到10萬,還得繳稅。

作家苦呵呵寫一本書大賣,一年掙不到10萬……

我早說過10萬這個數字就是想像力貧乏的人所能想到的關於「掙大錢」的上限。


我覺得 一本電子書的成本 = 內容本身的價值 + 製作成本。
1、內容本身的價值 = 作者的稀缺程度 + 作品本身的質量。
一般情況下,內容本身的價值會體現 版權費。 但在紙質書時代,產出少,受眾多。所以作者普遍受到追捧,版權費也不斷升高。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進入到人人可以寫作的時代,如果某個類別的版權費高,自然寫的人會多,版權費也會下來。
這個很符合「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規律。
2、製作成本:就是將內容呈現給讀者,需要花費的成本。
比如說:如果你的博客發布在一個博客網站上,那你這篇博客的成本=製作博客的成本+存儲博客的成本+推廣博客的成本。
如果你的博客是自己寫的(沒有代筆),博客站也不需要對你收費,你也不做推廣。那你這篇博客的成本接近零。

同一本書的電子版應該比紙質版便宜,因為:
既然 內容本身的價值並未發生改變,但電子版應該比紙質版製作成本低。
如果電子版製作成本比紙質版高,那說明這種電子版的製作過程有問題。


引用某本書的名字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成本
關於成本這一點,可以很肯定的說,同樣數量的實體書絕對比電子書貴,沒得辯。
1.實體書有硬成本,印刷和紙張成本是無法避免的。
2.對於設計、包裝、宣傳,實體書都是超過電子書的。電子書本身就是渠道扁平化後的產物,用戶構成也很明確,基於網路的推廣傳播當然成本低於,依據需要在線下大量宣傳的實體書——這一點也是固定成本所決定的,成本越高、推廣越高、風險才能越低。
3.實體書的排版比電子書的排版貴,由於印刷作業的獨特性,實體書需要使用專業的排版系統,整個流程也是成熟且繁瑣的,設計、照排、打樣等等電子版向實體轉移都需要有一定經驗的人員,遠不如電子書模板化來得簡單便捷。
4.電子書的主要成本應該是版稅,就國外12~15%的實體書版稅來說,只是佔到成本的五分之一多一點,佔到售價的九分之一多一點,國內則更少。而實體書則主要看網站方和作者、網站方和出版社之間的版權交易情況,就目前來看,一是銷售情況的不可預期性,二是版權運作中是否會產生其他的環節。
總的來看,電子書銷售影響最大的實際上是作者本身,作為電子書的銷售方,以網路公司的尿性,並不會看重作品銷售的收入,薄利多銷搭配更豐富的網路運營手段,因此電子書的成本下降直接增長了作者的收入。

PS:聊聊個人對電子書的看法。
首先要承認電子書絕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不是現在,也不是近未來,實體書哪怕作為工藝品也是有相當的市場,除非經過整整一代人從小到大的電子書閱讀培養,基本上實體書是不會大範圍淘汰的。
其次電子書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盜版、不是消費,而是過度泛濫的閱讀環境。
電商和網路與生俱來的薄利多銷的態度及傳播的便捷性,使得電子書上架銷售的速度以秒計算也不為過,而對於大部分選擇電子書的用戶,卻只能以碎片時間閱讀,恰如那道小學生應用題:試問一個10米深的水池,一個管子以每秒100升的速度注水,100個管子以每秒0.1升的速度排水,一天、一周、一個月以後去看,水池永遠都是滿的。


因為真的有人把價格定到一毛錢啊。起點VIP章節,一毛錢可以看幾千字。


問題不在於定價,仍在於對待他人勞動的態度。
現在個人軟體有個模式是捐贈(donate),你認為我的軟體,或者說我的勞動值多少,你就給我多少錢。如果把這個模式應用到書上,不知道效果會怎麼樣,有多少人會為看過的書付款呢?


現在電子書已經很便宜了好嗎!你去美國亞馬遜看看!
只是大多數人還糾結在花五塊錢買一本看不到的電子書不如花十五塊去買本摸得著的紙書感覺好!真的願意花錢買電子書看的人會在乎是一毛還是五塊?五塊的書你天天看也要花個三五天時間,五塊的牛奶一口就沒了!一毛一本的書你一次下100本才十塊,但你真正能看幾本呢?
現在中文電子書的問題是數量太少,太多的好書沒有正版的電子書,急著要看的人只能去下載盜版的。
之前剛開始看電子書的時候有在找某本經典文學,盜版的排版參差不齊,正版的才兩塊,花這功夫去找排版好的盜版,不如直接買正版來的性價比高。


如果單是改變一種傳播媒介,將紙質書轉化為電子書,其成本不亞於培養一種固定習慣所耗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所以它的定價不可能在短期內保持一個較低的水平,畢竟初期的用戶都是靠內容的吸引轉化而來。因此如果電子書賣到0.1元(包含版權),必須在能內容上找到與讀者的契合點,考慮電子書的閱讀習慣和場景。


額 看到回答里有人說
"有人說可以電腦上看,我就只能呵呵了。"
我就是在電腦上看的QAQ manning買的下pdf看 圖靈社區網頁看 以及kindle for PC ... ... ...多看在平板上看。。。


看電子書算是很多年,不過都是以雜七雜八的小說為多。我覺得這個跟中國實際情況有很大關係。

1.電子書的出現頻率在國人印象中,還是亂七八糟的網路小說佔主導地位的。如果有人想花大心血在電子書行業上(不然價格怎麼會低)怎麼樣用好的書來搶佔這種泛濫的網路電子書市場?
2.沒有好的閱讀媒介,能有多少人肯掏近1000塊買個Paperwhite?還不如用在手機上買個更好的呢!有人說可以電腦上看,我就只能呵呵了。
3.電子書容易產生侵權的問題。
4.無紙化的全盛時代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我覺得國人不是那麼像猶太人一樣的愛讀書的國情下,書這塊可能是比較晚的。想像一下,不考慮版權的問題,要把一座中等規模的圖書館的書錄入成電子書,其中的人力物力都難以估量好么,艱難的轉型階段。

總之就是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亞馬遜Kindle賣的好,因為他的電子書庫強,同時也促進了電子書的銷量。中國你看那個做古登堡計劃的網站(我好崇拜的!!!)受眾群少,較冷門,書當然不會像亞馬遜一樣經常特價。還有,作為一個醫學生,根本沒有專業教材的電子書類。而我們天天看的最多的就是教材啊哭!


補充一小點:即使電子書很便宜了,「看正版」的意識和習慣也需要慢慢養成。


話說電子書還真心不便宜。就每天上下班地鐵上看看,睡覺前看半小時,一個月電子書開銷差不多100rmb了,這要買實體書都能買好幾本了吧。比玩wow還費錢。不知道這些錢多少分給作者了,沒有印刷沒有渠道費門面費,感覺比紙質書好賺錢啊。
另外,史記、三國演義等名著,肯定不要版稅吧,尼瑪也不肯免費賣。


推薦閱讀:

你會選擇什麼樣的電子書格式?為什麼?
Kindle Voyage 是否值得購買?
新浪微盤為什麼要停止個人免費服務?有什麼影響?
如何評價索尼最新推出的電紙書新品DPT-RP1?
對《中國實體書店崩潰的真相》一文,你怎麼看?說的都是事實嗎?

TAG:互聯網 | 閱讀 | 電子書 | 寫作 | 多看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