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文革特色的各種造型藝術在當代中國藝術中流行?

在798,在南鑼鼓巷,在只要販售當代藝術的地方,文革題材的造型都相當多。比如在南鑼鼓巷,杯子,帽子,T-Shirt,各種筆記本,都有很多的販賣。在798,則體現在繪畫和雕塑上。其特點就是不斷的將文革的各種造型和繪畫嫁接在其他造型上,最典型的莫過於將文革語句進行刪改。


我自己是這麼想的。當然我同意劉竹溪的回答。


陳丹青的一句話提醒了,他說,中國的當代藝術受到外國人的喜愛,原因在於「無法解釋」。我在想,文革藝術,對於當代來說,尤其是外國人來說,也在於無法解釋。任何中國當代藝術,西方人火眼金睛,一下子就知道你在學誰,你的源頭是哪裡,是馬蒂斯,是安迪沃霍,這樣,西方人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但是文革藝術,你就是無法解釋,他超越了西方人的理解範圍,他就無法解釋和讀解。這樣的話,解釋權和讀解的權力,落回到中國藝術家手中,總體來說,這是一個勝利,這是西方主導當代藝術的整體形勢下,中國人在文革藝術裡面獲得了某種勝利。

對於中國的喜愛藝術的人來說,包括經常光顧798和南鑼鼓巷的中國來說,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一方面,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比較敏感,從某種意義來說,他們對中國比較關注,有更多的責任感,「老百姓心態」比較少,公民意識強,那麼他們對中國當代萬馬齊喑,沉悶不已的現狀並不滿意。這些人會積極的去擁抱各種新鮮的,富有激情的東西。而文革藝術所包含的那種「革命激情」,不管是否合適,是否具有實在的意義,都給了這些人某種精神上的食糧。


儘管文革是中國獨有的浩劫,這種糅雜了政治的藝術表現手法卻非中國原創。

題主所說「將文革的各種造型和繪畫嫁接在其他造型上」,原型應該是前蘇聯的政治波普(Sotsart, short for Socialist Art )。波普,即POP,是誕生於二十世紀西方的前衛藝術,以結合流行元素、商業品牌和公眾人物的方式來展現流行文化。

蘇聯的前衛藝術家參考了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從具有濃重蘇共意識形態的宣傳海報里抽取元素,譬如鐮刀斧頭和領導人,放在廣告式的圖片中。在蘇聯解體前後幾十年里,這種sotsart受到了人民的極大追捧。用美國教科書式的說法,sotsart是蘇聯人民對於社會現實主義的嘲諷;用中國教科書式的解釋,大概是蘇聯人對於西方資本主義的突然降臨感覺不安和惶恐吧。展開又是一篇論文了。 @子綦講得很好了(寫完才發現,不然就不寫了囧)。

這是一張典型的前蘇聯宣傳海報,《斯大林和二戰》。

這張蘇聯政治波普作品叫McLenin"s,藝術家Alexander Kosolapov把列寧的頭像放到了麥當勞的廣告上。有個著名的前蘇聯政治段子,蘇聯領導人認為麥當勞是西方資本主義妄圖滲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先鋒軍,而禁止麥當勞進入蘇聯。「列寧麥當勞」也許就是在諷刺那種愚蠢透頂的想法吧。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的動蕩十年和前蘇聯的那段歷史較為相似,sotsart進入中國後迅速開始流行也不足為奇了。這是中國藝術家王廣義的作品《大批判》:

既然是藝術表現形式,自然不拘泥於繪畫和雕塑,近年來對於語錄和歌曲的改編都是典型的政治波普藝術。

再來欣賞幾張經典的sortsart作品:

更多sotsart作品:SOTSART by Alexander Kosolapov感謝觀看。


那些讓你難過的事情,總有一天,你一定會笑著說出來


因為那個年代就那點東西,大家都耳熟能詳,現在這個複雜的時代你想找點有代表性的東西很難。
現在的造型藝術多數也已戲謔那個年代為樂,作為主題,當代不能表達,過去的太遙遠,只有這個年代模糊而熟悉,也最能反映當下的一些問題。

而且作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時期,人們還算有信仰。


怪胎展一直是嘉年華里的熱門!


熱血題材總是會吸引不明真相的少年,而且那個也算是特定時期的信仰了吧,神秘感十足,好比邪教。


推薦閱讀:

高文化雅文化,比如歌劇、交響樂,為何有的人很喜歡聽?
為什麼國內許多「富二代」喜歡藝術?

TAG:藝術 | 文化 | 藝術史論 |